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工具五金 » 什麼是工具論
擴展閱讀
成本多少錢可以做生意 2025-05-04 10:33:25

什麼是工具論

發布時間: 2022-04-24 14:18:16

❶ 亞里士多德對世界做了什麼貢獻

1、科學方面,亞里士多德認為運行的天體是物質的實體,地球是球形的,是宇宙的中心;地球和天體由不同的物質組成,地球上的物質是由水氣火土四種元素組成,天體由第五種元素「以太」構成。

2、在天文學方面,他認為運行的天體是物質的實體,地是球形的,是宇宙的中心;地球和天體由不同的物質組成,地球上的物質是由水氣火土四種元素組成,天體由第五種元素「以太」構成。

3、在物理學方面,他反對原子論,不承認有真空存在;他還認為物體只有在外力推動下才運動,外力停止,運動也就停止。

4、在生物學方面,他對五百多種不同的植物動物進行了分類,至少對五十多種動物進行了解剖研究,指出鯨魚是胎生的,還考察了小雞胚胎的發育過程。亞歷山大大帝在遠征途中經常給他捎回各種動植物標本。

5、在教育方面,他認為理性的發展是教育的最終目的,主張國家應對奴隸主子弟進行公共教育。使他們的身體、德行和智慧得以和諧地發展。亞里士多德還曾提出許多數學和物理學的概念,如極限、無窮數、力的合成等。

(1)什麼是工具論擴展閱讀:

亞里士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4~前322),古代先哲,古希臘人,世界古代史上偉大的哲學家、科學家和教育家之一,堪稱希臘哲學的集大成者。他是柏拉圖的學生,亞歷山大的老師。

公元前335年,他在雅典辦了一所叫呂克昂的學校,被稱為逍遙學派。馬克思曾稱亞里士多德是古希臘哲學家中最博學的人物,恩格斯稱他是「古代的黑格爾」。

作為一位網路全書式的科學家,他幾乎對每個學科都做出了貢獻。他的寫作涉及倫理學、形而上學、心理學、經濟學、神學、政治學、修辭學、自然科學、教育學、詩歌、風俗,以及雅典法律。亞里士多德的著作構建了西方哲學的第一個廣泛系統,包含道德、美學、邏輯和科學、政治和玄學。

❷ 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的哲學主張有什麼區別

柏拉圖
柏拉圖(前427—前347年),是古希臘最著名的唯心論哲學家和思想家,是西方哲學史上第一個使唯心論哲學體系化的人。他的著作和思想對後世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

柏拉圖出身於雅典一個大貴族家庭。據說他的名字源於他的寬額頭,他的真實姓名卻漸漸被人淡忘了。柏拉圖生於伯羅奔尼撒戰爭期間,青年時期和其他貴族子弟一樣受過良好的教育,並接觸到當時的各種思潮。

對柏拉圖一生影響最大的是蘇格拉底。柏拉圖20歲拜蘇格拉底為師,跟他學習了10年,直到蘇格拉底被雅典民主派處死。老師的死給柏拉圖以沉重的打擊,他同自己的老師一樣,反對民主政治,認為一個人應該做和他身份相符的事,農民只管種田,手工業者只管做工,商人只管做生意,平民不能參與國家大事。蘇格拉底的死更加深了他對平民政體的成見。他說,我們做一雙鞋子還要找一個手藝好的人,生了病還要請一位良醫,而治理國家這樣一件大事競交給隨便什麼人,這豈不是荒唐?

老師死後,柏拉圖不想在雅典呆下去了。28歲至40歲,他都在海外漫遊,先後到過埃及、義大利、西西里等地,他邊考察、邊宣傳他的政治主張。公元前388年,他到了西西里島的敘拉古城,想說服統治者建立一個由哲學家管理的理想國,但目的沒有達到。返回途中他不幸被賣為奴隸,他的朋友花了許多錢才把他贖回來。

柏拉圖到雅典後,開辦了一所學園。一邊教學,一邊著作,他的學園門口掛著一個牌子:「不懂幾何學者免進」。從中可知,沒有幾何學的知識是不能登上柏拉圖的哲學殿堂的。這個學園成為古希臘重要的哲學研究機構,開設四門課程:數學、天文、音樂、哲學。柏拉圖要求學生不能生活在現實世界裡,而要生活在頭腦所形成的觀念世界裡。他形象地說:「劃在沙子上的三角形可以抹去,可是,三角形的觀念,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而留存下來。」柏拉圖深知學以致用的道理,在他的學園里按照他的政治哲學培養了各方面的從政人士。他的學園又被形象地稱為「政治訓練班」。

在以後的日子裡,柏拉圖又兩次前往西西里。一次是應邀去敘拉古擔任新登基的狄奧尼修二世的教師。柏拉圖到敘拉古之後,敘拉古宮廷的地板上都鋪滿了沙礫,人們熱中於在那上面研究幾何學。但不久柏拉圖就掃興而歸了。後來狄奧尼修二世再次邀請他去敘拉古,結果仍是敗興而歸。

柏拉圖留下了許多著作,多數以對話體寫成,常被後人引用的有:《辯訴篇》、《曼諾篇》、《理想國》、《智者篇》、《法律篇》等。《理想國》是其中的代表作。

理念論是柏拉圖哲學體系的核心。他認為物質世界之外還有一個非物質的觀念世界。理念世界是真實的,而物質世界是不真實的,是理念世界的模糊反映。我們可以以美為例來理解柏拉圖所說的感覺世界、理念世界和人的思想認識三者的關系。柏拉圖認為:世間有許多類的事物,當你判斷它是否為美時,心中必然已有了一個美的原型,這心目中美的原型又來源理念世界中存在的那個絕對的美。任何美的事物都無法與美的原型相比,前者不過是對後者的一種模仿,美的事物有千千萬,而美的原型或理念的美卻只有一個。其他事物也是如此,如有了桌子的理念才有各式各樣的桌子,有了房子的理念才有了各式各樣的房子,有了綠色的理念才有了世間的綠色……顯然,他的理念論是客觀唯心的,根本的錯誤在於抹煞了客觀世界而把假想當成了真實。

