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什麼是貨幣政策,貨幣政策主要工具有哪些
貨幣政策是中央銀行為實現既定的宏觀經濟目標而採取的各種調節和控制貨幣數量和價格的措施和方針的總和。
貨幣政策的主要工具包括三種一般性政策工具(經常使用而且會對整個經濟造成影響,主要是法定存款准備金率,公開市場操作OMO,再貼現政策)和選擇性地政策工具(對某些領域的信用加以調節和影響的機制)
B. 什麼是貨幣政策工具
貨幣政策工具——又稱貨幣政策手段,是指中央銀行為調控中介指標進而實現貨幣政策目標所採用察寬的政策手段。西方國家中央銀行多年來採用的三大政策工具,即法定存款准備率、再貼現政策和公開市場業務,這三大傳統的政策工具有時也稱為「三大法寶」,主要用於調節貨幣總量。
貨幣政策工具是中央銀行為實現貨幣政策目標所採用的政策手段。
一般性貨幣政策工具是指法定存款准備率、再貼現政策和公開市場業務,稱「三大法寶」。
法定存款准備率:是以法律的形式規定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將其吸收存款的一部分上繳中央銀行作為准備金的比率。
法定存款准備金建立之初的目則逗的,是為了保持銀行的流動性,當准備金制度普遍實行,中央銀行擁有調整法定準備率的權力之後,就成為中央銀行控制貨幣供應量的政策工具,而且是最猛烈的工具。
再貼現政策:是指中央銀行對商業銀行持有未到期票據向中央銀行申請再貼現撕所作的政策性規定。
再貼現政策包括兩方面:一是對再貼現率的決定、調整。這種作用主要著眼於短期,調整貨幣供給量,由於再貼現率在利率體系中的關鍵孫沒賣作用,這種調整也具有告示效應。另一方面是對申請再貼現的資格的規定。其作用著眼於長期,主要能改變資金流向。
公開市場業務(open-market operation)是指中央銀行在金融市場上公開買賣有價證券,以此來調節市場貨幣量的政策行為。
C. 貨幣政策三大工具
1.存款准備金
存款准備金是指限制金融機構信貸擴張和保證客戶提取存款和資金清算需要而准備的資金。法定存款准備金率,是金融機構按規定向中央銀行繳納的存款准備金占其存款的總額的比率。
2.公開市場業務
公開市場,是指各種有價證券自由成交,自由議價,其交易量和價格都必須公開顯示的市場。公開市場業務,是指中央銀行利用在公開市場上買賣有價證券的辦法來調節信用規模、貸幣供應量和利率以實現其金融控制和調節的活動,是貨幣政策的最重要的工具。
3.再貼現
貼現,是票據持票人在票據到期之前,為獲取現款而向銀行貼付一定利息的票據轉讓。再貼現,是商業銀行或其他金融機構將貼現所獲得的未到期票據,向中央銀行作的票據轉讓。
拓展資料:
貨幣政策工具是中央銀行為達到貨幣政策目標而採取的手段。根據《中國人民銀行法》第三條規定,中國貨幣政策最終目標為「保持貨幣幣值的穩定,並以此促進經濟的增長。」 貨幣政策工具分為一般性工具和選擇性工具。一般性貨幣政策工具包括公開市場操作、存款准備金和再貼現;選擇性貨幣政策工具包括貸款規模控制、特種存款、對金融企業窗口指導等。一般性貨幣政策工具多屬於間接調控工具,選擇性貨幣政策工具多屬於直接調控工具。
在過去較長時期內,中國貨幣政策以直接調控為主,即採取信貸規模、現金計劃等工具。1998年以後,取消了貸款規模控制,主要採取間接貨幣政策工具調控貨幣供應總量。現階段,中國的貨幣政策工具主要有公開市場操作、存款准備金、再貸款與再貼現、常備借貸便利、利率政策、匯率政策、道義勸告和窗口指導等。
貨幣政策概述
為實現其最終目標有一個傳導機制,並有一個時間過程,一般是:中央銀行運用貨幣政策工具——操作目標——中介目標——最終目標。也就是中央銀行通過貨幣政策工具的運作,影響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的活動,進而影響貨幣供應量,最終影響國民經濟宏觀經濟指標。
