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骨科手術用的電動工具介紹
骨科手術常用的電動工具有電轉和電鋸,具體工具同木匠的工具差不多,只是更加精細,能耐消毒等技術。
㈡ 切割吻合器釘倉是干什麼用的直線型切割吻合器又是干什麼用的切割吻合器釘倉用的是康迪KYFQ80,
直線型切割吻基衫握合器是切除和縫合用的。相當與工具。不會留在體內塌掘。縫合訂是鈦合金。是不人體吸收的。以後會自己排出體外的搏慶。不用太緊張。
㈢ 手術刀是什麼材料做的
手術刀通常由刀片和刀柄組成。刀片通常有刃口以及與手術刀柄對接的安裝槽,材質通常採用純鈦、鈦合金、不銹鋼或碳鋼材料,一寬戚般為一次性的。解剖時刀老巧含刃用於切開皮膚和肌肉,刀尖用於修潔血管和神經,刀柄用於鈍性分離。根據創口大小需要選擇合適型號的刀片及刀柄。由於普通手術刀具有切割後對組織「零」損傷的特性,因此可以應用於各種手術,但其切割後創面出血活躍,應控制性的應用於出血較多的手術中。
分侍笑類
根據刀片和刀柄的連接形式可以分為可拆卸手術刀和固定手術刀兩種類型,其中可拆卸手術刀應用更加普遍。
型號
1. 刀柄型號
常見的有3號、3號加長、4號、4號加長、7號、9號、18CM上彎、18CM下彎(其型號刻於其末端)。
手術刀_刀柄
2. 刀片型號
常用的有10~27、34、36(其型號刻於其根部)。
手術刀_刀片
3. 用途
通常,10號、20-24號刀片用於切開皮膚、皮下、肌肉、骨膜等組織;11號刀片用於切開血管、神經、胃腸道及心臟組織;12號刀片用於膝部、五官科手術;15號刀片用於深部組織及眼科、冠狀動脈旁路移植術等組織切割。
㈣ 請問 一般做手術丶割開 肚皮肉的是用 幾號手術刀
10號中圓刀片、液陪20~23號大鬧襲蠢圓刀片用於切開皮膚、皮下、肌肉和骨膜等組織,手術過程不會單純只用一種刀片禪氏的。
㈤ 女人生孩子的剖腹產手術,醫生會用到哪些工具
懷孕是一件令人高興的事情,但對於孕媽來說卻不是一件舒服的體驗。如果在整個孕期都順順利利的,最後平安把寶寶分娩出來還好;
如果因為有一些其他狀況,就會被推進手術室,甚至還要剖腹產。
很多沒有生產經歷的孕媽覺得,剖腹產不就是自己打上麻葯,然後睡一覺,孩子不就出來了嗎?但如果要是看到剖腹產用到的那麼多的手術器具,估計心裡就不會那麼輕鬆了吧。
剖腹產產後的注意事項:
(1)飲食:
不同於順產,剖腹產的術後24小時是要禁食的,術後不宜下床走動,平卧4–6小時。
24小時後,可以適當吃一些食流質,半流質,給予易消化的食物,為了保持大便的通暢,要及早下床活動,防止腸粘連,促進腸蠕動。
暫時禁母乳喂養寶寶,進食要少食多餐,富有營養,多喝水、米湯來補充水分。
(2)衛生:
剖腹產雖然很疼,但是保證私處和傷口處的衛生情況。此時產婦的身體十分虛弱,是最容易受到細菌的侵襲,所以一定要經常查看傷口的狀態。
孩子就像一株嫩芽,需要父母的呵護,也需要雷霆和雨露。我是護芽媽媽,伴您在育兒路上,給孩子和自己更多的可能。若您有什麼煩惱,歡迎發來私信,望我能給您帶去靈感和寬慰。
㈥ 有誰能跟我說一下用於腹腔鏡手術的抓鉗的長度一般是多少啊250mm-360mm
無損傷抓鉗 φ5×330mm
膽囊抓鉗 φ5×330mm
鼠牙抓鉗 φ5×330mm
