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工具五金 » 煮糍粑的工具叫什麼
擴展閱讀
夢幻西遊鑽石漆怎麼買 2025-07-24 00:52:39
產品類商標是多少類 2025-07-23 23:34:21

煮糍粑的工具叫什麼

發布時間: 2022-06-10 21:09:05

Ⅰ 盛糍粑的碟子叫什麼

叫石臼。
石臼,是舂米用的器具,四方的,上寬下窄,安在土裡,只把臼口露出地面。隨著木碓一上一下的磕碰,稻穀,也便在石臼里脫了殼,蛻了皮,露出了暗紅的雪白的米粒兒,小的石臼可用於砸、搗、研、磨葯材。

Ⅱ 打糍粑的工具

打糍粑的那個工具是:石臼和舂。

1、石臼:是人類以各種石材製造的,用以砸、搗,研磨葯材食品等的生產工具。在電氣化生產以前,人類的穀物糧食主要是以這種生產工具加工成食品。可以說,石臼是古代人類生活的必需品,石臼和水井是人類定居點的標志。在人類進入電氣化時代以後,石臼逐漸被淘汰,只在一些沒有電氣化設備的邊遠地區仍舊被使用。在中國的許多鄉村,被淘汰使用的石臼仍舊被完好保存著,成為許多人懷舊的對象。

2、舂:意思是把東西放在石臼或乳缽里搗,使破碎或去皮殼。
有一些地方打糍粑是用木錘不停捶打,而我們這地方則是用木棍不停的揉擠搗碎。這個木棍也沒有什麼特殊的地方,基本上就是原來農村裡犁田工具上面的木把。木犁廢棄之後,將犁把卸下來,用做搗糍粑是最好不過的選擇。

將蒸好的糯米倒到一個特製的木桶裡面,兩個人扶住木桶的邊緣,將其固定住。一個人拿著犁把不停的搗擠,一層一層一圈一圈,這是一個體力活,時間上來看至少要20分鍾到半個小時。所以一般情況下,都是幾個人輪換著來。
當糯米搗碎揉成一團,看不出米粒之後,就算打好了。將其放到事先准備好的竹編之中,竹編里有用石磨磨好的黃豆沫子或者是芝麻粉,用手將其拍平,然後切成一塊一塊的就變成了糍粑,大家可以趁熱吃。

Ⅲ 這個叫什麼是怎麼做的

這個是糍粑。
糍粑
糍粑(拼音:cí bā 英文名:cooked glutinous rice pounded into paste;glutinous rice cake)用糯米蒸熟搗爛後所製成的一種食品。糍粑是用熟糯米飯放到石槽里用石錘或者蘆竹(因地方差異,有的也用竹來代替)搗成泥狀製作而成,一般此類型的食物都可以叫做糍粑。系南方各族小吃,是中國南方一些地區流行的美食。
糍粑,是南北方各族的小吃,流行於中國南北方地區。
中文名
糍粑
英文名
glutinous rice cake
主要食材
糯米,芝麻,黃豆粉,花生
分 類
小吃,糕點,點心
口 味
香、甜、黏
注 音
[cí bā]
味 道
清幽淡雅、甘甜爽口
菜品特色
糍粑,南方各族小吃,
流行於中國南方地區。貴州、重慶、四川、江西、湖南、福建、湖北、廣西、陝西等省市都有,又以江西九江、福建武夷山地區最為盛行,其中又以廣西梧州的做法最為特別。安徽南部也有,主要是在重陽節的時候,作為節日食品供客人品嘗。糍粑[1] 是以糯米、土豆為主料,清浸泡後擱蒸籠里蒸熟,再迅速放在石舀里舂至綿軟柔韌,趁熱將飯泥製作成可大可小的團狀,擱芝麻炒香磨粉拌白砂糖(或是黃豆炒香磨粉拌白砂糖)的盤里滾動,即可取食。口感香甜。現街頭商販多用腳踩三輪車叫賣,飯泥用保溫性能好的特製鐵桶裝放,搖動把手,飯泥從圓孔鑽出。大凡有喜事,當地人都要做紅糖拌糍粑招待客人,以表吉利。

