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非洲人的生活習俗
非洲人的生活習慣:
1、非洲人見到外國客人,總是顯得彬彬有禮,先是熱情打招呼問候,然後握手致意,有的甚至還要擁抱親吻表示友好感情。剛果攔攜人同客人交談時,習慣於用手或頭作出各式各樣的動作,以烘托自己語言所表達的含義,從而加深賓主之間的感情交流。外來客人如果能夠熟悉並掌握當地一些加深感情交流的動作,即使不懂當地的民族語言,也能夠同當地人進行簡單的思想上的溝通與交流,向當地朋友表達見面時的誠摯問候。
2、非洲人招待客人的副食品主要有,香煎肉排、咖哩牛肉、串烤羊肉、清燉整雞、紅燒魚塊、魚香肉絲、土豆燒肉等。這些菜看的味道 濃郁,甜辣適度,焦香爽口。
3、非洲人人還經常用當地的野味食品招待客人,如將當地的大黃螞蟻捕捉後製成營養豐富、味道鮮美的蟻醬,用來拌猴子肉吃,風味獨特,許多外來之人別說吃過,恐怕從未聽說過。剛果人自製的香蕉酒,芳香撲鼻,口感特殊,是待客飲料中的上品。
4、非洲人講究發型不僅是愛美的表現,而且還表明非洲各國人民的民族屬性、傳統觀念和性格特點,乃至人的不同處境。例如,婦女剃了光頭,通常是寡婦標志,說明她已失去了丈夫;尼日小孩頭上分別留有一綹、兩綹或三綹頭發,這表明孩子已失去了父親、母親或雙親;幾內亞富爾貝族人不論男女,只要頭發蓬鬆散亂,便是告訴人們,他們正在服喪。
5、非洲流行的招招呼方式——舉起右手、手掌向著對方、目的是表示「我的手並沒有握石頭。」顯然,它是在表明:「沒有武器」這個習俗,自古在世界各地普遍地被採用,只不過樣式稍微不同而已。它可以說是友好的象徵。
6、在非洲很多地方,吃飯不用桌椅,也不使刀叉,更不用筷子,而是用手抓飯。吃飯時,大家圍坐一圈,一個飯盒和一個菜盒放在中間。每個人用左手按住飯盒或菜盒的邊沿,用右手的手指抓自己面前的飯和菜,送入口中。此時無所適從,甚至抓得滿手沾飯,而非洲人自己抓飯、吃飯時個個動作干凈利落。
拓展資料:
非洲人一般指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尼格羅人種居民,他們的語言分為科伊桑語系、尼日-剛果語系、班圖語系和尼羅-撒哈拉語系四種。由於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區居民當多為黑皮膚,所以非洲人常用來指代黑人。有時非洲人包括北非的阿拉伯人和南非的高加索人種。
非洲的黑皮膚居民分為很多不同的類型。最常見的是蘇丹尼格羅人和班圖尼格羅人。除此之外,還有黑白混血的衣索比亞人和黑黃混血的馬達加斯加人磨大。以及世界上最古老的種族——尼格利羅人和科伊桑人。
一、簡介
因赤道橫貫非洲的中部,有3/4的土地受到太陽的垂直照射,所以,其中有一半以上地區終年炎熱,故稱為「阿非利加」,簡稱非洲。 「阿非利加」是希臘文陽光灼熱的意思。非洲的沙漠面積約佔全洲面積1/3,為沙漠面積最大的洲。其中,撒哈拉沙漠是世界上最大的沙漠。非洲東部還有世界上最大的裂谷帶。其他沙漠多分布在南部非洲和東非非洲之角。南北緯15度以內,多為廣闊的熱帶草原,剛果盆地和幾內亞灣沿岸為熱帶雨林。非洲有2/3的居民屬於黑種人,其餘大部分屬白種人,僅馬達加斯加有一小部分黃種人。
二、歷史
1、人類的發源地
非洲是人類文明歷史最悠久的大洲,自1871年達爾文在《人類起源》中提出了人類起源於非洲的觀點後,世界考古學界提供了大量的物證,表明非洲尤其是東非和南非,可能是人類最早的發源地。從古代猿類進化到現代人類有5個階段:臘碼古猿,南方古猿,直立人(猿人),早期智人和晚期智人的化石,在非洲都有發現,且其演變過程比其他洲更具有連續性,各個階段的時間也比較早,這都說明非洲很可能是人類的發源地。 [2] 現代分子生物學興起以後,進一步力證現代智人全部起源於非洲。現代分子生物學運用遺傳學的工具對非洲、歐洲以及亞洲人種的母系線粒體和父系Y染色體進行分析,發現不同人種共同的祖先距今天的時間為14.3-14.4萬年,現代智人走出非洲是在5萬年到7萬年前。
2、古代王國
