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青銅器有哪些
青銅器通常是按器形用途進行分類,一般分為飪食器、酒器、水器、樂器、兵器、雜器等。
青銅飪食器:其中又分炊器和蠱食兩類器。燃租炊器有鼎、鬲、甗,古人用來煮肉、煮粥、蒸食。輔助工具有匕橡段悉。盛食器有簋、盨、敦梁乎、互、聾、敦、豆、鋪、盂。
Ⅱ 去那裡鑒別我的青銅器
認識范線與墊片,是鑒別青銅器真偽的要訣之一。范線就是鑄造青銅器時銅液留下的痕跡,墊片就是為了固定器壁厚度而留在器物上的小鋼片。二者既是鑄造技術上留下的痕跡,也是從鑄造技術來鑒別青銅器真偽的主要方法。
應該說,高古的銅器大都由陶范法鑄造而成。陶范法就是將要鑄造的器物模型,用陶土做成若干范塊,並有內范和外范之分。鑄造時,把范塊合攏成型,銅液就從內外范的間隙中澆入,冷卻脫范便成就一件銅器。那麼在鑄出的器表,只要是合攏范塊的交接處,必定會留下線痕。盡管有的明顯處會做些鑄後打磨,但像耳、足、底等內側或其他隱蔽處的痕跡是磨礪不掉的,而且當年的鑄造者亦根本沒有將這些范線清除的習慣。
一般作偽的銅器以失臘鑄造為主。失臘鑄造是用整模,不分范塊,器表清潔光滑。所以假器往往不見范線,但會出現一些細小的砂眼,失臘鑄造就有此特徵。
看墊片是鑒別真假銅器的又一簡便方法。前面談到,墊羨爛片是用來控制澆鑄器壁厚度的有效工具,當時的鑄工往往會順手取來一些厚薄一致、但大小不均的小銅片,預先墊放在內外范的間隙處,當澆鑄成型後,銅墊片便留在器壁上,有的易見,有的難找,有的還十分對稱,左右相應。
商代早期的青銅器是不用墊片的,這與當時鑄造工藝的不發達有關。但假造的青銅器,也是不會有墊片痕跡的。還有些作偽者,在真器刻上銘文或花紋,卻正好刻在墊片上,這樣的弄巧成拙是不乏其例的。
在青銅器的鑒別中,除了鑄造技術和器物造型兩方面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環節不可忽視,這就是紋飾圖案的鑒別。紋飾圖案是青銅器的一大特色。它比器物造型更加復雜多變,而且內容豐富,製作精美,為世人所欣賞。
作假的青銅紋飾有許多種,大致有如下幾種情況:一是假器作假紋飾,以蘇州周氏作坊出品為最精緻。北京也有高手佳作出現。這些藝匠的紋飾功夫很深,即便是偽作也可算得上是精美的工藝品了。但對於鑒別真偽來說,只要細心審視,還是能看出破綻的。因為一件紋飾再精緻的青銅器,也是不可能在器形、皮殼、銹色等方面都十全十美的。二是在素麵真器上添刻花紋。這種手法很普遍,比如在毫無花紋的素器上加花紋、在有少量花紋的真器上添加花紋、在花紋銹濁不清的情況下加刻花紋、在鑲嵌脫落的花紋上重新加入鑲嵌物等等。曾有這樣的事例,當錯金銀的越王劍被發現後,就有一些作假者,在素劍上補刻花紋、錯以金銀出售,卻因技術欠佳而被識破,終貽笑大方。
鑒別這些改刻或增刻的紋飾,可首先比較其本身或周圍的表層和地子是否與該器的其他部位相一致,因為若是後刻的,一定是破壞了原有表層的色澤。其次找一下每組花紋的接合處是否有范痕,因為花紋是刻在范塊上拼合澆鑄的,沒有范線就有作偽的可能性。再有就是作偽者對商周青銅器紋飾的規律把握不準,比如紋飾一般雖有地紋和主紋之分,但二者其實關系密切。如獸面紋卷角或勾尾的收頭處往往是像同心圓一樣與地紋的小圈連接起來的,但作偽者往往忽略了這一細微的特徵。
