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工具五金 » 書法的工具怎麼擺放
擴展閱讀
資源和硬體有什麼區別 2025-05-16 13:25:07
成華水產品批發多少錢 2025-05-16 13:00:02

書法的工具怎麼擺放

發布時間: 2023-03-17 01:03:24

① 我想練毛筆書法啊。要准備什麼東西啊

要准備書法文具,指的就是:筆、墨、紙、硯、裁紙刀、鎮紙、水碗。

1、筆

1.1、毛筆標准 尖、齊、圓、健;

合格的毛筆有四項標准:「尖」、「齊」、「圓」、「健」,合稱為筆的四德。

這樣,運筆就能穩實而靈活。掌虛的目的是使手掌的筋骨肌肉放鬆,否則手指和腕部就會僵直、緊張,不利於運筆。掌豎,就是執筆時手掌要盡量豎起來。掌豎才能筆直,筆直才能鋒正,鋒正則四面勢全,運轉自如;否則,就會導致筆管歪斜,筆鋒不正,筆畫易成偏鋒病筆。腕平,是指手腕與桌面要平行。

② 書法的入門基礎知識

書法的入門基礎知識

書法的入門基礎知識,書法之用筆之法,目的在於通過毛筆和筆毫在紙面運動,寫出有骨有肉有生命力的線條來,練就一手好字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下面看看書法的入門基礎知識。

書法的入門基礎知識1

一、楷書的的基礎知識

1、書法的工具:

筆、墨、紙、硯、統稱為「文房四寶」

筆:我們偉大的祖先早在新石器時代就已經使用毛筆了。普通用的毛筆可分為三大類:硬性(狼毫)、中性(兼毫)、和軟性(羊毫)這都是根據毛的軟硬區分的。我們現在用的「白雲」筆,就是兼毫筆,適合初學愛好書法的人使用。

墨:我們在寫字之前將墨汁倒入硯台里,最好加少許水,在放入少些洗衣粉或==這樣墨汁比較細膩均勻。但是注意不要往墨瓶里加水,否則墨容易臭。每次寫完字之後,應將剩餘墨汁倒掉,將硯台刷洗干凈,將毛筆尖用清水沖洗干凈,這樣可以保持毛筆使用的耐久性。

紙:通常我們在家練習的時候還可以用舊報紙或薄白紙練習,可以使用一些書法田字格宣紙,澀面用墨有滲透性很好。

硯:練習毛筆字是還需要:筆架、毛氈、筆洗。枕尺等用具。

2、書寫姿勢:

毛筆字主要是靠腕力,用腕力帶動指力的活動來執筆,但也要有正確的書寫姿勢。身要直、兩腿自然放平。

寫字正確坐姿:頭正、身開、臂開、足安。

頭正:頭要端正,稍向前傾孫前俯,目注於紙上:

身正:身體正直端坐。挺胸肩平,上身向前傾。不可後背彎曲,胸口離桌邊保持一拳左右的距離。

臂開:右手執筆,左手按紙。兩臂自然地向左右撐開,兩肩平而放鬆。

兩足:兩腳自然安穩地踏在地面,不向前交叉,不向後彎曲,不要踏在桌下面的橫牚(cheng)上。

寫毛筆時,五指的指尖稍用力,執得緊一些,「緊」就是「實」。但不能執得過死,否則,指腕運轉不靈活,寫出的字僵直呆板。但也不要過松,執筆松寫出的字軟而無力,無風神。

執筆的高低根據書寫字的大小而決定。寫小楷字執筆要低,寫中、大楷字則執筆要高一些。一般執筆離筆頭的根部約二寸左右為好,寫行、草書筆要再高一些。

3、運腕法:

執筆講的是指法,運筆講的是腕法,寫字除執筆穩之外,還要善於運腕,只要運腕得法,才能寫出雄強健力的漢字來。腕法可分枕腕、枕肘、懸腕三種。

書法的入門基礎知識2

練字有什麼好方法?

這個問題很重要。臨帖是練字的不二法門,是最容易見效的正確方法。書法與繪畫不同,繪畫要"寫生",書法要"寫熟",這個"熟"就是把字帖的字臨熟,只有熟才能生巧。有的朋友雖然能堅持每天臨帖,而且臨的數量也很多,但就是不見效果,這說明臨帖的方法不正確。

因此,我們一定要明白臨帖的正確方法,臨帖的要求是"精準",方法是"斤斤計較",古人甚至要求臨寫的字與字帖的字能升汪重合起來,分毫不差。在臨寫每一個筆畫、每一個字之前,要預先觀察這個筆畫的位置、角度、長短,做到心中有數,下筆時才能游刃有餘。臨完一個字,不要著急臨下一個字,先把臨寫的字與原字對比

比較不同之處,然後再臨一遍進行修正,再對比找問題,再...如此反復多次,直到把這個字掌握,與字帖寫得差不多為止。只有這樣"逐個擊破",才能真正把書家的東西領會於心,從而達到舉一反三的效果。

持之以恆,寧少寫也要好好寫,每天十來個字,每個字多寫幾遍,先好好看字帖,再臨或摹。一定要堅持,每天只需抽一到兩小時專門練,幾個月就能發現字比以前有改善了。還有平常寫字也要認真寫,回憶練字時是怎麼寫的,不在平常寫字鞏固,只會事倍功半。

同時練硬筆書法與毛筆書法會沖突嗎?

只要時間充裕,兩者同時練習沒有任何沖突,相反還會相互促進。一方面,練習硬筆字可以完善毛筆字的結構。毛筆字和硬筆字在筆畫上有粗細之分,但在結構.上沒什麼不同。在硬筆書寫時,我們可以對古人總結的結構規律進行體會與實踐,然後應用到毛筆字的書寫當中。

另一方面,練習毛筆字可以豐富硬筆字筆畫的表現力。人們對吵凱仔於硬筆字的審美,往往受到傳統毛筆字的影響。因此,硬筆字的筆畫在起筆、行筆、轉筆、收筆中包含豐富的提按頓挫,整個字就會更加耐看,就會受到人們的好評。毛筆字的筆畫寫得越好,硬筆字的筆畫也會越來越精到。

寫好字和握筆姿勢有關系嗎?

握筆姿勢與寫字好壞有一定的關系。誠然,生活中握筆姿勢不正確但寫字漂亮的人也見過,有的人用左手執筆,也仍然能把字寫好,但是,能夠寫一手漂亮字的人,握筆姿勢絕大部分是標准規范的。正確的握筆姿勢能夠將手指的靈活程度得到充分"發掘",有利於更好地發揮"實踐"的作用。

因此,小學生一開始握筆寫字,就- -定要養成正確的握筆姿勢,會對寫好字有一定的促進作用。有的高年級同學說按照正確的握筆姿勢就不會寫字了,這是正常現象,因為任何轉變都需要- -個過程,只要堅持一段時間,自然"熟能生巧"。改變握筆姿勢要比改變丑字容易得多,改變握筆姿勢都下不了決心,還有決心去改變丑字嗎?

練硬筆字需要從筆畫開始練嗎?

是有必要的,因為好字需要好的筆畫,如同好的建築也需要好的石材。有一-定筆畫基礎後,就可以臨習單字了。由於硬筆字小、日常寫字量大、硬質筆尖等屬性,決定了硬筆字與毛筆字的練習側重點不同,硬筆練習要更加重視結構方面的.研究。

對於一個字來說,只要結構合理、美觀,即使筆畫的起筆、行筆、轉筆、收筆沒有任何修飾,整個字也不會太差。但是,如果結構東倒西歪、松垮拖拉,即使筆畫再精緻,對整個字的美觀度也難有回天之力。

書法的入門基礎知識3

枕腕

枕腕是執筆的手腕枕靠在桌面上或枕靠在左手背上書寫的方法。

也有採用一種叫「臂擱」的竹片來擱手的,一般用於夏天,因為夏天容易出汗,手上的汗水容易將紙洇潮。

用枕腕法書寫毛筆字,因手腕靠在桌上手很平穩,適宜於寫小楷或一寸見方的中楷,但也會因手腕擱死了而難於移動。如果再寫大一些的字,就要用懸腕來書寫。

懸腕

懸腕是執筆的手腕懸起,離開桌面,肘臂仍靠在桌上的書寫方法

這種方法,手腕活動范圍比枕腕法大一些,臂和肘關節還是靠在桌上,仍然比較平穩,可寫二三寸大小的大楷字。如果寫對聯或大字,就要用懸肘法來書寫。

懸肘

懸肘是執筆的手臂全部懸空來書寫毛筆字的方法。

這種方法因手臂不靠在桌上,沒有一點妨礙,可以任意揮灑,不管寫大字、小字都很適宜,是最佳的書寫方式,也是書法家普遍採用的方法。

宋代的大書法家米芾,連寫小楷字都用懸肘法來寫,可見他功力有多深。

當然初學者沒有必要這樣做。

翰墨

義同」筆墨」,原指文辭。

三國魏曹丕《典論·論文》:「古之作者,寄身於翰墨,見意於篇籍。」

後世亦泛指書法和中國畫。

《宋史·米芾傳》:「特妙於翰墨,沈著飛翥,得王獻之筆意。」

摩崖

把文字直接書刻在山崖石壁上稱「摩崖」。

如秦碑之《嶧山刻石》,漢碑中之《石門頌》等。

碑學

清代阮元、包世臣提倡北碑後,學書崇尚碑刻風氣大盛,遂有北派碑學、南派帖學之分。

又指「碑版學」,即研究考訂碑刻起源、體制及新舊異同等學問。

拓本

用紙緊覆在碑帖或金石等器物的文字或花紋上,用墨或其他顏色打出其文字、圖形來的印刷品。

③ 想學習毛筆書法 入門階段如何學習

初 學 書 法 的 常 識

一 筆墨的使用和保養:
1.安硯:把硯台放在桌子的右上角。

2.研墨:
●倒水要適量,不要太多。
●拿墨時,食指要放在墨的頂端,拇指和中指夾在墨條的兩側。
●按墨要重,磨墨要慢。
3.發筆:
●用清水浸泡筆毫,把筆的膠質泡發。
●不要浸泡太久,以免筆管裂開。

