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從勞動工具看社會發展
工具的製造與發明是人類社會發展與進步的標志。人類在製造工具的過程中,不斷尋求勞動工具與勞動對象的客觀規律,這種規律的思考就是腦力勞動,也是科學勞動的開端。人類經歷了石器時代到銅器時代,發明了制火技術、農業技術(制陶技術、冶煉技術)、以紡織機和蒸汽機為代表的蒸汽機技術和電力技術。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電子計算機ENIAC研製成功,以後經歷了電子管、半導體、集成電路、大規模和超大規模集成電路幾代計算機的發展。計算機是人類製造出來的信息加工工具。如果說人類製造的其他工具是人類雙手的延伸,那麼計算機作為代替人腦進行信息加工的工具,則可以說是人類大腦的延伸。�
人類的歷史是地球史的幾十億年的兩千分之一,而人類歷史的99%以上的時間是漫長的原始社會。人類有自己的文化生活只有五六千年,而真正把科學技術廣泛應用到生產上,並引起社會生產、生活的巨大變革還不到300年。普遍認識到科學技術是生產力,對人類社會進步起著推動作用,則只是近五六十年的事。現代科學技術給人類提供的知識和方法,正在改變著人們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當今世界的國家經濟、民族文化、社會生活、人民教育等各項事業,受到科學精神或生產技術的推動和引導。法國科學家狄德羅指出:「技術是為某一目的的共同協作組成的各種工具和規則體系。」闡明技術概念的這句話提出5個要點:1.把技術與科學區別開,技術是「有目的的」;2.強調技術的實現是通過廣泛「社會協作」完成的;3.指明技術的首要表現是生產「工具」,是設備,是硬體;4.技術的另一重要表現形式——「規則」,即生產使用的工藝、方法、制度等知識,這就是軟體;5.和科學一樣,把定義的落腳點放在「知識體系」上,即技術是成套的知識系統。�
現代社會生產力的迅速發展以及社會活動的增強,使人類對於環境作用的強度比以往任何時候都突出,社會和經濟等重大問題的決策無不與基礎地理信息相關。計算機的問世和數字測圖技術的發展,為空間數據的獲取、表達、存儲和提供利用提供了新的技術手段。�
人類活動范圍,經歷了從陸地到海洋,從海洋到大氣層,從大氣層到外層空間的逐步擴展的過程。人類活動范圍的每一次飛躍,都大大增強了認識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和社會進步。20世紀興起的航空攝影技術,尤其是彩色與多光譜攝影,從根本上改變了300多年發展起來的地形圖的測繪和生產過程。多半個世紀以來,航天技術飛速發展,不僅為經濟建設、科學文化和社會生活等各個領域的現代化提供了有力的工具,尤其是對地觀測衛星系統的發展和應用,提供了大氣學、地質學、生物學、植物學、環境學、海洋學和生態學等大量多種地面目標信息,為地形圖和各種專題的製作提供了快速、豐富、源源不斷的資料。導航定位全球系統,解決了大范圍、全球高精度快速定位問題。航空、航天及全球定位系統技術的發展,為地圖制圖提供快速、真實的資料源,採用高新技術,縮短了地圖製作和更新的周期,降低了成本。�
從紙質地圖發展到數字地圖(電子地圖),反映了計算機技術在地圖制圖領域中帶來的技術革命。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一些發達國家開始計算機地圖制圖研究。經過40年的努力,計算機地圖制圖有了飛速的發展,尤其在一些以計算機技術為基礎的演算法和工藝研製方面取得了大量的成果,豐富的數字制圖軟體進入市場,極大地改變了地圖的製作和使用方式。計算機地圖制圖是研究根據地圖制圖原理和地圖編輯過程要求,利用計算機及輸入、輸出設備,通過應用資料庫技術和圖形的數字處理方法,實現地圖數據獲取、處理、顯示、存儲和輸出。傳統的地圖生產模式是由大比例尺到小比例尺依次派生,而遙感資料與大量GPS資料的獲取,攝影測量和數字圖像處理技術的成熟與完善,突破了時間和空間的局限性,可以直接編制大范圍的小比例尺的地圖,並極大地豐富了專題制圖內容。數據的採集方法,除遙感資料以外,由於數字化軟、硬體的推出,為大量現存模擬圖和資料的數字化提供了高效的工具。地圖投影及其變換的理論和方法,通過軟體形式,用戶可以靈活自如地進行數據處理與變換。地圖電子編輯出版系統的推出,打破了傳統的地圖制圖與出版的分工界限,友好方便的「所見即所得」的地圖設計系統,方便有效的工具,大大減輕了勞動強度,縮短了成圖周期,提高了生產效率和地圖製作質量,使得地圖手工生產方式逐漸被數字地圖生產所取代。�
關於地圖學的概念,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人們認識水平的提高,地圖學的理論也不斷發展。現在人們把信息傳輸視為地圖學的中心問題。按資訊理論的觀點,地圖是儲存和傳輸空間信息的工具,它研究地理環境信息的傳遞、變換、表現、存儲和利用。地圖資訊理論不同於數學資訊理論,數學資訊理論是從數學角度來研究信息的存儲、處理和傳遞的過程,目的是改善傳遞的速度和可靠性,而更加關注在此基礎上能使信息接收者獲取更多的信息,即輸出信息可能大於輸入信息。信息接收者由於其所具有的知識水平和技能,可能解譯獲取更多的派生信息。�
地理信息系統(GIS)是計算機地圖制圖的延伸和發展。從其科學屬性、方法和功能來看,與地圖制圖學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系列比例尺地形圖、地圖集從某個角度上可以看成為模擬的基礎地理信息系統和專題信息系統。空間可視化技術實現對無邊無際、無縫連續的現實世界提供了一個多尺度的、多維的、多時態、多種信息源的可視域,通過海量數據管理、制圖綜合技術或對多尺度基礎地理信息的組織,可以從宏觀到微觀,從過去到現在以及將來,實現大范圍的空間漫遊和縱深方向的信息檢索查詢。超媒體地理信息系統技術可參照基礎地理信息實現連接和疊加,也可根據需要選取或屏蔽。信息既可是圖形、圖像、統計數據,又可是聲音、錄像多媒體信息、根據各種分析模型或直觀明了的空間分布和相關信息顯示,能夠綜合認識某一事物的特徵和分布規律,便於進行分析和決策。隨著網路技術尤其是國際互聯網(Internet)的發展,移動通信技術的發展和普及利用,為地圖提供進入千家萬戶的服務模式提供了技術平台,同時「e」電子信息技術也向地圖學提出了新的挑戰。GIS大有融入IT的趨勢。模擬技術、虛擬現實技術和空間數據倉庫都是當前地圖制圖領域研究的熱點課題。
B. 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到底有什麼區別
二者最主要的區別在於所有制結構的問題,通俗的說,就是生產資料(具體指勞動工具、廠房、原料等)歸誰所有,勞動成果如何分配的問題。 資本主義社會以私有制為基礎,生產資料歸私人所有,產品歸生產資料所有者獨占。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生產社會化與生產資料私有制之間的矛盾愈發突現,成為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 社會主義強調生產資料公有制,勞動產品服從按勞分配。是向共產主義過渡的社會形態。 二者都是對人類社會形態的概括描述,不能同任何具體國家一概而論。 我國正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走以公有制為基礎,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以按勞分配為基礎,多種分配製度並存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吸收了資本主義的長處,因此不難理解我國改革後的迅猛發展與改革中出現的種種困難了。 希望我的回答對您有所幫助。
C. 資本主義社會的勞動者生產工具勞動對象分別是什麼
1、資本主義社會典型的勞動者是雇傭工人;
2、資本主義社會典型的生產工具是機器;
3、資本主義社會典型的勞動對象是工業原料。
D. 憲法規定,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基礎是生產資料的什麼
社會主義社會是法制社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計劃生育好,只生一個好;工業標准,工業進制,工業產品(金屬與工具),合格產品;勞動生產工具,生產生活習慣,生產生活方式;創造者,生產者,消費者,執法者,公民,居民(公平原則、原屬地原則、親緣原則、生產生活范圍原則、生產資料原則。);中華人民共和國簡稱中國,《中國地圖冊》是按照(原材料)與(工廠)排列有序;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並存的組織格局,全民所有制工廠,全民所有制公司,私營工廠,私營公司;結構的完整性與專業項(結構的完整性),法律基礎(生命、財產、貨幣、社會地位、社會意識形態。),法律體系(勞動、生產、賣發糕、買發糕、睡覺。),法律實體(生銹了生銹的也存在);執行法庭與稅收,安全檢測人員,委員會,銀行,學校,醫院,工廠(計算科學),公司(中華人民共和國簡稱中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是根本大法,是按照「居民」與「公司」排列有序。);
E. 不同的勞動工具與當時的社會面貌有什麼關系
勞動工具即「生產工具」社會面貌反映社會的方方面面。
不同的勞動工具與當時的社會面貌存在以下關系:
工具的製造與發明是人類社會發展與進步的標志。反映了當時的科技水平和生產力水平,人與人之間關系和當時社會財富的分配。
(1)原始勞動工具:石器,社會面貌:生產力技術低下,難以解決基本溫飽問題。