世界上最古老的黑人王國是尼羅河中游的努比亞人所創建的庫施王國,建立於公元前十世紀,由於後遷都於麥羅埃,所以又被稱為麥羅埃王國。公元前8世紀,庫施國王卡什塔征服上埃及首府底比斯,其子皮安基(前751~前716在位)繼而佔領孟斐斯,成為庫施和上埃及的國王 。約公元簡游伏前730年,皮安基之弟沙巴科建立埃及第二十五王朝,又稱努比亞王朝。約公元前656年,由於亞述人入侵,努比亞人被迫退出埃及。公元350年,庫施王國為阿克蘇姆帝國所滅。庫施王國在文化上深受古埃及影響,但仍保持了很多自己的特點。早期的庫施王國政體上有一個非常突出的特點是「萬民授人君位」,國王由選舉產生。所謂「君為民授」是指國王由公民選舉從王室成員中挑選出來。被推選者往往是軍事領袖、高級官員和氏族領袖等。
然而從皮安基國王開始,轉為君權神授。阿蒙神廟在國王登基典禮中通過神示對國王加以確認,使公眾相信國王是由阿蒙神親自選定的。庫施王國的神廟祭司擁有極高地位,在特殊情況下,可以執行神的旨意為名,勒令國王自殺。麥羅埃王國曾經建有大量精美的金字塔、神廟、石雕、石碑,至今仍保留不少遺跡,麥羅埃遺址現已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他們還發明了自己獨創的拼音文字——麥羅埃文字。
三、種族構成
1、概況
非洲最主要的居民是尼格羅人,即平時所說的黑人,但黑人也分為多個不同的類型。其中最常見兩大黑人支系分別為蘇丹尼格羅人和班圖尼格羅人。蘇丹尼格羅人主要分布在撒哈拉沙漠以南兩河一湖地區,即尼日河-查德湖-尼羅河中上游,西起大西洋沿岸,東至衣索比亞高原西側。
班圖尼格羅人則分布在蘇丹尼格羅人以南廣大地區,是赤道非洲和南部非洲各國的基本人種,也是非洲人口最多最具代表性的種族。除此以外,還有兩個重要的混血種族,分別是非洲之角的衣索比亞人種和馬達加斯加島的馬達加斯加人。衣索比亞人種包括被統稱為庫希特人的庫希特語族諸民族與閃米特語族的阿姆哈拉人、提格雷人。他們是黑白混血人種,相貌兼有地中海人種和尼格羅人的特徵。
馬達加斯加人包括馬達加斯加島所有原住民族,他們是黑黃混血人種,主要由來自亞洲的南島民族和來自非洲大陸的班圖人融合而成。還有兩個被歸類為尼羅格人的古老種族分別為尼格利羅人和科伊桑人,尼格利羅人是中部非洲最早的居民,科伊桑人則是南部非洲最古老的居民,他們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種族,但因為受到後至移民的排擠,現在他們的人口已經非常稀少了,僅存的部落分別分布在熱帶雨林與荒漠中。
網路--非洲人
② 俄羅斯人用什麼吃飯 筷子還是叉子
俄羅斯人用叉子,筷子只有中國,日本,韓國這些少數受中華文化圈的影響的國家用。
③ 外國人用什麼工具吃菜
各個國家用餐方式不同,吃西餐一般用餐巾和刀叉,左手拿叉,右手拿刀,喝湯時要用湯匙。
有的外國人也會用筷子吃菜,各地風俗不一樣。
有的地方還直接用手抓。
④ 世界各國吃飯用什麼餐具
1.筷子
世界上使用筷子的國家不僅僅是中國,日本、朝鮮、韓國、越南等國家也都是用筷子吃飯的。我國作為文明古國也是筷子的發源地,用筷子進食已經有3000多年歷史了。
明代梁庄王墓出土的銅筷子
雖然這些國家都用筷子,但是也有所不同。我國的筷子大多是用竹子製成,並且比其他國家的筷子都要長一點,因為我們經常圍著一個大桌子和很多人一起吃飯,盤子離我們相對較遠。我們進食也都經常只是使用兩根筷子,其他輔助餐具我們不經常使用。
而韓國的筷子則多使用不銹鋼,因為森林資源對於他們來說是非常珍貴的。他們筷子的長度相對中國的要短一點,而且韓國人比較愛喝湯,他們一般要和勺子一塊兒用。
日本的筷子就更短了,因為他們一般都是自己吃自己的,根本用不著那麼長的筷子。而且他們除了使用不銹鋼筷子之外更喜歡柳木筷子,因為他們相信柳木可以避邪,具有很好的寓意。
柳木筷子
2.刀叉
歐洲和北美用刀、叉、匙,幾乎每頓飯都要用到這三樣餐具。他們都是分餐制,並且都比較喜歡牛排之類的肉食,刀叉確實比較適合這樣的進餐方式。在進餐過程中左手拿叉,右手拿刀,用到把肉切成小塊再吃。這就和中國不一樣了,中國人是把食物都切好,再夾著吃。使用刀叉的國家當中,德國的的刀叉最為精緻,他們的刀叉都雕著花紋
⑤ 黑種人用什麼餐具
刀叉,也有用手抓著吃的。
⑥ 非洲為什麼不用筷子
問題一:非洲人為什麼用手抓飯、而不用筷子 不同的地方發明的吃飯工具不一樣,西方人一樣不用筷子。
問題二:為什麼不把筷子文化推廣到非洲 這是一種生活習慣,一直社會行為!大家可以去amnbo網站上去看看的,信息很多的,介紹非洲的很多信息的,可以直接去看看的,信息很多!
