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工具五金 » 扁擔多好的工具有哪些

扁擔多好的工具有哪些

發布時間: 2022-06-09 02:04:52

『壹』 請列舉3至5種傳統收獲工具

1、扁擔挑東西的用具,多用竹、木做成.扁擔類型有高扁擔、低肩擔、平肩擔、扦擔.高肩扁擔一頭厚一頭薄,薄的一頭向上翹,主要是擔高挑子用,重的一頭在背後,幾乎挨到背上,輕的一頭在胸前離肩較遠.扁擔中間固定有一襯肩,襯肩始終在肩上,換肩時用高肩打杵把扁擔撐住再換肩;低肩扁擔厚薄一致,在扁擔兩頭各釘兩顆竹釘,擔繩子放在兩釘之間,以免繩溜落;平肩扁擔全身厚薄一致,兩頭較窄,中間較寬,擔行李時兩頭重量相等,也用高肩打杵,如果沒有高肩打杵,就擔盤肩擔子;扦擔也屬扁擔類,兩頭尖翹,中間扁圓厚實,將麥田裡的麥捆往回運送時用.挑麥子也有用扁擔的,但是扁擔頭要尖,便於插進麥捆子.木扁擔的材料選用桑木最好,也有用青崗木、漆木、黃櫨木.此外,粗竹子(生長兩年以上)分成兩半做扁擔挑東西,在大街上常有人用竹扁擔挑東西叫賣.家用挑水扁擔,兩頭有鐵環連接的鐵鉤,也有用木鉤的.
2、背架子背馱東西的運輸工具.做前架子用四根木條,後邊兩根木條只用一尺長,靠前的兩根木條四尺長帶弓形,下邊做有一方斗,斗里裝上干糧、臨時用物等,靠背的兩根條子有三道連接檔.舊時,農民用背架子背木炭到山外賣.背架子上端右偏旁拴一個小篾環,歇肩時用篾環(篾刮子)颳去臉上的汗水.

『貳』 關於扁擔的知識有哪些

扁擔
扁擔是生產生活中的用具之一,尤其是山區交通不便的地方,依舊是搬運貨物的便捷有效的工具!

形如月牙和帶「馬」的翹扁擔
延伸意義,武漢,重慶等地對零散臨時搬運工的代稱。電視劇」山城棒棒 軍「描寫的就是那類群體,只是在重慶主城區稱為」棒棒「,在重慶萬州、忠縣等地稱為」扁擔「。

其他用途
扁擔在民間舞蹈扁擔舞中,既是舞蹈的伴奏樂器,又是舞蹈的道具。

扁擔在書法中,可以用來形容橫寫的不好像扁擔。

『叄』 我國常見的傳統農具有哪些

『肆』 農村人用來擔谷的木扁擔到底用什麼木材更耐用

在膠東半島農村,現在很少使用挑水挑柴的扁擔。但許多人仍然保留著當時使用的扁擔,這見證了一段歷史。現在,它靜靜地躺在老房子的一角。扁擔老了,用過的人也老了。

當我還是個孩子的時候,我學會了挑水,我沒有錯過水桶。抓鬥時,用一個大鐵鉤,用一根長繩的一端拴在鐵鉤上,在井底來回拖拉,憑感覺判斷是否抓鬥。在農村使用扁擔不僅是這些,它可以作為一種勞動工具,也可以作為一種商業工具。當時,走過村寨小巷的小販用扁擔挑起外面的世界。什麼樣的萬花筒、漫畫書等讓我們大開眼界。

『伍』 扁擔是什麼材質

引言:農村當中有很多的勞動工具,扁擔就是其中一種,而扁擔的作用也是非常大的,當人們挑自家種的蔬菜去街上售賣的時候,扁擔就是一個非常好的移動工具,很多農民需要將一些重物移動的時候,也會使用到扁擔,那麼扁擔它到底是什麼材質的呢?

