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工具五金 » 明朝時期去美洲坐什麼交通工具
擴展閱讀
鋼筆工具如何繼續利用 2025-07-30 10:34:27
訂車發現價格貴了怎麼辦 2025-07-30 10:19:33

明朝時期去美洲坐什麼交通工具

發布時間: 2022-06-14 16:33:24

Ⅰ 明朝時期若想去美洲人們最可能選擇的交通工具是什麼

您呢,要想想當時的社會背景,當時是封建社會。交通工具只有馬車和船,坐著馬車去美洲很不現實,當然是坐船了。鄭和下西洋,知道嗎?

Ⅱ 是中國人先到的歐洲還是歐洲人先到的中國具體是用什麼交通工具以及在什麼地方登陸的

十五世紀世界范圍內有兩件事對後世影響很大。一件是大洋航道的開拓,一件是新大陸的發現。這兩件事也可說其為一,畢竟某種程度上講兩者同時進行的。在西班牙王室的支持下,哥倫布前後三次西航,達到了巴哈馬群島、大小安的列斯群島以及中美、南美洲大陸沿岸等地方,並宣布它們為西班牙帝國的領地,從而拉開了發現新大陸的帷幕。

作為人類歷史上一個重大的事件,新大陸的發現正值十五世紀。這是一個怎樣的時代?西方帝國主義方興未艾,迫切需要對外擴張來滿足國內市場,所以新大陸的發現從一開始就打上了嚴重的殖民色彩。我國正值明朝中期,封建經濟發展達到一定的高度。由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往前推幾十年,明成祖朱棣就已經委派鄭和,帶領數百艘帆船組成的艦隊,經蘇門答臘群島,到達印度、阿拉伯、東非紅海一帶,其壯舉已遠超之後的以哥倫布為代表的航海家。

從當時的情形來看,無論是國力還是航海技術,我們都具有一定的優勢,也具備發現新大陸的條件,為何現在普遍認為最終的發現者是以哥倫布為首的歐洲人而不是中國人呢?

綜合分析來看,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首先,這是東西方的文化差異決定的。內斂、開放是這種差異的真實寫照。歷史上,中國長期屬於農耕文明。農耕文明注重自足自給和安土重遷,強調在一定區域內進行勞動生產,這也決定了我們具有「守成內斂」的基因。而以西方為代表的海洋文明則不同,無論是對外交流,還是商業貿易,都強調「開拓進取」。海洋文明骨子裡是充滿冒險精神的,而這恰恰是農耕文明所欠缺的。

其次,我們並無發現新大陸的需求與動機。當時的亞洲國家,無論是中國,還是印度都是世界上少有的大國,國內生產腹地廣闊,大規模的農業種植完全可以做到自給自足。從這個角度上講,中國是不具備遠洋探險、尋覓新海路的動機和需求的。當然,鄭和下西洋雖然也是遠洋探險,但多是宣揚國威和尋找建文帝,政治性更強。而同時期的歐洲,尤其是傳統海洋國家,則對富庶的東方心嚮往之,受限於陸地交通的阻塞,他們迫切需要尋找開通一條海陸達到東方。當時的歐洲正盛行「地球是圓的」假說,這就為從歐洲出發,向西行駛,越過大西洋,到達東方提供了一種可能。只不過,哥倫布在途中意外發現了新大陸。

最後,海洋環境並不利於中國。歐洲人利用東北信風、迦納洋流和北赤道洋流等自然條件,橫渡大西洋達到美洲比較容易,而且全程也只需一個月時間。不僅如此,他們也能依賴西風帶和北大西洋洋流安全的返回歐洲。

Ⅲ 古代北美州有人嗎是什麼時候發現的古代入北美坐什麼去的 要多久

美國歷史也就200多年,1783年(清乾隆四十八年),北美13個殖民地脫離英國獨立,正式組成美利堅合眾國。
就美國土也來說,如果再往前追溯,在英國殖民時期以前,也就是大約在四萬多年前,有一批來自亞洲的流浪者,經由北美到中南美洲,這些人就是印第安人的祖先。大約1萬年前,又有另一批亞洲人, 移居到北美北部,這是後來的愛斯基摩人。而最早到美洲的白種人大概是維京人,他們是一群喜好冒險的捕漁人,有人認為他們在1,000年前曾到過北美東海岸。

