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工具五金 » 工具人墨子怎麼上分
擴展閱讀
整個公司的成本怎麼核算 2025-08-04 23:50:37
30元成本賣55元利潤多少 2025-08-04 23:19:35
華綠l號價格如何 2025-08-04 22:52:25

工具人墨子怎麼上分

發布時間: 2022-09-02 10:43:11

① 王者榮耀墨子快速上分技巧 王者榮耀墨子怎麼快速上分

中路,主二,二技能中了如果距離近可以考慮一技能加重炮消耗。大別亂來,別看見人就開大,大配合捉人或者團到一半時再來,不然很容易打斷

② 墨子出哪些裝備傷害高呢

墨子是當前王者榮耀這款游戲中非常熱門的一個法師英雄,不僅在中路是許多玩家喜歡pick的英雄,甚至連對抗路和輔助也能玩,非常全面。而且墨子本身擁有一技能位移可以保命或者進場,二三技能又帶有穩定的控制,還有它的被動可以推開敵方英雄救隊友一命,也就難怪它的熱度常年不減了。

而在銘文的選擇方面,墨子的銘文就比較簡單了,主要追求法術傷害、法術吸血以及冷卻縮減這三方面。一般而言,我們會選用10輪回10獻祭10夢魘,這樣就既能保證墨子的輸出,同時也能帶來法術吸血,增加續航及容錯率。

③ 王者榮耀排位賽墨子怎麼玩 排位賽墨子最全玩法技巧

墨子英雄解析:

作為定位既是坦克又是法師的英雄,目前大神用他採用的主流玩法都是將他打造成純AP輸出英雄,這也是玩家們多番實戰經驗整理出來的目前最適合他的打法。他的特長是一身的控制本領,如果保證命中率,將是敵人最大的災難;他沒有明顯的弱點,如果硬塞給他一個弱點,我們就只能勉為其難的說他的操作難度有些過高了。

王者榮耀墨子怎麼快速上分?墨子最新上分攻略:

關鍵技能解析:

二技能【機關重炮】

解析:這是墨子的核心輸出技能和控制技能,它的冷卻時間較短,而且射程比一般的消耗技能更具優勢,可以對敵人形成有效的打擊,同時也讓墨子具備一定打先手的實力。

技能連招及加點:二技能相比一技能擁有多個明顯的優勢,主加會取得更高的收益。實戰中二技能率先將敵人控制住,隨後一技能突進打出持續的控制,最後大招根據戰場形勢打出團控。

召喚師推薦技能

墨子攜帶的最佳召喚師技能為閃現,雖然120秒的CD很長,但完全能保證墨子在每次大型團戰都能使用該技能。閃現既能增強他的撤退能力,還能幫助他進行大招位移控制

出裝解析:

六神裝:冷靜之靴、回響之杖、痛苦面具、博學者之怒、虛無法杖、賢者之書

解析:在現版本中,雖然墨子的定位是坦克,但為了將他的優勢發揮到最大化,選擇以輸出為主的裝備是最適合他的。

前期:冷靜之靴+回響之杖

解析:冷靜之靴可以提供一定的冷卻縮減,讓墨子的二技能釋放速度更快,能更好的消耗敵人和控制敵人,充分發揮出他的前期優勢;回響之杖可以提供一定的法術攻擊和移速加成,提升輸出能力的同時讓他更加靈活,被動回響的爆傷效果讓他前期就具備一定的爆發力。

中期:痛苦面具+博學者之怒

解析:中期是獲取團戰優勢的關鍵時期,為了讓墨子在團戰中發揮的更好,繼續補強輸出是最好的選擇。這套中期裝備的核心是提升他基礎傷害的同時讓他爆發力更強,通過二技能可以完美的消耗敵人,限制敵人的狀態。

後期:虛無法杖+賢者之書

解析:虛無法杖的法術穿透加成專門應對敵軍戰士英雄和坦克英雄,讓敵人在後期即便是針對性的出一些法術防禦裝備也於事無補;賢者之書可以提供法術攻擊和最大生命的加成,讓他後期輸出更加暴力,同時生存能力也能得到保障。

銘文推薦

紅色銘文:夢魘,法術攻擊+4.2,法術穿透+2.4

藍色銘文:輪回,法術攻擊+2.4、法術吸血+1%

綠色銘文:憐憫,冷卻縮減+1%

屬性總和:法術攻擊+66、法術穿透+24、法術吸血+10%、冷卻縮減+10%。

銘文思路:提升輸出能力的同時兼顧續航能力和技能釋放,能讓他前期的表現更加全面,更好的服務於友軍。

對戰技巧

前期

墨子的對線打法非常靈活,是少有的三路通吃的英雄。走上單路線時第一要務就是保證防禦塔的安全,在塔下清理兵線的同時適當的消耗敵人,在打野英雄前來gank時控制技能一定要接上,爭取能快速的擊殺敵軍獲取前期優勢;走中單路線時,在確保防禦塔安全的前期下隨時線上增援,讓友軍線上對戰獲取人數優勢;搭配友軍下路作戰時需要注意,不要離射手英雄太遠,還要時刻獲取河道草叢的視野,確保射手英雄的絕對安全。

中後期

後期團戰先利用二技能在後排遠程消耗敵人,隨後根據戰場形勢選擇突進的時機,一旦敵人站位非常密集,可以選擇一技能突進後接大招打出持續的控制,如果釋放的位置不佳可以選擇閃現大招,總之核心目的就是控制住更多的敵人;在打消耗戰時也要注意,一技能盡量的留在手中,這樣即便敵軍刺客英雄切入也絲毫不懼,同時注意對被動技能的利用,在參團之前刷好被動可讓自己多一個控制手段,這樣能更容易起到增益友軍的目的。

墨子強大的個人能力無論放在哪個時期都是我軍的絕對核心英雄,只要能保證技能的命中率,他是協助你走向勝利的最佳選擇。

..!

