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日本茶道飲茶道具有哪些-日本茶道的飲茶道具
日本茶道飲茶道具有哪些-日本茶道的飲茶道具
日本茶道是室內傳統藝術、這種茶是在與平常日子徹底阻隔的特別場所,在特定的時間內舉辦的藝術典禮,有必要經過極端繁瑣的手續。下面,我為大家分享日本茶道的飲茶道具,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日本茶道的喝茶豎前順序
更衣
觀賞茶庭
初茶
茶食
中立
濃茶
後炭
薄茶
退出
銜接
日本茶道的飲茶道具
煮水
地爐:位於地板里的火爐,利用炭火衫芹煮釜中的水。
風爐:放置在地板上的火爐,功能與爐相同;用於五月至十月之間氣溫較高的季節。
柄杓:竹製的水杓,用來取出釜中的熱水;用於爐與用於風爐的柄杓在型制上略有不同。
蓋置:用來放置釜蓋或柄杓的器具或纖畢,有金屬、陶瓷、竹等各種材質;用於爐與用於風爐的蓋置在型制上略有不同。
水指:備用水的.儲水器皿,有蓋。
建水:廢水的儲水器皿。
茶罐
棗:薄茶用的茶罐。
茶入:濃茶用的茶罐。
仕覆:用來包覆茶入的布袋。
茶杓:從茶罐(棗或茶入)取茶的用具。
茶碗
茶碗:飲茶所用的器皿。
樂茶碗:以樂燒(手捏成型而後低溫燒制)成的茶碗。
茶筅:圓筒竹刷,乃是將竹切成細刷狀所製成。
茶室
為了茶道所建的建築。大小以四疊(塌塌米)半為標准,大於四疊半稱做“廣間”,小於四疊半者稱作“小間”。
水屋:位於茶室旁的空間,用來准備及清洗茶道具。
;㈡ 麻煩懂的介紹面,日本茶道茶具有哪些東西
日本茶道所需用具:
【煮水用】
地爐:位於地板里的火爐,利用炭火煮釜中的水。
風爐:放置在地板上的火爐,功能與爐相同;用於五月至十月之間氣溫較高的季節。
柄杓:竹製的水杓,用來取出釜中的熱水;用於爐與用於風爐的柄杓在型制上略有不同。
蓋置:用來放置釜蓋或柄杓的拆友器具悶扒,有金屬、陶瓷、竹等各種材質;用於爐與用於風爐的蓋置在型制上略有不同。
水指:備用水的儲水器皿,有蓋。
建水:廢水的儲水器皿。
【茶罐】
棗:薄茶用的茶罐。
茶入:濃茶用的茶罐。
仕覆:用來包覆茶入的布袋。
茶杓:從茶罐(棗或茶入)取茶的用具。
【茶碗】
茶碗:飲茶所用的器皿。
樂茶碗:以樂燒(手捏成型而後低溫燒制)成的茶碗。
茶筅:圓筒竹刷,乃是將竹切成細刷狀所製成。
【茶室】
為了茶道所旅罩槐建的建築。大小以四疊(塌塌米)半為標准,大於四疊半稱做「廣間」,小於四疊半者稱作「小間」。
水屋:位於茶室旁的空間,用來准備及清洗茶道具。
㈢ 日本茶道用具建水的介紹
日本茶道藝術中,器具的藝術欣賞佔了很大的比例。"拜見器具"的說法本身以可以證明這一點。那麼日本茶道用具中的建水有什麼用途?下面是我精心為你整理的日本茶道用具建水的介紹,一起來看看。
日本茶道用具建水的介紹
日式茶道中的建水與水洗不同之處在於有些建水還配有蓋子,蓋子鏤空,倒水時可以讓水流到下面的砵里,在外面看不到廢水,這樣外觀上比較好看。蓋子還可以將茶葉過濾在外面,直接倒掉,可以防止下水道堵塞,是不這樣的設計很符合現代的生活方式。配合在茶席間,收納廢水,不用進進出出影響茶道氣氛。
日式茶道中的建水不同於中國的唾壺,假設大家一起喝茶,誰能張口在這里吐痰。 “建水”各種材質都有,但以銅質為多,相當於中國的水盂、水洗。
日本泡茶以干泡為主,在泡茶的過程中茶底難免會有些茶渣落在裡面,就把它倒入‘建水’里。
‘建水’是在茶道中放在旁邊作為輔助器具用的。一般不會用太顯眼的顏色的。
日本茶道用具的介紹
日本茶道——和、敬、清、寂 從唐代開始,中國的飲茶習俗就傳入日本,到了宋代,日本開始種植茶樹,製造茶葉。但要一直到明代,才真正形成獨具特色的日本茶道。其中集大成者是千利休(1522-1592年)。他明確提出 “和、敬、清、寂”為日本茶道的基本精神,要求人們通過茶室中的飲茶進行自我思想反省,彼此思想溝通,於清寂之中去掉自己內心的塵垢和彼此的芥蒂,以達到和敬的目的。“和、敬、清、寂”被稱之為日本“茶道四規”。和、敬是處理人際關系的准則,通過飲茶做到和睦相處、互相,以調節人際關系;清、寂是指環境氣氛,要以幽雅清靜的環境和古樸的陳設,造成一前悔種空靈靜寂的意境,給人以熏陶。但日本茶道的宗教(特別是禪宗)色彩很濃,並形成嚴密的組織形式。它是通過非常嚴格、復雜甚至到了繁瑣程度的表演程式來實現“茶道四規”的,較為缺乏一個寬松、自由的氛圍。