Ⅳ 鄭和船隊有能力航行到美洲嗎

能力絕對不成問題,環球航行都能完成,但是沒那個心。。。。

另外哥倫布也不是最先到美洲的歐洲人,斯堪地納維亞的維京人坐著破木筏子都去過...

這個小地球,強人很多滴

Ⅳ 1620年明朝怎麼去北美洲有圖片更好

明代的航海技術是中國歷史倒退的那部分。網上曾經有人問過,宋朝不見的倭寇流匪,為什麼明朝就能久犯邊境?答案里就涉及到航海技術倒退的原因,因為元朝破壞,流失了某些技術,導致航海能力下降。明朝要想發兵絞倭,只有幾個月的航行期,先向東航行至琉球附近,再向北航行至倭國,期間不能有北風。而宋朝可以直接航行到倭國,不必繞彎子。如果明朝想航行至美洲大陸,只能貼著大陸邊緣,有一大段路徑是向北頂風航行,這根本不可能

Ⅵ 古代的交通工具馬車轎子騎馬坐船走路在古代的時候要出遠門的時候你選擇哪一個交通工具出行方式

從旅行的舒適。速度以及方便來講,有水雲的地方看到首選坐船。如果沒有船運的路途,應該選馬車。這兩種旅行方式都允許攜帶一些行李,如果是騎馬,盡管好像是快,但是,那是在一個人短途旅行時才行,如果是長途旅行,必須有車跟著,否則無法攜帶行李。至於走路,那就得挑著行李,也不是不行,就像西遊記一樣,但是,速度和體力都不是一般人能夠承受的。而轎子,很少有人會乘轎子長途旅行,只有短途,象徵性的坐一會,長途旅行坐轎子的我知道的只有明朝的張居正曾坐過,其他人長途旅行很少採用這種出行方式。

Ⅶ 明朝皇宮中的交通工具詳情

皇帝用的車輦種類很多,
最高級的叫大輅[lù],其次叫玉輅。這兩種都是極為正規的場合才用,裝飾都是極盡豪華,駕車用的都是兩頭大象。
第三四等的車輦叫大、小馬輦;分別用八匹馬和四匹馬拉車
再下一等是步輦,也就是人拉的車;步輦中又有一個稍小的層次,叫大涼步輦,大概是用在夏天的。
最下一等叫輿,也就是轎子。