④ 2022王者榮耀墨子國服戰力,墨子打個縣 標要多少戰力

王者榮耀中勝率榜一哥的位置總是來回交換著,每一個勝率一哥都非常值得用來上分,英雄火了玩法也自然多了起來,現在墨子的玩法很多,但是目前最火的流派就是聖杯流了。同樣是聖杯流玩法上也有所不同,小白致力於把最好的攻略送給大家,今天小白就給帶來了國服聖杯流墨子,190場墨子勝率高達90%,為什麼這位國服玩家的勝率會這么高呢,原因就是玩法有所不同,接下來一起看看吧! 【出裝推薦】 博學者之怒+聖杯+冷靜之靴+回響之杖+痛苦面具+虛無法杖 第一件並不是出博學者之怒,而是出2個煉金護符,為了就是可以頻繁的釋放技能,避免無藍的尷尬,一個煉金護符轉小聖杯,最後出聖杯,提供大量藍量回復,新版的聖杯相對還是很給力的,可以提供大量藍量回復以及滿藍還能回血,同時還有高額的冷卻縮減,但是適合出聖杯的英雄卻不多,對於墨子來說就是神器。出完聖杯以後攢夠820直接出大棒,提供高額法強,大棒在轉博學者之怒,前期就可以打出非常高的傷害。接下來墨子選擇出冷靜之靴提供冷卻縮減,可以讓墨子更加頻繁的使用技能,墨子前期不建議先出鞋子,墨子2技能射程很遠,在GANK時即便走的慢些,也可以利用射程遠的優勢進行攻擊,同時墨子的1技能還帶有位移。回響之杖可以提供高額的法術傷害以及移速,同時被動可以造成范圍傷害,配合墨子的2技能簡直就是完美。痛苦面具可以提供法術穿透以及百分比傷害。虛無法杖提供高額法術強度,以及法術穿透,墨子在有穿透之後傷害會更加足。 【銘文推薦】 綠色5心眼5敬畏,藍色5貪婪5狩獵,紅色聖人 心眼提供法術穿透,敬畏提供法術吸血,貪婪提供法術吸血,聖人提供法術強度,這套銘文提供的吸血能力可以讓墨子擁有不錯的續航能力,同時又具有高額的法術強度!狩獵提高攻擊速度,這也是一個小技巧,一定的攻速加成可以減少墨子一技能擊退的延時。 墨子需要主2技能進行消耗,大招不要輕易釋放,留著多控制幾個人最好能做到控制後排。前期猥瑣發育增助攻增經濟,發育正常的話後期一炮半條命不成問題。團戰能打後排不要打前排,盡量猥瑣利用2技能打傷害,MVP可以拿到手軟。

⑤ 墨子明明一身的控,為什麼很少有人玩

墨子清兵線實在是太慢了,其他法師清完支援去了,墨子還在和兵線死磕。他基本上就靠二技能清兵,但是二技能又容易被擋,A兵A半天,所以致使他發育比較難,而且又是後期英雄,前期基本上沒什麼傷害,沒有其他法師那麼有暢快感,所以沒人玩正常。

⑥ 王者榮耀里墨子出肉好還是出法好

題主你好,很高興回答這道問題,墨子我推薦出法裝比較好,前提是你得非常准,如果不準別玩墨子。
法裝墨子在前期是很弱的,但是通常情況下第一件就會出:回響之杖!這件裝備出完,一炮下去同經濟脆皮掉1/3血太正常了。

值得注意的是,純法墨子個人推薦帶閃現,銘文就用101法強那套,2技能的準度和預判一定要勤加練習。

二,肉裝墨子


這種墨子是小編的最愛,全身控制,惡心死人不償命,通常第一件抵抗鞋,第二件極寒風暴,第三件魔女斗篷。

這套出裝是控制型輔助的通用出裝,最大限度兼顧雙抗和減cd,和增加藍量;

墨子每次使用技能都會套一個盾,加上全肉的防禦,最後我還推薦帶個凈化!一般情況下對面一兩個人是很難擼死你的

⑦ 簡述墨子學說的思想內容

墨子哲學思想的主要貢獻是在認識論方面。他以「耳目之實」的直接感覺經驗為認識的唯一來源,他認為,判斷事物的有與無,不能憑個人臆想,而要以大家所看到的和所聽到的為依據。墨子從這一樸素唯物主義經驗論出發,提出了檢驗認識真偽的標准,即三表:「上本之於古者聖王之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實」,「廢(發)以為刑政,觀其中國家百姓人民之利」。墨子把「事」、「實」、「利」綜合起來,以間接經驗及直接經驗和社會效果為准繩,努力排除個人的主觀成見。在名實關繫上,他提出「非以其名也,以其取也」的命題,主張以實正名,名副其實。墨子的認識論也有很大的局限性,忽視理性認識的作用,片面強調感覺經驗的真實性。他曾以有人「嘗見鬼神之物,聞鬼神之聲」為理由,得出「鬼神之有」的結論。墨子的世界觀中存在著深刻的內在矛盾。一方面他強調「非命」、「尚力」,認為決定人們不同遭遇的,不是「命」,而是「力」。他指出,「賴其力而生,不賴其力則不生」,充分肯定「人力」在社會生活與改造自然過程中的作用,另一方面,其又肯定「天志」和「鬼」的作用。他把「天」說成是有意志的人格神,宣揚「順天意者」,「必得賞」;「反天意者」,「必得罰」。他認為「兼相愛,交相利」就是「順天意」,「別相惡,交相賊」就是「反天意」。他又認為,鬼神能「賞賢而罰暴」。他把天鬼的意志和百姓的利益說成是一回事,認為天鬼是專門為萬民「興利除害」的,這實際上成了墨子所操持的工具。墨子在政治上提出「兼愛」、「非攻」、「尚賢」、「尚同」、「節用」、「節葬」、「非樂」等主張。「兼以易別」是他的社會政治思想的核心,「非攻」是其具體行動綱領。他認為只要大家「兼相愛,交相利」,社會上就沒有強凌弱、貴傲賤、智詐愚和各國之間互相攻伐的現象了。他對統治者發動戰爭帶來的禍害以及平常禮俗上的奢侈佚樂,都進行了尖銳的揭露和批判。在用人原則上,墨子主張任人唯賢,反對任人唯親,主張「官無常貴,而民無終賤」。他還主張從天子、諸侯國君到各級正長,都要「選擇天下之賢可者」來充當;而人民則要服從君上,做到「一同天下之義」。
墨子也是中國古代邏輯思想的重要開拓者之一。在《墨子》文中,他比較自覺地、大量地運用了邏輯推論的方法,以建立或論證自己的政治、倫理思想。墨子最早提出名實必須相符的思想。他還在中國邏輯史上第一次提出了辯、類、故等邏輯概念。在《耕柱篇》中,要求「能談辯者談辯」,並要求將「辯」作為一種專門知識來學習。他在反駁別人的觀點時常說「子未察吾言之類,未明其故也」,並把「無故從有故」,即沒有理由的服從有理由的作為辯論的原則。墨子的「辯」雖然統指辯論技術,但卻是建立在知類(事物之類)明故(根據、理由)基礎上的,因而屬於邏輯類推或論證的范疇。墨子所說的「三表」既是言談的思想標准,也包含有推理論證的因素。墨子還善於運用類
推的方法揭露論敵的自相矛盾。由於墨子的倡導和啟蒙,墨家養成了重邏輯的傳統,並由後期墨家建立了第一個中國古代邏輯學的體系。墨子的哲學思想反映了從宗法奴隸制下解放出來的小生產者階層的二重性,他的思想中的合理因素為後來的唯物主義思想家所繼承和發展,其神秘主義的糟粕也為秦漢以後的神學目的論者所吸收和利用。墨子作為先秦墨家的創始人,在中國哲學史上產生過重大影響。墨子在上說下教中言行頗多,但卻無親筆著作。今存《墨子》一書中的《尚賢》、《尚同》、《兼愛》、《非攻》、《節用》、《節葬》、《天志》、《明鬼》、《非樂》、《非命》等篇,都是其弟子或再傳弟子對他的思想言論的記錄。這是研究墨子思想的重要依據。
在墨子學說中,大致有一個基本的結構,從層次上可以分為以下幾個部分:

明晰「天人關系」問題

凡是體系性的學說,都必須回答世界為什麼存在、世界如何存在等諸如此類的「大問題」。「天人關系」問題是中國傳統哲學共同關注的基本問題,顯然也是墨子學說的主脈。墨子在自己的學說中,提出了尊天、事鬼的一系列理論。「天」是最高存在物,它主宰著「天人關系」的一切變化。由於王權專制主義文化所追求的是其本身利益的最大化,「天」的意志因而常常按照權貴的意願而被篡改, 「天」被改造成為貴族利益的代言者。墨子在自己的學說中試圖恢復 「天」的權威,讓「天」真正代表著廣大人民的共同意志與公共利益,而不是權貴的私利。天的意志是天人關系的最高標准,也是人的最高行為准則。這樣,天、鬼、人之間的關系就非常明晰地建立起來,成為全部墨家學說的立論基礎。

構建以「兼愛」為核心的基本價值觀

與儒家學說中的「仁」、道家學說中的「道」一樣,「兼愛」是墨子學說中 「天人關系」的第三極。「兼愛」,即無差等的平等之愛、普遍互愛。「兼愛」之「兼」,是與儒家以血緣關系為基礎的「別愛」相區別的。兼愛作為一種普世價值觀,涵蓋了天人關系的方方面面,是墨子學說的核心,也是墨子全部救世理論的立論基礎。 「聖人以治天下為事者也,不可不察亂之所自起。當察亂何自起?起不相愛」。 「故天下兼相愛則治,交相惡則亂」。(《墨子·兼愛上》)

墨子以兼愛為其全部學說的核心,以非攻與尚賢、尚同等為基本價值觀,從而構建了墨子學說理論體系的基礎。非攻與尚賢、尚同等學說不僅是墨子學說的基本內容,也是墨子兼愛思想藉以實現的手段。

與儒家爭鳴中形成的「非儒」理論

墨子學說的許多思想觀點都來源於同儒家爭鳴中形成的「非儒」 理論。「儒之道足以喪天下者,四政焉。儒以天為不明,以鬼為不神,天、鬼不說,此足以喪天下。又厚葬久喪,重為棺槨,多為衣衾,送死若徙,三年哭泣,扶後起,杖後行,耳無聞,目無見,此足以喪天下。又弦歌鼓舞,習為聲樂,此足以喪天下。又以命為有,貧富壽夭、治亂安危有極矣,不可損益也。為上者行之,必不聽治矣。為下者行之,必不從事矣。此足以喪天下。」《墨子·公孟》「儒家之道,可以足夠喪失天下的有四點。』儒以為天不明,鬼不神,天鬼不悅,這足以喪失天下。又厚葬久喪,作雙重的棺停,很多的衣食,送擯就像搬家一樣。三年哭泣,扶著才能起,柱杖才能行,耳不能聽,眼不能見,這足以喪失天下了。又弦歌鼓舞,學作音樂,這足以喪失天下。又主張有命論,貧富壽天,治亂安危有極數,不可增減,在上的人行之,就不去聽政,在下的人行之,就不從事,這足以喪失天下了。」命,

墨家學派的「非儒」立場,並不是完全意義上的反儒,而是站在平民文化的立場重新思考儒家的仁義學說,從而形成了墨家學派的「仁義」觀以及節用、節葬、非樂、天志、明鬼等理論。儒和墨兩派互相駁辯,在先秦首先揭開了百家爭鳴的序幕。

獨樹一幟的邏輯學與認識論

墨家學派在邏輯學與認識論上也取得了相當多的成就。墨子是我國古代邏輯思想的重要開拓者之一。他大量地運用邏輯推論的方法,建立或論證自己的政治、倫理思想。他還在中國邏輯史上第一次提出了「辯」、「類」、「故」等邏輯概念,並提出將「辯」作為一種專門知識來學習。墨子的「辯」雖然統指辯論技術,但卻是建立在知類(事物之類)明故(根據、理由)基礎上的,因而屬於邏輯類推或論證的范疇。

墨子所說的「三表」既是言談的思想標准,也包含有推理論證的因素。墨子還善於運用類推的方法揭露論敵的自相矛盾。由於墨子的倡導和啟蒙,墨家養成了重邏輯的傳統,並由後期墨家建立了第一個中國古代邏輯學的體系。

墨子是我國歷史上第一位在哲學領域提出征服自然世界的思想家,第一位替下層勞動人民吶喊的思想家。他擁有一種與孔子迥然不同的思維方式——發散性思維方式。他的理論體現出自發的人在改造客觀世界過程中遇到的矛盾和困惑。

墨子的哲學沒有形成一個嚴密的體系。他的學說在本體論上是貧乏的;在認識論領域雖然取得巨大的成就,但仍顯得不夠系統;在人生觀上,其思想缺乏現實性。

墨子哲學是非反思前的我思哲學,帶有強烈的理性直覺色彩。墨子哲學是處於自然世界中的人對自然世界的認識與改造,是自發的人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工具。

墨子擺脫了血緣關系、宗法制度的直接影響,在本質上不是「天人合一」式的決定論思維方式。墨子的經驗主義是狹隘的,沒有宏大的宇宙感。他突出的貢獻在於,他在中國哲學史上,第一次運用獨立於主觀世界之外的客觀邏輯來建立他的學說。在思維水平上,比孔子學說高出很多。在某種意義上說,墨子突破了泛靈論階段的自我中心意識,在思維圖式中加入了客體——關於客觀世界的思想內容。