(2)封建社會勞動工具:鐵器,社會面貌;鐵農具的使用促使私田大量出現,於是就打破了奴隸制,促使一家一戶的小農經濟出現並發展。生產力水平大大提高。
(3)現代社會勞動工具:大型機械化勞動工具,社會面貌: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建立使得人民生活大幅度提高。
F. 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是
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
新中國成立後,多次反復強調社會主義社會的根本任務是發展生產力,發展經濟。只有大力發展生產力,才能建立起社會主義的物質基礎。只有大力發展生產力,才能為向共產主義過渡創造條件。
硬道理就是強調發展生產力是社會主義本質的要求,是人民根本利益之所在,是國家命運之所系,是社會主義的活力之源,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永恆主題,從社會主義本質要求的高度強調了發展的重要性。
主要原因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了改革開放的歷史征程,首要任務就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把解放和發展生產力作為我國改革開放的首要任務,除了遵循歷史唯物主義所揭示的一般規律外,還由以下特殊因素所決定:
首先,這是社會主義本質的要求。只有大力發展生產力,才能使社會物質財富不斷增多,使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和全面發展成為現實可能。
其次,由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及其主要矛盾所決定。我國正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產力發展不平衡不充分是社會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只有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社會主要矛盾才能逐步得以解決。
G. 社會生產力中的勞動者、勞動對象、生產工具在實際中具體指什麼
勞動者就是指生產生活資料的人,勞動對象應該是指生產資料吧.生產工具也是生產資料一部分,勞動對象也可以指生產的原材料,沒有原材料 就沒法勞動 沒法生產..所以勞動對象也是指這方面的東西吧?
H. 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的生產工具各是什麼
石器,骨器;青銅器;鐵器;鐵器
I. 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有什麼區別
在馬克思的理論中的社會主義是資本主義和共產主義之間的過渡,而且社會主義需要有發達的資本主義作基礎才能實現。
資本主義並沒有準確定義,不同的經濟學家也對資本主義有不同的定義,一般而言資本主義指的是一種經濟學或經濟社會學的制度,在這樣的制度下絕大部分的生產資料都歸私人所有,並藉著僱傭或勞動的手段以生產工具創造利潤。在這種制度里,商品和服務藉由貨幣在自由市場里流通。投資的決定由私人進行,生產和銷售主要由公司和工商業控制並互相競爭,依照各自的利益採取行動。
大多數已開發國家都被視為「混合經濟」,因為政府多半會去關注社會上生產面的活動與問題,進而加以涉入甚至掌握生產,對經濟活動採行干涉主義,而非全然的資本主義。
資本主義也被稱為自由市場經濟或自由企業經濟。
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對照之下,在理論上社會主義制度里的生產工具是由人民集體(或國家)控制並運作。若與共產主義比較,共產主義制度里生產工具是集體所有,而不是由老闆或僱主所有,而生產過程也是集體化的,以達成「廢除資產階級的財產(私人財產)」。另外,如同卡爾·馬克思主張的,勞動的產品也是「依據每個人需求」直接分發,而「購買和販賣」則被廢止。(共產黨宣言)
以市場經濟為基礎的資本主義也反對計劃經濟,在計畫經濟里「經濟的要件(如勞工、資本、和自然資源)都受到政府控制和管制,以達成政府所預期的經濟發展計畫」。資本主義也被與社團主義(Corporatism)相比較,在社團主義制度里私人企業與政府緊密勾結,表面上則宣稱為了國家的利益服務。正處於階級斗爭階段(以及革命時期)的國家在物質上也會出現重大改變,例如工業化的發展,並產生戰時經濟和商品化的特色。
參與型經濟和議會共產主義(council communism)則是其他形式的制度,勞工與消費者的議會利用自治的方法來達成決策,並反對由大企業或國家企業控制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