問題三:非洲人的忌諱是什麼,如何相處? 非洲人講究發型,尤其是婦女,她們除了穿著艷麗多彩的服飾外,還喜歡梳新穎、雅緻的發型。
非洲婦女的頭發生來捲曲,自己無法梳理,需要別人幫助。所以在非洲各國城鄉,到處可看到專門為婦女梳頭的流動攤位。非洲理發師心靈手巧,能根據不同年齡、身份和職業,設計、梳理出各式各樣美觀大方、具有民族特色的發型。小姑娘的發型大都輕巧活潑,有的是沖天小辮,直立頭頂,有的以頭頂為中心,從上往下緊貼頭皮梳成排列勻稱的多條發辮;青年婦女喜歡圓型發式,由向四周豎起的無數根辮子組成,或用青絲黑線纏繞編成各種圖案;中年婦女則用絲線與頭發一起編成辮子,或挽在頭頂,或披在肩上,有的將短發拉成緊貼頭皮的一條條小辮,形如西瓜,有的將頭發分成大小相同的小塊,扎緊後相連,狀似菠蘿。此外,因形狀而得名的還有「魚鱗型」、「螺絲型」、「貝殼花紋塵源鬧型」。有的婦女還在發型上裝飾貝殼和珠子,顯得光彩照人。近年來,非洲理發師又設計出一種新發型,即在頭頂和脖根之間,梳起兩排高低一致,相間有序的多孔小橋,恰似「小橋流水」,異常別致。非洲婦女梳一次頭很費時間,短則一二小時,長則三四小時。
非洲人講究發型不僅是愛美的表現,而且還表明非洲各國人民的民族屬性、傳統觀念和性格特點,乃至人的不同處境。例如,婦女剃了光頭,通常是寡婦標志,說明她已失去了丈夫;尼日小孩頭上分別留有一綹、兩綹或三綹頭發,這表明孩子已失去了父親、母親或雙親;幾內亞富爾貝族人不論男女,只要頭發蓬鬆散亂,便是告訴人們,他們正在服喪。
在非洲,男人的發型並不比婦女的遜色。如有的祖盧族男人,把辮子理成纓絡垂額的造型。幾內亞的科尼亞克族男人有個傳統觀念:公雞是寶貴品質的化身。因此,他們常在剃得精光的頭頂上,梳一個高高的雞冠式發型,引以為自豪和驕傲。
馬里人喜歡把發型做得很高,就像羊犄角一樣豎在頭上。摩爾族人的發式像駝峰,有時乾脆模仿駱駝,以表明自己具有駱駝那樣吃苦耐勞的精神。人們在東非發現,一些軍人常把頭發集中到腦後,梳成一條辮子,好像尖尖的蛇信子拖在背上,並用油脂和其它粘合物把發型固定,這是馬薩伊族的傳統習慣和愛好。烏干達的迪迪族人把頭發梳成蘑菇傘型,據說是為了保護眼睛,防止耀眼陽光的直接照射。
非洲人梳裂臘辮子的數量也因習俗不同而戶差別。譬如多貢族人,他們用頭發捻成整整80條小辮,以示「民族團結」之意。
位於烏干達―肯亞邊境的游牧民族南迪人外出參戰時,家鄉任何人都不能提出征戰士的名字,而必須用飛鳥的名字來稱呼他們。假如哪個孩子忘記這一禁忌,脫口說出遠方戰士的名字,媽媽便訓斥道:「不要說那些天上的飛鳥!」
剛果的班加拉人如果正在打魚或者打魚回來時,他的名字便暫時不用,任何人都不得提起。無論這位打魚人的真名叫什麼,人們都不加區別地稱之為「姆威爾」。派罩其原因是河裡到處有精靈,如果聽到漁人的真名,就會捉弄漁人,使之一無所獲或所獲甚微。即使漁人捕到魚帶上岸來,出售時,買主也不能呼其真名,因為此刻,若精靈聽到漁人的真名,便會記在心裡,日後懲罰他或損壞他捕到的魚,使其賣不了好價錢。因此,漁人若受到任何叫他名字的人的嚴重危害,他都可以要求那位無意中喊出他名字的人,以較好的價錢買下他的魚,作為補償。
烏干達部落的盧格巴拉人,很講究由母親給新生兒取名,所取的名字也很有意思,常常表示父母雙方或一方的行為及性格,如:「犯懶」,指父母懶惰;「在啤酒杯里」,父親是個酒鬼;「不給」,母親為丈夫准備的飯菜太差。此類名字,大多對父母都是非贊美性的,甚至常常暗示父母一方或雙方的疏忽、品行不端或社會地位低下以及物質的匱乏。像「惡巫女」、「養漢老婆」、「無親無友......>>
