㈠ 比針眼還細的鑽頭是怎麼生產的
一個直徑0.01mm的鑽頭是一家日本企業的產品其實在手機、鍾表等行業精密的小孔加工
,微鑽還是用的蠻多的。
拓展資料:鑽頭
在鑽井過程中鑽頭是破碎岩石的主要工具,井眼是由鑽頭破碎岩石而形成的。一個井眼形成得好壞,所用時間的長短,除與所鑽地層岩石的特性和鑽頭本身的性能有關外,更與鑽頭和地層之間的相互匹配程度有關[1]。鑽頭的合理選型對提高鑽進速度、降低鑽井綜合成本起著重要作用。
鑽頭是進行石油鑽井工作的重要工具之一,鑽頭是否適應岩石性質及其質量的好壞,在選用鑽井工藝方面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別是對鑽井質量、鑽探速度、鑽井成本方面產生著巨大的影響,PDC鑽頭是當今石油和天然氣勘探開發行業廣泛使用的一種破顏工具,它有效地提高了機械鑽具,縮短了鑽井周期。
㈡ 鑽頭 是怎麼生產的 鍛、 鑄具體是怎麼來
鑽頭毛坯是鍛出來了,用
圓鋼
,把圓鋼一部分鍛成截面8字型的長條,鍛後繞軸線扭轉成鑽頭毛坯.磨出切削刃,鑽頭就做好了.
㈢ 微型鑽頭是怎麼造出來的
直徑小於3.175mm的鑽頭,通常稱為微型鑽頭,簡稱微鑽。要使微鑽在使用中發揮高效率,必須考慮一系列因素:如鑽頭本身的各項要素、加工參數、孔深、安裝的完善性及工件的結構等。高速鋼鑽頭容許有一定的撓度並能承受相應的彎曲力,但是,高速鋼具有的這種彈性變形能力和較低的硬度,也使其耐磨性降低,從而限制了刀具的壽命。而硬質合金則具有高剛性和高硬度。
從幾何參數的角度來看,線路板鑽頭通常採用較大的螺旋角,溝槽截面尺寸也較其它微鑽薄。而對於加工不銹鋼和其它難加工材料的微鑽,則採用較小的螺旋角和較厚的溝槽截面尺寸。他還指出,為了減小微鑽上的應力,製成倒錐——直徑向柄部方向減小——是十分必要的。倒錐量一般為0.005~0.127mm。因為鑽頭槽長常小於25.4mm,所以每25.4mm長度上的倒錐通常為0.0127~0.0254mm。
㈣ 鑽頭製造工藝
如果說本章前述鑽頭都是用浸漬工藝生產的話,那麼這批鑽頭則是採用熱壓法製造工藝。
鑽頭胎體孕鑲層中採用粒度1600/1250~630/500的АРК-4型金剛石,濃度為50%~100%。採用粒度2000/1600的АРК-4型金剛石作為保徑金剛石。鑽頭結構如圖5-32所示。
為了燒結鑽頭,首先製造石墨模具,其中嵌入水口條,並按設計圖鋪設了保徑金剛石,在每個含金剛石的扇形塊上裝填金剛石粉料和專用粘結材料,插入鑽頭鋼體,然後在400kN壓機上壓制組裝好的套模。再經過1.5GPa壓力和1000℃高溫燒結之後,進行坯料的機械加工,使其符合設計的尺寸。
為了簡化組裝鑽頭套模的工藝,主要是使金剛石顆粒在孕鑲層分布更均勻,研製了專用粒化器,使АРК-4型金剛石能在其中完成顆粒化的工藝過程。顆粒化過程的實質在於,形成由АРК-4型金剛石微粒和其表面的粘結劑覆膜組成的均質顆粒。在進行顆粒化的同時,還可以往貼近金剛石顆粒的胎體區域有目的地加入其他添加劑。這時,可以通過加入列立特硬質合金顆粒和其他耐磨材料來控制這個區域的耐磨性,又不會減弱金剛石鑽頭胎體主要部分的強度性能。
這批鑽頭的顆粒化過程是逐個鑽頭單獨進行的,以便准確保證孕鑲層的金剛石濃度達到設計要求。粘結劑是ПНК-ОТ4鎳金屬粉和硬質合金YG15或鈦(鉻)硼化物的混合物。粘結劑的硬度在20~35HRC之間變化。同時,隨著燒結的完成,鑽頭胎體也與鋼體焊固在一起了。
圖5-32 用АРК4人造金剛石製造的КСК-59繩索取心鑽頭
㈤ 請教,平時我們常用的麻花鑽頭是如何生產出來的
麻花鑽分直柄和錐柄的
直柄現在主要是軋制的。生產工藝是,沖斷-無心磨-倒角-四棍軋機軋制-淬火-回火-清洗-噴砂-切尖-精磨-標志-氧淡化。錐柄麻花鑽分小於20軋制、擠壓、銑刀。工藝:鋸斷-焊接-車外圓-車柄-銑溝-銑背-淬火-噴沙等很繁瑣的。
查看原帖>>
㈥ 麻花鑽頭的生產工藝是什麼
從下料,到粗磨,再到精磨,開槽,磨鑽尖,再精磨一遍,直到打包貼標簽出貨等等!不同種類的鑽頭所生產麻花鑽頭是有不一樣的效果的,至佳刀具十餘年專注麻花鑽頭研發與定製!