以上七種車輦是皇帝專用的,其紋飾都有極其嚴格的規定。這些都是在皇城內部使用的,如果皇帝出去,還有具服幄殿,也就是搭的大架子,用綾羅綢緞裝飾,作為行動的宮室。

太皇太後、皇太後和皇後的車駕等級要比皇帝的小,有輅及安車、行障、坐障四等;皇帝和皇後的輅只是禮儀用車,平常不用。

皇妃的只有三種,為鳳轎,行障、坐障;沒資格用輅

太子用金輅,親王用象輅,這兩個都是正式的禮儀用車。

資料么,可以看《明史·志第四十一·輿服一》
http://www.guoxue.com/shibu/24shi/mingshi/ms_065.htm

Ⅷ 明朝時美洲的名稱是什麼

答:明朝(1368年—1644年),美洲是「亞美利加洲」的簡稱,普遍的說法是1499年為紀念義大利的一位名叫亞美利哥·維斯普奇的著名航海家命名。

相關資料:
美洲是「亞美利加洲」的簡稱。以義大利探險家亞馬利哥·維斯普奇的名字而得名。亦稱新大陸。在西半球。位於大西洋與太平洋之間,北瀕北冰洋,南與南極洲隔德雷克海峽相望。由北美和南美兩個大陸及其附近許多島嶼組成。巴拿馬運河一般作為南北美洲的分界線;在政治地理上則把墨西哥、中美洲、西印度群島和南美洲統稱為拉丁美洲,北美洲僅指加拿大、美國、格陵蘭島、聖皮埃爾和密克隆島、百慕大群島。面積4,200餘萬平方公里。人口6.47億(1983)。歐洲移民後代、印歐混血種人、黑白混血種人佔多數,還有黑人、日本人、華人和原居民印第安人、因紐特(愛斯基摩)人等。大陸從東向西分為三個南北縱列帶:東部是久經侵蝕的山地和高原,巴西高原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高原;西部為年輕的高峻山地,屬美洲科迪勒拉山系,漢科烏馬山海拔7,010米,是全洲最高點。山脈逼近海岸,沿海平原狹窄;東西部之間是廣闊的大平原,北美中部大平原和亞馬孫平原都是世界上著名的平原。主要河流有亞馬孫河、密西西比河等;北美洲還有世界最大淡水湖群——五大湖。跨有不同的氣候帶:北美大部分屬亞寒帶和溫帶大陸性氣候,有面積遼闊的針葉林和大草原;中美和南美北部主要屬熱帶氣候,有廣大的熱帶雨林和熱帶稀樹乾草原。南美南部則屬溫帶氣候。地下資源十分豐富,煤、鐵、石油,銅、鎳等有色金屬均佔世界重要地位。十五世紀末以來,西、葡、英、法等國進行探測和殖民。1776年美國宣布獨立。十九世紀初拉丁美洲各國也相繼獨立。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又有許多國家獲得獨立。參見「北美洲」、「南美洲」、「拉丁美洲」。

美洲(America)包括北美洲(North America)和南美洲(South America)。美洲這個詞是亞美利加洲的簡稱。 美洲的命名,普遍的說法是為紀念義大利的一位名叫亞美利哥·維斯普奇的著名航海家。1499年。亞美利哥隨同葡萄牙人奧赫達率領的船隊從海上駛往印度,他們沿著哥倫布所走過的航路向前航行,克服重重困難終於到達美洲大陸。亞美利哥對南美洲東北部沿岸作了詳細考察,並編制了最新地圖。1507年,他的《海上旅行故事集》一書問世,引起了全世界的轟動。在這本書中,引人入勝地敘述了「發現」新大陸的經過,並對大陸進行了繪聲繪色的描述和渲染。亞美利哥向世界宣布了新大陸的概念,一下子沖跨了中世紀西方地理學的絕對權威普多列米制定的地球結構體系。於是,法國幾個學者便修改和補充了普多列米的名著《宇宙學》,並以亞美利哥的名字為新大陸命名,以表彰他對人類認識世界所做的傑出貢獻。新《宇宙學》一書出版後,根據書中的材料,在地圖上也加上了新大陸——亞美利哥洲。後來,依照其他大洲的名稱構詞形式,「亞美利哥」又改成「亞美利加」。起初,這一名字僅指南美洲,到1541年麥卡托的地圖上,北美洲也算美洲的一部分了。

美洲包括國家:阿根廷 巴哈馬 貝里斯 美國 玻利維亞 巴西 巴貝多 加拿大 哥倫比亞 智利 哥斯大黎加 古巴 委內瑞拉 薩爾瓦多 厄瓜多 格瑞那達 瓜地馬拉 蓋亞那 宏都拉斯 海地 牙買加 聖露西亞 墨西哥 尼加拉瓜 巴拿馬 秘魯 烏拉圭 巴拉圭 蘇利南 多米尼加 多米尼克 聖文森及格瑞那丁 特立尼達和多巴哥 安地卡及巴布達 聖克里斯多福及尼維斯

