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工具五金 » 刻印的工具是什麼
擴展閱讀
中石油業務怎麼樣 2025-07-25 07:35:19
重慶哪裡有廢舊電子產品 2025-07-25 07:31:57

刻印的工具是什麼

發布時間: 2022-06-11 11:22:17

Ⅰ 篆刻愛好者,誰知道刻章需要哪些工具

手工篆刻愛好者刻章需要准備的東西:雕刻手工刀、雕刻所需的材料、篆體描畫筆。
愛好者,指的是對某一事或物有特別濃厚的興趣,願意去為此事作出努力與付出。

Ⅱ 使用什麼工具在鐵板上刻字,要求不太大,方便攜帶

激光刻印機,但是攜帶不方便;
另一種是酸印,原理和平時印章一樣的,不過用得是酸液而不是印泥,當然這個只能刻印固定的字。

Ⅲ 篆刻的篆刻工具材料

學習篆刻之前,必須作好有關准備工作。猶如建造房屋,要事先備料。否則,「臨渴掘井」,就會影響學習進度與成績。篆刻學習的准備工作,主要是工具材料,和備置有關的印譜和工具書等。「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學習刻印的工具材料要選置恰當,過多雖用時方便,但一時難以齊備,過少則用時不便;過好一般價錢較貴,過賤則難於適用。
為了初學者的方便,現將學習中最主要的工具材料介紹如下: 1.印 刀
篆刻印刀是主要的工具。它的粗細、長短、輕重和刀角的大小、銳鈍、平斜,都將直接影響到刻印的效果。選用印刀如同寫字時選用毛筆一樣,都會影響書寫的表現力。當然其中還有一個熟練掌握的過程,因此在選用時要考慮自己的喜愛與習慣。
(1)刀口,一般刻石章都用平口刀。兩面開口,刀口成九十度角。若刀口大於九十度,刻時易滑刀,不易刻准、刻直。
(2)刀刃的利鈍,與兩面開口的斜面高低成正比,斜面高則銳,斜面低則較鈍。從刀角側視,刀口出鋒角度不宜太銳或大鈍,一般以45度至15度為宜。角度小則太銳,刻出的線條易光滑、缺乏含蓄之韌勁;角度大則較鈍、刻出的線條易碎澀,往往缺少爽利的感覺。
(3)刀桿的粗細與輕重、厚薄,一般根據自己的習慣與喜好所定。一般刀桿較粗者重,刀桿較薄者輕。粗重者,墜力大,有助力;但過重則欠靈活;輕薄者,易執使,較靈便,但若過輕薄,則不易執運,不易發力。一般可備輕重二把,粗重者,可寬一厘米左右,二、三毫米厚,較小者可六至七毫米寬,一至二毫米厚即可。
(4)刀桿一般長約十五厘米左右,略高出於之虎口即可。若過長,刻運時擺動大,影響運刀時的穩定性和准確性。若過短,執運不方便,也不易著力。初學時,一般可上書畫社選擇成品。如有條件自製,可根據自己喜好而做。刀桿上可用細線繩(塑料繩,藤皮或市條等均可)裹纏,以利於鐫刻時緊握著力,同時可免刻時刀柄滑動,傷指或傷印石。
2、筆、墨、硯
用於臨摹,起稿,拓款等用。
(1)筆一般應備狼毫或兼毫小楷二支,一支新,一支較舊,用於摹印、起稿、反書上石等用。羊毫大小各一支,大者用以臨寫印稿,小者用以拓邊款時蘸清水用。
(2)墨油煙墨一錠,或用較好的書畫墨汁一瓶(如中華墨汁、曹素功墨汁等)。用時需磨濃,不致滲開為宜。硃砂墨磨出後用於塗抹在深色印石上,再書上墨稿,清晰可見便於鐫刻。有時雖稿誤寫、亦可以來筆修改之。一般用此法的較少。
(3)硯可備二小塊,如不用磨硃砂,一塊硯亦可。硯選用一般的青石硯即可。但要光平、滋潤、易發墨。若有梢好的歙硯、端硯當然更好。平常要保持硯的清潔,尤其是拓款時用墨,一定要事先將硯洗凈,然後研磨,否則托出印款,墨色灰暗。著用宿墨拓款,裱托後易滲化出墨暈。
3、砂 紙(砂布)
用於磨印石,一般可備粗細各一張,更細者可備有水砂紙一張。若無砂紙時,較平坦質細的水泥板或磚石亦可利用。
4、印 床