中國貨幣政策的操作指標主要監控基礎貨幣、銀行的超額儲備率和銀行間同業拆借市場利率、銀行間債券市場的回購利率;中介指標主要監測貨幣供應量和以商業銀行貸款總量、貨幣市場交易量為代表的信用總量。
中國的貨幣政策工具主要有公開市場操作、存款准備金、再貸款與再貼現、利率政策、匯率政策、窗口指導、短期流動性調節工具(SLO)、中期借貸便利(MLF)等。2013年11月6日央行網站新增「常備借貸便利(SLF)」欄目,並正式發布常備借貸便利開展情況,標志著這一新的貨幣政策工具的正式使用。
D. 如何理解財政政策工具、貨幣政策工具
政府通過財政政策的工具:稅收、政府購買、轉移支付、公債,來調節社會總需求,使之社會總供給相均衡,從而使社會與經濟既不發生經濟蕭條又無通貨膨脹的穩定增長。財政政策有三種類型:擴張型、緊縮型、平衡型。
貨幣政策工具:1、法定存款准備金率:即商業銀行每吸收一筆存款上繳到央行的那部分,占該筆存款的比例
2、再貼現率:即持票人將一張未到期的票據向商業銀行請求變現,稱為貼現;支付給銀行的利息稱為貼現率;商業銀行將未到期的票據,向其他商業銀行或央行請求變現,稱為再貼現,所支付給他們的利息稱為再貼現率
3、公開市場業務:即央行在證券市場上買賣有價證券的行為,這是央行最常使用的貨幣政策工具。
E. 經濟學中,三大貨幣政策工具內容是什麼並分別作名詞解釋。
貨幣政策三大工具:存款准備率、貼現率和公開市場操作。
1、存款准備率:是中央銀行規定各金融機構的存款准備金額占其存款總額的比例。央行對存款准備率的調控其實是一種宏觀經濟政策,上調存款准備率時,各商業銀行的貸款能力就會下降,市場流通的貨幣量減少,這就是緊縮的貨幣政策。
2、貼現率:是指商業銀行辦理票據貼現業務時,按照一定的利率計算利息,這種利率就是貼現率。一般情況是貼現率小於市場利率。
3、公開市場操作:是央行通過買賣有價證券和外匯交易來調節貨幣市場的一種貨幣政策。這種政策有很高的靈活性和有效性,但是要想完全發揮其有效性還在不斷的探索中。
運用各種工具調節貨幣供應量來調節市場利率,通過市場利率的變化來影響民間的資本投資,影響總需求來影響宏觀經濟運行的各種方針措施。調節總需求的貨幣政策的三大工具為法定準備金率,公開市場業務和貼現政策。
(5)如何解釋貨幣政策中的工具擴展閱讀:
貨幣政策最終目標一般有四個,但要同時實現,則是非常困難的事。在具體實施中,以某項貨幣政策工具來實現某一貨幣政策目標,經常會干擾其他貨幣政策目標的實現,因此,除了研究貨幣政策目標的一致性以外,還必須研究貨幣政策目標之間的矛盾性及其緩解矛盾的措施。
隨著經濟的增長,價格應趨於下降,或趨於穩定。因為,經濟的增長主要取決於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和新生產要素的投入,在勞動生產率提高的前提下,生產的增長,一方面意味著產品的增加,另一方面則意味著單位產品生產成本的降低。所以,穩定物價目標與經濟增長目標並不矛盾。
在開放經濟中,貨幣政策的效果還要因為資金在國際上流動而受到影響,例如,一國實行緊的貨幣政策時,利率上升,國外資金會流入,若利率浮動,本幣會升值,出口會受到抑制,進口會受刺激,從而使本國總需求比在封閉經濟情況下有更大的下降。
貨幣政策在實踐中存在的問題遠不止這些,但僅從這些方面來看,貨幣政策作為平抑經濟波動的手段,作用也是有限的。
F. 貨幣政策的工具是什麼
貨幣政策的三大工具是存款准備金率、再貼現利率和公開市場操作,貨幣政策的總體操作原則是逆經濟周期,熨平經濟周期。
如果流動性過剩,經濟過熱,即增長速度太快或者通貨膨脹率很高,則採取緊縮的貨幣政策,即提高存准金率、再貼現利率,公開市場上賣出債券,回籠貨幣。