做法
重慶做糍粑的風俗:通常在中秋節,把蒸熟的糯米導入石舀里,用蘆竹把糯米搗碎,再撒上黃豆粉、白糖。
糯米具體做法:糯米浸泡一天以上,濾干水,置木甑里蒸熟。爾後倒入石臼舂爛至膠狀,在干凈的器皿上灑些糯米粉,將舂爛的糯米加餡置其上揉搓,捏成小團或餅狀,還可以用特製的模具印成各種圖案,置通風乾燥處陰干。陰干後可浸泡在水中,能長時期保存。如果將舂爛至膠狀的糍粑趁熱壓成大的圓餅,就要在冷卻後不久,用鋒利的菜刀將大圓餅切成小塊(2cm*6cm*10cm左右)。因為未完全冷卻切時粘刀,冷卻太久過於堅硬,切時就很費力。如在寒冷的冬天,晚上壓圓餅,第二天早晨就可以切了。食用方法很多,可油煎,可水煮,可火烤,可以同甜酒一起煮沸加糖。
土豆具體做法:土豆刮皮,清洗干凈後,用蒸籠大火蒸煮熟爛後,放置陰涼通風處讓其餘溫和水蒸氣散發後,再快速倒入特製的石槽里,人工用木質的錘子搗至細膩均勻,有很多氣泡產生,最後用鏟子盛到盆里,依據不同地區的飲食口味可放入白糖,芝麻(南方),陝西陝南一些地方會勾兌澆灑一些湯汁(北方),口味爽滑,細膩,相對於糯米較易消化吸收,還可以吸脂減肥,可謂是人間美味。
湖南糍粑:首先,將糯米淘洗干凈。原先,要將米挑到很遠的井裡去淘洗,因家裡沒有這么多的水來洗。後來,家裡都打了井,也就省了這份挑米的力氣。但我發現,老家一些有力氣的人仍然舍近求遠,寧願挑著米去離村很遠的一口瀑水井淘洗。可能是那裡水質好,淘洗起來更方便的緣故吧! 將洗好的糯米瀝干水後,在一口大鐵鍋上置一木甑,待鍋里的水燒開後,再將米舀進熱氣騰騰的木甑中用旺火蒸煮。待糯米快蒸熟時,用文火再蒸煮一段時間,然後就准備打糍粑了。 打糍粑是個力氣活,一人一根木槌,開始,兩人握住木槌使暗勁將石碓里的米飯捱爛。然後揚起木槌對打,你一下我一下,此起彼伏。打的過程要趁熱打粑,越快越好,如時間久了,米飯冷了不僅難以打爛,而且手捏糍粑時也捏不動。同時,打糍粑還得有技巧,要不時用木槌將糍粑撬起翻動,否則,有些沒打著的仍是飯粒,吃的時候就咯嘴了。 還有,打糍粑時要有眼色,把握好節奏,不然,就會將木槌砸在對方的木槌上或石碓上,不僅虎口震痛,木槌也易被砸爛。因此,並不是每個有力氣的男子漢就會打糍粑的。我成年剛學打糍粑時,不是將木槌打在對方的木槌上,就砸在石碓上。一場糍粑打下來氣喘如牛,手臂酸痛,虎口發麻。 經過一陣「嘭咚、嘭咚」的砸打後,將打爛的糯米飯從石碓里摳出來,女人們立即圍著方桌,一人扯一綹糍粑捏起來。捏糍粑當然也有技術,熟練的但見兩手翻動,右手指配合左手大拇指和食指,幾捏幾捏,然後右手一擰,一個又圓又白、冒著熱氣的糯米團擺在了桌上。如果不熟練,不但捏不圓,而且半天捏不成一個。捏糍粑中要不時在手上搽些黃油和蛋黃,這樣不會粘手。 待糍粑捏好後,然後將另外一張四方桌翻過來壓在上面,這個時候是小孩子們最快樂的時刻,紛紛爬到桌子上去踩壓蹦跳。待大人將桌子抬開後,一個個薄薄的圓形狀糍粑呈現在面前。然後,小孩子爭著用蘿卜刻成的五角星或囍字印章,粘上紅色汁水蓋在糍粑上。這時,糍粑就算做成了。 當然,打糍粑時讓孩子們開心的是,還能不時吃上一坨糯米飯,當大人們將打出來的糯米飯倒入石碓之際,這時,貪吃的孩子們便會躥過來抓一把在手,然後跑到一邊津津有味地吃起來。有時,也會乘大人們不注意,偷吃剛打好還溫熱柔軟的糍粑。 打糍粑、捏糍粑是一個需要多人配合的工作,一般都是幾家人湊在一起打,男男女女,老老少少,笑語喧嘩,更加襯托出過年的喜慶氣氛。小孩子們尤喜歡這種場面,你追我趕,你叫我嚷,有吃有玩,好不快活。吃糯米飯、上桌壓糍粑、給糍粑蓋紅印戳,都是小時候過年有味的事。

