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工具五金 » 面條的工具怎麼念
擴展閱讀
拳擊俱樂部價格怎麼樣 2025-08-06 21:05:29
直播鑽石怎麼充值優惠 2025-08-06 21:04:49

面條的工具怎麼念

發布時間: 2022-09-05 02:19:43

1. 「餄餎面」怎麼拼讀怎麼解釋

拼音:hé le miàn

解釋:餄餎面[hé le miàn](市面上又稱合羅面)是一種中國漢族的傳統特色麵食之一

2. 餄烙面怎麼念

讀法:餄餎面[hé le miàn]。

餄餎面,吃著筋滑利口,操作簡便,速度快,非常適宜於大一點場面的集體就餐。吃起來不僅味道鮮美,香而不膩,而且有暖胃去寒,滋陰壯陽,保健防病的功能。

這種傳統獨特的飲食製作方式,不知從何時一直延續至今,成為中國西、北方地區獨特的風味名吃。河北寧晉縣西關餄餎鍋、河南郟縣餄餎面、內蒙古烏蘭察布市蕎面餄餎也是遠近聞名,與山西曲沃餄餎面相近,但各有特色。

成菜特徵

餄餎面是一種傳統的一種麵食,製作者用餄餎床子(做餄餎面的工具,有漏底)把和好的蕎麥面團、高粱面團(現多用小麥面團)放在餄餎床子里,並坐在杠桿上直接把面擠軋成長條在鍋里煮著吃。

這種面,吃著筋滑利口,操作簡便,速度快,非常適宜於大一點場面的集體就餐。同時,餄餎的臊子加入用純羊油熬制的辣椒和百年老鍋湯及新鮮味美的羊肉,輔以八角、茴香、辣椒、胡椒、肉桂、蔥花、枸杞等十餘種佐料,吃起來不僅味道鮮美,香而不膩。

3. 面條英文怎麼讀音

面條的英文讀noodles,音標是/'nudlz/。
母音字母組合oo在單字里發長母音/u/的音,它是一個長母音,舌位後而高,牙床接近全合,圓唇。
它的發音要領如下:
發音時,舌後抬高,是五個後母音中舌位最高的一個。
牙床接近全合。
雙唇收得極小而圓,但不發生摩擦。漢語中u音的雙唇略扁,而美國英語中/u/的雙唇小而圓,是五個後母音中牙床收得最小最圓的一個,中國學生往往忽視這一點而不能正確掌握/u/的發音。
這個音大多出現在/j/之後,也常出現在字中或字末,但極少出現在字首位置。如:
moon 月亮(環繞地球運行的一顆衛星)
zoo 動物園
roof 屋頂
rooster 公雞
boots 靴子
food 食物
spoon 葯匙(用於取用粉末狀或小顆粒狀的固體試劑的工具)
room 房間

4. 「餄烙面」怎麼讀

餄餎面讀音為:[hé le miàn](市面上又稱合羅面)。

餄絡面是一種中國北方晉冀魯豫陝五省的傳統特色麵食之一,製作者用餄餎床子(做餄餎面的工具,有漏孔)把和好的蕎麥面、高粱面(現多用小麥面)放在餄餎床子里,並坐在杠桿上直接把面擠軋成長條(面條狀)放在鍋里煮著吃,這種傳統獨特的飲食製作方式,不知從何時一直延續至今,成為中國西、北方地區獨特的風味名吃。

