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計時器、橋牌、馬鞍,中國古代還有哪些創造發明
四大發明自然不用說
此外,還有:
計時器、橋牌、馬鞍。
陰陽合歷
世界最古老的星表——石氏星表
演示天體視運動的儀器——渾天儀
我國最古老的記時儀器——壺漏
張衡的地動儀
歷法革命——沈括的《十二氣歷》
科苑奇葩——郭守敬發明和研製的天文儀器
祖沖之和圓周率
算盤
磁偏角和磁傾角
測量工具——游標卡尺
投影 幻燈——走馬燈
竹簡和木簡
帛書和帛畫
絲棉紙——赫蹄
世界上最早的植物纖維紙
漢代洛下閎的赤道式儀器
蘇頌--中國宋代天文學家。和韓公廉合作製成了天象儀及水運儀象台,是中國古代第一架天象儀。
馬鈞——魏國人,發明了水龍骨車
丁緩(漢代)發明了被中香爐、常滿燈、旋轉風扇
杜詩首創了水力鼓風設備水排。即利用水力推動風扇鼓風。是世界上最早的水力鼓風機,比歐洲早了 1100 年。
⑵ 中國古代有哪些科學發明
四大發明:造紙術、指南針、火葯、活字印刷術
此外,還有:計時器、橋牌、馬鞍、陰陽合歷
世界最古老的星表——石氏星表
演示天體視運動的儀器——渾天儀
我國最古老的記時儀器——壺漏
張衡的地動儀
歷法革命——沈括的《十二氣歷》
科苑奇葩——郭守敬發明和研製的天文儀器
祖沖之和圓周率
算盤
磁偏角和磁傾角
測量工具——游標卡尺
投影 幻燈——走馬燈
竹簡和木簡
帛書和帛畫
絲棉紙——赫蹄
世界上最早的植物纖維紙
漢代洛下閎的赤道式儀器
蘇頌--中國宋代天文學家.和韓公廉合作製成了天象儀及水運儀象台,是中國古代第一架天象儀.
馬鈞——魏國人,發明了水龍骨車
丁緩(漢代)發明了被中香爐、常滿燈、旋轉風扇
杜詩首創了水力鼓風設備水排.即利用水力推動風扇鼓風.是世界上最早的水力鼓風機,比歐洲早了 1100 年.
⑶ 中國古代四種計時的儀器和工具
1、圭表
又稱,日晷,日規。圭表中的「表」是一根垂直立在地面的標竿或石柱;「圭」是從表的跟腳上以水平位置伸向北方的一條石板。每當太陽轉到正南方向的時候,表影就落在圭面上。
量出表影的長度,就可以推算出冬至、夏至等各節氣的時刻。表影最長的時候,冬至到了;表影最短的時候,夏至來臨了。它是我國創制最古老、使用最熟悉的一種天文儀器。
⑷ 中國古代的科學儀器有哪些
【生命科學】電泳儀/電泳槽 細胞樣品收集器 自動部分收集器/自動樣品采樣儀 PCR擴增儀/PCR熱循環儀 紫外檢測儀/紫外分析儀 液氮生物容器(液氮罐) 冷凍乾燥機(凍干機) 乾式恆溫器/恆溫混勻儀 血紅蛋白儀 核酸蛋白儀/酶標儀/生化分析儀 雪花製冰機 組織晶元制備儀/細胞程式控制降溫儀 動物人工呼吸機/溶劑過濾器 層析柱 微波化學反應器 移液器/移液槍/分液器 微孔板恆溫孵育器 氮氣吹掃儀
【光學儀器】可見分光光度計 紫外可見分光光度計 熒光分光光度計 紅外分光光度計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計 光澤度儀(計) 旋光儀/圓盤旋光儀 火焰光度計 白度測定儀(白度計) 測色儀/色差儀/羅維朋比色計 應力儀 熔點測定儀/熔點儀 照度計/日照計/測光儀 紫外輻照計 光度計/光強計/亮度計 光電霧度計/透光率霧度測定儀 阿貝折射儀/棱鏡折射儀
【箱類器材】真空乾燥箱 鼓風乾燥箱 電熱恆溫乾燥箱 遠紅外乾燥箱(烘箱) 膠片乾燥箱 精密節能乾燥箱 黴菌培養箱 振盪培養箱 隔水式培養箱 電熱恆溫培養箱 光照培養箱 生化培養箱 人工氣候箱(培養箱) 恆溫恆濕箱 高低溫試驗箱(濕熱試驗箱) 鹽霧試驗箱 二氧化碳培養箱(CO2) 植物培養箱/植物生長箱 老化試驗箱 真空手套箱(惰性氣體操作箱) 電熱恆溫水箱 高溫燒結箱 定碳爐 低溫冷阱/半導體冷阱