4.掭筆:在硯台邊上捻轉筆鋒,使筆鋒順攏。

5.洗筆:
●寫完字後,用清水把筆上的餘墨洗去。
●把筆放在毛邊紙上吸去水分。
●把筆吊在筆架上晾乾。

二、 用具的擺放:

( 一) 毛筆:

1.毛筆的種類:

●硬毫筆:筆性剛健。如:狼毫、山馬、牛耳毫、鼠須、山兔、鹿毛筆。

●軟毫筆:筆性柔軟。如:羊毫筆。 ●兼毫筆:用硬毫、軟毫集在一起,剛柔並濟。筆性介於硬軟毫之間。 如:長流、如意,適合初學的人使用。

2、毛筆的選擇:

一枝好的毛筆要具備「尖、齊、圓、健」四種品德。

●尖~筆毫聚合時,筆鋒要能收尖。 ●齊~將筆頭沾水捏扁,筆端的毛整齊無不齊現象。

●圓~筆肚周圍,筆毫飽滿圓潤,呈圓錐狀,不扁不瘦。

●健~筆毛有彈性,筆毛鋪開後易於收攏,筆力要健。

(二)墨:

1.墨可分為松煙墨及油煙墨:

●松煙墨:
是燃燒松枝取其煙,經過漂、篩,除去雜質,配以牛皮膠和香料加工製成。

●油煙墨:
用桐油、麻油等植物油所燃燒之煙,加皮膠、香料而製成,黑色黑而亮。

2.好墨的特點:

●質細:指墨沒有雜質,結構緊密。
●膠輕:墨中配入之膠質適中。
●色黑:墨色黑中透亮,有神采。
●聲清:研磨或敲擊時,聲音清脆而不粗濁。

(三)紙:

1.木漿紙:宣紙、棉質。

2.竹漿紙:毛邊紙、元書紙。

3.宣紙:拉力較強、潔白、堅韌、耐久等特點。

(四) 硯:

又稱硯台、硯池,硯的質地要細膩,才能發揮墨的效用。一般石質為主。

1.三大名硯:端硯、歙硯、洮硯。平時可採用台灣西螺所產的「螺溪硯」。

2.使用及保養:

●避免硯台表面磨損。

●書寫完畢,將硯台上的殘墨與墨渣清洗干凈。

●加上蓋子,以防止污染。

寫字姿勢
一、書寫姿勢:

1.坐姿:頭正、身直、臂開(成 < >芹歷形)、足安。
2.站姿:頭俯、身躬、臂懸、足開(站得穩)。:

姿勢與寫字關系密切,對人身體有直接影響。寫字有坐姿和站姿兩類。

頭部端正,微向前傾。

胸不靠桌,兩肩齊平。

左手按紙,腰部上挺。

兩腳平放,與肩同寬。

二、坐姿的要求:

頭正、身直、臂開、足安

頭正,就是頭部端正,稍微向前,頭不低俯在紙前,也不向左右偏側,有利於把字寫端正;身直,即身子要坐得正直,兩肩齊平,腰部挺起,身子不要靠近身邊,以免妨礙呼吸;臂開,即兩臂自然撐開,右手執筆,左手按紙,成均衡姿勢;足安,即兩腳自然放平,不要交叉或蜷腿、踮腳尖。

三、立姿要求:

頭俯向桌子,與紙面保持身躬、臂懸、足開。頭俯,即頭向正前方向俯向桌子,與紙面保持一心多距離,這樣能視線正,視角合適,照顧全局,下筆准確;身躬,即身子略向前彎,腰部不宜挺得很直;臂懸,即執得寸進尺的右手要全部懸空,胳膊肘和手腕均要離案,以利於掌握行氣和章法,左手應按在左面紙上,比右手稍高的地方;足開,即兩足自然分開,距離與肩寬相當,左腳向前半步,右腳稍後。

四. 執筆要領

執筆:拇指與食指夾住筆桿,其它三個指頭輔助運筆,指實

拇指橫撐,關節外凸。指實掌虛,五指齊力。執不宜緊,又不宜松。腕平掌�,筆桿正直。
執筆高低,因字而異。字大執高,字小執低。
三. 運筆方法
指主執筆,腕主運筆。手腕懸空,又須平覆。 全用手腕,來回運轉。

基本筆畫

(一)橫 (勒)
逆鋒向左頓筆、提筆中鋒向右行、中鍵頓筆回鋒、收筆則韌而動、有力。

(二)豎 (努)
逆鋒向上、轉筆向下行、頓筆回筆向上急起、收則不滯而利落。

(三)點 (側)
藏鋒落筆、轉筆向上、向右行筆、向下回鋒、收筆則緊而活、有致。
(四) 撇 (掠)
逆鋒轉右下行、撇出則承接有情。
(五)短撇 (啄)
逆鋒向上、轉右下、行筆、撇出則穩准而顧下一筆。
(六)挑 (策)
露鋒頓筆、行筆向上、挑出則揚鞭有指。嫌培搜
(七)捺 (磔)
逆鋒向上、右下行頓筆、輕提、捺出則如切肉圓拖。

書法入門與書法技藝的飛升

很多人學習書法,以為只要把字寫得端莊娟秀,模仿古人的字體形似就算入門了。事實上,練習傳統的字貼,選擇臨摹顏體、柳體、趙體、歐體、宮體等字貼,只是為了掌握字形筆畫的特徵,習練者通過反復的臨摹,可以達到形似,掌握書法筆畫的藝術風格。這屬於書法藝術的皮毛,臨摹字貼,是為了使自己對書法藝術有個大致地感觸。至於要想達到書法入門的境地,並非是臨摹就可以達到的,臨摹只是給練習者打好書法藝書的基礎,要想達到形神具似,這就靠臨摹者通過反復習練後對字形筆劃結構的藝術處理做到胸有成竹。

對於書法藝書的分段,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一曰入門,二曰登堂,三曰入室。

一般上說來,書法入門很多人都能夠做到,而對登堂與入室很多人就不甚了了。有的人練了一輩子書法,寫起楷書、行楷也有模有樣,但創作一副書法,卻缺少胸有成竹、大氣磅礴地氣勢。還有一類人,個人的手跡風格很重,創作書法也很有神韻,但橫豎看起來,總是或缺傳統書法藝術的根源。

這二者皆不算能達到書法藝術入室的最高境界。前者只能算免強登堂,屬臨摹漸進型,此法最耗功夫,非十年功底不可。後者只能算正式登堂,字雖有一定的神韻,但個人的手法濃厚,字形變化的神韻也顯得刻板。

這里,我簡單給大夥介紹一種書法藝術速成的好方法:

其一:選取一種自己喜好的字貼來臨摹,通過一段時間的臨摹,這可視習練者的悟性而定,快者三個月,遲者半年一載,達到對書法藝術字形筆劃結構的初步藝術處理。

其二:集中找出常用的三千個字體,然後把每個字的草體都反復練習,練習到神形俱備的地步。

其三:通過對草體的習練,掌握草體的神韻之後,再學習行書的書法藝術處理,練習草體與行體,一般說來,得花上一年的功夫才能初步達到形神俱備。

其四:在掌握了書法藝術的草書、行書的神韻之後,就試者進行整副書法藝術的創作,用心領會字體筆劃在整副書法藝術布局中的藝術處理、前呼後應地情趣,使自己下筆時能做到心神領會、胸有成竹。一般說來,快者用三個月,遲者半年就能掌握整體書法藝術的確布局創作了。

其五:通過以上的練習後,再反過來花上一、兩年的時日,把自己最喜好的楷體臨摹字貼習練至神似。

其六:最後,還要適當地對各類書法字型進行一定的臨摹,熟悉各種字體的結構變化。熟話說,一通而百通,當你再次進行書法的藝術創作後,就會發現自己的品味與創作手法有了很大的進步。

