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怎麼做陶瓷,做陶瓷用的機器是什麼機器
做陶瓷用的機器叫「拉坯機」。
做陶瓷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1、練泥
在礦區採取了瓷石之後,先用鐵錘把它敲碎到雞蛋大小的塊狀,再用水碓舂打成粉狀,淘洗,去除雜質,當它沉澱之後就可以看到鑽狀的泥塊了。接下來再用水調和泥塊,把臟東西去除,用雙手搓揉,讓泥團中的空氣散發出來,同時也要讓泥中的水分更加均勻。
2、拉坯、印坯
做陶瓷的第二個環節就是拉。把泥團摔擲在轆轤車的轉盤中心,跟著手法的屈伸收放再拉制出坯體的大概樣子。其實拉坯就是成型的第一個環節。想要拉坯成型必須要先掌握泥料的收縮率。一般情況下,景德鎮瓷土總收縮率為18—20%。
3、利坯、曬坯
把坯覆放於轆轤車的利桶上,再轉動車盤,拿刀來旋削,最終要讓坯體厚度適當,裡面和外面光潔,其實這是一道技術要求極高的程序。記下來就是曬坯了,只要把加工成型的坯放在衣架上晾曬就可以了。
4、刻花、施釉
做陶瓷的下一個環節是拿竹、骨或鐵制的刀放在幹了的坯體上刻出一個自己喜歡的花紋。然後再使用通圓器採用醮釉。其實施釉這個環節在大家看來很簡單,但卻是非常難掌握的一個程序。因為它必須要做到胚體每個部分的釉層均勻一致,以及厚度也要得當,並且還要看看各種釉的不同流動性。
5、燒窯、彩繪
把做好的陶瓷放到匣缽中,然後燒窯時間一般需要一晝夜,溫度控制在1300度左右,此時大家也要測看火候,查看窯溫變化,控制好停火的時間。最後就只要在陶瓷上面描繪紋樣、填彩就可以了。
(1)做件瓷器需要什麼工具擴展閱讀
拉坯機使陶瓷毛坯作旋轉運動的拉坯轉盤固定連接在棘輪的軸上,棘輪由鏈條帶動,電動機通過安裝在減速箱主軸上的鏈輪使鏈條轉動,所述傳動結構是一種鏈條——棘輪傳動結構,棘輪在電動機的驅動下作正方向旋轉時,可以進行速度較高的拉坯工作。
當電動機停止轉動時,棘輪可以手動反方向靈活轉動而不致引起鏈條、減速箱和電動機的連動,從而使拉坯轉盤可以實現手動反方向靈活轉動進行隨意低速的拉坯工作。
⑵ 一個人自己製作陶瓷需要多少工具
拉坯機、專業的雕塑工具和掏泥工具。
製作陶藝簡單點的需要台拉坯機,主要是做瓶瓶罐罐一些迴旋體用,手工雕塑的話工具就多了,一般情況下美術商店裡都會有些專業的雕塑工具,和掏泥工具。陶藝是個很休閑很隨意的項目,沒有一個很針對性的工具,必要的話,一根牙簽,一粒瓜子可能都是你的工具。
⑶ 如何製作陶瓷,具體是步驟是什麼
陶瓷是陶器和瓷器的總稱。人們早在約8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就發明了陶器。常見的陶瓷材料有粘土、氧化鋁、高嶺土等。陶瓷的製作步驟如下:一、制坯:制坯的方法分手製成形(手捏、土條、土片挖空、拉坯等)和模具成形(模製成形可大量翻制)。
二、陰乾:陰乾的速度依作品的大小、厚薄及氣候而定,正常的天氣下約一周左右,若需加速乾燥,可將生坯先用電扇吹至表面變色後,排放於電窯內,以10~20安培數持溫200度C之窯溫烘乾,此時窯蓋需開約20公分,使土坯內蒸汽排出。
