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魚塘捕魚最快工具,魚塘的魚身體腐爛怎麼辦
1、拉網:根據存塘魚估產及擬捕撈上市量,在池塘兩邊的某一處放下拉網,進行捕撈成魚。2、花籃:是一種小型捕魚工具,框架用竹子製作,撐開呈圓柱形,外面裹著聚乙烯大眼網,兩頭有進口和回須,魚進去就出不來。3、扳罾網:扳罾網一般呈正方形,網衣用乙綸或錦綸線編結,其四角分別連接在「×」字形撐桿兩端。
一、魚塘捕魚最快工具
1、拉網
(1)拉網就是根據存塘魚估產以及擬捕撈上市量,在池塘兩邊的某一處放下拉網,然後捕撈成魚。
(2)這種方法適合在100畝以下的池塘使用,一定要根據需要靈活選擇下網處,這樣捕獲的品種就會比較全,尤其是可以捕撈活躍性較強的鰱鱅上層魚。
(3)拉網時一定要在天氣晴朗、魚不浮頭、水溫較低時進行,對起捕的魚揀選速度也要快,不能上市的魚必須要馬上放回水體。
(4)一定要注意防止拉網後帶動底泥,導致池塘水質變壞。
2、花籃
(1)花籃是一種小型的捕魚工具,它的框架主要用竹子製作,撐開一般呈圓柱形,外面會裹著聚乙烯大眼網,兩頭有進口和回須,這樣就會導致魚進去出不來。
(2)捕魚時一定要在前1天傍晚將每個花籃放入水裡面,並向籃里投放誘餌,第2天早上將其收起取魚即可。
(3)花籃比較簡易便捷,勞動強度小,1-2個人就可操作,而且花籃的網目比較大,不會傷害到小規格品種,適宜捕獲鯽、鯉等下層魚。
(4)使用時要注意,在悶熱天氣一定不能使用這種工具捕魚,而且還要縮短放籃取魚的間隔時間。
(5)如果發現進入花籃中的魚體表已經充血,一定要將其取出,不能回塘。
3、扳罾網
(1)扳罾網主要呈正方形,網衣可以使用乙綸或錦綸線編結,其四角分別連接在「×」字形撐桿兩端,這樣就能維持網具正常展開的作業狀態。
(2)撐桿交叉處的縛線可以連結提桿,這樣就能構成網具整體。
(3)取魚時一定要在飼料投喂點放入罾網,然後在其上方正常投喂飼料,等大批魚進入罾網上方覓食時一定要迅速提桿,再用抄網撈取魚類。
(4)採取扳罾網取魚時,可根據市場需求隨時決定取魚,這樣對魚類的損傷也比較小,非常受養殖戶喜愛。
(5)提罾時速度一定要快,對於不符合上市規格的小魚要及時放回水體。
二、魚塘的魚身體腐爛怎麼辦
1、當發現魚身體出現腐爛後,首先一定要及時進行換水,一般出現這種情況都是因為水質不好導致,通過換水改善水質後,情況就會得到控制。然後可以使用一些葯物給魚進行浸洗,葯物可以選擇土黴素或金黴素,控制好用量後浸泡半小時,將魚放回缸中,每天都要泡1次,直到它康復為止。
2、魚體損傷:魚在生長過程中身體可能會受到損傷,這樣就會導致身體腐爛。如果魚缸內的魚比較多,這時它們可能會相互撕咬,一定要將其隔離開。魚缸內不要放太鋒利的石頭,否則也會導致魚蹭傷。
3、細菌侵害:如果魚被細菌侵害,這時也會導致它的身體出現腐爛。對於這種情況,一定要給魚進行治療,可以使用一些內服的抗菌葯物,也可以用土黴素、呋喃西林等葯劑進行浸洗。
㈡ 古代人用的捕魚工具是什麼
新石器時代早期,人類狩獵和捕魚的工具種類豐富:長矛、弓、骨鏃、石球等工具用於獵捕陸地上的獵物;骨制的魚鉤、魚叉、魚鏢以及麻繩編織的漁網用於捕撈水裡的魚類。
