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工具五金 » 古代會計作為信任工具怎麼理解
擴展閱讀
小米新風系統成本多少 2025-08-04 16:07:59
戰意中如何資源運輸 2025-08-04 16:01:28

古代會計作為信任工具怎麼理解

發布時間: 2022-09-01 20:57:12

Ⅰ 會計的命名過程及原始含義

我國從周代就有了專設的會計官職,掌管賦稅收入、錢銀支出等財務工作,進行月計、歲會。亦即,每月零星盤算為「計」,一年總盤算為「會」,兩者合在一起即成「會計」一詞。

人類原始計量記錄行為的發生是以人類生產行為的發生,發展作為根本前提的,它是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古代會計,從時間上說,就是從舊石器時代的中晚期至封建社會末期的這段漫長的時期。

這個期間的會計所進行的計量,記錄,分析等工作一開始是同其他計算工作混合在一起,經過漫長的發展過程後,才逐步形成一套具有自己特徵的方法體系,成為一種獨立的管理工作。

(1)古代會計作為信任工具怎麼理解擴展閱讀:

一、近代會計

從單式記賬法過渡到復式記賬法,是近代會計形成的標志。

在近代會計階段,有兩個重要的時間,稱為近代會計發展史上的兩個里程碑:

1、復式賬簿的產生;

2、世界上成立第一個會計師協會-愛丁堡會計師公會。

二、現代會計

現代會計是商品經濟的產物。14、15世紀,由於歐洲資本主義商品貨幣經濟的迅速發展,促進了會計的發展。20世紀以來,現代科學技術與經濟管理科學的發展突飛猛進,受社會政治、經濟和技術環境的影響,傳統的財務會計不斷充實和完善,財務會計核算工作更加標准化、通用化和規范化。

Ⅱ 為什麼會計是低成本的信任工具如何理解低成本

會計是一種職業,但會計是一個需要忠誠認真的職業。
它需要具體,甚至涉及到單位或公司財務收支秘密細節的事。
但會計會無條件服從領導的意圖,進行做一些帳目上的改變。就是可以做些假帳。
這樣有風險的事,無需領導過多付出,會計都會認真的做,甚至做得天衣無縫。以顯自己的忠試,而且一般會毫無怨言,。它的低成本就在這里。
它是一個職業,會自覺聽從領導的職業。

Ⅲ 會計發展史

會計的發展:

1 古代會計發展階段:

文明古國,如中國、巴比倫、埃及、印度與希臘都曾留下了對會計活動的記載。當時的會計基本上只是些簡單的記錄,復式記賬也還未出現,是會計的雛形。

2 近代會計發展階段:

一般認為近代會計始於復式薄記形成前後。1494年,數學家盧卡-帕喬利在《算術、幾何、比及比例概要》中專門闡述了復式計帳的基本原理。——這是會計發展史上第一個里程碑。

工業化革命後,會計理論和方法出現了明顯的發展,從而完成了由簿記到會計的轉化。

1854年,蘇格蘭成立了世界上第一家特許會計師協會,這被譽為是繼復式簿記後會計發展史上的又一個里程碑。

3 現代會計發展階段:

「公認會計准則」的「會計研究公報」(ARB)的出現為起點。這一會計發展階段,會計理論與會計實務都取得驚人的發展,標志著會計的發展進入成熟時期。

此外,管理會計也從傳統、單一的會計系統中分離出來,是會計發展史上的第三個里程碑。

(3)古代會計作為信任工具怎麼理解擴展閱讀:

現代會計是商品經濟的產物。其主要標志:一是利用貨幣計量進行價值核算;二是廣泛採用復式記賬法,從而形成現代會計的基本特徵和發展基石。

20世紀以來,特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資本主義的生產社會化程度得到了空前的發展,現代科學技術與經濟管理科學的發展突飛猛進,受社會政治、經濟和技術環境的影響,傳統的財務會計不斷充實和完善,財務會計核算工作更加標准化、通用化和規范化。