總的說來,書法藝術能達到登峰造極地步,並非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有人說:台上一分,台下十年功。學習書法也是這樣,要有耐力與毅力,相信以上的速成方法對愛好書法者有所幫助。若是真的按照一些人所說的循序漸進的原則學習書法,就算花十年功夫也未必能領悟書法藝術的真諦,也未必能達到書法藝術燈、登堂入室地境界。
回答者: 繞床弄青梅 - 高級經理 七級 6-26 11:00
我來評論>>相關內容
• 書法怎樣入門?
• 初學書法買哪種毛筆好?
• 初學書法先練顏體還是柳體?
• 初學書法,選擇顏真卿《多寶塔》如何
• 初學書法可不可以先臨趙孟頫的楷書
查看同主題問題:書法 入門
其他回答 共 3 條
顏真卿的,我覺得不太適合,雖然有大家風范,很大氣,但我覺得不太適合。我覺得歐陽詢的可以。比較好學,也很好看,
回答者: 永遠真 - 見習魔法師 二級 7-1 19:31
我真滴狂暈!
說那麼多有用嗎?
學書法最好`最快的方法就是`臨描`
把你喜歡的字放一邊``然後拿一張可以寫字的紙照著一邊的字慢慢慢慢的寫``然後熟能生巧``
要注意字的走勢`
OK!
我就是這樣練出來滴````
回答者: zhangrunxing - 見習魔法師 二級 7-4 01:26
中學書法講座視頻
http://www.so138.com/so/so138.aspx?id=5011
中國書法技法講座
http://www.so138.com/so/so138.aspx?id=5010
名家教你練書法
http://www.so138.com/so/so138.aspx?id=5000
書法教程-教你寫一手好字
http://www.so138.com/so/so138.aspx?id=800
書法視頻教程-魏碑技法
http://www.so138.com/so/so138.aspx?id=2082
教育家魏書生對教育的看法
http://www.so138.com/so/so138.aspx?id=2696
書法經典---行書/行草/草書/隸書/楷書技法http://www.so138.com/so/so138.aspx?id=2144
小學鋼筆書法教程[共5講]
http://www.so138.com/so/so138.aspx?id=4571
小學毛筆書法教程[共4講]
http://www.so138.com/so/so138.aspx?id=4570
書法視頻教程-隸書技法
http://www.so138.com/so/so138.aspx?id=2081
少兒硬筆書法入門
http://www.so138.com/so/so138.aspx?id=267
中學書法教程
http://www.so138.com/so/so138.aspx?id=3571
少兒書法視頻教程
http://www.so138.com/so/so138.aspx?id=204
毛筆書法精彩視頻
http://www.so138.com/so/so138.aspx?id=1801
鋼筆書法精彩視頻
http://www.so138.com/so/so138.aspx?id=1747
書法技法教學視頻
http://www.so138.com/so/so138.aspx?id=1537

④ 學習寫毛筆字要准備什麼工具這些工具怎樣使用

(一)硬毫筆

硬毫筆的筆毛彈性較大,常見的有兔毫、狼毫、鹿毫、鼠須、石獾毫、山馬毫、豬鬃等。

1.兔毫筆:兔毫筆歷史悠久,在長沙出土的戰國筆就是用兔毫製成的。它是將筆干一頭劈開數片,把筆頭插入後再用絲線緊扎而成。兔毫又分紫毫和花白兩種。紫毫是取兔子背脊(又稱箭毫)和尾巴上的毫毛製成,質軟而毫健。花白比較挺利,不如紫毫柔軟。

2.狼毫筆:這里的「狼」不是動物園里的那種狼,而是黃鼠狼。用黃鼠狼身上和尾巴上的毛製成的筆,彈性比兔毫筆稍軟,比羊毫筆硬,只是質較脆,不耐摩擦。

3.鼠須筆:鼠須筆是用老鼠的胡須做成,所以性能堅挺。相傳東晉王羲之就是用鼠須筆寫《蘭亭序》的。

其他硬毫筆,如山馬毫、石獾毫、豬鬃筆等,筆性特別堅硬,一般初學者尚未掌握運筆歸規律,不易選用。

(二) 軟毫筆

軟毫筆的彈性較小,較柔軟。一般用羊毫、雞毫、胎毫等軟毫製成。

1.羊毫筆:羊毫筆是用山羊毫製成,其性能軟於紫毫筆,由於羊毫較細、較長,適宜於寫大楷及擘窠大字。

2.雞毫筆:雞毫筆是用雄雞前胸之毛製成,其性能軟於羊毫。

3.胎毫筆:胎毫是初生嬰兒的頭發,其性能極柔軟。南朝蕭子雲(487-549)就使用過胎毫筆,可見其歷史之悠久。

(三)兼毫筆

「兼毫」,顧名思義是兼而有之的意思。亦即以硬毫為核心、周邊裹以軟毫,筆性介於硬毫與軟毫之間。一般將紫毫與羊毫按不同比例製成。比分「三紫七羊」、「七紫三羊」、和「五紫五羊」等。也有用羊毫與狼毫合二為一製成的兼毫筆,以尺寸的大小分「小白雲」、「中白雲」、「大白雲」。也有在大羊毫斗筆中加入豬鬃,以加強其彈性。

以上硬毫、軟毫、兼毫三種不同性能的筆用途也各不相同。宋以前的書家大多用硬毫筆書寫,到明清,書家寫的字越來越大,筆也有硬毫筆轉為羊毫筆。因為羊毫較長,宜於製成大筆寫大字。大致上寫行書、草書一般用硬毫筆比較爽利,便於揮灑,易於起倒得勢:寫楷書、隸書、篆書用軟毫筆,易於滋潤飽滿。當然這也不是絕對的。既可以用硬毫筆來寫楷書寫篆書、隸書,也可以用羊毫筆來寫行草。當代草聖林散之先生就用長鋒羊毫筆寫草書,既能寫的剛健挺拔,又能柔韌涵蘊。由於筆鋒長,蓄墨多,蘸一次墨能寫好幾個字,易表現字與字之間連綿不斷的氣勢及墨色濃淡枯濕的變化。又因為長鋒羊毫筆柔軟且長,東漢蔡邕說:「筆軟則奇怪生焉。」故容易產生變化無窮、意想不到的藝術效果。但是,羊毫筆柔軟,特別是長鋒羊毫筆,筆按下去後就趴下散開彈不起來,難以掌握。這時候全靠書寫者以運筆的技巧來調節筆鋒,而硬毫筆比較好使,由於它的彈性強度大,筆壓下去再提起來時,筆鋒能回復到原來凝聚的狀態,所以起倒自如,頗為得心應手;但由於筆毫較硬,極富彈性,筆畫又會顯得過於鋒芒畢露而圭角叢生,這是硬毫筆的弊端。總之,用羊毫筆要寫出剛健挺拔的字來,用硬毫筆要寫出平和柔韌的字來,都是很不容易的事。

對於初學者來說,如果一開始就用硬毫筆,運筆無需多少技法比較省事,因為筆會幫你大忙,但久而久之,你就只能使用硬毫筆,一旦拿起羊毫筆來頓感寸步難行。相反,如果你初學時即用羊毫筆來練字,雖說開始時難度大一些,必須用提按換鋒的方法才能寫出合格的筆畫來,但也因此而學會了使用軟毫筆的方法,隨著聯系時間的增加,慢慢就會得心應手、應用自如。這時候你如果拿起硬毫筆來寫,會感到輕松好使。

古人對於筆的使用也有很多經驗之談。認為初學時不易買很好很昂貴的筆,而主張使用劣筆,因為你如能用劣筆寫出好的字來,用好筆就會更稱手,寫的更好。相反,如果一上來就用很好的筆,一輩子就只會使用好筆,一旦遇到差一點的筆就寫不好字了。當然也不能用太差的筆來練字,這對於初學者來說,會增加難度。初唐大書家歐陽詢就有「不擇紙筆,皆得如志」的記載,備受同時代的虞世南的稱道。

另外,從經濟角度來說,正宗的狼毫筆很貴,好的「大蘭竹」要賣一兩百元一支,而普通的羊毫筆只要兩三元,稍好一點的五六元一隻足矣。而且狼毫筆因為筆毫硬,容易磨損,使用時間不暢,而羊毫筆軟且經久耐用。初學者還是買一隻羊毫筆經濟實惠。

在買筆之前還要了解一下毛筆的型號。毛筆因型制的不同又分小楷、中楷、大楷,再大就是屏筆、聯筆、斗筆、植筆等。由於各個筆廠的名稱、牌號的不同,大小也各不相同。初學者可以買一支長鋒羊毫筆,筆鋒長度在四五厘米左右,直徑在一厘米左右,這樣的毛筆可以寫七厘米見方的大楷字。對於剛學毛筆字的人來說比較合適。

二、 選筆的竅門

古人對毛筆的要求很高,必須符合「尖」「圓」「齊」「健」四項標准,稱之為筆有「四德」。

尖,指筆頭要尖,也就是筆毫凝聚在一起時要鋒利。圓,指筆的四周遙遠壯飽滿,成圓錐狀,不可在某一弧面上有缺陷或凹槽,不然的話,寫到這一面時筆畫就會出現缺角,不夠圓滿。齊,指筆發開以後,筆毫的長度要內外一致。檢驗的方法是,將發開的筆用手指把筆毫捏扁,使筆尖如油畫筆似的呈扁平狀,這時可清晰的看清筆毛的長度是否一致,好的筆應該齊平劃一,書寫時齊心合力,筆畫圓滿,起倒自如。差的筆筆毛往往高低參差,書寫時在轉折挑剔或出鋒處常有筆毫露在筆畫之外,古人稱它為「賊毫」。健,指筆毫要有彈性,筆力挺健。筆按下去,筆毫鋪開;筆提起來,筆毫自然回復到凝聚狀。差的筆按下後就聚不起來,說明雜毛多,筆力不健。

我們在選筆時,理所當然要選具備「四德」的筆,但實際上櫃台里拿出來的筆,筆毛都用膠水聯合在一起,因此只能檢查筆的「尖」和「圓」,至於「齊」與「健」,只有待筆發開來以後才能檢查。我們可以先看一下筆鋒是否尖,因為膠過的筆都是尖的,這時就不能選太尖的,因為過於尖細恐怕是幾根尖毫膠過的結果,說明筆毫的鋒不夠齊。我們應該慢慢轉動筆桿,仔細檢查筆的外圍筆毫是否每根均由根部一直到鋒尖,其筆鋒是否由每根筆毫共同凝聚而成。當然,我們也不能選筆鋒已禿的毛筆,如果新筆已經很禿了,等筆發開就更是禿筆一支。我們在轉動筆桿的同時要檢查筆毫的周圍是否圓滿,有無缺陷或凹腹。另外也得仔細檢查筆毫是否細,是否挺直。如果筆毛彎彎曲曲,又很粗糙,說明筆不好,待筆發開以後,筆毫會彎曲交錯,筆鋒不可能挺拔,筆腰會往外鼓,俗稱「大肚子」,書寫起來就缺乏彈性,不夠勁健。好筆的筆毫根根挺直,能萬毫齊力,筆就勁健。

