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用於收獲莊稼、晾曬作物的農具是什麼
由於莊稼的種類不同,使用的農具也不太一樣,主要的有收割用的鐮刀,捆綁的繩子以及運輸機具,晾曬用的掃帚,木xian,口袋之類等等。
⑵ 農村的農具在慢慢消失,你記憶中有哪些農具呢
老農具基本上已經淘汰了,只能在博物館里看到。我們家鄉的莊稼也基本機械化,很少使用舊農具。現在農村農民保存的老農民有犁、耙、耙,但很少使用。犁一小塊地,大型機器,拖拉機操作不便時才使用。
大家把自己的糧食加工成粉碎機做麵粉,小時候推著用石頭碾谷。所以加工前要先用簸箕清理一下食物。
我們這里的簸箕用白色拉鏈(植物)去皮,晾乾後用麻繩編織,前面放上薄薄的木塊,後面和左右兩邊呈弧形舉起來,邊緣用竹梅包裹。不知什麼原因,在集市上買的簸箕、木塊和竹子梅爾用繩子綁在一起,不結實,買回來後要找繩子。用簸箕用牛皮繩子重新系起來。
⑶ 中國古代有哪幾種重要的農業耕種工具
中國古代重要的農業耕種工具
1.耒。古代的一種翻土、開溝渠農具,形如木叉,上有曲柄,下面是犁頭,用以鬆土,可看作犁的前身。
2. 耜。曲柄起土的農器,即手犁。各地曾出土木耜、骨耜,青銅耜出現於商代晚期,實際出土的都是耜頭。
3. 耒耜。耒為上部,耜為下部,把耒和耜兩種農具連在一起,形似現在的鏟,但作用是用來翻地的。比如雙齒耒耜。
4. 鏟。鏟土、耘苗、除草和松碎表土的農具,現在還在使用。
5. 錛。開墾土地的農具,也用於砍伐樹木。最早是石制的。青銅錛不僅用於農業,而且也是平土的主要工具。後來還用於木工,古代沒有刨子,要使木料平整不是用刨,而是用錛。
6. 斧。砍伐工具。斧同錛的區別在於:
7. 鐮。割莊稼或草的農具:由刀片和木把構成,有的刀片上帶有小鋸齒鐮刀,也就是鐮刀,現在還在用。
8. 耨。古代鋤草的農具,形似鋤。
9. 鍤。就是鍬,掘土的工具。「鍤,插也,插地起土也」。可見它是一種起土、穿土、培土等主要的農業生產工具。
10. 杵,和臼一樣,是搗谷用的工具。據說,是由伏羲發明的,也有說是由黃帝的臣下雍父製造的。
11. 钁。一種形似鎬的刨土農具。
12. 鋤。一種長柄農具,其刀身平薄而橫裝,專用於中耕、除草、疏鬆植株周圍的土壤。有大鋤、小鋤之分,又有叉形和鏟形之分。
13. 耙。於表層土壤耕作的農具;形較小。
14. 犁。耕地的農具。犁是由一種原始雙刃三角形石器發展起來的,被稱作「石犁」。
15. 鎬。俗稱「十字鎬」,用於挖開土質較硬的地,現在還能在建築工地上看到。
16. 鏵。人力翻土農具的一種,農家安裝在翻土用的犁上,用來破土的尖嘴狀或者圓嘴狀鐵質鑄造部件。如:鏵犁(鏵和犁的並稱)。圓嘴犁用於旱地,尖嘴犁用於水田。
17. 鍬。掘土器,用於開溝掘土、鏟取什物,沿用至今。
18. 連枷。由一個長柄和一組平排的竹條或木條構成,用來拍打穀物、小麥、豆子、芝麻等,使子粒掉下來。也作槤枷。原為農村手工脫粒農具,由竹柄及敲桿組成,工作時上下揮動竹柄,使敲桿繞軸轉動,敲打麥穗使表皮脫落。後來轉入軍用。
19. 杴。掘土和鏟東西的工具,似鍬而較鏟方闊,柄端無短拐。明·魏大中《浚濠工竣疏》:「杴钁以歸監督。」
20. 耬。也叫耬犁,古代的播種用的農具。由牲畜牽引,後面有人扶著,可以同時完成開溝和下種兩項工作。
⑷ 農民種地的工具有什麼
問題一:從前農民種田最常用的是什麼工具 钁頭: 可以用來挖坑,刨條溝,松軟泥土等;(最常用)
鐵杴 : 可以用來物祥翻地,鏟東西(需要力氣較大)
鋤頭 : 可以用來除草,松軟淺層泥土(常用)
耙子 : 可以用來平整土地,去除地面雜物(需要力氣較大)
問題二:請問種地需要什麼工具呀 我老家是農村的,種地的活可沒少做過!