茶道用器具可分為四類:即接待用器具;茶席用器具;院內用器具;洗茶器用器具。其中接待用器具和茶席用器具是同客人直接見面的器具即鑒賞物品。而院內用器具和洗茶器用具則是消費品。通常前者是作為茶具,後者是作為雜器為人使用的。下面簡單地介紹一下這些器具的種類及用途。
接族液待用具包括壁龕處懸掛的軸字、軸畫、吸煙用具、茶碗。茶席用具包括裝飾壁龕的用具。有關炭的禮法的用具,茶道禮法用具。懷石餐用具。
茶席用具包括壁龕裝飾器具、掛軸、花瓶。
炭禮法用具包括:釜、茶爐、香盒、灰器、炭斗。
茶道禮法用具包括擱板、水碗、茶碗、茶葉罐。茶器、茶杓、蓋置、建水(盛涮洗茶碗後不要的水的容器。多為陶器製品,也有的是用薄木片做的圓盒)。
懷石餐的用具包括折敷(一種用薄木片作的容器,裝米飯和大醬湯)、碗(飯碗、大醬湯碗、盛煮茶的碗)、向付(一種陶瓷器慧穗正小缽,盛膾物用)、八寸(一種約24公分、四方形杉木質的器皿。用來盛酒餚)、烤物缽(一種稍大一些的陶瓷器)、酒器。
院內用具包括草履、圓形座墩、院內用柄杓、手桶水屋(茶室隅角洗茶器處),用具包括銅鑼、水壺、茶巾盆、圓竹刷(攪和茶葉末使起泡沫的刷子)、茶巾、柄杓等。
㈣ 日本茶道用具建水的作用
日式茶道中的建水可以用銅、銀、鐵、錫等材料製造而成,除盛水功能外有些建水還可以做為香爐使用,具有有多功能的設計思想。下面是我精心為你整理的日本茶道用具建水的作用,一起來看看。
日本茶道用具建水的作用
日式茶道中的建水與水洗不同之處在於有些建水還配有蓋子,蓋子鏤空,倒水時可以讓水流到下面的砵里,在外面看不到廢水,這樣外觀上比較好看。蓋子還可以將茶葉過濾在外面,直接倒掉,可以防止下水道堵塞,是不這樣的設計很符合現代的生活方式。配合在茶席間,收納廢水,不用進進出出影響茶道氣氛。
日式茶道中的建水不同於中國的唾壺,假設大家一起喝茶,誰能張口在這里吐痰。 “建水”各種材質都有,但以銅質為多,相當於中國的水盂、水洗。
日本泡茶以干泡為主,在泡茶的過程中茶底難免會有些茶渣落在裡面,就把它倒入‘建水’里。
‘建水’是在茶道中放在旁邊作為輔助器具用的。一般不會用太顯眼的顏色的。
日本茶道用具的作用
接待用具包括壁龕處搜蠢懸掛的軸字、軸畫、吸煙用具、茶碗;
茶席用具包括壁龕裝飾器具、掛軸、花瓶;
炭禮法用具包括:釜(鐵壺 )、茶爐、香盒、灰器、炭斗。
茶道禮法用具包括擱板、水碗、茶碗、茶葉罐。茶器、茶杓、蓋置、建水(盛涮洗茶碗後不要的水的容器。多為陶器製品,也有的是用薄木片做的圓盒)。
懷石餐的用具包括折敷(一種用薄木片作的容器,裝米飯和大醬湯)、碗(飯碗、大醬湯碗、盛煮茶的碗)、向付(一種陶瓷器小缽,盛膾物用)、八寸(一種約24公分、四方形杉木質的器皿,用來盛酒餚)、烤物缽(一種稍大一些的陶瓷器)、酒器。
院內用具包括草履、圓形座墩、院內用柄杓、手桶水屋(茶室隅角洗茶器處),用具包括銅鑼、水壺、茶巾盆、圓竹刷(攪和茶葉末使起泡沫的刷子)、茶巾、柄杓等。
日本茶道的步驟
一般說來必須具備三個條件茶會才能舉行。首先,茶會是人們的聚會。人們一邊品茗,一邊開誠布公地把自己的心聲透露出來,以求心境的統一。對談的感覺往往決定茶會的成敗與否。再則,茶會十分講究搭配。主人與客人通過茶道用具與茶具的合理搭配,將自己置身於協調的茶室空間之中。最後,茶道的具體禮法。主人接客時嫻熟、麻利的動作往往使茶會的興趣達到高潮。每一份茶都包含著主人的心意。
舉辦茶會的房間稱茶室,也稱本席、茶席或者只稱席。茶室內設壁龕、地爐。地爐的位置決定室內席子的鋪放方式。一般說來客人坐在操作人(主人)左手一邊稱為順手席。客人坐在操作人右手一邊稱為逆手席。客人經茶室特有的小出口進入茶室,傳說這種小出口是茶道始祖千利休模仿淀川小舟上的窗戶設計的。
主人根據茶道的禮法,在規定的位置上,按規矩取茶具、按一定的順序制茶。為了使茶會獲得成功,茶道的禮法表演至關重要。正是茶道禮法將喝茶這一平俗的日世老陪常生活習慣藝術化,成為茶道。禮法分三種即炭禮法、濃茶禮法、淡茶禮法。禮法的不同主要基含明於地爐(室內)與茶爐(室外)以及有無擱板決定程序的不同。表面上看起來既復雜又枯燥無味的操作程序,無論是位置、動作、順序、工具均按照科學的安排盡可能地合理,以避免各方面的浪費。