營養價值
多數地區的人習慣於在臘月打糍粑;在梅州客家地區每逢傳統節日或家庭喜慶;四川地區的人在中秋節前製作,象徵豐收、喜慶和團圓,是中秋節和月餅齊名的必備佳品。在四川民間一些地方,在糍粑中加入桂花搗製成月桂糍粑,蘸上炒黃豆面和白糖吃,味道清幽淡雅、甘甜爽口,別具一番風味。另一些地方在熱糍粑中裹入熟紅豆等豆製品、加入適量食鹽,切成橢圓狀片塊放到熟菜油中油炸,作出的紅豆油糍粑,色、香、味俱佳。湖北地區的人們也習慣在臘月里打糍粑,將糍粑切成長條狀保存,待吃時再切成片狀。

客家
在廣東梅州、福建龍岩、福建三明等客家地區,每逢傳統節日或家庭喜慶,都有做糍粑的習俗。糍粑的製法是:取上等糯谷,最好是殼薄質軟的紅谷糯,經加工成白凈的糯米。用清水把糯米浸透,放進木甑里蒸糯米飯,放進石臼里,用杵槌舂制而成。因此,客家人叫「打糍粑」。舂糍粑的杵槌,要用光滑的木杵,糯米飯粒便粘不住。經過用力舂搗,使之成羹狀,然後做成如雞蛋般大小的糍粑。蘸上炒米、花生、芝麻、黃糖等配製的佐料粉,吃起來柔韌鮮滑,香甜可口。客家農村有句俗話:「十月朝,糍粑粄子碌碌燒。」說的是每逢農歷十月初一,家家戶戶做的糍粑熱氣騰騰[2] 。

閩清
在清代古民居薈萃的福州閩清坂東鎮,糍粑,是當地人用當地優質糯米經水泡後,放進飯甑蒸熟後倒進石臼,一人用木杵舂,一人翻動,一下一下,直舂到米飯粘稠如泥狀,挑起不斷為止,民間俗稱「打糍」。然後裝進盆里,加香油點潤,用手搓成塊,搓成丸,放進裝有炒熟磨細的芝麻、花生、豆、糖的碗中滾過沾滿後即可食用。味道清香,甜潤可口,舒氣和胃,多吃不膩。考究的吃法是將糍粑搓成丸子,和肉片、菜梗、香菇、墨魚、大蒜、辣椒等一起拌炒,香辣可口,是餐桌上的一道好菜。
從前,福州閩清鄉下家家戶戶都備有木杵、石臼等打糍粑的工具,逢年過節,每家都會打糍粑。這時,孩子們歡天喜地圍看大人們打糍粑,直看到大人把打好的糍粑放在盆里,搓成丸子,香噴噴的金黃透亮的糍粑真饞人,恨不得馬上吃到口。做好的糍粑要先拿來奉祖宗,並且燒上根香,等香燃完了,大家才能開始吃糍粑。吃糍粑真得費一番工夫,糍粑又粘又稠,沒法掰開吃,偏偏鄉下人喜歡大塊吃肉,大口喝酒,自然也喜歡把糍粑丸子搓成巨型,吃起來才有味道,這苦了溫文爾雅的城裡人,面對這巨型糍粑丸子,真是又想吃又怕粘,更怕吃相不雅被人笑。不過廚師想到了這點,把傳統的糍粑碩丸細化,做成蘋果大小的小丸,但還是能掰開吃,仍不失原來特色。不過,要想品出吃粘糍粑味,最好是試試吃大糍粑丸,佐以大塊豬肉,大碗的燒酒,體驗農家生活,別有情趣。