問題四:非洲怎麼樣?有人去嗎? 非洲民族以高加索種的閃族、含族,以及黑種的黑族和蘇丹黑人、班圖黑人為主。不過由於文化發展遲緩,知識程度普遍低下,雖然各地皆有豐富礦產,如金、銅、鐵、錳、鈾及非金屬礦等,但只有少部分被開發,且過去都屬於歐洲殖民地,經濟結構並不健全;加以自然環境惡劣,不是太干就是過濕,而許多小國政治未臻穩定,且又種族復雜,艾滋病,遂造成非洲各國普遍處於貧窮狀態.在非洲很多地方,吃飯不使刀叉,更不用筷子,而是用手抓飯。吃飯時,大家圍著桌子坐一圈,一個飯盒和一個菜盒放在中間。每個人用左手按住飯盒或菜盒的邊沿,用右手的手指抓自己面前的飯和菜,送入口中。此時,你將會無所適從,甚至抓得滿手沾飯,而非洲,抓飯時個個動作干凈利落。客人吃飯時應注意的是,切勿將飯菜撒在地上,這是主人所忌諱的。長者未離席時,晚輩要 *** 等候;子女離席時,須向父母行禮致謝;客人則應等主人吃完後一道離開。正式宴請比較正規,先有開胃菜,再上主食,還有甜點。總體說來,非洲飲食文化比較單一,主要是肉食和玉米、麵粉之類。個人建議.除非特殊情況..不然最好不要去的好...不是打仗就是有食人族.海盜或者瘟疫什麼的
問題五:歐洲人用刀叉,亞洲人用筷子, *** 和非洲人用什麼餐具吃飯 一般方便的就是洗干凈手用手吃。而且這是人類的使者的一個生活聖行,虔誠的 *** 有條件就會紛紛效仿
問題六:中國人用的是筷子,歐洲人用刀叉,非洲人用的是什麼? 真正的土著非洲人是用手抓的。
後來去的 *** 人以及殖民者及其後代用刀叉和勺子
問題七:非洲生活習慣 非洲人講究發型,尤其是婦女,她們除了穿著艷麗多彩的服飾外,還喜歡梳新穎、雅緻的發型。
非洲婦女的頭發生來捲曲,自己無法梳理,需要別人幫助。所以在非洲各國城鄉,到處可看到專門為婦女梳頭的流動攤位。非洲理發師心靈手巧,能根據不同年齡、身份和職業,設計、梳理出各式各樣美觀大方、具有民族特色的發型。小姑娘的發型大都輕巧活潑,有的是沖天小辮,直立頭頂,有的以頭頂為中心,從上往下緊貼頭皮梳成排列勻稱的多條發辮;青年婦女喜歡圓型發式,由向四周豎起的無數根辮子組成,或用青絲黑線纏繞編成各種圖案;中年婦女則用絲線與頭發一起編成辮子,或挽在頭頂,或披在肩上,有的將短發拉成緊貼頭皮的一條條小辮,形如西瓜,有的將頭發分成大小相同的小塊,扎緊後相連,狀似菠蘿。此外,因形狀而得名的還有「魚鱗型」、「螺絲型」、「貝殼花紋型」。有的婦女還在發型上裝飾貝殼和珠子,顯得光彩照人。近年來,非洲理發師又設計出一種新發型,即在頭頂和脖根之間,梳起兩排高低一致,相間有序的多孔小橋,恰似「小橋流水」,異常別致。非洲婦女梳一次頭很費時間,短則一二小時,長則三四小時。
非洲人講究發型不僅是愛美的表現,而且還表明非洲各國人民的民族屬性、傳統觀念和性格特點,乃至人的不同處境。例如,婦女剃了光頭,通常是寡婦標志,說明她已失去了丈夫;尼日小孩頭上分別留有一綹、兩綹或三綹頭發,這表明孩子已失去了父親、母親或雙親;幾內亞富爾貝族人不論男女,只要頭發蓬鬆散亂,便是告訴人們,他們正在服喪。
在非洲,男人的發型並不比婦女的遜色。如有的祖盧族男人,把辮子理成纓絡垂額的造型。幾內亞的科尼亞克族男人有個傳統觀念:公雞是寶貴品質的化身。因此,他們常在剃得精光的頭頂上,梳一個高高的雞冠式發型,引以為自豪和驕傲。
