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工具五金 » 古代冷門工具有哪些
擴展閱讀
浙江工具箱哪裡有 2025-05-09 22:28:25
歐皇有多少鑽石 2025-05-09 22:21:55

古代冷門工具有哪些

發布時間: 2023-04-07 04:13:07

⑴ 古代兵器大揭秘冷兵器都有哪些

中國古代的傳統兵器是相當的繁多、復雜,通常大家都聽說過各種兵器,諸如刀、槍、劍、戟、斧等。在中國 歷史 上各個時期雖然兵器的命名有所不同,接下來就和我一起來了解一下關於冷兵器都有哪些,歡迎閱讀!

古代兵器冷兵器
(1)指“刀、槍、劍、鏜、棍、叉、耙、鞭、鐧、錘、斧、鉤、鐮、扒、拐、弓箭、抓、矢”。

(2)指“刀、槍、劍、鏜、棍、叉、耙、鞭、鐧、錘、斧、鉤、鐮、扒、代、抉、弓、矢”。

(3)指“槍、戟、棍、鉞、叉、鏜、鉤、槊、環、刀、劍、拐、斧、鞭、鐧、錘、棒、杵”。簡稱為“九長九短”(前九個為九長,後九個為九段)。

(4)指近代戲曲界有人稱之為刀、槍、劍、戟、斧、鉞、鉤、叉、鞭、鐧、錘、抓、鎲、棍、槊、棒、拐、流星錘等十八種兵器。
古代十八般兵器詳解
刀:刀是我國最早出現的兵器之一,在原始社會時期,刀被用來切、砍、刮,或者割獸皮。宋代所用的環首長刀還被傳至日本、朝鮮。

槍:槍是古代戰場上使用最廣的長形武器,它在歷史上的發展趨於完善與簡單,便於使用,到了21世紀,流行的槍有很多種,比如大槍、花槍、雙頭槍等。



劍:劍被尊為古代的聖品,是短兵器的一種,特點是剛柔相濟,它的大小必須根據人為標准來制定。

鏜:鏜由槍發展而來,自隋朝就有長1尺半,多為力大身高者使用。

棍:棍有“百兵之首”的美稱,長約1.3至2.6米,是一種沒有刃的武器,古代多稱棍為“棒”。

叉:叉較於其他兵器來說較晚出現,屬於中國 武術 中的長兵器,畢沖被稱為獵手之首。

耙:耙出現的時期同弓弩矛盾相近,歷史非常悠久,准確的來說它為農具,並非兵器。

鞭:鞭是短兵器的一種,有單、雙、軟、硬之分,鞭的使用者奧球協調性強,既要有擊打的速度,也要有靈活的方法。

鐧:鐧沒有刃,屬於短兵器,出現的時期和劍大致相同,因為使用不如刀、劍廣泛,被稱為雜兵。

錘:錘是古代兵器,屬於一種比較重的武器,大致的分類是長柄錘、短柄錘、鏈子錘等。錘的 使用方法 要根據錘的特點而異,只能鈍擊,造成的傷害遠不及槍、刀致命。

斧:斧的起源很早,早在遠古時期原始人類就用利器作為劈東西的工具,它的用法很多,可以劈、砍、剁、抹、砸、摟、截等。

鉤:鉤由弋演變而來,帶有多刃,武術中所用的鉤分為單鉤和雙規鉤,在春秋時間,鉤和弋、戟同用。

鐮:鐮的形狀和鐮刀相似,但長短大小不一。

棒:幫屬於棍種,長約五尺,種類很多,如鉤棒、抓子棒、大棒等。

拐:拐俗稱“拐子”,由鐵或木製成,分為兩類,塵數沒分別是長拐和短拐,長拐一般長四尺,而短拐不足三尺。

抓:抓又被稱為撾,分為長械和軟械,桿長約為兩米。

槊:槊屬於重型兵器,多用於馬上作戰,分類很多,結構復雜,多為力氣大的人使用。

戟:戟始於弓箭之後,形狀和弋相似,兩邊皆有橫刃。

索套棉繩:准確的來說索套棉繩不屬於兵器,歸為暗器,用法雖然簡單,但是要求使用的人武功必須高強。

俗話說“三百六十 五行 ,行行出狀元”,十八般武器在中國在各個時期各顯神通,象徵和代表了中華武藝和武派納器,為中國的 文化 添上了寶貴的一筆。十八般兵器後來還演變為十八般武藝,代表了能使用十八般兵器的本領,是中國寶貴的文物和文化。
世界著名冷兵器
中國冷兵器