印床是用來固定印章的,以便鐫刻時省力,尤其是刻較堅硬質地的,或較小的印材時更為有效。一般刻質地較軟印材,如青田,壽山石等,或較大的印章,以左手扶持,也可以不用印床。印床有木製和金屬制二種,一般以木製者為好,既適用,又容易買到。
5、印 刷
印刷用以刷滌印面。一是在刻時刷去石屑粉末,因石粉不宜用口吹,口吹石粉久則對身體無益。二是在鈐印時,先刷凈印面,以免石屑等臟物帶入印泥。一般以小毛刷或以牙刷代用即可。
6、棕 帚
一般稱「棕老虎」,用以拓制邊款時用。大城市書畫社有賣。不過一般市上所賣,棕絲粗細未經挑剔,用時容易損破紙面。買時應挑選其較細勻者。初用時過硬,可在熱鐵板上,或砂石、水泥地上摩擦,使之變軟,棕絲變得較細尖,再擦上少許菜油,使之光滑。若市上難賣,亦可自取棕絲,選其圓直細勁者捆紮成直徑粗約2一4公分,長約5一8公分的棕帚,兩頭略留一公分不扎,用訣刀切齊,亦可使用。
7、拓 包
為拓邊款時用。拓包製法:先取硬版紙,剪成如硬幣二分大小的圓塊,外包以新棉花,底部略厚,再裹以塑料紙和加嘩嘰布一層,最後再用軟細緞包紮一層(或用的確良代之亦可),使成扁圓球狀,其頸部用線扎緊即成。拓包要求包紮得緊,表面光滑。
8、印 規
印規是在鈐印時用以框正印章的位置,使之不偏不至。或是復印用之,即第一次鈐印時不夠清晰厚重,可以重復鈐二遍、三遍,使之印文更加厚重,鮮艷奪國。木或全屬等製成的印規均可用。只要規角成九十度,兩邊各長約三至四厘米,厚約五至十毫米即可。鈐印時,先以印規定位,印章緊靠印規內側鈐蓋。復印時,印規掀壓住不要移動,蘸印泥後再依原印規內側復鈐下即成。一般鈐蓋熟練後,也可以不用印規。
9、印 筋
用以調拌印泥用。印泥久不用,油會沉漬滲出,使油泥分離,故用一段時間後,或無冷時易凍,應常攪拌,使之勻潤,用之如新。印筋一般用骨質或玉石材料製成,高級印泥盒內一般配有印筋,不必另外製作或購買。若散裝印泥,則需另備印筋。
10、玻璃小鏡
用以檢查印石上印文的正反及准確時用。一般市上出售之小玻璃鏡即可用。
11、其 他
如保護印章的印盒(或印套),鈐印用的硬橡皮墊板;裁鋸印石的鋼鋸條,擦拭印章的軟布(或小毛巾)等等,都可根據情況來備,不一定要馬上備齊。有些東西可用可不用,或取它物代用亦可。 篆刻用材有印石、印泥、紙張等。
1、印 石
印章材料,有銅、石、金、玉、木、牙、骨、磚、有機玻璃製品等。但作為篆刻藝術用材,還是以石質材料為主。因為石質印材,柔、脆、膩、堅適中,易於受刀,並能表現出特有的金石韻味,故明清以來多為印人所喜用。同時也促進了篆刻藝術的發展。印石由於產地很多,質地也各有差別,其中以青田、壽山石等為好,產量也較多,價廉物美,到處可買,現將有關印石概略介紹如下:
(1)青田石產於浙江省青田縣,石質細膩、溫潤、不硬不燥。易於鐫刻。色有黃、白、青、綠、黑、灰等,其中以有凍者更為珍貴。即石質呈半透明狀,如燈光凍、魚腦凍、封門青等即是。一般青田石雖不如凍石佳妙,但亦可稱為印材中之佳品。為學習篆刻的理想材料。
(2)壽山石產於福建省福州市,為中國傳統的「四大印章石」之一,被譽為「中華瑰寶」。壽山石在寶石和彩石學中,屬彩石大類的岩石亞類,它的種屬,石名很復雜,約有一百多個品種。石質較青田石微膩,受刀不如 青田石爽快,但細潤光潔,亦為印材中之佳品。色彩較豐富,有黃、白、紅、藍、青等。其中較珍貴的如田黃,而田黃石又與芙蓉石、浙江雞血石並稱為「印石三寶」。田白、牛角凍、瓜瓤紅等,為世所寶。
(3)昌化石產於浙江省臨安市昌化鎮。色多呈儲、黑、黃、白等雜色,質地溫潤可刻。但略有膩澀、走刀不如青田石爽快。其中有鮮紅色如同雞血者,俗稱為雞血石,最為名貴。一般底色較燥,多砂釘與石筋,石質堅硬刀不可入。
(4)巴林石產於內蒙赤峰市巴林右旗,又叫赤峰石,石質與壽山、昌化石類似。尚可刻。其中有的紅似雞血,有商賈冒充雞血石的。
