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資本主義的本質和規律
問題一:資本主義的形成及其本質 第一節 資本主義的形成及以私有制為基礎的
商品經濟的矛盾
一、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產生和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形成
同以往其他社會的更替一樣,資本主義社會代替封建社會,也是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矛盾發展的必然結果,也經歷了長期的過程。
(一)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產生
資本主義萌芽於14世紀末15世紀初在地中海沿岸的一些城市出現,其途徑有兩個:一是從小商品經濟分化出來;二是從商人和高利貸者轉化而成。
(二)資本的原始積累
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產生之後,其成長是一個緩慢的過程。15世紀末美洲和通往印度航道的新發現,世界市場的迅速擴大,要求商品生產以更大的規模和更快的速度發展,這一任務只能靠資本主義社會化大生產來實現。新興資產階級便開始進行資本的原始積累,利用暴力手段為資本主義的迅速發展創造條件。
所謂資本原始積累,就是生產者與生產資料相分離,貨幣資本迅速集中於少數人手中的歷史過程。在西歐,資本原始積累開始於15世紀後30年,經過16世紀的 *** ,一直延續到19世紀初才告結束。資本原始積累主要是通過兩個途徑進行的:一是用暴力手段剝奪農民的土地;二是用暴力手段掠奪貨幣財富。資本原始積累的事實表明,資產階級的發家史就是一部罪惡的掠奪史,正如馬克思所說:「資本來到世間,從頭到腳,每個毛孔都滴著血和骯臟的東西。」
(三)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形成
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產生之後不斷發展和成熟,反過來又促進了生產力 的進一步發滾伍皮展。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進一步發展,對上層建築的徹底變革提出了強烈要求,這就是:在政治上完成資產階級革命,用資產階級政權取代封建地主階級的政權。在地主階級同農民的矛盾極端尖銳,封建統治已被農民戰爭嚴重動搖的情況下,新興資產階級利用廣大農民和其他城鄉勞動者的力量,通過暴力手段,展開奪權斗爭。17世紀中期和18世紀後半期,英、法等國先後進行了資產階級革命,經過復辟和反復辟的長期斗爭,建立了資產階級的政治統治,進而在資產階級政權的幫助下,實現了產業革命,機器大工業代替了工場手工業,促進了社會生產力和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空前大發展,最終建立起資本主義生產方式。
二、以私有制為基礎的商品經濟的基本矛盾
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產生和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形成的過程,與商品經濟的發展有密不可分的關系。資本主義制度下的社會財富表現為一種驚人的龐大的商品堆積,單個的商品表現為它的元素形式。因此,剖析私有制為基礎的商品經濟的內在矛盾及其運動規律,就自然成為揭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本質的出發點。
(一)商品經濟產生的歷史條件
商品經濟不是從來就有的,而是在一定的歷史條件下,作為自然經濟的對立物而產生和發展起來的。
自然經濟是一種以自給自足為特徵的經濟形式。自然經濟以分散的、自給自足的家庭生產為基礎,生產規模狹小,社會分工低下,以使用價值為生產目的。這就決定了自然經濟是同社會生產力水平低和社會分工不發達相適應的。在人類社會的發展歷史上,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的生產力水平都很低,社會分工極不發達,因此自然經濟是這些社會形態的基本經濟形式。
商品經濟是以交換為目的而進行生產的經濟形式,它是一定歷史條件下的產物。商品經濟得以產生的歷史條件有兩個:一是社會大差分工的出現;二是生產資料和勞動產品屬於不同的所有者。
※※(二)商品的二因素和生產商品的勞動二重性
商品是用來交換的能滿足人們某種需要的勞動產品,具有使用價值和價值兩個因素,是使用價值和價值的矛盾統一體。使用價值是指商品能滿足人們某種需要的屬性,即商品的有用性,反映的是人與自然之間的物質關系,是商品的自然屬性,是......>>