中國古代對兵器的總稱。如弓、丈、矛、戈、戟稱五戎。《禮記·王制》:戎器不粥於市。鄭玄註:“戎器,軍器也。”

五兵

一組兵器的合稱。關於五兵的記載,最早見於《左傳》昭公二十七年(公元前 515 年),“楚國的子惡清令尹子常,曾。取五甲五兵……惟諸門左”。五兵又有車兵五兵與步兵五兵之分。據《考工記·廬人》記載,車兵五兵為戈、支、戟、酋矛、夷矛;這五種兵器都插放在戰車的車輿上,供甲士在作戰中使用。步兵五兵,據《周禮·夏官·司右》鄭玄注所引《司馬法》文記載,包括弓矢、支、矛、戈、戟,中國西周和春秋時期軍隊配置的伍的兵器裝備。當時認為,步兵的這五種殺傷方式是當時步兵的一個基本編制單位和殺傷距離各不相同的兵器所構成的梯次配置的組合體,可以充分發揚多種兵器協同的威力,即《司馬法》所闡明的“兵惟雜,兵不雜則不利"的原則。此詞漸漸流為對兵器的泛稱。

十八般兵器

中國民間對古代兵器的泛稱。源於"十八般武藝"之說。十八般武藝是指使用兵器的技藝,由於多是兵器名稱,久之,便演化出"十八般兵器"一說,其具體說法有八、九種之多,較為常見約有兩種,一種是指刀、槍、劍、哉、棍、棒、梁、鏡、斧、餓、鏟、鍍、鞭、鐧、錘、叉、戈、矛十八般。另一種說法,出於明代謝肇制《五雜組》和朱國幀《涌幢小品》中,是指弓、鴛、槍、刀、矛、劍、盾、斧、餓、戟、鞭、鐧、撾、受、叉、爬頭、綿繩、自打。前 17 種是兵器名稱,第 18 種是徒手拳術。

古代作戰器械

古代用於作戰工程保障的器材的統稱。按尺寸可分為大型、中型、小型器械;按作用可分為攻擊型、防守型、機動保障型、維修保障型等;按使用范圍可分為步騎戰陣器械、攻守城器械、水戰器械,車戰器械等。

印度古兵器

珂羅摩迦

印度古籍記載的一些尖端鋒利的劈刺武器。其中有:鑷積底,有 4 臂長,金屬制的手執武器;帕羅斯,24 安古爾(安古爾相當於 1 英寸)長的雙柄鐵制武器;恭特,長約 7 臂,或 6 臂,或 5 臂的 標槍 ;哈特邀,三角矛;米底帕拉,巨型標槍;首羅,尖角矛;達摩羅,前端如箭形,長 4 臂、或 4 臂半、或 5 臂的木棍;豬耳,頂端如豬耳形,鋒利的木棍;逝那那,鐵制武器,兩端各有三角,長有 20、22、24 安古爾,中間有雙柄;迎羅帕那,手中投擲物,即矛,重量分別為 7、8、9 邀爾沙(1 邀爾沙等於 16 克),可投出一石馱努沙(1 馱努沙即 l 弓的長度);特拉悉迎,尖端鋒利的鐵制武器。