信陽
信陽糍粑,為信陽傳統名吃,主要產地有商城、新縣、潢川、光山等地。「殺年豬,做米酒,打糍粑,腌臘肉!」打糍粑是信陽流行的年俗。 對於信陽人而言,打糍粑的象徵意義甚於物質
意義。打糍粑往往與殺年豬「兩盤同開」。吃著新鮮的豬肉,就著新鮮的糍粑,那份新鮮勁把整個一年都能照亮。如今信陽的傳統年俗正在流失。
打糍粑是江淮一帶的舊俗。糍粑曾是信陽老百姓過年家家戶戶必備的食品之一。年前,家家戶戶打糍粑,親戚鄰居都來幫忙。在打糍粑之前,先將糯米淘凈浸泡兩三天後,放入木質蒸籠大火蒸熟。「為防止蒸鍋水燒干,要不時地沿鍋邊向蒸籠里加水」。
將蒸熟的糯米拿出來放到「地窩子」里,「地窩子」是用紅石頭做的,有80厘米見方,中間掏成半圓,男人們用棗木棒不停地搗地窩子里的糯米,糯米太黏搗著費勁,往往是一群男人,一邊轉圈搗一邊唱號子歌。等到糯米全變成面團沒有米粒而且很黏時,就打好了。剛打好的糍粑,冒著熱氣、聞著清香、摸著柔軟、看著潔白、吃著滑嫩。
將整團的糍粑都拿起來放在一張大門板上,平整成大約5厘米高的樣子,等糍粑慢慢變冷變硬後,用刀切成塊,用瓦缸或桶裝新鮮的冷水浸泡。春節時可以將糍粑油炸、火烤、打湯等,來招呼客人或自己食用。
糍粑可烤,可煮,可煎,可炸,尤其是春節期間,親朋好友來訪,最好的見面禮便是煮上一碗荷包蛋糍粑。若將糍粑包上各種餡料,油炸烤煎,風味更加獨特鮮美。包餡的糍粑不宜久存,切成塊狀的糍粑久放乾裂,可用清水泡之,勤換其水,可保存3個月以上。

桂林
糍粑製作工藝精細。把上好糯米蒸熟後,用力杵打,直到糯米飯全融,像棉團狀,然後再取出糯漿做成圓團,放入蒸籠蒸熟而成。水糍粑多放內餡,如豆蓉、蓮蓉、芝麻桂花糖等,質地細膩柔韌、 潔白晶美,如趁出籠時熱氣騰騰,再裹上點白糖或熟豆粉,更是色美味鮮,口感細滑沁甜。為桂林名小吃之一。

貴州
納灰村,位於貴州黔西南州興義市郊萬峰林風景區下五屯,是一個布依族聚居的村寨。納灰村的遊客不多,隨意去村裡任何一家都可以學習到打糍粑。當地人說如果要做糍粑,頭天就要把精選的糯米用清水泡在桶里,等完全泡漲了,就裝到專用的蒸飯器具——甑里去蒸。甑是用厚厚的木片箍成,直徑通常在半米左右,上寬下窄,下部置一竹篾片編成尖頂斗笠形的隔板,既可以使米不沾上鍋里的水,又方便蒸汽進入。
濃濃的米香已經開始不斷地從廚房溢出,蒸到九分熟的時候,起鍋,將蒸好的糯米飯倒進石臼里。打糍粑看起來容易,打起來還真不簡單。一般初學者的木棍不是一會被糯米黏住,提不起來,就是一會相互「打架」,沒多久就會感到手臂軟綿綿地沒有力氣。當地村民結實說打糍粑其實是個技術活,講究快、准、穩、狠,這樣糯米才能打得均勻,打得瓷實,黏糊糊的有韌性。