與此同時,會計學科在20世紀30年代成本會計的基礎上,緊密配合現代管理理論和實踐的需要,逐步形成了為企業內部經營管理提供信息的管理會計體系,從而使會計工作從傳統的事後記賬、算賬、報賬,轉為事前的預測與決策、事中的監督與控制、事後的核算與分析。

管理會計的產生與發展,是會計發展史上的一次偉大變革,從此,現代會計形成了財務會計和管理會計兩大分支。隨著現代化生產的迅速發展,經濟管理水平的提高,電子計算機技術廣泛應用於會計核算,使會計信息的搜集、分類、處理、反饋等操作程序擺脫了傳統的手工操作,大大的提高了工作效率,實現了會計科學的根本變革.

現代會計的時間跨度是自20世紀50年代開始的。此間會計方法技術和內容的發展有兩個重要標志,一是會計核算手段方面質的飛躍,即現代電子技術與會計融合導致的「會計電算化」,二是會計伴隨著生產和管理科學的發展而分化為財務會計和管理會計兩個分支。

Ⅳ 有什麼關於中國古代會計方面的資料

會計思想首先是簡單的計數觀念,它是一個歷史范疇,它萌生於人類識別和監督的需要,孕育於農業生產技術發展的需要,商品經濟思想的演進是會計思想發展的主要推動力,「也就是說,會計主要是應一定時期的商業需要而發展的,並與經濟的發展密切相關。」夏代作為古代中國正式進入文明時代的標志,它所建立的以父權家長制為基礎的奴隸制的邦國組織,不僅為以後商周文化的繁榮奠定了基礎,而且為中華民族幾千年傳統思想的形成起著不可磨滅的貢獻,這個時期已經出現會計思想的最初萌芽;商代為奴隸制的發展時期,在這一時期,已經出現明確的會計憑證和會計計量方法,可以說,從這時期開始,真正的會計思想才初步形成。