【溫控儀表】電熱板/加熱板/控溫板 電熱套/加熱套/控溫套 箱式電阻爐(馬弗爐) 管式電阻爐/管式高溫爐 坩堝電阻爐/坩堝電爐 單管定碳爐/雙管定碳爐 封閉電爐/萬用電爐 恆溫水(油)浴/恆溫水槽 恆溫水浴鍋 低溫恆溫槽/低溫恆溫浴 控溫儀/溫控儀/溫度控制儀 電砂浴/電沙浴
【無損檢測】轉速表/頻閃儀 測振儀(振動監測儀/變送器) 機械故障檢測儀/機械故障聽診器 地下管道/管線探測檢漏儀 麥式真空計/壓力真空計/熱偶計/電阻計/復合計 泄漏檢測儀 電火花檢漏儀/電火花針孔檢測儀 現場動平衡儀 洗片機/觀片燈 超聲探傷儀 磁粉探傷儀 X射線探傷機 其它無損檢測設備 焊縫外觀檢測工具箱 表面粗糙度測量儀 紅外測溫儀 看譜鏡(驗鋼鏡) 黑白密度計 油質分析儀
【量具量儀】數顯卡尺 游標卡尺 帶表卡尺 千分表/百分表 千分尺 高度尺/深度尺 數顯萬能角度尺 扭矩測量儀/扭力測試儀 卡表/卡規 數顯標尺 管形測力計/管形拉力計/管形推力計 推拉測力計/拉壓測力計/拉力計
【除濕凈化】除濕機/抽濕機/吸濕機 超聲波清洗器 空氣凈化器 自動蒸餾水器/電熱蒸餾水器 滅菌器/蒸汽消毒器 臭氧消毒機 超凈工作台 消毒殺菌凈手器 電動氣溶膠噴霧器 純水機/超純水機 防潮櫃/防潮箱/氮氣櫃 不銹鋼存屍冷藏櫃
【常規設備】電動攪拌機 磁力攪拌器 研磨機/球磨機/沙磨機/平磨機 勻漿機/分散機/均質機/搗碎機 萬能粉碎機/中葯粉碎機/破碎機 錐形磨/膠體磨 恆溫搖床/脫色搖床/搖瓶櫃 振盪器/恆溫振盪器 旋渦混合器/梯度混合器 空氣壓縮機/無油空壓機 粉末壓片機(油壓機)/模具 切割機/鑲嵌機 拋光機/預磨機/磨拋機 定時器/定時計 旋轉蒸發器 層析實驗冷櫃 玻璃反應釜/真空恆溫反應器
【石化儀器】石油產品閃點和燃點試驗器 石油產品恩氏粘度計 石油產品密度試驗器 銅片/銀片/潤滑脂/液相腐蝕試驗器 石油產品蒸餾(餾程)試驗器 石油產品酸值/酸度試驗器 石油產品灰分測定儀/色度測定儀 石油產品水分試驗器 石油產品硫含量試驗器 機械雜質/殘留物/殘炭/沉澱物測定儀 石油產品運動粘度測定器 傾點/濁點/冰點/凝點/冷濾點試驗器 抗泡沫特性/抗乳化性能試驗器 潤滑脂滴點試驗器 飽和蒸汽壓試驗器/實際膠質試驗器 原油中蠟含量測定儀 氧化安定性測定儀 潤滑油蒸發損失測定儀 液體石油采樣器/取樣器 絕緣油耐壓測定儀 絕緣油體積電阻率測定儀 潤滑油空氣釋放值測定儀 萘結晶點試驗器/苯胺點試驗器
【葯檢儀器】切片機 澄明度檢測儀 片劑多用測定儀(硬度.脆碎度.崩解度.溶出度) 葯物光照試驗儀 制丸機 細菌內毒素檢查儀 葯物透皮擴散試驗儀 葯物溶出度儀 片劑脆碎度測定儀 微機熱原測溫儀 崩解時限測定儀(崩解儀) 包衣機/小型包衣機
【塗料儀器】塗料比重杯 漆膜附著力試驗儀/劃格試驗儀 建築塗料耐洗刷儀/磨耗儀 粒子細度試驗儀(刮板細度計) 三輥機/平磨機 塗膜器/成膜器 乾燥性能試驗儀 柔韌性測試儀(杯突試驗儀/彎曲試驗儀/彈性試驗器) 樣品雜質分析儀 漆膜沖擊試驗機 目視比色箱/鐵鑽比色計
⑸ 古代都有哪些比較強大的黑科技
在古代有很多強大的黑科技,這些黑科技的技術在當時領先了世界很多年,甚至有些科學技術到現在也無法解釋其中的原理。下面我們就來說一說以下的這三種強大的黑科技:木牛流馬、河圖洛書和地動儀。