聰明的他們還發明了一種骨哨,他們使用骨哨模仿動物的叫聲,來吸引獵物,等獵物慢慢走近時,再伺機將其捕獲。
漁具的發展
6000多年前,中國已出現骨制魚叉、釣鉤、槍頭、魚鏢等。3000多年前已出現銅制釣鉤。古代甲骨文中有用竿和網捕魚的象形文字;
當今盛行的漁具、漁法是近二三百年產生和發展起來的,如長帶形的流刺網和圍網、袋形的拖網和定置網、各種形式的釣漁具等,均已由小型、簡單發展到大型、復雜,由沿岸作業延伸到深海大洋作業。漁具材料也被合成纖維及塑料等取代。自20世紀50年代起,世界漁具已漸趨現代化。
㈢ 古代釣魚具的種類有哪些
釣漁具也是歷史悠久、使用廣泛的捕魚工具。
陝西省半坡、山東省大汶口、黑龍江省新開流、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湖北省宜昌等地新石器時期遺址的考古發掘中,就出土有相當數量的魚鉤,其形制有內逆刺、外逆刺、無逆刺和卡釣等,其質地有骨或牙、貝等,製作精緻。
銅質魚鉤也已在早商時期的文化遺存中發現;春秋戰國時期,隨著冶鐵業的進步和鐵制技術的提高,鐵質魚鉤得到了更為廣泛的使用。
我國古代釣漁具的形式主要有手釣類、竿釣類和網釣類。手釣類出現最早。竿釣在《詩經》中也已出現。晉代人說到釣車和唐代人又說到釣筒這兩個重要部件。
釣筒,一般截竹而成,作為標漂用,俗稱「浮子」,使魚鉤在水域中保持一定的深度。宋代竿釣漁具已具備了竿、綸、浮、沉、鉤、餌6個部件,在結構上已趨於完備。
綱釣類即繩釣。以長繩作為綱,綱上每隔適當距離系一支線,支線上系以魚鉤,鉤上著餌,使魚呑餌遭捕。
綱釣法最遲在清代中期前已出現,趙學敏《本草綱目拾遺》中已記述其在海洋釣捕帶魚的情況。
箔筌漁具是用竹竿或篾片、藤條、蘆稈或樹木枝條等所製成,廣泛分布於南北各地,其形式和功能也多種多樣,有的起源也很早。如笱在原始社會文化遺址中已有發現。罩、罶、椮等在先秦漢代文獻中時有記載。
箔筌漁具按其結構特點和使用方法大致分為柵箔類、籠箅類兩種。
柵箔類是以竹木及其製品編織成柵簾狀揷在水域中攔捕魚類的一種漁具。柵箔始自魚梁。魚梁也是以攔截方式捕魚的,但魚梁主要以土或石築成,工程難度大、耗費多而且效果不佳。唐代稱柵箔類漁具為篊、滬或籪。
籠箅類以竹篾藤條等編織成小型陷阱、潛藏處所或作盛貯水產品的漁具,以及作為捕撈用的笱、罶、簍、笭箵等通常設置在江河緩流處,湖、海近岸淺水場所或雜草邊緣,使魚蝦入內。
根據捕撈對象的特性,有的在籠內放置芳香物、重膻味的餌料;有的以彩色,陰影等引誘;也有的將魚籠編成細長狀,口成喇叭形,口頸部裝有逆須,放在河流魚蝦通道上攔截,導其就範,入不敷出。
雜漁具則是除上述種類之外的許多結構各異、功用不一的漁具,如獵捕刺射用的、抓耙水底用的和窩誘用的漁具等。
在釣魚方面,創造出網罩釣梁筌叉射滬椮等,不管什麼水域,什麼水層,都能展現身手。在古代條件下,創造全方位多角度多層次的漁業生產。
從歷史上看,古代單人釣魚主要有無鉤釣、直鉤釣、鐵魚鉤、車釣、拖釣和滾鉤釣等多種方法。
無鉤釣的歷史至少有5000年。在西安半坡遺址之中曾經出土過骨魚鉤。當然,半坡遺址中出土的也不是最早的釣魚方法。最早的釣魚方法應該是無鉤釣。
在無鉤釣之後,經歷過一個直鉤釣的階段。所謂直鉤釣是一種魚卡,它用獸骨磨製,成棒形,兩端尖利,中間鑽孔穿線。魚兒呑之,會卡於口鰓。