湖南
用當本特產的大型香葉包糍粑
1、用糯米蒸成米飯,
2、用石器將糯米飯打成粘狀。
3、從山上采來當地特產的一種大型葉類植物的葉子, 雙手掌大小
4、將葉子洗凈, 把粘狀糯米包成單手掌大小, 糍粑做成。
製作糍粑
5、放置陰涼處, 可保存15天到30天左右。 可能與葉子的特殊作用有關。
6、吃的時候, 將粑浸水片刻,再埋到灰火堆里,10分鍾取出。
此時將外面的葉子撕掉, 糍粑松軟,香氣撲鼻。 與葉子的香味有關。
湖南紫鵲界——水車打糍粑逢春節來臨,農歷臘月末,家家都要打糯米糍粑。據鄉土志書記載:「糯米飯就石槽中杵如泥,壓成團形,形如滿月。大者直徑1尺5,尋常者約4寸許,3至8分厚不等。」
糯米曬幹了,洗凈了,放進木甑,上了氣蒸。蒸到九分熟的時候,起鍋,兩個人提了甑把,疾步走進院落,兜頭倒進一個巨大的石臼里。兩條粗壯漢子舉起手腕粗的棗木大棍,呼兒嘿喲地打起來。這打糍粑很有講究,追求「快、准、穩、狠」四個字。兩個人圍了石臼,各站一方,手中的木棍下去要快,收起也要快,糯米粘性太強,免得棍子和米粘在一起;准頭要足,兩根木棍此起彼伏,都要打在同一個地方,這樣糯米才能打得均勻,打得瓷實;穩說的是握棍的手要緊,用力要均勻,不能前面噼里啪啦賽疾風驟雨,後面力氣用盡了,軟綿綿的跟不上趟,那這臼糯米就算廢了;狠不用說,當然是手腕子、臂膀的力氣要綳得足,散得暢……如此這般,漢子們一身汗,那臼糯米被打成了粘乎乎得一個團,兩支木棍架起來,擱上撒麵粉的案板,分成大小不一的小團,塞進刻花的木模,那糍粑就成形了。
剛做好的糍粑是軟的,從木模里拿出來後,手腕一抖,糍粑在空中轉上幾個圈,圓圓地落在曬席上,再蓋上被單,溫度降下來後就好了。做糍粑很講究,手粘蜂蠟或茶油,先搓坨,後用手或木板壓,做得光滑,美觀。小糍粑做完後,由心靈手巧最會做糍粑的婦女,再做幾個大糍粑,小則三五斤,大則十多斤。這叫「破籠粑」,象徵「五穀豐登」,又顯示農家人大方。