5. 餄餎怎麼念

hé le陝西叫huóluǒ。

6. 吃過餄餎面的,還有人不知道這兩個字怎麼念嗎

餄餎(讀音hé le),也叫河漏、和樂,是將豌豆面莜麥面、蕎麥面或其他雜豆面和軟,用餄餎床子(一種木製或鐵制的有許多圓眼的工具),把面通過圓眼壓出來,形成小圓條。比一般面條要粗些,但比面條堅、軟,食用方式和面條差不多。豆面有時候需要加入面丹來調節面的軟硬度和口感。適合應用於那些沒有小麥面粘性大,不能按普通方法做成面條的面類。在北方尤其是山西[1] 、石家莊地區無極餄餎最有出名和常見,石家莊趙縣東南和邢台寧晉縣交界處餄餎也較為常見。
餄餎是中國民間傳統麵食小吃,作為中國北方最常見的麵食吃法之一。傳統的做法是用一種木頭做的「床子」,架在鍋台上,把和好的面(經常餄餎用的是蕎面)塞入餄餎床子帶眼兒的空腔里,人坐在餄餎床子的木柄上使勁壓,將餄餎直接壓入燒沸的鍋內,等水燒滾了,一邊用筷子攪,一邊加入冷水,滾過兩次,就可以撈出來,澆上事先用豆腐或者肉、紅白蘿卜等做好的「臊子」,就可以吃了。餄餎廣泛的流傳在山西,陝西的寶雞、渭南、銅川等關中地區,河北,內蒙古,甘肅,寧夏,青海,新疆,河南一帶。由於其美味可口,香氣逸鼻,在中國北方地區頗為時尚。

7. 北方話叫擀麵杖的那個做麵食工具上海話叫啥

上海話應該叫桿麵杖。

8. 撈面條的東西叫什麼

撈面條的東西叫笊籬,拼音zhào lí。

笊籬是一種發源於中國的傳統的烹飪器具,用竹篾、柳條、鉛絲等編成。像漏勺一樣,有眼兒,烹飪時,用來撈取食物,使被撈的食品與湯、油分離。主要用於撈餃子、撈面等等。由於笊網形狀酷似蜘蛛網,故英文譯作Spider。

材質有竹編的、金屬的(舊時有用黃銅、鋁等金屬打造,當前多用鐵和不銹鋼製成)。福建農村用的笊籬都用毛竹編成,用於打撈番薯米和未完全煮熟的大米飯,然後裝到飯甑中蒸煮。笊籬把手也用毛竹片而製成,長約三尺。

(8)面條的工具怎麼念擴展閱讀:

關於笊籬的文獻記載:

1、北魏 賈思勰 《齊民要術·餅法》:「揀取均者,熟蒸,曝乾。須即湯煮,笊籬漉出,別作臛澆。」

2、元劉君錫《來生債》第三折:「我一日編十把笊籬,著 靈兆 孩兒貨賣。」

3、明 吳承恩 《西遊記》第四六回:「劊子手將一把鐵笊籬,在油鍋里撈。」

4、李健吾 《雨中登泰山》:「一排留宿的小店,沒有名號,只有標記,有的門口掛著一隻笊籬,有的窗口放著一對笊籬。」

9. 「電餅鐺」怎麼讀

10. 餄烙面讀音怎麼念

餄烙面讀音是hé le miàn。

餄餎是將豌豆面莜麥面、蕎麥面或其他雜豆面和軟,用餄餎床子(一種木製或鐵制的有許多圓眼的工具),把面通過圓眼壓出來,形成小圓條。

這種面吃著筋滑利口,操作簡便,速度快,非常適宜於大一點場面的集體就餐。同時,餄餎的臊子加入用純羊油熬制的辣椒和百年老鍋湯及新鮮味美的羊肉,輔以八角、茴香、辣椒、胡椒、肉桂、蔥花、枸杞等十餘種佐料,吃起來不僅味道鮮美,香而不膩。

地方特色

蕎面餄餎已有600—700年的歷史。解放前邛崍城隍廟前的城隍壩,類似上海的夫子廟,雜耍百技等多聚於此,同時又是農村產品,糧食,竹木的交易處。

有尹姓夫婦在那裡設攤賣蕎面,夫榨面,妻配碗。蕎面色微黑而綠,以特製的有很多細孔的木榨直接將面團榨成細面條,注入木榨下的沸水鍋中,煮好後撈入放好調料的碗內,再舀進幾匙以肉末、筍粒豆辦拌成的面紹就可以吃了。

蕎面硬而香,不「闖」口,有咬勁;筍粒脆而辣,有「嚼」頭。麻辣爽口,花費極少。初為勞動人民趕場充飢食品,遂漸淑女名媛也常光臨其攤,遂獲「尹蕎面」之稱而著名。

改革開放前曾一度中斷,開放後尹妻率諸子重開蕎麵店,子榨面,母配碗,名聲四起,尹氏弟兄遂分為幾處開蕎麵店,布及邛城,現邛崍的蕎麵店均打尹氏招牌,所謂的「尹蕎面」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