為燒沏茶水的地爐或者茶爐准備炭的程序稱炭禮法。無論是初座、還是後座都分別設有初炭禮法與後炭禮法。炭禮法的程序分為准備燒炭工具、打掃地爐(或茶爐)、調整火候、除炭灰、添炭、點香。
濃茶是茶道當中最鄭重其事的一項儀式。主要必須穿黑色的帶白色紋飾的和服。禮法進行期間,主人與客人幾乎不進行對話。學習茶道一般先從學習變通茶和薄茶開始。薄茶是茶道最基本的禮法。除薄茶、濃茶之外,由於流派的不同,有關器具的准備、圓竹刷(攪和茶葉末使其起泡沫)的使用、小綢布的疊法、茶杓的處理、搗茶葉末的方法都不盡相同。
㈤ 筅怎麼讀茶筅是什麼東西
筅讀xiǎn。茶筅,是用竹子製成,洗滌茶具的刷帚。茶筅是點茶的一種烹茶工具,由一精細切割而成的竹塊製作而成。茶筅現代成為南宋點茶恢復後必不可少的工具,也是日本茶道中必備的器具好洞,用以調攪粉末茶。
宋徽宗在《大觀茶論》中專門描述過茶筅:「茶筅,以斤竹老者為之。身欲厚重,筅欲疏動,本欲壯而未必眇。當如劍背,則擊拂雖過而浮沫不生。」可見茶筅即是一種調茶工具。
(5)日本茶道工具有哪些擴展閱讀
茶筅的歷史文化:
宋代點茶時,將絲羅篩出的細小的茶粉放入碗中,注以沸水,同時用茶筅快速攪拌均勻茶湯,使之發泡,泡沫浮於湯面。以茶湯顏色鮮白,和茶沫停留保持時間長,視為茶技高超的標准,從宮廷到市井,常以之賭勝負。
後來宋代點茶傳入日本,發展成為今天大家所熟知的日本茶道,其主要操作和器具依然沿襲宋代的規范。茶筅也隨之傳入日本,並沿用發展至今。明代以後中國人改用散茶茶葉泡茶,茶粉點茶的技藝只在日本留傳,茶筅也只在日本還有使用。
茶筅用過後要洗干凈,晾乾。洗干凈後,把竹絲的形狀要用手指整理,可以輕輕的向外撥一下。避免竹絲都聚攏來,就友悄枯會影響抹茶泡沫的生成。
㈥ 日本茶道工具
圖片太小,看不清楚。
我估摸著應該是水注,日語里也叫水次ぎ(みず銷虛つぎ)。
作用是往碗裡面稍微倒入冷水時用的。
不同的茶道流派里水注的大小和纖亮造型也不一樣,有些流派的比較樸素,有些流派的比較華麗。
此外有些流派里水注比較小,名字叫毀斗寬「水滴」(すいてき)。
中等大小的叫水注(すいちゅう)。
最大的叫水盂(すいう)。
㈦ 日本茶道用具的名稱
日本茶道強調通過品茶陶冶情操,完善人格,強調賓主間有一種高尚精神、典雅儀態和雙方間的融洽關系。那麼日本茶道用具有什麼?下面是我精心為你整理的日本茶道用具的名稱,一起來看看。
日本茶道用具的名稱
日本茶道的“茶室”,又稱“本席”、“茶席”,為舉行茶道的場所。日本的茶室一般用竹木和蘆草編成。茶室面積一般以置放四疊半“榻榻米”為度,約9-10平方米。小巧雅緻,結構緊湊,以便於賓主傾心交談。茶室分為床間、客、點前、爐踏達等專門區域。室內設置壁龕、地爐和各式木窗,一側布“水屋”,供備放煮水、沏茶、品茶的器具和清潔用具。床間掛名人字畫,其旁懸竹製花瓶,瓶中插花,插花品種視四季而有不同。
日本茶道的茶具因日本茶道源於中國,故而日本茶道的茶具也源於中國功夫茶具。其基本茶具與潮州功夫茶具一樣也分四大件:涼爐,煮水用的風爐;茶釜,煮水用的鐵制的有蓋大缽;湯瓶,泡茶用的帶柄有嘴罐,稱“急須”;茶碗,盛茶湯用的瓷碗。
另外,還有研磨茶葉的“茶磨”、夾白炭用的“火箸”;盛冷水的“水注”;盛白炭的“炭籃”;清潔茶具用的“水翻”;裝香用的“香盒”;沏茶時用於攪拌的“茶筅”;取茶粉用的竹製“茶勺”;擦拭茶碗的“茶巾”;盛茶葉末的“茶罐”;用三根大鳥羽毛製成、用於拂塵的“羽帚”;盛炭的“炭斗”;盛爐灰的“灰器”;取水用的“水勺”等。
日本茶道的用具宏巧名目繁多,不但有大小之分,還有“和物”(日本)與唐物(中國)、高麗物(朝鮮)之區別。
日本茶道的禮儀
日本茶道發揚並深化了唐宋時"茶宴"、"鬥茶"之文化涵養精神,形成了具濃郁民族特色和風格的民族文化,同時也不可避免地顯示了有中國傳統美德的深層內涵的茶文化之巨大影響。按照茶道傳統,賓客應邀入茶室時,由主人跪坐門前表示歡迎,從推門、跪坐、鞠躬,以至寒喧都有規定禮儀。
參加茶事的客人根據身份的不同,所坐的位置也不同。正客須坐於主人上手(即左邊).這時主人即去"水屋"取風爐、茶釜、水注、白炭等器物,而客人可欣賞茶室內的陳設布置及字畫、鮮花等裝飾。主人取器物回茶室後,跪於榻榻米上生火煮水,並從香盒中取出少許香點燃。在風爐上煮水期間,主人要再次至水屋忙碌,這時眾賓客則可自由在茶室前的花園中閑步。待主人備齊所有茶道器具時,這時水也將要煮沸了,賓客們再重新進入茶室,茶道儀式才正式開始。
