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對於大學生來說,電腦用來做什麼才能發揮最大的價值
電腦不過是工具
你本人想讓自己有什麼用呢?
決定了之後再考慮電腦可以怎麼幫你加速吧……
2. 如何發揮學具的作用
新課標將「動手實踐、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作為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要求組織學生親歷「操作實驗、觀察現象、提出猜想、推理論證」等活動,從而讓他們獲得知識、積累活動經驗、感悟數學思想。如何扎實地開展操作活動,使學生養成良好的數學操作習慣,在動手實踐中又能動腦思考、主動合作?筆者在實踐中發現,學具不失為一個突破口。作為教學活動的重要載體,學具發揮著從形象走向抽象的橋梁作用。改變,不妨從學具開始。
一、學具變化多端——操作中促進思考
動手操作的目的在於讓學生藉助直觀的活動來實現和反映其思維活動,但是如果沒有思維的參與,動手操作就失去了它的價值。能否藉助豐富多彩、變化多端的學具促進學生的主動思考呢?以上想法的產生源於一次不經意的失誤。
教學「圓柱和圓錐」,教材附頁提供了等底等高的圓柱與圓錐,因為在教學「圓柱圓錐特徵」時就布置學生製作了書上提供的學具,等到要研究圓錐體積時,好多學生的學具都找不著了。「怎麼辦?」我給那些大意的孩子支招:「模仿別人的學具自己做一套圓柱圓錐不就得了。」學生們欣然准備去了。放學後,我也開始准備起這節課來。猛然間發現,布置任務時疏忽了重要一環:製作的圓柱和圓錐必須是等底等高才行。
第二天,仍按照預定進行「圓錐的體積」一課的教學。 出示底面積相等、高也相等的圓柱與圓錐,幫助學生理解條件「底面積相等、高相等」,然後請學生估計:這個圓錐的體積是圓柱的幾分之幾?學生紛紛猜測1/2,少數人認為是1/3。
我借勢繼續下面的教學:「圓錐體積到底是圓柱的幾分之幾?可以用什麼方法來驗證你的估計?」學生紛紛嚷道:「做實驗!」「在圓錐容器中裝滿沙子,倒入圓柱容器中,看看需要幾次才能倒滿。」學生井然有序地實驗,結論很快就得出了:「圓錐體積是圓柱體積的1/3。」
還沒等我開口,一個學生像發現新大陸似的,舉起了同桌數學課代表的圓柱嚷開了,「不對不對,這個圓柱里已經裝了十二杯沙子了,才裝了一半!」我接過這一組容器一看,原來,她做了一個小圓錐、一個極高的大圓柱。學生們都樂了,笑過之後是沉思。我也故弄玄虛:「咦,怎麼裝了十二杯才到一半啊,看來圓錐體積不是圓柱的1/3嘛!」很快,一隻只小手舉了起來:「圓錐和圓柱必須是底面積相等、高相等才行!」「在底面積相等、高相等的情況下,圓錐體積才是圓柱體積的1/3!」孩子們滿懷激動地說著自己的新發現,看來,等底等高的印記已悄悄刻上學生心頭了。
回顧這一片段,原以為要頗費一些周折的難點,卻在不經意間攻克了。我暗自慶幸,因為一時的考慮不周全居然有意外的收獲。試想,如果課前教師周密部署,學生全准備了等底等高的圓柱圓錐,操作是整齊劃一的,難點的突破就可能很平淡,學生理解未必深刻。恰恰是學生的這一錯誤資源——「十幾杯才裝到圓柱一半」的巨大反差,使得學生情緒激動,思維不斷碰撞,探索問題的熱情高漲。
「無心插柳柳成蔭」,但一次的巧合未必能說明每次的精彩。咀嚼這次事件,又給我新的啟示:操作中要引發數學思考,誘發「問題」是一個很好的手段。沒有問題,學生感覺不到問題的存在,他們也就不會去深人思考,那麼操作活動也就只能是表層的和形式的。如何在操作中產生問題、促進思考?可以從學具的變化著手,提供的學具有時不需要整齊劃一,而是費點心思、有心「為難」,讓學生面臨困境,從而喚起學生探索解決問題的需求。