湘西土家
土家人素有「二十八,打粑粑」的說法。打糯米糍粑是一項勞動強度較大的體力活,一般都是後生男子漢打,兩個人對站,先揉後打,即使冰雪天也要出一身汗。做糍粑也很講究,手粘蜂蠟或茶油,先搓坨,後用手或木板壓,要做得光滑,美觀。
糍粑,湘西一般在的冬日裡才能吃到,吃它的方法很多。最過癮的吃法,就是烤糍粑,冬日的湘西陰寒潮濕,為了作熱取暖,一般人家都會燃起火爐火桶。糍粑便是放在其中的火盆木炭上烤炙的,火盆通常有鐵架,沒有我們就用火鉗作支架。似乎有倔性的糍粑,讓它軟化可不容易。烤糍粑的過程,最考驗人的性情,性急的人是吃不上的。糍粑得放在微微明滅的炭火上慢慢烘烤,火氣不能太大,要不然外皮烤焦,內里卻是生硬的。而且要不停的翻邊倒面,使它兩面均勻受熱。受熱後的糍粑可不是好對付的,熾熱的高溫黏著你的手指燙,燙得人幾乎斷了想吃的念頭。但一想入口綿軟香甜,又不得不就範。糍粑在火氣下催的漸漸鼓脹,表皮微微隆起,像一個大包子似的糍粑就大功告成了。此時將表皮弄破,會有一股白氣升騰,可見內里雪白,拿在手裡軟乎乎的,心裡升騰起一股征服的快感。此時可就別太心急,以免燙了口舌。
具體做法
糯米洗凈蒸熟。
茶油中放入黃色的蜂蠟,加熱融化,塗抹在桌面、門板、石臼、木槌等用具的表面。
糍粑做法
把糯米放進石臼中,用丁字型的大木槌用力捶搗。糯米粘性很強,一般是兩個強壯的男人來,一上一下地「打」。大冬天的,光著膀子還要流汗。
糯米搗成泥以後,取出放在桌子上,乘熱揪出拳頭大的米團,壓扁成餅,再用門板加重物壓住,等糯米涼了就成型了。
糍粑可以存放很長時間,如果放在大水缸里,用水浸泡,定時換水,可以吃到六七月份。
烤好的糍粑可粘糖,或將糖灌入糍粑中,等其中的熱度將糖溶成糖水,此時糍粑入口甜香無比。糖是常見的白砂糖,如有土製的紅糖片,那就更好。也可將糍粑中裹入豆腐乳(湘西叫霉豆腐),薄薄的鋪上一層,如有廚房設備,糍粑亦可用油煎熟吃, 切塊用甜酒煮熟吃,各有風味。
四川--打糍粑一般都是中秋節,四川涼糍粑色香味俱佳,糯軟醇甜,入口涼爽,沁人心脾。
把蒸熟的糯米導入石舀里,用蘆竹把糯米搗碎,再撒上少量糯米粉,趁熱壓成大的圓餅。其中農村多用火烤,俗稱燒糍粑,非常香脆。
剩下的多餘糍粑可以留到日後加雞蛋或者醪糟(也叫甜酒,是用糯米做成的米酒)煮來吃,比較甜。
製作方法:
1、把糯米淘洗干凈,用溫水泡二三個小時,控干水後裝入飯甑內,用旺火蒸熟,然後,將熟米飯放入石礁窩內。舂茸成糍粑,用熱的帕子搭蓋。
2、把芝麻粉、蜜桂花、白糖、食用桃紅色素拌勻,製成芝麻糖。再把黃豆炒熟,磨成粉待用。

3、糍粑放在案板上晾涼後,分成兩半,一半放在撒有黃豆粉的案板上,攤開壓平成片,將「洗沙」均勻地抹上。將另一半糍粑成大小、厚薄差不多的片,蓋在其上,再把芝麻糖撒在面上,切成塊就可以了。
雲南
糍粑稍大,直徑20cm左右,可任意切成小塊,用炭火加熱,之後蘸蜂蜜或把蜂蜜放入糍粑,也可以用紅糖白糖代替蜂蜜,ps:要吃快一點,蜂蜜會從固體變成液體,糍粑會從燙手變成硬塊。

Ⅳ 舂米的工具叫什麼

打糍粑的工具叫「石臼和舂」。

石臼是人類以各種石材製造的,用以砸、搗,研磨葯材食品等的生產工具。石臼,是舂米用的器具,四方的,上寬下窄,安在土裡,只把臼口露出地面。隨著木碓一上一下的磕碰,稻穀,也便在石臼里脫了殼,蛻了皮,露出了暗紅的雪白的米粒兒。小的石臼可用於砸、搗、研、磨葯材。

「舂」字,大多數用於「舂米」。而「舂」的單獨解釋是打碎之類的意思。英文解釋為「pound, pestle, beat」。「舂米」就是把打下的穀子,將其去掉殼的過程稱作舂米。殼即為米糠,而去掉殼的穀子便是小米。

(4)煮糍粑的工具叫什麼擴展閱讀:

打糍粑,中國節日風俗。流行於中國南方地區。主要是在重陽節的時候,作為節日食品供客人品嘗。糍粑是以糯米,土豆為主料,清浸泡後擱蒸籠里蒸熟,再迅速放在石舀里舂至綿軟柔韌,趁熱將飯泥製作成可大可小的團狀。