問題二:如何以馬克思主義基本概論中「資本主義的本質及規律和資本主義的發展 馬克思主義有三個組成部分,這就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即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三個組成部分是密不可分的有機整體。辯證准物主義相歷史唯物主義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淪,馬克思、恩格斯運用這一科學的世界觀橘罩和方法論研究人類歷史,從而發現了人類歷史發展的規律。馬克思主義的政治經濟學是研究人類社會經濟關系的科學,馬克思、恩格斯剖析了資本主義經濟關系,發現了剩餘價值的理論,揭示了資本主義剝削的秘密。
問題三:資本主義經濟的本質 經濟危機的實質是相對過剩的危機,即生產和銷售矛盾造成的相對過剩。
問題四:從資本主義制度的本質出發解讀馬克思主義兩個必然的歷史與現實邏輯 資本主義必然滅亡,社會主義必然勝利,這是馬克思恩格斯運用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考察人類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進而考察資本主義社會發展的特殊規律,揭示出的世界歷史發展的大趨勢.150多年前,他們曾宣告資本主義的喪鍾就要敲響.150多年後的今天,當我們面對資本主義不僅沒有在世界上消失,而且發達資本主義國家還有新的很大的發展的現實時,如果教條主義地對待馬克思主義的個別結論,不免會對「兩個必然」的前景產生困惑和憂慮;而如果運用馬克思主義辯證唯物論和歷史唯物論的基本觀點和方法,正確認識當代資本主義的新變化,就會對「兩個必然」歷史發展趨勢充滿信心.
以馬克思主義辯證唯物論和歷史唯物論為指導,認識當代資本主義的新變化,我們不難發現,資本主義所發生的新變化,實際是資本主義在其自身矛盾的推動下,不斷進行著的自行揚棄,是一個自我否定的過程.
馬克思恩格斯早就指出,資本主義早期的股份公司直接取得了社會資本的形式,已經不再是私人生產,是對作為私人財產的資本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本身范圍內的揚棄. 這種自行揚棄是資本主義適應生產社會化的要求而朝著資本社會化方向進行的改革.因為,「社會化大生產的本性要求在事實上承認它作為社會生產力的那種性質.」「這迫使資本家階級在資本關系內部可能的限度內,越來越把生產力當作社會生產力看待.」馬克思恩格斯早在《 *** 宣言》中就已指出:「資產階級除非對生產工具,從而對生產關系,從而對全部社會關系不斷地進行革命,否則就不能生存下去.」 這就告訴我們,資本主義的自行揚棄是資本主義基本矛盾運動的必然結果,是以「鐵的必然性」發揮著作用的客觀規律所使然,顯示了歷史發展的趨勢.正如馬克思所說:「我把生產的歷史趨勢歸結成這樣:它『本身內於自然變化的必然性,造成了對自身的否定』.它本身已經創造出了一種新的經濟制度的因素」.
在今天的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客觀存在的現實是,這種對資本主義起著揚棄作用的新的社會因素正日益增多.對這些新社會因素的作用和性質的認識,我們既應從馬恩已有的認識出發,同時又不能僅僅停留在100多年前的認識基礎上,而應根據時代的前進和現在的情況,加以深化和發展.這里的關鍵是能否用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的觀點和方法來理解「兩個必然」的歷史發展趨勢:
(一)「兩個必然」的實現是一個漸進過程,其間有突變而不僅表現為突變
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是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把「兩個必然」的實現看作為一個過程,就不會把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狹隘地理解為涇渭分明、非此即彼、首尾相接的兩個階段或僅表現為一種突變;相反它更多的是一種否定揚棄、此消彼長、不斷趨近的漸進過程.這個過程是一個由量變到局部質變(社會主義因素在資本主義胎胞里積累),再到全部質變的過程.從這樣的思路來看,馬克思所說的「新的經濟制度的因素」,我們今天完全可以理解為「社會主義制度的因素」.資本主義內部新的社會因素的不斷增多和積累,將為新社會的產生創造出必要的條件,這顯然是一種走向社會主義的趨勢.在這個意義上,當代資本主義的新發展是更趨近了社會主義,而不是更遠離了社會主義.