自然資源
北美洲大部分地區已經過勘查。主要礦物是石油、天然氣、煤炭、鐵、銅、鎳、鈾、鉛、鋅等。北美洲的森林面積約佔全洲面積的30%,約佔世界森林總面積的18%。主要分布在西部山地,盛產達格拉斯黃杉、巨型金針柏、奴特卡花柏、糖槭、松、紅杉、鐵杉等林木。草原面積佔全洲面積14.5%,約佔世界草原面積的11%。北美洲可開發的水力資源蘊藏量約為24 800萬千瓦,佔世界水利資源蘊藏量的8.9%,已開發的水利資源為5 360萬千瓦,佔世界的34.7%。
北美洲沿海漁場的面積約佔世界沿海漁場總面積的20%,西部和加拿大東部的邊緣海區為主要漁場,盛產鮭、鰈、鱈、鯖、鰻、鯡、沙丁、比目、薩門等魚類及*類,在加拿大東部邊緣海區還產鯨。北部沿海有海象、海豹以及北極熊等。

南美洲礦物 資源尚未很好勘探,目前已知現代化工業中所需要的20多種最重要的礦物原料大部分都有,且儲量豐富。委內瑞拉石油儲量、巴西的鐵礦儲量居世界前列;天然氣主要分布在委內瑞拉和阿根廷;煤主要分布在哥倫比亞和巴西;鋁土礦主要分布在蘇利南;銅礦的金屬儲量在1億噸以上,居各洲首位,智利銅的儲量居世界第二位,秘魯居第四位;鉍、銻、銀、硝石、鈹和硫磺儲量均居各洲前列;錫、錳、汞、鉑、鋰、鈾、釩、鋯、釷、金剛石等礦物也很豐富。
森林:森林面積約92 000萬公頃,佔全洲總面積的50%以上,約佔世界森林總面積的23%,盛產紅木、檀香木、鐵樹、木棉樹、巴西木、香膏木、花梨木等貴重林木。草原面積約44 000萬公頃,約佔全洲總面積的25%,佔世界草原總面積的14%多。 水力資源:水力蘊藏量估計為46 700萬千瓦,約佔世界水力蘊藏量的16.9%;已開發的水力資源為560萬千瓦,約佔世界水力資源總開發量的3.6%。
漁業:智利北部沿海和巴西東南部沿海盛產金槍魚,秘魯沿海盛產魚,智利沿海盛產沙丁魚,鱈和鯨。此外,巴西、阿根廷沿海還盛產鱸、鯔、鯷、鯖、鱈等魚類。秘魯沿海、巴西沿海為南美洲兩大漁場。
【經濟簡況】
北美洲
工業 美國和加拿大是經濟發達的國家,工業基礎雄厚、生產能力巨大、科學技術先進。農、林、牧、漁業也極為發達。北美洲其他國家除墨西哥有一些工業基礎外,多為單一經濟國家。北美洲采礦業規模較大,主要開採煤、原油、天然氣、鐵、銅、鉛、鋅、鎳、硫磺等,而錫、錳、鉻、鈷、鋁土礦、金剛石、硝石、銻、鉭、鈮以及天然橡膠等重要的戰略原料幾乎全部或大部靠進口。主要工業品產量在世界總產量中的比重為:生鐵、鋼、銅、鋅等均佔20%左右,鋁佔40%以上,汽車約佔37%。

農業:北美洲農業生產專門化、商品化和機械化程度都很高。中部平原是世界著名的農業區之一,農作物以玉米、小麥、水稻、棉花、大豆、煙草為主,其大豆、玉米和小麥產量在世界農業中占重要地位。中美洲、西印度群島諸國和地區主要生產甘蔗、香蕉、咖啡、可可等熱帶作物。

交通:北美洲鐵路總長420 000多千米。內河通航里程約55 000多千米。公路四通八達。美國東北部是交通最發達的地區,其次是美國中部、東南部、西部沿海地區;加拿大東南部;墨西哥東部,以公路和鐵路運輸為主。古巴的糖廠鐵路專用線較發達。加拿大中部地區的夏季河運、冬季雪橇運輸也很重要。北部沿海地區以雪橇運輸為主。