三、桑木是製作扁擔最好的木材

很多老農民都知道製作扁擔最好的木材就是桑木,桑木不僅材質非常的堅硬,而且柔軟度也非常好,每一根桑木製成的扁擔可以挑起200斤的重物。但是現在森林當中比較粗壯的桑木很少見,因為大家亂砍濫伐導致的,所以大家平常也要多愛護環境,愛護森林。

『陸』 扁擔除了能夠搬運糧食外還能有哪些用處

1無可替代的工具
交通運輸實現了不同目的地之間人員、物資的轉移,在現代社會發展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鐵路、飛機、輪船等運輸方式不斷提高運輸的效率。但是,人工運輸始終以其獨特的適應能力延續了上千年。
古今中外,人工運輸的實現方式有多種形式:頭、手、背、腳。印度、孟加拉國和非洲草原上的女性用頭運送水、糧食等物資;用手搬運這種方式只適合距離短、負載輕的場合;用背運輸在崎嶇的山路、擁擠的菜市場用途廣泛,但運量有限;用腳運輸會改變人體正常行走的姿態,增加能量的消耗。
圖1(原創圖片,侵權必究)
扁擔運輸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300年的古埃及,中國最早出現在漢代(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直到現在,扁擔在東亞國家中(中國、越南)仍然是一種普遍的人工運輸方式。國內外研究學者對扁擔運輸的研究層出不窮,研究的重點集中在扁擔的材料、行走的步態等是如何提高扁擔負重的效率。扁擔作為一種工具,可以輕松的協助搬運人體重量1/3的重物,而不過多的消耗額外的能量。
圖2 (原創圖片,侵權必究)
2延續千年的秘密
在2006年,發表在Nature上的一篇文章提出一種彈性背包的概念,該彈性背包的作用原理與扁擔的工作原理相似,即通過使用具有彈性、阻尼特性的元件連接人體與重物,將原有的固接設定為彈性連接,實現垂直方向上人體與重物的運動解耦,此種設計完美的使人將扁擔穿在了身上。彈性背包的運動可視作受迫振動,其運動過程可由狀態空間方程描述,模擬的結果如下圖中所示。
圖3(原創)
3穿在身上的智能 "扁擔"
我們團隊前期自研了一款彈性背包,對於規整地面上的恆定速度行走而言,彈性背包確實是可以減少能量的消耗和對人肩部的沖擊。但相同的設備在崎嶇路或者變速運動等場景使用時,彈性背包的振動變的毫無規律,甚至使人體難以維持負重行走時的平衡。
熟練的扁擔工在使用扁擔之前會實現感受一下扁擔在特定負載下的柔軟程度,再決定是否更換更"硬"或更"軟"的扁擔,而扁擔對不同地形的適應性完全取決於扁擔工的自我調節能力。現有的彈性背包研究中,彈性繩材料的選擇等效於軟硬程度不用的扁擔的選擇,一旦確定,彈性背包所適用的負載重量、振動頻率、振動幅度隨之確定。
圖4 (原創)
我們團隊研究人員以提高彈性背包的自適應能力為目標,引入可調空氣阻尼器,實現彈性背包振動過程中的阻尼可調,依據人體對不同地形、不同速度在步態、姿態上的反應,控制調節空氣阻尼器阻尼,提高彈性背包對不同地形、不同使用者、不同速度的適應能力。
扁擔,這個延續千年的古老工具,時至今日依然發揮著智慧的光芒。勞動人民的智慧可能悄無聲息,但其中蘊含的無窮原理值得每一個科研人員深入研究。
參考文獻
[1] Bin Zhang et al. Pilot Study of a Hover Backpack with Tunable Air Damper for Decoupling Load and Human[C]. 2020 IEEE/ASM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dvanced Intelligent Mechatronics, Boston, USA, July 6-10, 2020.
[2] Tong Li et al. Understanding the mechanics and balance control of the carrying pole through modeling and simulation[J]. PLOS ONE. June 7, 2019.
[3] Lawrence C. Rome et al. Rubber bands rece the cost of carrying loads [J]. Nature, 2006.

