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工具五金 » 三線紡織用什麼工具
擴展閱讀
怎麼看老錢幣價格 2025-08-06 16:09:05
果酸類產品多久使用一次 2025-08-06 15:57:25
注塑材料哪裡查價格准確 2025-08-06 15:57:18

三線紡織用什麼工具

發布時間: 2022-09-04 14:12:56

1. 紡織線的是用什麼機器製造

細紗機、捻線機

2. 中國古代紡織器具有哪些

隨著新石器時代農業的發展和手工技藝的提高,原始紡織技術得到了發展。經過提取、績、紡以後,纖維成為織造衣物的主要材料。早期紡織工具有紡輪、紡錘和紡墜。
(一)紡輪
紡輪主要是由陶質、石質製成的圓餅狀,直徑5厘米左右,厚1厘米,也叫「紡專」、「專盤」,中間有一個孔,可插一根桿。紡紗時,先把要紡的麻或其他纖維捻一段纏在專桿上,然後垂下,一手提桿,一手轉動圓盤,向左或向右旋轉,並不斷添加纖維,就可促使纖維牽伸和加拈。待紡到一定長度,就把已紡的紗纏繞到專桿上。然後重復再紡,一直到紡專上繞滿紗為止,利用紡輪的旋轉把纖維擰到一起,並用同樣的方法把單股的纖維合成多股的更結實的「線」,要紡的紗線原料一端在紡桿上,搓捻紡桿,紗線就源源不斷地紡出,並纏於紡桿上。紡輪是我國古代發明的最早的捻線工具,是紡車發明前人類最重要的紡紗工具。從全國大量出土的紡輪來看,新石器時期人們喜歡在紡輪上紋飾圖案,主要有同心圓、漩渦、對頂三角、平行直線、短弧線、卵點紋等。
(二)紡錘
紡輪是紡錘的主要部件。在紡輪中心小孔插一根兩頭尖的木質直桿,即是紡錘。紡錘是紡輪與直桿結合後的產物。紡錘也稱「專桿」,將野生麻等剝出的一層層纖維連續不斷地添續到正在轉動的紡錘上,一根根植物纖維紗條便產生了,這種紗條合並捻製成的線可以編織漁網、套索、籃子、系罐、制衣乃至建房。紡錘是紡織手工業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
(三)紡墜
紡墜是紡錘的發展形式。早期的紡錘比較厚重,適合紡粗的紗線,新石器時代晚期紡輪變得輕薄而精細,可以紡更纖細的紗。紡墜的形狀也由單一的圓形變為多種形狀,如圓形、齒輪形、球形、錐形、台形、蘑菇形和四邊形等。紡墜的出現不僅改變了原始社會的紡織生產,對後世紡紗工具的發展也具有十分深遠的影響。
(四)原始腰機
原始腰機是世界上最古老、構造最簡單的織機之一,早在新石器中晚期已出現。浙江河姆渡遺址、良渚文化遺址、江西貴溪春秋戰國墓群中都出土了一些腰機的零部件,如打緯刀、分經棍、綜桿等。陝西西安半坡遺址出土了許多紡線用的陶紡輪,用陶紡輪紡好一定量的線後即可織布。當時人們織布使用的工具是水平式踞織機,又稱「原始腰機」,原始腰機工作時要「席地而坐」、「掛腰足蹬」、沒有機架、卷布軸的一端系於腰間,雙足蹬住另一端的經軸並張緊織物,用分經棍將經紗按奇偶數分成兩層,用提綜桿提起經紗形成梭口,以骨針引緯,用打緯刀打緯。腰機織造最重要的成就是採用了提綜桿、分經棍和打緯刀,在雲南石寨山遺址出土的漢代銅制儲備器的蓋子上有一組紡織鑄像,生動地再現了當時的人們使用腰機織布的場景。