馬里人喜歡把發型做得很高,就像羊犄角一樣豎在頭上。摩爾族人的發式像駝峰,有時乾脆模仿駱駝,以表明自己具有駱駝那樣吃苦耐勞的精神。人們在東非發現,一些軍人常把頭發集中到腦後,梳成一條辮子,好像尖尖的蛇信子拖在背上,並用油脂和其它粘合物把發型固定,這是馬薩伊族的傳統習慣和愛好。烏干達的迪迪族人把頭發梳成蘑菇傘型,據說是為了保護眼睛,防止耀眼陽光的直接照射。
非洲人梳辮子的數量也因習俗不同而有差別。譬如多貢族人,他們用頭發捻成整整80條小辮,以示「民族團結」之意。
位於烏干達―肯亞邊境的游牧民族南迪人外出參戰時,家鄉任何人都不能提出徵士的名字,而必須用飛鳥的名字來稱呼他們。假如哪個孩子忘記這一禁忌,脫口說出遠方戰士的名字,媽媽便訓斥道:「不要說那些天上的飛鳥!」
剛果的班加拉人如果正在打魚或者打魚回來時,他的名字便暫時不用,任何人都不得提起。無論這位打魚人的真名叫什麼,人們都不加區別地稱之為「姆威爾」。其原因是河裡到處有精靈,如果聽到漁人的真名,就會捉弄漁人,使之一無所獲或所獲甚微。即使漁人捕到魚帶上岸來,出售時,買主也不能呼其真名,因為此刻,若精靈聽到漁人的真名,便會記在心裡,日後懲罰他或損壞他捕到的魚,使其賣不了好價錢。因此,漁人若受到任何叫他名字的人的嚴重危害,他都可以要求那位無意中喊出他名字的人,以較好的價錢買下他的魚,作為補償。
烏干達部落的盧格巴拉人,很講究由母親給新生兒取名,所取的名字也很有意思,常常表示父母雙方或一方的行為及性格,如:「犯懶」,指父母懶惰;「在啤酒杯里」,父親是個酒鬼;「不給」,母親為丈夫准備的飯菜太差。此類名字,大多對父母都是非贊美性的,甚至常常暗示父母一方或雙方的疏忽、品行不端或社會地位低下以及物質的匱乏。像「惡巫女」、「養漢老......>>
問題八:非洲的習俗和特產 風情奇特的馬賽人非洲是世界上部族最多的大陸,大大小小共有2以洲〕多個,使用近千種語言,也是全球語言、民族最具多樣性的大陸。各個民族保持著不同的宗教信仰、地方傳統、情趣嗜好、道德禮儀等生活方式,反映出非洲鮮明的民族特色和爛若星河的民風習俗。其中,居住於非洲東部高原上的馬賽族人,更是以其不同的人種特徵、剿悍的種族個性,鮮艷多彩的裝束和別具一格的風上人情而聲名遠揚馬賽人的長相較為特別:皮膚呈棕黑,臉龐稍窄.鼻頭略顯寬大,身材瘦而頒長。他們的風俗和裝飾更為特殊,男人們蓄長發或將長發編成條條小辮並插上漂亮的發飾,女人們則一個個剃成光頭,以之為美馬賽女孩從幼時就扎一耳朵眼,並用牛油軟化一耳骨,塞人耳墜,隨著年齡的增長,耳飾物也加大重量,鑲金、鍍銀、石子、珠子、鐵環等各種各樣的耳環掛了上去.耳廓越拉越長,耳孔越拉越大,直到兩耳垂肩,雙耳洞穿,甚至大到可伸過一個拳頭。
非洲:在非洲很多地方,吃飯不用桌椅,也不使刀叉,更不用筷子,而是用手抓飯。 吃飯時,大家圍坐一圈,一個飯盒和一個菜盒放在中間。每個人用左手按住飯盒或菜盒的邊沿,用右手的手指抓自己面前的飯和菜,送入口中。此時,你會無所適從,甚至抓得滿手沾飯,而非洲人自己抓飯、吃飯時個個動作干凈利落。客人吃飯時應注意的是,切勿將飯菜撒在地上,這是主人所忌諱的。飯畢,長者未離席時,晚輩要 *** 等候;子女離席時,須向父母行禮致謝;客人則應等主人吃完後一道離開。 