擱芝麻炒香磨粉拌白砂糖(或是黃豆炒香磨粉拌白砂糖)的盤里滾動,即可取食。口感香甜。現街頭商販多用腳踩三輪車叫賣,飯泥用保溫性能好的特製鐵桶裝放,搖動把手,飯泥從圓孔鑽出。大凡有喜事,當地人都要做紅糖拌糍粑招待客人,以表吉利。

Ⅳ 打糍粑的工具叫什麼

是石臼。

石臼,是舂米用的器具,四方的,上寬下窄,安在土裡,只把臼口露出地面。隨著木碓一上一下的磕碰,稻穀,也便在石臼里脫了殼,蛻了皮,露出了暗紅的雪白的米粒兒。小的石臼可用於砸、搗、研、磨葯材。

糍粑也稱年糕,在過年的時候製作食用,過年前製作糍粑是農村上千年流傳下來的習俗。具有濃厚的鄉村風味,打糍粑活動成為大家過年前的一項重要准備活動。糍粑由糯米蒸熟再通過特質石材凹槽沖打而成,手工打糍粑很費力,但是做出來的糍粑柔軟細膩,味道極佳。

糍粑介紹:

糍粑,流行於中國南方地區。貴州、重慶、四川、江西、湖南、福建、湖北、廣東、廣西、陝西等省市都有,又以河南潢川、江西九江、福建南平最為盛行,其中又以廣西梧州的做法最為特別。

安徽南部也有,主要是在重陽節的時候,作為節日食品供客人品嘗。糍粑是以糯米、土豆為主料,清水浸泡後擱蒸籠里蒸熟,再迅速放在石臼里舂至綿軟柔韌,趁熱將飯泥製作成可大可小的團狀,擱芝麻炒香磨粉拌白砂糖(或是黃豆炒香磨粉拌白砂糖)的盤里滾動,即可取食。口感香甜。

Ⅵ 打糍粑蒸飯的木器具叫什麼

石臼和摏 chong,或者.蒸好的糯米飯放攪拌機里把米攪爛。這步可以基本把米攪爛,但還是有些半顆的米粒。然後把米糊糊放抹有薄薄一層色拉油的塑料帶里,用捶肉的工具,捶吧,捶到米粒幾乎消失就好了。

Ⅶ 春糍粑用的棒子叫什麼

糍粑,有些地方也叫年糕、粑糍。用糯米製作而成,是我國南方一些地區流行的美食,在南方許多地區,人們習慣於在春節前製作,春節期間和春節之後食用。

相傳春秋戰國時期,楚國的臣子伍子胥為報父仇投奔了吳國,想從吳國借兵討伐楚國。他來到吳國幫助吳王闔閭坐穩了江山,成了吳國的有功之臣。不久,他實現了自己的宏願,率領吳兵攻破了楚國京都郢都,掘楚王墓鞭屍以報仇雪恨。此後,伍子胥受封申地。有一次吳王令他率人修建了著名的「闔閭大城」,以防侵略。
城建成後,吳王大喜。惟有伍子胥悶悶不樂。他自知自己結怨甚多,恐日後有人難以容他。回營後,便對自己的親信說,「大王喜而忘憂,不會有好下場。我死後,如國家有難,百姓受飢,在相門(蘇州八個城門之一)城下掘地三尺,便可找到充飢的食物也。」闔閭的兒子夫差繼位後,多次拒絕伍子胥的忠告,竟聽信讒言,令伍子胥自刎身亡。不出伍子胥所料,他去世後不久,越國勾踐乘機舉兵伐吳,將吳國都城團團圍住。當時正值年關,天寒地凍,城內民眾斷食,餓殍遍野,國家和人民果然遭到危難。
在此危難之際,人們想起了伍子胥生前的囑咐,便暗中拆城牆挖地,人們驚奇地發現,城基都是用熟糯米壓製成的磚石。原來,這是伍子胥在建城時將大批糯米蒸熟壓成磚塊放涼後,作為城牆的基石儲備下來的備荒糧。人們不禁感嘆道,伍子胥真有先見之明!大家將糯米磚石拙起,敲碎,重新蒸煮,分而食之。
後來,在楚天一帶,人們每到豐年年底,便要用糯米製成像當年「城磚」一樣的糍粑,以此來祭奠伍子胥。至今,糍粑仍是南方各地人民每年春節前必做的美食。有的地方將糍粑製作成圓形,有大有小,象徵著豐收、喜慶和團圓。有的地方又稱為年糕,這一名稱也是寓意吉祥如意,人們常說:「年糕,年糕,年豐壽高」。
年糕以蘇州觀前街的稻香村年糕為最佳品。這兒有豬油年糕和果仁紅、白糖年糕。做年糕所用的糯米粉細而甜,色澤白亮,製成的年糕蒸煮煎都可,吃起來又香又甜。豬油年糕又有玫瑰、桂花、棗泥等四個品種,其共同特點是色澤鮮亮,肥潤香糯,久吃不厭。我國人民吃的年糕有南式、北式之分,蘇州年糕是南式年糕中很受歡迎的名特產品。