3. 織毛衣要什麼工具

織毛衣要用到棒針和毛線。

毛線通常指羊毛紡成的紗,也有不同種類化纖材質紡成的線,如:腈綸纖維、滌綸纖維、波斯綸纖維等。毛紗及毛線一般用於紡織羊毛衫、毛褲、毛背心、圍巾、帽子及手套和編織各種春秋季節服飾用品,除保暖外還有裝飾作用。

棒針有兩種,一種是一端有一圓球形物體的棒針,通常用作編織平面織物(即一來一回編織),圓球的作用是阻隔已編織之活結脫出,這種針的長度常為30cm以上;

另一種是兩端均尖形的棒針,用途較廣,它可以編織平面織物,又可以編織圓形織物。

(3)三線紡織用什麼工具擴展閱讀:

毛線的種類及粗細不下十餘種,現簡單介紹幾種常用的毛線。

1、特細:是編織毛線中最細的一種,輕盈而柔軟是其特點,最適合編織嬰、幼兒毛衫或鉤織婦女穿著的外套。

2、極細:粗度等於2條最細毛線,輕盈、色澤變化多端,最適合鉤針編織。

3、中細:是最普遍被使用的毛線品種,無論是嬰、幼兒,婦女或男士衣物都可用此等粗度的毛線編織,織出的花紋圖案細致而清雅。

4、中粗:是編織防寒衣物最常用的一種,織出的衣物不太厚亦不太薄。

5、高粗:是編織防寒衣物用品的最佳毛線。

4. 你知道從古到今有知道有哪些紡織工具嗎

繅車發明以前,繅絲時的繞絲工具,最初大概只是簡單的H型架子,戰國時改進成轆轤式的繅絲軖〔kuang框〕。繅絲軖是手搖繅車的雛形,用竹製成,四角或六角,用短輻交互連接,中貫以軸,使用時放在繅釜上面,用時直接拔動使之不斷回轉,將繅釜中引出的絲條,直接纏繞在軖框上。秦漢以後,成形的手搖繅車才出現。唐代手搖繅車的使用已相當普遍,宋代手搖繅車得到進一步完善,並出現了有關具體形制的記載,其制據秦觀《蠶書》介紹,系由灶、鍋、錢眼(作用是合並緒絲)、鎖星(導絲滑輪,並有消除絲縷上纇〔lei類〕節的作用)、添梯(使絲分層卷繞在絲框上的橫動導絲桿)、絲鉤、絲軖、車架等部分組成。繅前,須將繭鍋里的絲先穿過集緒的「錢眼」,繞過導絲滑輪「鎖星」,再通過橫動導絲桿「添梯」和送絲鉤,繞在絲軖上。繅時,須兩人合作,一人投繭索緒添緒,一人手搖絲軖。元代初年,生產效率遠較手搖繅車高出許多的腳踏紡車開始普及,手搖繅車在各地的使用日漸減少,但由於它結構簡單,易於操作,有的地方仍在沿用。
腳踏繅車出現在宋代,是在手搖繅車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它的出現標志著古代繅絲機具的新成就。腳踏繅車結構系由灶、鍋、錢眼、繅星、絲鉤、軖、曲柄連桿、足踏板等部分配合而成。與手搖繅車相比只是多了腳踏裝置,即絲軖通過曲柄連桿和腳踏桿相連,絲軖轉動不是用手撥動,而是用腳踏動踏桿作上下往復運動,通過連桿使絲軖曲柄作回轉運動,利用絲軖回轉時的慣性,使其連續回轉,帶動整台繅車運動。用腳代替手,使繅絲者可以用兩只手來進行索緒、添緒等工作,從而大大提高了生產力。元代腳踏繅車有南北兩種形制,北繅車車架較低,機件比較完整,絲的導程較南繅車短,可繅雙繳絲,而南繅車只能繅單繳絲。這兩種車效率雖高,但繅絲者都是背對絲軖站著操作,勞動強度偏大,對絲軖卷繞情況的觀察也不是太好。因此,在明代的時候又出現了一種坐式腳踏繅車,這種車繅絲者是坐於車前,面對絲軖工作,克服了元代繅車的缺陷。
絲籰是古代的絡絲工具,漢代《方言》中叫做「楥」〔xuan旋〕。絲籰的作用相當於現代卷繞絲緒的筒管。但兩者的形制是完全不同的。它的結構和用法是兩根或六根竹箸由短輻交互連成,中貫以軸,手持軸柄,用手指推籰使之轉動,便可將絲線繞於籰上。絲籰雖是一種簡單的機械,但它的發明大大加速了牽經絡緯的速度。
絡車是將繅車上脫下的絲絞轉絡到絲籰上的機具,它有南北絡車之分。南北絡車都用張絲的「柅」和卷繞絲線的「籰」,但絲上籰的方式兩者卻是大不相同。北絡車是用右手牽繩掉籰,左手理絲,繞到籰上;南絡車則是用右手拋籰,左手理絲,繞到籰上。由於北絡車轉籰動作採取了機械方式,絲籰旋轉速度快而穩,所以它的生產效率和絡絲質量遠較南絡車為優,古人所謂「南人掉籰取絲,終不若絡車安而穩也」的評論,正是對此而言。
整經是織造前必不可少的工序之一,其作用是將許多籰子上的絲,按需要的長度和幅度,平行排列地卷繞在經軸上,以便穿筘、上漿、就織。古代整經用的工具叫經架、經具或紖〔zhen震〕床,整經形式分經耙式和軸架式兩種。
經耙式整經是古代整經的主要形式,它出現的年代較早,但有關的圖文記載卻是在元代及以後才有。根據這些記載,經耙式牽經工具的整體結構大致是由溜眼、掌扇、經耙、經牙、印架等幾部分結合而成。
軸架式整經工具始見於樓璹〔shu贖〕《耕織圖》中,那上面所載圖文雖過於簡單,但表明至晚在南宋時就已普遍使用這種整經工具了。其後元代的《農書》、明代的《農政全書》、清代的《豳風廣義》等一些書籍記載得較為詳盡,使我們可以知道它的全貌。