盔甲

冷兵器時代頭部和軀干各部位防護裝具的統稱。它的名稱繁多,但基本上分為護頭的盔和護身的甲兩部分。甲又可分為甲身、甲裙、甲袖和配件幾部分。早期,人們用獸皮柳條,有墊襯材料的布套,木頭等固定在軀幹上用以防護兵器的攻擊。隨著生產技術的發展,逐步出現了皮盔甲、膝盔甲、銅(青銅)鑄盔甲。整塊金屬錘煉而成的板甲、金屬 編織 的鎖子甲等等。較早的銅制盔甲出現於亞洲。公元前 2600 年左右的兩河流域、殷周時代的中國、吠陀時代的印度都已出現了銅盔甲。最早大量使用鐵制盔甲是中東的亞述人。在盔甲的普及過程申,還出現了頸甲、面甲、腕甲、胸甲、手套等防護特定部位的配套甲具。封建時代的亞洲一些國家和中世紀的歐洲盔甲倍受重視,製作極為完善精美,也較昂貴,還出現了金銀、稀少皮革製作的盔甲。隨著近代火器的廣泛使用,古代盔甲茬戰場上的防護作用逐漸降低,最終被以現代技術製作的防彈背心、鋼盔等取代。
猜你喜歡:

1. 冷兵器史話之“刀”

2. 冷兵器史話之“槍”

3. 冷兵器史話之“劍”

4. 冷兵器史話之“錘”

5. 冷兵器史話之“戟”

6. 冷兵器史話之“斧”

⑵ 古代用過什麼工具

古代生產工具:商和西周時,農具絕大部分是木,石和骨,蚌所制,僅有極少量青銅器
春秋時期,鐵農具開始出現,戰國是,鐵農具使用范圍擴大
春秋戰國時期,開始使用牛犁耕
兩漢時期,二牛抬杠牛耕,後變為一牛抬杠牛耕
魏晉南北朝是,改進翻車,水磨用於穀物加工
唐朝時,筒車,曲轅犁
宋元時期,犁鏵和踏犁
明清時期,紗綢機(用於手工業)
古代交通工具:黃帝時已有車服,故謂之軒轅」。軒,就是古代一種前頂較高而有帳幕的車子,供大夫以上乘坐。夏朝交通工具的種類很多,如「陸行乘車,水行乘船,泥行乘撬」。到了漢代,四川民間出現了「雞公車」系用硬木製造,長4尺,車架安設在獨輪兩側,由一人掌扶兩個車把推行,有時也可前拉後推,載人載物均可。到了三國時期,諸葛亮六齣祁山時在陝西縣黃河鎮發明了「木牛流馬」的交通工具,它比「雞公車」進了一大步,可以爬坡上坎。「雞公車」的第二次變革是在宋代,變一人推動為前後兩人把架、兩旁兩人扶拐,前用驢拉,稱「串車」。第三次變革是在明代,在「串車」的基礎上加拱形席作頂,用來拉客,稱為「雙繾獨輪車」。第四次變革是在清代,增加了風帆,巧妙地利用風力。「雞公車」後來跨江越淮,傳到中原大地。到了20世紀初,城市裡出現了雙輪的人力黃包車,作為主要的「客運」工具。黃包車又分「路車」和「街車」兩種。「路車」的任務是「長途客運」;「街車」專門在城內「行駛」跑「短途客運」,可以全城跑,但也設有「站口」,相當於現在工交車的車站。人力客三輪歷史並不悠久,解放初期才出現的,它比黃包車又進了一大步,也可以說翻開了城市客運的新篇章,至今仍然是城市客運的一道亮麗的風景,通行便捷,觀市井浮華鬧市,比小汽車更悅目爽心,頗受旅遊者青睞。
古代盜墓工具:明代之前,民間盜掘工具大多為鍬、鎬、鏟、斧和火把、蠟燭等。洛陽的凹形探鏟,明代中葉即流傳於民間。
古代計時工具:圭、日晷、蘇頌水運儀象台、千章銅漏、延佑滴漏、龍舟香漏、火龍出水、赤道式日晷、赤道經緯儀、渾儀
古代書寫工具:筆、墨、紙、硯、刻刀、剞劂