柏拉圖認為人的知識(理念的知識)是先天固有的,並不需要從實踐中獲得。他認為,人的靈魂是不朽的,它可以不斷投生。人在降生以前,他的靈魂在理念世界是自由而有知的。一旦轉世為人,靈魂進入了肉體,便同時失去了自由,把本來知道的東西也遺忘了。要想重新獲得知識就得回憶。因此,認識的過程就是回憶的過程,真知即是回憶,是不朽的靈魂對理念世界的回憶,這就是柏拉圖認識的公式。他還認為,這種回憶的本領並非所有的人都具備,只有少數有天賦的人即哲學家才具備。因此,他肯定地說:除非由哲學家當統治者,或者讓統治者具有哲學家的智慧和精神,否則國家是難以治理好的。這種所謂「哲學王」的思想即是他理想國的支柱。

《理想國》涉及柏拉圖思想體系的各個方面,包括哲學、倫理、教育、文藝、政治等內容,主要是探討理想國家的問題。他認為,國家就是放大了的個人,個人就是縮小了的國家。人有三種品德:智慧、勇敢和節制。國家也應有三等人:一是有智慧之德的統治者;二是有勇敢之德的衛國者;三是有節制之德的供養者。前兩個等級擁有權力但不可擁有私產,第三等級有私產但不可有權力。他認為這三個等級就如同人體中的上中下三個部分,協調一致而無矛盾,只有各就其位,各謀其事,在上者治國有方,在下者不犯上作亂,就達到了正義,就猶如在一首完美的樂曲中達到了高度和諧。

其實,柏拉圖心中至善的城邦,不過是空想的烏托邦。他認為:理想的國家縱然還不能真實存在,但它卻是唯一真實的國家,現存各類國家都應向它看齊,即使不能完全相同,也應爭取相似。這就是柏拉圖對他的理想國家所持的態度。柏拉圖在文藝、美學等方面,也有成套的理論主張。他的「對話」妙趣橫生、想像豐富,依此他完全有資格被列入古代文學大師之列。然而,他卻起勁地貶低和非難文學家及詩人,他認為,一切文藝家的作品,歸根結底是模仿別人的仿製品。

柏拉圖死後,他所創業的學園由門徒主持,代代相傳,繼續存在了數世紀之久。但學園派對後世影響最大的,仍是伯拉圖這位開山鼻祖。

蘇格拉底
公元前399年6月的一個傍晚,雅典監獄中一位年屆七旬的老人就要被處決了。只見他衣衫襤褸,散發赤足,而面容卻鎮定自若。打發走妻子、家屬後,他與幾個朋友侃侃而談,似乎忘記了就要到來的處決。直到獄卒端了一杯毒汁進來,他才收住「話匣子」,接過杯子,一飲而盡。之後,他躺下來,微笑著對前來告別的朋友說,他曾吃過鄰人的一隻雞,還沒給錢,請替他償還。說完,老人安詳地閉上雙眼,睡去了。這位老人就是大哲學家蘇格拉底。

蘇格拉底(前470—前399年),既是古希臘著名的哲學家,又是一位個性鮮明、從古至今被人毀譽不一的著名歷史人物。他的父親是石匠和雕刻匠,母親是接生婆。

青少年時代,蘇格拉底曾跟父親學過手藝,熟讀荷馬史詩及其他著名詩人的作品,靠自學成了一名很有學問的人。他以傳授知識為生,30多歲時做了一名不取報酬也不設館的社會道德教師。許多有錢人家和窮人家的子弟常常聚集在他周圍,跟他學習,向他請教。蘇格拉底卻常說:「我只知道自己一無所知。」

他的一生大部分是在室外度過的。他喜歡在市場、運動場、街頭等公眾場合與各方面的人談論各種各樣的問題,如戰爭、政治、友誼、藝術,倫理道德等等。他曾三次參戰,當過重裝步兵,不止一次在戰斗中救助受了傷的士兵。40歲左右,他成了雅典的遠近聞名的人物。

蘇格拉底一生過著艱苦的生活。無論酷署嚴寒,他都穿著一件普通的單衣,經常不穿鞋,對吃飯也不講究。但他似乎沒有注意到這些,只是專心致志地做學問。

蘇格拉底的學說具有神秘主義色彩。他認為,天上和地上各種事物的生存、發展和毀滅都是神安排的,神是世界的主宰。他反對研究自然界,認為那是褻瀆神靈的。他提倡人們認識做人的道理,過有道德的生活。他的哲學主要研究探討的是倫理道德問題。

蘇格拉底經常和人辯論。辯論中他通過問答形式使對方糾正、放棄原來的錯誤觀念並幫助人產生新思想。他從個別抽象出普遍的東西,採取譏諷、助產術、歸納、定義四個步驟。「譏諷」即通過不斷追問,使對方自相矛盾,承認對此問題無知;「助產術」即幫助對方拋棄謬見,找到正確、普遍的東西,即幫助真理問世;「歸納」即從個別事物中找出共性,通過對個別的分析比較來尋找一般規律;「定義」即把單一的概念歸到一般中去。

蘇格拉底教學生也從不給他們現成的答案,而是用反問和反駁的方法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接受他的思想影響。請看一個他和學生問答的有趣的例子。

學生:蘇格拉底,請問什麼是善行?

蘇格拉底:盜竊、欺騙、把人當奴隸販賣,這幾種行為是善行還是惡行?

學生:是惡行。

蘇格拉底:欺騙敵人是惡行嗎?把俘虜來的敵人賣作奴隸是惡行嗎?

學生:這是善行。不過,我說的是朋友而不是敵人。蘇格拉底:照你說,盜竊對朋友是惡行。但是,如果朋友要自殺,你盜竊了他准備用來自殺的工具,這是惡行嗎?學生:是善行。

蘇格拉底:你說對朋友行騙是惡行,可是,在戰爭中,軍隊的統帥為了鼓舞士氣,對士兵說,援軍就要到了。但實際上並無援軍,這種欺騙是惡行嗎?