钁頭 可以用來挖坑,刨條溝,松軟泥土等;(最常用)
鐵杴 可以用來翻地,鏟東西(需要力氣較大)
鋤頭 可以用來除草,松軟淺層泥土(常用)
耙子 可以用來平整土地,去除地面雜物(需要力氣較大)
個人建議:建議俯用和,如果孩子比較小的話,可以選用小號的钁兄螞凱頭和鋤頭,最好買副手套(防止手磨起泡)買頂帽子(防止過量日曬)
問題三:農民伯伯的種地工具 扁擔,鋤頭,鐵鍬,籮筐,架子車,打穀機,脫粒機,鐮刀,砍柴刀,糞桶,連蓋(用來使油菜籽脫粒),釘耙,仟擔,水牛,耙,背兜,簸箕,拌桶,黃桶,
問題四:河南農民種地用哪些工具? 木眼,插,戳,抓狗,
問題五:農村種地用機械化工具有哪些 犁杖,播種機,拖拉機,葯罐,旋耕機,滅茬機,攸竿機,粉碎機。目前為止,種地的機械就這么多了。
問題六:關於農民種地工具的名稱 鋤頭 鐮刀 鐵鍬
問題七:70年代農民種田工具 先犁後耙,然後整平,鍬秧插田。
問題八:有什麼手機軟體可以交農民種羨喚田 可以藉助微信公眾平台。
這個是不錯的方式。和 *** 或者業務不忙聯系就可以了
問題九:中國古代有哪幾種重要的農業耕種工具? 1. 耒。古代的一種翻土、開溝渠農具,形如木叉,上有曲柄,下面是犁頭,用以鬆土,可看作犁的前身。《周易・系辭》說神農氏「揉木為耒」,而《世本》則以為黃帝時「始作耒」。現在所知,在新石器時代晚期的遺址中,已發現有保留於黃土上的耒痕。甲骨文中耒字作方,刻畫出商代木耒的大致形象。雙齒之上有一橫木,表明使用時以腳踏之,以利於耒齒扎入土中,也即古人所說的「跖耒而耕」。耒在戰國文獻中也很常見,據《考工記》,耒通高為六尺六寸,合今1.4米左右。青銅耒是從木耒發展而來的,後來又發展到鐵耒,並演化到犁。
2. 耜。曲柄起土的農器,即手犁。各地曾出土木耜、骨耜,青銅耜出現於商代晚期,實際出土的都是耜頭。形制為扁狀尖頭,後部有銎,用以裝在厚實的長條木板上。木板肩部連接彎曲而前傾的長柄。柄與耜頭連接處有一段短木末端安橫木。使用時,手執橫木,腳踩耜頭短木,使耜頭入土起土。
《國語・周語》所引《周制》,其中有「民無懸耜」之語。春秋戰國時仍繼續沿用,《孟子・滕文公》:「農夫豈為出疆舍其耒耜哉」,《呂氏春秋・孟春紀》說每年之春,天子要親載「耒耜」而來到籍田。《周禮》中還談到製作木耜的情況,《地官・山虞》:「凡服耜,斬季材,以時入之」,即選擇較小的樹木以作為耜材之用。《呂氏春秋・任地》:「是以六尺之耜,所以成畝也:其博八寸,所以成l也。」可見耜之通高和耒相近。「其博八寸」是指其刃口的寬度,而《考工記・匠人》則說「耜廣五寸」,則耜刃的寬度似隨地而異。
戰國時耜也稱為a,故《說文》雲:「耜,a也。」當時將a和耒連在一起,如《韓非子・五蠹》說:「禹之王天下也,身執耒a以為民先。」由於方言關系,象東齊一帶稱a為t,如《孟子・滕文公》:「蓋歸反t而掩之。」趙岐註:「t,籠a之屬。」
在鐵器出現之後,木耜也和木耒一樣,開始套上鐵制的刃口。戰國之後,這種農具開始被淘汰。
3. 耒耜。耒為上部,耜為下部,把耒和耜兩種農具連在一起,形似現在的鏟,但作用是用來翻地的。比如雙齒耒耜。