(二)「兩個必然」的實現是世界歷史性的事業,立足於單個國家而不限於某個或某幾個國家
「兩個必然」理論與馬克思的世界歷史觀緊密相連.在馬克思恩格斯那裡,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的前提是「生產力的普遍發展和與此相聯系的世界交往」;本質要求是全人類的解放;價值目標是實現一切人的自由發展.因此,「兩個必然」從根本上是一個世界歷史性的事業,作為地域性的存在不可能真正實現共產主義,或者只能是「粗陋的共產主義及其變種」.把「兩個必然」......>>
問題五: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的本質 資本主義經濟制度是以資本家佔有生產資料和以僱傭勞動為基礎的經濟制度,其實質是資本剝削僱傭勞動。 勞動力成為商品是資本主義僱傭勞動制度形成的前提。勞動力成為商品是資本運行的前提條件,勞動者擁有勞動力所有權但喪失了生產資料、生活資料,是勞動力成為商品的重要前提條件。勞動力商品的價值和使用價值都有不同於普通商品的特點,其最大的特殊性在於使用價值,勞動力的使用過程能夠創造出比自身價值更大的價值,即剩餘價值。 勞資關系的形成在於資本主義生產資料所有制。在一般意義上,所有制是直接生產過程中人們相互間的社會經濟關系,並表現為經濟利益的體現形式。在資本主義社會,資本家憑借生產資料的佔有,在等價交換原則的掩蓋下,雇傭工人從事勞動,佔有雇傭工人的剩餘價值,這就是資本主義所有制的實質。 生產剩餘價值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絕對規律。可以從社會在生產的三個主要環節說明這個觀點。第一,資本主義的生產過程就是剩餘價值的生產。從直接生產過程來看,資本主義的生產過程不僅是創造使用價值的勞動過程,同時也是價值形成過程和價值增值過程,即剩餘價值生產過程。資本是能夠帶來剩餘價值的價值,但這不等於說,資本的所有部分都能發生增值。資本的不同部分在生產剩餘價值重的作用是不同的:不變資本是生產剩餘價值的重要物質條件,只有購買勞動力的可變資本才帶來剩餘價值。從再生產來看,為了追逐更多的剩餘價值和應對競爭的壓力,單個資本的規模通過積累和集中兩種形式而不斷的膨脹,資本有機構成隨之提高,其結果是社會財富佔有兩極分化,資本主義社會失業現象的產生,終將導致資本主義制度的滅亡。 第二,剩餘價值的實現。資本只有在運動中才能增值。產業資本要連續不斷的迴圈,就不能處在某一種職能資本形式上,必須按一定比例分割為貨幣資本、生產資本、商品資本,保持三種職能形式在空間上的並存性,必須保持每一種職能形式的一次轉化。 第三,剩餘價值的分配規則及其結果。從兩個方面看,其一,勞資之間對新價值的分配決定了剩餘價值總量。其二,資本家各利益集團間對剩餘價值的瓜分。 資本主義不可避免的必須經歷一次又一次的經濟危機輪回。在簡單商品經濟條件下,由於貨幣執行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就使得經濟危機有可能發生,在資本主義條件下,在剩餘價值和競爭規律作用下,再生產的比例並不能被自覺遵守,周期性的經濟位居在所難免,根源於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即私人佔有的生產關系與社會化生產力之間的矛盾。經濟危機的實質是生產的相對過剩。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具有新的特點。
問題六:考研資本主義的本質及規律會出大題么? 基本不會,考的話佔分太多,最多大題里的一小問,或者結合其他考一下,不會單純考這個點
問題七:資本主義本質規律和發展趨勢 20分 一、關於資本主義發展的新階段如何定位
資本主義已經發展到了一個「新階段」,這是國內外學術界的共識,但是這一新階段究竟應叫什麼?怎樣概括這一新階段的特徵,目前主要有四種觀點。
1、一是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觀點。這是主流觀點。李琮等人是其代表。他們認為,對於戰後資本主義的新變化,特別是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在20世紀90年代的新的轉變時期,仍然屬於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一個階段。