⑶ 雙錘屬於古代的一種兵器,古代有哪些名人用過

雙錘這種古代冷兵器,相較於長槍,大刀還是比較的冷門的,因為自身的重量太重,想要將雙錘使用得非常的好還是比較的難的。雖然說想要用好雙錘比較的難,但是歷史上也不是沒有人使用過,就比如說隋唐演義裡面的李元霸,裴元慶,沐英,岳雲等等,他們的武器都是雙錘。

還有岳飛的兒子岳雲也是雙錘的使用者,俗話說的好,虎父無犬判談子,岳飛在戰場上讓金人感到膽寒,身為岳飛之子的岳雲沒有落下岳飛的微風。在岳雲十二歲之時就踏上戰場,手持一對鐵錘,將金人殺得片甲不留。帶著岳家軍讓金人不敢上前征戰。

⑷ 古代有哪些工具

1.風車。吹去稻穀麥類糧食的草屑癟粒等雜質的工具。上方朝一邊的出口的出雜質,下方的朝下的出口的出糧食。
2.石磨。石制的磨乾粉、水糊的工具。下盤固定,上盤旋轉,上盤的圓洞添原料,下盤的周圍出乾粉、水糊。
3.木犁。耕地的農具。用畜力、人力或機器等牽引。因主部件為木材,故稱木犁或土犁,以別於後來鐵制的雙鏵犁等。
4.耙。有釘齒耙和圓盤耙等。用於碎土、平地和消滅雜草的整地農具。
5.蓑衣和連枷。蓑衣用竹葉或草、棕編成的雨披。連枷是農具,由一個長柄和一組平排的竹條或木條構成,用來拍打穀物,使子粒掉下來。也作槤枷。
6.紡車。手搖或腳踏的有輪子的紡紗或紡線工具。此圖是手搖的。
7.草鞋器。用稻稈或草莖等編制的鞋用的工具。
8.軋籽機。軋出棉花籽的工具。
9.碓。舂米的工具。用腳連續踏動木杠後端,前端石頭一起一落,舂砸下面石臼中的米糧(使谷成米或使米成粉)。此圖是簡單的碓。只是一個石臼,外加一根杵或木槌。
10.水車。利用帶刮板的鏈帶(條)或系汲筒的水輪,將水從低處提升到高處的一種提水工具。通常由人力、畜力、水力、風力或電力帶動旋轉。有龍骨水車、風力水車、管鏈水車等。此圖是龍骨水車的車槽、刮板部分。龍骨水車一種由車槽、刮板、木鏈、木齒輪等組成的水車。公元168-189年逐漸應用,流傳至今。用人力、畜力或風力帶動,能連續提水,提水高度一般為1~2米。
11.簞和籠。簞是古代盛飯用的圓形竹器。白居易《觀刈麥》詩「婦姑荷簞食,童稚攜壺槳」。籠是用竹片編成的盛物的器具。
12.油簍和木桶。油簍是盛東西的器具,用竹或荊條等編成。木桶是盛東西的器具,多為圓形,大多有提梁。
13.石臼和舂米杵。石臼用石鑿成的舂米穀等物的器具。舂米杵都在一米左右長,兩頭粗中間把手處較細,每個重約三公斤。把東西放在石臼或缽里搗去皮殼或搗碎壓米粉的動作叫舂。是黎族人特有的一種勞動方式。
14.打穀板。打穀子用的農具。
15.畚箕。用柳條、蒲草或竹篾編織的盛物器具。也可作簸箕用。盛糧食等上下顛動,揚去糠粃塵土等物的器具。