辨別青銅器真假,講究重量、嗅覺、聲音和銹色瞎虛的程度。比如春秋戰國時期的青銅器表比商周器輕薄,若重量相反,則存疑。銅器出土有土氣味,作假的器表總散發出酸味。但更為重要的是對銅質聲音的辨識和器物表面銹色的鑒別。因為商周銅器是以銅錫合金鑄成,敲擊的聲音自然清脆,而後仿的青銅器往往用黃兄神漏銅鑄成,或澆鑄而成,敲擊的聲音混濁,若偏薄,則脆而散。有的是修補的偽器,四周敲出的聲音就會不一致,加入其他材料修補的,更有一種沙啞感。
觀察古銅器表層和銹層也很重要,因為當從器形或製作工藝上難以確其真假時,可以通過鑒別其表面銹色的好壞來斷定是真品還是贗器。由於青銅器埋於土中上千年,銅銹會層層發出,但各個地域的青銅器表銹色卻不甚相同,這與不同的地下水質和其他有機物腐蝕其表面,產生不同的化學反應有關。如安徽地區出土的青銅器,銹層呈灰綠色;而湖南出土的青銅器,則見有翠綠色的銹層,亮晶晶的,人稱「水坑」器中原地區出土的青銅器,銹層豐富,銹色多變,或黑灰,或棗皮紅,或灰綠,或銀白。於是行家們又分別稱這些銹層叫「黑漆古」、「棗皮紅」、「綠漆古」、「水銀沁」等。這些銹層很堅硬,即使用刀刮劃,也只是一些銹斑脫落,與偽器的銹層是完全不同的。假銹層的做法多種多樣,假的地子用鹽硇砂,銹色用鹽酸水浸泡,或用硫酸銅加綠色顏料和氨水調合。但生出的新銹色澤單調,不像出土銹層敷一層、豐富多變、帶有滋潤感。現在市場上看到一些仿古青銅器,大多呈粉綠色,手感很差,即有些黏手和脫落的感覺。有的則烏黑發亮,像是熟坑器,但器表沒有一點色澤滋潤的感覺。
1.仿古法。
銅器作偽法。作偽者一般均有所本,或依真器,或依圖錄。仿器形制與真器基本相似,盡寸大小也與真 器相近。仿器一般仿得比較准確,若不細心觀察,難以判斷真偽。但不論仿得如何准確、逼真 ,其銅質、花紋、犭色均與真器有別,風格也迥然有異。同時,仿器比真器重,有壓手感,這是普遍規律。
2.拼湊法。
又稱「插幫車」。銅 器作偽法。或同幾個舊器中的殘塊拼成新器;或真器中缺失了一啊分或幾部分,另取其他器的殘塊修格局 完整;或真器中本無某部分,卻節外生枝,添枝加葉拼楊新器。
3.改造法。
銅器作偽法。即以某件舊器修改成為一種風格獨特的新器形。作偽者將一些不易 賣出的或價格便宜的器物加以改造,成為新器形。如原器本無梁無蓋,改成有蓋的新器;或原器殘存一部分,將其改成另一種新器。
4.加花法。
銅器作偽法,即真器上原有簡單紋飾,作偽者選擇合適的光素部位,刻上相宜的花紋,一般來說加刻的花紋與原器花紋是一致的。
5.掏花法。
銅器作偽法。即在原本無花紋的器物上先鏨刻花紋,再沿著花紋將無花部位掏透,或掏空,使原器變成一件鏤空之器。這種偽掏花的作法,不僅刀痕明顯,而且不符合器物的特徵。
6.添銘法。
銅器作偽法。即真器本無銘,後在其上鏨刻 偽銘,後鏨的銘文文筆均勻,字體呆板、鬆散、不自然,字口面寬底窄,同時有鏨痕,作偽有時用銅絲刷刷去鏨良,卻又留下刷痕,也影響了字的筆鋒。銘文字體,內容雖皆能仿刻,但 筆法的韻味卻是難以模仿的。另外,真器偽銘者皆傷皮色,器表有銹而字口無銹,即使字口處作上假地子、假銹,也與器表的地子、銹色不符。
7.增銘法。
銅器作偽法,就是真器上原有銘,但銘文簡單,作偽者在真銘前後增刻偽銘;或真器上本應對銘,因器缺失某部分使銘文也殘缺,修配時邊銘文也一起刻出,在器物上增刻偽後,偽銘的銹色、地子與真銘不同,字口也明顯不同。再者一器之上的銘文既然不是一時所出、不是一人所作,基筆體、韻味自然不符,特別是鑄銘與刻銘載然不同。
8.補銘法。
銅器作偽法。即真器上原有銘,但銘文中缺字,偽作者將其補上;或真器上本無銘,後刻上偽銘,因某種原因漏刻了字,後來又補刻上。