(5)其他產於浙江的尚有:寧波的大松石。色灰黑,間有黑斑,石性較膩,近似壽山石。天台之寶花石。形、色如同壽山石,比較粗松、易脆,溫州之平陽石。形、色近似青田石,質地不如青田石脆,蕭山之紅石。質較粗,一般尚可作練慣用另外還有如冊山掖縣之萊石,福建蒲田之蒲田石,湖南之楚石,陝西之煤精石,河北之房山石,豐潤石,以及各地所產之印石,只要質地軟、脆、堅、膩兼備者,皆可作為練慣用。
(6)孤山印石
孤山印石,產自南亞,為新品印石。
孤山印石品種分為孤山1號和孤山2號,因其具有適合篆刻的硬度與品質,短時間內受到篆刻同仁的肯定與追捧,業界關注良多。
這里介紹的是適宜青少年學刻用的普通石章
青田石:
產浙江青田。最名貴的是「封門青」凍石,一般印石中以青田石最易受刀。
壽山石:
產福建壽山。最名貴的是「田黃」,價同黃金,呈黃色半透明。
昌化石:產浙江昌化。
最名貴的是「雞血石」。因石質紅斑鮮艷如雞血而得名。但一般昌化石常含有鐵質的砂釘、易傷刀刃。
巴林石:
產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巴林右旗。巴林福黃石質透明而柔和,堅而不脆,色澤純黃無瑕,集細、潔、潤、膩、溫、凝六大要素於一身,金石界素有「一寸福黃三寸金」之說;巴林石中雞血石,有「草原瑰寶」之美譽,該石溫潤脆爽,軟硬適中,宜於鐫刻,是石中妙品,令人在玩賞之餘,不禁產生豐富的遐想,感嘆大自然造物的神奇。有人稱巴林極品石是集「壽山田黃」之尊,溶「昌化雞血石」之艷,蘊「青田封門青」之雅的印壇奇葩,其評價正可為巴林石之寫照。巴林石石質細膩,溫潤柔和,軟硬適中。
其它還有浙江寧波的大松石、山東掖縣一帶的菜石、磨刀石(又稱羊肝石)與其他開採的石源,很多採用爆破,故出售的普通石章往往有裂紋,還有以蠟填嵌裂口的,需要仔細選擇。
2、印 泥
印泥是傳達印章藝術的媒介物,質量優劣,直接影響到印章藝術表達的效果。質地好的印泥,鈐印出來則色彩鮮美而沉著,有立體感,顯得有精神。質地差的印泥鈐印出來,則顯得色澤灰暗或淺薄,有的油跡浸出,使印文模糊,更加難看。印泥的品種很多,紅色的一般分硃砂、朱膘、廣膘等。
(1)硃砂印泥色深紫紅,有人稱為紫紅砂,是漂制硃砂時沉澱在乳缽最下層的一種硃砂,製成的印泥,鮮紅帶紫,厚重沉著,最為美觀。
(2)朱嫖印泥略現紅黃色,比較清雅,是漂制時較上層的硃砂細未與文絲、油等調制而成。硃砂或朱膘也有加銀朱的,也有加調洋紅或其他原料的,故其名稱有八寶、魁紅、鏡面等。不管何種名稱,只要以厚亮細膩、色彩鮮明沉著者為上品。市上一般較好看有三、四十元一兩的,一般初學練習,買三至五元一兩的即可。現製作印泥的城市很多,以上海、樟州,杭州、蘇外等地的產品較好,可供選擇,只要色沉著而不滲油者即可應用。過去有人喜自治!印泥,其原料是「艾」葉的纖維、殺砂和煉制過的菜油(或蓖麻油)等調制而成,方法較復雜,現多不自傲。
(3)還有仿古印泥(深褐色)和黑色、藍色、綠色等印泥,作為特殊場台用外,)一般較少用。若有興趣者,亦可備用。印泥的保管,應放置在瓷盒內為好。不要放在金屬盒內,因印泥與金屬物接觸,日久會變黑,影響質量。印泥用一段時間後;要用印筋調拌,使之油、砂、艾絨拌和在一起,否則易結板。印泥日久會變干,也可適當調人一些印油(印泥店有加工或出售),攪拌後再用。冬季天冷,印泥容易受凍,變得較硬,用之前應在太陽下曬一些時間,使之變軟後再用。
3、印 紙
用於寫印稿,拓邊款和蛻印等。
(1)印稿紙一般的白報紙、毛邊紙等均可。
(2)拷貝紙紙質薄,半透明,用於事印和拓邊款。
(3)生宣紙可用於拓邊款時吸水用,或作鈐印印花、起印稿等。
(樊大牛篆刻作品選)
(4)連史紙用於拓邊款、鈐印花。紙質較薄而勻細,最好的是江西的六吉綿連, (5)印譜紙 一般書畫社有賣的,可供遷用。如自製,可遷用邊史紙,其次是羅紋紙、或較薄的宣紙。主要用於鈐蓋印章和拓款留存。
(6)卡紙有入喜用白卡紙作為粘貼「印花」用,口同常用的卡片紙一一樣。可隨時抽檢觀審或修改,或分類保存之用。此根據習慣,不用亦可。