⑸ 中國古代歷史上有哪些出名的冷兵器

0)軒轅劍 黃帝所鑄。首山之銅,天文古字。<廣黃帝東行紀>雲:帝崩葬喬山,五百年後山崩室空,惟劍在焉。一旦,亦失去畫影。
(1)騰空 顓頊所有。<拾遺記>曰:顓頊高陽氏有此劍,若四方有兵。此劍飛赴指其方則克,在匣中常如龍吟虎嘯。
(2)禹劍 夏禹所鑄。腹上刻二十八宿,面文明星晨,背記山川,藏之會稽山。
(3)啟劍 夏王啟鑄。銅,三尺九寸。後藏之秦望山。
(4)太康劍 夏王太康鑄。銅,三尺二寸。太康在位二十九年辛卯三日鑄。
(5)夾劍 夏王孔甲鑄。牛首山之鐵,銘曰:夾,四尺一寸。孔甲在位三十一年,以九年甲辰鑄一劍,銘曰:夾。
(6)定光 殷太甲鑄。文曰:定光。古文篆書,二尺。太甲在位三十二年,以四年甲子鑄一劍,曰:定光。
(7)照膽 殷武丁鑄。銘曰:照膽。古文篆書,三尺。武丁在位五十九年,以元年戊午鑄一劍,曰:照膽。
(8)含光、承景、脊練 殷代。<列子>曰:衛周孔其得殷之寶劍,童子服之,卻三軍之眾。一曰:含光,二曰:承景,三曰:脊練。
(9)鎮岳尚方 周昭王鑄。銘曰:鎮岳尚方。古文篆書,五尺。昭王在位五十一年,以二年壬年鑄五劍,各投五嶽,銘曰:鎮岳尚方。
(10)昆吾劍 周穆王時西戎獻。鏈鋼,長欠有咫。用之切玉如泥。
(11)駿 周簡王鑄。銘曰:駿。大篆書,三尺。簡王在位十四年,以元年癸酉鑄。
(12)干將、莫邪 吳人干將、莫邪所造。鐵。<吳越春秋>載:吳王闔廬(闔閭)使干將作二劍,其妻莫邪斷發翦爪,投爐中,劍成。雄號干將,雌號莫邪。
(13)越五劍 越歐冶子造。銅錫。<越絕書>載:歐冶因天之精神,悉其伎巧鑄成五劍。一曰:湛盧,二曰:純鈞,三曰:勝邪,四曰:魚腸,五曰:巨闕。
(14)越八劍 越王使工人所鑄。採金。<拾遺記>載:越王以白牛白馬祀昆吾之神,以成八劍。名曰:掩日、斷水、轉魄、懸翦、驚鯢、滅魂、卻邪、真剛。
(15)龍淵 楚命歐冶、干將所造。鐵英。<越絕書>載:楚王聞吳有干將,越有歐冶子。命風鬍子往見之,使作鐵劍。因成「龍淵」。
(16)太阿工布鐵劍三枚 <太阿工布誡>秦昭王鑄。銘曰:誡。大篆書,三尺。昭王在位五十二年,以元年丙午鑄。
(17)定秦 秦始皇鑄。采北祗銅,銘曰:定秦。小篆書李斯刻,三尺六寸。始皇在位三十七年,以三年丁巳鑄。
(18)神劍 漢太公所得。<命訣>載:太公微時,有冶為天子鑄劍,指太公腰間佩刀,曰:若得雜冶,即成神劍,可以克天下。太公解投冶中,劍成授太公。
(19)赤霄 漢高帝所得。鐵,銘曰:赤霄。大篆書,三尺。高帝以秦始皇三十四年,得於南山。及貴常服之,斬蛇即此劍。
(20)神龜 漢文帝鑄。三尺六寸。同時鑄三劍刻龜形。故名。帝崩,命入劍玄武宮。
(21)八服 漢武帝鑄。銘曰:八服。小篆書,三尺六寸。以元光五年鑄,凡八劍,五嶽皆埋之。
(22)茂陵劍 漢昭帝所得。上銘:直千金壽萬歲。昭帝時,茂陵人獻一寶劍,故名。
(23)毛 漢宣帝鑄。二劍銘皆小篆書,三尺。以本始四年鑄。一曰:毛,二曰:貴,以足下有毛故為之貴。
(24)衍 漢平帝所得。上有帝名。大篆書。平帝在位五年,以元始元年辛酉掘得。上有帝名「衍」,因服之。
(25)乘勝萬里伏 王莽鑄。銘曰:乘勝萬里伏。小篆書, 三尺六寸。 莽造威斗及神劍,皆鏈五色石為之。
(26)更國 更始劉聖公鑄。銘曰:更國。小篆書。