魚卡出現於新石器時代。而魚卡、骨魚鉤與無繩釣也共同存在一段相當長的時間,後來發明了銅器鑄造,又與上述三種釣魚方法共存。
鐵魚鉤出現於春秋時期,至西漢時期完成大換代。在鉤、線、餌竿等方面已經掌握了相當先進的技藝。
車釣出現於晉代,主要產生於長江流域。先人制一釣車,將長線纏繞於車上,魚兒上鉤膈,用釣車收線取魚。這種車釣,是線輪的始祖。
還有一種筒釣,出現於唐代。它截竹為筒,不系線和釣鉤;釣時定置於適當水域,無人看守,隔一定時間收線取魚。
唐代詩人韓偓詩寫道:「盡日風扉從自掩,無人筒釣是誰拋?」描寫的就是這種筒釣。
拖釣出現在北宋時期南海海域。北宋時期地理學家朱彧在《萍洲可談》中描述南海海域的拖釣:「漁人用大鉤如臂,縛一雞鵝為餌,俟大魚呑之;隨行半日方困,稍近之;又半日方可取,忽遇風則棄之。取得之魚不可食,剖腹求所呑小魚,小魚一腹不下數十條、數十斤。」
由此可見,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宋代的釣魚出現大的飛躍。一是釣具走向完善;另一方面,則是可在海上捕獲大魚。
滾鉤釣是在一根竿上附結許多支線,支線再結大量釣鉤,通常用於江海底層大魚。這種釣法創於南宋時期,盛於明代。
李時珍《本草綱目》中記載:「鱣出江淮黃河遼海深水處,無鱗大魚也……漁人以小鉤近千沉而取之。一鉤著身,動而護痛,諸鉤皆著。」
㈣ 魚塘常用魚藤酮捕魚,這是什麼原理
魚藤酮是一種殺蟲劑,分子式C23H22O6。存在於亞洲熱帶及亞熱帶區所產74種豆科魚藤屬植物根中,工業生產主要從毛魚藤根中提取。它是一種抑制神經組織和肌肉組織的選擇性植物源殺蟲劑,具有廣譜的殺蟲活性、良好的生態效益。我們的祖先早在一萬年前,就知道利用魚藤捕魚,如今廣東、廣西、海南及東南亞一些國家,和巴西原始土著居民,仍在利用魚藤捕魚。這種方法捕獲的魚人吃了沒有什麼副作用,因為所含魚藤酮的量很低。
魚藤酮作用於魚類主要是起麻醉作用,移到清水裡,幾分種或十幾分鍾即可恢復,完好如初。不會對臟器及神經系統造成損傷。高檔熱帶珊瑚生觀賞魚,就是用這個捕獲的。
一、養殖水體捕獲底水魚
隨著農村勞動力的老齡化,矯健的身軀如今已經佝僂了,養殖魚塘捕捉底水魚就顯得非常困難!利用魚藤酮麻醉作用,配合密拖網,可以實現一網捕光。包括底棲魚類如泥鰍、烏鱧、鯰魚等等。可以提高工效8~10倍。
1、架設屯箱:在水體開闊,水質較好,通風較好的位置架設屯箱。
2、留適當水深:水深60~70CM,太深耗葯量大,太淺拖網易「滾筒」,施展不開。
3、用葯量:按7.5%魚藤酮乳油,90毫升/瓶 管100~120立方,水渾濁度大用葯加量,反之減少。
4、施葯注意:90毫升/瓶,對水300斤,潑灑滿塘,務求周到.對水量多,葯物擴散越快,效應時間越短。
5、適時開網:一般施葯30~40分,鯽魚浮面多的時開網。
6、選擇合適拖網:拖網可以用1.2~1.5米高的苗網,務求包括野雜魚一網打光。
7、拖網要緩:網要緩緩拖,不要急,塘中間增加踩綱人數。減少漏網之魚。
8、盡快轉運:發生葯效後,一般2.5小時內不會出現死魚,只要鰓蓋還有閉合動作,移入清水都會活。攏網後,要盡快將魚轉入清水網箱內。如果預計捕獲量大,短時間內轉入清水網箱有困難,可以用水泵向網內沖水。以延長轉運時間。