一、木牛流馬很多人都聽說過木牛流馬這一裝置,他是三國時期著名軍事家諸葛亮發明的。這是一種運輸工具,分為木牛和流馬。在三國時期,蜀國丞相諸葛亮利用了這套裝置,運送了很多糧食。通過古代特殊的棧道,把糧食運到前線,與魏國交戰。這種裝置載重量大概為400斤以上,每日的行程是數十里甚至三十里。這個裝置可以為蜀漢大軍提供糧食,解決了戰場後方的糧食問題。
親愛的讀者們,上面這些黑科技,你們覺得神奇嗎?
⑹ 除了四大發明之外,中國古代還有哪些很值得驕傲的科技發明呢
指南針、造紙術、火葯、印刷術?不要以為中國古代只有這四大發明傳承於世、澤被後代。實際上咱們老祖先的腦洞和技藝遠遠超乎想像。
一、空調軟卧特快專列——轀輬車
你能想到早在兩千年前的秦朝,咱們中國就已經出現了「空調軟卧特快專列」的雛形了嗎?只不過那個時候它的名字叫做轀輬車。《史記》中記載,始皇崩於巡遊途中,趙高與李斯謀劃秘不發喪,「置始皇居轀輬車中,百官奏事上食如故」。秦始皇陵挖掘出土的器物中就有轀輬車的原型。
轀輬車為當時的皇家高級用車,它擁有雙層推拉式設計的車窗,外面一層車窗的窗板上遍布著微小的孔洞,內層車窗則能開閉自如,這樣的設計使車內溫度能得到一定范圍的調控,故而名為轀輬車(溫涼車)。而說它是軟卧是因為車內鋪滿了軟墊,可坐可卧,不僅舒適而且製作精美。
轀輬車最令人嘆為觀止的還不是車輛本身的設計,而是與之配套的道路設施。秦始皇大修馳道,而轀輬車在馳道上有專用的軌道,軌道的設置大大加快了行車的速度與穩定性。更值得一提的是,軌道上鋪設有枕木,枕木之間的距離正好與馬奔跑時的步子相合,馬匹一旦在軌道上奔跑起來不到達固定站點是不會停下來的。
二、陀螺儀的鼻祖——被中香爐
陀螺儀最早應用於航海導航,如今被廣泛地應用在航空航天、軌道交通、地下勘探等各個領域。可誰又能想到,最早發明這種陀螺平衡原理的,並不是歐洲人而是我們的老祖先。而更讓人意想不到的是,這種原理最早竟是被應用於香爐之中。
被中香爐又名「鉔」、「卧褥香爐」、「香熏球」等,是用來盛放香料給被褥熏香的。目前最早的記載見於司馬相如《美人賦》「金鉔薰香」,由此可以判斷被中香爐出現的時間不會晚於西漢。被中香爐的獨特源自它精巧的設計,它的外殼是鏤空的球形,內有兩至三層同心圓環,最裡面是半球形爐體。爐體是用來盛放香料的,兩端分別有短軸與中間的幾層同心圓環相連接,這樣的設計可以保證在重力作用下,無論爐體如何翻轉,爐口總能保持水平狀態。
簡單來說,無論香爐怎樣轉動都可以保證爐體內的香料絕不會撒出來弄臟被褥,這也是當時做此設計的初衷。而這種結構原理在16世紀時由歐洲人發展並製造出陀螺平衡儀,後來被廣泛運用於航海領域,使羅盤不論經受多大的風浪都能始終保持水平狀態為航船指明方向。
⑺ 中國古代科技有什麼
中國古代的科學技術
古代石器
石器是指以岩石為原料製作的工具,它是人類最初學者主要生產工具盛行於人類歷史的初期階段。從人類出現直到青銅器出現前,共經歷了二三百萬年,屬於原始社會時期。根據不同的發展階段,又可分為舊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也有人將新、舊石器時代之間列出一個過渡的中石器時代。 舊石器時代使用打制石器,這種石器利用石塊打擊而成的石核或打下的石片,加工成一定開頭的石器。種類有砍砸器、刮削器等。新石器時代盛行磨製石器,這種石器先用石材打成或琢成適當開頭然後在礪石上研磨加工而成。種類很多,常見的有斧、鑿、刀、鐮、犁、矛、鏃等。精磨的石器有的可呈鏡面狀。
古代弓箭
古代以弓發射的具有鋒刃的一種遠射兵器。弓由彈性的弓臂和有韌性的弓弦構成;箭包括箭頭、箭桿和箭羽。箭頭為銅或鐵制,桿為竹或木質,羽為雕或鷹的羽毛。是中國古代軍隊使用的重要武器之一。 弓箭的發明是人類技術的一大進步,說明了人們已經懂得利用機構存儲起來的能量,當人們用力拉弦迫使弓體變形時,就把自身的能量儲存進去了,鬆手放,弓體迅速恢復原狀,同時把存進的能量猛烈地釋放出來,遂將搭在弦上的箭有力地彈射出去。