此外,我們尚可檢驗的就是筆桿是否圓直,可將選中的筆在玻璃櫃台上滾動一下,若滾得很圓很勻,說明筆桿圓而且直,若是滾動時筆有節奏的打浪,說明筆桿不圓不直。這種筆在運筆轉換方向時不夠靈活。

三、新筆的使用

新筆使用前要把筆頭上的膠水泡開,這叫「發筆」。發筆時切忌用開水燙。因為開水一燙筆毫會彎曲變形。應該用溫水浸泡,令其慢慢的自然發開,切不可性急的將新筆用力撳壓,這樣會把筆毫折斷,使用時會脫毫掉毛,影響毛筆的使用壽命。對待考究的好筆更應愛惜。為了不讓其筆鋒應接觸盛水容器的底部而受損傷,可以設法讓筆空懸在水中,讓其自然溶開。

也有人主張筆不要全部泡開,只將筆毫發開三分之二,意欲純用筆的鋒部,使其富有彈性。但這就使長鋒筆變成短鋒筆,大楷筆變成小楷筆了,蓄的墨相應減少,不利於揮灑,故應將筆毫全部發開,然後將筆提出水面,用手指將筆上的膠水輕輕的順著筆毫往下擠壓干凈,再把筆浸入水中,來回輕輕晃動使筆中的膠水全部融於水中。切忌用力搖甩,更不能筆鋒朝上對著自來水沖,這樣會傷筆。待筆上的膠水洗凈後就可蘸墨書寫。

掭筆蘸墨也有講究,一般將毛筆傾斜,使筆毫錐面接觸硯面,然後順著筆毫方向掭筆,並不斷轉動筆桿,邊掭邊轉,把筆毫掭齊掭尖,使其成圓錐狀。切忌倒行涅逆施,逆著筆鋒搗筆。如果嫌筆中墨汁太多,可在硯邊上颳去些,使筆中的墨汁適宜,到掭尖掭圓為止。

四、寫完字後毛筆的處理

不少初學者做事馬虎,寫完毛筆字把筆一甩就不管了,這是很不好的習慣。因為墨汁里有膠水,要不了多久筆就膠死變硬,如果這時筆毛恰好是開叉的或者彎曲的,干硬後再用,筆毫仍然是開叉的或彎曲的,再也回不到原來挺直的狀態。筆用完後也不能泡在硯台里或浸在墨汁瓶里,否則時間一長筆鋒會變形,再也回復不到圓錐狀態。

毛筆用過之後一定要將墨汁洗干凈,像發筆一樣在水中輕輕晃動,待筆洗干凈後把筆提出水面,將筆中的水抹凈,將筆毫抹直抹尖,如新發時那樣使筆毛長期處於挺直的狀態,然後將筆懸掛起來,筆尖要自然垂下,讓其陰干。一般情況下也不要使用筆套,因為毛筆往筆套里插的時候,筆毫容易被筆套擠壓得變形或折斷。常用的小楷筆,因使用頻繁老是洗筆也麻煩,往筆套里一插很方便,筆套的口徑一定要大於毛筆的直徑。有人愛將洗過的筆往筆筒里一插,筆尖朝上,筆中的水會往筆根淌,久而久之會爛根、脫毛。因此最好還是洗凈後懸掛起來。

寫過字後未洗筆,墨已干在筆毛上,再使用時像發新筆一樣用溫水慢慢發開,發筆的時間要更長一些。

第二節 墨

一、墨的種類選擇

墨是寫毛筆字的黑色顏料,古時候以礦物質氧化錳為墨,叫石墨。漢以後開始用松煙造墨。宋以後開始生產油煙墨。

(一)松煙墨

松煙墨是用松樹枝熏出來的煙灰摻以動物骨膠搗制而成。由於骨膠會腐,故配以麝香、冰片、豬膽等葯材防腐,並能解膠而增強墨的滲透力。

(二)油煙墨

油煙墨是用豬油、桐油(現在多用煤油)熏出來的煙製成的。油煙墨,色黑而有光澤;松煙墨,色黑而沉著無光。

墨的質量也有優劣之分。好的墨要求質細、膠輕、色黑、聲清。

質細,指墨錠內無砂子雜質,煙質細膩。膠輕,指骨膠不能太多。膠重了,稍一研墨已很稠,但書寫時筆畫不黑,還滯筆。好墨膠輕,磨不多時色已黑,又書寫流暢。色黑,指墨色要黑,若泛紫光則更佳。聲清,是指磨墨時聽不到研墨的聲音,說明墨無雜質。另有一說是指敲擊墨錠聲音很清脆,說明膠輕。具備以上這些優點的好墨由於膠質不多,故比較脆,容易跌斷,因此要注意保存。

二、磨墨的方法

先在硯池裡放少量的清水。水多了,磨墨時容易晃出硯池,墨錠浸泡在水中也會使墨汁變松軟而出現小墨塊屑,一旦溶於墨汁里會影響磨墨的質量。如果寫大字需墨量多,可分幾次研磨,將磨濃的墨汁倒入別的容器,再在硯台里加些清水繼續研磨。

磨墨時注意將墨錠捏正、抓平,重按慢磨,不能圖快,要順時針方向沿著圓硯的邊壁畫圓圈,研磨范圍要大一些,不要在硯池的中心小范圍的研磨。

磨墨時要求手臂懸起,與桌面平行,手執墨錠猶如執筆姿勢,要用腕和臂的運動來磨墨。如果將手臂擱在桌上,只用手腕和手指的轉動來磨墨,墨錠會被磨出一個斜角來。

磨墨是練習寫字基本功的一種很好的手段。用正確的方法磨墨,等於在練習畫圓。經常磨研,習慣成自然,拿起筆來就會畫出一個很圓凈而且粗細一支的圓圈來,這對以後寫字,特別是寫草書非常有利。

當代草聖林散之先生曾以楹聯「讀書真事業,磨墨靜功夫」鞭策學生。當代另一位書法大師高二適先生也有「人言磨墨墨磨人,磨穿鐵硯始堪珍」的詩句。他們都道出了磨墨能培養人的耐心,鍛煉人毅力的豐富內涵。

墨要磨濃,這「濃」是有一定限度的。太濃了,稠如泥漿,膠住了筆,難以寫字;太稀,墨水滲透太快,筆跡會在紙上洇出一大圈水漬影,使筆畫模糊不清。墨濃要適中。

怎麼才算適中了呢?從研墨的痕跡中可以看得出來:如果墨錠磨過後,墨汁很快把研磨的痕跡淹沒了,說明墨汁還不夠濃,可以繼續研磨。磨墨是很費時的,可以邊磨墨便看書或讀帖,不要浪費時間。如果墨錠磨過的地方留下清楚的研磨痕跡,同時,墨汁慢慢地將磨痕淹沒,說明濃度適中。如果墨過後的痕跡靜止不動,說明太濃了,可以適當稀釋。另外一種檢驗濃度是否適中的方法是,用筆尖蘸少許墨在宣紙或元書紙上點一下,看墨點滲出的情況,如果墨濃如漆、墨點略有滲出,證明已磨好,可以寫字了。

磨墨好後要注意兩點:一,墨錠不要留放在硯池裡,防止墨錠膠在硯面上取不下來;二,要把墨錠上的水分揩掉,免得浸水的部分墨汁酥鬆而掉下墨粒來。

三、墨汁的使用方法

墨汁有兩種,一種是書畫墨汁,一種是普通墨汁。性能和用途也略有不同。

書畫墨汁有一得閣、中華墨汁、曹素功等品牌,其濃淡適中,又不滯筆,利於揮灑,故為書畫家說樂用。用這些墨汁寫的作品墨跡不會洇出,可以裝裱。不過,墨汁都屬「宿墨」,是指隔夜磨的墨。隔夜的墨膠會凝滯,流動性就不如新磨的墨好。為了彌補這一缺陷,可再兌一點清水,然後用墨錠稍加研磨。

用書畫墨汁雖然方便,但含有防腐劑石炭酸,故對宣紙有腐蝕作用,用墨汁創作的書畫作品年代久遠後,墨跡處的紙質易風化。

還有一種普通墨汁,價格比書畫墨汁便宜的多,書寫很流暢,缺點是不能裝裱,因為一遇水,筆跡處就會洇出墨汁來。但對初學毛筆字的人來說,卻是價廉物美的佳品。

為防止將筆中的水分帶到墨汁瓶中造成墨汁變質,使用墨汁寫字時,要將墨汁倒在硯池裡用,用多少倒多少,未用完的不可再倒入瓶中。有人用過的墨汁發臭,就是將筆伸進瓶中使用或在瓶中兌水造成的,因為水中有微生物,特別是夏天,很容易壞墨。

第三節 紙

一、寫毛筆字的紙

書法作品一般都寫在宣紙上,因為宣紙最善於表現墨色的枯濕濃淡。但宣紙原料為檀樹皮,製作工藝復雜。古人有「片紙非容易,措手七十二」之說,故宣紙價格昂貴。初學毛筆字一般用元書紙、毛邊紙等價格低廉的紙。

我國古代的一些大書法家,甚至不用紙也練字。漢魏的大書家鍾繇就曾用樹枝木片在地上練過字,晚上睡覺還用手指在被子上比劃著練字,據說把被面子都劃通了。唐代顏真卿自幼喪父,家境貧寒,缺乏紙筆,他母親就叫他用笤帚蘸了紅土在牆上練大字。還有個叫懷素的和尚一天到晚在木板、木盤上練草書,最後把板、盤都寫爛了、寫通了。他還種了一萬多株芭蕉,專門拿芭蕉葉來練字。

