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觀察法是指主要通過什麼進行調查的一種方法
觀察法是指研究者根據一定的研究目的、研究提綱或觀察表,用自己的感官和輔助工具去直接觀察被研究對象,從而獲得資料的一種方法。
科學的觀察具有目的性和計劃性、系統性和可重復性。
常見的觀察方法有:核對清單法;級別量表法;記敘性描述。
觀察一般利用眼睛、耳朵等感覺器官去感知觀察對象。由於人的感覺器官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觀察者往往要藉助各種現代化的儀器和手段,如照相機、錄音機、顯微錄像機等來輔助觀察。
(1)觀察法藉助哪些工具擴展閱讀:
種類:
1、自然觀察法
自然觀察法是指調查員在一個自然環境中(包括超市、展示地點、服務中心等)觀察被調查對象的行為和舉止。
2、設計觀察法
設計觀察法是指調查機構事先設計模擬一種場景,調查員在一個已經設計好的並接近自然的環境中觀察被調查對象的行為和舉止。所設置的場景越接近自然,被觀察者的行為就越接近真實。
3、掩飾觀察法
眾所周知,如果被觀察人知道自己被觀察,其行為可能會有所不同,觀察的結果也就不同,調查所獲得的數據也會出現偏差。掩飾觀察法就是在不為被觀察人、物、或者事件所知的情況下監視他們的行為過程。
4、機器觀察法
在某些情況下,用機器觀察取代人員觀察是可能的甚至是所希望的。在一些特定的環境中,機器可能比人員更便宜、更精確和更容易完成工作。
5、函數值域觀察法
通過對函數定義域、性質的觀察,結合函數的解析式,求得函數的值域。
② 觀察幼兒行為可使用的工具
一、觀察法的分類
1.日記描述法:又稱兒童傳記法,是針對觀察對象進行長期的跟蹤觀察,以日記形式記錄觀察對象行為表現的方法。日記描述法是幼兒研究的傳統方法,是在日常生活中邊觀察邊記錄,能系統地獲取幼兒身心發展的連續變化,能提供長期、較詳細的第一手資料。
2.軼事紀錄法:軼事紀錄法是教師常用的一種方法,它記錄的內容既可以是典型的行為表現,也可以是異常的行為表現;可能是表現兒童個性的事件,也可能是反映兒童身心發展的某一方面的行為事件。他運用簡單、方便、靈活,它可以幫助教師了解幼兒的個性特徵,了解幼兒的成長和發展,探討影響幼兒發展的各種因素,有助於針對性地進行教育干預。但軼事紀錄法也有主觀性偏強的特點。
3.實況詳錄法:實況詳錄法指詳細、完整地記錄觀察對象在自然狀態下所發生的行為,並對收集的原始資料進行分類並加以分析的方法。
4.取樣觀察法:按照事先確定的標准,在研究總體中抽取部分對象作為樣本,並以樣本的結果推論總體狀況的方法。這樣既可以節省資源,又可以使觀察具體有客觀性。
二、觀察法的實施
1.觀察前的准備:實施觀察前的准備工作,包括確定觀察問題、制定觀察計劃、選擇恰當的觀察方法,選擇觀察記錄的共育與方法,進行理論准備。
2.預備觀察:正式觀察前要進行預備觀察,一方面是對觀察者的自我培訓;另一方面可以減少一些干擾因素。
3.正式觀察:根據預先設定的觀察計劃、選擇的觀察方法和記錄方法進行觀察。在實施正式觀察的過程中要避免集中干擾現象。
4.觀察反思:反思自己的推論、疑惑或猜測,記錄自己的情緒、記錄客觀事實。
三、觀察法的優缺點
1.優點
1)觀察法獲得的資料比較客觀、可靠。
2)觀察法不需要幼兒做出超越自身的行為,尊重幼兒身心發展特點。
3)觀察法可以考察幼兒身心發展的各個方面。
2.缺點
1)不能做到絕對客觀,難免帶有一些主觀性。
2)需要投入大量的時間與精力,不適合大樣本調查。
3)無法探究事物內部聯系、內部核心等內在問題。
4)觀察過程中的無關變數容易影響觀察結果。
四、幼兒行為觀察表
行為觀察表是教師進行幼兒觀察的必備工具,那麼一張行為觀察表上應該具有哪些信息,我們又應該如何使用行為觀察表呢?