學生:這是善行。

這種教學方法有其可取之處,它可以啟發人的思想,使人主動地去分析、思考問題、他用辯證的方法證明真理是具體的,具有相對性,在一定條件下可以向自己的反面轉化。這一認識論在歐洲思想史上具有巨大的意義。

蘇格拉底主張專家治國論,他認為各行各業,乃至國家政權都應該讓經過訓練,有知識才乾的人來管理,而反對以抽簽選舉法實行的民主。他說:管理者不是那些握有權柄、以勢欺人的人,不是那些由民眾選舉的人,而應該是那些懂得怎樣管理的人。比方,一條船,應由熟悉航海的人駕駛;紡羊毛時,婦女應管理男子,因為她們精於此道,而男子則不懂。他還說,最優秀的人是能夠勝任自己工作的人。精於農耕便是一個好農夫;精通醫術的便是一個良醫;精通政治的便是一個優秀的政治家。

公元前404年,雅典在伯羅奔尼撒戰爭中失敗,「三十僭主的統治取代了民主政體。」三十僭主的頭目克利提阿斯是蘇格拉底的學生。據說,一次克利提阿斯把蘇格拉底叫去,命令他帶領四個人去逮捕一個富人,要霸佔他的財產。蘇格拉底拒不從命,拂袖而去。他不但敢於抵制克利提阿斯的非法命令,而且公開譴責其暴行。克利提阿斯惱怒地把他叫去,不準他再接近青年,警告他說:「你小心點,不要叫我們不得不再減少羊群中的一隻羊。」蘇格拉底對他根本就不予理睬,依舊我行我素。

後來,「三十僭王」的統治被推翻了,民主派重掌政權。有人控告他與克利提阿斯關系密切,反對民主政治,用邪說毒害青年。蘇格拉底因此被捕入獄。按照雅典的法律,在法庭對被告判決以前,被告有權提出一種不同於原告所要求的刑罰,以便法庭二者選其一。蘇格拉底藉此機會發表了慷慨激昂的演說,他自稱無罪,認為自己的言行不僅無罪可言,而且是有利於社會進步的。結果,他被判了死刑。在監獄關押期間,他的朋友們拚命勸他逃走,並買通了獄卒,制定了越獄計劃,但他寧可死,也不肯違背自己的信仰。就這樣,這位70歲的老人平靜地離開了人間。

蘇格拉底無論是生前還是死後,都有一大批狂熱的崇拜者和一大批激烈的反對者。他一生沒留下任何著作,但他的影響卻是巨大的。哲學史家往往把他作為古希臘哲學發展史的分水嶺,將他之前的哲學稱為前蘇格拉底哲學。作為一個偉大的哲學家,蘇格拉底對後世的西方哲學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亞里士多德

亞里士多德(Aristoteles,公元前384年~公元前322年)是古希臘最著名的哲學家、淵博的學者。他總結了泰勒斯以來古希臘哲學發展的結果,首次將哲學和其他科學區別開來,開創了邏輯、倫理學、政治學和生物學等學科的獨立研究。他的學術思想對西方文化、科學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公元前384年,亞里士多德生於富拉基亞的斯塔基爾希臘移民區。這座城市是希臘的一個殖民地,與正在興起的馬其頓相鄰。他的父親是馬其頓國王腓力二世的宮廷侍醫 ,所以他的家庭應該屬於奴隸主階級中的中產階層。亞里士多德於公元前367年遷居到雅典,曾經學過醫學,還在雅典柏拉圖學院學習過很多年,是柏拉圖學院的積極參加者。

從十八歲到三十八歲——在雅典跟柏拉圖學習哲學的二十年,對亞里士多德來說是個很重要的階段,這一時期的學習和生活對他一生產生了決定性的影響。蘇格拉底是柏拉圖的老師,亞里士多德又受教於柏拉圖,這三代師徒都是哲學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

在雅典的柏拉圖學園中,亞里士多德表現的很出色,柏拉圖稱他是「學園之靈」。但亞里士多德可不是個只崇拜權威,在學術上唯唯諾諾而沒有自己的想法的人。他同大談玄理的老師不同,他努力的收集各種圖書資料,勤奮鑽研,甚至為自己建立了一個圖書室。有記載說,柏拉圖曾諷刺他是一個書獃子。

在學院期間,亞里士多德就在思想上跟老師有了分歧。他曾經隱喻的說過,智慧不會隨柏拉圖一起死亡。當柏拉圖到了晚年,他們師生間的分歧更大了,經常發生爭吵。

公元前347年,柏拉圖去世後,亞里士多德在雅典又繼續呆了兩年,此後他開始游歷各地。公元前343年,他受馬其頓國王腓力二世的聘請,擔任起太子亞歷山大的老師。當時,亞歷山大十三歲,亞里士多德四十二歲。

公元前338年,馬其頓國王腓力二世打敗了雅典、底比斯等國組成的反馬其頓的聯軍,從此稱霸希臘。次年,腓力召開全希臘會議,會議約定希臘各邦停止戰爭,建立永久同盟,由馬其頓擔任盟主。在會議上,腓力宣布,他將統帥希臘各邦聯軍,遠征波斯。至此,馬其頓實際上掌握了全希臘的軍政大權,希臘各邦已經名存實亡,成為馬其頓的附庸。

腓力於公元前336年被刺身亡。他的兒子、年僅二十歲的亞歷山大即位為王。公元前334年,亞歷山大率領馬其頓軍和希臘各邦的聯軍出征波斯。在不到十年的時間里,他打跨了號稱百萬的波斯大軍,接著摧毀了古老的波斯帝國。一個空前龐大的亞歷山大帝國——其領土西起希臘,東到印度河,南 到埃及,北抵中亞——建立起來了。公元前323年,亞歷山大病故。這個憑著武力征服建立起來的大帝國,經過混戰,分裂成幾個獨立的王國。