據《墨子》可知,墨子的學說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①兼愛非攻。所謂兼愛是要求君臣、父子、兄弟都要兼相愛,"愛人若愛其身",並認為社會上出現強執弱、富侮貧、貴傲賤的現象,是因天下人不相愛所致。

②天志明鬼。宣揚天命鬼神的迷信思想是墨家的一大特點。墨子認為天是有意志的,它不僅決定自然界星辰、四時、寒暑等的運動變化,還對人世的政治起支配作用。因"天之愛民之厚",君主若違天意就要受天之罰,反之,則會得天之賞。對於鬼神,墨子不僅堅信其有,而且認為它們對於人間君主或貴族也會賞善罰暴。

③尚同尚賢。尚同是要求百姓上同於天子。墨子認為,國君是國中賢者,百姓應以君上之是非為是非。他還認為上面了解下情也很重要,因為只有這樣才能賞善罰暴。尚賢是要求君上能尚賢使能,即任用賢者而廢抑不肖者。墨子把尚賢看得很重,以為是政事之本。他特別反對君主用骨肉之親,對於賢者則不拘出身,提出"官無常貴,民無終賤"的主張。

④節用。節用是墨家非常強調的一種觀點,他們抨擊君主、貴族的奢侈浪費,尤其反對儒家看重的久喪厚葬之俗。認為君主、貴族都應象古代大禹一樣,過著極為儉朴的生活,而且要求墨徒在這方面也能身體力行。

哲學政治思想

墨子哲學思想的主要貢獻是在認識論方面 。他以 「 耳目之實 」的直接感覺經驗為認識的唯一來源,他認為,判斷事物的有與無,不能憑個人的臆想,而要以大家所看到的和所聽到的為依據。墨子從這一樸素唯物主義經驗論出發,提出了檢驗認識真偽的標准,即三表:「上本之於古者聖王之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實」 ,「廢(發)以為刑政 ,觀其中國家百姓人民之利」 。墨子把「事」 、「實」、「利」綜合起來,以間接經驗、直接經驗和社會效果為准繩,努力排除個人的主觀成見。在名實關繫上,他提出「非以其名也,以其取也」的命題,主張以實正名,名副其實。墨子的認識論也有很大的局限性,他忽視理性認識的作用,片面強調感覺經驗的真實性。他曾以有人「嘗見鬼神之物,聞鬼神之聲」為理由,得出「鬼神之有」的結論。

墨子的世界觀中存在著深刻的內在矛盾。一方面他強調「非命」、「尚力」,認為決定人們不同遭遇的不是「命」,而是「力」。另一方面,墨子又肯定「天志」和「鬼」的作用。他把「天」說成是有意志的人格神,宣揚「順天意者」,「必得賞」;「反天意者」,「必得罰」。他認為「兼相愛,交相利」就是「順天意」,「別相惡,交相賊」就是「反天意」。

墨子在政治上提出了 「兼愛」、「非攻」、「尚賢」、「尚同」、「節用」、「節葬」、「非樂」等主張。「兼以易別」是他的社會政治思想的核心,「非攻」是其具體行動綱領。他認為只要大家「兼相愛,交相利」,社會上就沒有強凌弱、貴傲賤、智詐愚和各國之間互相攻伐的現象了。他對統 治者發動 戰爭帶 來的禍 害以及平常禮俗上的奢侈逸樂,都進行了尖銳的揭露和批判。在用人原則上,墨子主張任人唯賢,反對任人唯親,主張「官無常貴,而民無終賤」。他還主張從天子、諸侯國君到各級正長,都要「選擇天下之賢可者 」來充當; 而人民則要服從君上 ,做到 一同天下之義。

邏輯思想

墨子也是中國古代邏輯思想的重要開拓者之一。他比較自覺地、大量地運用了邏輯推論的方法,以建立或論證自己的政治、倫理思想。他還在中國邏輯史上第一次提出了辯、類、故等邏輯概念。並要求將辯作為一種專門知識來學習。墨子的「辯」雖然統指辯論技術,但卻是建立在知類(事物之類)明故(根據、理由)基礎上的,因而屬於邏輯類推或論證的范疇。墨子所說的「三表」既是言談的思想標准,也包含有推理論證的因素。墨子還善於運用類推的方法揭露論敵的自相矛盾。由於墨子的倡導和啟蒙,墨家養成了重邏輯的傳統,並由後期墨家建立了第一個中國古代邏輯學的體系。

⑧ 墨子簡介

戰國初期偉大的思想家,墨家學派的創始人。姓墨名翟,生卒年不詳。

近代學者一般認為,墨子生於公元前476年左右,卒於公元前390年左右。墨子出生何地,也有爭議。《史記·孟荀列傳》說他是「宋之大夫」,《呂氏春秋·當染》認為他是魯國人,也有的說他原為宋國人,後來長期住在魯國。墨子自稱「今翟上無君上之事,下無耕農之難」,似屬當時的「士」階層。但他又承認自己是「賤人」。他可能當過工匠或小手工業主,具有相當豐富的生產工藝技能。墨子「日夜不休,以自苦為極」,長期奔走於各諸侯國之間,宣傳他的政治主張。相傳他曾止楚攻宋,實施兼愛、非攻的主張。他「南遊使衛」,宣講「蓄士」以備守御。又屢游楚國,獻書楚惠王。他拒絕楚王賜地而去,晚年到齊國,企圖勸止項子牛伐魯,未成功。越王邀墨子作官,並許以五百里封地。他以「聽吾言,用我道」為前往條件,而不計較封地與爵祿,目的是為了實現他的政治抱負和主張。