膽道造影鉗 φ5×330mm
胃抓鉗 φ10×330mm
取石鉗 φ10×330mm
大型抓取鉗 φ10×330mm
腹腔鏡外科手術常用器械
一、腹腔鏡攝像系統1、腹腔鏡:10mm腹腔鏡傳遞的光線強度比5mm腹腔鏡強5倍,能提供較大的視野和更好的放大倍數,適合開展較復雜的手術,5mm腹腔鏡視野相對較小、光線偏暗,但更具微創特點,適合診斷或簡單手術。2、腹腔鏡的視角:按角度有0。、30。、等不同視角的鏡,0。為前視鏡,鏡視野小,方向固定,操作時無須旋轉鏡身,適合初學者應用;30。鏡為前斜視鏡,視野大,其視野不在鏡頭的正前方,而與鏡身長軸有一定的角度,可通過鏡身改變視野方向,適合開展比較復雜的腹腔鏡手術。3、監視器:醫師通過觀察監視器圖像進行手術操作。一般監視器解析度為450-900線,高解析度監視器超過750線,監視器大小約36-54厘米。監視器放置高度與術者水平目視高度平行或略低為宜。4、攝像機:攝像機由攝像頭、攝像電纜及信號轉換器組成。攝像頭與腹腔鏡目鏡相接,根據光學原理將光學圖像轉換成電信號,攝像頭產生的電訊號經攝像電纜傳至信號轉換器。三晶片數碼彩色攝像頭,解析度可達700線以上,可滿足不同的腹腔鏡手術要求。為了延長使用壽命,最好使用一次性消毒塑料套套住攝像頭。5、信號轉換器:將攝像頭傳入的電信號轉換為視頻信號,輸出到監視器或錄像機上。信號轉換器配有色彩調諧和增強功能,預先將進行白平衡調節,使白色背影帶有柔和淺綠色為最佳。6、光源:光源現均為冷光源,其基本設備包括冷光源機和冷光源線。目前有鹵素燈、金屬鹵化物燈和氙燈3種光源。氙燈光源因其亮度高、其光線更接近自然光,是比較理想的光源,300W氙氣燈泡已成為多數腹腔鏡手術用的標准光源。導光束通常有玻璃纖維和液態水晶兩種類型。 二、氣腹系統 氣腹機是向腹腔內充氣的機械裝置,是建立和維持氣腹必不可缺的設備,全自動氣腹機根據預設的腹內壓力和充氣速度,能自動向腹腔內充氣。當達到預設腹內壓力時,充氣停止。手術中壓力下降時,能自動向腹腔內補充氣至預設壓力。 目前使用的全自動氣腹機充氣速度多達到15L/min以上,最高達到40L/min。有些全自動氣腹機還有氣體加溫功能,從而減少腹腔鏡鏡頭氣霧的形成,保持術野清晰。三、切割止血系統1、高頻電刀:高頻電刀是目前腹腔鏡手術最常用的切割止血工具,使用十分方便、有效且經濟,不僅在外科、在婦科腹腔手術中也廣泛應用。高頻電刀的工作機制核心是利用電流通過機體所產生的熱損害作用進行電凝和電切,其工作溫度可達100~2000C,電凝損傷可波及周圍5mm范圍。一般電刀輸出功率為150-200W,手術時常用功率為60-80W,最大輸出功率不應超過200W,以保證病人安全。因為它是在一密閉體腔內使用電刀,電流運動存在「趨膚效應」,有意外傷及遠處器官特別是空腔臟器如腸管等可能,控制較低頻率、負極板貼在距手術臨近部位有助避免意外損傷。2、超聲刀:超聲刀的工作原理是通過超聲頻率發生器使金屬刀頭以55.5kHz的超聲頻率進行機械振盪,使與刀頭接觸的組織內的水分子汽化、蛋白質氫鍵斷裂、細胞崩解、組織被切開或者凝固、血管閉合,達到切割組織和止血的目的。