Ⅳ 《篆刻》需要用哪些工具

學習篆刻,必須具備一定的工具、材料及工具書,否則就無法進行:為此。我們首先談學習篆刻所必備的工具和材料:

工具

1.刻刀

刻刀是篆刻最主要的工具。由於印章材料的質地不同,使用的刻刀也各異,有的要用平口刀.有的要用斜口刀,還有的要用單頭刀、雙頭刀等等一作為篆刻藝術的主要取材是石章.故通常採用的是單頭平口式刻刀二

單頭平口刻刀簡稱平口刀:市場上有專門的規格.分大、中、小三種,

印規是鈐印時使用的輔助工具。印規猶如木工的」角尺」,內角為正90度鈐印時,將印規放在需鈐印的位置上然後將印緊靠內角按下,把印取起時,印規不可移動,如果所鈐的印不清楚.可以倚印規重鈐第二次或第三次,以求得印文的完整初學者鈐印,常常不易鈐正或鈐出的印清晰度小夠。使用印規就可以克服上述的弊病印規以金屬材料製成的較好.閨為金屬分量較重.不易移動一印規一般內角邊長4公分左右,厚約0.8公分左有鈐印熟練後,便可不用印規了。

11.印筋

印筋.淵拌印泥之用:印泥經常使川後.會導致印油於潤不勻,影響鈐印的質量此時需用印筋加以調拌這樣不僅可以使印油潤勻,而且還可以使印泥中的植物纖維得到保護。印筋有出售,亦可自製。自製取骨或竹,稍加削磨加工。