就在這個時局動盪的年代裡,亞里士多德重返雅典,在那裡一住就是二十年,即從亞歷山大出發遠征的前一年到亞歷山大去世的那一年。在這段時間里,雖然馬其頓在軍事和政治上控制了雅典,但那裡的反馬其頓的潛力還是很大的。

亞里士多德來到雅典,可能肩負有說服雅典人服從馬其頓的政治使命。亞里士多德在雅典受到了很多的優待,除了在政治上的顯赫地位以外,他還得到了亞歷山大和各級馬其頓官僚大量的金錢、物資和土地資助。他所創辦的呂克昂學園,佔有阿波羅呂克昂神廟附近廣大的運動場和園林地區。在學園里,有當時第一流的圖書館和動植物園等。他在這里創立了自己的學派,這個學派的老師和學生們習慣在花園中邊散步邊討論問題,因而得名為「逍遙派」。

據說,亞歷山大為他的老師提供的研究費用,為八百金塔蘭(每塔蘭重合黃金六十磅)。亞歷山大還為他的老師提供了大量的人力,他命令他的部下為亞里士多德收集動植物標本和其他資料。

事實上,亞里士多德浩瀚的著作,實非一人之力所能完成。譬如,他曾對一百五十八種政治制度作了概述和分析,這項工作所需要涉及的大量搜集整理工作,如果沒有一批助手的協助,是不可能做完的。

當亞歷山大去世的消息傳到雅典時,那裡立刻掀起了反馬其頓的狂潮,雅典人攻擊亞里士多德,並判他為不敬神罪,當年蘇格拉底就是因不敬神罪而被判處死刑的。但亞里士多德最終逃出了雅典,第二年,他就去世了,終年六十三歲。

最博學的人

亞里士多德首先是個偉大的哲學家,他雖然是柏拉圖的學生,但卻拋棄了他的老師所持的唯心主義觀點。

柏拉圖認為理念是實物的原型,它不依賴於實物而獨立存在,亞里士多德則認為實物本身包含著本質;柏拉圖斷言感覺不可能是真實知識的源泉,亞里士多德卻認為知識起源於感覺。這些思想已經包含了一些唯物主義的因素。

亞里士多德和柏拉圖一樣,認為理性方案和目的是一切自然過程的指導原理。可是亞里士多德對因果性的看法比柏拉圖的更為豐富,因為他接受了一些古希臘時期對這個問題的看法。

亞里士多德指出,因主要有四種,第一種是質料因,即形成物體的主要物質;第二種是形式因,即主要物質被賦予的設計圖案和形狀;第三種是動力因,即為實現這類設計而提供的機構和作用;第四種是目的因,即設計物體所要達到的目的。

舉個例子來說,制陶者的陶土為陶器提供其質料因,而陶器的設計樣式則是它的形式因,制陶者的輪子和雙手是動力因,而陶器的用途是目的因。亞里士多德本人看中的是物體的形式因和目的因,他相信形式因蘊藏在一切自然物體和作用之內。開始這些形式因是潛伏著的,但是物體或者生物一旦有了發展,這些形式因就顯露出來了。最後,物體或者生物達到完成階段,其製成品就被用來實現原來設計的目的,即為目的因服務。他還認為,在具體事物中,沒有無質料的形式,也沒有無形式的質料,質料與形式的結合過程,就是潛能轉化為現實的運動。這一理論表現出自發的辯證法的思想。

亞里士多德把科學分為三種:理論的科學(數學、自然科學和後來被稱為形而上學的第一哲學);實踐的科學(倫理學、政治學、經濟學、戰略學和修飾學);創造的科學,即詩學。

亞里士多德認為分析學或邏輯學是一切科學的工具。他是形式邏輯學的奠基人,他力圖把思維形式和存在聯系起來,並按照客觀實際來闡明邏輯的范疇。

在天文學方面,亞里士多德認為運行的天體是物質的實體,地是球形的,是宇宙的中心;地球和天體由不同的物質組成,地球上的物質是由水氣火土四種元素組成,天體由第五種元素「以太」構成。

在物理學方面,他反對原子論,不承認有真空存在;他還認為物體只有在外力推動下才運動,外力停止,運動也就停止。

在生物學方面,他對五百多種不同的植物動物進行了分類,至少對五十多種動物進行了解剖研究,指出鯨魚是胎生的,還考察了小雞胚胎的發育過程。亞歷山大大帝在遠征途中經常給他捎回各種動植物標本。

在教育方面,亞里士多德認為理性的發展是教育的最終目的,主張國家應對奴隸主子弟進行公共教育,使他們的身體、德行和智慧得以和諧地發展。亞里士多德還曾提出許多數學和物理學的概念,如極限、無窮數、力的合成等。

亞里士多德的邏輯學著作後來由他的注釋者匯編成書,取名叫作《工具論》。他們繼承了亞里士多德的看法,認為邏輯學既不是理論知識,又不是實際知識,只是知識的工具。《工具論》主要論述了演繹法,為形式邏輯奠定了基礎,對這門科學的發展具有深遠的影響。

亞里士多德的另一著作《物理學》討論了自然哲學,存在的原理,物質與形式,運動,時間和空間等方面的問題。他認為要使一個物體運動不已,需要有一個不斷起作用的原因。

亞里士多德在《論天》一書中開始討論物質和可毀滅的東西,並進而討論了發生和毀滅。在這個發生和毀滅的過程中,相互對立的原則冷和熱、濕和燥兩兩相互作用,而產生了火氣土水四種元素。除這些地上的元素外,他又添上了以太。以太作圓運動,並且組成了完美而不朽的天體。

《氣象學》討論了天和地之間的區域,即行星、彗星和流星的地帶;其中還有一些關於視覺、色彩視覺和虹的原始學說。第四冊里敘述了一些原始的化學觀念。在現在看來,亞里士多德的氣象學遠不如他的生物學著作那樣令人滿意,然而這部著作在中世紀後期卻有很大的影響。

