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成都木偶製作
成都木偶源自唐代,是一種由演員在幕後操縱木製玩偶進行表演的戲劇。成都木偶在繼承「川派」木偶藝術傳統的基礎上,借鑒地方戲曲、民間歌舞等姊妹藝術的表演技法,廣采南北各派木偶藝術之精華為己所用,形成了「阿睹傳神」的成都木偶。成都木偶形成於唐代,此後遍及城鄉。當時的木偶叫精木偶,長約0.3米,短小精悍,操作方便。上演的劇目如《引鳳樓》、《金山寺》、《群仙會》等皆為川劇傳統劇目。班社有祥瑞班、瑞樂班、字均班、榮華班等,多在各種神會、廟會及茶館、院壩等地演出。30年代木偶戲逐漸衰落。新中國成立後木偶戲得到重視,組建了專業的木偶皮影劇院。目前成都木偶有大中小杖頭木偶、布袋木偶和手掌木偶。木偶製作精細,造型美觀,已採用化工原料和紙型塑造。木偶的手簽子在衣服之外,稱為;外支棒;的杖頭木偶,其代表劇目有傳統戲《人間好》、《小放牛》、《沉香救母》、《孫悟空三調芭蕉扇》,現代戲有《老公公種紅苕》、《劉文學》、《雷鋒參軍》等。成都木偶曾先後應邀到德國、荷蘭、瑞典、泰國、日本等國訪問演出,受到好評和歡迎。
木偶的製作
木偶的製作包括木偶頭和服飾兩大步驟,本文介紹的是掌中木偶(布袋戲)的製作過程,提線木偶與之大致相同。
木偶頭的製作
首先是打坯。目前泉州的私人作坊中還不能獨立完成這道工序,要到惠安的工廠由專門的打坯機操作,木偶頭所用材料均是樟木。
其次是雕刻。主要是刻人物五官,雖說木偶造型的繁簡不同,師傅的手藝也有差別,但通常情況下,一個熟練的師傅一天能刻三四個木偶頭。
第三是打土。就是用一種特殊的白土加水和成黏土後,均勻地塗在木偶頭的白坯上,目的是掩蓋樟木上的疤結或孔眼,使木偶頭表面光滑平整。
接下來是噴色。為木偶人物的臉部著色,像關公的臉是紅色、包公是黑色、壽星是肉色等。
再往下是彩繪。彩繪將勾勒出不同人物的各種面部表情,使其喜怒哀樂躍然眼前。然後要上光油,為的是使偶頭的色彩歷久彌新。
最後要根據具體人物配上胡須、頭發等,如果是新娘子還要盤頭發。至此,一個木偶頭就完成了。
服飾的製作
木偶服裝上最主要的裝飾就是五彩繽紛、艷麗奪目的手工綉。綉品圖案首先由設計人員根據特定的人物,畫好設計圖紙,然後比照圖紙,用針稿機在衣料上打孔,再用染料塗印,勾勒出圖樣。綉線的顏色選擇由師傅自定,像鳳尾通常有五種顏色,在不同的師傅手下會有不同的效果。接下來是掃漿糊、加內襯,使綉片挺括、有型。最後是整件組合,也就是將幾個綉片縫在一起,做成一件完整的衣服。
由於「千人一面」的機綉的出現,現在服飾手工綉的要求並不十分嚴格。只是在綉人物臉部時(業內稱為「開臉」),技術要求才高。
一個木偶頭往往並不是由一個師傅從頭到尾一手完成的。當然,如果是名家大師,會一氣呵成的,其名字會刻在偶頭的後面。普通師傅完成一個木偶大概需要五天的時間
B. 杖頭木偶的解釋
以木棍舉托操縱木偶、做出各種造型動作的襲滑棗一種木偶戲。 比喻 受人操縱的人。成語讓派例句: 他只不過是
成語語法: 作賓語、定語;用於口語拍拆
英語翻譯: puppet show in which figurines are manipulated by wooden rods
C. 木偶是什麼做的
中國木偶的種類和流派
杖頭木偶