2、二是國際壟斷資本主義的觀點。黃素庵、甄炳禧把20世紀90年代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新變化稱為國際壟斷資本主義。李景治、向文華等人也持此觀點。他們認為,20世紀70年代以來,隨著新科技革命的興起和國際經濟的一體化,資本加速向國際化發展,到90年代則呈現明顯的全球化傾向,國家壟斷與私人壟斷結合在一起向全球拓展,當代資本主義正在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國際壟斷資本主義階段。
3、三是金融壟斷資本主義的觀點。法國學者德羅奈持此觀點。他認為,繼國家壟斷資本主義之後,資本主義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階段,即金融壟斷資本主義階段。金融壟斷資本是資本對人類社會生產的最高統治,它把生產的社會化又向前推進了一步,使資本主義實現了歷史性進步。
4、四是社會資本主義的觀點。這是高放的觀點。他認為,當代資本主義從生產力到生產關系,從經濟基礎到上層建築,從社會結構到社會生活,從內部關繫到國際關系,社會化的程度都越來越高,范圍都越來越廣,層次都越來越多,社會主義的因素在逐步增長,所以稱之為社會資本主義(即含有社會主義因素的資本主義)比之其他名稱更為恰當、更為准確。
二、資本主義的新變化:
1、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為生產力的發展開辟了新的空間。以西方發達國家為主要策源地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是人類認識世界、改造自然進程中的一次巨大的歷史性飛躍。20世紀初到五六十年代,核能、半導體、合成化學等技術接踵誕生並得到初步發展;80年代後半期,微電子技術、信息技術、生物工程、宇航技術、新材料技術、計算機和網路技術迅速發展。所有這一切,彷彿巨大的羽翼,把人類從機器大生產時代提升到以信息技術為核心的自動化生產時代。
2、產業結構的調整,帶來就業結構的調整。由於科學技術的發展,西方發達國家的第一、第二產業大大下降,第三產業迅速上升,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目前已達到2/3左右。第三產業的領頭雁是高科技產業,而雁頭就是信息產業,它們分別占國民生產總值的1/3和1/6左右。與此相隨,藍領工人減少,白領工人增多;非知識型工人減少,從事信息處理的知識型工人增多。近年來,在美國數百萬新的就業者中,知識型工人約佔90%左右。工人階級科技文化水平的提高,直接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
3、隨著生產社會化程度的提高,企業組織形式發生變化。戰後,銀行信用體系膨脹,金融組織不再僅有商業銀行,而且還有大量的保險公司、證券公司和其他金融機構;金融資本與工商資本進一步融合,形成更為龐大的金融資本,擴大和加深了金融資本的統治。股份公司進一步發展,吸收的社會資本更多,企業組織管理更加嚴密,壟斷資本可以用更少的股份控制整個公司,進而壟斷市場,榨取更多的利潤。從事高新技術行業的新型公司異軍突起。公司兼並之風此起彼伏,資本日益集中和壟斷,跨部門跨行業的超級企業集團和巨型跨國公司聯翩涌現。從某個方面來看,企業組織形式的這些變化,增強了壟斷資本抵禦風險、增殖自身的能力。
4、國家從市場經濟的「守夜人」,轉變為經濟發展的干預者。國家或者利用各種財政和貨幣政策調節國民經濟的運行;或者在資本主義制度允許的范圍內實行一定的發展計劃,直接投資某些產業特別是公共設施,交替實......>>
2. 資產階級
首先,必須弄明白資產階級包括大資產階級和小資產階級。而大資產階級包括買辦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兩種類型。先說大資產階級的兩種掘鋒類型。