夏朝時的會計思想

夏朝(約在公元前21世紀——公元前17世紀)是奴隸制的形成時期,在前期仍是原始社會,中期才可能是奴隸社會,「從物質文化的具體特點來說,商周發達的青銅器文化與齊家文化和龍山文化之間,還有一段距離,這可能就是夏文化階段。由龍山文化和齊家文化所體現的社會形態來觀察,和傳說記載中(關於)夏朝的情況有些類似。」有關夏朝的史料非常缺乏,我們只能依靠推測和傳說來考察這一時期的會計思想。先來看一下夏朝的技術背景和制度背景。夏朝不僅有石骨器、銅器和車舟的製作技術,而且陶器的製作技術比以前更加精細,生產工具也由石器逐步演變為銅石並用,「自銅發明(按:指銅的冶煉),首先製造者為利器(按:指兵器)與工具。利器如刀,為防身所必需;工具如鏟,為耕種所必需。」由於銅器在生產過程中的使用,耕地面積迅速擴大,再加上農業施肥和灌溉技術的發明,原始社會的生產協作逐步向生產過程的個人化發展。土地所有制由原來的氏族所有漸漸演變為大家族所有,氏族內部逐漸分化為大家族和特殊的小家族,原來以性別和年齡的分工逐步演化為家族與家族之間的分工。生產過程的個人化與私有財產制度的出現又休戚相關,「生產過程的個人化既是私有財產出現的前提,又是它的結果。」而私有財產的出現促使人們更加關心投入與結果的比較,從而使會計思想從簡單的計數反映發展到主動的核算和監督。家族間分工活動的出現產生了交換的需要,商業活動的出現也就成為一種必然,而會計作為一種「商業語言」也就相伴而生了。
隨著生產技術的提高,剩餘產品的出現,人們也逐漸產生計數的思想,這是人們識別和關心自己勞動成果的一種本能體現。「在一切社會狀態下,人們對生產生活資料所耗費的勞動時間,必然是關心的,雖然在不同的發展階段上關心的程度不同。」會計計量思想的最初萌芽-「簡單刻記」和「結繩計事」也應運而生,這種計量思想是人類在緩慢的進化過程中,為了生產實踐的基本需要而出現的,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要求,也是人們注意管理經濟的最初表現。這種基本會計思想的出現,中外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中國伏羲時代即有「結繩記事」之法的出現(雖然只是傳說,但從文物和史料記載上,可以斷定在伏羲時代已存在這種計數方法。),據說古代秘魯人的結繩法是十分全面的,一切社會活動都用繩結表示。「通常以主繩為干,上系各色小繩,因事物種類之別,而各異其結,如以黃色表示黃金;白色表示白銀;綠色表示穀物。數星方面,見單結表示十,雙結表示二十,重結表示百,二重結為二百等等。」後來隨著生產技術的進一步發展,大約是原始社會末期到奴隸社會初期,由於部落間交換活動的日益頻繁,僅靠結繩已無法滿足交易和生產活動的需要,最初意義上的會計憑證-「書契」開始出現,「黃帝命隸首作數,以率其羨,要共會,而律度量衡由是而成焉。」制定會計計量標準的思想-度量衡的出現,則標志著會計記錄方式有了最初的萌芽,不僅有明確的量的觀念,而且對實物的確認也有質的思想,「書契」作為記帳憑證的應用,使我國會計出現了最簡單的輪廓,是我國古代會計思想史上一件大事。
但是技術進步只是會計思想向前發展的一個必要條件,但不是充分條件,會計思想要想能夠反映和促進技術的進步,制度和意識形態的演進必須能夠容納和促進,也就是說,一個國家以文化為核心的制度背景,對會計思想的形成和發展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中國特有的以「帝王文化」為特徵的產權思想,對中國古代乃至現代會計思想的形成和發展,都起著決定性的作用。這種「帝王文化」思想的核心是王權所有的產權思想,從發生學的角度來分析,王權所有的思想是在國家出現的過程中逐漸產生的,在原始社會末期,部落間剩餘產品交換活動一般是在氏族首領間進行的,這為氏族首領利用公共權利為個人利益而侵佔公共財產創造了條件,從而刺激了氏族首領對公共權力的崇拜和追求,更多的公共權力只有通過戰爭的手段來獲得,頻繁的戰爭最終導致一個凌駕於整個社會的力量—國家的產生。
中國國家的形成與雅典和羅馬均不相同,國家的形式既不是氏族集團斗爭的結果,也不是從氏族社會內部產生的,而是氏族內部先分化為貴族階層和平民階層,「作為征服外國廣大領土的直接結果而產生的。」此即馬克思所謂的「亞細亞」的生產方式,其特徵包括:土地國有;租稅合一;專制主義;水利灌溉;農村公社。從社會學的角度來看,中國是一個由大大小小的以血緣為基礎的家和各種各樣擬血緣關系的「家」,按照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倫理宗法原則,所構成的「家國同構」的社會。在這種社會里,各種形式的產權都帶有超經濟的色彩,「凌駕於所有這一切小的共同體之上的總合的統一體表現為更高的所有者或者惟一的所有者」,最終形成「朕即國家、朕即天下」的思想。而會計作為反映產權變化的工具,產權超經濟的特徵必然對會計思想的形成和發展產生深遠影響。父權家長製作為原始社會制度的演化結果,其本質特徵是家庭制,國家作為家庭的擴大,必然使統治者把族權和政權緊密的結合在一齊,構成政治體制的基礎。統治者為維護自己作為國家財產「唯一所有者」的需要,必然會把會計作為保護「國家利益」的工具,《韓非子·飾邪》所記載的「禹朝諸侯之君會稽之上,防風之君後至,而禹斬之。」的傳說,即反映了大禹當時作為最高統治者在對各部落進行貢賦繳納的會計考核中,為維護自己的尊嚴而採取的嚴厲措施。
夏朝有關會計的傳說只是反映了人們對會計思想一些最簡單的推測,夏代物質產品逐漸豐富,交通工具有了較快的發展,「陸行乘車,水行乘船,泥行乘撬,山行乘攆」為商品流通創造了便利條件,私有財產的出現為會計產生的可能性提供物質基礎。伴隨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帶來了諸如勞動產品的分配、交換及消費等人們之間經濟關系的問題,這就產生了會計出現的必要性,由社會物質基礎所決定的會計產生的可能性和由處理人們日益復雜的經濟關系所決定的會計產生的必要性,兩者有機結合,決定了會計產生的必然性。 「夏後氏五十而貢,殷人七十而助」「自虞、夏時,貢賦備矣。或言禹會諸侯江南,計功而崩。因葬焉,命曰會稽,會稽者,會計也」「三載考功,五年政定,周行天下,歸還大越,登茅山,以朝四方群臣,乃大會計邀更名茅山曰會稽之山。」這三種說法反映夏代已有貢賦徵收的制度,會計作為反映實物產權變化的工具,必然存在著會計對貢賦核算的思想。夏代時計量手段已經有了初步的雛形,人們已經開始用實物來度量,「關石和鈞,王府則有」,「左准繩,右規矩聲為律,身為度,稱以出」則是反映的這種思想,事實上,「沒有某種衡量形式,財產權就不可能建立,交換也不會發生。」會計作為反映財產權變化的思想也是計數思想的延伸和發展。