首先,在變式中求同。即從不同角度組織學具,變換事物的非本質特徵,在各種表現形式中突出事物的本質特徵,從而使學生對概念的理解達到越來越高的概括程度。其次,在反例中求異。指故意變換事物的本質特徵,使之質變為與之形似的其他事物,在比較與思辨中反襯和突出事物的本質特徵,從而更准確地認識概念、發現規律,在操作中不斷思考、探索、發現。
二、學具藏蹤匿跡——操作中激發想像
動手實踐不能始終停留於實際操作的層面,目標更要指向實現活動的內化,活動內化的方式之一就是想像。如果能在直觀操作的同時展開數學想像,往往能更好地培養學生的空間想像能力,發展空間觀念。如何培養學生在操作中自覺融入想像的習慣?把學具隱形化,不失為一種方法。
方法一:操作前隱形。例如「旋轉」一課探索「把三角尺繞O點旋轉90°」,先讓學生想像一番:三角尺繞O點旋轉90°後會是什麼樣子的?然後把想像後的樣子畫出來,在草稿紙上畫個草圖。最後操作學具三角尺驗證。像這樣,操作之前學具的適當隱形,就把內隱的想像推到了前台,使得學生頭腦中的所思所想充分外顯、表露無遺。
方法二:徒手畫「學具」。在應用「空間與圖形」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時,常常需要大量的現實原型作支撐。面對每一個新的問題,不可能也沒有必要每次都直觀感知一番、親眼目睹一番,這就需要學生較強的空間想像能力的加入。直觀學具的漸漸淡出,空間想像力的逐步加強,使得我們努力尋找過渡橋梁,讓學生穩穩地實現跨越。以下例子或許能窺見一斑。
教學「圓柱和圓錐的體積」後,碰到了這樣一題:一個圓柱和圓錐的底面積相等,體積也相等,如果圓柱的高是18厘米,圓錐的高是( )厘米。如何讓每個學生都深刻理解圓柱與圓錐體積之間的聯系、把握其中的變與不變?我靈機一動,想到了比劃這一招。「這兩個圓柱和圓錐的底面積相等,如果它們的高相等,體積有什麼關系?」我做了兩個圓形手勢,猶如「托」著兩圖形,「圓錐體積是與它等底等高的圓柱的1/3。」學生回答得很爽快。
我繼續比劃,並放慢速度讓每個學生都跟上我的比劃:「如果它們的底面積相等,要使它們的體積相等,有辦法嗎?」學生做了個拔高的手勢,「變長些!」「也就是把圓錐的高擴大3倍!」「還有別的辦法嗎?」我請學生站起來,演示給同伴看。他使勁地做了個壓縮的動作,「把圓柱的高縮小3倍。」
我繼續追問:「那還有別的辦法使它們的體積相等嗎?」思考片刻,學生紛紛想站起來「演示」:「讓圓柱和圓錐的高相等,要使體積也相等,可以把圓錐的底面積擴大3倍,或者把圓柱的底面積縮小3倍。』』猶如啞語伴著解說般,全班學生齊刷刷地動口說著,又動手演示著,彷彿真看到了一個個高矮胖瘦的圓柱圓錐。
其實在立體圖形的教學中,蘊藏著大量的想像資源。藉助手勢,學生比劃一個個虛擬的立體圖形,將腦海中模糊的圖形輪廓,清晰地呈現於眼前。隨後,面對自己能夠清晰感覺到的圖形模樣,順確定解決問題的方法。以手「畫學具」,充分把所想像的東西外顯,幫助學生建構了解決問題所需要的想像空間。長此以往,以比劃促想像,把抽象的東西以直觀的形式表達,提升了學生的空間觀念。
三、學具短斤缺兩——操作中喚醒合作
特級教師魏潔老師的一次講座中談到,合作的價值在哪兒?在需要合作的時候體現,因此,就要把對合作的要求變成學生的一種需要,學具的改變能把這種要求變為需要。確實,在許多數學課上,學生使用著教師精心准備的許多學具,他們要做的事是選擇——選擇自己喜歡的學具,而不是合作。如何在操作中喚醒學生的合作意識?