亞里士多德的其他重要著作有:《形而上學》、《倫理學》、《政治學》和《分析前篇和後篇》等。這些著作對後來的哲學和科學的發展起了很大的影響。

亞里士多德是希臘科學的一個轉折點。在他以前,科學家和哲學家都力求提出一個完整的世界體系,來解釋自然現象,而他是最後一個提出完整世界體系的人。在他以後,許多科學家開始放棄提出完整體系的企圖,轉入研究具體問題。

亞里士多德運用觀察試驗的方法和辯證思維的方法,大大推動了當時科學的進展。但是在中世紀,經院哲學和神學利用他的著作中一些形而上學和唯心主義的東西,比如神推動世界和地球是宇宙的中心等觀點,把它們奉做不能改變的經典和不能超越的權威,肆意歪曲他的著作,這又束縛住人們的思想,阻礙了中世紀科學的發展。

亞里士多德集上古知識於一身,在他死後幾百年中,沒有一個人象他那樣對知識有過系統考察和全面掌握,他的著作是古代的網路全書。所以恩格斯稱他是「最博學的人」。

❸ 什麼是計算機文化論什麼是計算機工具論信息化觀念主要包括什麼觀念

所謂計算機文化論就是強調計算機文化在計算機應用中得重要性。計算機文化:計算機應用介入人類社會的方方面面,從而創造和形成的科學思想、科學方法、科學精神、價值標准等成為一種嶄新的文化觀念。
相反的,計算機工具論就是強調把計算機作為一個工具,掌握它,利用它,強調編程的能力,寫演算法的能力。
主要觀念:1.信息化是指通訊現代化、計算機化和行為合理化的總稱。2.所謂信息化,是指建立在IT產業發展與IT在社會經濟各部門擴散的基礎之上,運用IT改造傳統的經濟、社會結構的過程。3.信息化是指人們對現代信息技術的應用達到較高的程度,在全社會范圍內實現信息資源的高度共享,推動人的智能潛力和社會物質資源潛力充分發揮,使社會經濟向高效、優質方向發展的歷史進程。