9、及時分揀:移入清水網箱的魚及時分揀出售,特別注意留做魚種的要盡快下塘。
二、配合地籠捕獲泥鰍
利用泥鰍中葯後能狂游2.5~3小時,配合地籠,可以實現一次捕光,經過各地養泥鰍的朋友這兩年的應用,一般捕獲率可到99%。
具體操作如下:
1、架設屯箱:在水體開闊,水質較好,通風較好的位置架設屯箱。
2、施放地籠:不要使用破損了的地籠。使用前檢查修補,按2米長左右小地籠 25~30條/畝,10多米長地籠 10~15條/畝。要求擺布均勻。有橫欄塘邊的。
3、降底水位:把水降到和地籠上綱平齊,便於狂游的泥鰍鑽進須口。
4、合適用葯量:按7.5%魚藤酮乳油,90毫升/瓶 管110~130立方,(溫度低,加大葯量,溫度高減少葯量。)對水300斤,潑灑滿塘,務求周到.對水量多,葯物擴散越快,效應時間越短。
5、及時轉運:施葯1個小時檢查進籠情況,一般施葯後1.5小時開始倒泥鰍。倒出的泥鰍,及時轉入屯箱。如果泥鰍量大,要統籌好,一定要在下葯後2.5小內,將泥鰍移入屯箱。
6、應用這個方法,也可以捕獲泥鰍寸苗。
三、魚種過塘 減少損傷 節省勞動力
利用魚藤酮麻醉魚種過塘,可以提高工效10倍,魚麻醉掙扎幅度小,大大改善苗種質量。具體操作參照捕底水魚,有一些細節不同,注意以下幾點:
一、水不要太淺,一般要保持80~1.2米深,太淺水易渾,渾水嗆鰓對魚種不好。
二、魚塘過塘一般量比較大,一是要做好充足的勞動力准備,二是要備好抽水機,魚種攏網後,及時向網內充水,以延長過塘時間。
四、野外捕獲繁殖親本魚
隨著我國水產養殖不發展,養殖品種不斷增加,特別對一些珍稀魚類原種親本魚需求量加大,如何無損傷捕獲這些親本魚,一直是一個令人頭疼的問題,應用魚藤酮的麻醉作用,配合網具,就能迎刃而解了。
1、海洋珊瑚生魚的捕撈:魚藤酮做成噴劑,潛水員噴向洞口,效率非常的高。
2、封閉小水域捕撈:按7.5%魚藤酮乳油,90毫升/瓶 管100~120立方施葯,應用抄網域配合拖網,或者地籠王,效果很理想。
3、溪流河裡捕撈:根據河水流速,按100米~300米長河段的總水體量下葯,7.5%魚藤酮乳劑,90毫升/瓶 管100~120立方。配合抄網,地籠,欄河壕網,效果很好。
注意:開放性水域,局部下葯是沒有用的,因為魚中葯後2.5~3小時只是昏迷狂游狀態,他們在這段時間會游離有毒區。
三、清殺蝦塘、蟹塘的野雜魚
養蝦、養蟹塘的魚類,與蝦蟹爭食爭空間,猶其捕食脫殼後的蝦、蟹,為害巨大,利用魚藤酮對蝦、蟹低毒,對魚高毒的特性,殺滅蝦、蟹塘雜魚,這是當前慣用的方法。魚藤酮對多數魚類的致死濃度為0.025毫克/升,蝦、蟹則能在10毫克/升正常生存。所以魚藤酮清殺蝦塘、蟹塘的野雜魚是非常安全的。使用劑量為:7.5%魚藤酮乳油,90毫升/瓶 管100~120立方。
㈤ 什麼絲網捕魚
捕魚網的種類多樣,但大致可分為充氣抬網、刺網掛網、地籠網、拖網、拉網、抬網、沉浮式捕魚網等。
1、充氣抬網:充氣抬網能充分發揮水庫的立體養殖效率,有著水體適應性強、使用方便、捕魚效果優良、不容易傷魚等優點。
2、刺網、掛網:刺網、掛網的長度會根據水域條件、漁船大小等因素決定,短則幾十米,最長可達數千米。
3、地籠網:地籠網適宜在池塘、河溝、湖泊等水域捕捉蝦蟹、小魚等,有著捕撈率較高、成本低、使用方便等優點。