而在腹腔鏡外科手術中廣泛使用的單極電刀的工作原理,是電流通過人體組織時電阻增大引起發熱至100~200C0高溫而使組織細胞變性、壞死、乾燥皺縮、汽化、碳化、焦痂,達到止血或切割的目的,對於操作比較簡單的腹腔鏡外科手術,是一種有效和常用的工具,但是,由於電刀能夠凝固的血管比較細,對於需要處理大小網膜、腸系膜、粘連帶等血管多而粗的組織,電刀就顯得不夠理想,不但出血多,需要的時間長,而且使用鈦夾等也比較多。舊式的超聲刀的振盪頻率為24~35kHz,只能夠切割部分實質性組織,如肝、腦組織,並保留下其中的結締組織。而新的超聲刀的振盪頻率為55.5kHz,能夠切割除骨組織以外的任何人體組織,且其凝血效果比較好,可以安全凝固3mm以下的動靜脈,甚至可以凝固粗至5mm的血管。和電刀比較,超聲刀在腹腔鏡外科手術中的應用具有明顯的優點,如其精確的切割作用,使它可安全地在重要的臟器和大血管旁邊進行分離切割;少煙少焦痂使腹腔鏡手術視野更清晰、縮短手術時間;無電流通過人體使手術更安全,減少了並發症的發生;超聲刀使腹腔鏡胃腸道等操作比較復雜的出血量和手術時間明顯下降,手術困難度下降,使其推廣普及成為可能。3、超晰速超聲止血刀:工作頻率55.5kHz,刀頭振動幅度50~100微米,配備有10mm剪刀型超聲止血刀頭、5mmLCS(有直和彎形刀頭)、5mm鉤型及球型刀頭;10mmLCS有平面、鈍面及銳面三種功能,以適合不同情況的組織的切割,5mmLCS為圓柱型。還有適於開放手術使用的短形刀頭。功率輸出設定為5檔。 4、結扎速高能電刀:是一種新型的止血設備。其工作原理是使血管壁的膠原融合從而使血管封閉,可以封閉7mm直徑以下的血管和組織束,無需事先分離和骨骼化。它在大血管封閉或肝葉、脾切除中,有明顯的優越性,術時無需作任何結扎,減少操作,節省手術時間,但它不能作精細的解剖。四、腹腔鏡手術器械1、氣腹針:氣腹針外徑為2mm,針心前端圓鈍、中空、有側孔,可以通過真芯注水、注氣和抽吸。針芯的尾部有彈簧保護裝置,穿刺腹壁時,針芯遇阻力回縮針鞘內,針鞘刺入腹腔內落空、阻力消失,針芯因彈簧作用再突入腹腔,圓鈍針芯有助保護腹腔內器官組織。2、分離鉗:分離鉗有直頭與彎頭兩種。鉗桿及柄絕緣,尖頭及尾端導電,不通電時作組織分離用,通電時可用作電凝止血。分離鉗外徑5mm,一般可作360度旋轉,便於操作。分離鉗主要用於分離、止血、牽引及縫合打結。3、套管針與轉換帽:套管針包括穿刺錐和套管鞘。按材料不同,有兩類:一種為金屬套管針,可反復使用,另一種為一次性使用塑料套管針。套管鞘的前端有平頭和斜頭兩種,手術中套管鞘不慎脫出時,斜頭套管容易重新插入腹腔。穿刺錐有圓錐型和多刃型,各有優缺點:前者穿刺時不易損傷腹壁血管,但較鈍,穿刺時較費力;後者穿刺時省力,但對腹壁損傷較大。套管針尾端則有自行關閉的閥門防止漏氣。套管針內徑有3-33mm不等,腹腔鏡外科最常用有5mm和10mm兩種。轉換帽與套管針尾端相接,可在不同外徑之間變換,容納不同外徑的手術器械通過。4、抓鉗:抓鉗根據對組織抓持損傷程度分有創和無創兩類。桿柄可無絕緣層。常用有鋸齒形抓鉗、鼠齒形抓鉗、匙形咬口抓鉗。外徑有5mm和10mm兩種,長度為320mm,器械手柄處長有棘輪結構狀鎖扣,有助減輕手術時手控疲勞。抓鉗用於對組織的鉗夾、牽引及固定。5、持針器:分直頭和彎頭兩種,一般外徑5mm,長度450mm,不帶絕緣層,夾持面有羅紋。6、電凝鉤:電凝鉤是腹腔鏡手術常用而重要的器械,可用於解剖、分離、電切和電凝止血。