在非洲的不少地方,吃飯時有著嚴格的禮儀,甚至連牛羊雞鴨的每個部位歸誰吃都有規定。如在馬里,雞大腿當年長的男人吃,雞胸脯肉歸年長婦女吃;當家的人吃雞脖、胃和肝;雞的頭、爪和翅膀由孩子們分食。又如在波札那,在公眾大型宴會上,賓客和男人吃牛肉,已婚的婦女吃雜碎,兩者分開煮,分開食,不得混淆。隨鄉入俗,須了解為宜。非洲的埃及:古埃及創造了人類歷史上最早的太陽歷。早在公元前4000年時,埃及人就已經把1年確定為365天,全年分成12個月,每月30天,餘下的5天作為節日之用;同時還把一年分為3季,即「泛濫季」「播種季」「收割季」,每季4個月。實際上,古埃及的這種歷法並不精確,因為1個天文年是365.25日,所以古埃及歷每隔4年便比天文歷落後1天。然而在古代世界,它卻是最佳的歷法。在古王國時期,埃及人觀察到當尼羅河開始泛濫時,天狼星清晨正好出現在埃及的地平線上,於是古埃及人將這一天定位一年的第一天。
非洲已探明的礦物資源種類多,儲量大。石油、天然氣蘊藏豐富;鐵、錳、鉻、鈷、鎳、釩、銅、鉛、鋅、錫、磷酸鹽等儲量很大;黃金、金剛石久負盛名;鈾礦脈的相繼被發現,引起世人矚目。許多礦物的儲量位居世界的前列。非洲的植物至少有40 000種以上。森林面積占非洲總面積的21%。盛產紅木、黑檀木、花梨木、柯巴樹、烏木、樟樹、栲樹、胡桃木、黃漆木、栓皮櫟等經濟林木。草原遼闊,面積占非洲總面積的27%,居各洲首位。可開發的水力資源豐富。沿海盛產沙丁魚、金槍魚、鮐、鯨等。
非洲的經濟作物,特別是供帶經濟作物在世界上佔有重要地位,棉花、劍麻、花生、油棕、腰果、芝麻、咖啡、可可、甘蔗、煙葉、天然橡膠、丁香等的產量都很高。乳香、沒葯、卡里特果、柯拉、阿爾法草是非洲特有的作物。
問題九:非洲人怎樣吃飯 在非洲很多地方,吃飯不用桌椅,也不使刀叉,更不用筷子,而是用手抓飯。 吃飯時,大家圍坐一圈,一個飯盒和一個菜盒放在中間。每個人用左手按住飯盒或菜盒的邊沿,用右手的手指抓自己面前的飯和菜,送入口中。此時,你會無所適從,甚至抓得滿手沾飯,而非洲人自己抓飯、吃飯時個個動作干凈利落。 客人吃飯時應注意的是,切勿將飯菜撒在地上,這是主人所忌諱的。飯畢,長者未離席時,晚輩要 *** 等候;子女離席時 ,須向父母行禮致謝;客人則應等主人吃完後一道離開。 在非洲的不少地方,吃飯時有著嚴格的禮儀,甚至連牛羊雞鴨的每個部位歸誰吃都有規定。如在馬里,雞大腿當年長的男人吃,雞胸脯肉歸年長婦女吃;當家的人吃雞脖、胃和肝;雞的頭、爪和翅膀由孩子們分食。又如在波札那,在公眾大型宴會上,賓客和男人吃牛肉,已婚的婦女吃雜碎,兩者分開煮,分開食,不得混淆。
⑦ 在沒有鐵器之前,歐洲人吃飯用什麼餐具
大約在13世紀以前,歐洲人在吃東西時還都全用手指頭。在使用手指頭進食時,還有一定的規矩:羅馬人以用手指頭的多寡來區分身份,平民是五指齊下,有教養的貴族只用三個手指,無名指和小指是不能沾到食物的。這一進餐規則一直延續到16世紀,仍為歐洲人所奉行。
叉子:進食用的叉子最早出現在11世紀的義大利塔斯卡地區,只有兩個叉齒。當時的神職人員對叉子並無好評,他們認為人類只能用手去碰觸上帝所賜予的食物。有錢的塔斯卡尼人創造餐具是受到撒旦的誘惑,是一種褻瀆神靈的行為。義大利史料記載:一個威尼斯責歸人在用叉子進餐後,數日內死去,其實很可能是感染瘟疫而死去;而神職人員則說,她是遭到天譴,警告大家不要用叉子吃東西。