Ⅳ 如何理解會計發展史

會計是隨著人類社會生產的發展和經濟管理的需要而產生、發展並不斷得到完善。其中,會計的發展歷史可劃分為古代會計、近代會計和現代會計三個階段。會計的歷史源遠流長,在文字出現之前,我們就用符號、圖畫記錄狩獵的收獲。在我國歷史上的很長一段時間內,會計主要用來管理國家層次上的財政收入與支出,而民間所用的會計一直是比較簡單的,直到元朝時,會計在民間的應用才達到可觀的程度。
古代會計階段

古代會計,從時間上說,就是從舊石器時代的中晚期至封建社會末期的這段漫長的時期。從會計所運用的主要技術方法方面看,主要涉及原始計量記錄法,單式賬簿法和初創時期的復式記賬法等。這個期間的會計所進行的計量,記錄,分析等工作一開始是同其他計算工作混合在一起,經過漫長的發展過程後,才逐步形成一套具有自己特徵的方法體系,成為一種獨立的管理工作。

近代會計階段

近代會計的時間跨度標志一般認為應從1494年義大利數學家,會計學家盧卡*帕喬利所著《算術,幾何,比及比例概要》一書公開出版開始,直至20世紀40年代末。此間在會計的方法技術與內容上有兩點重大發展,其一是復式記賬法的不斷完善和推廣,其二是成本會計的產生和迅速發展,繼而成為會計學中管理會計分支的重要基礎。
現代會計階段

現代會計的時間跨度是自20世紀50年代開始到目前。此間會計方法技術和內容的發展有兩個重要標志, 一是會計核算手段方面質的飛躍,即現代電子技術與會計融合導致的「會計電算化」,二是會計伴隨著生產和管理科學的發展而分化為財務會計和管理會計兩個分支。

Ⅵ 古代的會計和現代的會計有什麼區別

作為一個現代的會計,不僅是要計算收益,更要考慮如何在不越界的情況下,幫助自己的企業合理避稅,而且現代的會計,小到出納,大到財務總監,職務很明確,分工細致,而且制度完善,各司其職,互相監督。
古代的會計,就是傳說中的賬房,普遍的只是記賬和保管財物,厲害的是皇宮里的會計,也就是戶部,這個戶部就和我們現代的財務部門很像了,不同的是他們要替國家管錢,還要考慮怎麼花出去,花在哪,怎麼能掙回來,重點是,他們貪污了也沒人知道,因為管理制度不完善。
再來說方式,我們都是計算機程序化,查看和計算很方便,不易出錯。古代的賬房先生都是用算盤,要是珠心算不好的話,很容易就出錯了。而且他們是筆紙記錄,作假或者弄丟,意外比較多。
最重要的就是,古代的賬房先生,絕對沒有我們現代的會計所掌握的知識多!