電凝鉤有「L」形和直角形,電凝鉤是一種消耗性器械,使用時間久後絕緣層易磨損,應注意定期檢查。7、標本袋:腹腔鏡手術標本取出時為避免污染腹腔,需要裝進標本袋,便於取出。理想的標本袋應不透水、夠結實。市面上有不同型號的一次性標本袋、有時也可根據手術標本大小用安全套、塑膠手套、一次性尿袋、普通塑料膠袋等自製。8、施夾器與金屬鈦夾:腹腔鏡手術的血管、膽囊管等可用金屬夾夾閉後離斷、以替代結扎。常用的金屬夾為鈦夾、有大、中、小號,可根據組織的寬度靈活選用。施夾器外徑為10mm。9、剪刀:手術剪外徑有5mm和10mm兩種,一般都帶有絕緣層和電極頭,可同時止血。常見有直頭剪、彎頭剪、鉤形剪,彎頭剪有左彎剪、右彎剪,大多可3600旋轉。10、圈套器:圈套器可用於結扎膽囊管、闌尾根部、含血管的較大塊組織,有成品出售,常用可吸收線或者合成線,已經做好一個滑結,套扎拉緊滑結後,在組織液的作用下,線結會部分膨脹,從而使線結更緊不會松脫。 11、腹腔鏡線型切割吻合器:是腹腔鏡手術的重要工具,對於腹腔鏡胃腸手術和其他一些復雜腹腔鏡手術來講,沒有它,很多手術是不可能在腹腔鏡下完成的,如用來切割和關閉胃和腸管,切割大的血管,行吻合手術等等。可打出相互咬合成排的釘子,每側二排或三排互相錯開,在釘合時中間的刀片同時將中間切開。釘子的高度為2.5 mm 、3.5mm、4.8 mm不等,釘倉的長度有35 mm、45 mm、60 mm不等、可根據組織的厚度與寬度靈活選用。部分腹腔鏡用線型切割吻合器前端可部分彎曲。12、腹腔鏡疝修補釘合器:是腹腔鏡疝修補的主要器械,也可用於胃底折疊術、陰道懸吊術等的釘合。其外徑有12mm、10mm、5mm等幾種,前兩種釘合後,金屬小釘為B字形,後一種為小彈簧狀。13、圓形吻合器:腹腔鏡圓形吻合器用於空腔臟器之間的吻合。器械頭外徑一般有21 mm、25 mm、29 mm、33 mm幾種可供選擇。14、牽開器與腹腔鏡拉鉤:腹腔鏡手術時,為使某些組織器官顯露,人們設計了各種不同類型的牽開器與腹腔鏡拉鉤。扇形牽開器可用於牽開手術野的肝臟、結腸、大網膜等臟器;帶翼牽開器則適合在食管下段或胃近端手術中用來牽開肝左葉。五、沖洗吸引系統腹腔鏡手術時必須要有良好的沖洗吸引設備,以保證術野的清晰。沖洗吸引系統包括沖洗吸引裝置和沖洗吸引管。沖洗吸引機具備自動沖洗和吸引功能。六、手術圖像紀錄設備為了便於教學和交流、或術後檢查手術過程中有無失誤以便日後提高,可將監視器所觀察到的圖像進行紀錄。可以使用最簡單的家用錄象機,也有線數比較高的數碼錄像機,專門的圖像採集系統則採用數碼技術將手術過程直接存儲於電腦中,可以切取圖片或者直接將圖片或者刻錄光碟。
㈦ 什麼是割陰割陰割的是什麼部位
指男性割包皮,女性割陰蒂或小陰唇的儀式。入社禮內容之一。割禮之俗最早起源於迦勒底人。古埃及已存在。割禮之俗分布很廣。行割禮的時間依文化而異,一般在成年前或出生後幾日至結婚前,由專人負責舉行。其意義眾說紛紜:或為犧牲,或為痛楚考驗,或為結婚准備,或為凈化生殖器,或為象徵性生活危險,或為衛生措施,或為象徵性閹割。亦有認為是表明生殖器神聖,警告不得濫交等等。黑非洲盛行女性割禮,有些人類學家認為此舉在於剝奪孫春婦女的性享受 ,使其保持永久的貞節。