1.固定信息
1)教師信息:這是觀察表中容易被忽略的部分,教師的教齡影響著對幼兒發展的熟悉程度、教學經驗,進一步影響了觀察的客觀性。
2)幼兒信息:包括姓名、年齡、性別等幼兒基本信息。其中,幼兒的姓名不要用真名而要用代號;幼兒的年齡不要籠統地用年級概括,而是應該精確地描述年齡,最好精確到月齡,因為幼兒發展很快,年齡相差幾個月發展水平就可能天差地別。
3)觀察領域:觀察領域決定了觀察的內容,從學術角度來看,國際學界更為認可的幼兒發展領域的分類方法為認知領域、身體與動作領域、語言發展、社會性情緒。
2.變動信息
變動信息會因為觀察場景和觀察目的的改變而改變,也可以結合幼兒園園本課程特色或研究者研究目的進行改動。
當然,觀察表只是工具,重要的還是研究者的思考過程。幼師作為研究者,在觀察幼兒行為的過程中要時刻謹記觀察目標、要把尊重幼兒放在第一位、要注意避免觀察過程中可能發生的各種問題,要不斷學習並提高自身作為觀察者的觀察能力......
總之,觀察法沒有許多老師想像的那麼復雜,但也不是一件可以敷衍了事的工作。認真思考觀察目的、做好觀察准備、選擇正確的方法和工具、認真進行記錄,你也能成為優秀的觀察者!
③ 觀察法需要藉助的工具有
解析: 光學顯微鏡;望遠鏡;電子顯微鏡
④ 觀察東西的工具有哪些
觀察東西的工具有放大鏡。
放大鏡是用來觀察物體微小細節的簡單目視光學器件,視角愈大,像也愈大,愈能分辨物的細節。移近物體可增大視角,但受到眼睛調焦能力的限制。
使用放大鏡,令其緊靠眼睛,並把物放在它的焦點以內,成一正立虛像。放大鏡的作用是放大視角。歷史上,據說放大鏡的應用是由13世紀英國的一位主教格羅斯泰斯特提出的。
原理:
為看清楚微小的物體或物體的細節,需要把物體移近眼睛,這樣可以增大視角,使在視網膜上形成一個較大的實像。但當物體離眼的距離太近時,反而無法看清楚。
換句話說明,要明察秋毫,不但應使物體對眼有足夠大的張角,而且還應取合適的距離。顯然對眼睛來說,這兩個要求是相互制約的,若在眼睛前面配置一個凸透鏡便能解決這一問題。凸透鏡是一個最簡單的放大鏡,是幫助眼睛觀察微小物體或細節的簡單的光學儀器。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放大鏡
⑤ 觀察法有哪幾種類型
2種類型。如下:
一、定點觀察法
定點觀察法是立足於某一點,對處於相對靜止狀態下的人或事物進行全面細致的觀察。比如一株雞冠花,要想知道它某個時段的長勢,就需要站在那株雞冠花的旁邊,仔細地觀看莖、葉、花的形狀、大小、粗細、厚薄、色彩、榮枯等等。
二、移動觀察法
移動觀察法是不斷地變換立足點和觀察角度,對事物進行觀察。比如觀察雞冠花上的一隻螞蟻,螞蟻的覓食,是在不停的活動中進行的,一會兒爬到葉子的正面,一會兒又爬到反面,一會兒在花的溝回中,一會兒又爬到了花莖的根部。
介紹
觀察法是指研究者根據一定的研究目的、研究提綱或觀察表,用自己的感官和輔助工具去直接觀察被研究對象,從而獲得資料的一種方法。
科學的觀察具有目的性和計劃性、系統性和可重復性。常見的觀察方法有:核對清單法;級別量表法;記敘性描述。觀察一般利用眼睛、耳朵等感覺器官去感知觀察對象。
⑥ 觀察螞蟻這種小動物時我們可以藉助什麼工具來觀察螞蟻
放大鏡
螞蟻比較小,用放大鏡觀察就好了,注意,不要讓螞蟻在焦點上,它會被燒死的
觀察方法一:讓放大鏡靠近觀察的物體,觀察對象不動,人眼和觀察對象之間的距離不變,然後移動手持放大鏡在物體和人眼之間來回移動,直至圖像大而清楚。
觀察方法二:放大鏡盡量靠近眼睛。放大鏡不動,移動物體,直至圖像大而清楚
⑦ 藉助放大鏡工具這種科學探究方法稱為什麼
稱為觀察法,觀察是科學探究的一種基本方法.科學觀察可以直接用肉眼,也可以藉助放大鏡、顯微鏡等儀器,或利用照相機、錄像機、攝像機等工具,有時還需要測量.步驟:①要有明確的目的;②要全面、細致和實事求是,及時記錄;③要有計劃、要耐心;④要積極思考;⑤要交流看法、進行討論.