在發展中國家的大資產階級又分為買辦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這兩種。買辦資產階級是帝國主義在發展中國家的代理人,主要的作用就是將帝國主義的產品傾銷進發展中國家,導致發展中國家沒有生產新產品的能力,科學技術和製造技術長期落後。因此,買辦資產階級的存在是發展中國家無法發展上去的重要原因。
小資產階級很好理解。一個農民可以認為是一個小資產階級,因為他要對土地種什麼東西作出投資決策,他同時也要勞動,也要雇一些工人,他的回報是勞動加投資的回報,並非固定薪水。在城市裡遍布的小飯店,小吃店,發廊,小雜貨店,這些店主們也是小資產階級,小本經營,也要雇一些工人。而且我注意到大部分的小資產階級多年總是維持那麼一種肆散慎狀態,十年前他在那兒開發廊,十年後他還是在那兒開發廊,規模即不擴大也沒有縮小。 而隨著資本主義社會的發展趨勢,只有極小部分的小資產階級有機會爬到大資產階級的地位。
所以幫你歸納一下邏輯關系:資產階級包括大資產階級和小資產階級,大資產階級包括買辦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
最後給你買辦的定義:根據毛澤東同志關於論述買辦資產階級的精神,我們認為「買辦」具有確定的含義: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舊中國,外國資本家在我國設立經濟侵略的裂敬機構,僱傭中國人充當他們的中間人和經紀人,或叫掮客。他們領取傭金,為外國資本家所豢養。他們按照外國資本家的意圖,經營各種經濟業務,直接為外國資本家服務。他們的生存和發展、立場和活動,都附屬於外國資本家,成為外國資本家的附庸。他們還同本國封建勢力有密切聯系。他們是革命的對象。
3. 求解<共產黨宣言>裡面的一句話
資產階級是資本主義社會的統治階級意志代表,在資本主義社會最根本的矛盾是生產資料的資本主義私有制和社會化大生產之間的矛盾,生產資料和財富掌握在佔全社會少數的資本家手中,他們不斷的進行購買、生產和售賣的循環來積累資本擴大再生產,在這期間為了爭取橡悉最多的利益,就要求不斷的改進升產工具,提高生產效率,這會導致大量工人的失業,工人失業就無法購買相應的生活資料進而引發經濟危機,資本主義經濟就是不斷的進行危機、衰退、復甦、高潮的循環,資產階級在其中就要寬族不斷地對全部社會關系不斷地進行革命來梁巧乎配合這個循環過程,否則資本主義經濟就無法繼續發展,而資產階級也就失去支撐而不能生存了。
4. 請詳細說明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謝謝。
在馬克思主義里,資產階級被定義為在生產商品的資本主義社會中擁有生產工具的階級,敬搜沒和「資本家」實際上是相同的意思。馬克思主義認為無產階級(賺取薪資者)與資產階級在本質上是互相敵對的,比如說,勞工自然都希望薪資能夠越高越好,然而資本家卻希望薪資(即成本)能夠越低
當代資產階級經濟學說
當代資產階級經濟學說
越好。換句話說,資本家會剝削勞工。
在最激進的共產黨的話語中,「資產階級」是一種侮辱;那些被認為與資產階級合作的人通常被稱作資產階級的走狗。
如果將「擁有生產工具亮納」定義為一個人對某個特定的生產工具擁有完全的控制,那麼在21世紀的現代資本主義社會中,已經剩下非常少的資產階級者了。在當代的馬克思主義用語中,資產階級是指那些控制了公司機構的人,控制的方法有透過對公司大多數股份的掌握、選擇權、信託、基金、中介或關於市場業務的公開發言。因此「資本家」是指漏弊財富主要透過投資得來的人,而他們不需要工作以求生。
無產階級是(政治)經濟學中的一個概念。無產階級是從早期資本主義國家不佔有生產資料的勞動者階級抽象而來,如當時的工人階級等。在社會主義國家,社會的主體是無產階級。無產階級是指廣大民營企業,私營企業等僱傭勞動者,以及個體戶,自由職業者等無生產資料的勞動人民。在某些情況下,僱傭勞動者被迫自帶生產工具為剝削階級服務。
5. 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資產階級除非對生產工具,從而對生產關系,從而對全部社會關系不斷地進