割禮這種習俗據說起源於猶太教,有2000多年的歷史。在猶太人中間,割禮實際上是履行與上帝之立約、確定猶太人身份、進入婚姻許可范圍的一種標志。現在,割禮早已不局限於猶太人,也不限於男子,而是盛行於世界很多民族的少男少女之中。在非洲,50多個國家中有30多個在不同范圍內實行割禮。其中,肯亞、烏干達、衣索比亞、索馬里、蘇丹等國家,大約有80%的男女實行過這種手術。
最不該在女人身上下手
女子割禮歷來都顯得有點神秘,因為都是私下個別進行。除少數人到醫院去做之外,大多數人一如既往,都由民間巫醫、助產婦或親友操持。一位精於此道的烏干達老嫗告訴我們,傳統的切割工具是鐵刀或小刀片,縫合使用的是一般針線,有的地方甚至使用荊棘。用則猜耐這樣落後、原始的器具切割身體的敏感部位,而經常又不使用麻醉劑,肉體上的痛苦是難以言說的。手術過程中,不但疼痛難忍,還經常發生大出血。最常使用的止血劑不過是樹膠或草灰。簡陋的醫療條件,器具從不消毒,因而手術後經常發生感染。據肯亞的瓦吉爾地區統計,手術後發生破傷風、閉尿症、陰道潰爛者約佔30%。而陰戶縫合手術不僅容易引起這些疾病,還往往導致嬰兒難產,造成母嬰雙亡。割禮對婦女身心健康造成的危害,已引起非洲各國以及國際社會的高度關注。從1979年開始,非洲婦女組織在世界衛生組織的幫助下,先後在喀圖穆、盧薩卡等地召開專門會議,通過了從最盛行女子割禮的東非和北非開始,逐步在整個非洲廢止這一陋習的決議。肯亞、索馬里等國的議會,經過激烈辯論,也都通過了立即廢止的法令。
男人被割是盡義務
同女子割禮的情況相反,男子的割禮不但沒有人要求廢止,而且在一些地區還在熱熱鬧鬧地進行著。在烏干達和肯亞的許多地區,男子割禮一般在偶數年份舉行,而個別部族,如烏干達西部的布孔喬族,則是每隔15年才舉行一次。割禮的時間,一般選擇在每年七八月或年底的農閑時節。誰家的孩子要割禮,首先把親朋鄉鄰請來,饗以酒宴,當眾宣布。赴宴者帶來啤酒、牛肉、鋤頭或其他禮物,預先表示祝賀。此後,准備割禮的孩子要天天沐浴,凈身潔體,迎接人生的新階段。信教者,還要到教堂祈禱上帝保佑。不信教者,則到墳塋上去祈求先祖的神靈相助。割禮的日子臨近,家長們聯合懇請或由酋長指派有經驗的長者,帶領孩子們作準備活動。我們在肯亞中部吉庫尤族聚居區看到,十幾個少年,頭插鳥羽,臉塗堊粉,肩披獸皮,腰系樹枝,手攜木棒,一邊喊叫,一邊在田間小路上奔跑。跑累了,他們就找塊草地停下來小憩。剛剛休息片刻,一陣激越的鼓角聲起,他們就跳起來,搖臂扭臀,手舞足蹈。帶隊的長者告訴我們,搞這些活動,平素主要是為了使孩子們成為一名合格的武士:奔跑,以追趕逃敵或猛獸;狂舞,以歡慶征戰的勝利。而在眼下,則主兆槐要是為了強身健體,磨煉意志,以便他們勇敢地迎接割禮的考驗。割禮儀式,我們在烏干達布吉蘇族聚居的農村看到過,隆重而熱烈。在選定的割禮日,村民們不分男女老幼,一大早就聚集到村頭空曠的草地上。他們擊鼓吹笛,狂歌歡叫。不一會兒,即將受禮的男孩子們就氣喘吁吁地從遠方跑來。上身近乎赤裸的姑娘們一擁而上,拽著他們狂舞。在場的其他人先是圍觀,後來好像也抵禦不住鼓點和舞步的誘惑,自覺或不自覺地也扭動起身軀。