古代造紙
造紙術是中國四大發明之一,是人類文明史上的一項傑出的發明創造。中國是世界上最早養蠶織絲的國家。古人以上等蠶繭抽絲織綢,剩下的惡繭、病繭等則用漂絮法製取絲綿。漂絮完畢,篾席上會遺留一些殘絮。當漂絮的次數多了,篾席上的殘絮便積成一層纖維薄片,經晾乾之後剝離下來,可用於書寫。這種漂絮的副產物數量不多,在古書上稱它為赫 或方絮。這表明了中國造紙術的起源同絲絮有著淵源關系。
古代指南針
指南針的發明是我國勞動人民,在長期的實踐中對物體磁性認識的結果。由於生產勞動,人們接觸了磁鐵礦,開始了對磁性質的了解。人們首先發現了磁石引鐵的性質。後來又發現了磁石的指向性。經過多方的實驗和研究,終於發明了可以實用的指南針。
古代印刷
印刷術發明之前,文化的傳播主要靠手抄的書籍。手抄費時、費事,又容易抄錯、抄漏。既阻礙了文化的發展,又給文化的傳播帶來不應有的損失。印章和石刻給印刷術提供了直接的經驗性的啟示,用紙在石碑上墨拓的方法,直接為雕版印刷指明了方向。中國的印刷術經過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兩個階段的發展,給人類的發展獻上了一份厚禮。
古代冶金
中國冶金是從新石器時代晚期的採石和燒陶發展起來的。由於人們已經能利用近千度高溫的陶窯燒制陶器,同時也對木炭的性能逐漸熟悉,因此具備了鎔鑄、鍛打和冶金的基本條件。採石時不斷發現各種金屬礦石﹐燒陶窯為金屬的冶鑄准備了高溫爐和在爐內還原條件下冶煉礦石的技術。在甘肅東鄉縣林家馬家窯文化遺址中發現的距今約五千年的青銅刀﹐以及在其他一些新石器晚期遺址中相繼發現的早期銅器和銅渣等﹐標志著中國冶金業的誕生。
古代陶瓷
我們的祖先和世界上一些國家及地區,如埃及、印度、希臘、波斯、西南亞的先民們,在長期的實踐中發明了陶器。陶器的製作也有近萬年的歷史,人類自從開始懂得製作陶器,各方面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正如恩格斯所說的那樣「野蠻時代的最低級階段——是由制陶術的應用開始的」。在制陶技術不斷發展和提高的基礎上,中國人發明了瓷器。陶瓷器的發明不僅解決了人們生活問題,如生活用具、建築材料等,還提供藝術的享受。
古代青銅
遠在四千年前,我們的祖先已能鑄造青銅器。商周時期是我國青銅文化的鼎盛時期。在公元前十二世紀曾製造出832.84公斤重的司母戊鼎。在湖北銅綠山發現的春秋戰國時期(公元前八世紀至前三世紀)的古礦遺址,至今仍堆積著40多萬噸古代青銅煉渣,地面下古礦井分布密集。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總結出了一套完整的采礦、冶煉、制范、鑄造技術;認識了青銅合金的性能;能根據不同的需要,採用不同的原料配比製成各類青銅器,包括禮器、兵器、樂器、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品,創造了光輝燦爛的青銅文化,為古代生產力的發展、文化藝術的提高和進入鐵器時代鋪平了道路。
古代紡織
中國古代的紡織與印染技術具有非常悠久的歷史,早在原始社會時期,古人為了適應氣候的變化,已懂得就地取材,利用自然資源作為紡織和印染的原料,以及製造簡單的紡織工具。直至今天,我們日常的衣服、某些生活用品和藝術品都是紡織和印染技術的產物。中國機具紡織起源於五千年前新石器時期的紡輪和腰機。西周時期具有傳統性能的簡單機械繅車、紡車、織機相繼出現,漢代廣泛使用提花機、斜織機,唐以後中國紡織機械日趨完善,大大促進了紡織業的發展。宋末元初知名棉紡織家黃道婆,因傳授先進的紡織技術以及推廣先進的紡織工具,受到百姓的敬仰。在清代的時候,被尊為布業的始祖。