沏茶時主人要先將各種茶具用茶巾(茶巾的折疊方法也有特別規定)擦拭後,用茶勺從茶罐中取二三勺茶末,置於茶碗中,然後注入沸水,再用茶筅攪拌碗中茶水,直至茶湯泛起泡沫為止。
客人飲茶時口中要發出"嘖嘖"的贊聲,表示對主人"好茶"的稱譽。待正客飲茶後,餘下賓客才能一一依次傳飲,飲完後將茶碗遞回給主人。客人飲茶也可分為"輪飲"或"單飲".即客人輪流品一碗茶,或單獨飲一碗茶。茶道禮法不僅是飲茶,主要還在於欣賞以茶碗為主的茶道用具、茶室的裝飾、茶室前的茶園環境及主客間的心靈交流。
整個茶會,主客的行、立、坐、送、接茶碗、飲茶、觀看茶具,以至於擦碗、放置物件和說話,都有特定禮儀。一次茶道儀式的時間,一般在兩小時左右內。結束後,主人須再次在茶室格子門外跪送賓客,同時接受賓客的臨別贊頌。
日本茶道強調通過品茶陶冶情操,完善人格,強調賓主間有一種高尚精神、典雅儀式和雙方間的融洽關系。日本茶道的禮法分為三種:炭禮法、濃茶禮和淡茶禮法。
炭禮法:炭禮法即為燒沏茶水的地爐或者茶爐准備炭的程序。無論是初座還是後座都分別設有初炭禮法和後炭禮法。它包括准備燒蔽皮鍵炭工具、打掃地爐、調整火候、除炭灰、添炭、佔香等。
濃茶禮法和淡茶禮法:濃茶禮法和淡茶禮法是主人制茶、客人品茶的一整套的程序章法。一般情況下,主人先將少許呈粉末狀的末茶放入瓷碗中後加點水,用特製的竹筅把茶末攪成糊狀,再加水至碗四分之三即可。喝時用右手拿起茶碗,放至左手撐上,再把茶碗從對面向身前轉,經細品、慢啜後奉還握吵主人。
每次茶道舉行時,主人必先在茶室的活動格子門外跪迎賓客,頭一位進茶室的必須是來賓中的一位首席賓客(稱為正客),其他客人則隨後人室。
來賓人室後,賓主均要行鞠躬禮。有站式和跪式兩種,且根據鞠躬的彎腰程度可分為真、行、草三種。"真禮"用於主客之間,"行禮"用於客人之間,"草禮"用於說話前後。
㈧ 日本的花道和茶道文化
日本的花道和茶道文化
說道花道和茶道我們都會想到日本,殊不知其實這都是我們中國老祖宗的東西。團巧現在我們只能透過日本來回憶我們祖先的光輝文化了。
茶道按照史學界公認的說法已有500年的歷史。但如果追究日本茶道的淵源卻遠遠不止500年。以茶饗客本是中國的古老習俗,自古有待客“無茶不成敬意”之說。隋唐時飲茶之俗傳入日本,公元729年,日本聖武天皇曾舉行“引茶”儀式,向僧侶賜茶。日本人逐漸得到茶樹種植和茶葉的炮製技術,飲茶逐漸成為上層社會乃至有閑階層的日常享受。到了宋代,日本人把從中國引入的“鬥茶”風俗改造成“和式賭戲”。在專設的茶室里,窗明幾凈,茶具考究,眾人正襟危坐,從上座開始右手取茶入碗,左手持壺沖茶,依此而行,個人飲後報出茶的種類、產地、顏色等,說中者為勝。此後,僧人將此鬥茶游戲與日常飲茶禮義相結合,制定出固定的茶儀,成為武士家族的禮法。這種茶儀便成為日本茶道的雛形。到15世紀,日本僧人珠田村光苦修30年,致力於茶室、茶具以及飲茶禮儀的日本化,並把佛教、儒教文化融入品茶過程,強調飲茶時人的精神感悟,茶道由此創立。公元16世紀,千利休對茶道文化進行了豐富發展,使之逐漸風行日本。現在,日本茶道已發展為“表千家”、“里千家”多個宗派。其中,最富盛名的“里千家”茶道至今已傳世15代,其茶室“今日庵”還被政府列為返拿“重要文化財產”予以保護。
實施茶道以要有專用的煮茶工具,而要有精緻的陶質茶碗,三要有品茶的茶室。煮茶工具主要有木炭火爐、小水釜(圓肚鐵罐)。這些工具正好和“五行”相對應:撮茶的銅勺為金,舀水小桶是木,陶制的茶盅是土,再加上炭火煮水,所謂五行具備缺一不可。煮茶者跪於水釜前先將茶葉搗成粉末後,用小銅勺放入古色茶碗,然後將水釜中的開水緩緩沖入些許,再用茶筅(竹製的攪拌器)輕輕攪拌,直到出現碧綠色的茶沫,再添沸水到碗中約小半碗止。茶水入碗後,主人將茶碗捧於掌上,跪於客人面前輕輕轉動茶碗,使其磁花對准客人,請客人享用。客人微微傾身接過茶碗,但不能馬上飲用,必須左手扶背向內轉三次,將磁花朝向外側,分三口將茶飲完,再將茶碗左轉三周,使磁花對准主人交回。如此禮數要按照座次在客人與主人之間依次重復。