5. 古代的紡織工具有哪四個

1、紡輪

紡輪主要是由陶質、石質製成的圓餅狀,直徑5厘米左右,厚1厘米,也叫「紡專」、「專盤」,中間有一個孔,可插一根桿。

紡紗時,先把要紡的麻或其他纖維捻一段纏在專桿上,然後垂下,一手提桿,一手轉動圓盤,向左或向右旋轉,並不斷添加纖維,就可促使纖維牽伸和加拈。待紡到一定長度,就把已紡的紗纏繞到專桿上。

6. 紡線車的附:織布工具介紹

脫棉器:用於將採摘下來的棉花脫去棉子。其結構簡單,人工手搖或腳踏操作,通過皮與鐵互相滾動,擠壓棉花,使棉子分離出來。
彈棉弓及輔助工具:用於將脫去棉子的棉花中纖維松開。由彈棉弓、小橙、擊棰組成。紡紗車:用於將彈制好的棉花紡成棉線,由人工手搖,可日紡八兩絞車:用於將紡成好的沙錠絞成數股,便於漿洗。
釺經:紡織之前,通過人工來回跑走將棉線拉直成經,其結構為木板和釘子組成。
腳踏織布車:用紡錘紡織麻、葛,效率很低,紡線的拈度也不均勻,但自古至西漢都是如此。經過勞動人民不斷實踐,發明了手搖單錠紡車,後經不斷改進,單錠變成了多錠,又由手搖改成腳踏,紡織效率大大提高。通過腳踏、手推、拋梭一系列動作,將棉線紡織成布。傳統農村男耕女織,每晝夜能紡2斤紗。
織粗布的主要工序
織粗布工序有技巧。先是給經線上漿,即用麵糊將經線漿一次。麵糊過稠,經線就脆,易斷線;麵糊過稀,經線就松,也易斷線。其次是牽線,即上經線,牽線用手執線,手要保持平衡,不然牽出的經線松緊不一,織布時易被梭子打斷。再是挽縐,縐扣的長短要一致,才能使上下經線截然分開,梭子來往暢通無阻。織布最重要的是手推腳踏。織布用的繩腔(嵌扣的木框)是用手推,推得重落得慢,布就緊;推得輕落得快,布就稀疏不均。最後是修整布。先將布上小疙瘩刮掉,再將布密閉在缸中,燃入硫磺,布被熏白,取出,噴漿折疊,放到石上捶扁。經這幾道