古代醫學
中國醫學是一個豐富的寶庫,有五千多年的歷史。早在戰國時期(公元前221年前)就出現了內容系統的醫學理論著作《黃帝•內經》;漢代醫學家張仲景寫成《傷寒論》;明代的醫學家李時珍完成了《本草綱目》。他們把大量的臨床實踐經驗匯集成寶貴的醫學資料。在中醫學方面,我國有「望、聞、問、切」,辯證施治的診治方法。在針灸、按摩、氣功、正骨等方面,有獨特的治療、養生、健身方法。
古代火葯
火葯的發明距今已有一千多年。他的研究始於古代煉丹術,古人為求長生不老煉制丹葯,煉丹術的目的和動機是荒謬和可笑的,但它的實驗方法有可取之處,最後導致了火葯的發明。恩格斯高度評價了中國在火葯發明中的首創作用:「現在已經毫無疑義地證實了,火葯是從中國經過印度傳給阿拉伯人,又由阿拉伯人和火葯武器一道經過西班牙傳入歐洲。」火葯的發明大大推進了歷史發展的進程,是歐洲文藝復興的重要支柱之一。
古代水利
水利是農業的命脈。幾千年來,勤勞、勇敢、智慧的中國人民同江河湖海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斗爭,修建了無數大大小小的水利工程,有力地促進了農業生產。 我國古代有不少聞名世界的水利工程。如「大禹治水,春秋戰國時期的都江堰、鄭國渠,秦國時期開通了秦渠、靈渠和江南運河,隋朝時期的隋朝大運河等。」這些工程不僅規模巨大,而且設計水平也很高,說明當時掌握的水文知識已經相當豐富了。
古代天文
中國是世界上天文學發展最早的國家之一。據文獻記載,遠在四 千多年前,堯帝時就設有司天官。隨著社會的進步,古代天文學得到迅速的發展。在天象觀測方面,公元前十六世紀中國就有天象的文字記載,他們相繼留下的關於太陽黑子、彗星、流星、新星、日月五星的記事以及各種星圖、星表,內容豐富,年代連續,其中許多還是世界上最早的記錄;在天文學理論和天文儀器方面,他們創造了象渾天說這樣頗有見識的宇宙觀,發明了渾儀、簡儀等光照後世的測天儀器;在歷法方面,早在公元前十六至前十一世紀,中國就已經有了原始歷法,經過不斷改革完善沿襲至今,它既照顧了朔望月,又考慮了回歸年,是別具一格的陰陽合歷。
古代建築
中國古代建築是世界建築寶庫中的珍貴遺產,早在七千年前,人們就發明了榫卯結構,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了一套以木結構框架式的主要特點,結合夯土、斗拱、石雕、拱券及磚石工程等的傳統建築體系,在民宅、樓閣、陵墓、石窟、宮殿、寺院、古塔、園林、橋梁以及水利工程等建築中都表現出獨特的結構形式和藝術風格。 數千年來,以木結構框架式為主要特徵的中國古代建築的傳統技術一脈相承,自成體系,在世界建築史上獨樹一幟。
古代航海
中國航海歷史悠久。早在距今7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晚期中華民族的祖先已能用火與石斧「刳木為舟,剡木為楫」,揭開了利用原始舟筏在海上航行的序幕,隨著木帆船的逐步誕生,出現了較大規模的海上運輸與海上戰爭。在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東吳船隊巡航台灣和南洋,後從印度航海歸國,中國船隊遠航到了波斯灣。從隋唐五代到宋元時期,中國航海業全面繁榮,海上絲綢之路遠航紅海與東非之濱。