就這樣,人們跳啊跳,直跳到一個個即將受禮的男孩子精疲力竭,甚至神魂顛倒。這時,親屬們跑上前來,將他們攙扶著走到事先劃好的一條白線上,用白布或香蕉葉子蒙上頭。這時,驀地鼓息笛停,載歌載舞的人們肅然站立,全場鴉雀無聲。只見兩個赤膊的男子從人群中閃出,大步流星地來到白線的一端。一個搓搓手,挨次將孩子們的短褲扯下。另一個迅即從挎兜中抽出一把光閃閃的刀子,將一個個光*的孩子的包皮割掉。事前沒有打麻葯,疼痛是可想而知的。但是,孩子們咬緊牙關,忍痛以對,表示自己的勇敢與無畏。手術師每割下一段包皮,就高高舉起,向幾百名圍觀的男女展示。他們遂報以「嘟——嘟——」的吼聲,對手術師的高超技術和孩子們的勇敢表示贊許。同時,歡慶本部族又增加一名成年男子。割禮時的歡慶逐漸發展成為演唱。我在民間采風時曾收集到一些專門在割禮時演唱的歌曲。這些歌曲的內容主要為取樂,內容大多穢褻,平時是不能演唱的。但也有一些割禮歌是給男孩子鼓勁的。譬如,肯亞的羅族有這樣一首割禮歌:
湖水在洶涌,
風起掀波濤。
孩子們,不要怕,
誰都要挨這一刀。
挺住勁,不要顫抖,
憋住氣,不要哭嚎。
你馬上就要長大成人,
要勇敢地迎接這一刀。
男子的割禮,大多在11歲到18歲之間進行。我國古時有「男子二十而冠,冠而列丈夫」之說。非洲的男孩子不論歲數大小,只要經過這一刀,就算成年,可以「列丈夫」。不經這一刀,無論活多大年紀,也被視為「孩子」,不算成人。因此,每個男孩子都要割禮。即使在外地學習或工作,到割禮時也要趕回家鄉挨此一刀。「一刀割出個男子漢」,不是戲言,而是對這一習俗的生動概括。
㈧ 腿骨折了,手術切開用的是電刀做的,和普通切開手術有什麼區別
電刀是外科手術的進步,用電刀做的手術相對出血量很少,聞到的燒烤氣味納虧是電刀切割、止血時的味道,每個人都是這樣,對癒合沒有什麼影響,沒有後遺症,周圍壞死脫落的皮不用管它(很多人做完骨科手術後都有這個現象),自然就沒有了,傷口裂開和電刀沒有直接關系,需要到醫院處理。希望能廳卜幫到你。扮茄穗
㈨ 扁桃體的割除
扁桃體切除術是在局部麻醉下進行的。扁桃體周圍有一層包膜,手術醫生用特殊的器械將扁桃體與其周圍的包膜分離,不同的手術醫生有不同的手術技巧,但是最普遍的方法是用剝離器或者剪刀、圈套器等,扁桃體切除術可以在門診進行,手術後7-10天即可以痊癒,研究表明摘除扁桃體並不會影響人的免疫功能。
[如下為參考]
扁桃體切除術的歷史上溯到3千多年以前,公元1世紀已經成為一種常見的手術。在中世紀和文藝復興時代,不少人介紹了扁桃體切除的手術方法,如何防範手術出血是人們最關心的問題。快速切除扁桃體的擠切刀由懸雍垂切除器演變而來,器械術語與法國大革命的「斷頭台」,有密切聯系。經過不斷改進,扁桃體擠切刀至今仍然是手術的重要工具。完全切除扁桃體及其被膜的手術技術始於20世紀之初,剝離式扁桃體切除術是現今普遍採用的手術方法。
公元30年,羅馬貴族Annus Cornelius Census寫了一部醫學網路全書《De Re Nedicina))(拉丁文),這部於1478年以後在佛羅倫薩廣為印刷的書籍,現在仍然是研究西方醫譽跡學史的經典。在Census所處的時代,扁桃體切除術已經是一種常見的手術。他在第7卷中介紹了用手指鈍性切除扁桃體的方法:扁桃體發炎就會變硬,並有一層薄膜包裹,可以用手指撕脫薄膜,將其松動摘除。如不可能,可用鉤子將其鉤住,用小刀割除。然後用醋沖洗傷口,再用葯塗搽以減少出血。Census被醫學史家們譽為描述切除扁桃體的第一人,實際上,距今3千年以前的印度書籍就有扁桃體手術的記述,印度的醫學和她的文化一樣古老!