教學「面積單位」一課,為了讓學生體會「平方分米」這一面積單位在實際中的運用,我讓學生進行了這樣的操作練習:要求同桌合作,用1平方分米的紙片測量課桌面的面積。剛操作了一會兒,教室里就騷動起來了,原來同桌兩人手中的10個1平方分米的紙片已擺完,面對未擺滿的課桌,學生們沒轍了,有的攤著空手面面相覷,有的用求救的眼光注視著我,有的索性叫起來:「老師,不夠了……」
我微微一笑:「兩個人的學具確實不夠用,能不能想想辦法呢?」聰明的學生馬上領悟,連忙招呼前後左右的同學:「來,我們合作……」受到同伴的啟發,教室里學生們無形地分成了四人一組、五人一組……他們分工合作各就各位,有沿著長擺的,有沿著寬擺的,多媒體教室的課桌面還真夠大的,四個人的學具不夠,就再招呼一個人合作,忙碌了好一會學生們漸漸平息下來。
好傢伙,有些桌面密密麻麻都擺滿了,有的卻只沿著長和寬各擺了一行。我不動聲色讓學生匯報操作結果,答案都是64平方分米。對於擺滿的結果無可非議,我讓沒擺完的小組說說他們是怎麼擺的。該學生回答:「原來我們四個人也是這么擺的,40個擺完還不夠,可又沒紙片了,我們就琢磨著有沒有好方法,後來想到其實只要沿著長擺16個,沿著寬擺4個,就是需要有4個擺長那麼多的紙片,所以面積就是沿著長擺的個數16乘4,64平方分米。」學生們聽得連連稱是,有的還按照建議悄悄地修改方案……
備課時我就考慮:到底准備多少個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紙片比較合適?如果准備足夠多的學具,單槍匹馬的操作可能比較費時,並且第二種創新擺法可能很難顯山露水。學具提供得少些,意在當兩個人紙片不夠擺時,喚醒學生主動尋求合作的需要,當有小組發現多個人的學具還不夠擺時,就萌發了創新的擺法,這恰恰是合作學習最美的聲音。
合作學習其核心就是學生是否具有強烈的合作學習的需要。心理學家舒茲認為,每個人都需要別人,都具有人際之間交往的心理要求。因此,合作活動中,教師的主導作用就在於喚醒學生本身固有的合作心理需求,使學生把「要我合作」變成「我要合作」。不妨在學具上賣點關子——准備的學具「短斤缺兩」、「你有我無」,讓學生自然產生必須合作才能完成任務的合作內驅力,這樣合作就從學生的學習需要中展開。一旦激起了合作的慾望,操作活動就從形式上的合作走向了真正實質意義上的合作。
綜上所述,如果在操作活動中學生能積極思考、充分展開想像、主動尋求合作,那麼我們謂之養成了良好的數學操作習慣。而學具的小小變化,恰恰能在操作活動中促進學生主動思考、激勵無限想像、喚醒合作意識,習慣養成,就從學具的改變開始。
3. 充分發揮數學學具的價值,該怎麼做
在數學課堂教學中使用教具和學習工具,例如數學圖形、計數器、鍾表等。把教學內容與學生興趣點結合起來,激發學生內在潛力,使教學更加科學,符合兒童心理發展規律。
4. 工具類應用該如何實現其商業價值
工具類的應用,目前主要靠兩個方面來獲取自身商業化價值:一是變成增值服務,另一種就是做一些廣告推廣。例如:
1、騰訊的QQ這個軟體本身是免費的,但是依然還可以養活那麼多人。不就是靠做了很多的增值項目,比如騰訊的超級會員,以及各種各樣的業務。用這個來吸引別人的消費,達到了自己賺錢的目的。還有就是支付寶這樣的東西,以前我覺得沒有什麼收益的項目。當推出了螞蟻花唄、借唄。當你在淘寶上購買一些東西的時候,錢打到了支付寶裡面。在送貨階段,很顯然不會把錢打給賣家,因為資金每天都在運轉,通過這個有了支付寶的現金流。