(27)秀霸 漢光武所得。銘曰:秀霸。小篆書。未貴時,在南陽鄂山得之。
(28)玉具劍 光武以賜馮異。七尺。<馮異傳>:赤眉暴亂三輔,以馮異為征西將軍討之。車駕送至河南,
賜以乘輿、七尺玉具劍。
(29)龍彩 漢明帝鑄。永平元年鑄,上作龍形。沉之洛水中,水清時常有見之者。
(30)金劍 漢章帝鑄。金質。建初八年鑄,投入伊水中。
(31)安漢 漢順帝鑄。銘曰:安漢。小篆書,三尺四寸,永建元年鑄。
(32)中興 漢靈帝鑄。文曰:中興。小篆書,建寧三年鑄。同時鑄四劍,銘文皆同。後一劍無故自失。
(33)孟德 曹操所得。上有金字,銘曰:孟德。三尺六寸,獻帝建安二十年,操於幽谷得之。
(34)思召 袁紹所得。上銘曰:思召。<古今注>:袁紹在黎陽,夢神人授一寶劍。及覺,果在卧所。銘曰:思召。
解「思召」為「紹」字。
(35)蜀八劍 蜀昭烈帝鑄。採金牛山鐵,三尺六寸。一備自服,余賜:太子禪,梁王理,魯王永。諸葛亮、關羽、張飛、趙雲各一。
(36)鎮山劍 蜀後帝禪造。一丈二尺。廷熙二年造此巨劍,以鎮劍口山,故名。
(37)倚天 其利斷鐵如泥,一自佩,一賜夏侯恩,青虹。魏武帝鑄魏。
(38)三劍 魏太子丕造。一曰:飛星,一曰:流采,一曰:華鋌。
(39)文士劍 楊修獻魏文帝。<文士傳>:楊修以寶劍與魏文帝。帝佩之,語人曰:此楊修劍也。
(40)吳六劍 吳大帝所有。<古今注>載:吳大皇帝有寶劍六。一曰:白虹,二曰:紫電,三曰:辟邪,四曰:流星,五曰:青冥,六曰:百里。
(41)大吳 吳大帝孫權鑄。采武昌銅鐵。文曰:大吳。小篆書,各三尺九寸。黃武五年,共作劍千口。
(42)流光 吳王孫高鑄。文曰:流光。小篆書,建興二年鑄。
(43)皇帝吳王 吳主孫皓鑄。文曰:皇帝吳王。小篆書, 建衡元年鑄。)
(44)步光 晉懷帝鑄。銘曰:步光。小篆書,五尺,永嘉元年鑄。
(45)五方單符 晉穆帝鑄。銘曰:五方單符。
(46)隸書 以永和五年,於房山,造劍五口。 神劍,晉孝帝鑄。銘曰:神劍。隸書,以太元元年,埋此於華山頂。
(47)定國 宋武帝鑄。銘曰:定國。小篆書,永初元年鑄此劍,後入於梁。
(48)永昌 宋廢帝昱造。銘曰:永昌。篆書,元徽二年,造於蔣山之巔。
(49)梁神劍 陶弘景造。金銀銅錫鐵五色,合為之。文曰:服之者永治四方。小篆書,長短各依劍術法,梁武帝依普通中庚子,命弘景造神劍十三口。(鎮山 北魏道武帝造。隸書,登國元年,帝於嵩阿,鑄此二劍。)
(50)沉水龍雀 夏赫連氐造。銘曰:大夏龍雀。<魏志>:赫連百鏈為劍號曰:大夏龍雀。銘其背。
(51)太常 北魏明元帝造。銘背,曰:太常。
(52)四尺千金劍 唐晉公王鐸所有。<劍俠傳>:唐晉公有千金劍,以獲李龜壽。
(53)火精劍 唐德宗所有。<杜陽雜綿>載:夜見數尺光明,斫鐵即碎。
(54)酉蕃寶劍 宋。<宋監>載:右相都督張浚,請御前降西蕃寶劍。給賜有功將士,以為激勸。
(55)古銅劍 宋蘇軾所得。<東坡集>載:郭祥正遺古銅劍,東坡謝以詩雲:一雙銅劍秋水色,兩首新詩爭劍。
(56)楚銅劍 宋鄭文所得。<方輿志>載:宋奉官鄭文嘗官楚武昌,江岸裂,出古銅劍,文得之。冶鑄精巧,非人工所能成者。
(57)安定劍 明初安定王所貢。<咸賓集>載:洪武甲寅安定王,遣使貫異劍。賜以織金文綺,命其酋長立為四部,歲入貫為常。