在中世紀和文藝復興時代,扁桃體切除術已成為熟知的話題。公元625年,埃及北部亞力山卓的Paul Aegina (607-690)不僅描述了扁桃體切除術的手術過程,而且還介紹了手術器械的發展。此時,底格里斯河的A. Aetius提到:用鉤把扁桃體向前拉,刀割其突出部分。如果割得太深,就會發生出血。哥多華的醫生Albucassis (936-1053)把前人和自己所做的各種手術過程以圖解的方式繪制出來,這些收藏品最後匯集成書,其中包括扁桃體鍘除刀及返洞使用方法的圖案。1180年,義大利巴馬的Roger大夫描述了扁桃體周圍膿腫的治療方法:讓病人端坐在手術者對面,令其張口,術者用木板壓舌,於是就能看清扁桃體的形態。一手以金屬鉤牢牢鉤住膿腫側扁桃體,另一手以銳器切開扁桃體周圍組織,引流膿腫。同時,Roger還強調對嚴重病例僅僅行膿腫切排是不夠的,應將病變的扁桃體「連根拔除」,即現代所稱「膿腫扁桃體切除術」。盡管如此,在這個時期進行手術所用的工具還是粗陋的鉤鉗及剪刀,手術後傷口出血,甚至危及生命是司空見慣的事情。在此後很長時間里,人們如此懼怕出血以致扁桃體手術幾乎到了廢除的程度。1540年,Fabricius強烈意識到扁桃體手術既非容易也不安全,為了避免出血,他設想能夠用一種合適的器械,先松動扁桃體組織,然後再用抓鉗將其拉出,以便使扁桃體幾乎自動掉下來。
17世紀至19世紀後期是扁桃體切除術不斷變革的時代。查理二世的醫師R. Wiseman (1622-1676)詳細總結了將扁桃體基底部用縫線結扎並以剪刀予以切除的方法,旨在強調預防術後傷口出血。現代扁桃體擠切刀最初由懸慶世並雍垂切除器演變而來,哥本哈根的T. Bartholin (1616-1680)注意到在挪威冬季普遍流行著一種咽部卡他性炎症,此病容易引起懸雍垂腫脹。為了防止病人窒息,有時不得不採取懸雍垂切除術。手術所使用的工具竟是一個農民發明的,這個器具在瞬間就可靈巧地將極度腫脹的懸雍垂切掉。150多年以後,愛丁堡的B. Bell (1749-1806)設計了改進的懸雍垂切除器,這是一片金屬板,在其遠端有一橢圓孔,將一半圓形的刀刃向前推而把橢圓孔內的懸雍垂切除。與此同時,巴黎醫師P.J.Desault改進了一種切除膀膚囊腫的器具-膀膚刀,開始用於扁桃體切除術,其操作方法與B.Bell的描述雷同。盡管如此,,當時人們還熱衷於用刀剪和各種方式的結扎切除扁桃體。費城的Philip Syng Physick (1768-1837)曾用軟繩絞窄緩慢地勒除扁桃體,整個手術過程耗時長達12小時,其間因無法吞咽,病人不斷流涎,痛苦呻吟。P.S.Physick觸景生情,開始構思新的方法取代這個相當殘酷的術式。P.S.Physick是施行擠切式扁桃體切除術的首創者,1828年,他將B.Bell懸雍垂切除器改進,加大切除器的開口直徑,扁桃體在極短時間內被切除,病人疼痛反應輕,術後出血很少。「Laguillotine」一詞究竟何時成為扁桃體擠切刀的術語至今仍無定論,但起源於法國大革命之後的斷頭台「laguillotine」確實與這種手術器械和應用方法有關。象徵革命的斷頭台由著名的內科醫師J.I.Guillotin博士首倡,這位備受尊敬的白衣天使那時還是國民議會的議員。當時明令對貴族死囚以刀劍利索斃命,而對農民則以絞索折磨致死。他憐憫死囚的行刑過程,設想用頃刻斷頭的器具處決一切死刑犯,這樣既可取代刀劍和絞索,又可體現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對緩和當時激烈的階級矛盾具有鮮明的政治含義。1789年10月10日,J.I.Guillotin博士正式向國民議會提出建議,國王路易十六對此大加贊賞並很快予以批准,一名監獄外科醫生Antoine Louis博士設計了「斷頭台」。兩萬多人死於斷頭台的刀口下,具有諷刺意味的是路易十六國王和王後以及刑具設計者Antoine Louis也在斷頭台喪命。傳媒理所當然地把斷頭台與J.I.Guillotin博士掛鉤,guillotine便成為斷頭台術語。與政治素有瓜葛的J.I.Guillotin幸運地躲過斷頭台一劫,他在餘生一直徒勞地試圖將自己的名字與斷頭台脫鉤。1814年,他悔恨地辭別人世。子承父願,可輿論無情,為脫離斷頭台干係,孩子們不得不改名換姓。由此推測,「guillotine」作為扁桃體擠切刀術語大抵在19世紀30年代以後,此時擠切式扁桃體手術風靡歐美,P.S.Physick創用的扁桃體擠切刀備受垂青,法國自然是扁桃體擠切刀術語的策源地。1838年,W.B.Fahnestock對Physick擠切刀予以變革,它和Physick的器械一樣被廣泛應用。