南美洲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南美洲經濟發展很快,經濟結構發生顯著變化。但各國經濟水平和經濟實力相距甚遠。巴西、阿根廷已建立了比較完備的國民經濟體系,兩國國內生產總值約佔全洲2/3。委內瑞拉、哥倫比亞、智利、秘魯經濟也較發達。
工礦業:工業以采礦業和製造業最為重要。采礦業是南美各國的基礎部門,大部分礦產供出口,委內瑞拉、阿根廷、厄瓜多、秘魯等國的石油;巴西、委內瑞拉、智利的鐵;玻利維亞的錫、銻;智利、秘魯的銅;蓋亞那、蘇利南的鋁土;秘魯的鉛、鋅、銀、鉍;智利的硝石、鉬;巴西的鈮的產量或出口量在世界占據重要地位。輕工業為南美多數國家製造業的主體,肉類加工、製糖、飲料、皮革、紡織、服裝等部門較發達。鋼鐵、汽車、化工、橡膠、電器、機械等重工業集中在巴西、阿根廷、委內瑞拉、智利、秘魯、哥倫比亞等國家。

農業:農業在南美各國經濟中具有重要意義。種植業中經濟作物占據絕對優勢。南美洲是可可、向日葵、菠蘿、馬鈴薯、木薯、巴西橡膠樹、煙草、金雞納樹、玉米、番茄、巴拉圭茶、辣椒等栽培植物的原產地。甘蔗、香蕉、咖啡分別佔世界總產量的2005%,其中巴西的咖啡和香蕉產量均居世界第一位;可可、柑橘均佔世界總產量的25%左右,其中巴西的可可產量居世界第三位;劍麻產量居各洲第二位,主要產在巴西;巴西木薯產量居世界第一位。南美洲向世界提供所需咖啡、香蕉、蔗糖的絕大部分及大量的棉花、可可、劍麻等。東南部阿根廷等國則大量出口肉類和糧食。牛、羊的總頭數在世界上占重要地位。沿海盛產鯷魚、沙丁魚、鰻魚、鱸魚、金槍魚等,秘魯和智利為世界著名漁業國。南美洲大部分國家中多數人從事農業生產,但糧食生產仍不足自給,大多數國家需進口糧食。
美洲名稱的由來
美洲包括北美洲和南美洲。美洲這個詞是亞美利加洲的簡稱。 美洲的命名,普遍的說法是為紀念義大利的一位名叫亞美利哥·維斯普奇的著名航海家。1499年。亞美利哥隨同葡萄牙人奧赫達率領的船隊從海上駛往印度,他們沿著哥倫布所走過的航路向前航行,克服重重困難終於到達美洲大陸。亞美利哥對南美洲東北部沿岸作了詳細考察,並編制了最新地圖。1507年,他的《海上旅行故事集》一書問世,引起了全世界的轟動。在這本書中,引人入勝地敘述了「發現」新大陸的經過,並對大陸進行了繪聲繪色的描述和渲染。亞美利哥向世界宣布了新大陸的概念,一下子沖跨了中世紀西方地理學的絕對權威普多列米制定的地球結構體系。於是,法國幾個學者便修改和補充了普多列米的名著《宇宙學》,並以亞美利哥的名字為新大陸命名,以表彰他對人類認識世界所做的傑出貢獻。新《宇宙學》一書出版後,根據書中的材料,在地圖上也加上了新大陸——亞美利哥洲。後來,依照其他大洲的名稱構詞形式,「亞美利哥」又改成「亞美利加」。起初,這一名字僅指南美洲,到1541年麥卡托的地圖上,北美洲也算美洲的一部分了

Ⅸ 中國古代真的有人去過美洲嗎秦朝漢朝唐朝還是明朝

歷史是沒有記載的,是有這樣的傳說
但我覺得更多的應該還是為了所謂的民族自尊而編造出來的
中國去美洲到底是要橫渡太平洋還是繞好望角去橫渡大西洋?
古代的科技能達到距離如此長的遠洋航行?基本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