遍布中國大地的南北東西。各地木偶高差很大,從8寸至人高不等。杖頭木偶由表演者操縱一根命桿(與頭相連)和兩根手桿(與手相連)進行表演,有的為三根桿或"托偶",依手桿位置有內、外操縱之分。頭以木樑螞雕,內藏機關,使嘴、眼可動;命桿為木、竹製,各派長、短不同,手桿與手、肘相接。"內操縱"者多演傳統戲曲劇目,寬袍大袖,便於表演戲曲程式,動作靈活,栩栩如生。"外橡碰埋操縱"多彎把式命桿,負擔減輕,表吵含現力增加;紙制偶頭轉向靈巧,便於控制,機關多樣,動作豐富;因手桿在外,身體塑形自由,整體感增強,突破了傳統造型的局限,更合人物與時代需要;手的材料不斷更新(木-塑料-樹脂),手桿逐漸由鋼絲替代,"打腳"也出現了"橫飛燕"、"大 跳"等舞蹈動作。這對劇目的開拓、表演的發展、觀眾的發掘,意義重大。時至今日,杖頭木偶聲勢依然。
提線木偶
古稱"懸絲傀儡",由偶頭、籠腹、四肢、提線和勾牌組成,高約兩尺。偶頭以樟、椴或柳木雕成,內設機關,五官表情豐富;竹製胸腹,手有文、武之分,舞槍弄棒,筆走龍蛇,把盞揮扇,妙趣橫生;腳分赤、靴、旦3種, 勾牌與關節間有長約3尺的提線。近年來,木偶舞台演出區域擴展, 泉州木偶劇團提線表演占據整個舞台空間,提線可達6尺,難度大,但表現力大增。提線一般為16 條,據木偶動作需要取捨,合陽線戲基本提線5條,做特技時可增加到30餘條, 演來細膩傳神,技巧高超。自古及今,倍受稱贊。
布袋木偶
又稱"掌中木偶",以福建漳州、泉州最盛。偶高尺余,由頭、中肢和服裝組成。它以樟木雕頭,機關控製表情和肌肉運動;手分拳、掌,食指入頭頸,中指、拇指操縱雙手,動作敏捷,准確豐富,構成布袋木偶的主體;有時表演者以一小竹簽插入偶袖捻動,豐富了手臂動作,而且他們可以憑借精湛技藝,做出開扇、換衣、舞劍、搏殺、躍窗等高難動作,令人叫絕。布袋木偶劇目豐富,傳統、現代、神話、童話,題材眾多,新型工藝結構,不勝枚舉。除此之外,民間偶有"水傀儡"、"葯發傀儡"顯現,但流布、影響甚微。"肉傀儡"雖流布較廣,但已純屬民間表演藝術了。
龍溪布袋木偶
布袋木偶,又稱掌中木偶戲。據《漳州府志》載,龍溪地區宋代已有傀儡戲。清中葉後,布袋木偶興盛,至抗日戰爭前,龍溪、漳浦、海澄、長泰等縣,鄉鄉有專業或業余戲班。長久以來,它與閩南人民血肉相連,成為其精神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布袋戲的特長是演員用手指直接操縱,因而動作節奏明快,迅捷有力。龍溪布袋戲以演武戲見長。偶頭是其結構的主要部件,雕刻家徐年松、徐竹初父子做出了突出貢獻。他們仔細研究戲劇各行當、角色的臉譜,結合自身體驗與藝術素養,雕繪出許多深刻體現典型性格的偶頭,善惡忠奸,千姿百態。指掌功夫又是其表演藝術的關鍵,演員運用偶人不同的立姿、頭姿、手姿、步姿,塑造有內心活動的偶人形象,概括、誇張而又真實,而"反套"(表現偶人"背手")和"飛套"(偶人飛出,或騰空、或躍牆,套入另一隻手)的操縱技巧,更令人驚嘆。布袋演員有三個"自我"--演員 、角色、偶人,常雙手同時搬演兩個以上角色,一心多用,呼應自如,足見其難度與演員的功力。
著名演員楊勝是龍溪布袋戲的代表人物,他有一雙神奇的手,能代言、能歌舞,表情達意,揮灑裕如。他擅長武戲,"三國"、"水滸"、神怪,無一不精;特技眾多,喘氣、縮頸、甩發、脫衣,渾然天成。《蔣干盜書》使他聲名雀起,《雷萬春打虎》、《大名府》令他藝驚海外。他以細膩的人物塑造,豐富的舞台動作,鮮明的京劇唱腔,繁難的操縱技藝,代表了 "北派布袋戲"的最高境界, 成就了龍溪布袋木偶的藝術高峰。龍溪布袋戲劇目題材寬廣,傳統戲、現代戲、兒童劇數百個,足跡遍布四大洲 。《雷萬春打虎》、《大名府》在第2 屆國際木儡戲比賽中曾獲表演金獎,《蔣干盜書》、《搶親》、《鄭成功》等都是其代表作。