此後,不少人陸續也不斷對Fahnestock擠切刀加以改進,如Guersant將刀環改進成橢圓形,比較符合扁桃體的輪廓,易於套住扁桃體,Chassaignac和Maissonneuvre在擠切刀上補充了更多的零件,便於將扁桃體抓得更緊。而Morell Mackenzie(1837-1892)則對Physick擠切刀進行革新,新器具可以用單手同時施行雙側扁桃體切除術,手術時間明顯縮短。Morell Mackenzie的手術方法簡捷,傷口出血較少。他的器械沿用多年,對小兒和學齡前兒童更為適用,甚至S.F.Semon應維多利亞女王之邀在白金漢宮為其孫女施行扁桃體切除術。扁桃體擠切刀對黎民百姓和皇家貴族都體現了治療方式的平等,況且把扁桃體從咽部截除的快速程度也和斷頭台使人身首異處驚人地相似。
在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人們注意到殘余的扁桃體組織又會生長,感染症狀難以消退,因而必須將整個扁桃體及其包膜全部切除,這是扁桃體切除術趨向完善的標志。1910年,S.S.Whillis和F.C.Pybus革新了擠切式扁桃體切除法,他們在扁桃體擠切刀環套入扁桃體之後,不是直接切除,而是用手指擠壓咽口前柱,再行切除。在首次報告200例手術中,42%的病例達到扁桃體及其包膜完整切除。在隨後100例中,成功率達74%。1911年,美國聖路易的Greenfied Sluder (1865-1928)報告了題為「一種擠切式扁桃體切除術」的方法,Sluder式擠切刀將扁桃體從自然位置完全擠向前上方向,利用下頜舌骨線上方隆起將扁桃體套入刀環切除。Sluder稱此法對組織損傷極小,完整切除扁桃體的例數達99%。但Coakley,Freer和Banllenger對Sluder式切除法頗有微詞,此後不久,Banllenger把Sluder擠切刀改進成撕脫型擠切刀,如今這種器具仍廣為沿用。目前還在廣泛應用的另一種手術器械是Otto awald Popper於1929年發明的,即扁桃體止血擠切刀,Popper擠切刀有擠壓片和切割刀片,此器械的優點是術中無血,視野清楚。鑒於富有經驗的術者不可能在每次擠切手術中完整地切除扁桃體,1909年,倫敦的G. E. Waugh(1875-1940)推薦剝離式扁桃體切除術,這樣可以完全切除扁桃體及包膜。他使用的工具是環狀鼻甲刀、剪刀和細齒鉗。在仰卧的病人口中安放開口器之後,手術在全麻下進行。Waugh術式被H.Tilley等人改進,術中用圈套器切除扁桃體,必要時結扎血管,於是術後出血的危險性大為減少。與擠切式切除法相比,剝離式切除法耗時雖長,但易於完整切除。為了捍衛名譽與尊嚴,美國醫史學家J.A.Koempel費盡心血查閱了從1879年至1910年之間的375篇英文醫學文獻以及從1880年至1966年間20部教科書。他發現E. Pynchon(1890)做單側扁桃體電烙術;C.Robertson(1903)用剪刀同時行雙側扁桃切除術;1906年,W.L.Banllenger用粉碎式扁桃體刀將扁桃體及包膜一同切除;同年O.A.Griffin則用小刀和特製一對剪刀做手術。J.A.Koempel聲稱:這些美國學者的手術意圖與G.E.Waugh完全相同,最先構思和應用剝離方法完全切除扁桃體及被膜者是美國人而非英國人G.E.Waugh。這個結論的真實性似乎不容質疑,然而,J.A.Koempel列舉的美國人都未涉及麻醉。病人只有在無痛狀態下,才更有利於醫師完全徹底地切除扁桃體。
20世紀70年代以後,陸續出現了應用冷凍、激光、射頻等進行扁桃體切除術的方法,但擠切式和剝離式扁桃體切除術依然是全球流行的方法。現代免疫學的發展使扁桃體切除術的數量明顯減少了,從前扁桃體切除術的適應症主要是扁桃體慢性炎症,當今主要是影響呼吸的扁桃體肥大。然而,對具體病例時常存在是否應該行扁桃體切除術的爭議。如今扁桃體切除術並發症的發生率已顯著減少,但並發症的類型則與從前完全相同,諸如出血、發音改變、誤吸、齶咽功能不全、舌齒損傷、肺炎等,甚至出現死亡。日臻成熟的手術技術並不能杜絕各種意外,盡可能避免手術並發症一直是人類的美好願望。
㈩ 膽囊切除手術用了2種夾子在體內,2個鈦夾,2個hemock夾
你好,這都是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正常使用的器械,主要用來夾閉膽囊動脈和漏源膽囊管,這些夾子和機體有很好的相容指瞎性,不會引起不良反應的,不必擔心返逗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