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老家打慈粑是多久啊
老家打糍粑的方法:一般都是把蒸熟的糯米倒放在一個石臼,老家人的土話叫做石「對窩」里擂打,舂打(先是擂打,最後才是舂打)。石臼不是每家每戶都有,一個彎子只有個幾個。雖然歸屬是某幾家主人,但大家都在相互的使用,借用,幾乎沒有分彼此。石臼上大下小,有圓形的,也有方形的。有一些石臼打製得很精緻藝術。裡面也很質感細膩,平整光滑。外面同裡面一樣,而且還鏨刻著各種字體,各種花紋圖案。那樣的石臼,都老祖宗流傳下來,亂說都有好幾十年,或者上百年的歷史。裡面都有它們自己的故事。那樣的石臼,都是當時老家著名的打石頭方面的能工巧匠,用今天的話叫專家打制而成。如今,莫要說那樣的石臼,就一般的石臼都快要絕跡了。所以,那樣的石臼,絕對也可以說是越來越珍貴的文物了。擂打,舂打糍粑的工具一般是木杵,老家人土話叫做「對窩」棒。木杵兩頭是兩個大碗口粗,長條形冬瓜狀的木錘,被中間一根長一米七左右的木杵把「挑」著。一個石臼一般准備兩根木杵,一般兩個人打就夠了(我說的一般是兩個人,當然也有一個,三個不等進行打的),或者進行輪換。多了也沒有多少用。打的人多了,反而礙手礙腳礙事,施展不開,使勁不起來。
打糍粑是個相當費勁體力的勞動活。因為糍粑在石臼里要用力反復的,翻來翻去長久地擂打,擂打,擂打……最後又不停地舂打,舂打,舂打。蒸熟的糯米才能打細膩,打黏稠糍實。打得越細膩,越黏稠糍實越好。打不了多久,就是在最寒冷的冬天,就是身強體壯的大男人,很快都會大汗淋漓,氣喘吁吁。所以打糍粑,一般都是兩個身強體壯的大男人對打。打糍粑的時候,一般不很需要女人,老人的——沒有勞力的家庭例外。女人,老人只是在石臼旁邊打雜:要麼給石臼的里添加一點水,要麼端著盆子准備接住打好了的,撬起來糍粑。至於我們小孩們圍著石臼,既不是來幫忙打雜的,也不是來助威的,我們目不轉睛的盯著糍粑,流吞著清口水,除了想吃,還是想吃。其它的,好像就再也沒有什麼了。
打糍粑,相當費勁體力的同時,也需要技巧。打糍粑時,打糍粑的人是需要相互秩序,有機的配合協調的。打糍粑的人,雙手前後一定距離,緊握木杵三分之二那個地方,以四十五度角傾斜對著石臼里,熱氣騰騰蒸熟的糯米。你一下,我一下,此起彼伏:你木杵抽拉起來,我木杵擂打下去。我木杵擂打下去,你木杵抽拉起來。一上一下,一進一出,勻稱地,均勻地,不快不慢,不慌不忙,一前一後,圍繞著石臼一邊不停的擂打,一邊不停地來回轉圈。最後,要把蒸熟的糯米,每個地方,每粒糯米都要擂打,舂打到,而且還要舂打細膩,黏稠糍實。不能毫無章法地亂來,亂打。如果毫無章法亂來,東一杵,西一杵。既費時,費勁,費力,還不討好地:打出來的糍粑,粗細不均勻。一些地方粗糙,一些地方細膩,還不黏稠糍實。
❷ 農村十大神器
農村十大神器:犁、耙、打穀桶、風谷車、石磨、連枷、粑粑槽、擂缽、簸箕、織布機。
犁:貴州農村一種常見的耕田工具,用來翻地或在土塊上耕出槽溝為播種做好准備。通常通過牛軛把它安置在牛的脖頸上,由牛牽引前行。
耙:同樣也是常見的貴州耕田工具,主體是木頭,下面的齒耙則由鐵製成。用犁翻過田後,需要用這種工具把土塊打碎變小,也是非常勞心勞力的活。
打穀桶:打穀桶是傳統的脫料工具,咱們貴州叫福桶、福斗等。這種神器呈四方形,木製,上口大底板小,底下有兩根大小一致的拖泥木條,方便在泥田裡拖動稻桶。
風谷車:我們貴州農村用來去除水稻、麥子等農作物中癟粒、空殼等較輕雜質的木製農具,又稱風包、風簸、揚谷器等,通過手搖轉動風葉以風揚穀物,轉動速度越快產生的風也越大,反之亦然。
石磨:石磨,用人力推動把糧食研磨成粉末的石制工具,由兩塊短圓柱形石塊和磨盤構成。以前我們吃的豆腐、豆漿、白面、玉米面等都是用這個磨出來的。盟妹子以前還推過這個,沒點力氣還真推不動。
連枷:這個神器在咱們貴州有的地方叫梁蓋,有的叫梁該,其實學名叫「連枷」,由一個長柄和一組平排的竹條或木條構成,為農村手工脫粒農具。
粑粑槽:這個想必大家都很熟悉,咱們貴州打糍粑專用。有些是石制的有些是木製的,都是經過石匠和木匠一下一下鑿出來的。而且這個東西不是每家都有,一般都是每個寨子里有幾個,然後大家需要用的時候就去借。