D. 木偶的種類有哪些
木偶的種類有三種:1、布袋木偶,明朝一位秀才孫巧仁發明的。
E. 什麼是杖頭偶
杖頭偶宏純(棒偶、撐桿偶) Rod Puppet
杖頭偶演拆好員由偶的下方以一隻手握住命桿操控偶的重心,另一隻手握住旅絕鉛兩根手桿來操控偶的手臂。
F. 木偶戲有哪幾種
根據木偶的結構和演員操縱方式等方面的差異,又可分為不同的種類。
提線禪手嫌木偶在木偶的重要關節部位如頭、背、腹、手臂、手掌、腳趾等,各綴絲線,演員拉賀手動絲線以操縱木偶的動作,又稱線偶或線戲,也叫懸薯粗絲木偶。
托棍木偶,又稱杖頭木偶,在木偶頭部及雙手部位各裝操縱桿,頭部為主桿,雙手為側桿,演員操縱時左手持主桿,右手持側桿,舉起木偶操縱其動作。
手套木偶,又稱掌中木偶、布袋戲等,偶人身高0.27米或0.40米,頭部中空,頸下縫合布內袋連綴四肢,外著服裝,演員的手掌伸入布內袋作為偶人軀干,五指分別撐起頭部及左右臂,相互協調操縱偶人作各種動作,偶人雙腳可用另一手撥動,或任其自然擺動。
G. 夾在手指上用繩子提著玩的玩偶叫什麼
提線木偶!
提現木偶是木偶戲的一種,表演時,藝人用線牽引木偶表演動作。根植於歷史文化名城泉州的提線木偶戲古稱「懸絲傀儡」,又名「絲戲」,民間俗稱「嘉禮」,乃流行於閩南語系地區的古老珍稀戲種,數百年形成了一套穩定而完整的演出規制和700餘出傳統劇目。
贊譽為「讓木偶活起來」的福建提線木偶戲,即「嘉禮」戲,又稱「加禮」戲,古稱「懸絲傀儡」,又名線戲。 「嘉禮」、「加禮」,意即隆重的殯婚嘉會中的大禮。福建地區每逢民間婚嫁、壽辰、嬰兒周歲、新建屋廈奠基上樑或落成、迎神賽會、謝天酬願,都必須演提線木偶戲以示大禮。因此,泉州自古以來便稱提線木偶戲晌兆為「嘉禮」戲、「加禮」戲。渣謹緩此戲目前在福建地區仍然很興盛!福建泉州的提線木偶都保留得較為完好。在全國各類木偶戲中,福建提線木偶戲又是唯一仍有自己劇種音樂「傀儡如模調」的戲種,至今仍完整地保存將近300支曲牌旋律曲調及南鼓(壓腳鼓)、鉦鑼等古樂器。
H. 傀儡的意思是什麼
問題一:傀儡的意思是什麼? 傀儡 :
kuī lěi
木偶:傀儡戲。借指受人操縱、沒有自 *** 的人或事物:傀儡 *** 。
傀儡戲(傀kuǐ) :
kuǐ lěi xì
也稱「傀儡子」、「魁子」、「窟?fefe?子」。中國古廠對木偶戲的稱謂。唐宋時已很發達。宋代除杖頭傀儡(杖頭木偶)、懸絲傀儡(提線木偶)外,還純和有利用火葯爆炸作動力的葯發傀儡,用水力激發木偶機關在水面上進行表演的水傀儡等。
問題二:傀儡的意思是什麼? 傀儡kuǐ lěi傀儡的中文解釋以下結果由漢典提供詞典解釋基本解釋
1. [puppet]2. 木偶戲中的木頭人
傀儡戲
3. 比喻受人操縱,不能自立的人或組織
傀儡 ***
詳細解釋
1. 亦作「 傀壘 」。比喻郁結在心中的悶氣或愁苦。傀,通「 塊 」。
清 陳裴之 《湘煙小錄・香畹樓憶語》:「君當日以他人酒杯澆自己傀壘,興酣落筆,概乎言之。」 廖仲愷 《雙清詞草》:「右詩詞若干首,為予幽禁迅罩中窮極無聊做昌盯之作,藉以排遣胸中傀儡,工拙不計也。」
2. 亦作「 傀壘 」。1.用土木製成的偶像。
