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揚場是什麼
揚場是莊稼脫粒以後,人用木杴往空中揚,讓風把草芥吹遠些,將糧食和草芥分開。
㈡ 秋天農家打場,那些值得回憶的青春年華
秋天,對於喜歡浪漫的人或者藝術家們來說,那是個多彩的季節,而對於世代生長在這里的農民來說,這是個收獲的季節。它凝聚了農民一年的祈盼和心血,就期待著這一天的到來。
秋的色彩豈止是五色?火紅的是高粱。
金黃的是水稻
橙色的是玉米
白色的是棉花
金黃的穀子
金黃的大豆
紅菇娘當然是紅色的
紅色的地瓜
金紅的糜子
筆者1962年虛歲12歲時隨家「下放」到了農村,由城市到農村,這是個不小的變化,少年正是初認識世界的起步階段,對於認識的敏感性可能是最強的。因此由一個在城裡每月只知道到糧店買糧,而轉化成;到農村土裡刨食的城裡人來說,一切都是全新的。
從春到夏,從秋到冬,一幅幅一幕幕色彩不斷的變化,年復一年的不斷成長,對周圍世界的認知也在不斷的積累。
筆者曾在許多網站上發表過自己寫的童年到少年、青年時期的回憶文章,基本上都是片段的,本來想系統的寫一篇全部連續性的長著,可是因為已古稀年齡,終有些力不從心,現只好想起一段寫一段了。
這篇文章是寫六、七十年代農村秋收打場場院里的故事,因為秋收是農民奮戰一年到了最終收獲的時刻,對於農民未來一年的生活有著極重要的意義,也是一年中最精彩的時刻。
進入9月份,在秋收前就需要做許多准備工作,六七十年代農村是集體所有制,以生產隊為基礎的勞動分配製度。
每個生產隊都有長期的或臨時性的「場院」,是用來「打場」的,這里的「場」讀chang二聲,音;常,所謂「打場」,就是脫粒穀物,所謂「場院」,就是堆放穀物和穀物脫粒的場所。
「場院」是黏土經過碾壓而成的,就是用這種石磙用畜力拉著碾壓,一般用黃土,再適當澆水碾壓,達到硬實不起砂,類似混凝土水泥。場院有永久性的,也有臨時性的,但是每年秋天都必須碾壓。
場院的大小根據生產隊人口的多少而定,莊稼在收割完一般在地里就已經晾得半幹了,這時候用大車拉到場院里,然後堆成垛保管。堆垛需要一定的技巧,要保證不歪斜,不漏雨水,一般需要經驗豐富的老把式來承擔。
一般穀子大豆要堆圓形垛,高粱堆長方形垛。
花生堆成這樣的果實朝外的窄垛,即使淋雨也很快能幹,不能捂霉了花生。
從地里將各種穀物拉到場院後,秋收前期就告一段落,這叫「上場」了,這一般的時間在十月中旬(東北)左右,下一步就要「打場」了。
通常先打高粱
打出來的高粱保存在准備好的倉里
然後開始慶蘆打大豆
記得當年打場時,半夜一兩點鍾起來「鋪場」,首先拆開垛,將大豆砍開捆,用叉子挑開在場院中鋪勻,厚度一致,然後用牲畜拉的石磙子在上面碾壓,譽滲帶根據場院大小可安排四五個磙子,都互相栓著,趕磙子的人只牽著前面領頭的牲畜。場鋪好後,只留下兩個人換班趕磙子,其他人回去睡覺,兩三個小時後來「翻場」,「翻場」是將碾壓過的大豆用木叉上下翻過來,使能夠兩面全都能壓到。一般需要「翻場」兩三次。
為什麼要起早「鋪場」,這是因為一定要保證在上午壓好場,這樣才能保證下午將今天打的場收拾利索。
注意,趕磙子的人手裡總拿著一個「干瓢」,你知道是干什麼用的嗎?這是用來接牲畜拉的屎的,是為了不污染糧食用的,雖然笨點,但是也是不得已而為之。
許多沒見過打場的朋友問過,這種看似拖把的東西是干什麼用的?