茶道的意義在於儀式過程所營造的意境,它包含了日本哲學、宗教、道德、美學、人情等多種因素;茶道的精髓在於賓主通過共同欣賞和享受茶道藝術,達到心靈的融合,從而形成和睦的人際關漏或搭系。因此,茶水本身並非茶道的核心,對於飲慣龍井、碧螺春的中國人來說,茶味甚至有些苦澀並不上口,其程序禮節對於口渴急欲“牛飲”的外國人來講,也未免過於繁瑣。事實上,一般外國人如果對日本文化缺乏較深的研究,在初次參與之後,就會對這種呆板的“聚會”失去興趣。只有較長時間地浸潤其中,才能在飲茶的同時,慢慢品味到茶道本身蘊含的意境。茶道的最高境界為“和、敬、清、寂”。和者,和睦、諧和也;敬者,講究無我待客,尊敬客人;清者取潔凈清幽之意;而寂則有清靜入定的意味。茶道的茶室一般設在環境幽靜的地方,多花鳥植被而少車流嘈雜,品茶之人可以氣定神閑專注於茶道本身;茶道的進行節奏舒緩有序不急不躁,對人的操作、儀態、動作都有嚴格規定,可以磨練人的心性;茶道要求茶室環境布置要協調,主人待客要尊敬,客人要謙遜,無疑可教人修身。因此茶道與其說是飲茶,不如說是一種修身養性的手段。當然,對於少數精通茶道的人來說又是一種感官和精神的高級享受。
當今日本社會,由於商品經濟高度發達,茶道也同樣染上了濃重的商業氣息,成為一種消費服務,單純修煉茶道的人大大減少了。但是,在民間不少地方仍然恪守茶道禮法。少女成人出嫁之前,必先研習茶道,以培養為人妻子應具的賢淑品行。在日本的寺廟里,茶道仍然得到保存和發揚,以茶道作為迎客的最高禮儀。即使在繁華的都市裡,經常被世間煩惱所困的日本人也常常把茶室作為尋找寧靜、人情和生活情趣的好去處,把茶道看作尋求精神解脫、慰籍的手段。看來,日本茶道之所以經久不衰,並不單單因為日本人珍視傳統,還得益於它現實的社會文化功能。
日本的花道也叫插花,是將鮮花經過剪裁之後,按照一定的意念構思,加以精巧的組合擺放在器皿中的一種藝術。日本的花道藝術的形成和發展與佛教有著密切的關系。隨著佛教傳入日本,佛教儀式中在佛像前供花的習俗也隨之傳入。一直到15世紀,花道還只是宮廷寺廟的“專利”;但是,到16世紀,好美的日本人逐漸將其從宗教儀式拓展為民間藝術。當時每年的“七夕”節都要舉行花展,女人們相互比賽插花技巧。明治維新以後,花道作為一種文化得到官方的承認和支持,逐漸成為婦女進行品德藝術修養的手段。即使在今天,許多日本姑娘出嫁前到“家政學校”學習時,花道和茶道一樣是不可或缺的“必修課”。日本幾乎每年都舉行全國性的展覽,並且有不少研究插花的專門機構。
從花道的藝術發展軌跡來看,早期的花道重視保留素材的自然狀態,但後來逐漸發展為以自然素材反應插花者的宗教觀念或個人構思理念。如花道理論的基幹為天、地、人,一盆花往往要有三個中心枝,而且三者之間要搭配和諧。因此,花道和繪畫、雕塑一樣是一種極具表現力和感染力的藝術形式。花道藝術中同樣有“匠”和“家”之分,如果滿足與掌握插花技巧,搞一些傢具點綴並非什麼難事,但要創造出富有藝術魅力的作品,成為插花大家,也不是件容易事。研習花道要首先從基本技法學起,花道技術分為器皿選擇、花枝的修剪擺放、花的固定與保鮮等等。但是,這些只是花道的形骸。通過學習和掌握插花技術,加強人的修養,才是花道之為道的根本所在。而反映人的宗教、哲學或藝術思考,給人以智的啟迪和美的享受,則是花道追求的至高境界。
實際上,花道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日本人親近自然的`文化根性。日本古代隨筆大家清少納言曾在《枕草子》中這樣記述道:“把開得很好的櫻花,長長的折下一枝來,插在大花瓶里,那是很有意思的……坐在花瓶近旁,說著話,實在是有興趣的事。在周圍,有什麼小鳥和蝴蝶之類,樣子很好看地在哪兒飛翔,也很有意思。”大概,日本花道的文化底蘊其實就藏在這幾句看似平常的話里。這種對自然的親近和熱愛正好和環保主義等現代理念相契合。因此,和茶道、歌舞伎相比,在日本的民族文化瑰寶中,花道是最容易被外國人所理解、接受、欣賞的傳統藝術。對於苦於民族封閉意識太重的日本人來說,花道無疑也是讓世界了解日本人的捷徑。