9.腐蝕法。
銅器銘文作偽法。這種方法以是在青銅器需要刻銘的部位塗上蠟,在蠟上刻好字,然後用三氯化鐵在刻好的字口上咬腐,最後將蠟去掉,就會出現凹陷的字口。
二、青銅器辨偽
1.鑄造辨偽
商周時代的青銅器,極大 部分是用陶范法鑄成的,後代未知此法,作偽者只能用蠟模(失蠟)的方法鑄造。由於當時作偽的人,只講究器手的外形,還不知道古人鑄造 的原理的方法,因此,特別青銅器是否用陶范法鑄造,對於確定青銅器的真 偽,是一個重要的方法。這里有一個必要的條件,就是對商周青銅器鑄造方法的全過程,要有確切的了解。後代偽器的鑄造方法和古代用陶范法鑄造完全不同,因而偽器所呈現的鑄造現象也不相同。觀察是否用陶范法鑄造青銅器的主要方法, 是的看青銅器是否有塊范對合的痕跡,即是事有「線」,了就是看應該合范處是否留有對合的 范痕。在商周時代,任何一件青銅容器,它的塊范拼合的痕跡都有一定規格,隨著時代進步,合范的方法也會有所改變,而任何一件塊范鑄造的青銅器,要想在拼合的地方不露痕跡,這即使是最熟練的高手,也難免做到天衣無縫。有的器紋飾不多,表層互助組面較大,合范痕跡容易攸 飾 ,但在隱蔽處,如鼎的耳內和腹下部,還會遺留痕跡的。但是用蠟模法偽造的青銅器,表面較精細,少數甚至可以達到與陶范法鑄造的效果差不多。失蠟法能鑄造各種開頭和有特殊裝飾的器,不需要多作加工,但是用這種方法,早期偽造的青銅器是沒有任何痕跡後。後期的失蠟法是在模上貼蠟片,所貼蠟片不合縫,鑄成後所顯示痕跡,甚至倒使人誤認為范線。貼蠟的方法是先塑模,在模上緊貼一層蠟,其存度是待鑄青銅器的厚度,在蠟上刻花紋並經修飾,蠟片也可以模印後貼上去,再逐層塗上細泥,在蠟片分塊的以合處,會產生微小的不接合或錯位的條痕,這一情況在青銅器上的范痕是凹陷的。新鑄之器一般的重於原器,這是通常偽器或仿製品埋藏在地下2000多年而經過長期文化腐蝕是不同的。 經過數千年緩慢腐蝕的青銅器,因為發氧量,使表面略有膨脹,比重下降,而偽鑄品沒有這一過程,就顯得較重。另一方面,偽器的蠟模製造都略厚於原器,仿偽者往往未見原物,因而蠟胎的成型也未能如原器壁之薄,這是一個先天的毛病,因而偽鑄之器一般都厚於原器,以上兩方面因素疊加起來,偽品就明顯地重於原器了。
偽器系新鑄,經叩擊後聲音清脆,猶如新銅,而經過地下腐蝕較深的青銅器,銅質已屬礦化,所以發音以渾濁者居多。當然埋藏在極其乾燥而又純粹的土層中的青銅器,敲擊音也有甚佳的。
古代塊范鑄造的青銅器,表面光潔度好,紋飾甚至纖毫可辨,表面很少有氣溫孔,更少銅液灌注有到而產生縮孔的情況。而失蠟和翻砂鑄造的偽器,經常在表面出現某些砂眼,有的甚至產生縮孔等鑄造缺陷。如不了解這一點,很可能錯誤地以為砂眼和縮孔是舊鑄的特點。
2.器形辨偽
每一類青銅器,隨著時代的不同,都有它發展和變化的規律。如鼎是青銅器中的大類,自商代二里岡期到漢代,流行的時間最長,但每個時代鼎的形狀都有不同的特點。全面掌握時代各類器的形制特點,是青銅器鑒別知識的基礎。偽器可以分為直接鑄造和拼湊改造兩類。直接鑄造的又可分為兩種情形。第一種情形是鑄造的偽器,它的器形和銘文均有所本,盡管模仿得並不準確,但也有一定水平。第二種則是毫無根據的雜拼,意在作奇,稀見為貴。直接鑄造的偽器,有的器形或銘文只有部分有所本,部分故意改了樣。如器形有所本,但是卻鑄上了杜撰的銘文,或者銘文有所本,卻鑄在毫不相乾的器上。拼湊改造的作偽,是水平很低的作偽,如果不仔細觀察,也有上當的可能。這類作偽大多是在睦的器物上作部分改造,使人產生新奇感,從而可以獲得厚利。