三、素燒:土坯在呈皮革硬度時,使用光滑石頭、湯匙、燈泡、、等表面光滑的器物打磨坯體,使其表面光滑。素燒後不升派知上釉,可在窯外以紙、木屑、樹枝、樹葉、稻殼、甘蔗等為材料,利用燒的煙熏染作品,使坯體表面轉變成黑且光亮的效果。亦可用錫箔紙將作品與木屑包裹後放入電窯內燒至500度C即可達熏燒效果。
四、釉上彩:坯體經過素燒高溫釉燒後,將釉上彩的顏料塗於坯體上,在經過羨祥第三次的窯燒才完成。(※釉上彩多用低溫【700~900度C】處理,且因釉彩原料含鉛,所以用釉上採製造食用器皿時,需特別注意安全性。
五、釉下彩:先將一些特別的顏色料,畫在坯體上,然後再上釉,釉燒後使作品呈現特別的效果。
陶瓷的製作就講這么多了,如果您有更多的疑問,可以關注們吵消齊家論壇。
⑷ 生產陶瓷需要哪些器具
陶瓷按使用用途可分為工業陶瓷、日用陶瓷、藝術陶瓷。
總體上來說生產各種陶瓷的器具大同小異。各個生產工序需要用到的設備如下:原料制備(球磨機)-壓濾擠制(壓濾機、真空練泥機)-修坯成型(各種成型設備,由生產的產品形狀及工藝而異)-乾燥(烘房)-上釉(上釉機,由產品及工藝決定)-焙燒(窯爐,有產品及工藝決定)-成品陶瓷加工(根據客戶的尺寸要求及表觀質量要求進一步加工,切割研磨機)
⑸ 宋代制瓷工具有木車
宋代制瓷工具有木車,也稱轆轤,陶瓷器中圓形器成型的主要工具。
⑹ 製作瓷器的工具有哪些
瓷器製作的主要工具有:輪車、軸頂碗、窯具、盪箍、模型、匣缽、窯柱、頂碗、火照、支具、支釘、齒形支具、墊柱、拉柱、支圈、墊圈、墊餅。
⑺ 陶瓷製作需要哪些工具
打漿機(攪拌機)判陪--用以把瓷中沖鉛泥打成漿狀。滾壓車床和修坯車--機器成型。壓縮機--除塵 脫坯 噴釉等等。注漿床--用以倒漿及其他操作賣好。缶架,缶板和托盤--用以放置瓷坯。窯爐配套--燒成。還有一些裝泥漿和瓷釉的容器,過濾篩,切割弓等其他的小生產資料。
⑻ 一件完整的陶瓷是怎樣製作出來的簡單一些
首先,少量泥土可至附近陶藝教室購得。用手揉土。徒手成型。萬能的雙手+手工具+手轉盤送至附近陶藝教室施釉代燒送至附近陶藝教室施釉代燒。送至附近陶藝教室施釉代燒。再次,泥土可至制土場直接購得多種泥土,用手練土(菊花練土法),工作桌陶板成型陶板機購買成釉浸釉燒成電窯。然枯型告後,金額自行制土,真空練土,手拉轆轤沒明手拉壞工具等自行配釉釉葯原料使用磨釉機磨釉然後篩網。浸釉或噴釉噴釉台使用空壓機進行噴槍瓦斯窯,最後,視制陶設備大小而定。進階設備需要佔較大的空間。(較適合空間大小大約要10平方米以上)。 一般燒窯時間約在12小時左右。視燒的溫租逗度高低與作品大小厚度而定。
⑼ 自己燒制陶瓷的方法
以做陶瓷碗世脊信為例,具體步驟如下:
1、首先要把陶瓷泥壓出空氣,放到一個可以旋轉的盤子上,啟動馬達,讓這個盤子旋轉起來。這樣,方便於製作碗體。
(9)做件瓷器需要什麼工具擴展閱讀
保養方法:
一、瓷器都是易碎品,在保存時應注意防震、防擠壓、防碰撞。鑒賞藏品時要注意不要碰撞、摔落,盡量不用汗手摸。看藏品時最好戴上手套,桌上用絨布墊好,賞看時不要互相傳遞,一人賞看結束應重置於桌上,其他人再捧持觀賞。
二、瓶、罐、 尊等瓷器一般是由下而上兩段拼接而成,移動時不能一隻手提物件上部的脖子。正確的方法是,一手拿住脖子,一手托住底。有的瓶、罐、尊裝飾有雙耳,在取放時 不能僅提雙耳,以免折斷或損壞。
三、剛買回來的高溫釉或釉下彩瓷器,應先放在清水中浸泡1小時,再用洗潔精洗掉外表的油污,用毛巾擦乾水分後用盒子裝上,盒中應有泡沫充墊,且加了泡沫後直徑不能超過藏品0.5厘米,藏品放在盒中應松緊適當,同時應避野李免擠壓,以防損傷藏品。