如果流動性不足,經濟發展乏力,則採取擴張性的貨幣政策,即降低存准金率、再貼現利率,公開市場上買入債券,投放貨幣。
拓展資料:
貨幣政策也就是金融政策,是指中央銀行為實現其特定的經濟目標而採用的各種控制和調節貨幣供應量和信用量的方針、政策和措施的總稱。貨幣政策的實質是國家對貨幣的供應根據不同時期的經濟發展情況而採取「緊」、「松」或「適度」等不同的政策趨向。
運用各種工具調節神旦貨幣供應量來調節市場利率,通春瞎頃過市場利率的變化來影響民間的資本投資,影響總需求來影響宏觀經濟運行的各種方針措施。調節總需求的貨幣政策的四大工具為法定準備金扒陸率,公開市場業務和貼現政策、基準利率。
貨幣政策的性質(中央銀行控制貨幣供應,以及貨幣、產出和通貨膨脹三者之間聯系的方式)是宏觀經濟學中最吸引人、最重要、也最富爭議的領域之一。
(1)由政府支出和稅收所組成的財政政策。財政政策的主要是通過影響國民儲蓄以及對工作和儲蓄的激勵,從而影響長期經濟增長。
(2)貨幣政策由中央銀行執行,它影響貨幣供給。通過中央銀行調節貨幣供應量,影響利息率及經濟中的信貸供應程度來間接影響總需求,以達到總需求與總供給趨於理想的均衡的一系列措施。
貨幣政策調節的對象是貨幣供應量,即全社會總的購買力,具體表現形式為:流通中的現金和個人、企事業單位在銀行的存款。流通中的現金與消費物價水平變動密切相關,是最活躍的貨幣,一直是中央銀行關注和調節的重要目標。
貨幣政策工具是由央行掌控的,用以調節基礎貨幣,銀行儲備,貨幣供給量,利率,匯率以及金融機構的信貸活動,以實現其政策目標的各種經濟和行政手段。主要措施有七個方面:
第一,控制貨幣發行。
第二,控制和調節對商業銀行的貸款。
第三,推行公開市場業務。
第四,改變存款准備金率。
第五,調整再貼現率。
第六,選擇性信用管制。
第七,直接信用管制。
G. 貨幣政策的工具及其如何作用
問:試述貨幣政策的工具及其如何作用。
校解析答案: 貨幣政策工具,又稱為貨幣政策手段,是指各國 *** 為實現貨幣政策目標所採取的政策措施。一般性的貨幣政策工具主要有三個,即法定存款准備率、再貼現率和公開市場業務。
1、法定存款准備金率。商業銀行在吸收到存款之後必須將一定比例的存款交存中央銀行作為准備金,中央銀行通過調整法定存款准備金率,可以控制流通中的貨幣供應量,從而實現對宏觀經濟的調節。具體說來,在經濟過熱的時候,中央銀行調高法定存款准備金率,商業銀行向中央銀行交存的存款自然就會增加,而用於放貸的資金相應減少,實際上就減少了貨幣供應量,從而對經濟產生收縮的作用;在經濟蕭條的時候,中央銀行調低法定存款准備金率,根據上面所說的原理,實際上增加了貨幣供應量,從而對經濟產生擴張的作用。
2、再貼現率。當商業銀行面臨資金不足時,可以用手中的票據向中央銀行進行再貼現,實際上就是向中央銀行申請的一種再貸款。商業銀行向中央銀行所支付的利息比率就稱為再貼現率。中央銀行通過調高或調低再貼現率,同樣可以控制商業銀行能夠用於放貸的資金量,由此使流通中的貨幣供應量產生增減變化,最終實現對宏觀經濟的調節作用。
3、公開市場業務。所謂公開市場業務就是指中央銀行在金融市場上公開買賣有價證券(特別是短期國庫券),以此來調節貨幣供應量的一種政策性行為。在經濟過熱的時候,中央銀行通過金融市場賣出有價證券,回籠貨幣,從而減少貨幣供給量,對經濟產生收縮的作用;在經濟蕭條的時候,中央銀行則通過金融市場買進有價證券,把貨幣投入市場,從而增加貨幣量,對經濟產生擴張的作用。
1月份參加了《馬克思基本原理概論》的考試,感覺還可以,通過應該沒問題,我覺得串講的兩位老師講得不錯,記憶深刻!接下來要准備四月份的考試了,我這次報了四門,加油吧。
陳靜老師的《基礎會計學》課程,講得非常生動,重點很突出,這門課程有信心通過,通過後,我就可以畢業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