現在造紙工業非常發達,但銅版紙、道林紙等既光滑又白凈的紙不宜用來練字,因紙面過於光滑,寫的紙容易飄浮,練不出筆力來。在機制紙中,舊報紙比較粗糙,吸墨性能也還可以,初學毛筆字者完全可以廢物利用。

但在報紙上寫字墨跡不易洇出來,筆在紙上停留時間長短都無所謂,再寫宣紙就很不適應。因此,有了一定的基礎,還要經常在元書紙上練字,筆在元書紙上稍一停留,墨即向外洇出,要寫好會有一定的難度。宣紙性能比元書紙更敏感,滲透力更強,難度也更大。所以在條件許可的情況下,應該拿元書紙來練,待練到一定時候,對元書紙性能已完全掌握時,再練宣紙,就容易多了。

二、宣紙的種類及性能

宣紙因安徽宣城生產書畫紙而得名,宣紙已成為中國書畫用紙的代名詞。現在生產宣紙的地方除了安徽外,還有四川的夾江宣、浙江的富陽宣和溫州的皮宣等。宣紙是用檀樹皮漚制的皮料和稻草漚制的草料,根據不同的比例配置而成。皮料佔40%的宣紙叫綿連,皮料佔60%的叫凈皮,特凈用的皮料更多,佔80%,皮料越多,紙質越佳,拉力越大,越能盛得住墨。綿連較薄,不易表現濕墨及枯筆,故較適宜寫楷書及小行草書,對初學者比較容易掌握。紙質厚的凈皮、特凈很能反映墨色的變化,枯濕濃淡能表現得淋漓盡致,又能盛墨,故能寫大字,寫篆、隸、大行的草書。當然厚紙要比綿連難寫,但表現力強,書畫家都愛用。以上這些能使墨汁沁洇出來的宣紙統稱為生宣。

另一種宣紙叫熟宣,水墨在宣紙上洇化不出來,故適宜於寫小楷或畫工筆畫。書法家們因熟宣無法表現濕墨的變化,一般不用熟宣來進行書法創作。

另外,宣紙的規格又以尺寸的大小分為三尺、四尺、五尺、六尺、八尺、一丈二……選購時要注意宣紙質量的優劣。好的宣紙表面光潔白勻,無雜質、黑斑和破損,用手摸時感到比較綿柔,對著日光照去,能看到一團團如棉絮般的雲團,「雲」越多說明檀樹皮越多,紙質愈佳。也可在紙角用舌頭舔一下,檢驗其洇化程度,如果一點不吸水,水仍浮在紙面上,說明是熟宣,如果水吸下去,並略有洇開,說明是生宣。

在使用宣紙前,先要了解一下所用宣紙的性能。如果紙質好而且比較綿厚,墨汁中要兌以清水調勻後使用;如果紙質好而且比較綿厚,墨汁中要兌以清水調勻後使用;如果紙質較薄,墨汁中可少兌甚至不兌水使用。也可先用毛筆蘸些墨汁在所用宣紙紙角上點一下,看其墨汁洇出速度及大小范圍,如果洇的快、且范圍大,說明紙質薄,墨要濃一些,書寫速度要快一些;如果墨點洇出速度慢且范圍小,說明紙密質厚,墨可適當稀一些,書寫速度放慢些。有的宣紙紙質較差,墨跡會灰,要用濃墨書寫,不然,字會缺乏精神。

第四節 硯

一、硯的種類

硯台是磨墨、盛墨用的必備工具,最名貴的硯台是端硯和歙硯。

端硯產於端州,即今廣東省肇慶高要縣。端硯的特點:「體重而輕,質剛而柔,磨磨寂寂無纖響,按之如小兒肌膚,溫軟嫩而不滑。」(《端溪硯史》)也就是說,好的硯台質地細膩,磨墨時,既發墨(容易磨的濃)又沒有聲響,而且墨還不易乾燥。因此端硯的濕潤細膩是馳名中外的最佳品。但價格昂貴,是收藏家的珍品,不是初學者應該追求的。

歙硯產於安徽婺源縣(古屬歙州),質地堅潤。宋代蔡襄、蘇軾都有詩盛贊歙硯,也是上好的佳品,但質地略遜於端硯。(有人提出疑問,說婺源古屬歙州,後被劃分出去,所以這里說歙硯產於婺源不妥。但我個人認為是,盡管婺源已經被劃分出去,但這段歷史是事實。也就是說,無論婺源屬於哪裡,歙硯都曾經是產於這里,而且是以以婺源龍尾山下溪澗中的石材所制最優。——要感謝認真閱讀這篇日誌的豆友,提出了很多有用的建議和疑問。么么~一起努力練習吧~)

另外還有山西絳縣的澄泥硯、甘肅臨洮的洮河硯,以及用磚瓦式的土坯燒制的普通硯台,叫磚硯或瓦硯。

二、硯台的選擇及使用方法

對於初學毛筆字的人來說,硯台無需考究,一般的磚瓦硯就可以了。不要選雕龍刻鳳的工藝硯,選普通的圓形帶蓋、壁薄池深的為好。一者盛墨多,利於寫大字;二者用完了一蓋,既防止乾燥,又不易落灰。

選購時要注意硯面平整,不能有裂縫,石質細膩,但又不光滑如鏡,太光了磨墨不下墨;但又不能太粗糙,硯面粗糙,磨墨聲大,磨出來的墨粒太粗,影響墨韻,還會傷筆毫。

初學者,如果用普通墨汁練字,選用了一個類似於小碟子的容器也行,只要能盛墨汁、能掭筆便可以了。

硯台要注意經常清洗,保持硯面的清潔。硯池中宿墨乾涸後不洗干凈再倒入墨汁重新使用,墨汁里會出現好多小顆粒,一者傷筆,二者膠重,書寫時筆不舒暢,三者書作在裝裱時會因墨粒而跑墨。因此,古人有:「寧可三日不沐面,不可三日不洗硯」的說法。

洗硯也很有講究,一不可用開水洗硯,二不可用硬布或雜物擦洗。古人很愛惜硯台,用蓮蓬去子以後的軟殼洗硯,現在可用塑料海綿來洗。如果硯台里宿墨乾涸太久,已成硬塊,切不可用鐵絲刷或利器去剔刮,可在溫水或清水中浸泡待墨塊松軟後,用塑料海綿擦洗干凈。

第五節 鎮紙

鎮紙,即指寫字作畫時用以壓紙的東西,現今常見的多為長方條形,因故也稱作鎮尺、壓尺。
一、鎮紙的起源
最初的鎮紙是不固定形狀的。鎮紙的起源是由於古代文人時常會把小型的青銅器、玉器放在案頭上把玩欣賞,因為它們都有一定的分量,所以人們在玩賞的同時,也會興手用來壓紙或者是壓書,久而久之,發展成為一種文房用具——鎮紙。
最初的形態基本上是青銅器等金屬製造,明清逐漸發展採用玉質、石質、瓷器、紫檀木、烏木等材料製作的,其中以石質的為多;在造型上由於文人印字、刻硯之風日盛及對聯的廣泛應用,鎮紙也以長條形為主,更是以成對的形式為主,上面刻詩詞格言,或畫竹梅菊蘭之類,既實用,又有藝術欣賞性,特別是擺設很講究的書房裡,鎮紙在體現主人愛好、情趣等方面,當有畫龍點睛之妙。

二、鎮紙的選擇和使用
集觀賞性和實用性於一體的鎮紙,對於初學者,可以不作為考慮的范圍之類。當然,如果有財力、有機緣,收納一個頗具特色的鎮紙,為書畫生活增添色彩,倒也是件趣事。一般來說,可以先考慮普通木質鎮紙,價格相對便宜,且頗能營造出筆墨生香的意蘊。至於玉石、金屬、紫檀木等鎮紙,價格稍貴,可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不做一一說明。總之,想練好字,最重要的是堅持,至於外在的物件,隨心就好。

【有人提到鎮紙,這里就加上一小部分內容。需要注意的是,本文是資料的收集、整理,有一部分原創,有一部分非原創。當初是為了督促自己學習而貼的日誌,沒想到有很多人關注,所以在此說明一下。】
參考豆瓣
http://www.douban.com/note/156196987/

⑤ 站著練書法,買什麼樣的桌子高度是多少為好

站著練書法,書案的高度叢配族需低於腰,賣旅齊小腹即可。如果過高,與坐著練習沒有區別,達不到腿、腰、臂、腕、指、眼協調練習的目的。且大紙幅的換行也滲弊會很困難。一般中國人的身材,標准案高(80cm)就可以,如果身材過高或過矮,可以根據需要定製。書案的大小,視個人條件而定。一般來說,如果寫六尺以上的紙幅,‍書房面積足夠,盡量大一些,筆、墨、紙、硯、盂、氈等工具的擺放才不窘拘。

⑥ 文房四寶如何擺放

文房四寶——筆

筆的起源

我國的書法和繪畫是世界文化史上獨具風格的優美藝術,而用來書寫和繪畫的工具——筆也是世界文化史上重要的創造發明。古時候對筆的稱呼,楚稱「聿」,吳稱「不律」,燕稱「弗」。秦統一六國後,才統一稱「筆」。