四、 出土的低溫釉及釉上彩。在釉彩上會滲入很多雜物,甚至會出現脫釉脫彩的現象,應先在胎釉之間加入少量的粘合劑,在彩上再塗較軟的粘合劑以防彩釉大面積脫落。
五、在洗刷油污等積垢時,應掌握以下技巧和方法:
1、一般的污漬可以用鹼水清洗,搜輪也可用肥皂,洗衣粉清洗,再用凈水沖凈。
2、冬季洗刷薄胎瓷器,要控制好水溫,以防冷熱水的交替使瓷器發生爆裂。
3、彩色瓷器,有的因色彩中鉛的成分較多,出現泛鉛現象,可先用棉簽蘸上白醋擦洗,再用清水洗凈。
4、如果瓷器有開片或沖口裂紋等現象,污漬容易「沁」入其中,可用牙刷蘸些酸性液體刷洗。
⑽ 燒陶瓷用什麼設備
作瓷器的主要工具有用於瓷器制坯的輪車、模型以及入窯裝燒的各種窯具等。
1. 輪車:亦稱:「轆轤」,陶瓷器中圓形器成型的主要工具。約出現於新石器時代晚期,之後,隨著陶瓷手工業的發展,輪車的構造也逐步完善。完善的輪車由旋輪、軸頂帽、軸、復桿、盪箍組成。旋輪為圓形木質,軸頂帽嵌於旋輪背面中心部,覆置在插埋於土中的直軸頂端,盪箍套至於軸下部。復桿安在軸兩則,起平衡、定位作用。制坯時,將胎泥放置於旋輪上面中間,波動旋輪,使之快速持久轉動,然後用手將放置於旋輪中間的胎泥拉成所需要的器形。輪車也用於修坯、裝飾等工序。輪車的出現和廣泛的使用,提高了陶瓷手工業的生產效率,對提高陶瓷器的質量有重要作用。用輪車製作瓷坯,在工藝上又稱之為拉坯。盤、碗圓形都用拉坯方法成型。
2. 軸頂碗:陶車上的一個部件,又稱「軸頂帽」呈八稜柱形,底面有一鍋底狀凹窩,瓷質,凹面施釉,比較光滑,製作規整。江西贛州七里鎮窯遺址出土的軸頂碗高5厘米,直徑3.2——6.4厘米,凹窩深2.9厘米左右,鑲嵌固定在陶車旋輪背面中心部位,凹窩扣在直軸頂端,是是用陶車旋轉地關鍵部位。
3. 窯 具: 瓷器坯件放進爐窯裝燒,須用耐火材料紙做的輔助工具將其間隔裝置,此類輔助工具就是窯具。包括間隔具、支座、匣缽、窯柱和式火具等,其作用在於防止製品在燒制過程中污損與缺陷,並起盛裝和支架作用,以提高裝窯密度,利於燒窯操作。陶瓷考古學上,往往以是否有窯具的發現來判斷某一地區是否屬於古代窯址。間隔具的出現於戰國時期,之後使用普遍,常見的有托珠、圓餅形、鋸齒形、環形、環形支釘、三角形支釘、三角形支釘等多種,置於兩件器物之間,以防止其粘結。支座約出現於漢代,有筒形、筒形束腰、喇叭形等,將器物支托到一定的高度,以利於器物燒成,匣缽的出現於南朝時期,至唐代普遍使用,有筒形、漏斗形等度多種,將器物置於匣缽里焙燒,避免了坯件直接接觸煙火和窯頂落沙的侵擾,可保持釉面潔凈,有利於提高瓷器的質量,還可以增加裝燒密度,提高產量。窯柱多發限於宋元時期北方地區,呈圓柱形,有秩序地排列於窯床上,有的上面平鋪一層耐火磚,磚上放置裝滿坯件的匣缽;有的則直接承托珠疊燒的碗等坯件。裝燒用窯柱,可便於火焰,煙氣流通,有利於減少窯內溫差。式火具出現於東晉,流行於宋元時期,有錐形,片形等,用來測定要內溫度,可及時掌握要內溫度的變化。各種窯具的出現和廣泛的使用,對陶瓷的燒成乃至陶瓷手工業的發展有重要意義。
4. 盪 箍:陶車上的一個部件。呈扁矮的圓筒狀,瓷質,內側面施釉,製作規整。江西贛州七里鎮窯址出土的高2.5——3.4厘米,內徑7.6-8.3厘米。外徑 10.8——11.4厘米,按套在陶車直軸的下部,與直軸兩側的復桿下端相連接,是使陶車子穩定旋轉的重要部件。