⑹ 古代木匠的工具有哪些

1、鋸子

古希臘人和古羅馬人繼承了埃及人的刀劍式鋸子。

羅馬人還研製了一種「框鋸」,一個長的金屬刀身插在一個3面有框的木製。

這類鋸子一般用於粗加工。

框鋸可做成挺大的,常常是由兩個人操作,木料的兩邊各站一個人。

如今框鋸仍然廣泛地用於齊根鋸斷原木和貯木場的作業。

現迅物代形式的埃及鋸子仍然被木匠用於較精細的活。

針對不同的製作了許多不同類型的鋸子,主要區別在於鋸齒的大小和齒數的多少。

齒數較少的大齒適合做活,而細齒鋸則應用於較為平滑和光潔的切割。

2、刨子

明朝時由羅馬傳入我國,對明式傢具的發展起到了重大貢獻。

在刨子出現以前用的一種工具叫鐁,它就是刮削。

沒有證據證明我們以前有刨子,那時只有刮削,刮削只能對付軟木。

軟的我們用小刀也能刮,刮硬的會跳刀。

刨子16世紀發明,而且中國的刨子是推刨,全世界的刨子都是拉刨,往懷里走的。

鋸子兩千年前就有了,全世界都差不多。

刨子在古羅馬就有了,就是沒進來過。

《清明上河圖》上,大框傢具都出現了,但是上面就找不著刨子畝敬液。

刨子的應用使得傢具突飛猛進。

中國明末的硬木傢具飛速度發展,並很快影響到宮廷。

全世界還沒有一個民族稿和用這么硬的木頭做傢具,這是中國人與眾不同的一個價值觀。

咱們的硬木是入水即沉,比重大,質地非常好,光澤都是紫檀那種幽暗的。

刨子應用前的其它朝代,則很少用硬木來做傢具,因為最難的是平整,所以多用漆器,用漆等來掩蓋木面的不平整。

3、錘子

錘子是敲打物體使其移動或變形的工具。

最常用來敲釘子,矯正或是將物件敲開。

錘子有著各式各樣的形式,常見的形式是一柄把手以及頂部。

頂部的一面是平坦的以便敲擊,另一面則是錘頭。

錘子是主要的擊打工具,由錘頭和錘柄組成,錘子按照功能分為除銹、奶頭錘、機械、羊角錘、檢驗錘、扁尾檢驗錘、八角錘、德式八角錘、起釘錘等。

4、鑿子

使用鑿子打眼時,一般左手握住鑿把,右手持錘,在打眼時鑿子需兩邊晃動,目的是為了不夾鑿身,另外需把木屑從孔中剔出來。

半榫眼在正面開鑿,而透眼需從構件背面鑿一半左右,反過來再鑿正面,直至鑿透。

5、木銼

是用來銼削構件的孔眼、稜角、凹槽或修整不規則的表面。

按其形狀不同,分為平銼、圓銼、扁銼等。

木銼在使用時都裝有木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