古代制筆的原料,主要是獸毛,人類最初曾經利用過各種禽、畜毛來制筆,如鵝毛、雞毛、雉毛、羊毛、羊須、鹿毛、豬毛、豹毛、虎毛,有的還用人須和胎發等。從長期實踐中逐漸得出兔毛是最好的制筆原料,選用兔毫時,又以秋冬為上,取其健堅,春夏兔毛則不堪用。至魏晉又出現用鼠須制筆,世所謂鼠須栗尾者也,共鋒健於兔毛,唐人制筆仍以兔毫為主,還出現紫毫名稱,就是韌性較強的老兔毫。到宋代以後,吳興的湖筆才大量用羊毫製作,吳興的山羊毛,毛細,鋒嫩、色白、質凈,是極好的制筆原料,湖州除生產最負盛名的羊毫筆,同時開始生產狼毫、紫毫、兼毫筆。

我國制筆的歷史悠久,一般地說,自有書契以來,便開始使用筆了,早在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遺址出土的新陶器,其表面所繪動物圖案及幾何紋樣,筆觸清晰流利,可見那時就已應用毛筆了。至商代,在安陽殷墟發掘中,發現一片寫有「祀」字的陶片,筆鋒宛然,後來又出土過寫有朱筆痕跡的陶器和一些先寫後刻卜辭文字的甲骨片。並且在甲骨文中出現相當多的「聿」字,也就是筆字,以上說明,我國的毛筆起源於新石器時代,至商代已經使用得較為普遍了。

筆的判拆種類

筆之種類甚多,現在所使用的,以紫毫、狼毫、羊毫及兼毫最為重要。

紫毫筆乃取野兔項背之毫製成,因色呈黑紫而得名。南北方之兔毫堅勁程度亦不同,也有取南北毫合制的。兔毫堅韌,謂之健毫筆,以北毫為尚,其毫長而銳,宜於書寫勁直方正之字,向為書家看重。白居易紫毫筆樂府詞雲:「紫毫筆尖如錐兮利如刀。」將紫毫筆的特性描寫的非常完整。但因只有野兔項背之毛可用,其值昂逗則貴,且豪穎不長,所以無法書寫牌匾大字。

狼毫筆就字面而言,是以狼毫製成。前代也確實以狼毫制筆;但今日所稱之狼毫,為黃鼠「狼」之「毫」,而非狼之毫。狼毫所見的記錄甚晚,有人也以「鼠須筆」即狼毫筆,則狼毫之用便可推至王羲之晉代之前,但無法肯定。黃鼠狼僅尾尖之毫可供製筆,性質堅韌,僅次於兔毫而過於羊毫,也屬健毫筆。缺點與紫毫相似,也沒有過大的。

羊毫是以青羊或黃羊之須或尾毫製成。考其始於南北朝之前,至秦時蒙恬改良之新筆已成制筆材料。書法最重筆力,羊毫柔而無鋒,書亦「柔弱無骨」,故歷代書法家都很少使用。羊毫造筆,大約是南宋以後才盛行的;而被普遍採用,卻是清初之後的事。因為清一代講究圓潤含蓄,不可露才揚己,故只有柔腴的羊毫能達到當時的要求而被普遍使用。羊毫的柔軟程度亦有差等,若與紙墨佩合得當,亦能表現豐腴柔媚之風格,且廉價易得,毫毛較長,可寫半尺之上的大字。

兼毫筆是合兩種以上之毫製成,依其混合比例命名,如三紫七羊、五紫五羊等。蒙恬改良之筆,以「鹿毛為柱,羊毛為被」,即屬兼毫筆。兼毫多取一健一柔相配,以健毫為主,居內,稱之為「柱」;柔毫則掘指棗處外、為副,稱之為「被」。柱之毫長,被之毫毛短,即所謂「有柱有被」筆。而被亦有多層者,便有以兔毫為柱,外加較短之羊毛被,再披與柱等長之毫,共三層,所以根部特粗,尖端較細,儲墨較多,便於書寫。特性依混合比例而不同,或剛或柔,或剛柔適中,且價廉工省,此皆其優點。

湖筆千年淵源

湖筆

湖筆:亦稱湖穎,是"文房四寶"之一,被譽為"筆中之冠"。

我國的毛筆,起源甚早,而「湖筆」之聞名於世,當在六、七百年以前的元朝。元以前,全國以宣筆為最有名氣。蘇東坡、柳公權都喜歡用宣州筆;元以後,宣筆逐漸為湖筆所取代。據《湖州府志》記載:「元時馮慶科、陸文寶制筆,其鄉習而精之,故湖筆名於世。」「湖州馮筆妙無倫,還有能工沈日新。倘遇玉堂揮翰手,不嫌索價如珍珠。」人們願以千金重價求買湖筆,足見其聲譽卓著。
湖筆的故鄉在浙江湖州的善璉鎮,相傳秦大將蒙恬"用枯木為管,鹿毛為柱,羊毛為被(外衣)"發明了毛筆。後蒙恬曾居湖州善璉改良毛筆,采兔羊之毫,"納穎於管",製成後人所稱之"湖筆"。改制湖筆成功後,便將技藝傳給善璉百姓,使之當地幾乎家家出筆工,戶戶會制筆。2000多年的歷史,漢、晉、隋、唐、宋、元時期及當代筆工各領風騷,湖筆已深深融入了這塊土地。因此善璉建有蒙恬廟供之。

蒙恬去世後,善璉筆工不忘筆祖恩惠,捐銀在永欣寺旁建造「蒙公祠」,又稱蒙溪。每當蒙恬和筆娘娘生日(相傳為農歷3月16日和9月16日)舉行盛大的紀念活動。千百年來,在善璉集會膜拜筆祖,企盼筆業興旺,這類民俗活動一直沿續著。

湖筆又稱「湖穎」,這是它的最大特點。所謂「穎」,就是指筆頭尖端有一段整齊而透明的鋒穎,業內人稱之為「黑子」。「黑子」的深淺,就是鋒穎的長短,這是用上等山羊毛經過浸、拔、並、梳、連、合等近百道工序 精心製成的,白居易曾以「千萬毛中揀一毫」和「毫雖輕,功甚重」來形容制筆技藝的精細和復雜,所以有"毛穎之技甲天下"之說。

蒙恬制筆的傳說

民間故事傳說蒙恬在浙江湖州製成筆,現今有湯建馳、姚新興、鍾偉今、陳雲琴和費三多等幾種民間傳說的版本,連1982年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的《中國土特產傳說》一書中,都是這么說的。那麼,是子虛烏有呢,還是確有其事?

據《史記-蒙恬列傳》載:蒙恬祖父、父親皆有戰功為將蒙恬初為書獄典文學,這官職是管理監獄判決書之類的職務。「始皇二十六年,蒙恬因家世得為秦將,攻齊,大破之,拜為內史。「此時官職又高升。內史之職,是管理朝廷文件的官員。」秦已並天下,乃使蒙恬將三十萬眾北逐戎狄,收河南,築長城。」成為守衛長城的軍事長官。可不久,「始皇欲游天下,道九原,直抵甘泉,乃使蒙恬通道。」秦始皇統一中國後,他巡視全國,命蒙恬為「通道」,開通道路,即開路先鋒。《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秦始皇巡視全國時到過湖州:「三十七年十月癸丑,始皇出遊......行至雲溪望祀虞舜於九疑崇山,浮江下,觀籍河,渡海渚 ,過丹陽,至錢塘, 臨浙江......上會稽,祭大禹......還過吳,從江乘渡,並海上,北對琅邪。」這段中的「還天吳」的「吳就是當今湖州。

《史記-項羽本紀》中載:「項梁殺人,與籍避仇於吳中,吳中賢士大夫皆出項梁下。」籍,就是項羽,秦末,項羽在湖州起兵,曾打扶蘇的旗號,那麼做為扶蘇親信的蒙恬,也可能潛逃暗藏在湖州,因為還有蒙恬勸太子不死的記載。

以上記載可知:秦始皇巡視天下,途中到過湖州。蒙恬作為「通道」護駕,有可能來過湖州。
唐代文學家顏真卿的《項王碑陰述》中說:「西楚霸王當秦之末,與叔梁避仇於吳,蓋今之湖州也。」今湖州還有「掩浦」,又稱「項浦」之地,就是項梁掩項羽口之地。這在《湖州府志》上記得清清楚楚。項浦在今湖州南皋橋一帶。秦始皇病故後,秦二世、趙高篡奪帝位,太子扶蘇自殺,同時也逼蒙恬自殺。蒙恬起先不願死,「我何罪於天,無過而死乎?」但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乃吞葯自殺。蒙恬一死,卜香蓮帶著幼子蒙穎,由門客卜 ,沈且二人陪伴返回故里隱居下來,也有一種可能,蒙恬未隨太子自殺而隨妻子潛入蒙溪,將制筆的技藝傳授給鄉民。湖筆業就此在湖州善璉落根。所以項羽後來在湖州起義,也藉助於扶蘇和蒙恬這位重臣聲望。

又有《歸安雜錄》載:「善璉古稱蒙溪。相傳秦始皇東巡稽(今紹興)、郵拳(今嘉興),命護駕大將 蒙恬屯兵游城,鎮搞吳越。蒙納卜夫人,隨征塞上。卜夫人,宇香蓮、賢而慧,取羊毛、兔毫制筆、書於帛,仕尉皆頌其才。後蒙恬遇難,夫人攜幼子穎,由門卜遷,沈且伴歸故里隱居,授鄉民以制筆三技。漢武帝時縊封蒙恬,立祠以祭,稱其地為蒙溪。」

