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炎帝的發明教民開墾耕種製作生產工具首創什麼種植五穀蔬菜
炎帝教民開墾耕種,製作生產工具,首創耒耜[lěi sì],種植五穀和蔬菜;還製作陶器,發明紡織,學會煮鹽,教人們通商交換,製作樂器琴瑟,並具有最早的天文和歷法知識。
『貳』 炎帝有四工具是那四個
炎帝親嘗百草,發展用草葯治病;
他發明刀耕火種創造了兩種翻土農具,教民墾荒種植糧食作物;
他還領導部落人民製造出了飲食用的陶器和炊具。
『叄』 炎帝的發明教民開墾耕種製作生產工具首創什麼種植五穀蔬菜
炎帝教民開墾耕種,製作生產工具,首創耒耜[lěisì],種植五穀和蔬菜;還製作陶器,發明紡織,學會煮鹽,教人們通商交換,製作樂器琴瑟,並具有最早的天文和歷法知識。
耒耜(lěisì)是我國古代神農發明的農具,用於農業生產中的翻整土地、播種莊稼。後來,隨著農業生產的發展,人們又將耒耜發展成犁。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耒耜的發明證明我國古代對於農業生產工具的重視,也反映了當時農學水平的提高。耒耜耒是耒耜的柄,耜是耒耜下端的起土部分。耒是一根尖頭木棍加上一段短橫梁。使用時把尖頭插入土壤,然後用腳踩橫梁使木棍深入,然後翻出。
(3)炎帝創造工具叫什麼擴展閱讀:
耒耜的作用:
改進的耒有兩個尖頭或有省力曲柄。耜類似耒, 但尖頭成了扁頭 (耜冠) , 類似鍬、鏟。其材料從早期的木製發展出石質、骨質或陶質。耒耜的發明提高了耕作效率。耒耜也是後來犁的前身, 所以有人仍稱犁為耒或耒耜。
但還有一種說法是耒、耜為兩種農具。據《管子·海王》等記載, 戰國時耒、耜為兩種農具, 而且也為出土的實物所證實。耒耜為先秦時期漢族的主要農耕工具, 新石器時代晚期的遺址中已保留於黃土上的耒痕。
在牛耕的出現和冶鐵業的興起之後,木耒、木耜也開始套上鐵制的刃口,如湖北江陵曾出土有戰國時的耒,其形制是從柄到齒皆為木製,齒端套有鐵制的刃口。河北易縣燕下都遺址和河南輝縣還出土過戰國時期的鐵犁鏵。鐵犁鏵的發明又是一個了不起的成就,它標志著人類改造自然的斗爭進入一個新的階段。
『肆』 耜和耒耜有什麼區別
耜和耒耜的區別如下:
1、結構不同
耒耜為先秦時期漢族的主要農耕工具, 新石器時代晚期的遺址中已保留於黃土上的耒痕。在牛耕的出現和冶鐵業的興起之後, 木耒、木耜也開始套上鐵制的刃口, 如湖北江陵曾出土有戰國時的耒耜, 其形制是從柄到齒皆為木製, 齒端套有鐵制的刃口。
河北易縣燕下都遺址和河南輝縣還出土過戰國時期的鐵耒耜。鐵耒耜的發明又是一個了不起的成就, 它標志著人類改造自然的斗爭進入一個新的階段。
而耜,按結構可分為三角耜、梯形耜、鑿型耜犁壁和犁耜組成耜體曲面,根據耜體耕翻時土垡運動特點分為滾垡型、竄垡型和滾竄垡型三大類。滾垡型根據其翻土和碎土作用不同又可分為碎土型、通用型和翻土型。
耜刀:安裝在主犁體和小前犁的前方,其功能是垂直切開土壤和雜草殘渣,減輕阻力,減少主犁體脛刃的磨損,保證溝壁整齊,改善覆蓋質量。犁刀又分為直犁刀和圓犁刀。圓犁刀主要由圓盤刀片、盤轂、刀柄、刀架和刀軸組成。
2、作用不同
耜具有打破犁底層、恢復土壤耕層結構、提高土壤蓄水保墒能力、消滅部分雜草、減少病蟲害、平整地表的作用。
而耒耜的作用是切割、破碎和翻轉土垡和雜草。
3、出現的意義不同
有了耒耜,才有了真正意義上的「耕」和耕播農業。炎帝部落開始大面積耕播粟谷,並將一些野生植物馴化為農作物,如稷、米(小麥)、牟(大麥)、稻、麻等。後人將這些作物統稱為「五穀」或「百穀」,
並留下許多「神農創五穀」的美好傳說。其實,生產工具的發明和改進以及野生動植物的馴化是人類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逐漸實現的。後人把這些成果歸於炎帝,表現了人們對他的尊崇和對先祖的懷念。
而耜的出現標志著漢民族正式進入農耕社會。
4、主要製作材料不同
耒耜主要採用生鐵進行鑄造,而耜主要採用黃銅進行鑄造。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耜
『伍』 炎帝發明了什麼
根據傳說,炎帝神農氏部落有五個方面的貢獻:
第一,用木材製造耒耜(兩種翻土農具),教民墾荒種地。
第二,發明農業,種植糧食作物。
第三,從前人們沒有飲食用的陶器和炊具,炎帝時才開始製造出來。
第四,嘗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嘗百草是為了知道百草的葯性,進而發展用草葯治病的技術,神農也因此貢獻了偉大的生命。
第五,發明紡織,抽出麻絲,利用輪紡織布,發明養蠶的嫘祖便是神農氏的後代
根據傳說,黃帝部落有以下貢獻:
數學:隸首作數,定度量衡之制。
軍隊:風後衍握奇圖,始制陣法。
音樂:伶倫取谷之竹以作簫管,定五音十二律,合於今日。
衣服:元妃嫘祖始養蠶以絲制衣服。
醫葯:與岐伯討論病理,作《黃帝內經》。
文字:倉頡始制文字,具六書之法。
鑄鼎:在荊山(位於陝西中部)鑄鼎,分華夏為九州。
水井:井的發明,古人也歸功於黃帝。
其他:舟車、弓矢、房屋、鼓、指南車等發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