Ⅶ 談談你對會計的理解

所謂會計,就是把企業有用的各種經濟業務統一成以貨幣為計量單位,通過記賬、算賬、報賬等一系列程序來提供反映企業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的經濟信息。

會計是以貨幣為主要計量單位,運用專門的方法,對企業、機關單位或其他經濟組織的經濟活動進行連續、系統、全面地反映和監督的一項經濟管理活動。具體而言,會計是對一定主體的經濟活動進行的核算和監督,並向有關方面提供會計信息。

(7)古代會計作為信任工具怎麼理解擴展閱讀:

會計相關延伸概念:會計師制度

中國的會計師制度,創始於中華民國時期的1918年。當時北洋政府農商部頒布了《會計師暫行章程》,對合格的會計師發給證書。1927年,國民政府財政部頒布了《會計師注冊章程》;不久會計師劃歸工商部管理,另頒布了《會計師章程》;1929年,立法院公布了《會計師條例》。

1945和1946年又先後頒布《會計師法》和《會計師檢核辦法》,對會計師資格的取得、會計師事務所的開設和業務范圍、會計師公會、會計師的懲戒處分等,都作了規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1951年10月24日,政務院財政經濟委員會制定了《核定會計師管理規則》,規定經所在地市工商局或縣人民政府核準的會計師,可以在當地執行業務,1980年12月23日,財政部頒發了《關於成立會計顧問處的暫行規定》;

規定具有一定會計專業知識和工作能力的人員,經居住地的省、自治區、直轄市財政廳、局考核批准,可以取得注冊會計師資格,在執行工作任務時,用注冊會計師稱號。注冊會計師承辦業務,由注冊會計師組成的會計師事務所統一接受委託。

Ⅷ 中國古代會計工具

1.會計作為一種管理活動,是人類生產活動的衍生物。在生產活動中,人們總是力求以較少的勞動耗費,取得盡可能多的勞動成果。
2. 隨著社會分工的發展和勞動產品的分配、交換及消費等問題凸現,「計數」逐漸成為社會生活的必要,人們逐漸形成數量觀念,並嘗試著以實物、繪畫、結繩、刻契等方式來表現經濟活動及其所反映的數量關系。
3. 由實物記事(計數)、繪畫記事(計數)、結繩記事(計數)、刻契記事(計數)等方式所體現的原始計量記錄行為基本代表著同時期的「會計」行為,或者說,原始計量記錄行為是會計的萌芽狀態,成為會計的直接淵源。

Ⅸ 簡述現代會計與近代會計、古代會計有哪些特點

一、現代會計。

1、發展階段:是20世紀50年代以後,在發達的市場經濟國家發展和完善起來的,與現代電子計算和信息技術相結合,由手工簿記系統發展為電子數據處理系統和網路系統。

2、特點:會計理論和會計制度完善和系統,採用會計電算化,擴大了會計的應用領域。

二、近代會計。

1、發展階段:一般認為應從1494年義大利數學家、會計學家盧卡.帕喬利所著《算術,幾何,比及比例概要》一書公開出版開始,直至20世紀40年代末,這段時間有兩點重大發展,其一是復式記賬法的不斷完善和推廣,其二是成本會計的產生和迅速發展。

2、特點:簿記系統,強調記錄和匯總。

三、古代會計。

1、發展階段:從舊石器時代的中晚期至封建社會末期的這段漫長的時期,主要涉及原始計量記錄法,單式賬簿法和初創時期的復式記賬法等。

2、特點:單式簿記和內部控制。

(9)古代會計作為信任工具怎麼理解擴展閱讀:

一、會計的行為解釋:

1、就是把企業有用的各種經濟業務統一成以貨幣為計量單位,通過記賬、算賬、報賬等一系列程序來提供反映企業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的經濟信息。

2、以貨幣為主要計量單位,運用專門的方法,對企業、機關單位或其他經濟組織的經濟活動進行連續、系統、全面地反映和監督的一項經濟管理活動。

3、對一定主體的經濟活動進行的核算和監督,並向有關方面提供會計信息。

二、會計的基本特徵:

1、會計是一種經濟管理活動。

2、會計是一種經濟信息系統。

3、會計以貨幣作為主要計量單位。

4、會計具有核算和監督的基本職能。

5、會計採用一系列專門的方法。

參開資料來源:網路---現代會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