由於當時積極的航海貿易政策和以羅盤導航為標志的航海技術取得重大突破,中國領先西方進入「定量航海」時期。中國舟帆所及達西太平洋與北印度洋全部海岸,與亞非12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航海貿易關系,著名的刺桐港(今福建泉州)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國際港口。到明代永樂至宣德年間,偉大的中國航海家鄭和率領遠洋船隊,先後七次下西洋,遍訪亞非各國,其船隊規模之大、船舶之巨、航路之廣、航技之高,在當時無與倫比。這一航海盛舉,不但將中國古代航海業推向頂峰,而且在整個人類航海史上,豎起了一座永垂史冊的豐碑。
古代機械
我國是世界上發明和利用機械最早的國家之一,有些發明居世界前列。在機械原理、結構設計和動力應用等方面都取得較高成就。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前476年)就發明了蘊涵杠桿原理的桔槔;自東漢始,形狀用途各異的齒輪廣泛應用在水轉連磨、指南車、記里鼓車等機械上;在原動力方面,逐步從人力、畜力向利用水力、風力的方向發展,機械傳動方式亦逐步擴大。在歷史上,我國的先民對機械的不斷發明、創造、革新,大大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和社會的進程。科學技術的發展和人類社會的其他事物一樣,是有著一定的歷史繼承性的。今天的科學技術,正是由過去的科學技術發展而來的。研究和了解中國科學技術發展的歷史,探討它的發展規律,將可以起到借鑒歷史、溫故知新的作用。
古代文學
中國古代文學是一個歷史源遠流長的發展過程。它與中國的歷史、文化緊密相連,顯示出特有的民族性、傳承性、時代性的特徵。它以漢民族文學為主,同時又兼容了其他少數民族的歷史與文學,構成蔚為大觀的中國古代文學。無論是中國古代的詩歌,還是散文、戲曲、小說都有著明顯的可以追尋的歷史,並且呈現著在創作和理論上的不斷發展、豐富,並日臻完美。每種題材的演進都是一部歷史,而且脈絡清晰,充分體現並顯示著它的歷史與文化的博大精深,顯示出以中國古代文字為載體的中國古代文學在內涵上極大的豐富和巨大的張力。
古代數學
古代數學,起源於人類早期的生產活動,產生於商業上計算的需要、了解數字間的關系、測量土地及預測天文事件。我國古代把數學叫算術,又稱算學,最後才改為數學。中國古代是藉助於竹棍為特定物進行數字、數學操作運演的民族,具有外算與內算的雙重功能,在文化傳統中的價值取向就是在籌算運演機械重復的條件下盡力構造簡明的運演方法,准確迅速地解決實踐提出的具體問題。東漢初年的《九章算術》注重理論聯系實際,形成了以籌算為中心的數學體系,它對中國古算及世界數學具有深遠影響。
⑻ 中國古代的創造發明有哪些
1、張衡發明地動儀。地動儀是中國東漢科學家張衡創造的一傳世傑作。張衡所處的東漢時代,地震比較頻繁。張衡對地震有不少親身體驗,為了掌握全國地震動態,他經過長年研究,終於在陽嘉元年(公元132年)發明了候風地動儀,這也是世界上的第一架地動儀。
5、走馬燈。公元1000年左右,中國人就創造了走馬燈,古籍都有關於走馬燈的記述。走馬燈上有平放的葉輪,下有燃燭或燈,熱氣上升帶動葉輪旋轉,是現代燃氣渦輪工作原理的原始應用。
⑼ 中國古代科技有哪些
四大發明、造船術、圓周率等數學幾何科學、織造、機械(主要是木製)、軍事(火槍、火炮等)、醫學(很多)。。。。還有很多,能力不足,無法說盡。世界公認在15世紀之前中國在世界上處於絕對的領先,無論是政治經濟、軍事還是文化,直到西方工業革命後在慢慢的趕上中國,並在鴉片戰爭後才超越中國