4. 鏟。鏟土、耘苗、除草和松碎表土的農具,現在還在使用。
5. 錛。開墾土地的農具,也用於砍伐樹木。最早是石制的。青銅錛不僅用於農業,而且也是平土的主要工具。後來還用於木工,古代沒有刨子,要使木料平整不是用刨,而是用錛。
6. 斧。砍伐工具。斧同錛的區別在於:
(1)安柄的方式不同,斧:柄線同刃口線平行;錛:刃口線同柄線垂直;
(2)刃的區別,斧:雙面刃;錛:單面刃(偏刃);
(3)磨石痕不同,斧:斜向;錛:垂直方向。
這個就不多說了,現在還在用。
7. 鐮。割莊稼或草的農具:由刀片和木把構成,有的刀片上帶有小鋸齒鐮刀,也就是鐮刀,現在還在用。《說文》:「鐮,鍥也。」
8. 耨。古代鋤草的農具,形似鋤。《呂氏春秋》:「人耨必以旱,使地肥而土緩。」
9. 鍤。就是鍬,掘土的工具。「鍤,插也,插地起土也」。可見它是一種起土、穿土、培土等主要的農業生產工具。
10. 杵,和臼一樣,是搗谷用的工具。據說,是由伏羲發明的,也有說是由黃帝的臣下雍父製造的。杵還有一個重要的用途。在「版築」這種中國傳統土木建築施工法中,通過把土搗實,來修築牆壁或打基礎。而杵就是把土搗實的工具。《說文》:「杵,舂杵也。」《易・系辭》:「斷木為杵,掘地為臼。」
11. 钁。一種形似鎬的刨土農具。《資治通鑒・唐紀》:「钁其城為坎。」
12. 鋤。一種長柄農具,其刀身平薄而橫裝,專用於中耕、除草、疏鬆植株周圍的土壤。有大鋤、小鋤之分,又有叉形和鏟形之分。青銅......>>
問題十:農民種地靠什麼軟體 靠經驗,這個也能研究出軟體、神了!
⑸ 農田灌溉工具有哪些
農田灌溉工具有:
1.翻車
桔槔,俗稱「吊桿」「稱桿」,古代漢族農用工具。是一種原始的汲水工具。商代在農業灌溉方面,開始採用桔槔。構造及其原理:它是在一根豎立的架子上加上一根細長的杠桿,當中是支點,末端懸掛一個重物,前段懸掛水桶。一起一落,汲水可以省力。
⑹ 中國古代有哪幾種重要的農業耕種工具
中國古代有這些重要的農業耕種工具:
1、杵臼:杵和臼都是遠古使用的搗谷工具。臼是舂米的器具,用石頭或木頭製成,中間凹下。
2、水碾:靠水力推動的碾子,利用水力帶動旋轉的碾子。多用以碾穀物。明徐光啟 《農政全書》卷十八:「水碾,水輪轉碾也。」 清 顧炎武 《與潘次耕書》:「彼地有水而不能用,當事遣人到南方,求能造水車、水碾、水磨之人。」
3、風扇車:風扇車是一種能產生風 (或氣流)的機械,也叫「颺(揚)扇」、「揚谷器」、扇車或揚車。發明於漢代,由人力驅動,用於清選糧食。
4、耬:耬是古代的播種用的農具。由牲畜牽引,後面有人扶著,可以同時完成開溝和下種兩項工作。一次種一壟或,多壟,傳統的最多達5壟。
5、鐮:割莊稼或草的農具,由刀片和木把構成,有的刀片上帶有小鋸齒鐮刀。另外鐮也可以指一種冷兵器,是槍和鐮刀相結合的兵器。鐮刀原屬農具,由農具演化成武術器械出現的較早。
⑺ 鐮刀這種農具都有哪些用途