⑧ 觀察法可分為______和______兩大類,調查法包括______和______兩大類.
科學觀察可以直接用肉眼,也可以藉助放大鏡、顯微鏡等儀器,或利用照相機、錄像機、攝像機等工具,有時還需要測量.因此,觀察法可分為肉眼觀察和工具觀察; 調查法包括抽樣調查和全面調查,選擇普查還是抽樣調查要根據所要考查的對象的特徵靈活選用,一般來說,對於具有破壞性的調查、無法進行普查、普查的意義或價值不大時,應選擇抽樣調查,對於精確度要求高的調查,事關重大的調查往往選用普查. 故答案為:肉眼觀察;工具觀察;抽樣調查;全面調查
⑨ 實地觀察法的分類有哪兩種
實地觀察法,是觀察者有目的、有計劃地運用自己的感覺器官或藉助科學觀察工具,能動地了解處於自然狀態下的社會現象的方法。
能動地了解自然狀態下的社會現象
實地觀察法,是觀察者有目的、有計劃地運用自己的感覺器官或藉助科學觀察工具,能動地了解處於自然狀態下的社會現象的方法。實地觀察法有幾個顯著特點: (1)它是觀察者有目的、有計劃的自覺認識活動。
(2)它是運用兩類觀察工具進行的觀察活動。這兩類觀察工具是:1)人的感覺器官,其中最主要的是視覺器官——眼睛。2)科學觀察工具,如照相機、攝影機、望遠鏡、顯微鏡、錄音機、探測器、人造衛星,以及觀察表格、觀察卡片等。
(3)它的觀察過程是一個積極的能動的反映過程。
(4)它的觀察對象應該是處於自然狀態下的社會現象。
二、實地觀察法的種類
(1)根據觀察者的角色,實地觀察可分為參與觀察和非參與觀察。
參與觀察也稱局內觀察,就是觀察者參與到被觀察人群之中,並通過與被觀察者的共同活動從內部進行觀察。參與觀察按照參與程度的不同,可分為完全參與觀察和不完全參與觀察。完全參與觀察,就是觀察者完全參與到被觀察的人群之中,作為其中一個成員進行活動,並在這個群體的正常活動中進行觀察。不完全參與觀察,就是觀察者以半「客」半「主」身份參與到被觀察人群之中,並通過這個群體的正常活動進行觀察。非參與觀察也稱局外觀察,就是觀察者不加入被觀察的群體,完全以局外人或旁觀者的身份進行觀察。一般地說,參與觀察比較全面、深入,能獲得大量真實的感性認識,但觀察結果往往帶有一定主觀感情色彩;非參與觀察比較客觀、公允,能增加許多感性知識,但往往只能看到一些表面的甚至偶然的社會現象。
(2)根據觀察的內容和要求,實地觀察可分為有結構觀察和無結構觀察。
有結構觀察也稱有控制觀察或系統觀察,它要求觀察者事先設計好觀察項目和要求,統一制定觀察表格或卡片。在實地觀察過程中,要嚴格按照設計要求進行觀察,並作詳細觀察記錄。無結構觀察也稱無控制觀察或簡單觀察,它只要求觀察者有一個總的觀察目的和要求,一個大致的觀察內容和范圍,然後到現場根據具體情況有選擇地進行觀察。有結構觀察能獲得大量翔實的材料,並可對觀察材料進行定量分析和對比研究,但它缺乏彈性,比較費時;無結構觀察比較靈活,簡單易行,適應性較強,但觀察所得的材料比
⑩ 查找十日觀察法的權威說明,可採用哪些工具。
科技報告、學位論文等。
十日觀察法是目前國際唯一認可的,被貓狗咬傷或抓破皮後,若不確定貓狗是否帶有狂犬病毒,可以先到醫院打一針疫苗。
如果貓狗在十日之內沒有狂犬症狀,則說明其不帶有狂犬病毒,就不用繼續接種疫苗了,這就是十日觀察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