⑽ 中國古代都有什麼發明
中國古代的創造發明主要是中國古代所有發明創造的總稱。代表有:造紙術、印刷術、火葯和指南針。
建造行業
喻皓建築 北宋初年 《木經》 喻皓--亦稱預浩,是中國五代末年,北宋初年的建築師。出生於杭州,他設計的最傑出的建築是北宋國都汴梁(今河南省開封市)安遠門內開寶寺中的靈感塔。他還寫了一部木工手藝的書--《木經》,共 3 卷。他有造塔魯班之稱。
李春橋梁設計 605~617趙州橋李春—— 605~617 年,首創了在主拱圖上設小腹拱的敞肩式拱橋。有名的趙州橋就是他設計的。
丁緩 發明家 漢代 被中香爐、常滿燈、旋轉風扇 丁緩——漢代,在 180 年生於長安。發明的物品有被中香爐、常滿燈、旋轉風扇,有長安巧工之稱。
數學
南朝的祖沖之利用劉微的割圖術更精確地算出了π——3.1415926〈π〈3.1415927
劉微 數學 225 ~ 295年 割圖術 劉微--魏晉時期的劉微,發明了割圖術的方法,他取л值3.14。他還發明了介線性方程組的新分法。提出了不定方程問題,建立了等差級數前幾項和公式。劉微應和歐幾里德、阿基米德相提並論。
朱世傑數學 元代 《四元玉鑒》 朱世傑--中國元代數學家。1299 年編撰成中國第一本算學啟蒙,從四則運算到天元術,形成了較完整的體系。1303年,他又寫成了 《四元玉鑒》,把天元術推廣為「四元術」,這是一種高次方程的解法(最高可包括4個未知數)。歐洲到 1775 年才提出同樣的解法 ——消元法。美國科學史家薩頓評價他所著的《四元玉鑒》是整個世界中最傑出的數學著作之一。
秦九韶數學 1202~1247 創叫爺爺一天一iiygjhgjjyhj立解一次同餘式的「大 衍求一術」和求高次方程數值解的正負開方術 秦九韶—— 1202~1247 年,中國數學家。寫有《數書九章》。
李治數學 測園海鏡 李治——中國數學家,著有「測園海鏡」是中國第一本系統改述「天元術」的巨書。
孫子 三國時期孫子算經孫子—— 300 年,乘余定理的起源一題為「物不知數」,寫了「孫子算經」一書系統論述了籌算記數制。
天文學
張衡天文學 東漢時期 漏水轉渾天儀、候風地動儀張衡--是中國東漢時期的天文學家。對在宇宙結構的認識上,張衡是渾天說的代表人物之一。他認為:天像個雞蛋殼,地像雞蛋黃,天大地小,他認為天殼之外還有無限的宇宙。張衡設計和製造了漏水轉渾天儀、候風地動儀,並對日月星辰做了許多觀測和分析。他測量出了太陽和月亮的角直徑是周尺的1/736,即29'24'。他統計出在中國的中原地區能看到的恆星約有2500顆。國際天文學會為了紀念張衡對天文學的突出貢獻,將月球上的一個環形山命名為「張衡環形山」。
郭守敬 天文學 元代 高表、玲瓏儀、觀象台計 16 種儀表 郭守敬--是中國元代傑出的天文學家。他創制了高表、玲瓏儀、觀象台計 16 種儀表,儀器專門測量天體使用。還製作了簡儀,現存紫金山天文台。郭守敬測定了黃赤交角。法國科學家 Laplace 提出黃赤交角變小理論,引用的根據就是郭守敬的。丹麥天文學家第谷所做的同類測量比郭守敬晚300年。
石申 天文學 戰國時期 第一部天文巨著「天文」 石申--戰國時期的天文學家,石申第一部天文巨著「天文」。西漢後,人們尊稱「天文」一書為「石氏星經」。書中標有 121 顆恆星的位置,書中還記有水、木、金、火、土五大行星的運行及交食等情況。石申編制了最早的星表。並稱之「少陽」已認識到能自身發光。
劉焯 天文學 隋代 《皇極歷》 劉焯--隋代天文學家。創制了《皇極歷》,他首先考慮到了日、月視運動的不均勻性,創立了等間距二次差內插法。計算日月視運動的速度。同時他把差歲改為 75 年差一度。