4、拖網、拉網:拖網、拉網屬於大網,主要適用於海底較平坦、海岸多為沙灘的地方。
5、抬網:抬網是一種水域捕撈的漁網工具,有著省時省力、成本較低、不容易傷魚、起網速度快等優點。
6、沉浮式捕魚網:沉浮式捕魚網是對魚塘或者水庫等捕魚環境高低不平、捕撈困難而設計的一種高效捕魚網,有著起網速度快、可以移動捕撈、能捕撈各個層次水域魚、不容易傷魚等優點。
㈥ 海上捕魚那些圓圓的東西是什麼
海上捕魚那些圓圓的東西是警示浮球。
這種圓形帶有顏色的東西一般指的是警示浮球。一般都是做警示、標記區域的作用。海上浮標的形狀基本為圓形、罐形、錐形、柱形等,並不是僅僅是限於圓形。
簡介:
捕魚是使用捕撈工具捕獲經濟水生動物的生產活動,是水產業最主要的組成部分。大致分來,捕魚的方法為三種:網捕,鉤釣,手捉。
經常使用的捕魚方法中,一般都是用捕魚網、線、捕魚鉤、電捕魚、捕魚葯等捕魚機方法。 但下面卻都是民間的古老捕魚方法,都是天然捕魚法,對人與自然和諧的好風景。
㈦ 魚網和漁網有什麼區別
漁網是用來捕魚的,魚網是用來裝魚的。
漁網是指大型捕撈作業,不僅捕魚,也進行其它的海產品捕撈的工具;魚網指的是專門捕魚的小型工具,比如養殖場或者休閑釣魚用的東西。用於漁業生產的主要漁網主要有撩網、棍網、推網、拱兜網、地網、插網、搶網、粘網、拉網、流網等,其中拉網和流網用於遠海捕撈,粘網用於內河和近海捕撈。
㈧ 想知道用什麼捕魚
捕魚可以用漁網、釣箏、魚籠、釣竿。
1、漁網捕魚法
這種釣魚方法適合那些有足夠空閑時間的人,因為這種方法耗時特別大。農村的人們最喜歡用釣竿釣鯽魚和鯉魚。
㈨ 長江里的魚類怎麼捕最快最多,用什麼工具捕。
1、網具
小拉網——據說很早就使用這種工具。早年沒有網線和線麻,而是用野生植物螫麻的纖維,紡成細線織網,網苗子約有一丈左右高。網綱和網線是用椴樹皮纖維或柳樹皮纖維擰成的繩。距今一百年前已經無人用這種網了,完全使用棉線網和線麻織的網。線麻的一部分是赫哲人自己耕種生產的,絕大部分線麻和全部棉網線均由伯力街(蘇聯境內的哈巴羅夫斯克)的俄國人和現在的依蘭縣漢族那裡買來的。
拉網的網眼直徑約有2市寸左右,網苗子高約15——30市尺,每塊網片長約有50市尺。網的上部和網底,都用8股或6股合一的線麻織成網綱。早年用黃菠蘿樹皮或松木板做漂子。每個漂子長約5市寸、寬3市寸、厚六七公分。在網的上綱每隔一市尺左右拴一個漂子。網墜是用黃粘土摻白漿土燒制而成的陶網墜。它每塊呈長方形約有2市兩重。在網底綱上,每隔1市尺左右拴一塊陶網墜,使網底部下沉,在水裡形成一堵牆。捕魚時,將10——30片拉網連結成一起進行捕撈。
圈網——距今九十多年前還使用這種網。早年也是用野生植物纖維織網,網口大、尾尖呈圓錐形,沒有漂子和網墜。網中間有三至五道用柳條或鐵絲製成的圓圈,將網撐起來,並在網的口門和中部設兩道「卡陷」。第一道「卡陷」的入口處要大一些,以便魚游入口內無防備。如果入口小了,魚游至口門不願意前進或退出來。第二道「卡陷」的入口是扁而小的,魚能擠進去即可。這種網長約一丈有餘,口部直徑4市尺左右。撒網時,網口還有迎網。迎網的寬度和圈網的口部是一樣大的網片子,捕魚時將迎網順著下在圈網的口門上。魚觸到迎網後,便沿著迎網進入圈網內。