❹ 什麼事法律工具論和目的論

法律工具論:法治的理論障礙謝暉當我國法學界把治理國家的焦聚對准法治這一目標時,起初人們並沒有料到,阻礙我國法治實現的重要原因之一,便是法學界自己營建的理論——法律工具論。近年來,法學界通過痛苦的反思已經指陳在課堂上和一些刊物上通行的理論不但 進入新世紀來,國內付梓的關於法學理論的國內專著和國外譯著不在少數,魏德士先生的《法理學》無疑是其中的翹楚。魏德士是德國著名的法理學家,同時也是德國著名的憲法學家、法史學家、勞動法學家和民法學家。《法理學》一書,比較系統地對法理學的基礎問題、法及其功能、法的效力、方法論進行了討論,是魏德士20多年法學研究和教育生涯的結晶。其特色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將抽象的法學理論與生動的例子結合起來,可謂「專為學習者和實踐者編寫」。其中的方法論部分討論了解釋並適用既有法律規范、漏洞認定和漏洞填補、「拒絕服從現行法律規范」並替代法律評價三種情形下的法律適用問題,作者對法律適用的目的論的思考貫穿其中,是全書的菁華所在。本文擬針對法律解釋,整理小生讀魏德士《法理學》所生的零亂思緒。
一、 演繹推理的地位
1、演繹推理作為法律適用的基本原則
法律規范,不論其為何種類型,均有其嚴密的邏輯結構。對法律規范的邏輯結構,法學界有不同看法,主要有三要素說和二要素說。三要素說認為由假定、處理、制裁三部分構成。假定是法律規范中指出適用這一規則前提部分;處理法律規則中具體要求人們做什麼或禁止人們做什麼的部分;制裁是法律規則中指出行為承擔的法律後果的部分。三要素說曾經頗為盛行,但由於其內在缺陷已被逐漸拋棄。 魏德士先生采二要素說:一個完整的法律規范,首先要描寫特定的事實類型,即所謂的法定事實構成,然後才賦予該事實構成某個法律後果。法律規范的二元結構,決定了法官在適用法律時的通常步驟就是:
(1)掌握待決的生活事件;
(2)尋找對於評價事實具有決定性意義的法律規范;
(3)檢驗得到認定的事實是否滿足相關規范的事實構成;
(4)宣布被規定的法律後果。
這樣,法律適用的過程事實上表現為從兩個前提(大前提和小前提,即法律規范和已認定的事實)中得出結論的一種推理過程,即演繹推理的過程。這種過程中,「確定生活事實與法律規范之間關系的思維過程被稱為涵攝,將事實涵攝於法律規范,就是檢驗事實是否滿足法律規范的事實構成並因此產生規范所規定的法律後果」。而涵攝過程中,根據需要做出判決的現有事實准確說明大前提的過程就是解釋。
2、法律適用不等同於演繹推理
演繹推理邏輯是法律適用的基本原則,但演繹推理並不等同於法律適用。演繹推理只是法律適用的一種手段,法官通過演繹推理才能實現法律規范的目的。法官的主要工作是基於法律規定的一般性價值對具體的事實作出價值評價,他們的主要任務不在邏輯領域,而是目的的實現。涵攝並不是一個純粹地、符合認識地將事實要素歸入事實構成特徵的孤立過程,換言之它不是邏輯推論的問題,事實構成特徵與法律規范的目的和價值評價緊密相關。
純粹的法律技術忽視了法律適用過程中的目的和價值評價,因而對法律和社會都是危
險的。只注重法律適用中的邏輯,德國歷史上曾犯過嚴重的錯誤。按照當時的法律邏輯進行推理,那就是:
(1)凡是不符合德意志共同體需要的利益,都不應當保護。(法律規范)
(2)猶太人的利益不符合德意志共同體的需要。(已認定的事實)
(3)不應當保護猶太人的利益。(法律後果)
二、 法律解釋中的目的論
任何法律規范,都是以實現立法者的價值判斷為目的的。任何法律規范後面,都隱藏
服從立法者的價值判斷的目的和目標。立法者的價值判斷不僅存在於事實構成與法律後果的關聯之間,還存在法律規范的事實構成與法律效果的聯系中。法律適用就意味著在具體的案件中實現法定的價值判斷。法官首先要服從立法者的價值判斷,這就意味著,一方面,法官要正確地適用法律,首要的就是探究立法者的目的,即立法者制定法律規范希望起到什麼作用,法律解釋也不例外,只有探究了立法者的目的,才有可能正確地解釋法律;另一方面,解釋的目的就是要查明法律中包含的立法者的價值判斷。法律解釋與立法者價值判斷的探究是互為手段和目的的。
1、 文義解釋
任何法律規范在恰當地適用前都需要進行文義解釋。所謂清晰明確地表達的法律規定不
需要任何解釋是站不腳的:一方面,人類的語言表達從不曾持久地保持清晰;另一方面,任何法律規范都不是孤立存在的,看起來清晰的文義可能與其他法律規范存在矛盾。文義解釋可以根據在社會中發揮作用的語言習慣和專業術語。立法者在表達法律規范時,只能從所適用的概念在產生時所具有有效含義出發。對語言習慣和專業術語的理解,必須從其「產生時」的語義出發。只有如此,才有可能正確地領會立法者的目的。
根據我國《擔保法》的規定,在設定動產質權時,必須將動產交付給質權人,這里的交付應當理解為現實交付。但根據後制定的《物權法》,交付不僅有現實交付,還有簡易交付、指示交付、佔有改定三種觀念交付方式。法官在對《擔保法》相關規范進行解釋時,就應以「產生時」的含義來理解,將「交付」解釋為現實交付。因為質權除擔保債權實現外,還有督促債務人早日履行債務,以恢復其對物的佔有之功能。倘若在待決案件中存在約定依佔有改定方式將動產交由質權人佔有的,法官就應當認定此種約定不生效力。