墨子哲學思想的主要貢獻是在認識論方面。他以「耳目之實」的直接感覺經驗為認識的唯一來源,他認為,判斷事物的有與無,不能憑個人的臆想,而要以大家所看到的和所聽到的為依據。墨子從這一樸素唯物主義經驗論出發,提出了檢驗認識真偽的標准,即三表:「上本之於古者聖王之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實」,「廢(發)以為刑政,觀其中國家百姓人民之利」。墨子把「事」、「實」、「利」綜合起來,以間接經驗、直接經驗和社會效果為准繩,努力排除個人的主觀成見。在名實關繫上,他提出「非以其名也,以其取也」的命題,主張以實正名,名副其實。墨子的認識論也有很大的局限性,他忽視理性認識的作用,片面強調感覺經驗的真實性。他曾以有人「嘗見鬼神之物,聞鬼神之聲」為理由,得出「鬼神之有」的結論。墨子的世界觀中存在著深刻的內在矛盾。一方面他強調「非命」、「尚力」,認為決定人們不同遭遇的不是「命」,而是「力」。他指出,「賴其力而生,不賴其力則不生」,充分肯定「人力」在社會生活與改造自然過程中的作用,另一方面,墨子又肯定「天志」和「鬼」的作用。他把「天」說成是有意志的人格神,宣揚「順天意者」,「必得賞」;「反天意者」,「必得罰」。他認為「兼相愛,交相利」就是「順天意」,「別相惡,交相賊」就是「反天意」。他又認為,鬼神能「賞賢而罰暴」。他把天鬼的意志和百姓的利益說成是一回事,認為天鬼是專門為萬民「興利除害」的,這實際上成了墨子所操持的工具。墨子在政治上提出了「兼愛」、「非攻」、「尚賢」、「尚同」、「節用」、「節葬」、「非樂」等主張。「兼以易別」是他的社會政治思想的核心,「非攻」是其具體行動綱領。他認為只要大家「兼相愛,交相利」,社會上就沒有強凌弱、貴傲賤、智詐愚和各國之間互相攻伐的現象了。他對統治者發動戰爭帶來的禍害以及平常禮俗上的奢侈佚樂,都進行了尖銳的揭露和批判。在用人原則上,墨子主張任人唯賢,反對任人唯親,主張「官無常貴,而民無終賤」。他還主張從天子、諸侯國君到各級正長,都要「選擇天下之賢可者」來充當;而人民則要服從君上,做到「一同天下之義」。

墨子也是中國古代邏輯思想的重要開拓者之一。在《墨子》一書中,他比較自覺地、大量地運用了邏輯推論的方法,以建立或論證自己的政治、倫理思想。墨子最早提出名實必須相符的思想。他還在中國邏輯史上第一次提出了辯、類、故等邏輯概念。在《耕柱篇》中,要求「能談辯者談辯」,並要求將「辯」作為一種專門知識來學習。他在反駁別人的觀點時常說「子未察吾言之類,未明其故也」,並把「無故從有故」,即沒有理由的服從有理由的作為辯論的原則。墨子的「辯」雖然統指辯論技術,但卻是建立在知類(事物之類)明故(根據、理由)基礎上的,因而屬於邏輯類推或論證的范疇。墨子所說的「三表」既是言談的思想標准,也包含有推理論證的因素。墨子還善於運用類推的方法揭露論敵的自相矛盾。由於墨子的倡導和啟蒙,墨家養成了重邏輯的傳統,並由後期墨家建立了第一個中國古代邏輯學的體系。墨子的哲學思想反映了從宗法奴隸制下解放出來的小生產者階層的二重性,他的思想中的合理因素為後來的唯物主義思想家所繼承和發展,其神秘主義的糟粕也為秦漢以後的神學目的論者所吸收和利用。墨子作為先秦墨家的創始人,在中國哲學史上產生過重大影響。墨子在上說下教中,言行頗多,但無親筆著作。今存《墨子》一書中的《尚賢》、《尚同》、《兼愛》、《非攻》、《節用》、《節葬》、《天志》、《明鬼》、《非樂》、《非命》等篇,都是其弟子或再傳弟子對他的思想言論的記錄。這是研究墨子思想的重要依據。

試論墨子思想
作為中國思想史上一支重要的學術流派的創始人的墨子,以其獨到的見解,鮮明的主張對中國文化的發展起了非常深遠的影響。本文嘗試對墨子的主要思想作一略論,希望作者的這些不成熟的意見或能對墨學研究有些微薄的助益。

眾所周知,墨子曾習儒術,受過儒家思想影響,後因覺「其禮煩擾而不悅,厚葬靡財而貧民,久服傷生而害事」(《淮南子》),遂決然舉起叛旗,自立一宗。可見墨子最初是從實用的角度出發破舊立新的,這種實用主義精神貫穿《墨子》全書之始終,與之相適應的,墨子把「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定為墨家學派總的宗旨。可以說,墨子的一切主要主張,如「兼愛」、「非攻」、「尚賢」、「尚同」、「節用」、「節葬」、「非命」、「非樂」等都是以這個宗旨為出發點和依據的。

「兼愛」,即「一視同仁地愛一切人」,無疑是墨子最核心的主張。進一步研讀《墨子》,我們發現墨子所謂「兼愛」的本義還可以更精確的闡述為「像愛自己一樣地愛所有人」。這與儒家倡導「親親」「尊尊」的「推愛」是相對立的。分歧的關鍵在 「愛有無差等」這個問題上,儒堅持有而墨以為無。平心而論,「兼愛」的理想味過濃了一點,非墨子這樣的大賢恐怕難以力行,我們讀《兼愛》中、下兩篇,看到墨子費了很大口舌回駁「兼愛」難行的指責,可終難教讀者心服。
墨子為自己的主張辯護的理由中,有兩條是值得一思的:
第一條來自現實層面。墨子說,你若不愛別人的親人,別人也不會愛你的親人。愛有「別」的結果只能是「交相惡」,因此必須行「兼愛」之道。這與墨子的一個觀念緊密相關,即「愛人者人必愛之,惡人者人必惡之」,愛、惡之行必有相應的報償。其實這是不確然的,但強調只有無私的愛才能召喚愛,只有整個社會樹立起互愛的風尚,人才能幸福地生活於其中,不能不說是墨子的一片苦心。
第二條理由有很濃的宗教意味。與其它學派不同,墨家信仰一個人格化的「天」,「天」有自己的神聖意志。這意志,據墨子說來,就是要人「兼相愛,交相利」。其論證方式很獨特,大意是說,上天一視同仁地撫育我們,說明他兼愛著人類,他必不願看到世人互相殘害,而是一心要人們相愛相利。這使人想起了基督教的教義,基於這一教義上的博愛理想與「兼愛」思想是相通的。
合觀這兩條理由,我們發現墨子的一個極重要的特點:他是合極度實用主義與極度理想主義於一身的人物,而這兩種主義通常是不能並存的,它們在墨子的思想里構成了一種張力,正是在這種張力的作用下,墨子提出了一個在那個時代「高難度」的道德標准,又全身心地投入實踐。這不是件輕松的事,能夠忍受一切艱難困苦完成它的,只有聖徒式的人物。