這是打場時最重要的工具之一,叫「連枷」,用頭上稍有彎的長桿,頭上鑽孔,穿一約半尺長木軸,將五六根(根據棍子的粗細,可多可少)大拇指粗的臘木棍子用皮條或繩子綁成扁排狀,再將另一小頭綁在短木軸上,這樣就成為可以轉動的「拍子」用它來抽打穀粒,這就是連枷的構造。
有一個老規矩;這場上無論有多少人打連枷,只能聽到兩個節奏,就是一上,一下,不能聽到像下餃子似的噼里啪啦的!這有點像勞動號子一樣,有鼓動力。
場院里常用的工具,木掀,連枷,木叉。
有個歇後語;耗子撈木掀——大頭在後頭。就說的這個木掀。
場院用的石磙與碾盤上的碾砣不一樣,仔細看能分辨出來。
「起場」,打幹凈的桔棵用木叉挑走,將穀粒攢到一起,這叫「起場」
然後就開始「揚場」了,「揚場」就是用木掀撮起穀物,迎著風揚出去,利用風力吹散穀粒,谷莠,和草葉等,使穀粒分離出來,這是一項技術性很強的活。有道是;頂風揚場,順風簸簸箕。揚場要看好風向,把握好力度,揚出去的穀物要散落開,不能是一喊兄大團。
關內一般多用木製的吹風機,東北沒有。
另外這個掃掃帚的很重要,叫「掠場」,要很准確的分開穀粒和粃粒,這個活需要經驗豐富的人來干。
還有簸箕簸,篩子篩等等工序,就不細說了。
打穀子,將穀子穗對穗鋪成大圈,用磙子壓連枷打,然後將里圈的穀物用木叉翻到內圈,再將外圈的穀物翻到里圈,然後在外圈鋪新的穀物,如此循環。內圈打好的穀草捆好拿出去。
八十年代起就逐漸有了拖拉機,當然拖拉機的效率比畜力要強多了。
「摔花生」,花生脫粒過去只是靠人工,大家圍坐在場院中,面前放一塊粗木頭棒,抓著幾綹花生秧,向木頭摔去,摔落花生,在生產隊無論是拔花生還是摔花生,都不限制吃花生,但是你不能往家拿就行,有時候在花生地附近幹活,在休息的時候還集體燒花生吃,可惜這些只能是美好的回憶了。
玉米不用脫粒,這樣整棒放在通風的倉子里,好存放,用時再脫粒。
當年插隊的地方高粱種的特別多,占糧食分配比例百分之七十多。
往事如煙,一瞬百年,只有通過不斷的回憶,才會覺得過往和今天的苦甜,許多故事如果今天我們不說,那麼真就會永遠被淹沒了,那麼留住這些記憶,就是筆者的心願!
謝謝朋友們關注!
㈢ 一些農活的工具的名字說下
平地或耙地是爬,人工翻地是鐵杴,刨地的是鋤頭,除草的是除草機、噴葯的打葯機,,耕地的是犁,割草的是鐮刀,收割是收割機,打場用的是風車,脫粒的是打穀機,磨面是磨盤,背草的是背籮,裝東西的是籮筐,榨油是榨油機,澆灌的是抽水機或噴灌機,
㈣ 農村用的那種用來把場地壓平曬小麥的圓柱形的石頭工具叫什麼
碌liù 碡zhou,又稱碌軸,漢族農業生產用具,是一種用以碾壓的畜力農具。總體類似圓柱體,中間略大,兩端略小,宜於繞著一個中心旋轉。用來軋穀物、碾平場地等。在中國甘肅、陝西、山西、河北、河南、山東等省份的農村大量使用。
㈤ 老鼠拉木杴歇後語
老鼠拉木杴——大頭在後邊
㈥ 不知不覺又到了一年的農忙時候,農村耕地常用的是哪些工具呢
鐮刀,在農村一直離不開的農具,兒時每逢糧食收獲季節,家家戶戶都在地里,農民們排成隊手拿鐮刀搶收麥子,那種場面非常壯觀。
木犁可能很多人都沒見過,但是在農村生活的小夥伴們,絕大部分全是見過的,即使自身沒有使用過,也見過別人用過。每一年春季的情況下,大家本地的牛就陸續派出,自然,也離不了木犁這類專用工具,全部犁身除開耙地的那個地方是鐵,別的地區全是木材製做的,但是還有一些犁是全鐵製做的,這類犁較為重,並且也貴,在農村,用得較多的便是木犁。
㈦ 農村打麥子的工具叫什麼
_枷。
拼音:liánjiā。
脫粒用的農具。由一個長柄和一組平排的竹條或木板構成,用來拍打穀物,使子粒掉下來。
_枷起源於我國,歷史悠久。據《國語·齊語》記載,早在公元前七世紀,當時的齊國(在今山東半島),首先使用_枷打麥。_枷,那時稱「枷」或稱「拂」。從唐朝算起,這種打場的農具定名為「_枷」,已有1200多年的歷史了。
明代著名科學家徐握唯光啟所著《農政全書》,對「_枷」作了專門記述。現在,各地油菜、麥子等穀物脫粒主要使用脫粒機,但在偏遠鄉村,_枷依舊是脫粒的主要工具。
(7)農村以前揚場用的工具叫什麼擴展閱讀:
隨著農業機械化的普及,很多以前用的農具也慢慢退出了歷史的舞台。
1、鐮刀
最主要的收麥工具。用鐮春差刀割麥子,分「走鐮子」割和「圍鐮子」割。