3.銘文辨偽
宋代以來,金石在一切文物中具有獨特的地位,金石家的研究重點是文字,當作歷史文獻對待的青銅器銘文,往往有很高的經濟價值。那時收藏家們對青銅器的搜集,往往偏重在銘文方面,晚清是銘文作偽的主要時期。商周時代青銅器銘文的鑄造,是另做一塊銘文范,嵌入主體內范中。有的銘文嵌得很平整,周圍沒有明顯的痕跡。也有嵌得較低粗糙,突出器的表面,如秦公簋、蕞器組的銘文皆是如此。商周時代在鑄造長篇銘文時,有的還要劃好線條或打好格子,所以一般銘文橫行直行都比較規整,而從事在陶范上刻銘文的技工,技術很高超,書寫也很流利。
由於范土的銘文是陽線條,因此銘文范上陽文在刻完後,乘濕嵌入主體范中,字口厚度要避免與外范接觸而需修正,可能要微作接捺,與主體范修正,這樣陽文字的上口就大,而鑄成的銘文往往有字口小底部大的感覺。這必須精細的觀察才能發現。同時在字口內具有磨砂玻璃那樣均勻的無光感,字體筆畫的轉折處,呈非常自然的圓勢。當然,這只是在一部分商和西周早期的青銅器上是如此。而後刻的銘文,有的是有所本,字體比較拘謹、呆板,字口內有或隱或顯的刀鑿痕。而用翻砂法鑄造的青銅器,泥料顆粒比較粗,銘文筆畫的表面與細膩的范土鑄造不同。
4.青銅器聲味辨偽
商周銅器多為銅牆鐵壁錫鉛合金,以手敲擊,則發聲清脆,由於在土中埋了幾千年,有一股土氣味,新出土的銅器土氣味更濃烈。而宋以後的偽器多為黃銅,又未氧化或氧化時間較短,以手敲擊,聲音細長混濁,也無土香味,卻有汗腥味,這是由於作偽者多用化學葯品,如酸鹽硇砂等作假地子或假銹,雖經多年埋藏,仍有一股酸氣味。有的用石膏製作或修補的偽器,質地輕,顏色白,用手敲擊,其聲嘶啞。這些只是一般規律,因銅器的合金成分、埋藏時間長短、地區、土質等不同,輕重聲音有所區別。
5.青銅器銅質辨偽
戰國以前的銅器,皆為銅錫鉛合金的青銅器。錫的成份越大,銅質的灰色色澤越淺淡。商至戰國的銅器銅質純凈,極少有沙粒。宋仿銅器,合金成分為銅、錫、鉛和少量的鋅,銅色為黃中泛紅。明清偽器含錫成分很少,而鉛鋅成分增多,銅色皆發黃,但明代偽器色為黃中泛白,清代偽器色卻是黃中透黃。因此,鑒定銅質的真偽,還要看、足、口沿、底部露銅的質色。
三、青銅器的斷代
唐代以前的銅器習慣上稱為古代青銅器,其歷史既久,發展變化也很大。從商代至唐代,各個時期的銅器在鑄造工藝、花紋、銘文上各有特色。如商代青銅器的花紋,多為平紋、二層花紋、三層花紋的;圖案則是被誇張與改造過的各種動物形象,如四條腿的動物,在有的銅器圖案中被改為兩條腿,有的動物羽毛被代之以篆形紋等。平紋銅器的饕餮紋,在形象之間多以回紋填空,大空間填上大方空細回紋,小空間填上小方空細回紋,微小空間填上小點方細回紋或小長方空細回紋。二層花紋的紋飾多是窄而凸,常為夔龍紋,空間填上細回紋。三層花紋的紋飾在器物上凸起,旁邊凹下去的空間填上細回紋,這是三層花紋的特點。三層花紋的銅器,多有起脊的,如商方鼎,四面是饕餮紋,口下夔紋,鼎腹中饕餮面紋,中間起脊,四角起脊,脊上有豁口紋。
商代青銅器有很多腹中是素紋的,邊沿是夔紋及草龍紋,或凸起來的人面紋,還有獸紋、角葉紋、蟬紋、梟紋,等等。
商代銅器花紋的另一特點是陰道深而底平,花紋非常規矩有力。商代初期銅器花紋糙而平紋多,多為薄胎銅器。中期母模型鑄造無縫,花紋非常細致,細回紋填空,有的細如鬃毛。芝麻粒大的空間,也填上小點點長形或方形細回紋。
商代銅器的又一特點:方圓、卣、簋、壺等,足內多是平底,且有凸形網紋,網紋為菱形組合。