一行 天文學 唐代 《大衍歷》 一行--唐代天文學家。他編制出一部新的歷法《大衍歷》,它包括十篇歷議,是古代非常先進的歷法。早在公元前 13 世紀,中國人以太陽和月亮運動為依據,創立了一種陰陽歷法。
楊忠輔 文學家 南宋時期 《統天歷》 楊忠輔--中國南宋時期天文學家。他創制了《統天歷》,他確定回歸年長度為 365.2425 日。並發現回歸年長度有消長現象。
洛下閎 天文學 漢代 赤道式儀器 洛下閎--中國漢代天文學家。改創了赤道式儀器,定下了赤道式渾儀的基本結構。
蘇頌 天文學 宋代 天象儀 蘇頌--中國宋代天文學家。和韓公廉合作製成了天象儀及水運儀象台,是中國古代第一架天象儀。有 8 人高,每層有門,一到時間門開,木人出來報時。(後面有漏壺和機械繫統)。
機械
莘七娘 10 世紀 孔明燈,走馬燈莘七娘——在10世紀時發明了松脂燈(孔明燈)作為打仗時的信號燈,這是中國人最早利用熱氣球。同時發明了走馬燈,這是航空燃氣渦輪的始祖。
馬鈞機械設計 三國時代龍骨水車(又叫翻車) 馬鈞——魏國人,傑出機械設計和創造家。三國時代創制了龍骨水車(又叫翻車),他能連續提水,灌溉用的水機具——桔槔。結構非常巧妙,有天下之名巧之稱。
地質學
裴秀224~271 創立了繪制平面地圖的理論「制圖六體」 裴秀——在中國最早創立了繪制平面地圖的理論「制圖六體」。並繪制了《禹貢地域圖》。
沈括 科學家 宋朝 石油命名最早由他提出 沈括—— 1031~1095 年,宋朝科學家,石油命名最早由他提出。沈括發現用細線系在磁針的中央(指南針),並將其懸掛起來。經過觀察、發現,寫進了他的著作《夢溪筆談》中。以後人們把用磁鐵製作的針成為指南針,還有指南桌。 13世紀到東方玩的義大利人馬可、波羅見到了指南針,並把它傳到了歐洲。
四大發明
蔡倫62~121 紙 蔡倫—— 62~121 年,蔡倫採用樹皮、麻頭、破布、舊魚網為原料造紙成功。 105 年將此發明報皇帝。於 114 年被皇帝封為龍亭侯。當時人稱紙為蔡侯紙。 12 世紀,造紙術間接傳到歐洲。 13 世紀,蒙古人用蔡侯紙在波斯發行第一批紙幣。 14 世紀,朝鮮、越南、日本也開始使用紙幣。紙牌然後經由阿拉伯國家再傳到歐洲。
畢升 1041~1048 活字印刷術 畢升—— 1041~1048 年,中國北宋人。發明了活字印刷術。
明 宋應星 《天工開物·火葯》:「凡火葯以硝石硫黃為主,草木灰為輔。硝性至陰,硫性至陽,陰陽兩神物相遇於無隙可容之中,其出也,人物膺之,魂散驚而魄齏粉。」 清 和邦額 《夜譚隨錄·烽子》:「﹝予﹞乃取火槍火葯下鉛子,向婦人發之。」 毛澤東 《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第一章第一節:「在很早的時候, 中國 就有了指南針的發明。還在一千八百年前,已經發明了造紙法。在一千三百年前,已經發明了刻版印刷。在八百年前,更發明了活字印刷。火葯的應用,也在 歐洲 人之前。
物理
杜詩91~不祥 水力鼓風機 杜詩—— 91 年,河南人。首創了水力鼓風設備水排。即利用水力推動風扇鼓風。是世界上最早的水力鼓風機,比歐洲早了 1100 年。
浦元 三國時期 淬火技術 浦元—— 300 年,三國時期。首創淬火技術,使鋼刀堅而有彈性。
墨子公元前 400 年 提出光是直線傳播的論點 墨子——公元前 400 年,墨子一書論述了杠桿平衡,提出光是直線傳播的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