當時可能由於某種機緣與蒙相識,卜香蓮「賢而慧」,蒙恬仍長城,卜香蓮長到達長城.蒙恬批閱公文,需筆書寫.但那時的筆,是把竹桿端部劈開,筆頭夾在中間,用絲線纏牢後,再塗上漆。卜香蓮看到丈夫書寫不方便,於是將筆改進,成為"以柘木為骨,鹿毛為柱,羊毛為被」。蒙恬一使用,果然書寫方便。就很快推廣到仕尉中去,將尉大夫們也齊稱頌卜香蓮。但當時卜香蓮只是一家庭女婦,無名無望,於是將造筆,即為改良筆的功績,歸屬於蒙恬名下。

湖筆的誕生與成名

湖州歷來是東南形勝之地,歷代才子迭出、文風不絕。著名書法家王羲之、王獻之、顏真卿、米芾、蘇軾、王十朋等都曾為官或寓居湖州;更有曹不興、張僧繇、貝義淵、朱審、釋高閑、徐表仁、燕文貴等湖籍書畫俊才;王羲之七世孫釋智永居湖之永欣寺三十餘年,用敗的筆頭積滿五簏,葬之「退筆冢」。他們的書畫活動,必定帶動湖州的制筆業的興起。

南宋時期,湖州是士大夫們息影山林的首選之地,他們及附庸的文士們哦詠苕霅之間,唱酬青卞之下,帶動了文房用具的發展;書風的流變和潑灑寫意的文人畫影響了毛筆的筆料由以兔毫為主轉向以羊毫為主;宣州地近宋金邊境,在元兵入寇前的一二百年間,可能已有部分筆工已南遷至宋都臨安左近的湖州。這一切,為湖筆的孕育准備了外部環境。

宋元在江淮之間進行了四十多年的拉鋸爭奪,宣城為之凋敝,筆工走避江南。而湖州則十分幸運地免受兵鋒的洗劫,成為南宋遺民聚居之所。南遷的部分筆工徙居湖州,賴此江南碩果僅存的毛筆使用群體為生,並以他們的需求改進制筆工藝,湖筆就此誕生。

湖筆的蜚聲四海,當始於元。錢舜舉(錢選)的畫、趙孟頫的字、馮應科的筆被並稱為吳興三絕。隨著趙字的雄踞海內、朝野交譽,趙孟頫手中那枝握筆終日、日書萬字而不敗的馮應科「妙筆」,令名便不脛而走,深入人心。有元一代,湖州制筆能工迭出,馮應科、沈日新、溫生、楊顯均、陸穎等十餘人留名史卷,「湖筆」之名就此奠定。

明太祖朱元璋建都南京,成祖朱棣再遷於北京。文化中心的北遷,使力圖善價而沽的湖筆能工們駕起一葉扁舟,入京售筆。當時主修《永樂大典》的解縉等人,對陸穎、陸文寶、徐原珪、施廷用等人的佳制激賞不已,紛紛為之賦詩作文加以詠贊。其後,善璉筆工便逐漸散布於大江南北、京師通衢,雖離土而猶重遷,「湖筆」之名,世代不易。對有關文獻記載進行粗略統計,先後開肆外埠的湖筆名店計有:北京戴月軒、賀蓮青、李玉田;上海楊振華、李鼎和、周虎臣(一說屬宣筆)、茅春堂;蘇州貝松泉;揚州興散寺;天津虞永和等。源源輸出各擅絕技的筆工和各色等第的湖筆、筆胚,維系著「毛穎絕技甲天下」的勝名。

湖筆製作工藝及特點

湖筆選料講究,工藝精細,品種繁多,粗的有碗口大,細的如綉花針。湖筆按原料分羊毫、狼毫、兼毫、紫毫四大類;按大小規格,又可分為大楷、寸楷、中楷、小楷四種。湖筆,又稱「湖穎」。穎是指筆鋒尖端一段整齊透亮的部分,筆工們稱為「黑子」,這是湖筆最大的特點。這種筆蘸黑後,筆鋒仍是尖形,把它鋪開,內外之毛整齊而無短長。

湖筆特點

文房四寶——墨

墨的起源

中國書畫墨是我國民族傳統特種工藝品——文房四寶珍品之一。是我國文化發展和中外文化交流之重要工具。墨是由碳素單質(煙、煤)與動物膠相調合,經和劑、蒸杵等工序加工而成的。墨具有色澤黑潤,歷久不退,舐筆不膠,入紙不暈,香味濃郁,書畫自如的特點,特別是桐油、脂油、漆煙墨等高級產品,加入麝香、冰片、公丁香、豬膽汁等十幾種貴重原料製成,產品尤為稱著。使用時,墨色能分濃淡層次,剛柔相濟,得心應手,因此成為歷代藝術家們抒發聰明才智的主要工具之一,在世界美術史上樹立了中國畫的獨特風格。墨還是中國印刷術發展的不可缺少的物質因素之一,我國古代的典籍及拓片等也都靠著它流傳於世,豐富了祖國的文化內容。墨的造型中匯集了中國繪畫、書法和雕刻技巧,所以也是一種很有特色的工藝品。

追溯墨的起源,可分為天然墨和人工墨兩類,天然墨始於新石器時代,如1980年陝西臨潼姜寨村仰韶文化墓葬中出土了一套完整的繪畫工具,有石硯、研石、水盂和黑紅色氧化鐵礦石。使用時是用研石壓住礦石在硯上兌水研磨,這塊黑紅色氧化鐵礦石,就是天然墨。人工墨,從最早的文獻記載看,《尚書•伊訓》篇中說:「臣下不匡,其刑墨」。又《尚書•說命上》篇中說:「惟正從繩則正。」《禮記•玉藻》篇中說:「史定墨……揚火以作龜,致其墨。」以上墨刑、墨繩、墨龜三種不同的用途,都是以墨為主體,有著不同的用途,說明人工墨的起源,始於甲骨文時期,即商代。對甲骨上書寫的紅字和黑字,美國人曾在1937年的《工業及工程化學》(分析版)上作了顏料的微量化學分析,結果證明,在甲骨上書寫文字的顏料,紅色是硃砂,黑色是碳素單質(現在制墨的原料)。經過化驗證實硃砂和墨創始於殷代,即公元前十二世紀以前,已用於書寫甲骨文字。

墨的種類

墨的種類從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分類方法。

按照時間來分,有兩大類:

石墨 石墨乃自然之物,是一種「悉如墨」之山石。上古無松煙墨,要寫書法唯有使用石墨,以石墨做書之證亦有不少。但石墨做書自魏晉以後無聞,石墨之用於做書,乃在魏晉之前,後則為松煙所取代,書法遂轉入另一新境。但今天既已無存,在這里就不討論了。

松煙墨 松煙至魏晉之後取代石墨之地位。松煙起源甚早,至漢代已有名貴松煙。歷代制墨名家中,享名最盛者為南唐李廷珪,相傳其質地之堅硬,不亞於石墨,且「其墨能削木,誤墜溝中,數月不壞」。後世之制墨名家尚有北宋潘谷、元吳國良、明程君房、方於魯,及清以來曹素功、胡開文等,皆堪稱巨擘。

按照不同的用途來分有:

商品墨,這類墨在墨的產量中佔有大部分,是製造用以公開出售,供一般人書寫使用的。墨模的雕制都比較簡約,墨品形制普通適用,選煙用料也比較一般,但也有優劣品級之分。

珍藏墨,這類墨缺少實用價值,因其選料的精美、製作的工細以及具有較高的藝術水平,而成為好事者和收藏家競趨的品類。這類墨出於自用和收藏而由墨家定製,也有向外出售的,但質量大大高於一般的商品墨。

雅玩墨,這類墨多由雅好此尚的文人、官吏向墨家定製,署上制者名款、詩詞、齋室名、書畫圖案等,作為自用或饋贈之用,選料做工,都比較精緻,一直為收藏家所珍愛。

貢御墨,清代御墨始於康熙年間,御書處所制御墨遠遜於徽墨,但御墨中有徽州墨家承製的,則不可同日而語。皇家用墨的另一個來源是地方官員的進貢或政府征貢。地方官員進貢的墨,一般都題有「臣某某恭進」字樣,或題墨家名款「臣某某制」等字樣。這類貢墨,都選料上乘,刻模精細,不惜工本,務求精好。

禮品墨,為祝賀人家生日、婚禮及幼童開蒙之類喜慶之事的饋贈禮品。這一類墨大多有精美的裝懂,施以漱金,如「壽屏墨」、「百子圖」等,但這一類墨在選煙用料上並不很講究,只講求外表的華貴與精緻,故其實用價值、質量一般遜於其他類墨。

古墨按煙料來分則種類更多

在傳統工之中,制墨所用材料,是植物、植物油及礦物不充分燃燒所產生的碳素,摻以膠料、香料壓模製成。故按其所選煙料,大致可分為松煙、桐油煙、漆煙、石油煙等。松煙之制為最古,是宋代桐油煙被用於制墨之前的主流。桐油,取油桐子做桐油,燒成的煙料溝桐油煙,一般10千克桐油可出上等煙料500克。近代書畫家多喜用桐油煙墨,取其色澤黝黑,沉著內蘊,松煙則不為人所重。另外,如花生油、菜籽油等,因桐油煙的盛行而被人們所忽視,故傳世百墨,多以松煙、桐油煙為多。松煙色澤藍黑,不宜作畫;桐油煙則色澤黑中泛紫,書畫兼宜。松煙所制之墨,體輕而色暗,無光澤;桐油煙墨則體重有光澤。當然,輕重是相對而言的,年代久遠退膠、受潮、製作時用膠較少,都可能體輕,反之則重,不可一概而論。另外,凡題款有「松煙」、「松煤」字樣的,是松煙墨;凡有「貢煙」、 「頂煙」、「超頂煙」、「五石油煙」等字樣的,則是桐油煙墨。