Ⅳ 篆刻工具有哪些

篆刻入門工具 (一)刀具 刻印刀具種類較多,大體有石刻刀、木刻刀、金屬刻刀、牙刻刀、切玉刀、水晶刀、翡翠瑪瑙印刀等七種。

Ⅵ 製作印章用得什麼工具

刻章用的石頭和刻刀美術用品店有的賣

Ⅶ 在石頭上刻字需要什麼工具

一、刀具:

刻印刀具種類較多,大體有石刻刀、木刻刀、金屬刻刀、牙刻刀、切玉刀、水晶刀、翡翠瑪瑙印刀等七種。對於篆刻創作而言,只需准備石刻刀即可,因為篆刻創作的載體只是石料。篆刻創作除了石材之外,其他材料一般是不使用的。

石刻刀的型號通常有三種,即大、中、小號。刀桿截面積大號刀約10毫米×6毫米;中號刀約7 毫米×5毫米;小號刀約5毫米×3毫米。這些刀具市場上均有售。同樣型號的刀具,其中又有材質的不同,如白鋼、鋒鋼、高碳夾鋼和合金鋼。

較好用的是高碳夾鋼刀,刃部比較堅硬,可磨得很鋒利,而且耐用 ; 另有合金鋼刀,刃口非常堅硬鋒利,刻石游刃有餘,尤其遇有砂丁,所向披靡。喜用鋒利刀具的作者,此類刀最佳。

Ⅷ 篆刻治印的常用工具都有哪些最好列出完全詳細目錄

[刻刀]

初學可備大小適中的一把,能備有大小不同的數種更好,除選購外,可用廢鋼銼、廢白鋼車刀改制。為防滑手須纏以紗繩。刀尾宜磨成亦方亦圓,可崐作處理印面的輔助工具。

[印泥]

以西冷印社及漳洲的產品為最好。如果無條件可用一般的辦公用品(但不可用海綿印泥)。印泥宜放瓷質印泥缸中,須常用牙質或塑料的印筋攪拌。

[印床]

初學用印床便於動刀,但熟練者常不用印床,以便執石之手靈活轉動配全合受刀,印床有木製、金屬制多種,自製印床價廉實用。(只要買一付元寶螺絲)。[筆墨硯刷]

筆一般以5、6號圭筆為宜。刷子可用舊棕絲自扎,也可用舊牙刷、舊油畫筆代替,用以鈐印前刷清石章底部殘剩的石屑。

[印規]

幫助鈐印時定位的工具,類似於木工用角尺,可自製。鈐印後印規暫不稱動,如鈐得不清晰,可將印章緊貼印規重復鈐印。

[紙]

復印印稿可用薄而吸水的毛邊紙、毛太紙等,鈐印可用連史紙、薄宣紙。[砂紙鏡子]

磨印石開始可在廢砂紙、水泥地上磨,然後再用砂紙磨至細潔為度(可備鐵砂、水砂粗細不同的兩種)小鏡子用來反照印文。

[印筋]

攪拌印泥用,可用牙、骨製品,也可用舊塑料牙刷柄,但不可用金屬的。

[執刀法]

執刀如同執筆,一般是無定法的。各種執刀都有利弊。無非是適應刻者的習慣。看篆刻作品的好壞,並非觀摹操作表演。但採用適合自己習慣的執刀法可有助於刻好印。編者喜歡採用的執刀法,如同執鋼筆。一般青少年都易接受。是以拇指、食指、中指執定,無名指、小指輔於中指之後,角度約45.靠上述三指的關節收送,由右下方朝左前方刻去,運刀方向不變,象打拳一樣便於向外發動。熟練後還可變換刀刃角度、方向,隨意運刀加工細節之不足。[書法與刻印的關系]

傳統認為,篆刻必先篆後刻,甚至有「七分篆三分刻」之說。篆刻本身是一門與書法密切結合的藝術。篆刻家的作品與刻字鋪師傅刻出的領工資用的印章的根本區別,在於前者是「寫」的,講究章法篆法,後者是靠「描的」,並不計較章法篆法。不研究篆刻不講究章法刻出的印必然十分僵板。故學習篆刻的同時一定要十分認真地選擇篆書碑貼臨寫,經過一個階段的訓練,便會明顯覺得篆印時的便利,不少初學者重刻輕寫,往往事倍功半。