歌舞伎是日本舞台藝術的奇葩,距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據傳說17世紀初一個名叫阿國的女巫為了籌錢建造寺院,到全國各地獻舞,其動人的舞姿使國人為之傾倒,所跳的舞蹈被稱為“歌舞踴”這便是歌舞伎的由來。後來“阿國歌舞伎”傳到日本各地,歌人游女紛紛模仿,載歌載舞以展現女性魅力吸引看客。不久,這種“女歌舞伎”逐漸被由美少年擔綱的“若眾歌舞伎”所取代。由於這兩種歌舞伎多具有強烈的情色意味,層屢次遭到幕府的禁止。在這種情況下,歌舞伎角色開始全部由男子扮演被稱為“野狼歌舞伎”,並吸收了科白劇和能樂的藝術特徵,其中的色情因素大大降低,而藝術品質有了很大進步,由此奠定了歌舞伎的藝術地位。
現代的日本歌舞伎角色仍然全部由男子擔任。扮演旦角的男演員叫做“女形”。由於歌舞伎像中國京劇那樣,臉上要飾以很重的彩妝,且有假發、戲服。因此,觀看演出時,觀眾僅能從扮相上識別角色的身份。歌舞伎的伴奏族樂器“三味線”為主,另外有鼓、笛伴奏。但是,和中國京劇不同的是日本歌舞伎的劇目都是取自歷史故事或傳說,如《忠臣藏》、《鏡獅子》、《勸進帳》等,極少有現代題材。歌舞伎的“大腕兒”都是有世襲藝名,如“五代目”“七代目”等。此外,演員還分別有自己的“屋號”,相當於所在劇團的名稱。當名角出場或戲演到高潮時,觀眾就大喊演員的“屋號”,表示敬意和祝賀。
歌舞伎可以說是日本傳統舞台藝術文化的內核,是日本土生土長的藝術,正是因為如此才難以為世界其他民族所認同。即使在同在東亞文化圈中的中國人也不容易充分理解歌舞伎的藝術內涵,筆者再一次觀賞日本著名歌舞伎劇團的訪華演出時發現,盡管有中文解釋,仍然有將近一半的觀眾表現出不理解或沒興趣。日本的鄰國觀眾尚且如此,英美人士就可想而知了。
和歌舞伎相比,藝妓則更為人所熟知。在日本,藝妓是一種比較特殊的社會存在,之所以特殊是因為藝妓既是一種服務性的職業,又是一種充滿日本味的藝術。在歷史上,藝妓本來和勾欄有說不清的瓜葛,以至於明治維新時期,天皇政府認為有傷風化、有損日本的國際形象,一度予以禁止。但是,最終還是社會習慣的頑固性和藝妓固有的藝術價值挽救了自己,得以延綿不絕以至今天。二戰以前,以及幾乎是社會下層少女的“專利”,通常是一些貧苦的人家迫於生計把女兒賣到藝妓館。少女被賣入藝妓館後,即和藝妓館的老闆——媽媽建立一種人身依附關系,並接受嚴格的技能訓練,然後以獻出初夜為代價找一個長期依靠的男人——老爺,並開始漫長的藝妓生涯。
看了上面的介紹,作為中國人的你我都是痛心疾首的,希望大家多多的了解現如今的中國非文化遺產,不要重復花道和茶道的悲劇。 ;
㈨ 茶道的茶具
中國茶道以求“味”和“心”的最高享受。被稱為美學宗教,以和、敬、清、寂為基本精神的日本茶道,則是繼承唐宋遺風。下面是我精心為你整理的茶道的茶具,一起來看看。
茶道的茶具
主茶具
1、茶壺
用以泡茶的器具。壺由壺蓋、壺身、壺底和圈足四部分組成。壺蓋有孔、鈕、座等細部。壺身有口、延(唇牆)、嘴、流、腹、肩、把(柄、板)等細部。由於壺的把、蓋、底、形的細微部分的不同,壺的基本形態就有近200種。
2、茶船
放茶壺的墊底茶具。既可增加美觀,又可防止茶壺燙傷桌面。
① 盤狀:船沿矮小,整體如盤狀,側平視茶壺形態完全展現出來。
② 碗狀:船沿高聳,側平視只見茶壺上半部。
③ 夾層狀:茶船製成雙層,上層有許多排水小孔,使沖泡溢出之水流入下層,並有出水口,使夾層中的積聚之水容易倒出。
茶船除防止茶壺燙傷桌面、沖泡水濺到桌面外,有時還作為“溫壺”、“淋壺”時蓄水用,觀看葉底用,盛放茶渣和涮壺水用,並可以增加美觀。選擇時應注意:
(1)形狀
碗狀優於盤狀,而有夾層者更優於碗狀。這是因為盤狀茶船無法蓄盛廢水,碗狀可蓄,但壺的下半部浸於水中,日久天長會令茶壺上下部分色澤有異,有夾層的茶船既可以下層蓄廢水,又可以上層實現茶船的各個功效,十分利於操作與日常養壺。
(2)大小
茶船圍沿要大於壺體的最寬處,若是碗狀、有夾層的茶船,碧型因要用來蓄水,所以其容水量至少是茶壺容水量的2倍,但也不可過大,應與茶壺比例協調。
(3)造型與色彩
茶船應與茶壺的造型、色澤、風格一致,起到和諧的效果。
3、公道杯(茶盅、茶海)
亦稱茶盅、茶海,用於均勻茶湯濃度。
① 壺形盅:以茶壺代替用之。
② 無把盅:將壺把省略,為區別於無把壺,常老喊將壺口向外延拉成一翻邊,以代替把手提著倒水
③ 簡式盅:無蓋,從盅身拉出一個簡單的倒水口,有把或無把。
茶盅除具均勻茶湯濃度功能外,最好還具濾渣功能。
4、茶杯
盛放泡好的茶湯並飲用的器具。
1、翻口杯:杯口向外翻出似喇叭狀。
2、敞口杯:杯口大於杯底,也稱盞形杯。