墨的兩大流派

各家制墨,都有其不同的制墨風格與獨特的墨品,因此形成了不同的派別。因徽墨的赫赫聲名,除徽墨之外的其他制墨業者,可置而不論。所謂墨派,即指徽墨的歇縣、休寧兩派。自李廷哇落籍徽州以來,千餘年間徽州墨家輩出,又無不以其各自的藝術風格稱譽一時,所謂歙縣、休寧之分,僅是就其藝術趣味、墨品等進行的區分。
歙縣派墨家作品風格品類繁多,墨家輩出,以富麗堂皇、制工精緻為主。明清兩代,朝廷貢墨及地方官員貢墨,多由歙縣墨家製造,另外,文人雅士,自造用墨,也多托歙縣墨家辦理。休寧派中以汪、吳二氏為重鎮,子孫迭興,代有名家。同時,休寧派墨家多好詩文,許多人同時就是文人士大夫,故所造之墨,以文雅鳳致著稱。休寧派墨家首創集錦墨,對後來制墨意趣有很大影響。同時,休寧制墨,還有樸素實用一路,暢銷各地,中間亦不乏質優品精者。
有作品流傳於世的徽墨製作名家很多。明代有方於魯,萬曆間墨家,字建元,號太玄,墨隱山人,室名佳日樓、如如室,歙縣人;程君房,萬曆間墨家,名大約,宇幼博,一字君房,號墨隱道人,室名還朴齋、寶墨齋、玄玄室,歙縣人;葉玄卿,萬曆間墨家,別號如道人,室名蒼蒼室,休寧人,所制太乙玄靈、世寶墨為世稱道;吳去塵,天啟、崇幀間墨家,名拭,宇去塵,室名浴研齋,休寧人,所制墨不加漆衣,頗有古風,又雅緻精好,為士林推重。清代有曹素功,名聖臣,宇冒言,號盡鹿,歙縣人,為徽墨四大家之一,所制紫玉光,世推為精品;汪近聖,別署鑒古齋,休寧人,為徽墨四大家之一;汪節庵,名宜禮,歙縣人,乾隆間聲譽頗盛,為徽墨四大家之一;胡開文,別署蒼佩室,歙縣人,為四大家後起而秀出者,所制墨暢行大江南北。另外還有吳守默、胡星聚、吳天章等,均是清代著名墨家。

墨的使用方法

以清水逐漸加入:研墨需加清水,若水中混有雜質,則磨出來的墨就不純了。至於加水,最先不宜過多,以免將墨浸軟,或墨汁四濺,以逐漸加入為宜。

墨正:柳公權有所謂的「筆正」,磨墨也是如此,心正墨亦正,墨若不正偏斜,既不雅觀,磨出的墨也不均勻。

力勻而急緩適中:磨墨時用力過輕過重,太急太緩,墨汁皆必粗而不勻。用力過輕,速度太緩,浪費時間且墨浮;用力過重,速度過急,則墨粗而生沬,色亦無光。正確的方法應該是「指按推用力」,輕重有節,切莫太急。

濃度適中:這里要先澄清一下,即使是董其昌的淡筆,也是用濃墨寫的,差別是在蘸墨的多寡,而不是墨的濃淡。如果墨汁含水過多,筆一下到紙上便迅速擴散,形成一團團大小不一、形態各異的墨團,怎麼有筆畫可言?但也別矯枉過正了,拿濃到像半凝果凍的墨來寫字也是很可怕的。還需記得用潔白紙,以濃墨為佳,若用有色紙,則可以稍淡。

隨磨隨用:用墨必需新磨,因墨汁若放置一日以上,膠與煤逐漸脫離,墨光既乏光彩,又不能持久,故以宿墨作書,極易褪色。而市面上所售的現成墨汁,有些膠重滯筆,有些則濃度太低,落紙極易化開,防腐劑又多,易損筆鋒,不宜採用。

儲放匣內:研墨完畢,即將墨取出,不可置放硯池,否則膠易黏著硯池,乾後不易取下,且可防潮濕變軟,兩敗俱傷。也不可以曝放陽光下,以免乾燥。所以最好還是放在匣內,即可防濕,又避免陽光直射,不染塵,是最好方法。

墨—精品欣賞

明代 大國香麒麟墨

明代 百子圖墨 梅墨

明永樂時期 雙龍國寶橢圓墨

明代 集錦墨

明成化 素色長方墨

清代 曹素功制耕織圖詩集錦墨

清代大富貴亦壽考五色墨

清乾隆時期 名花十友墨

清乾隆時期 百花朱墨

文房四寶——紙

紙的起源

紙,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發明的。它與指南針、火葯和印刷術,並稱為我國古代科學技術的四大發明,給中國文化的繁榮提供了物質基礎,促進我國圖書由「簡牘」時代迅速發展到「卷軸」時代,更由「卷軸」時代迅速發展到「雕版」時代。它對世界文化的發展與交流,也同樣起著積極的促進作用。特別是我國勞動人民創造的號稱「紙中之王」的宣紙,具有細薄、緊密、均勻、潔白、堅韌、耐久的特點。從它誕生時起就和我國書畫藝術結合在一起,為歷代書法家和畫家表達藝術情趣提供了方便。同時,又由於它獨領「紙壽千年」之譽,所以古代大量用宣紙所作的書畫名跡和木版善本書籍,得以完好地保存下來,成為我國民族文化遺產中的珍品。

目前,對有關的考古發現成果,有兩種不同的意見:一種認為西安灞橋紙不是紙,而是一種自然堆積的麻纖維在銅鏡壓力下壓成的;至於內蒙居延地區的金關紙和陝西扶風縣的中顏村紙雖具備紙的初步形態,但沒有經過抄造的過程,紙質粗糙,不能書寫。只能算是紙的雛形或原始紙,不是真正的紙。因此得出一個結論,認為蔡倫仍是發明造紙術的代表人物或發明者。另一種意見認為西安灞橋紙是中國最早的紙,他們認為灞橋紙是經過造紙基本工序造出來的,銅鏡的重量是不可能把堆積的麻纖維壓成薄片的,灞橋紙出土時可以分層揭開,灞橋紙是分散的單一纖維不規則異向交織的薄片,具有紙的典型結構。至於金關紙和扶風紙,經檢驗證明它們都經過全部造紙基本工序,而且纖維短細柔軟,質量比灞橋紙還要好,經過試驗,可以用毛筆在上面寫字。根據上面的分析,有理由認為上述古紙都是真正的紙,說明蔡倫以前已能造紙。

紙的種類

造紙的主要源料多為植物纖維,以竹與木為主,木之纖維柔韌,製成之紙,吸墨較強;竹之纖維脆硬,所制之紙,吸墨性較弱,故以此分為兩大類:

弱吸墨紙類:多系竹纖維製成,紙面較光滑,墨浮於表面,不易慢開,所以色彩鮮艷。以牋紙類為主,如澄心堂紙、泥金牋,還有今之洋紙也屬之。

澄心堂紙:為南唐李後主所使用之名紙,與廷圭墨齊名。特性平滑緊密,有「滑如春冰密如璽」之稱,為弱吸墨紙之上品,差一點的稱玉水紙,次差的稱冷金牋。「輕脆」,即其特性。

蜀牋:據說西蜀傳蔡倫造紙古法,所產蜀牋,自唐以來頗富盛名,如薛濤牋、謝公牋等。據說其地水質精純,故其紙特優。「謝公牋」以師厚創牋樣得名,因有十色,又稱十色牋。「薛濤牋」則因濤得名,但此種彩色牋紙,雖系遵古法製成,染色易敗,不能傳久,為應酬把玩罷了。

藏經紙:藏經紙乃佛寺用以書寫或印製佛經者,又名金粟牋,有黃白兩種。明清人常用之泥金牋、蠟牋,今天已很少見,冷光牋雖為表光之最下者,也很少見了。今天一般都用日本制的鳥子紙,但價格昂貴,又不能持久,實在也並不實用。

強吸墨紙類:多系木質纖維所制,吸墨性強,表面生澀,墨一落紙,極易漫開,書寫常加漿或塗蠟,光彩不若牋紙鮮明,較為含蓄,以宣紙類為主。雖然較晚出現,但今已取代牋紙,成為最名貴的書寫用紙。

宣紙與彷宣:今日最名貴之書寫用紙便是玉板宣了。玉板宣,合桑、短節木頭、稻桿與檀木皮以以石灰浸之製成,吸墨性最強,質地最優。宣紙以安徽宣城而得名,但宣城本身實不產紙,而是周圍諸地產紙,皆以宣為散集地的原因。

繼續來講名貴的玉板宣。這種紙可不是人人有辦法用的,因為它非常吸墨,所以運筆過慢的人,用的就很辛苦了:只要筆稍停,墨就會滲出來,形成一個大大的墨團!但也有人利用它的特性,寫出別有風味的字,像包世臣的淡墨書,齊白石的大筆寫意畫等。因為宣紙過於吸墨難寫,所以就有人加以改良:或用砑光,或加膠礬,還有加漿而成的。經過改良之後的宣紙吸墨性略減,比較容易書寫。

毛邊紙、元書紙與棉紙:宣紙昂貴,一般習字時多用毛邊紙。這種紙本來是用於印書的,但因為紙質好,有人買了書之後裁來練字,所以稱為「毛邊紙」。此紙所用原料,以竹為主,色呈牙黃,質地精良,和我們今天中小學生習字簿所用的機器制毛邊紙有很大的差距。元書紙和毛邊紙近似,但今已無聞。本省所制的棉紙也可以算是這一類,質地漸佳,頗具韌性,價格亦不甚貴,可以做為習字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