[章法與刻印的關系]

章法就是一個字或一個組字在印面上排列的藝術、比較復雜而變化多端,實在是篆刻藝術中最重要的一環。如果一方印光有熟練的刀法而無高明的章法,必無佳作可言。尤其是成套成組的創作,必須方方有變化,更要顯示作者在章法上的功底。故在設計印稿時應反復構想。這一點,篆刻大師吳昌碩慎重的創作態度是值得我們學習的。要根據文字具體的筆劃、筆勢、形體及字與字之間的相互關系設計出相宜的形式。
繼續追問: 頂!請教傳統中應稱刻印、制印或治印?或其他?
補充回答:
有區別嗎?刻,制,治,歸根還是要用手執刻刀啊 ,我理解的,刻印為單純的雕刻;治印就要求在製作的時候按自己的思路做,帶有創造性的;治,有修改加工之意,就是要完善自己的印章。
其實上面那些工具什麼的是摘錄下來的,我自己也愛好篆刻。你如果是初次接觸建議你不要買好的石頭和比較差的刀。篆刻刀有好有差,差的2.00,那種容易生銹,而且刀口用幾次就鈍了,我買的是20一把的(好像廠價是28,講一講價) ,不生銹,很好用的。建議你買兩把好的就好了,一大一小,在買一兩把差的補充。我就是這樣的。石頭剛開始用一些差的就好,練手嘛。

Ⅸ 簡述什麼是篆刻篆刻一般常用的材料有哪些

篆刻,可稱為印字,治印,俗稱刻印章。它以篆書為主的書法、美術、雕刻於一體,具有民族獨特風格的綜合性的傳統藝術,又稱為「篆刻藝術」。

Ⅹ 篆刻入門的篆刻工具有哪些

篆刻入門工具
(一)刀具
刻印刀具種類較多,大體有石刻刀、木刻刀、金屬刻刀、牙刻刀、切玉刀、水晶刀、翡翠瑪瑙印刀等七種。對於篆刻創作而言,只需准備石刻刀即可,其他種類的刀具篆刻是不需要的,因為篆刻創作的載體只是石料。古代印章的用材很豐富,因而印工們必須備有齊全的應刻工具,才能滿足求印者的需要。
篆刻創作除了石材之外,其他材料一般是不使用的。由於翡翠、瑪瑙、玉、水晶等的堅硬,金屬的堅韌,竹木的鬆散,牙角的黏韌等,均不能發揮刀的特性,難以表現篆刻藝術的韻味。尤其是堅硬的材料,文人的臂力是無法攻刻的。
石刻刀的型號通常有三種,即大、中、小號。刀桿截面積大號刀約10毫米×6毫米;中號刀約7 毫米×5毫米;小號刀約5毫米×3毫米(見圖4—1)。這些刀具市場上均有售。同樣型號的刀具,其中又有材質的不同,如白鋼、鋒鋼、高碳夾鋼和合金鋼。較好用的是高碳夾鋼刀,刃部比較堅硬,可磨得很鋒利,而且耐用,市場上所售的「昌碩刻刀」便是此類;另有合金鋼刀,刃口非常堅硬鋒利,刻石游刃有餘,尤其遇有砂丁,所向披靡。喜用鋒利刀具的作者,此類刀最佳。有條件的也可自製,如工廠車床上使用的白鋼刀,高速車刀等,均可根據自己所需,用砂輪磨礪而成。
市場所售刀具中,有單面刃、斜口單面刃、棱錐和圓錐等,這些都是雕刻印鈕和工藝品使用的。篆刻用的刀必須是雙面夾角平口刀(見圖4—2)。