5. 模 型:又叫「模子」。即用生土或石膏等材料先做成所需瓷器形狀的模型,再將泥料塗敷或打成泥片置入模型內,用手或機械壓制,稍干後取出。即成為瓷器的坯件。製作瓷器的模型有單模或合模。瓷器中小型像、壺嘴、壺把以及碗、盤等多採用模製。
6. 匣 缽:瓷器焙燒時置放坯件對坯件起保護作用的匣缽狀窯具,以耐火粘土製作,形狀一般為筒形或漏斗形,也有的呈「M」形、碗形、缽形和橢圓形等。出現於南朝時期,唐代開始普遍使用。坯件裝在匣缽里焙燒,避免了煙火與坯件直接接觸和窯頂落沙等侵擾,是坯件受熱均勻,釉面潔凈,提高了產品質量。匣缽耐高溫,胎體結實,承重能力強,層層疊放不易倒塌,因而可以充分利用窯內空間,增加裝燒量。匣缽的發明和廣泛的使用,是中國制瓷工藝的一大進步,為瓷器的優化高產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7. 窯 柱:又稱「支柱」或「墊柱」,是瓷器焙燒時支承好坯料的匣缽和疊燒坯料的窯具。以耐火粘土製作。承圓柱形,粗細、高度不一,下部直徑略大於上部,實心或中心略空,頗堅實,有的表面下螺旋溝痕。使用方法有二,一是有秩序地排列在窯床上,上面搭鋪一層耐火磚,磚上疊放匣缽;二是有規律地擺置在窯床下,每柱下直接承托疊燒的碗等坯件,窯柱在宋元時期北方地區使用較為廣泛。裝燒用窯柱,可使火焰與煙氣暢流,還可以調節要內溫差,有利於瓷器燒成。
8. 頂 碗:又稱「支頂匣缽」,是陶瓷器焙燒時支托坯件的窯具,屬於支具類。一耐火粘土製作。形狀多為上小下大,壁較斜直,直面平整,有些中間留一圓孔。一般用於碗等器物的疊燒。裝燒地方法有兩種,一是仰口疊裝,即將碗等器物的口向上疊碼在碗的支面上;另一是先在支面上置一間隔具,然後將碗等器物口向下扣在碗頂上,使頂碗的支面及其上面的間隔具支頂在碗等器物的內底上,口部懸起。頂碗是宋代常見的支托窯具。比較穩固,也可減少所支承器物變形。
9. 火 照:又稱「火標」,燒窯時用以檢驗窯內溫度和坯件成熟情況的一種試片。以瓷土製作,往往用碗等器物的壞坯件加工而成。形狀一般為三角形,上平下尖,上半部施釉,並鏤一圓孔。使用時,將其置於窯內從觀火孔可以看到位置,需驗火時使用鐵鉤將其從觀火孔鉤出。每燒一次窯窯驗火多次,每次驗一次,就鉤出一個。可及時掌握窯內溫度和氣氛變化,十分有利於瓷器的燒成。每燒一窯窯驗照多次,每個火照只能使用一次。火照盛行於宋代,是簡便有效的測溫器具。
10. 直 具:陶瓷器焙燒時支承器物的窯具,又稱「支托」或「支座」,以耐火粘土製作。常見的樣式有筒形、筒形束腰、喇叭形、缽形、盆形、高柱三叉形等多種。高矮不一,矮者不足10厘米,高者可達 30厘米。直具出現於漢代,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流行。直具的出現和廣泛的使用,是裝燒工藝的一大進步,可以將焙燒的器物支托到最佳窯位,避免窯底的「低溫帶」有利於提高產品質量和成本率。匣缽的出現和被普遍使用後,直具明顯減少,甚至有的窯停止使用。