商代銅器上多有銅釘,這是器物鑄造後,用銅水補孔形成的。商代銅器也有用分鑄法的,但較少。如器物上的耳、獸頭,可先分別鑄好,再放在鑄器模上,在澆鑄器體時銅水便會將其與器體聯結成一個整體。在商代還沒有大、小焊接技術,以銅焊銅(即大焊)是戰國以後才有的。
周代銅器從鑄造工藝來看,比商代銅器粗糙,帶銘文的較多,如周代的虢季子白盤,獸頭環,平糙紋,銘文多達百餘字。盂鼎,腹是至素紋,口下是獸面紋、夔紋,銘文達二百多字。此外銅簋、豆、等等,多數是糙紋,銘文二三十字的舉不勝舉。
春秋時代的銅器同西周銅器相近,但花紋已有所演變進化,出現了瓦棱紋、魚鱗紋、蛇紋、爬獸紋,等等。
戰國初期的銅器與春秋時期的類似,但到中後期就大不相同了。戰國時期,我們的祖先已經掌握了鎏金、銀的技術和鑲嵌的技巧,在這時的青銅器物上右面發現旋工、鉚釘、打眼的痕跡,也有了雕鏨花紋及銘文的痕跡。
從古代青銅器的鑄造花紋、銘文上看,各朝代交替時期的器物都有著明顯的繼承關系,而到中後期,就逐漸分道揚鑣了。
漢代青銅器很多都是素紋,大部分還是鑄造的,也有的花紋、銘文是用鏨子雕刻的。比如漢代的鎏金杯子、奩、盒、碗等用具上的花紋,多是雕刻的。
Ⅲ 古代盜墓賊最常用的工具.是怎樣用法
有的讀者可能立即聯想到洛陽鏟。其實,洛陽鏟在民國盜墓中使用並不普遍,都是小圈子內熟人相傳,主要局限於河南洛陽一帶的盜墓圈。而在其它地方,特別是地質粘硬,砂、石爛輪較多飢豎信丘陵山區,並不用洛陽鏟。前面所述的各種盜墓事件中,大家也應該可以看出盜墓工具的多樣性,盜墓賊一般是什麼工具利索就用什麼,鑿、鍬、钁、鏟、斧、鎬、鐓、鏃、錐、鐮、鋤、刀、竹簽、竹筐、木杠、粗麻繩·····這些人類常用的生產、生活類工具,都可能成為盜墓者的作案工具。
,比較有特點的盜墓工具有三樣:一、鐵釺;二、洛陽鏟;三:短柄鋤。這些工具都是探查地下秘葬古墓的利器,可以說是民國盜墓賊手裡的絕器。其中,洛陽鏟為北派(北方)盜墓賊發明;短柄鋤則是南派(南方)盜墓賊的創意。最簡單最傳統的探墓利器--鐵釺。
鐵釺,是中國最簡單、最傳統。歷史也最悠久的盜墓工具,在洛陽鏟出現以纖擾前,它是盜墓的一大秘器,廣為中國盜墓賊使用,且不限地域、時空。民國時,包括洛陽地區在內的盜墓賊,探查地下古墓時,使用的都是這種工具。筆者在洛陽馬坡采訪時,一名曾經的盜墓賊,證實了這種事。
釺,是一種中國民間打鑿孔眼的普通工具,常用於工程採掘,目前開山打眼放炮時,還會用到這種東西。過去在遷棺移葬時,也少不了這種工具。釺在古時都是鐵質的,叫鐵釺。到民國時,多用比鐵硬度更高的鋼筋(條)做成,因而通稱為「鋼釺」。
盜墓用的鋼釺,與一般的鋼釺不同,比較長,可深入土層。洛陽一帶的民國盜墓賊在在邙山「刨古董」(盜墓),找不到合適的鋼條,便找來舊式煤火爐通火道的鐵火杵,製成釺,長約l米,一端圓環,方便手握和用力,一端尖銳。這種鋼釺與現代考古中用使用的「探針」,有相似的功能。
使用鋼釺要作憑經驗。一位現在仍在使用鋼釺的探工告訴筆者,一釺打下去就可以知道下面是否有東西,有什麼東西。在往土層下釺時,要緊握鋼釺,「看手感」。如果下面土質沒有變化,下釺的力量和深入的速度會很平穩,如果打在泥土、磚、沙、石、鐵上的感覺都是不一樣的。鋼釺遇到阻力了,那下面肯定有東西;鋼釺下去很深,很快,下面很可能是墓穴,或其它空洞。
有的地方,如在安陽還使用一種「探桿」找墓,這種探桿比鐵釺要長要粗,實際就是從鐵釺演變而來的。