12世紀,英格蘭的坎特伯爵大主教把叉子介紹給盎格魯一撒克遜王國的人民,據說,當時貴族們並不喜歡用叉子進餐,早罩但卻常常把叉子拿在手裡。當作決斗的武器。對於14世紀的盎格魯一撒克遜人來說,叉子仍只是舶來品,像愛德華一世就有7把用金、銀打造成的叉子。
當時的大部分歐洲人,都喜歡用刀把食物切成塊,然後用手指頭抓住放進嘴裡;如果一個男人用叉子進食,那就表示,如果他不是個挑剔鬼,便是一個「娘娘腔」。
18世紀法國因革命戰爭爆發,由於法國的貴族偏愛用四個叉齒的叉子進餐,這種「叉子的使用者」的隱含寓意,幾乎可以和「與眾不同」的意義畫上等號。於是叉子變成了地位、奢侈、講究的象徵,隨後逐漸變成必備的餐具。
餐刀:西方餐具中至今仍保留丁刀子,其原因是許多食物在烹調時都切成大塊,而在吃的時候再由享用者根據個人的意願,把它分切成大小不同的小塊。這一點與東方人特別是中國人在烹調開始前,將食物切成小塊的肉絲、肉片等然後再進行加工的方法不同,也許這便是西方烹調技術一直落後於東方特別是中國的重要原因之一。
餐刀賀睜凳很早便在人類的生活中佔有重要地位。在1�5億年前,人類的祖先就開始用石刀作為工具,刀子掛在他們的腰上,一會兒用來割烤肉,一會兒用來御敵防身;只有有地位、身分的頭領們,才能有多種不同用途的刀子。
法國皇帝路易十三在位期間(公元1610年—公元1643年)禪旅,深諳政治謀略的黎塞留大公,不僅在使法國躋身於歐洲的主要強國之列作出了貢獻;即便是對於一般生活細節,這位樞機主教也很注意。當時餐刀的頂部並不是我們今天所熟悉的那樣呈橢圓形狀,而是具有鋒利的刀尖。很多法國的官僚政要,在用餐之餘,把餐刀當牙簽使用,用它來剔牙。黎塞留大公因而命令家中的僕人把餐刀的刀尖磨成橢圓形,不準客人當著他的面用餐刀剔牙,影響所及,法國也吹起了一陣將餐刀刀尖磨鈍的旋風。
湯匙:湯匙的歷史更是源遠流長。早在舊石器時代,亞洲地區就出現過湯匙。古埃及的墓穴中曾經發現過木、石、象牙、金等材料製成的湯匙。
希臘和羅馬的貴族則使用銅、銀製成的湯匙。15世紀的義大利,在為孩童舉行洗禮時,最流行的禮物便是送洗禮湯匙,也就是把孩子的守護天使做成湯匙的柄,送給接受洗禮的兒童。
餐巾希臘和羅馬人一直保持用手指進食的習慣,所以在用餐完畢後用一條好毛巾大小的餐巾來擦手。更講究一點的則在擦完手之後捧出洗指缽來洗手,洗指缽里除了盛著水之外,還飄浮著點點玫瑰的花瓣;埃及人則在缽里放上杏仁、肉桂和桔花。
將餐巾放在胸前,其目的是為了不把衣服弄臟,西餐中常有先喝湯的習慣,一旦喝湯時弄臟了衣服,便常會讓人整個的一餐都吃得很不愉快。
餐巾發展到17世紀,除了實用意義之外,還更注意觀賞。公元1680年,義大利已有26種餐巾的折法,如教士僧侶的諾亞方舟形,貴婦人用的母雞形,以及一般人喜歡用的小雞、鯉魚、烏龜、公牛、熊、兔子等形狀,令人美不勝收。
⑧ 為什麼外國人要用刀叉吃東西
刀叉因為適應歐洲人飲食習慣而出現,它和筷子影響了東西方不同的生活觀念。
刀叉的出現比筷子要晚很多。據游修齡教授的研究,刀叉的最初起源和歐洲古代游牧民族的生活習慣有關,他們馬上生活隨身帶刀,往往將肉燒熟,割下來就吃。後來走向定居生活後,歐洲以畜牧業為主,麵包之類是副食,直接用手拿。主食是牛羊肉,用刀切割肉,送進口裡。到了城市定居以後,刀叉進入家庭廚房,才不必隨身帶。由此不難看出今天作為西方主要餐具的刀和筷子身份很是不同,它功能多樣,既可用來宰殺、解剖、切割牛羊的肉,到了燒熟可食時,又兼作餐具。