2、 體系解釋
一國的法律外在體系中的不同部門中的甚至相同部門中不同法律規范可能對相同的事實做出評價,並且這些法律規范相互沖突。但是法律內在體系總是或者總是被設想為一個完美的統一的體系。體系解釋就是建立在規范內在整體的統一的基礎上,從而消除法律規范間的外在的矛盾或者結合適用不同的法律規范。這樣法律適用步驟中的「尋找對於評價事實具有決定性意義的法律規范」和「檢驗得到認定的事實是否滿足相關規范的事實構成」的「規范」指的不是某個單獨的規范或者某幾條規范。沒有一個法律規范是單獨存在的,它們必須作為法律秩序的部分要素來理解對任何法律規范。體系解釋要注意三個層面:
(1)具體規范存在於各自法律的上下文中;
(2)必須考慮法律秩序中的其他法律;
(3)具有遠程影響的價值(主要是憲法價值)發揮著顯著的作用。
根據法律秩序內部體系進行解釋的前提是,法律適用者必須洞察整個法律秩序中與待決的調整問題和裁判問題相關的部分之間的價值聯系。換句話說,只有了解了整個法律體系的目的與待決案件的關系,才能夠進行體系解釋。當然,體系解釋並不局限於上述情形,在存在不特定概念、法律本身存在瑕疵、法律規范「陳舊」時體系均能發揮重要作用。
特別的,體系解釋對實現其他部門法的遠程影響有重要意義。實踐中法官由於機械地適用法律,忽視立法者目的的統一性,從而殆於進行體統解釋對判決的可接受性、司法的權威和司法的調控社會、引導人們行為的目標的實現都有消極影響。徐軍交通肇事案中 ,徐軍確實違反了法律所保護交通管制秩序並給他人造成了人身傷害。根據關於交通肇事相關刑事法律規范的特定,僅僅違反交通秩序只構成交通肇事,尚不會構成交通肇事罪的,只有當交通肇事對他人的人身財產造成的嚴重損害時才構成交通肇事罪。 由此,刑法中關於交通肇事的規范的主要目的不在制裁違反交通秩序的行為,而在制裁由於交通肇事而給他人人身財產造成嚴重損害之行為。這種目的與民事法律規范對人身財產侵權行為責任的目的並無二致,因而對於交通肇事造成的人身財產損害認定應有民事規范關於侵權行為的規范的適用,即立法者在關於侵權的民事規范中的價值判斷的影響范圍能夠輻射到交通肇事時人身財產損害的認定。《民法通則》第131條規定:受害人對於損害的發生也有過錯的,可以減輕侵權人的民事責任。第131條所包含的立法者的價值判斷就是,責任人僅對因自己過錯造成的損害承擔責任。本案中,受害人也存在過錯,且其過錯程度甚於徐軍。徐軍依法僅需對「二死一傷」的後果承擔部分責任,綜合本案情況考察,尚達不到交通肇事罪的最低標准,法院對徐軍應做不構成犯罪處理。
3、歷史解釋
對任何制定法來說,它們都面臨著這樣的一種命運,從一制定公布開始,它們就是滯後
的。換句話說,任何法律在適用時都必須考慮兩個時間點,規范產生的時間點和規范適用的時間點。這樣就產生一個問題,在價值觀已經改變的情況下,「舊的」法律規范的法律如何適用於新的事實。
歷史的解釋力圖從法律規定產生時的上下文中確定規范要求的內容和規范目的:導致立法的社會利益、沖突狀況和目的觀;醞釀和表達立法時所處的、概念史和信條史的初始狀態;立法政策上的意圖和調控目標。歷史解釋的目標不是立法參與者事實上的內心意志,而是可以從產生歷史的上下文中認識的歷史的調整目的。歷史解釋的目的在於重建立法者賦予法律規范的意義和目的,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文義解釋和體系解釋都是為歷史解釋服務的。但是重建立法者賦予法律規范的意義和目的並不是最終的目標。歷史解釋為法律適用者提出了一個難題,即法律適用者是否應當毫無地服從立法者的價值。當規范所調整的素材的事實結構或者整個法律秩序的評價標准已經發生改變時,就必須檢驗歷史的規范目的是否仍然具有重要意義。法律適用者首先要弄清楚立法者的意志,再實現「有思考地服從」。
三、 法律解釋的目的論的意義
中國或許沒有犯過像德國那樣嚴重的錯誤,但是將法律適用等同於演繹推理,或者把自己的價值判斷作為立法者的價值判斷,把自己當作「自動售貨機」的司法工作人員不在少數。 這種純粹的法律技術,對經濟社會模式相對穩定或者對法律規范的相對清晰准確的民主國家來說,也許並不成為一個嚴峻的問題。因為即使法官並不不去考慮立法者的價值判斷,僅依照其慣例或者普通人的價值判斷往往也可能實現立法者的價值。但是對經濟快速發展、社會變革迅速、立法技術又相對簡陋的中國來說,純粹的法律技術是極為危險的。經濟快速發展,社會變革迅速,立法技術的簡陋會使涵攝更易出現這些困難:規范的事實構成中可能存著立法者安排的不特定的概念;法定的事實構成表述可能存在瑕疵;被調整的事實和狀態或者普通價值觀在法律頒布到法律適用這期間發生了改變。面對這些困難,如果法官不注意考察規范的目的或者以自己的慣常價值判斷代替立法者的價值判斷,則結果要麼是冤假錯案,要麼就是判決結果不具有可接受性。
沒有指出通向。