中國迄今發現的最大青銅器後母戊方鼎,便是1939年3月由一名叫吳希增的挖寶人用探桿發現的。當時探桿鑽到10多米深地下時,感碰到了一個硬物,將探桿提上來一看,發現堅硬的鐵探頭都卷了,吳希增馬上意識到可能是青銅器一類的金屬,不然不可能弄壞探頭。。。。。。。。。。。。。。。。。。。。。。。。。。
Ⅳ 中國古代青銅器中的青銅食器有哪些工具
中國古代青銅器中的青銅食器是古人用來盛稻、梁等熟食的工具,主要有簋、盂、盨、簠、豆等。有些食器還有蓋,以便保溫或盛食物。(1)簋類似現在的大碗,一般為圓腹、侈口、圈足,西周、春秋時期多有蓋。種類大體分為無耳簋、兩耳簋、四耳簋、方簋等。(2)盂形狀像有附耳的簋。侈口、深腹、圓足,有附耳,個別為方盂,使用年代主要為商代和西周。(3)盨西周中期開始出現,沿用至春秋,造型為橢圓形,斂口、兩耳、圈足或四足,有蓋,蓋上一般有4個矩形鈕。(4)豆類似現在的盤,下有把、圈足,大多有蓋。西周時期的豆為淺腹、束腰、多無蓋無耳,春秋時期的豆有耳,足增高。戰國時期豆腹變深,豆把細長,蓋上有提手並可仰放。(5)簠流行於周代中期,戰國以後漸衰退。造型為長方形,口外侈,蓋上有兩耳,短足,蓋與器物的形狀大小相同,合上為器蓋,打開則成為相同的兩器。
Ⅳ 中國古代青銅器中的青銅炊器有哪些工具
中國古代青銅器中的青銅炊器是古人烹制食物的炊具。大致可分為鼎、鬲、敦、甗、釜等。(1)鼎相當於現在的鍋,造型多為圓形,有三足和雙耳,主要包括柱足鼎、扁足鼎、尖足鼎、馬蹄鼎、四足方鼎等。商代以前多圓腹尖足,商以後多圓腹柱足,西周後期呈蹄形足,戰國至漢代蹄足變短並加蓋,秦漢鼎多斂口、碩腹、附耳、三短足,均有蓋,蓋上有三環。(2)鬲煮粥的器物,一般有三個中空足,以便於加熱,口沿外傾為侈口。流行於商至春秋。(3)敦特點是蓋與器各為半圓,合二為一個球體,有二環耳。分三足敦和無足敦兩種,盛行於戰國時期。(4)甗相當於現在的蒸鍋。一般分上下兩部分,上為甑,用以盛食物;下為鬲,用以裝水。甑、鬲之間有一層帶孔的銅片,稱為箅,可透過蒸氣。有獨體甗,合體甗和方甗三種。
Ⅵ 先秦青銅器具工具有哪些
中國先秦青銅器論述
考古學者將早期人類文化的發展過程,根據生產工具和武器的材質,區分為石器時代,青銅時代和鐵器時代。
青銅為紅銅與錫的合金,其熔點較紅銅低,硬度較紅銅大,在澆鑄時氣泡少,流動性好,可鑄出銳利的鋒刃及精細的花紋,適於製作堅實的兵器、工具及金光亮麗的容器。
在我國,古史所記「夏鑄九鼎」的傳說,大概是打開青銅時代第一頁的標記。夏文化雖仍在探索中,但以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為代表的二里頭文化,即是夏代晚期。有的二里頭青銅爵,從鑄痕看,內外「范」多達四塊,器壁薄而均勻,其工藝水平已脫離最原始狀態,不能排除我國在夏代前期已掌握冶煉青銅技術的可能。青銅器伴隨著早期國家的確立而出現,自然就成為王權的象徵。傳說夏鼎歷商而周,每當王朝改易,鼎便移於新主。春秋時期,王室衰弱,楚子過周境,問鼎之輕重,則其凱覦王權之心,路人皆知(圖1)。
二里頭文化以後的商代青銅器,可分為二里崗期和殷墟期兩大階段。河南鄭州二里崗文化的青銅器是商代前期的代表。其後河北藁城、江西吳城、湖北盤龍城、山東大辛庄、河南偃師等地也相繼出土同期青銅器,表明其分布得相當廣泛。殷墟期即商王盤庚遷殷後的商代後期。商代自盤庚遷殷之後,國力漸強,特別在武丁時期,達到頂峰。為適應其神權統治,需要進行大量繁復的祭祀活動。在這些活動中,青銅祭器是神壇上的重要道具,因而此期青銅器鑄造工藝有了長足的進步,體積厚重、紋飾神秘莊重的青銅器大量涌現,形成了我國青銅文化最繁榮的時期。