Ⅷ 蒸糍粑用什麼來蒸呢

【製作過程】

1.糯米至少提前5小時用冷水浸泡,也可以浸泡過夜。浸泡過的糯米,體積會變大,更容易蒸熟,做出來的糍粑,也更軟糯勁道;

2.將糯米平鋪在蒸屜上,底下墊個紗布或是烘焙紙,冷水上鍋蒸30分鍾左右;

3.將蒸熟的糯米,放到檯面上。可以在下面墊個保鮮膜,也可以抹點油放粘。然後,上手揉、搓、甩,將其打至看不見大顆粒為止,如下圖。手上可以抹點油,或是帶個烘焙手套,操作起來更方便:

這個「蹂躪」的步驟,就像打年糕一樣,以前都是通過杵等工具完成,家裡沒有的話,可以徒手用拳頭。也不是很費勁,差不多10-15分鍾,糯米就打好了。如果想吃有顆粒感的,也可以不用打得那麼細膩;

4.將打好的糯米,整形成一個圓柱體,放到冰箱冷藏1小時定形後,再拿出來切成長條。如果著急吃,也不用冷藏定形,不過做出來的糍粑,會軟一些,比較難夾起來。或者直接整成圓餅狀,這樣的話也就不需要冷藏定形了;

5.將雞蛋打散,糍粑兩面都沾上雞蛋液,熱油下鍋煎至兩面金黃後撈出。另起鍋燒油,倒入一些紅糖和水,小火慢慢熬至其粘稠。最後,撒上點黃豆粉,將紅糖汁兒澆到糍粑上,或者放在一旁蘸著吃。紅糖糍粑就這樣做好啦。

Ⅸ 打糍粑的那個工具叫什麼

是石臼。

石臼,是舂米用的器具,四方的,上寬下窄,安在土裡,只把臼口露出地面。隨著木碓一上一下的磕碰,稻穀,也便在石臼里脫了殼,蛻了皮,露出了暗紅的雪白的米粒兒。小的石臼可用於砸、搗、研、磨葯材。

據考證,大約在三千年前,中國人開始食用稻穀。從那時候起,就開始了石質、木質舂米,直到20世紀中葉發明碾米機,石臼才逐漸退出「歷史舞台」。

(9)煮糍粑的工具叫什麼擴展閱讀

糍粑以糯米、土豆為主料,清浸泡後擱蒸籠里蒸熟,再迅速放在石舀里舂至綿軟柔韌,趁熱將飯泥製作成可大可小的團狀,擱芝麻炒香磨粉拌白砂糖(或是黃豆炒香磨粉拌白砂糖)的盤里滾動,即可取食。

口感香,。現街頭商販多用腳踩三輪車叫賣,飯泥用保溫性能好的特製鐵桶裝放,搖動把手,飯泥從圓孔鑽出。但凡有喜事,當地人都要做紅糖拌糍粑招待客人,以表吉利。

Ⅹ 打糍粑機叫什麼名字

打糍粑機叫法和用途不一樣 有的打糍粑機是用絞攏式的把糯米飯擠壓攪碎,還有一種就是模仿我們老式的一錘一錘的上下捶打式的,論口感還是上下捶打式的要好很多。之前我們鄰居就買過一種這機器你看下面的視頻是不是你想的那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