㈦ 鑽頭是怎樣製造出來的
鑽頭的成形國內普遍採用軋制工藝。該工藝的最大優點是生產效率高,能充分利用原材料;加工出的鑽頭坯體內部組織具有纖維連續性,且晶粒細化,碳化物分布均勻,紅硬性高。但軋制工藝也有著明顯的缺陷,即鑽頭坯體極易軋裂。在通常情況下,鑽頭的軋裂率為5%~10%,有時高達20%~40%,每年僅因鑽頭軋裂就使企業損失數十萬元。尤其在當前高速鋼材料價格較昂貴的情況下,解決鑽頭軋裂問題,降低軋裂率,將使企業獲得更大的經濟效益。
1 軋溝磨背工藝的提出
導致鑽頭軋裂的因素很多,針對不同軋裂原因,可採取不同的方法降低軋裂率。但已有的方法效果均不理想,不能從根本上解決軋裂問題。通過觀察發現,98%以上軋裂鑽頭的裂紋均出現在刃帶與刃溝的交匯處。由此看來,裂紋的產生與刃帶的形成直接相關。普通的軋制工藝是在四輥軋機上同時軋出鑽頭的刃溝、刃背和刃帶,即軋溝與軋背同步。針對這一特點,我們提出刃溝和刃帶分別成形的工藝方案,即先在四輥軋機上軋出鑽頭的刃溝,然後在專用磨床上磨出鑽頭的刃背外圓(刃帶也同時形成)。這就是本文擬介紹的軋溝磨背工藝,其主要工藝路線為:軋溝→通磨外圓→ 切尖倒棱→熱處理→通磨外圓→精磨外圓→磨背→磨鑽尖。
2 軋溝磨背工藝原理
採用軋溝磨背工藝軋溝時,可仍採用原有四輥軋機,只是兩個刃背扇形板的截形有所變化,即沒有刃帶槽。此時,兩個刃背扇形板的作用只是固定鑽頭截形,調整刃背充起量。兩種軋制工藝的四輥軋機孔型示意如下圖。由圖可見,採用軋溝磨背工藝時,由於刃背扇形板不存在刃帶槽,鑽頭截形簡單,因此避免了刃帶處裂紋的產生。
引起裂紋的原因如下:軋溝軋背時,由於不同規格的鑽頭刃帶尺寸各不相同,因此刃背扇形板上刃帶槽的寬度和深度也不同,通常寬度為0.45~0.95mm,深度為0.55~1.15mm。進行熱軋時,鑽頭坯件在扇形板的滾壓作用下,加熱到臨近熔化狀態沿軋機孔型流動、延伸,流入刃帶槽內的金屬便形成鑽頭刃帶。但狹窄的刃帶槽使金屬不易順利流動,因而容易產生刃帶缺陷。特別是當坯體冷卻時,窄而高的刃帶處於鑽頭坯體的邊緣,冷卻速度最快,易產生應力集中。由於受材料、加熱溫度、時間和速度、扇形板加工精度等的影響,極易在刃帶處產生裂紋。而採用軋溝磨背工藝軋溝時,軋機孔型簡單, 結構合理,符合金屬流動特性,因此可避免上述現象的發生;同時由於刃帶單獨成形,也極大地降低了四輥軋機的調整難度,提高了鑽芯對稱度(麻花鑽重要檢查項目之一)的精度。
規格(mm) f3 f4.2 f5 f6 f6.8 f8.5 f9 f10
加工方法 軋裂率(%)
軋溝軋背 9 30 12 20 15 27 18 40
軋溝磨背 0 2 0 1 0 2 0 3
採用新工藝軋溝後的鑽頭坯體經熱處理、精磨外圓等工序,然後在專用磨床上磨出刃背。這一工藝過程也可提高鑽頭工作部分的徑向圓跳動精度(也是麻花鑽重要檢查項目之一)。
3 軋溝磨背工藝的應用效果
是否採用新工藝應視生產中的實際情況而定,如試軋後軋裂率低於5%,而且生產批量較大時,仍可採用軋溝軋背工藝加工直柄麻花鑽。但當軋裂率高於5%時,則應採用軋溝磨背工藝。下表所示為我廠部分規格鑽頭用兩種不同工藝方案加工時軋裂率的對比。由表可知,軋溝磨背工藝對降低鑽頭軋裂率效果非常明顯。採用此項工藝後,我廠鑽頭鑽芯對稱度合格率由75%提高到80%,徑向圓跳動合格率由 85%提高到90%。
望採納
㈧ 整體硬質合金鑽頭是採用什麼方法加工製造的
我想你只是想了解一下整體硬質合金的加工流程,所以在這我就不給你介紹粉末冶金這塊了.