鐮刀:是農村地區收割莊稼和割草的農具。它由刀片和木柄組成,其中一些有小鋸齒。一般用於收割水稻,在江南一些農村地區廣泛使用。此外,在西方,人們通常稱彎刀為鐮刀,這一直是克洛諾斯的象徵。鐮刀俗稱割刀,呈月牙形,刀刃上有斜鋸齒,尾端有木柄,用於收割稻麥。此外,在西方,人們通常稱彎刀為鐮刀,這一直是克洛諾斯的象徵。
一種拉走農民積累並使其均勻附著在開闊地表面的農具。三.鈸的意義類似的農具是由葉忒羅塔爾於1731年在英國發明的,被認為是歐洲農業革命的標志之一。更重要的是,旅行車的原理啟發了後來的許多同類發明,為農業機械化開辟了道路。鋤頭的歷史發展我們的祖先發明了石頭做的鋤頭,用來種莊稼。漢代以後,由於石鋤不耐用,漢人把石鋤改為鐵鋤,耐用程度大大提高。
⑻ 種地步驟,種地需要用到什麼工具
1、钁頭
钁頭,是指耕地用具的一種,一頭是鐵制的一頭是木製的。木製的作為用手握住的部分,就像我們所拿的鐵鍬的後部,鐵制畢亂部分一頭有一個圓環扣在木製部分上面,鐵制部分的另一頭比較鋒利。
2、鐵杴
鐵杴,鏟沙、土等東西的工具,用熟鐵或鋼打成長方形片狀,一端安有長的木把兒。
3、挖鋤
挖鋤相當於鋤頭。在四川一帶通用這種叫法。是一種我國傳統的長柄農具,其刀身平薄而橫裝,收獲手局檔、挖穴、作壟、耕墾、蓋土、築除草、碎土、中耕、培土作業皆可使用,屬於萬用農具,是農民最常用的工具之一。
4、耙子
耙子,包括耙體、柄頭和手柄,其要點在於,柄頭為一種圓管,該圓管中心位於耙體臘州對稱中心線上,其下端與耙體固接的接合部呈圓環形。
5、水桶
可用於盛裝水等液體容器,通常帶有提手,方便澆水。
⑼ 古代農業耕種主要有哪些工具
古代農業耕種主要有擔、耒耜、耬車、磨、礱這一些工具。一些傳統的工作用的農具是在人們的學習當中不斷被發展出來的,因為人們的手工勞動遠遠要比這些器具勞動要費力,所以他們就開始製造這樣的工具來幫助自己生產生活。雖然他們具體的樣貌肯定比不上我們今天所使用的工具,但是在那個物質比較貧乏的年代中,這一些器具也是非常珍貴的,他為當時食品加工產業提供了極大的幫助。
當然古人的智慧是非常大的,除了這幾項基本的工具之外,當然還有一些更加精妙的工具,他們都促進了當時的農耕業的發展。
⑽ 用人工收玉米用什麼工具
用人工收玉米用的工具是鐮刀。先用鐮刀割斷玉米桿,大概六壟放一堆,然後統一掰棒。鐮刀是農村收割莊稼和割草的農具,由刀片和木把構成,有的刀片上帶有小鋸齒,一般用來收割小麥、稻穀等,在農村還有廣泛的使用。
鐮刀俗稱割刀,呈月牙狀,刀口有斜細鋸齒,尾端裝木柄,用以收割稻麥。50年代受蘇北、山東大鐮刀影響,刀體、刀柄稍有加長,為今收割常用工具之一。在西方,人們常常把彎曲的劍稱為鐮刀。鐮刀一直作為克洛諾斯(拉丁語Saturn,也就是土星)的標志,他被看成古希臘之前的豐產之神,後來人們混淆了他和時間的化身柯羅諾斯(Chronus)的名字,於是克洛諾斯手持鐮刀(或者是長柄鐮刀)的形象就成了時間流逝的象徵,在這個意義上鐮刀就變成了死亡的象徵,死神「選擇」它作為武器也就理所當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