商代前期青銅器直接繼承著二里頭文化的若干特點,比如容器都是薄胎的。但與二里頭青銅器相比,商代前期青銅器的器種顯著增多,如食器有鼎(圖2)、鬲、、簋,酒器有爵(圖3)、角、、觚、尊、卣、壺、、(圖4),水器有盤、盂等等。在形制上有不少特徵,容易判別,如鼎多錐足,爵、平底,觚體粗矮。
這個時期青銅器的紋飾,還沒有作為圖案襯地的花紋,即所謂地紋。紋飾大多作帶狀,並常見弦紋、獸面紋和夔龍紋。獸面紋的線條圓轉流動,很有特色(圖3)。在帶狀獸面紋上下夾以聯珠紋,則是當時流行設計。
銘文也在這個時期出現了,青銅器上開始有了僅幾個字的,以象形為特徵的族名金文。
河南安陽殷墟是商代後期都城所在地,這里是當時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也是青銅鑄造工藝的中心,解放前後在殷墟發現的青銅器不勝枚舉。
商代後期,青銅器胎壁都較厚,器物種類進一步增多,而且有造型多樣化的特點。紋飾內容豐富,變化更加突出,不但流行通體滿花,絕大多數使用雲雷紋作為地紋,以填充主題紋飾外的空間,而且還出現了在圖案上重疊加花的所謂三層花。於是在青銅器上形成了富麗繁縟之風格。
以故宮博物院的三羊尊為例,這件珍貴的大型盛酒器,氣勢雄偉,肩部裝飾的三隻高浮雕卷角羊頭,形象逼真。此尊是經過兩次鑄造而成的,先鑄尊體,並在肩部相應的位置上預留孔道,然後在孔道上再搭陶范,鑄制羊頭。合范法鑄造工藝,這時達到了很高的水平。三羊尊腹部紋飾華麗,在雲雷紋地上有三組獸面紋,用誇張的手法突出了獸面上最能傳神的眼睛,極富於神秘的色彩。繁縟與神秘,正是這一時期青銅器藝術的一個突出特點(圖5)。
迄今發現最大、最重的青銅器,是殷墟吳家柏樹墳園出土的後母戊(又稱司母戊)大方鼎,高133厘米,重達875公斤。這件巨大的青銅鼎表現了商朝後期的發達和人民的創造力。
青銅器有許多動物形的容器,可作立體雕塑觀賞,如象尊、犀尊、豕尊、羊尊等等。最常見的是卣,卣象兩相背而立(圖6)。這一類青銅器,大多數飾有通體的復雜花紋。
商代後期青銅器不僅有發達的禮器,還有眾多的兵器和樂器。青銅兵器包括用於遠射的青銅鏃,扁平凸脊雙翼。用於格鬥的戈,分曲內、銎內、直內三式。垂直裝,可以橫擊,啄擊和鉤殺。矛為刺兵,扁體、中脊、側刃(圖7)。直體翹首的大刀,單面側刃,是用於劈砍的兵器。鉞多用於刑殺,多有威武生動的紋飾,是權威的象徵物(圖8)。防護裝具有青銅胄(頭盔),上有獸面形等紋飾。青銅樂器常見的是一種編鐃,多以3至5個為一組。使用時口向上,敲擊口沿,奏出高低不同的音響。它被認為是鍾的前身。
此期青銅器紋飾中動物紋樣大大增加,最典型的花紋是具有神秘色彩的饕餮紋,其形狀多變,一般尾部下卷,鼻額突出,咧口利爪,巨目凝視,雄嚴詰奇。有的大幅饕餮紋紋體鼓起,曲角高聳,突出器外,配以浮雕龍、虎、羊首、鹿首和牛首等動物形象,峻挺方折、精湛無比;有的全身滿施饕餮紋,器體棱脊四起,深鏤細刻富麗堂皇。如亞方尊,亞方(圖9)等,都是晚商青銅器中出類拔萃的精品,其他花紋還有夔紋、蟬紋、蠶紋、小鳥紋等。這些動物紋樣,少數是肖生的,更多的則是神話性的禽獸。