製作圈網的成本很低,用1市斤棉線即可織成一塊圈網。但它捕魚效果很低,如果魚多時,還可以使用這種網捕魚。這種網主要用它堵小河溝里的魚。現在魚少了,先進的捕魚工具日益增多,所以這種網使用的人少了。
扒網——在一百多年前赫哲人均使用這種網,制網原料有鉛、網線等,均由伯力街和依蘭縣買來的。這種網是用麻繩織的。頂尖底闊,呈圓錐體。沒有網漂,只是底部每隔6寸左右拴一個用鉛鑄成的網墜,網墜下邊有網兜,以便兜魚用。網的最頂端有一根提索繩長約3——4丈。現在還普遍使用此網,主要用它打渦子。
待河網——據說這種網很早即在赫哲族中流傳使用,已有幾百年的歷史。它用細麻線織成的,呈袋形,口部和尾部都是一樣大,約有一丈五尺至二丈左右長,七八尺寬。沒有網漂和網墜。網眼約有2市寸大,尾部的一角上有個小口,並用小繩抽綁著,以便捕到魚時,從小口往外取魚。在網的尾部約有三分之一的地方拴上一根長約3丈左右的小細繩,捕魚時將網下在水裡後,將繩子的一頭拉到水面上,握在捕魚人的手中,如果有魚入網內觸到網底時,就扯動這根小繩,便把網口拖到船上來,然後再將網尾拉到船上取出魚。
掛網——使用這種網的年代很久了,是用麻繩織的,沒有網墜,用黃菠蘿樹皮做漂子。每塊網長約10丈左右,約6市尺高。網眼大小不等,在3——6市寸之間,是根據具體情況決定的,以便捕大魚時把有大眼網的下在河裡邊,將小眼網的下在河外口。這樣能使較小的魚通過大眼網,到小眼網方能掛住,大魚就掛在大眼網上。現在已無人使用了。
鼓咚網——在50年前即使用這種網。這種網呈口袋形,長約二三丈,有網漂和網墜,適用於冬季和流量較大的水域,捕獲量不大,現已無人使用。
絲掛網——這種網是由松花江上游的漢族人傳入的,絲掛網有兩種:一種是浮掛子,另一種是底掛子。浮掛子每塊高約6市尺,長約10幾丈,網眼約有4市寸左右,在網的上綱每隔1.2市尺拴一個秫秸漂子,在底綱上每隔1.4市尺左右拴一個鉛制網墜。但網墜子的壓力要比網漂的漂浮力小一些為宜。所以這種網下到水裡是在水的上層浮著,可以下在有流的大江上。底掛網的網苗高約3市尺,網眼的大小和網片的長短與浮掛網相同,只是漂子的浮力沒有網墜的壓力大,所以將網下在水裡就沉到水底。因此,這種網適合於無流的小河或泡子里捕魚。
這種網的上下網綱都是棉線的,均用豬血染好。「網衣子」(即網片)是用八股蠶絲合在一起織起的。將網片全部織成後,再用蘇油或桐油抹在網片上,曬干後即可使用。
2、魚叉
魚叉是赫哲人使用最早的一種捕魚工具。製作魚叉比較簡單,使用也較便利,一個人就可以操作。
魚叉有兩種:一種是連柄叉,另一種是活柄叉。叉頭是鐵製成並有倒鉤的。連柄魚叉是將叉頭固定在長約六七尺,直徑一寸的木桿上。這種魚叉只能叉小魚(如鯽魚、狗魚、鯉魚等),由岸上、船中或冰上叉魚。活柄魚叉,叉頭有庫,使用時將叉頭安在叉柄上。叉柄長約一丈七八,用一根繩拴在叉庫上,另一頭拴在叉柄的最末端。叉到魚後,叉頭脫離叉柄,由繩子系著,魚不易逃跑。如果魚拼力掙脫遠游,還有叉柄浮在水面,有追尋的目標。魚叉一直沿用至1950年左右。
魚叉多是赫哲人自製的,制魚叉的廢鐵原料,是由蘇聯境內的伯力街和我國的依蘭縣城買來的。以後雖然有了漢族鐵匠不斷進入赫哲族地區,但赫哲人仍是自己動手製作魚叉。他們認為自己制的魚叉堅固耐用,使用起來得心應手,成本也低。
3、魚鉤