2、大多數軟體通過植入商業廣告來獲取商業價值。大家估計都有體會當你打開一個軟體的時候,前幾面總會有一個廣告。吸引你的眼球,一點擊就會跳轉到一個新的應用上面了。但是這樣的業務我覺得對自身軟體的發展並不好。只要大家點擊這些軟體會發現你的手機裡面會產生大量的垃圾,其實這樣的商業化對用戶的流失真的很大的。
只是我們都習慣了軟體的免費,不管是在手機端還是在電腦端。當你打開手機火車電腦,你有那個軟體是付費的嗎?我自己的手機上沒有找到一個付費的。工具類軟體喜歡希望自己用戶,增加自己的收入,但是這個路到底在哪裡要往哪裡走。難道真的就和張小龍說的那樣:「任何一個工具都是幫助用戶提高它的效率的,用最高效率的方法去完成它的任務,這是工具的目的,工具的使命。」開發用戶把這個轉化為小商業價值估計還有很長路的要走。
5. 教你如何發揮伺服器性能監控的最大價值
做一個良好的企業網站,獨立伺服器相對是比較有優勢的,企業所擁有的數據大都會存儲在特定的獨立伺服器中,因此,我們應該時時做好獨立伺服器的性能監控,以維護數據的安全監控。硬碟性能分析
由於磁碟是影響系統性能的常見因素,因此,管理人員需要收集磁碟性能I/O狀態信息,來判斷對整個系統性能的優化指標
內存利用
與CPU利用率一樣,管理人員需要了解獨立伺服器內存的利用率,並監控當前進程列表所佔用的內存情況,對閾值設置警告,當使用過高時,管理人員能夠及時知曉
文件系統容
應用服務需要使用磁碟空間進行存儲和處理,如果空間不足可能會導致服務無法正常運行,因此,管理人員應時刻監控磁碟空間的空閑容量
一般來說,文件的空間使用率不應該超過85%,,一旦超過,管理員就應該馬上進行處理。在管理界面中,用戶也可以根據相應的標識來判斷閾值的大小
資源記錄
對獨立伺服器性能資源使用數據做好記錄,然後進行分析,看某個時間段的網卡流量是否有不正常的變化,如果出現忽高忽低,則需要對獨立伺服器進行檢查
CPU利用
管理人員需要了解系統每個CPU對應的利用率,並監控伺服器當前任務所佔用的CPU,確保不會影響任務的運行。設置CPU閾值警告,當CPU負載過大時,能夠產生報警,提供管理人員著手處理
除了要對獨立伺服器進行性能監控和數據記錄,還要分析一下某個時間段流量有沒有不正常的變化,如果出現有時高有時低的情況要及時對獨立伺服器做排查。
以上就是壹基比小喻收集到的方法
6. 如何讓營銷型網站發揮它的價值
網站畢竟只是一個工具,如果要想把這個工具的效果發揮在最好,具體就要看你怎麼去用好它,怎麼運營好。網站一定要推廣出去,在更多的平台進行曝光,這樣才能讓更多的潛在用戶了解到,最終才有轉化可說。網站運營是一項系統性的工作,如網站的內容、站外的推廣等等。站外推廣方面可以結合一下易推寶。
7. 怎麼讓電腦發揮最大的價值
其實不要問 怎麼讓電腦發揮最大的價值
只要問自己
自己想用電腦來干什麼
娛樂 學習 消磨時間...
自己主宰著電腦吧!
別讓電腦牽你鼻子走就行...
8. 金融工具帶來價值的增值的方式
金融工具通過他的收益性帶來價值的增值。收益性是指金融工具能夠按期或不按期地給持有人帶來價值增值的特性。金融是市場主體利用金融工具將資金從資金盈餘方流向資金稀缺方的經濟活動。金融是貨幣資金融通的總稱。主要指與貨幣流通和銀行信用相關的各種活動。主要內容包括:貨幣的發行、投放、流通和回籠;各種存款的吸收和提取;各項貸款的發放和收回;銀行會計、出納、轉賬、結算、保險、投資、信託、租賃、匯兌、貼現、抵押、證券買賣以及國際間的貿易和非貿易的結算、黃金白銀買賣、輸出、輸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