加工製造的主要工藝流程有:硬質合金毛坯棒料(切斷,一般是快走絲線切割,將棒料切到需要的長度),無心磨(將棒料磨至要求尺寸,主要是加工柄頸部分到位)外圓磨(將刃長部分加工BT),當然,也可以在外圓磨上將毛坯磨至要求尺寸。這幾步完了以後就可以上工具磨加工了,首先是開槽,然後是磨鑽尖,最後修磨橫刃。到此,一把鑽頭就基本成型,有的類型的鑽頭然後需要對刃口倒鈍。結束後鍍膜塗層。
㈨ 鑽頭是用什麼材料做的
麻花鑽頭的材料一般為高速工具鋼或硬質合金。
麻花鑽是通過其相對固定軸線的旋轉切削以鑽削工件的圓孔的工具。因其容屑槽成螺旋狀而形似麻花而得名。螺旋槽有2槽、3槽或更多槽,但以2槽最為常見。麻花鑽可被夾持在手動、電動的手持式鑽孔工具或鑽床、銑床、車床乃至加工中心上使用。
(9)鑽頭工具怎麼生產擴展閱讀:
一、加工影響
1、麻花鑽的直徑受孔徑的限制,螺旋槽使鑽芯更細,鑽頭剛度低;僅有兩條棱帶導向,孔的軸線容易偏斜;橫刃使定心困難,軸向抗力增大,鑽頭容易擺動。因此,鑽出孔的形位誤差較大。
2、麻花鑽的前刀面和後刀面都是曲面,沿主切削刃各點的前角、後角各不相同,橫刃的前角達-55°。切削條件很差;切削速度沿切削刃的分配不合理,強度最低的刀尖切削速度最大,所以磨損嚴重。因此,加工的孔精度低。
3、鑽頭主切削刃全刃參加切削,刃上各點的切削速度又不相等,容易形成螺旋形切屑,排屑困難。因此切屑與孔壁擠壓摩擦,常常劃傷孔壁,加工後的表面粗糙度很低。
二、操作口訣
口訣一:「刃口擺平輪面靠。」
這是鑽頭與砂輪相對位置的第一步,往往有學生還沒有把刃口擺平就靠在砂輪上開始刃磨了。這樣肯定是磨不好的。這里的「刃口」是主切削刃,「擺平」是指被刃磨部分的主切削刃處於水平位置。「輪面」是指砂輪的表面。「靠」是慢慢靠攏的意思。此時鑽頭還不能接觸砂輪。
口訣二:「鑽軸斜放出鋒角。」
這里是指鑽頭軸心線與砂輪表面之間的位置關系。「鋒角」即頂角118°±2o的一半,約為60°這個位置很重要,直接影響鑽頭頂角大小及主切削刃形狀和橫刃斜角。
口訣一和口訣二都是指鑽頭刃磨前的相對位置,二者要統籌兼顧,不要為了擺平刃口而忽略了擺好斜角,或為了擺好斜放軸線而忽略了擺平刃口。在實際操作中往往很會出這些錯誤。此時鑽頭在位置正確的情況下准備接觸砂輪。
口訣三:「由刃向背磨後面。」
這里是指從鑽頭的刃口開始沿著整個後刀面緩慢刃磨。這樣便於散熱和刃磨。在穩定鞏固口訣一、二的基礎上,此時鑽頭可輕輕接觸砂輪,進行較少量的刃磨,刃磨時要觀察火花的均勻性,要及時調整壓力大小,並注意鑽頭的冷卻。
當冷卻後重新開始刃磨時,要繼續擺好口訣一、二的位置,這一點往往在初學時不易掌握,常常會不由自主地改變其位置的正確性。
口訣四:「上下擺動尾別翹。」
這個動作在鑽頭刃磨過程中也很重要,往往有學生在刃磨時把「上下擺動」變成了「上下轉動」,使鑽頭的另一主刀刃被破壞。同時鑽頭的尾部不能高翹於砂輪水平中心線以上,否則會使刃口磨鈍,無法切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