3、直口杯:杯口與杯底同大,也稱桶形杯。
4、收口杯:杯口小於杯底,也稱鼓形杯。
5、把杯:附加把手的茶杯。
6、蓋杯:附加蓋子的茶杯,有把或無把。
茶杯的功能是用於飲茶,要求持拿不燙手,啜飲又方便。杯的造型豐富多樣,其料用感覺亦不盡相同。
5、聞香杯
茶湯倒入品茗杯後,聞嗅留在杯里的香氣之器具。
6、杯托
茶杯的墊底器具。
杯托是承載茶杯的器具,雖是小小一物,卻也有一段佳話:唐建中年間,蜀相崔寧之女飲茶時怕茶杯燙著手指,遂命丫鬟以小碟托杯,碟心用蠟捏成剛好嵌住杯底的小環,端拿時杯子不會晃動傾倒,又免於挨燙,後又請人依樣做成漆器。崔寧見了,十分高興,名之曰“托”,從此便流傳開來,延用至今。因此,杯托的要求必須是易取、穩妥和不與杯粘合。
7、蓋置
放置壺蓋、盅蓋、杯蓋的器物,保持蓋子清潔。
蓋置的功用是保持壺蓋的清潔,並防止蓋上的水滴在桌上,所以蓋置要有集水功能。支撐式蓋置是簡狀物,只能支撐住蓋子的中心部位,因此蓋子也要設計成有集水功能的,使蓋上的水集到中心再滴到簡內蓄積,高度以略高於杯為宜,亦可用直筒杯代之;托墊式蓋置可用各種盤子或用各式茶托。
8、茶碗
泡茶器具,或盛放茶湯作飲用工具。
① 圓底:碗底呈圓形。
② 尖底:碗底呈圓錐形,常稱為茶盞。
9、大茶杯
泡飲合用器具。多為長桶形,侍慧野有把或無把,有蓋或無蓋。
10、同心杯
大茶杯中有一隻濾膽,將茶渣分離出來。
11、沖泡盅
用以沖泡茶葉的杯狀物,盅口留一缺口為出水口,或杯蓋連接一濾網,中軸可以上下提壓如活塞狀,既可使沖泡的茶湯均勻,又可以使渣與茶湯分開。
(二) 輔助用品
泡茶、飲茶時所需的各種器具,以增加美感,方便操作。
1、桌布:鋪在桌面並向四周下垂的飾物,可用各種纖維織物製成。
2、泡茶巾:鋪於個人泡茶席上的織物或覆蓋於潔具、乾燥後的壺杯等茶具上。常用棉、絲織物製成。
3、茶盤:擺置茶具,用以泡茶的基座。用竹、木、金屬、陶瓷、石等製成,有規則形、自然形、排水形等多種。
4、茶巾:用以擦洗、抹拭茶具的棉織物;或用作抹乾泡茶、分茶時濺出的水滴;托墊壺底;吸干壺底、杯底之殘水。
5、茶巾盤:放置茶巾的用具。竹、木、金屬、搪瓷等均可製作。
6、奉茶盤:以之盛放茶杯、茶碗、茶具、茶食等,恭敬端送給品茶者,顯得潔凈而高雅。
7、茶匙:從貯茶器中取干茶之工具,或在飲用添加茶葉時作攪拌用,常與茶荷搭配使用。
8、茶荷:古時稱茶則,是控制置茶量的器皿,用竹、木、陶、瓷、錫等製成。同時可作觀看干茶樣和置茶分樣用。
9、茶針:由壺嘴伸入流中防止茶葉阻塞,使出水流暢的工具,以竹、木製成。
10、茶箸:泡頭一道茶時,颳去壺口泡沫之具,形同筷子,也用於夾出茶渣,在配合泡茶時亦可用於攪拌茶湯。
11、渣匙:從泡茶器具中取出茶渣的用具,常與茶針相連,即一端為茶針,另一端為渣匙,用竹、木製成。
12、箸匙筒:插放箸、匙、茶針等用的有底筒狀物。
13、茶拂:用以刷除茶荷上所沾茶末之具。
14、計時器:用以計算泡茶時間的工具,有定時鍾和電子秒錶,可以計秒的為佳。
15、茶食盤:置放茶食的用具,用瓷、竹、金屬等製成。
16、茶叉:取食茶食用具,金屬、竹、木製。
17、餐巾紙:墊取茶具、擦手、拭杯沿用。
18、消毒櫃:用以烘乾茶具和消毒滅菌。
(三) 備水器
1、凈水器
安裝在取水管道口用於純凈水質,應按泡茶用水量和水質要求選擇相應的凈水器,可配備一至數只。
2、貯水缸
利用天然水源或無凈水設備時,貯放泡茶用水,起澄清和揮發氯氣作用,應特別注意保持清潔。
3、煮水器
由燒水壺和熱源兩部分組成,熱源可用電爐、酒精爐、炭爐等。
4、保溫瓶
貯放開水用。一般用居家使用的熱水瓶即可,如去野外郊遊或舉行無我茶會時,需配備施行熱水瓶,以不銹鋼雙層膽者為佳。
5、水方
置於泡茶席上貯放清潔的包茶用水的器皿。
6、水注
將水注入煮水器內加熱,或將開水注入壺(杯)中溫器、調節沖泡水溫的用具。形狀近似壺,口較一般壺小,而流特別細長。
7、水盂
盛放棄水、茶渣等物的器皿,亦稱“滓盂”。
(四) 備茶器
1、茶樣罐
泡茶時用於盛放茶樣的容器,體積較小,裝干茶30-50克即可。
2、貯茶罐(瓶)
貯藏茶葉用,可貯茶250-500克。為密封起見,應用雙層蓋或防潮蓋,金屬或瓷質均可。
3、茶瓮(箱)