「走鐮子」就是彎著腰,左手摟麥,右手握鐮,向右後方割拉。男人們一般都採取這種姿勢,速度快,但麥茬較高。「圍鐮子」是婦女們常常採用的姿勢,半下蹲,雖然效率較慢,但割出的麥茬比較低,累了還可以就勢座扒皮皮下歇歇。
2、架子車
一種交通、運輸工具。具有悠久的歷史,繫上個世紀90年代以前農村主要運輸及交通工具,是農民的重要生產資料。因其製造成本低,使用方便,在農村發展中發揮過重要作用。
3、轆軸
打場是用碌碡將曬乾的穀物反復滾壓輾打,使糧食與秸稈和糧糠分開。打場結束後,用木叉將秸稈挑出後,剩下的是糧食與糧糠,便可以開始揚場了。
㈧ 農民在耕地的時候都用到了哪些器具
按照過去傳統的使用工具,一般有牛拉的用於翻地的鐵犁、用於碎泥土、平整田地的耙;用來挑運秧苗的秧架子;除草用的杵頭、鋤頭;開溝阻缺用的鐵鍬;灌溉用的水車、治蟲用的噴霧器、運送人與動物糞便的簸箕、糞瓢和糞桶;撈河泥用的泥夾子;收割用的鐮刀、脫粒用的木製谷桶、甩耙、人力踩動的脫粒機、柴油機帶動的脫粒機;運送穀物的稻籮、扁擔、獨輪車、板車;平整場地的石磙;叉秸稈、耙秸稈用的叉子、耙子;翻曬和收攏穀物用的木扦、木耙;篩選穀物的風車、揚谷扦;用來存放穀物的圍席;還有農民來遮陽擋雨的草帽、斗笠、蓑衣。
㈨ 農村用來揚稻穀的叫什麼工具,就是上面只有兩個叉叉
農村用來揚稻穀的叫:先盤(音)
農村打稻穀後用來翻稻草的叫揚叉
㈩ 從前農民種田最常用的是什麼工具
一、耕地整地工具
1、漢代畜力犁成為最重要的耕作農具。
2、魏晉時期北方已經使用犁、耙、耱進行旱地配套耕作。
3、宋代南方形成犁、耙、耖的水田耕作體系。
二、灌溉工具
1、商代發明桔槔。
2、周初使用轆轤。
3、漢代創造並製作人力翻車。
4、唐代出現筒車。
三、收獲工具
1、春秋時出現的脫粒工具槤枷在我國南北方通用。
2、清選工具以簸箕、木揚杴、風扇車為主,風扇車的使用領先西方近千年。
四、加工工具
1、漢代出現了杵臼的變化形式踏碓,石磨盤則改進為磨,礱。
2、南北朝時期出現了碾。
3、元代棉花成為我國重要紡織原料,逐步發明了棉攪車、紡車、彈弓、棉織機等棉花加工工具。
五、運輸工具
擔、筐、馱具、車是農村主要的運輸工具。擔筐主要在山區或運輸量較小時使用,車主要使用在平原、丘陵地區,其運載量較大。
六、播種工具
1、耬車是我國最早使用的播種工具,發明於東漢武帝劉秀時期。
2、宋元時期北方普遍使用。
3、北魏時期出現了單行播種的手工下種工具瓠種器。
4、水稻移栽工具――秧馬,出現於北宋時期,它是拔稻秧時乘坐的專用工具,減輕了彎腰曲背的勞作強度。
七、中耕除草工具
1、鐵鋤是最常用的旱地除草工具,春秋戰國時期開始使用。
2、耘耥是水田除草工具,宋元時期開始使用。
(10)農村以前揚場用的工具叫什麼擴展閱讀:
農具的發展史:
中國古代的工具大致經歷了三種類型:原始社會主要是石器,所以我們稱之為石器時代,奴隸社會主要是青銅器,故我們稱之為青銅器時代,而封建社會主要是鐵器(戰國出現鐵)。
而自古以來我國都是一個農業社會,這些材質體現到我國漫長而燦爛的農具發展史上,表現為一系列重要的農業工具的創新和傳承。而這些農具的演變也印證了我國農業歷史的沿革。
1.耒耜:傳說中最古老的工具,是一種翻土農具,大至出現在炎帝時期。其發明開創新漢族的農耕文化,木製品。
2.銅鏟:鏟土除草用的農具,出現於商代,青銅製品。
3.牛耕:一種(腳踏耕具)播種工具,始於春秋戰國時期,標志著農耕社會達到新的高度。
4.鋤:一種翻土農具,出現於西周時期。
5.鐵犁:耕翻農具,始於戰國,標志著人類發展的新時期,人類改造自然斗爭進去新階段。另外,漢初使用犁壁,鐵犁牛耕得到推廣。
6.耬車:播種工具,漢初最先產生。公元前89年,漢武帝下令全國推廣,促進農業發展。
7.耦犁:二牛三人一組耕地農具,出現於西漢。
8.鐵鍬:一種耕地、鏟土的農具。出現於西漢。
9.東漢發明水排,利用水力鼓風冶鐵。
10.翻車:一種農業灌溉工具,東漢造出雛形,完善於曹魏。
11.曲轅犁:一種翻土農具,最早出現於唐代後期的江東地區。它是耕作農具成熟的標志。
12.水轉筒車:亦為農業灌溉工具,出現於隋朝,興盛於唐。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農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