『柒』 說出好幾個農具名稱及用途

犁,古代耕地用具;鐮,收割用具;鋤,鋤地、除草用具;钁,刨地用具;杴,挖溝、翻土用具;耙,平地用具;筐,竹編或樹條編的容器;扁擔,抬東西的用具;杈,打場的用具;水桶,盛水的用具;水車,車水澆地的用具;手推車,運輸的用具。

『捌』 傳統農具有哪些

擔、耒耜、耬車、磨、礱。

1、擔

擔子,用扁擔挑的一挑東西。是農村主要的運輸工具。擔筐主要在山區或運輸量較小時使用,車主要使用在平原、丘陵地區,其運載量較大。

2、耒耜

耒耜 (lěi sì) 是我國古代神農發明的農具, 用於農業生產中的翻整土地、播種莊稼。後來, 隨著農業生產的發展, 人們又將耒耜發展成犁。「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 耒耜的發明證明我國古代對於農業生產工具的重視, 也反映了當時農學水平的提高。

耒耜耒是耒耜的柄, 耜是耒耜下端的起土部分。耒是一根尖頭木棍加上一段短橫梁。使用時把尖頭插入土壤, 然後用腳踩橫梁使木棍深入, 然後翻出。

3、耬車

耬(lóu)也叫「耬車、「耬犁」、「耙耬」。舊時中國農具名。是一種畜力條播機。西漢趙過作耬,已有兩千多年歷史。由耬架、耬斗、耬腿、耬鏟等構成。有一腿耬至七腿耬多種,以兩腿耬播種較均勻。可播大麥、小麥、大豆、高粱等。

4、磨

一種粉碎糧食、食物及其他物品的石質或其他材質的傳統器具,通常是採用反復碾壓、擠壓摩擦來使顆粒狀的物品變成粉末狀。是電器化出現之前常用的粉碎工具,曾遍布世界各地。

5、礱

礱,壯族敲擊體鳴樂器。壯族稱榔。流行於廣西壯族自治區右江流域的天等、平果、田陽等地。去掉稻殼的農具,形狀略像磨,多以竹、泥製成的。

『玖』 在農村,能用來做扁擔的樹木有哪些哪種木材最好

扁擔相信大家都有見過,在農村基本也是家家戶戶都有的,能用來做扁擔的樹木最常見的有:毛竹的,桑木的,刺槐的,柳木的等。 桑木是最好的,在農村大家也會將桑木的樹木用來做扁擔。

『拾』 關於扁擔的知識

扁擔:是壯族互擊體鳴樂器,獨特的民間樂器,源於勞動工具和日常生活。常用於壯族民間舞蹈伴奏。在全國各地區都分布廣泛,主要用於原始農業,現代農業很少用了。

基本信息
中文名
扁擔

樂器類型
互擊體鳴樂器

發源民族
壯族

屬性
民俗樂器、農用工具

簡介
扁擔多用毛竹削制而成,長短各異,一般長約160厘米,兩端較窄,中間較寬。

扁擔舞流行於廣西紅水河畔的都安、馬山和桂西的百色、巴馬一帶。春節期間,壯族的男女老少便歡快地跳起扁擔舞,舞者兩人一對,每人手執一根扁擔,圍在長凳或舂米木槽旁,邊擊、邊歌、邊舞,用扁擔兩端互相撞擊或敲擊長凳,發出咯咯嗒嗒的和諧音響,節奏復雜,舞姿多變,富有濃郁的生活氣息。

壯族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文化,民間舞蹈盛行,在廣西寧明花山崖壁畫中,就有兩千多年前古代壯族先民駱越部族的舞蹈場面。唐代劉恂《嶺表錄異》中記錄了舂堂舞:「廣南有舂堂,以渾木刳為槽,一槽兩邊約十杵,男女間立,以舂稻糧,敲磕槽弦,皆有偏拍,槽聲若鼓,聞於數里。」生動地描繪了壯族歡度新春佳節、預祝豐收的群眾性娛樂活動。後因舂杵笨重,便改用扁擔,稱其為扁擔舞,壯語稱作打虜烈或谷榔。壯族的扁擔,既是肩擔時的勞動工具,又是扁擔舞的節奏樂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