塗釉陶瓷容器,小口鼓腹,貯藏防潮用具,也可用馬口鐵製成雙層箱,下層放乾燥劑(通常用生石灰),上層用於貯藏,雙層間以帶孔擱板隔開。
(五) 盛運器
1、提櫃
用以存儲泡茶用具及茶樣罐的木櫃,門為抽屜式,內分格或安放小抽屜,可攜帶外出泡茶用。
2、都籃
竹編的有蓋提籃,放置泡茶用具及茶樣罐等,可攜帶外出泡茶。
3、提袋
攜帶泡茶用具及茶樣罐、泡茶巾、坐墊等物的多用袋,用人造革、帆布等製成的背帶式袋子。
4、包壺巾
用以保護壺、盅、杯等的包裝布,以厚實而柔軟的織物製成,四角縫有雌雄搭扣。
5、杯套
用柔軟的織物製成,套於杯外。
(六) 泡茶席
1、茶車
可以移動的泡茶桌子,不泡茶時可將兩側檯面放下,擱架向對關閉,桌身即成一櫃,櫃內分格,放置必備泡茶器具及用品。
2、茶桌
用於泡茶的桌子。長約120-150厘米,寬約60-80厘米。
3、茶席
用以泡茶的地面,常常用泡茶巾墊之。
4、茶凳
泡茶時的坐凳,高低應與茶車或茶桌相配。
5、坐墊
在炕桌上或地上泡茶時,用於坐、跪的柔軟墊物。大都為60厘米×60厘米的方形物,或60厘米×45厘米的長方形物,為方便攜帶,可製成折疊式。
(七) 茶室用品
1、屏風
遮擋非泡茶區域或作裝飾用。
2、茶掛
掛在牆上營造氣氛的書畫藝術作品。
3、花器
插花用的瓶、蔞、籃、盆等物 。
准備茶具的講究
選擇泡茶的器具,一要看場合、二要看人數、三要看茶葉。優質茶具沖泡上等名茶,兩者相得益彰,使人在品茗中得到美好的享受。如:名優綠茶應選用無花、無色的透明玻璃杯,既適合於沖泡綠茶所需的溫度又能欣賞到綠茶湯色及芽葉變化的過程;青茶則選用質朴典雅的紫砂壺;花茶則選用能夠保溫留香的蓋碗茶具的選擇也與茶葉品質有關,如外形一般的中檔綠茶就要選擇瓷壺沖泡了。泡飲用器要潔凈完整,選擇時應注意色彩的搭配,質地的選擇,且整套茶具要和諧。
㈩ 抹茶道的茶具
日本人對抹茶的講究從茶具中可以一窺究竟,成套的抹茶具包含陶碗、茶筅、茶杓,講究的還附上名為御茶巾的小抹布。茶筅品質帆陸模好壞會影響抹茶起泡的程度,數量越多效果越好,超過75枝的茶筅價格也就越高。 廣義的茶道用具是指整個茶事活動所用的道具,大致分為5類:
等候室用的茶道用具——主要有壁合的掛軸、花瓶
添炭用茶道用具——爐、炭斗、羽帚、火筷、灰器、灰匙、釜環、釜墊、香、香盒
點茶用茶道用具——是日本茶具中最重要、最具代表性的道具。
懷石料理用具——主要是黑色漆器,風格文雅。
茶庭院內用具——主要有草鞋、木屐、斗笠、圓坐墊、水桶、水勺。 敷板、爐、風爐、釜、蓋置、水指、柄杓、水次、建水、棗、茶入、仕覆、茶杓、茶筅、茶碗、茶巾、帛紗、茶點、菓子箸、棚、杓立、飾火箸、釜據、切藁、毛氈、立禮桌、立傘。
第一:煮水
敷板——放置於風爐下面,功用是隔熱。
爐——位於地板里的火爐,利用炭火煮釜中的水。
風爐——放置在地板上的火爐,功能與爐相同,用於五月至十月之間氣溫較高的季節。
蓋置——用於放置釜蓋或柄杓態緩的器具,有金屬、陶瓷、竹等各種材質;用於爐與用於風爐的蓋置在型制上悉消略有不同。
柄杓——竹製的取水用具,在中間段多有竹節,用來取出釜中的熱水;用於爐與用於風爐的柄杓在型制上略有不同。利用柄杓舀水調節釜的熱水溫度、或用來清洗茶碗。
水次——席間由茶水間提水,加入水指的容器。
建水——用於裝清潔茶具後的廢水的儲水器皿。
第二:茶罐
棗——木製上漆的盛抹茶的小罐(薄茶用),形似大棗。有平棗、小棗、中棗、大棗等各種規格。
茶入——盛抹茶的陶瓷小罐(濃茶用),根據形狀不同分為肩沖、茄子、海壺、文琳等。
仕覆——用來包裹茶入(濃茶罐)的布袋。
茶杓 ——從茶罐(棗或茶入)中取茶的用具,竹製。在中間段多有竹節的稱為[草],竹節在兩端的稱為[行],沒有竹節的稱為「真」。
茶筅——圓筒形竹製的點茶用具,乃是將竹切成細刷狀所製成。形狀如喇叭狀,高11公分,直徑6公分。使用前要預先用冷水浸泡,點茶前為防止竹絲折斷混入茶中,有必要在熱水中再浸泡洗滌。茶筅品質好壞會影響抹茶起泡的程度,數量越多效果越好,超過75枝的茶筅價格也就越高。
第三:茶碗
茶碗——飲茶所用的器皿,有各種形狀和顏色。通常日本茶道,提到茶碗就有一樂、二荻、三唐津的說法。
樂是以樂燒(手捏成型低溫燒制)製成的茶碗,分為黑樂和赤樂;荻為荻燒;唐津分為青瓷和白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