「非攻」大概是「兼愛」之外最為人所熟知的墨子的主張。「非攻」直接源於「兼愛」理想,墨子竭力用「非攻」思想勸說各國君王止戰息爭,就是為救天下百姓於水深火熱的困苦中。
墨子憤慨於某些高談仁義道德的戰爭辯護士,抨擊他們「明小物不明大物」。為了使自己的主張更具說服力,除了用嚴密的邏輯推理論證攻伐之事悖於天理外,墨子更列舉了歷史上窮兵黷武招致敗亡的實例說明侵略戰爭損人害己的實質。這一些話是墨子站在平民階級的立場上說給統治者聽的,反映了平民的呼聲。但熱中於兼並各國君主根本聽不進「非攻」的說教,墨子的努力收效甚微。墨子實際上還是在做一件「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事,然而他的奮斗中煥發出的人道主義精神和不屈不撓的意志卻是非常難能可貴的。

墨子的思想體系中包含著一個完整的治國理論,這一理論在具體的行政層面上可以「尚賢」、「尚同」主張為代表。選賢任能其實是除道家外先秦諸家的一致主張,墨子的「尚賢」只不過在打破門第觀念不拘一格用人上比儒家更徹底些,故不能算有特色。富有特色的卻數「尚同」的主張。「尚同」,作一個形象的比喻,就好像我們出操列隊時一起向排頭看齊,排頭再向他那一列的第一個人看齊,如此遞進,最終使隊列整齊劃一。墨子要下一層的人向上一層的人「看齊」,上一層的人向再上一層的人「看齊」,一直到天子,向天「看齊」。這種「看齊」是全方位的,人的思想觀念、情感態度、行為方式、立身標准等無所不包。為什麼要如此急切的統一人們的思想和行為,以致不避專制之嫌呢?是為了遏止「亂」。身處亂世的墨子目睹「亂」給百姓帶來的禍害,對此深惡痛疾,因此難免推出激進的主張,要對之下一付猛葯。這是我們可以理解卻無法苟同的。
從「尚賢」、「尚同」主張中我們還發現墨子思想的一個內在矛盾,即精英主義和平民立場的沖突。一方面,墨子幾乎是平民階級利益的代言人,全力為苦難的民眾鼓與呼,他的平等主義理想是非常顯明的;另一方面,他又意識到治國必須依賴精英分子,一個嚴密的等級制度是維持社會秩序之必須。看來這一矛盾的對立雙方在墨子思想中並未得到邏輯上的完善統一,但矛盾的存在也有好處,它防止了墨子滑向民粹主義或歧視平民的立場。

實用主義精神在墨子思想中顯露得最直接的地方應是「節用」、「節葬」和「非樂」的主張。
「節用」的觀念,在生活艱苦的平民中是很強烈的。墨子站在平民立場上不能不堅持這一主張。他把一切無實用的「巧且華」的東西都視作浪費,要求那些權貴們也和他一樣過清苦樸素的生活。且不論他的呼籲絕不會得到權貴的響應,我們細究一番,發現這種主張其實與一種認識密切相關。這種認識即是:天下物資本非十分充裕,必須把每一分每一毫都充分利用起來才能使天下人皆得飽暖,任何奢侈的耗費都是以剝奪另一部分人的衣食為代價才可能的,必須堅決反對之。後來荀子試圖通過對這一認識的否定動搖墨子的整個立論,可見兩派理論上的分歧根源還在於不同階級的人對社會現實的迥異體認上。
「節葬」主張可以視為「節用」理念在喪儀方面的具體表現。但它似乎更觸怒了傳統派,因為在那個時代喪儀是整個禮儀制度乃至政治制度中極重要的一部分,否定厚葬久喪無異於對整個「禮治」傳統發出了挑戰。堅持這一主張是要承受不小的壓力的,墨子不屈於這種壓力而倡導「節葬」還是因為實用主義的考慮佔了上風。這是一種高尚的實用主義,墨子為消滅「糜財貧民」、「傷生害事」的時弊不惜向傳統勢力宣戰,真正把百姓的福祉放到了首位。
「非樂」的主張是實用主義由合理走向極端的一個例子。怎麼能把一切音樂美術一概廢棄呢?一直以來就有人以此詬病墨子,我亦以為墨子此處有些過分了。實用主義如果被囚禁在一個過於狹隘的空間里就會走向荒謬,最終失去大多數人的同情,這不能不看作這位偉大先賢的一個教訓。

在前面論述「兼愛」時,我們已觸及墨子思想的宗教成分。墨子的宗教,雖然主張敬天事鬼,卻極力反對命定論。在他看來,天與鬼的存在不是為了直接控制人們的行為,而是要對人們的善行惡舉加以公允的獎懲。命定論的最可怕的後果是方便人把自己的責任推卸給「天」,讓人感到無可無不可,解除了對人的行為的約束(這約束本該是通過獎懲實現的),最終導致人禍肆虐、天下大亂。因此必須提倡「非命」思想,樹立起世人的進取心,激發他們為求善報而踐履善行的動力。
很顯然,這種「非命」思想是一種積極入世的人生觀,它要人用主體性努力去追求幸福的生活。相比起當時流行的「天命」觀念,這實在是非常先進和健康的。

總的說來,墨子作為一個熱心的救世家,從實用主義的角度出發提出了一整套政治、宗教、倫理主張,他的思想順應平民的要求,對當時社會的種種弊端作了徹底的揭露和批判,盡管其中有許多不完善之處,仍不失其光彩,在先秦諸種思潮中無愧為獨特而偉大的一家。
一.以人為本

《墨子·修身》篇認為,君子作戰雖然有陣法,但是勇敢是其根本所在;治喪雖然有喪禮,但是哀悼是其根本;士人雖然有學問,但是品行是其根本。所以栽樹時根基立得不安穩,就不要求得枝葉繁茂;連左右的人都不親近,就不要求遠方的人了;連親戚都不歸附,就不要談外交了;辦事沒有終與始,就不要求成就多種事業;列舉事物卻不明確.就不要求廣見博
聞了。所以,古代聖王治理天下,必定明察左右,招徠遠方賢人。君子明察左右人,因此左右人的行為就修好了;看見不修行或毀譽的人就反躬自問,因此用怨恨反省自身,行為就可
以修正了。讒言惡語不去聽它,攻擊斥責他人的言論,不要去說;殺傷人家孩子的念頭,心中不能產生。這樣即使有低毀的人,也將沒有所依賴的。