《列子・湯問》記 周穆王 時巧匠 偃師 造假物倡者,即後來的木偶人。傀儡在 漢 代用於喪樂及嘉會, 隋 唐 已用於表演故事, 宋 代更加盛行。有杖頭傀儡、懸線傀儡、葯發傀儡、水傀儡、肉傀儡等。 唐 吳兢 《貞觀政要・慎所好》:「 貞觀 七年,工部尚書 段綸 進巧人 楊思齊 至,太宗 令試, 綸 遣造傀儡戲具。」 宋 高承 《事物紀原・博弈嬉戲・傀儡》:「世傳傀儡起於 漢高祖 平城 之圍,用 陳平 計,刻木為美人,立之城上,以詐 冒頓 閼氏,後人因此為傀儡。」 巴金 《秋》二一:「 枚少爺 穿著長袍馬褂,聽人指揮,舉動呆板,衣服寬大,活象一個傀儡。」
3. 指木偶戲。
明 謝肇 《五雜俎・人部一》:「南方好傀儡,北方好鞦韆,然皆胡戲也。」
4. 比喻不能自主、受人操縱的人或組織。
清 李漁 《憐香伴・歡聚》:「這等看起來,把我當做個傀儡,從那時節掣到如今,還不知覺。」範文瀾 《中國近代史》第七章第五節:「 光緒帝 作為 西太後 的一個傀儡,才有他存在的意義,不願當傀儡,就不能當皇帝。」 陳登科 《赤龍與丹鳳》第一部八:「 宋 在村裡本來是個傀儡,所作所為,都靠 黎倀 在背後為他出謀劃策。」如:偽 滿洲國 是傀儡政權。
問題三:愛情傀儡是什麼意思啊? 很愛自己的男朋友,可他卻被著你跟別人處對象,愛說跟她不是認真的,真正愛的人是你.
給他交了話費,只是發條簡訊說一個謝字而已.用不上2天又叫你交話費.
你生病了,他只說注意休息.
分手了,愛打電話來要跟你從新開始;求你給他介紹女朋友.
總閑著沒事幌你電話,又不會打通.
通過上面的事情可以明白什麼是傀儡了嗎
他只希望你對他付出 他只想得到他想要的 而不顧及你所需要的 你只是他的一個工具而已 他不會對你付出真實的感情
傀儡 就是1個木偶身上被掛著許多線 被它上面的人所操縱
愛情傀儡 顧名思義 就是受對方擺布 約束 跟著對方的步子走 沒有絲毫主見的人
我是從別的地方復制到不是抄某個人的哦
問題四:請問傀儡是什麼意思? 比喻受人擺布.操縱沒有自 *** 的人或組織。例傀儡 *** 。
問題五:傀儡是什麼意思? 傀儡
基本解釋:
--------------------------------------------------------------------------------
傀儡(kuǐ-) : 木偶:傀儡戲。借指受人操縱、沒有自 *** 的人或事物:傀儡 ***
問題六:傀儡是什麼意思 詞典解釋:1.木偶戲里的木頭人。2.比喻受人操縱的人或組織。
問題七:傀儡是什麼意思? 傀儡(kuǐ lěi):亦作「傀壘」,原指木偶,如傀儡戲。後比喻不能自主、受人操縱的人或組織,如「傀儡皇帝」「傀儡皇太子孺子嬰(被王莽操縱)」。通俗點說就是被人控制的木偶,受人擺布。
問題八:傀儡是什麼意思? 別人的附庸
問題九:傀儡是什麼意思? 傀儡[kuǐ lěi]
[puppet]
木偶戲中的木頭人
傀儡戲
比喻受人操縱,不能自立的人或組織
傀儡 ***
問題十:傀儡是什麼意思 比喻不能自主、受人操縱的人或組織
傀儡戲是民間藝術的一種,用木偶進行表演的戲劇,今通謂木偶戲
I. 木偶到底是什麼
木偶,作為道具戲中的木偶戲,它是「演員」;作為玩具和欣賞品此輪,它是玩偶和藝術品。
布袋木偶戲,也叫「手拖傀儡。其特點是用指掌直接操縱偶像進行戲劇表演,使之栩栩如生,生龍活虎。它能夠體現人戲的唱、念、做、打,以至喜、怒、哀、樂的感情,還能表演一些人戲難以體現的動作,一個演員可以同時用雙手操縱兩個性格、情緒完全不同的角色或動物,技藝奇特,動作靈活,細膩生動,傳真如神,特別擅長武打戲。