饕餮、夔等為突出代表的,並不存在於現實世界的各種動物紋,此時被普遍應用,這顯然與商人尚鬼的宗教意識有關。獸面形的所謂饕餮紋,是當時巫術宗教儀典中的主要標志,對該部族具有極為重要的神聖意義和保護功能。《呂氏春秋·先識覽》說,「周鼎著饕餮,有首無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神話失傳,意已難解。但「吃人」的含義,卻是完全符合凶怪恐怖的饕餮形象的。它一方面是恐怖的化身,另方面又是保護的神祗。它對異族、部落是威懼恐嚇的象徵,對本族,部落則又具有保護的神力。所以說,饕餮紋是代表和體現了這個時代精神的青銅藝術(圖10)。
殷墟期青銅器普遍出現銘文,書體為「畫中肥而首尾出鋒」的波磔體,有些字體結構尚未脫離圖形文字的形態。故宮博物院藏其三卣,銘文記述了帝辛時期的賞賜,祭祀等內容,它們是商代銘文最長的幾件器(圖11)。此期有銘青銅器的多數銘文都極為簡短,有的僅有一個象形性很強的字,有的由幾個象形的字構成一個短語。這類銘文雖少有文例比附,但多數可以在甲骨文方國名、地名、人名中找到同形字,其中有被學者釋讀的則多是文獻中的古國名或家族名。宗教較多的族名,一般是可以分出方國、家族、私名等幾個層次的。此外,也有一小部分這類銘文是表示該銅器的方位、功能,或是八卦符號等,並不屬於上述內容範圍。族名金文最早出現在商代前期,多數屬商代後期到西周早期,西周中晚期至春秋時期仍有少數殘存。它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當時社會組織結構的真實狀況。
Ⅶ 青銅時代的工具有哪些
1、戰國。我國的青銅器時代是一個連續發展的過程。早在原始社會就出現了青銅器。而經過夏朝的發展,商朝、西周就更加豐富。戰國中期以後,青銅器作為貴族階層身份象徵的禮器作用已經基本消失,用鼎制度尚存,但已經不嚴格。青銅器基本上用於生活實用,青銅工藝也逐漸衰退。青銅器在大部分地方的作用被其他金屬器(例如鐵)所代替,青銅器用於禮器的青銅時代逐漸消逝,鐵器開始大量用於工具、兵器、農具等方面。
2、青銅器時代大致分為二里頭文化時期,商代前期(二里崗文化時期),商代後期(殷墟文化時期),西周時期至春秋早期,春秋中、晚期至戰國早期,戰國中、晚期六個發展階段。戰國後青銅時代雖然結束,但是青銅器從未退出過歷史的舞台,青銅佛造像、銅鏡等一直流行到近代。由於青銅時代青銅器的精美,後世朝代還有仿製品出現。
3、 青銅鑄造的文明,成就了一段永恆的記憶。世界各文明古國先後都出現過不同發達程度的青銅時代,但是中國青銅時代的青銅器從多方面真實反映了社會、歷史的發展歷程,具有重要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是人類文明發展中的珍貴文化遺產。
Ⅷ 鑒定青銅器需要什麼工具
需要一雙明亮的眼睛
Ⅸ 中國古代青銅器中傳世的金屬工具主要有哪些
中國古代青銅器中傳世的金屬工具,以鐵制為多,銅制較少。主要有鏟、钁、鏵、鋤、斤、鋸、鑿、錐、削等。(1)鏟鏟土除草用的農具。商代的鏟形體較長,西周鏟較小,戰國時期的鏟向方形演變。(2)錐穿孔用的工具。商代的錐形為細長扁條形或細長條形,戰國和漢代時有的末端有環,可以穿系佩帶。(3)钁破土起土用的農具。體較長大,單斜面或雙斜面刃,頂端有長方銎,銎中安方木,方木上裝柄,柄與钁體成直角,有的銅钁上部裝飾有花紋。最早見於商代,春秋戰國時較多。
Ⅹ 鑄造青銅器要那些工具呢
先把選好的礦石加入熔劑,再放在煉爐內,燃木炭熔煉,等火候成熟,取精煉銅液,棄去煉渣,即得初銅。初銅仍比瞎歷較粗,需再經提煉才能獲得純凈的紅銅雹明。紅銅加錫、鉛熔源神告成合金,即是青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