墨子的意思是說,大凡做事都要有其根本。對於土人來說,品行是其根本。君子明察左右人的善行以借鑒,看見品行較差的人即反省自己,因此自己的品行就可以修正。不聽讒言,不說惡語,不存害人之心,雖有惡人影響,也不會起作用。墨子之意在於君子要在社會上有所作為,必須首先修身。這是在講修身的必要性。《修身》篇義雲:"志不強者智不達,言不信者行不果。據財不能以分人者,不足與友;守道不篤、遍物不博、辯是非不察者,不足與游。"其意為意志不堅強的人智力就不會發達,出言不守信用的人行事就不會成功。擁有錢財不能分給他人者,不值得與其交友;不能忠實堅持為人之道、不能廣博認識事物、不能明察是非者,不值得與其同游。《修身》篇還說:"原濁者流不清,行不信者名必耗。"故其文意為,"源頭混濁,水流不能清澈;行為無信,名聲必然敗壞。"墨子在此著力強調君子修身的重要性。人在社會上要想成就一番事業,必須要從修身做起,必須要鑄就高尚的品行。這才是一切事業的起點。此外,墨子還在《所染》篇中強調朋友的優劣對人的影響。

《兼愛中》雲:"於墨子言曰:'仁人之所以為事者,必興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以此為事者也。"'其意為,仁義之士所要做的事,必然是興盛天下人的利益,消除天下人的危
害,以此作為自己的事業。就也是說,君子要興盛天下人的公利,消除天下人的公害。

《經上八》又雲:"義,利也。"可見,墨子所言的"興天下之利",就是要興天下之正義或公義。為此,仁人君子必須具備強烈的社會責任感與社會正義感。這也是君了為人的根本
原則之所在,"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可謂這一含義的延伸。

面對當時社會上"強之劫弱、眾之暴寡、許之謀愚、貴之敖賤"(《兼愛下》)的弱肉強食的丑惡現象,墨子提出:"以兼相愛交相利之法易之。"(《墨子.兼愛中》)其意思是,
用所有的人都相互愛護同時相互給予利益的方法來改變丑惡的時弊。墨子認為"做有利他人之事,並不意味著只利於他人,其實利益是相互的,因而決不可做犧牲他人的事情。犧牲他
人利益的同時亦將損害自己。……只有人們各不相害,彼此相利,把個人利益建立在整體利益之中,並把兩者糅和在一起,才能實現富國安民之願望。"墨子將個人利益建立在整體利
益之中這一思想是非常卓越的,因為離開了整體的利益,個人利益是根本無法實現的。整體利益至上,也就是國家利益至上,社會利益至上。

《兼愛中》二:"然則兼相愛交相利之法將奈何哉?子墨子言:'視人之國若視其國,視人之家若視其家,視人之身若現其身。'"其意即"兼相愛交相利"如何做呢?那就是,看待別人的國家就好象看待自己的國家,看別人的家族就象看自己的家族,看別人的身體就象看自己的身體一樣。墨子在此提出了人際交往中的一個重要原則--一換位原則,"視人若己",就是多從對方的角度考慮問題,這樣可以避免誤解、消除沖突。

實現"兼相愛交相利",才能"諸侯相愛則下野戰,家主相愛則不相篡,人與人相愛則不相賊,君臣相愛則惠忠,父子相愛則慈孝,兄弟相愛則和調。天下之人皆相愛,強不執弱,眾
不劫寡,富不侮貧,貴不敖賤,詐不欺愚。凡天下禍篡怨恨可使毋起者,以相愛生也,是以仁者譽之。"(《兼愛中》)就是說,諸侯因相愛不再惡戰了,家主因為相愛不再相篡奪,
人人相愛不再相殘害;君臣因相愛而仁惠忠誠,父子因相愛而慈愛孝順,兄弟因相愛而和諧協調。大下人都相愛,強者就不會控制弱者,人眾就不會掠奪人少的,富裕的就不會欺侮貧
窮的,尊貴的就不會傲視低賤的,狡詐的就不會欺騙愚昧的。天一所有的禍害、篡奪、埋怨、憤恨等可以使其不再產生的原因,是因為相愛出現了,因此仁人之士贊譽它。

可見,只有"兼愛交利",社會上的一切禍患之源才得以消除;只有"兼愛交利",才能建立一個和諧的社會、一個協調的群體組織。中國人注重維持和諧的局面,維護整體的利益,
保持良好的人際關系。這是中國文化精神的一個組成部分。比墨子晚一百年的孟子說:"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又說:"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這也是強調了民本與人
和的重要性,無疑也體現了墨子思想的影響。"交相利"就是互相給予對方利益,就是利他人、為他人。在墨子那裡,"'為人'是'人為'所要達到的目的,也是'人為'所考慮的角度、所瞄準的方向、所遵循的規范。"其深刻含義就是人的行為要利於人民、利於國家。

墨子的'兼相愛交相利"思想之實質,"是一種柔性管理,它通過人們之間的互動的相愛來改善人際關系,消除破壞性沖突,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使人們既能'自愛'又能'愛人',從而每個人的利益都能得到滿足,這符合人的自然性的需要,又符合社會道德法律規范。"日本的池田大作認為"墨子的愛比孔子的愛更為現代人所需要。"威廉·大內在Z理論中所推崇的日
本企業文化,正是墨子這一思想的再現與復活,這對於增強企業的凝聚力無疑具有較大的作用。所以企業可以根據墨子思想塑造成功的企業文化。"兼相愛交相利"也是人際交往中的重
要原則--一尊重、互惠的體現。

通常,將任何以人為中心的學說稱為"人本主義",而在哲學上,通常指抽去人的具體的歷史條件和社會關系而把人僅僅看作一種生物的人學說,其代表人物是德國的費爾巴哈。所
謂人本管理,就是通過確立人在管理過程中的主導地位,繼而圍繞調動人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去展開的一切活動。正因為墨子要求管理者愛護部下,為其著想,所以能充分調動
部下的積極性與創造性。墨子從修身,到愛他人、利他人、為他人。終究其實質,是提出了管理學的"人本管理"思想。直到20世紀30年代,美國梅奧(Mayor)等人的霍桑(Hawthrone)
實驗後,才開始注重人的感情,尊重的需要,重視人的價值等。這已經比墨子晚了約二千多年了。

《論語·里仁》中說:"君了喻於義,小人喻於利。"意思是說,君子對於"義"很明白並且看重,而小人對於"利"很明白並且看重。墨子的義利相統一的思想,是對孔子思想的揚棄,
克服了君子只講"義"不講"利"的虛偽性,從而勇敢地正規"利",使"義"、"利"二者從對立走向了和諧統一。墨子的義利相統一的思想,實質上是一種經濟倫理思想,這對於當代的管理實踐極富借鑒意義。管理者對下屬應該講究"義利統一",不能只空有口頭上的表彰與承諾;上司對下屬的嘉獎也應該精神與物質兩者並重齊舉。