快鉤——這種鉤亦稱「滾鉤」,是由漢族地區傳入的,赫哲人用快鉤已有八十餘年的歷史。製作這種鉤的技術比較復雜,成本也高。制鉤的原料有鐵絲、棉線、白鐵皮等物。使用時還用鋼銼銼成銳利鉤尖,使用數日後,用「糊皮」與鉤綱放在鍋中煮,以防鉤綱朽爛。
制鉤的原料是用10——12號鐵絲截成約5寸長的小節,然後用炭火燒紅,捻成四棱尖,用做好的模子彎成鉤形,再用適當數量的火硝、木炭屑和豆油拌在一起,裝在壇子里或較厚的半截鐵桶內,架在特製的火爐上。用火燒一晝夜左右時間後,將鉤子或將壇子倒在水中淬火,使鉤子成鋼性,然後再與小米摻一起在鍋內翻轉不停地烘炒,並經常用鋼銼銼著試驗其硬度,既能銼動,又不脆斷,不彎鉤尖為正合適。這樣,使鉤有韌性,鉤到魚後不易拉直。用棉線捻成6寸長的鉤爪繩,一頭拴在鉤把上,另一頭拴在鉤綱上。每隔5寸左右距離拴一把鉤,每隔24——28把鉤子,拴上一個小白鐵合漂子,但也根據漂子的浮力決定拴鉤子若干,主要標志是鉤子將漂子壓至水裡,似露不露即可。
鉤綱長10——11丈、直徑粗70毫米的繩,是用線麻或棉線擰成的。將新鉤綱放在豬血中浸泡,待豬血浸透鉤綱後,再放在鍋內,將鉤綱煮至一定程度取出晾乾,以防腐爛而耐用。一根鉤綱拴200——260把鉤子,是為一桿子鉤,捲起來後,用小桿子串上,放置木架中,以備下鉤之用。
快鉤在使用前,必須用「糊皮」放鍋內糊好,「糊皮」是從外地買來的。但有的人自己用柞樹皮或柞樹上結的橡子用鍋煮後,呈咖啡色,並稍有粘性而代替「糊皮」的。將鉤子放在鍋里,用小勺往鉤綱、鉤爪繩上澆「糊皮」的湯,使白色的鉤線變成「古銅」色,這樣,鉤綱即抗腐爛。再將鉤尖銼銳利些,放入江中捕魚。這種鉤子使用起來很便利,二人即可下20多桿子快鉤,什麼魚都能捕到,生產效能很高。
快鉤捕魚對魚類繁殖、保護是不利的,因為有時魚掛在鉤上不牢固,脫鉤後死的較多,即是不死,也不能繁殖。國家為了繁殖魚類,頒發了對鉤具的發展和管理的規定。在全省范圍內不再發展鉤具,並逐漸減少,在1958年內消滅25%,1960年基本根除,另以網具代替。
鰉魚鉤——這種鉤出現約有一百五十多年,起初由俄國傳入,所以稱這種鉤為「毛子鉤」。此鉤大小不等,一般可分為3個型號:一號是最大的鉤,鉤莖約有6——7市寸長;二號鉤較一號鉤小一些;三號鉤是最小的,與現在用的快鉤相類似。這種鉤子是機械製作的,鉤是圓細而長尖。但個別的鉤莖也有三棱或四棱的。用1——1.5市寸長,約70厘米粗細的繩子,做「鉤爪繩」拴在鉤把上。每個鉤彎處拴一個黃菠蘿樹皮做成的漂子。漂子大小要根據鉤的型號大小確定。鰉魚鉤不是先將鉤子固定在鉤綱上,而是另外有一根約10餘丈長、用椴樹皮和柳樹皮的纖維擰成的粗繩子,下鉤時先將這根大繩子下到江里,然後再將鉤子每隔1市尺拴在已下好的鉤綱上。
架子鉤——這種鉤主要是秋季用它捕鮭魚,不太適合用於捕雜魚。架子鉤和鰉魚鉤相似,但它沒有漂子,下鉤方法也不相同。
毛毛鉤——它是一種很簡單的捕魚工具,也是赫哲人使用較早的捕魚鉤具之一,這種鉤是用普通的「鯉魚鉤」或用較厚的鐵片、鐵絲等赫哲人自己製作的。此鉤有幾種不同類型:有的用「鯉魚鉤」在鉤柄上用鉛鑄成一個約半兩重的疙瘩;但鑄鉛時留一個小孔,以備穿繩用。繩子長約2丈左右,將繩的一頭拴於鉤上,另一頭拴在約5尺多長的木桿或竹桿上。釣魚時在鉤柄上拴上兔子毛或狍子毛,將鉤蓋住。另一種方法是用鉛片或鐵片製成小勺形狀,拴在鉤柄上,將其扔入水中拉著魚線走動,使小勺閃閃發光,用以引誘吃活食的大魚前來,使其誤認為是小魚在游動,在大魚吞食小勺時將它鉤住。製作毛毛鉤的成本很低,生產效能也不高。