杖頭木偶形體一般約為二尺左右,裝有三根操縱桿,藝人用棍舉起木偶並操縱其動作。北京的托偶戲森旁信、四川的托腦殼戲、廣東的托戲等都屬於杖頭木偶,我國的杖頭木偶戲再宋代已流行。當時稱「杖頭傀儡」。
鐵線木偶,也叫「鐵枝戲」。這種是由廣東潮洲的紙影戲傳入福建招安一帶發展而成的。藝人用三根竹桿套上鐵枝操縱木偶的軀乾和雙手,身段和手啟稿勢靈活細致。唱潮劇或廣東漢調。
J. 簡單提線木偶的製作方法
提線木偶製作方法如下:
工具/原料:紙一張、硬紙板一張、鉛筆一支、彩筆數支、針一枚、線一軸、膠棒一個、剪刀一把、釘扣五個、筷子一支。
1、用鉛筆在紙上畫一隻站著的兔子,要四肢完整,便於後歲答面剪開。
2、用彩筆把兔子塗上自己喜歡的顏色。
3、為了提線時更結實,用膠棒把畫好的紙兔子粘在硬紙板上。
4、把粘完硬紙板的兔子用剪刀剪下來。
5、再用剪刀把兔子的頭、軀乾和四肢都剪開。
6、用針穿上線,從頭頂扎過去。
7、留一段雙線後,在線的末端打一個結。
8、再用針線在手的大拇乎滲慧指處扎過去。
9、也留一段雙線後,在線的末端打個結。
10、頭和四肢都用針線穿過,留一段雙線以後,打個結,一共是五條線。
11、用釘扣把頭和軀干連接起來。
12、再用釘扣把四肢和軀干連接在一起。
13、最後,把頭和四肢上的五條線都分別綁在筷子上,提起來,調整一下各條線的長短,把兔子的狀態調整好,兔子提線木偶就做成了。
五種。可概括為提線木偶、杖頭木偶、布袋木偶、鐵枝木偶、葯發木偶五種。
1、提線木偶是古老的傳統木偶戲的一種,表演時,藝人用線牽引木偶表演動作。根植於歷史文化名城泉州的提線木偶戲古稱「懸絲傀儡」,又名「絲戲」,當地民間俗稱嘉禮。
乃流行於閩南方言區的古老珍稀的傳統戲劇劇種,數百年形成了一套穩定而完整的演出規制和700餘出傳統劇目。
2、杖頭木偶是一種地方傳統戲劇。在古代稱「杖頭傀儡」,是以木杖來操縱動作完成,它內部虛空,眼嘴可喊橋以活動,頸部下面接一節木棒或竹竿,表演者一手掌握兩根操縱桿進行表演,因而又稱「舉偶」。就杖頭木偶的偶型而言,有大中小三種,分布地域不同,各有特色。
3、布袋木偶,又稱掌中木偶戲。是福建省的地方傳統戲劇。據《漳州府志》載,龍溪地區宋代已有傀儡戲。清中葉後,布袋木偶興盛,至抗日戰爭前,龍溪、漳浦、海澄、長泰等縣,鄉鄉有專業或業余戲班。長久以來,它與閩南人民血肉相聯,成為其精神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4、鐵枝木偶又稱鐵線木偶或陽窗紙影戲,是一門古老的地方傳統藝術,主要流行於廣東省東部(潮汕、揭陽、饒平一帶)的民間傀儡劇種,演出時用木偶身上的鐵絲完成操縱動作,這是鐵枝木偶的最大特點。由於它發源於潮州地區,也有人稱它為潮州木偶戲。
5、葯發木偶源於宋代的一項煙花雜技,是以火葯帶動木偶表演的傳統手工技藝。曾一度被認為在國內早已失傳,研究人員考證後認為,長期以來存在於浙江泰順民間的「放花木偶」即為葯發木偶。自清朝中葉從福建傳入。
至今完整保留起製作、表演技藝。在一根長度為13至15米的毛竹竿上,隔層裝置特製煙花輪和身穿光臘紙服裝的木偶,當最低層的煙花輪引線點燃後,會逐層噴放艷麗火花,帶動木偶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