❺ 什麼是工具論文學觀

❻ 請問一下什麼叫做工具主義啊! 請用簡單明了的話說,不要粘貼網上的東西. 謝謝!

這句話的翻譯應該是「人類生命的價值是工具化的嗎?」

所謂工具主義的意思:

工具主義(instrumentalism)美國哲學家J.杜威對其實用主義理論的一種表述。杜威否定思想、理論等是客觀對象的反映,認為它們不具有客觀真理的意義,而只能作為有用的假設。他強調,思想、概念、理論等不過是人們為了達到某種目的而設計的工具,只要它們對實現目的有用或對有機體適應環境有用便是真理,它們並無真假之分,只有有效或無效、適當或不適當、經濟或浪費之別。杜威主張工具主義的目的,是試圖避免W.詹姆斯哲學中過分露骨的主觀唯心主義傾向,使實用主義具有更濃厚的科學和客觀的色彩。

❼ 亞里士多德的代表作:《工具論》,《物理學》,《論天》,《氣象學》 具體講的是什麼

《工具論》 Organon 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的著作。公元1世紀由亞里士多德學派的安德羅尼柯編輯成書。全書收集了亞里士多德6篇邏輯學著作:《范疇篇》、《解釋篇》、《前分析篇》、《後分析篇》、《論辯篇》、《辯謬篇》。主要討論了命題、范疇、三段論等問題,闡述了證明、定義、演繹等方法。該書為形式邏輯奠定了基礎,對這門科學的發展有很大影響。 亞里士多德的兩部書,一部書叫作《物理學》,另一部書叫 作《論天》。這兩部書是密切聯系著的;第二部書的論證就是從第一部書所留下來的論 點開始的。兩部書都極其有影響,並且一直統治著科學直到伽利略的時代為止。象「第 五種本質」、「月球以下」這些名詞,就都是從這兩部書所表達的理論里得來的。因此 哲學史家就必須研究這兩部書,盡管事實上以近代科學的眼光看來,其中幾乎沒有一句 話是可以接受的。 要理解亞里士多德的——正如要理解大多數希臘人的——物理學觀點,就必須了解 他們在想像方面的背景。每一個哲學家除了他向世界所提出的正式體系而外,還有著另 一種更簡單得多的、可能為他自己所完全不曾察覺到的體系。縱使他察覺到它,或許他 認識到這是行不通的;所以他就把它隱藏起來而提出某種更為詭辯的東西,他相信那種 東西,因為那種東西有似於他的未曾加工的體系,他也要求別人接受那種東西,因為他 相信他已經把它弄得不可能再加以反駁了。這種詭辯是靠著對反駁的反駁而達到的,但 是單憑這一點卻是永遠也得不出正面的結果來的:那最多隻表明一種理論可.能.是真的, 但卻非必.定.是真的。正面的結果(無論一個哲學家所意識到的是何等地微少)都是從 他想像之中預先就有的觀念裡面,或者是如桑塔雅那所稱之為「動物的信仰」裡面得來 的。 關於物理學,亞里士多德在想像方面的背景與一個近代學者在想像方面的背景是大 不相同的。今天一個小孩子一開始就學力學,力學這個名字的本身就提示著機械。①他 已經習慣於汽車和飛機了;甚至在他下意識想像的最深處,他也決不會想到一輛汽車里 會包含有一種馬,或者一架飛機的飛行乃是因為它的兩翼是一隻具有神奇力量的飛鳥的 兩翼。動物,在我們對於世界的想像圖畫里,已經喪失了它們的重要性;人在這個世界 里,已經比較能獨立地作為是一個大體上無生命而且大致能夠馴服的物質環境的主人了。 對於試圖對運動作出科學解說的希臘人來說,除了少數象德謨克里特和阿幾米德那 樣的天才情況而外,純粹的力學觀點幾乎從來也不曾得到過暗示。看來只有兩套現象才 是重要的,即動物的運動與天體的運動。在近代科學家看來,動物的身體是一架非常精 致的、具有異常復雜的物理-化學結構的機械;每一項科學的新發見都包含著動物與機 械之間的表面鴻溝的縮小。但在希臘人看來,則把顯然是無生命的運動同化在動物的運 動裡面,卻似乎更為自然。今天一個小孩子仍然在用自身能不能運動的這一事實,來區 別活的動物與其他的東西;在許多的希臘人看來,特別是在亞里士多德看來,這一特點 本身就提示了物理學的普遍理論的基礎。但是天體又是怎樣的呢?天體與動物的不同就 在於它們運動的規則性,但這可能僅僅是由於它們優異的完美性所致。每一個希臘哲學 家無論成年以後是怎樣想法,但都是從小就被教導要把日月看作是神的;阿那克薩哥拉 曾被人控訴為不敬神,就因為他教導說日和月並不是活的。當一個哲學家不再把天體的 本身看作是神明的時候,他就會把天體想成是由一位具有希臘人的愛好秩序與幾何的簡 捷性的神明意志在推動著;這也是十分自然的。於是一切運動的最後根源便是「意志」: 在地上的便是人類與動物的隨心所欲的意志,在天上的則是至高無上的設計者之永恆不 變的意志。我並不提示說,這一點就可以適用於亞里士多德所談到的每一個細節。我所 要提示的是,這一點提供了亞里士多德在想像方面的背景,並且代表著(當他著手研究 時)他會希望是真實的那種東西。 談過了這些引言之後,就讓我們來考察亞里士多德確實說過些什麼。 在亞里士多德的著作里,物理學(physics)這個字乃是關於希臘人所稱為「phusi s」(或者「physis」)的科學;這個字被人譯為「自然」,但是並不恰好等於我們所賦給「自然」這個字的意義。我們仍舊在說「自然科學」與「自然史」,但是「自然」其 本身,盡管它是一個很含糊的字,卻很少正好意味著「phusis」的意義。「phusis」是 與生長有關的;我們可以說一個橡子的「自然」(「性質」)就是要長成為一棵橡樹,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就是以亞里士多德的意義在使用這個字的。亞里士多德說,一件事物 的「自然」(「性質」)就是它的目的,它就是為了這個目的而存在的。因而這個字具 有著一種目的論的涵義。有些事物是自然存在的,有些事物則是由於別的原因而存在的。 動物、植物和單純的物體(原素)是自然存在的;它們具有一種內在的運動原則。(被 譯作「運動」的這個字,有著比「移動」更為廣泛的意義;除了移動而外,它還包括著 性質的變化或大小的變化。)自然是運動或者靜止的根源。如果事物具有這種的內在原 則,它們便「具有自然(性質)」。「按照自然」這句成語,就適用於這些事物極其本 質的屬性。(正是由於這種觀點,所以「不自然」就用以表示譴責。)自然存在於形式 之中而不是存在於質料之中;凡是潛存的血肉就都還不曾獲得它自己的自然(性質), 唯有當一件事物達到充分發展的時候,它才更加是它自己。整個的這一觀點似乎是由生 物學所啟發的:橡子就是一顆「潛存」的橡樹。 自然是屬於為了某種東西的緣故而起作用的那類原因的。這就引到了一場關於自然 並沒有目的而只是由於必然而行動著的那種觀點的討論;與此相關,亞里士多德還討論 了為恩培多克勒所教導過的那種形式的適者生存的學說。他說這不可能是對的,因為事 物是以固定的方式而發生的,並且當一個系列完成的時候,則此前的一切步驟就都是為 了這個目的的。凡是「由於連續不斷的運動,從一個內在的原則發源而達到某種完成」 (199b)的東西都是「自然的」。整個這一「自然」觀,盡管它似乎是很值得稱道地能 適用於解釋動物與植物的生長,但在歷史上卻成了科學進步的最大障礙,並且成了倫理 學上許多壞東西的根源。就這後一方面而論,它至今仍然是有害的。 亞里士多德告訴我們說,運動就是潛存著的東西正在實現。這一觀點除了有許多缺 點而外,並且也與移動的相對性不相容。當A相對於B而運動的時候,B也就相對於A而運 動;要說這兩者之中有一個是運動的而另一個是靜止的,這乃是毫無意義的話。當一條 狗抓到一塊骨頭的時候,常識上似乎以為狗是在運動而骨頭則是靜止的(直到骨頭被抓 住時為止),並且以為運動有一個目的,即要實現狗的「自然」(「性質」)。但實際 的情形卻是,這種觀點並不能應用於死的物質;並且對於科學的物理學的要求來說, 「目的」這一概念是完全沒有用處的,任何一種運動在嚴格的科學意義上,都只能是作 為相對的來加以處理。 亞里士多德反對留基波和德謨克里特所主張的真空。隨後他就過渡到一場頗為奇特 的關於時間的討論。他說可能有人說時間是並不存在的,因為時間是由過去和未來所組 成的,但是過去已經不復存在而未來又尚未存在。然而,他反對這種觀點。他說時間是 可以計數的運動。(我們不清楚,他為什麼要把計數看成是根本性的)。他繼續說我們 很可以問道,既然除非是有一個人在計數,否則任何事物便不可能計數,而時間又包含 著計數;那末時間若不具有靈魂究竟能不能存在呢?看來亞里士多德似乎把時間想成是 許多的時日或歲月。他又說有些事物就其並不存在於時間之內的意義而言,則它們是永 恆的;他所想到的大概也是數目之類的東西。 運動一直是存在著的,並且將永遠存在;因為沒有運動就不能有時間,並且除了柏 拉圖而外,所有的人都同意時間不是被創造的。在這一點上,亞里士多德的基督教後學 們卻不得不和亞里士多德的意見分道揚鑣了,因為聖經告訴我們說宇宙是有一個開始的。 《物理學》一書以關於不動的推動者的一段論證而告結束,這一點我們在談到《形而上學》時已經考察過了。有一個不動的推動者在直接造成著圓運動。圓運動是原始的 一種運動,並且是唯一能夠繼續無限的一種運動。第一推動者既沒有部分也沒有大小, 並且存在於世界的周圍。達到了這個結論之後,我們再來看天體。

❽ 愛彌兒對工具論的產生有什麼影響

咨詢記錄 · 回答於2021-11-09

❾ 《工具論》是誰命名的亞里士多德自己他的學生後人為什麼這樣命名「工具論」希臘原文是什麼

亞里士多德生活的年代,世界上還沒出現造 紙 術,西方人也不會使用竹簡,羊皮紙昂貴、有限,也容易腐爛。他的《工具論》是在500年後由注釋者安德羅尼柯編輯成書,而且在歐洲黑暗的中世紀里再度失傳;阿拉伯百年翻譯運動中產生了阿拉伯文譯本,文藝復興時期,歐洲人是根據阿拉伯文譯本再翻譯回去的。這樣幾經折騰,《工具論》的可靠性當然會受到質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