二、尚賢使能

墨子對於賢能人才的價值有著極其深刻的認識。《親土》篇雲:"入國而不存其土,則亡國矣。見賢而不急,則緩其君矣。非賢無急,非士無與慮國。緩賢忘士,而能以其國存者,
未曾有也。"意思是說,到一個國家主政卻不能蓄納賢土,那就要亡國了。發現賢人卻不急於舉用,賢人就會怠慢其國君。沒有賢才就不能處理危難,沒有賢才就不能與之謀慮國事。 怠慢賢才、忘記良土,而能使其國家保存的事,從未有過。賢人對於國家是如此重要,對於競爭日趨激烈的企業,又何嘗個是這樣呢?《尚賢上》篇雲:"是故國有賢良之士眾,則國家之治厚;賢良之士寡,則國家之治薄。故大人之務,將在於眾賢而已。"意思是說,若國家擁有眾多賢良人土,那麼國家的治理就厚實、穩固;若國家擁有的賢良人士少,那麼國家的治理就薄弱、動盪。因此人人的首要任務,是使賢良人士增多。墨子在此有一個重要的前提假設,即國家必須由賢良人士來治理。接著,墨子通過列舉"善射御之士"之例,說明了國家獲得賢良人士的方法,"譬若欲眾其國之善射御之士者,必將富之,貴之,敬之,譽之,然後國之善射御之士,將可得而眾也。況又有賢良之士,厚乎德行,辯乎言談,博乎道術者平,此固國家之珍,而社稷之佐也,亦必且富之,貴之,敬之,譽之。然後國之良土,亦將可得而眾也。"就是說,欲使其國家善於射箭、駕車的人士增多,就必定要使其富裕、高貴、受尊敬、受贊譽,然後國內善於射箭、駕車的人士將可以獲得並且增多。況且又有賢良人士,德行厚重,言談思辨,道術廣博,這本來就是國家的珍寶,社稷的輔佐,也必將使其變得富裕、升得高貴,受到尊敬、獲到贊譽。然後國內的賢良之土也將可以得到並且會增多。

可見,墨子重視人力資源的數量和質量,其實這決定著一個組織的命運。一些發達國家及其企業重視賢能人才,不惜重金吸引與聘請賢人,為國家注入高附加值的人力資本,為經
濟發展注入新的活力。比如,在美國微軟公司,發現和選聘最優秀的人才是其首要任務。比爾·蓋茨認為微軟公司的成功是"聘用了一批精明強乾的人。"其實,這不過是充分證實了墨子的尚賢思想的正確性與合理性罷了。

《尚賢上》又雲:"故古者聖王之為政,列德而尚賢,雖在農與工肆之人,有能則舉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祿,任之以事,斷予之令。曰:'爵位不高,則民弗敬,蓄祿不厚,則民不信,政令不斷,則民不畏'。舉三者授之賢者,非為賢賜也,欲其事之成。故當是時,以德就列,以官服事,以勞殿賞,量功而分祿。故宮無常貴,而民無終賤,有能則舉之,無能則下之,舉公義,辟私怨,此若言之謂也。"其意思是,所以古代聖賢帝王施政,安排位置給品德高尚的人,崇尚賢能的人,即使在農民、工匠或商人之中,有能力的就舉薦,給予其高爵位,重賜其厚俸祿,任用其以政事,斷定給其政令。並且說,爵位不較高,則百姓不敬重,俸祿不豐厚,則百姓不信任,政令不專斷,則百姓不畏懼。將此三者授予賢能人士,不是為了賞賜賢能,而是要其事業成功。所以在這時,按德行列位次,以官職為國家服務,按勞動績效確定獎賞,按照功勛分給俸祿。因此做官的不會經常富貴,而百姓也不會終身貧賤,有才能的就舉薦之,沒有能力的就撤下之,舉薦要講公義,迴避私人恩怨。這就是墨子所說的意思。其實,墨子所說的"爵"、"令"、"祿"用當今之通俗語言講就是職、權、利三者,若要重用賢人,卻又不賜此三者,即使是再賢的人也是難以發揮作用的。

墨子還說:"得意,賢士不可不舉;不得意,賢士不可不舉;……人尚賢者,政之本也。"(《尚賢上》)意即為官者得意時, 賢士不可不舉用;不得意時,賢士不可不舉用;崇尚賢人,是施政治理的根本所在。可見,墨子所崇尚的是精英開明治理。雖然"儒家也主張選賢舉能,但他們的賢能范圍只限於在位或不在位的君子, 不包括'小人'或'野人',而墨子則把賢能的范圍擴入到'賤人'階級。"可見, 墨子的選賢是沒有范圍限制的。墨子在論及選賢時還強調要做到三個注意點,即:"不黨父兄、不偏貴富、不嬖顏色。"(《尚賢中》)但是,如果管理者不肖,就應當"仰而廢之, 費而賤之,以為徒役。"(《尚賢中》)這些對於當今人事管理也是很有借鑒意義的,用人時重裙帶關系,職務只能升而不能降,腐敗現象比較嚴重,這些都是不正常的現象,只有打破這些陳舊的思想,大膽地選拔任用賢能之人,才能促進經濟的健康發展,
才能促進社會的文明與進步。

墨子對起用賢人還提出了任前試用、任上監督、任後評論制。 其一,墨子強調"聽其言,跡其行,察其所能。"這些都是"慎予官"的體現,其實就是任前的考察與試用;其二,《親上》篇雲:"君必有弗弗之臣,上必有之下。"意思是說,君主必須要有敢於諫停的大臣,上司必須要有敢於提出反論的部下。《尚同上》雲:"聞喜而不善,皆以告其上。……上有過則規諫之,下有善則傍薦之。"意即,聽到好的與不好的,都要報告上司。上司有過錯就要規勸他,下面有好的(人、事、卞意等)就要接近上司推薦之。如果任上不得力,或管理出現嚴重失誤,就應當"抑而廢之,貧而賤之,以為徒役。"(《尚賢中》)其實,這是一種嚴格的任上監督制度。其三,《尚賢中》雲:"若昔者三代聖王堯、舜、禹、湯、文、武者是也。……萬民從而譽之曰'聖土',至今不已。……若音者三代暴王紂、幽、厲者是也。……萬民從而非之曰'暴王',至今不
已。"這其實就是任後評論制。

墨子還強調因人之才、合理分工,以爭取效益的最大化。《節用中》雲:"凡天下群百工,輪、車、匏、陶、冶、梓匠,使各從事其所能。'《耕柱》篇雲:"警若築牆然,能築者築,能實壤者實壤,能欣者欣,然後牆成也。為義猶是也。能談辯者談辯,能說書者說書,能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