7. 織布用的工具有哪些

用於紡的工業有,清花機,粗細機,細紗機,絡筒機, 用於織布的工具:有整經機,漿紗機,織布機(分有梭機,劍桿機,片梭機,噴氣機,噴水機)

8. 紡織廠需要用到哪些設備

問題過於籠統,只能概括回答:紡織工廠根據原料的不同,產成品的不同,需要配置成套的紡織工藝設備,以及該紡織工廠所需的電氣、給排水、空調降塵設備、供熱製冷設備、自控儀表設備、機修設備、倉儲運輸設備、紡織儀器設備、染整試驗化驗設備、計量設備、辦公設備、通訊設施等配套設備。
紡織原料分為天然纖維:棉、毛、絲、麻,人造纖維:人造棉、人造毛、人造絲、粘膠纖維、醋酸纖維、銅氨纖維等;再生纖維:再生纖維素纖維、纖維素酯纖維,化學纖維「聚酯纖維、聚醯胺纖維、聚丙烯纖維、聚烯烴纖維等,……。
原料不同,紡織設備就分成棉紡織(棉紡、棉織、棉紡織),毛紡織(毛條、粗梳毛紡織、精梳毛紡織),絲綢(繅絲、絲織、絲織印染),麻紡織(薴麻紡織、亞麻紡織、黃麻紡織),粘膠(粘膠長絲、黏膠短纖),錦綸(錦綸長絲、錦綸簾子布),滌綸(滌綸長絲、滌綸短纖),印染(漂染、印染),針織(棉針織、化纖針織、絲針織),無紡布,服裝、人造毛皮、日用紡織品(織帽、織帶、手套、圍巾、織襪)等成套設備。

紡織制備工藝復雜,配套設備名目繁多,希望有針對性地進一步具體了解。

9. 古代的紡織工具有哪些

古代紡織工具有紡輪、紡錘、紡墜、原始腰機等。
1、紡輪:紡輪是由陶質、石質製成的圓餅狀,也叫紡專。中間有一個孔,可插一根桿。紡紗時先把要紡的麻或其他纖維捻一段纏在專桿上,垂下,一手提桿,一手轉動圓盤,向左或向右旋轉。並不斷添加纖維,就可促使纖維牽伸和加拈。待紡到一定長度,把已紡的紗纏繞到專桿上。
2、紡錘:紡輪是紡錘的主要部件。在紡輪中心小孔插一根兩頭尖的木質直桿,即是紡錘。紡錘是紡輪與直桿結合後的產物。紡錘也稱「專桿」,將野生麻等剝出的一層層纖維連續不斷地添續到正在轉動的紡錘上,一根根植物纖維紗條便產生了,這種紗條合並捻製成的線可以編織漁網、套索、籃子、系罐、制衣乃至建房。紡錘是紡織手工業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
3、紡墜:紡墜是紡錘的發展形式。早期的紡錘比較厚重,適合紡粗的紗線,新石器時代晚期紡輪變得輕薄而精細,可以紡更纖細的紗。紡墜的形狀也由單一的圓形變為多種形狀,如圓形、齒輪形、球形、錐形、台形、蘑菇形和四邊形等。紡墜的出現不僅改變了原始社會的紡織生產,對後世紡紗工具的發展也具有十分深遠的影響。
4、原始腰機:原始腰機是世界上最古老、構造最簡單的織機之一,早在新石器中晚期已出現。浙江河姆渡遺址、良渚文化遺址、江西貴溪春秋戰國墓群中都出土了一些腰機的零部件,如打緯刀、分經棍、綜桿等。陝西西安半坡遺址出土了許多紡線用的陶紡輪,用陶紡輪紡好一定量的線後即可織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