底鉤——它是一種最早、最簡單、成本最低的捕魚鉤具,捕魚效能也是最低的。尤長友老人說:「過去沒有機器製作鉤子時,漁人自己揀到一塊鐵絲,銼成尖,彎成鉤即可釣魚」。現在是用機器製作的小魚鉤釣魚。此鉤拴在長約7-10市尺長的木桿上或木板上,釣魚時甩入水中,不用時將鉤線纏在木桿或木板上,便於攜帶。老年人、兒童在閑暇時用這種鉤釣一些小雜魚做菜吃,無人用它專門捕魚生產。
蹶達鉤——用三四個快鉤,也可以用鰉魚鉤拴在一起,成為三角錨形或四方形,然後再用鉛鑄成頭大、尾尖、錐形的鉤柄。全鉤約有半斤重,尾部有個小鐵圈,由一根長約1丈的細繩拴在小鐵圈上,繩子的另一頭拴在長約5市尺的木棍上,以便放入水中上下蹶達著釣魚。
甩鉤——此鉤的製作方法和形狀與蹶達鉤完全相同,只是鉤桿長約8市尺。釣魚時在鉤柄上甩上紅布,引誘魚來吞鉤。
㈩ 可以用傘籠捕魚嗎,傘籠高效率捕魚方法是什麼
魚餌:用蚯蚓、泥鰍、小魚蝦、動物內臟和骨頭等腥味餌。地點:選擇魚容易經過的位置,比如有機質豐富的位置。放置:放好魚餌後,在傘籠上拴上一根繩子,沉入水中,深度一米左右比較合適。然後將繩子固定在岸邊,不要讓傘籠沉入水底。提起:一般前一天晚上放置,第二天早上提起。時間既不能太短,也不能太長。
一、可以用傘籠捕魚嗎釣魚是常見活動,指的是用魚竿、魚線等工具配合,來垂釣水中魚類的一種方式。不過,除了釣魚之外,還有一種方式就是使用一些特殊的工具捕魚。比如,傘籠就是一個重要的工具。傘籠其實就是籠子的一種,由於它的形狀很像是傘撐開之後的形狀,所以就得名傘籠。這是專門用來捕魚的工具。
使用傘籠來捕魚,是一種常見的方式,而且一般來說收獲是比較多的。只要選擇了合適的魚餌,掌握正確的使用方式,則就容易捕捉到數量比較多的魚。在操作的時候,總體來看傘籠的使用還是比較簡單的。不過,需要注意的方面也是比較多的,只有各方面的條件都比較適宜時,使用傘籠捕魚才容易成功。
二、傘籠高效率捕魚方法上文已經介紹過,使用傘籠捕魚,效果還是比較好的,如果決定使用傘籠來捕魚的話,就需要掌握正確的使用方法:
1、魚餌:首先就是魚餌的選擇。當使用傘籠的時候,最經常使用的一種魚餌就是腥味的,而且活餌的使用頻率就是比較高的。可以使用的腥味餌料包括蚯蚓、泥鰍、小魚蝦、動物內臟和骨頭等,效果都是不錯的,它們的腥味容易將很多魚都吸引到附近。
2、地點:使用傘籠,也需要選擇最合適的位置,也就是魚比較容易經過的位置。這跟在垂釣的時候選擇釣位是比較類似的,此時可以選擇氧氣多或者浮游生物比較多的位置,經過的魚種比較多,捕魚就是比較合適的。
3、放置:在放置好魚餌之後,需要在傘籠上拴上一根繩子。然後將傘籠沉入水中。深度需要控制好,此時深度在一米左右是比較合適的。將繩子固定在岸邊,不要讓傘籠沉入水底。
4、提起:可以前一天晚上放置,等第二天早上將傘籠提起,時間既不能太短,也不能太長,不然效果都不好。提起之後,收獲一般就是比較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