擂缽:貴州人家中必備的神器,用來搗碎辣椒、花椒、蒜、姜等東西。這種神器有木製的、鐵制的、還有石制的,而且都很重,不管用了多少年都不會有一點損壞。
簸箕:用藤條、去皮的柳條、竹篾等編成的,主要是用來揚米去糠,當然也可以用來晾曬東西。
織布機:這種木製的老式織布機,全部由木條連接,沒有一顆鐵釘,而且相當結實耐用。那時候咱們穿的粗布衣服、床單被套等都是這種織布機織出來的,估計現在很多小朋友都沒見過。
❸ 糍粑是中國的傳統小吃,打糍粑應該怎麼打呢
糍粑是中國的傳統小吃,在我國的很多地方都有吃糍粑的習俗。在貴州的少數民族地區,重陽節要吃糯米糕。 糯米糕是以糯米為主要食物製成的。 它們香香可口,是一種很好的小吃。
糍粑本身就是熟的,熱的時候可以直接吃,但是涼了就需要烤了。 開小火,將糯米糕直接放入鍋中烘烤。 你可以和豆面或糖一起吃。味道很好! 糯米糕也可以煲湯。 煮湯的時候,糯米糕需要切成小塊,否則煮不出來。
❹ 打糍粑的工具
打糍粑的那個工具是:石臼和舂。
1、石臼:是人類以各種石材製造的,用以砸、搗,研磨葯材食品等的生產工具。在電氣化生產以前,人類的穀物糧食主要是以這種生產工具加工成食品。可以說,石臼是古代人類生活的必需品,石臼和水井是人類定居點的標志。在人類進入電氣化時代以後,石臼逐漸被淘汰,只在一些沒有電氣化設備的邊遠地區仍舊被使用。在中國的許多鄉村,被淘汰使用的石臼仍舊被完好保存著,成為許多人懷舊的對象。
2、舂:意思是把東西放在石臼或乳缽里搗,使破碎或去皮殼。
有一些地方打糍粑是用木錘不停捶打,而我們這地方則是用木棍不停的揉擠搗碎。這個木棍也沒有什麼特殊的地方,基本上就是原來農村裡犁田工具上面的木把。木犁廢棄之後,將犁把卸下來,用做搗糍粑是最好不過的選擇。
將蒸好的糯米倒到一個特製的木桶裡面,兩個人扶住木桶的邊緣,將其固定住。一個人拿著犁把不停的搗擠,一層一層一圈一圈,這是一個體力活,時間上來看至少要20分鍾到半個小時。所以一般情況下,都是幾個人輪換著來。
當糯米搗碎揉成一團,看不出米粒之後,就算打好了。將其放到事先准備好的竹編之中,竹編里有用石磨磨好的黃豆沫子或者是芝麻粉,用手將其拍平,然後切成一塊一塊的就變成了糍粑,大家可以趁熱吃。
❺ 打糍粑的那個工具叫什麼
是石臼。
石臼,是舂米用的器具,四方的,上寬下窄,安在土裡,只把臼口露出地面。隨著木碓一上一下的磕碰,稻穀,也便在石臼里脫了殼,蛻了皮,露出了暗紅的雪白的米粒兒。小的石臼可用於砸、搗、研、磨葯材。
據考證,大約在三千年前,中國人開始食用稻穀。從那時候起,就開始了石質、木質舂米,直到20世紀中葉發明碾米機,石臼才逐漸退出「歷史舞台」。
(5)打糍粑工具多少錢一個擴展閱讀:
糍粑以糯米、土豆為主料,清浸泡後擱蒸籠里蒸熟,再迅速放在石舀里舂至綿軟柔韌,趁熱將飯泥製作成可大可小的團狀,擱芝麻炒香磨粉拌白砂糖(或是黃豆炒香磨粉拌白砂糖)的盤里滾動,即可取食。
口感香,。現街頭商販多用腳踩三輪車叫賣,飯泥用保溫性能好的特製鐵桶裝放,搖動把手,飯泥從圓孔鑽出。但凡有喜事,當地人都要做紅糖拌糍粑招待客人,以表吉利。
❻ 打糍粑的工具叫什麼
是石臼。
石臼,是舂米用的器具,四方的,上寬下窄,安在土裡,只把臼口露出地面。隨著木碓一上一下的磕碰,稻穀,也便在石臼里脫了殼,蛻了皮,露出了暗紅的雪白的米粒兒。小的石臼可用於砸、搗、研、磨葯材。
糍粑也稱年糕,在過年的時候製作食用,過年前製作糍粑是農村上千年流傳下來的習俗。具有濃厚的鄉村風味,打糍粑活動成為大家過年前的一項重要准備活動。糍粑由糯米蒸熟再通過特質石材凹槽沖打而成,手工打糍粑很費力,但是做出來的糍粑柔軟細膩,味道極佳。
糍粑介紹:
糍粑,流行於中國南方地區。貴州、重慶、四川、江西、湖南、福建、湖北、廣東、廣西、陝西等省市都有,又以河南潢川、江西九江、福建南平最為盛行,其中又以廣西梧州的做法最為特別。
安徽南部也有,主要是在重陽節的時候,作為節日食品供客人品嘗。糍粑是以糯米、土豆為主料,清水浸泡後擱蒸籠里蒸熟,再迅速放在石臼里舂至綿軟柔韌,趁熱將飯泥製作成可大可小的團狀,擱芝麻炒香磨粉拌白砂糖(或是黃豆炒香磨粉拌白砂糖)的盤里滾動,即可取食。口感香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