11. 支 釘:陶瓷器焙燒時在器物與器物之間起間隔作用的一種窯具。多用於疊燒,出現於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之後使用越來越多。以耐火粘土製成,形狀有直筒形、圓環形、圓餅形、三叉形、四叉形等多種。採用的形式有兩種:一是用粘土做成泥釘,均勻地粘在器物底面或足面,每件器物少者粘有3至6支顆,多者可達9至12顆;二是在墊餅、墊圈和三角形、三叉形間隔具上加3—6顆泥釘,或在其一面直接捏出3—6顆泥釘。裝燒時釘尖接觸釉面,不容易粘連,但是燒成後有面上往往會留下支釘痕跡。宋代汝窯、官窯等器物的支釘痕跡很小,形似芝麻。
12. 齒形支具:早期制瓷主要的支燒窯具。其形狀為圓形,下有一周齒形凸起。使用時齒口向下,上面在疊裝其它器坯。這種支具流行於晉至唐代的浙江地區越窯系瓷窯。
13. 墊 柱:又稱「窯柱」,一種窯具。為把瓷器製品從窯的底基上升高,以利用窯室中較高空間的較高溫度燒成的柱狀物,其形狀有束腰喇叭口和直筒等不同形狀。
14. 拉 柱:陶瓷器焙燒陶瓷器焙燒時測定要內溫度的窯具。以瓷土製作,成棒槌形,長15—20厘米,一端蘸有釉料,使用時將其放在窯爐內,可拉出來觀察燒成的程度。
15. 支 圈:一種是以瓷土製作,適應覆燒發的特殊窯具,創始於宋代定窯。直圈呈圓圈形狀,圈內側有墊階,截面為L形。使用時,平放一枚支圈,將一個口沿無釉的芒口碗等待燒器物坯體扣置在支圈內的墊階上,接著在支圈上疊置一個與其規格相同的支圈,照樣在支圈墊階上扣置待燒器物坯體,如同碼放蒸籠依次上疊,數量不等,發現最多的有32個支圈的。由於使用支圈燒造器物,比使用其它類型匣缽產量增加數倍,定窯支圈很快就被磁州窯等北方的一些瓷窯相繼採用。在南宋時傳到了南方景德鎮等地的瓷窯。定窯等處是將支圈連同所承裝器物置於筒狀匣缽內裝燒。景德鎮窯則不同,它的支圈是疊置在與支圈規格相同的底座上,上面加蓋,在支圈組成的圈柱體外側塗一層耐火泥,用以粘接支圈和密封空隙,然後直接入窯焙燒。直圈覆燒工藝對減少其器物變形,保證產品質量,增加裝燒密度,提高產量,節省燃料,降低成本等方面都有明顯效果,對瓷器手工業的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但是,以支圈覆燒法燒制的瓷器,口沿無釉,即芒口,使用很不方便,也影響美觀。再加上支圈對原材要求高,並且都是一次性使用,用量大,成本高。所以,直圈覆燒法北方在元代,南方在元代以後就基本被廢棄了。
16. 墊 圈:陶瓷器焙燒時器物與器物、器物與匣缽之間起間隔作用的窯具。以耐火粘土製作。呈環形,上下面一般較平整。直徑略等於或小於所承托器物的足(底)徑,厚度則隨時代和間隔器物的不同而有所差別。墊圈出現於東漢晚期或稍後,後來逐漸流行。墊圈較墊餅直接接觸器物面小,用料小而輕;支點均勻,穩定性能好,去放方便,但加工費時,容易損壞。
17. 墊 餅:陶瓷器焙燒時器物與器物、器物與匣缽之間起間隔作用的窯具。多用於器物與匣缽之間,因其形狀似餅而得名,直徑略等於或小於所承托器物的足(底)徑,厚度則隨時代和間隔器物的不同而有所差別。墊餅出現於東漢時期,以後逐漸流行,元代以後明顯減少。墊餅與器物接觸面大,承重力強,墊托安穩,但同時與器物粘連的可能性較大。墊餅中的扁薄者,一般習慣稱之為「墊片」。墊餅是一種窯具。墊餅的作用是使器坯底部足置於墊餅之上,可防止器物與匣缽粘連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