刀具在篆刻創作中非常重要,因此古人有「鐵筆」之稱。刀刃的利鈍,夾角的大小,能直接影響線條的質感和印章的風格。在使用刀具時,可根據自己的追求來磨礪。刃口利而夾角小者,運刀長驅直入,輕便靈活,所刻線條簡潔明靜,俊麗挺拔,神采飛揚;鈍而夾角大者,運刀穩健,所刻線條渾厚古拙,蒼茫氣足。
磨礪刀具也是一門技術,雖然它不算篆刻創作之列,但它對篆刻創作發生著直接作用。磨礪方法不正確,會出現卷刃、刀口呈圓弧形或兩邊直角消失,從而造成無法使用。掌握了正確的磨礪方法,無論磨過多少次,刃口的形狀始終是不變的。磨礪方法如下(見圖4—3):
1.刀身與磨石成90°的直角。
2.磨擦方向為前後運動,即由懷內向外推進,又從外向懷內拉回。每次運動,刀桿與磨石所形成的夾角要保持一致,用力要均勻。
3.刃口一面磨擦幾次後,把刀翻過來以同樣的次數磨另一面,依次進行直至鋒利為止。
4.磨石要備一粗一細兩塊,在粗石上基本磨利後再上細石護刃,直至所磨刃口具有一定的光潔度,才算完成。護刃後刻刀經久耐用。
刀具磨礪只要按照上述方法,實際操作體會幾次便能掌握。

(二)印床
印床是用來固定石章的輔助用具。初學者由於不能較好地控制運刀力量,為了防止失控而傷手,用印床來固定石章是比較安全的辦法。同時,印章有大、有小,形狀各異,不易手執,均需用印床來輔助固定。印床一般為木製,市場上有售(見圖4—4)。另有一種金屬印床,是用來刻硬質材料的,價格比較貴,刻石章無需置備。

(三)印規
印規是鈐印專用工具。以印規定位,一是能避免印蓋成歪斜;二是一次鈐蓋不清楚,可重復多次,直到印蛻清楚,印泥具有一定厚度,而且每次都不會偏移。印規市場無售,需要自製。形狀如木工用的直角尺,材料用硬木或金屬(見圖4—5)。待掌握了鈐印方法,一般就不一定再用印規來輔助了。

(四)印刷
印章刻好之後,在字口、印底留有碎渣和粉末,鈐印前需清刷干凈,以防污染印泥。印章用久後,字口內有殘留的印泥堆積,失去本來面目,可用印刷蘸清洗劑清洗。印刷一般用普通牙刷即可。

(五)棕刷
棕刷也稱棕老虎,是拓邊款的工具,市場有售。出售的棕刷有優劣之分,優者棕絲細勻;劣品粗細相雜,軟硬不一,拓時損紙。有條件的可選用優質棕絲自製。製作方法:把棕絲排齊,紮成圓柱形,兩端切齊,高約8厘米,直徑4厘米(見圖4—6)。新購或新制的棕刷,在使用前要進一步加工,先在較粗的砂紙上均勻地從各個方向進行磨擦,把棕絲端部磨成細尖狀,然後在棕刷上塗少許植物油,使之更有彈性而且光滑。

(六)拓包
拓包是拓邊款所使用的,需要自製。拓包直徑約2厘米,側形扁圓略平,似荸薺。拓包製作方法:棉花一小團,捏成結實而富有彈性的包心,用塑料薄膜包紮好,然後在桌面或玻璃板上研壓成扁平的底面,再剪一小塊圓形直徑與包心相仿的呢子放置在包心的下面,最後包一層軟緞子,上面紮好口即能使用(見圖4—7)。包心可長期使用,呢子墊和緞子則要根據完好情況更換。