大約15世紀前後,為了改進進餐的姿勢,歐洲人才使用了雙尖的叉。用刀把食物送進口裡不雅觀,改用叉叉住肉塊,送進口裡顯得優雅些。叉才是嚴格意義上的餐具,但叉的弱點是離不開用刀切割在前,所以二者缺一不可。直到17世紀末,英國上流社會開始使用三尖的叉,到18世紀才有了四個叉尖的叉子。所以西方人刀叉並用只不過四五百年的歷史。
刀叉和筷子,不僅帶來了進食習慣的差異,進而影響了東西方人生活觀念。游修齡教授認為,刀叉必然帶來分食制,而筷子肯定與家庭成員圍坐桌邊共同進餐相配。西方一開始就分吃,由此衍生出西方人講究獨立,子女長大後就獨立闖世界的想法和習慣。而筷子帶來的合餐制,突出了老老少少坐一起的家庭單元,從而讓東方人擁有了比較牢固的家庭觀念。
雖然不能將不同傳統的形成和餐具差異簡單對應,但是它們適應和促成了這種分化則是毫無疑問的。筷子是一種文化傳統的象徵。華人去了美國、歐洲,還是用筷子,文化根深蒂固,而老外們在中國學會了用筷子,回到自己的國家依然要重拾刀叉。
筷子刀叉到底誰更先進,各家說法不同,其實各有各的智慧。
筷子的特點是「不變應萬變」,料想方的扁的,長的短的,硬的軟的,統統可以一夾就起來,確實神奇。這一直很讓中國人驕傲,並將其視作先進的象徵。
不過最近卻有學者反思認為:「從真正人類學發展的科學角度來看,筷子是一種極端原始的、天然的工具,多數人種在剛開始學會使用工具時,都懂得用幾根樹枝來取代手夾起食物。不含任何復雜的工藝技術。歐洲人卻率先進化,以石刀替代樹枝,進而發展到金屬刀具,最後又發展出叉子。並在此基礎上發展出繁瑣的西餐禮儀。刀叉正是歐洲人工業文明、理性精神的一種最直接反映,自己動手,獨立性強,重推理,重解析,更有利於鍛煉思維能力。而拿筷子的華夏人則是吃現成的,不必思考,一點東西你推我讓,團團圓圓模稜兩可,凡事愛持模糊概念,所以思維能力不發達,未能產生工業革命。」
⑨ 非洲人為什麼用手吃飯
因為他們那些黑種人沒有五千年的瞎者文明:
沒有嚮往文明的野心,沒有掙脫貧窮的恆心,只有安樂死的玩心。。。
用手去抓吃的,並習慣在手裡團來團去的,最後再放進嘴裡吃,真的讓我等人開了眼界。用手抓東西吃,僅僅是一個膚淺的表象,他們其實離書本上山頂洞人其實很近,離現代很遠,他們的外形或者打扮也可能很現代,但他們的思維和思想其實隔著現代人至少5個世紀以上。只不過在印度呢,用手吃飯是全民族的習慣,
印度
而已,並不是因為他們國家用不起刀叉或者筷子勺子。
嗯,首先說印度因為在印度右手是象徵著純潔而左手呢,象徵的不純緩肢潔,所以他們左手經常干什麼不用我多說?大家也知道是什麼原因。有人說呢,說這個印度人吃飯是因為磨哪薯宗教問題。
⑩ 非洲人最愛吃什麼
非洲人一般吃以下食物:
1、穀物,水果,肉類都是非洲人主要的族叢食物。非洲國家在食物方面與我們並無太大差別,大米和玉米都是常見的主食,但是非洲的農兆御櫻業並不發達。所以大部分窮人選擇木薯作為主食,相比大米和玉米,木薯價格更加實惠,且非常有飽腹感。
2、非洲人喜歡把牛肉、羊肉、土豆等等食材跟木薯粉混合,也可用芭拆芹蕉代替木薯,用工具搗碎後包上葉子蒸。非洲的水果主要有橙子、西瓜、香蕉、芒果、菠蘿這五大類,非洲的蔬菜多數就是包菜、土豆、番茄、洋蔥跟南瓜這幾類,另外非洲海鮮也是非常常見且便宜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