(1)兩次工業革命;羅斯福新政;壟斷組織或跨國公司的成立等。 (2)觀點1:在二戰的影響下,統一的世界市場分裂為兩大對立的市場體系。 評析:這個觀點是正確的。二戰後,逐步形成美蘇為首的兩大陣營對峙的局面,統一的世界市場被割裂為兩大對立的市場體系。 觀點2:資本主義世界將出現深刻的危機。 評析:這一觀點忽視了資本主義自我調節的功能,是不恰當的。盡管除美國以外的主要西方國家在二戰中遭到嚴重破壞,但戰後這些國家紛紛強化政府沒謹對經濟的干預悉鎮,發展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經濟得到迅速睜察粗恢復和發展。 (3)蘇聯內部變化:赫魯曉夫和勃烈日涅夫改革沒有從根本上改變斯大林模式,收效甚微;戈爾巴喬夫改革突破斯大林體制,但偏離社會主義方向,導致蘇聯解體。 美國內部變化:戰後大力推行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實行凱恩斯主義經濟政策;80年代初,擺脫70年代經濟的「滯脹」局面;90年代經濟出現持續快速發展的局面。 |
6. 怎樣認識資產階級在近代社會歷史發展中所起的作用及其歷史局限性
我個人認為,資產階寬州攜級在歷史上所起到的作用主要表現革命作用(即推翻了更加落後的封建專制制度,確立了當時適合生產力發展的生產關系)和創造驚人的社會生產力,及與之伴生的世界性交流和一定程度上的文明的進步兩個方面。
一是其革命作用。「資產階級在歷史上曾經起到過非常革命的作用。」即使是肯定資產階級所起到的歷史作用,馬、恩導師仍是用諷喻的語言將其生動的描述為「把一切封建的、宗法的和田園詩般的關系都破壞了」。但是無論語氣何如,它所描述的都是資產階級推翻了更加落後不公的封建制度的專制統治,與此同時,他還通過對生產工具,從而對生產關系,從而對全部社會關系不斷地進行革命,使其在一定時期內適應於生產力的發展,這便是資產階級所起到的不可否認的革命的作用。
二是其創造了驚人的生產力。「資產階級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借機統治中所創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世代創造的全部生產力還要多,還要大。」資產階級通過發揮其革命作用,確立了新的生產關系,並依賴於科學技術的進步,用現代大工業替代工場手工業,甚至封建行會的經營方式,它使得生產成本急劇下降,創造了顛覆世界的生產力,如馬、恩所言「它第一個證明了,人的活動能夠取得什麼樣的成就」,而「過去那一個世紀料想到在社會勞動力蘊藏有這樣的生產力呢」,它讓人們坐上火車,乘上輪船,用機器開采,發電報報平安……所以說,在某個層面上慎伏講,資產階級提高了社會生活水平,促進了社會進步,這是資產階級最主要的歷史作用。
三是其促進了世界性交流與文明進步。生產力的迅速發展需要需求的大量增長來與之適應,最先爆發資產階級革命的歐洲市場的需求漸漸被飛速增長的生產力所飽和,於是,資產階級便將目光投向了遙遠的亞、美、非,而科技的進步,交通的便利是資產階級這一斂財美夢得以成真,「資產階級跡亮,由於開拓了世界市場,使一切國家的生產和消費都成為世界性的了」,「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為不可能」,貿易交流使得世界各地的文化相互交流,同時,越來越多的民族接受了當時看來更先進、更科學的西方文明,這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世界的交流和文明的進步。
關於資產階級的局限性。
雖然資產階級的歷史作用不可否認,但其自身的局限性更是無法掩蓋,即,它在促成財富、積累資本的同時,也加速對工人階級的剝奪,破壞財富生產者的生存條件,使社會財富集中在少數資本家手中,加大貧富差距。
當資本家不斷剝削工人、積累財富從而導致貧富差距巨大時,實際上是削弱了社會總體的購買力,這就又反過來制約了生產力的發展,正如馬、恩所言,「資產階級的關系已經太狹窄了,再容納不了它本身所造成的財富了」,當生產力已經強大到這種生產關系所不能適應的地步,它已經受到這種關系的阻礙,此時便會引起一連串的社會問題,在這諸多問題中,「只要指出在周期性的重復中越來越危及整個資產階級社會生存的商業危機就夠了」,在危機中,一方面,出現大量的生產過剩,資本家將大量的物資、財富銷毀;另一方面,千百萬的工人失業,社會上爆發飢荒,當財富生產者自身的生存都不能保證時,生產也就自然而然的停止了。而資產階級卻對這種現象無能為力,這便是資產階級最大的歷史局限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