(七)其他用品
1.筆、墨、紙、硯
筆:備小狼毫、衣紋或葉徑筆數支,用於起稿寫印;羊毫筆數支,用於拓邊款刷清水和初學刻邊款時在印側刷墨。
墨:墨分松煙墨和油煙墨。篆刻用墨以油煙研成的墨為最佳。市場上所售的墨汁也可使用,但要質量上乘的,如「曹素功」、「一得閣」、「中華」等。墨的使用要稠稀適中,過濃運筆不暢,過稀印稿水印上石滲暈或不清晰。拓邊款用墨則以稍濃為好。
紙:需要兩種紙。一種為寫印稿使用的,用半生半熟的宣紙,線條既好控制,又能吸墨;毛邊紙、元書紙和蠟坯紙也能使用;生宣和熟宣效果均不佳。另一種是連史紙(原稱連四紙),是用來鈐蓋印蛻和拓邊款用的。連史紙薄而潔白細潤,用於鈐印,印不走樣,印泥具厚度而且色澤鮮活;用於拓邊款,由於具薄和韌的特點,經刷拓,字口清晰,不易失真。如連史紙不易購到,較薄的龜紋宣也能替代。
硯:只要質地細膩、易發墨便可,不需太大或名貴的硯。
2.砂紙、小鏡、白瓷碟、白芨
砂紙:購來的章料表面均封有蠟,底面也不一定平光,這就需要用砂紙來平磨。砂紙可備粗細兩種,根據章料情況,如印底面不平,先用粗砂紙平磨,再用細砂紙光面;印底面較平,直接用細砂紙磨去蠟層就可使用。油石和砂輪也可代用。
小鏡:用來檢驗上石的印稿和刻成的印面效果。文字在印面上是反字,通過鏡的反射即成正字,便於檢驗效果和修改。
白瓷碟:拓邊款時用來調和拓包蘸墨使其均勻。
白芨:白芨是葯材,中葯店有售。用於拓邊款時黏結拓紙。使用時要把白芨用清水研磨,直至水稍有黏性,能把紙粘貼在印側即可。白芨水的特點是水分干後拓紙易揭,不損紙。

(八)印泥
印章鈐蓋於紙上,欣賞其藝術效果,就是通過印泥來表現的。印泥的優劣對再現作品的藝術性至關重要。優質印泥鈐出的印蛻,清新鮮亮,具厚重和立體感,能進一步表現作品的神采;同時在盒內暑天不走油,冬天不板結。劣質印泥色澤灰暗,印蛻薄而露底,在紙上滲油跑紅,神氣全無。顯然,不同質量的印泥鈐蓋到紙上,差異是很大的。
印泥以福建漳州、杭州西泠印社所制的最為馳名,其他如蘇州、上海等地生產的印泥質量也屬上乘。但決不能為了省錢,去購買廉價低劣的鐵盒辦公印泥或印油。
印泥的種類、顏色有多種,可根據自己的喜好去選購。印泥可分硃砂、朱膘、廣膘等品種。顏色有玫瑰紅、朱紅、橘紅、深褐(古色)、藍色、黑色。硃砂印泥是最受歡迎的一種,色澤呈玫瑰紅(紫色),鈐印效果有鮮艷奪目、凝重飽滿之特點,神氣十足;朱膘印泥呈紅黃色(橘紅),清雅穩健,美麗鮮嫩;藍色、黑色印泥一般不常用,只能在喪事或參加展覽時作為調節顏色使用。
印泥是由蓖麻油、艾絲、朱料三種物質組成的混合物,製作工藝十分復雜。蓖麻油要加中葯材久熬久曬,艾絲精選細制,朱料細碾、精漂、慢烤,最後按照合理的比例久制而成。所以上等印泥的價格比較貴,使用時一定要愛惜,細心保護。
印泥使用注意事項:
1.鈐印前印面要清刷干凈,防止石渣粉末進入,以免破壞印泥的結構和純度。
2.兩次使用兩種不同品種的印泥,印面要清洗干凈,否則影響色澤,又污染印泥。
3.印泥使用後要及時蓋好,久開會落入塵土,同時加快油劑揮發。
4.要經常翻動攪拌,因為時間一長,朱料下沉,油劑上浮,影響鈐印效果。攪拌印泥時,要順著一個方向,亂攪會損壞艾絲結構,粘連印章。
5.印泥只能用瓷盒盛裝,忌用金屬、陶、石製品,金屬會使印泥變質,陶、石吸油。
6.印泥在冬天易變硬,使用前可放在暖氣或太陽下烤曬軟後再使用。
7.如印泥購置和使用時間較長,其中含油量已很少,印泥打不飽則鈐印不清楚,可調入適量的蓖麻油攪拌均勻,即能滋潤如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