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誇克壓縮包過大
壓縮完選中重新壓縮。
1、首先可以將壓縮包解壓後,將文件全部選中,右鍵點擊,去重新壓縮文件。2、然後彈出來的選項,點擊【添加到壓縮文件】選項。3、然後在打開界面,點擊【常規】選項。4、然後在裡面壓縮文件格式中,勾選RAR格式,這個格式相對ZIP等其它格式可以壓縮的更小一些。另外勾選【創建固實壓縮文件】也可以讓壓縮包更小一些。5、然後點擊【確定】按鈕,開始重新壓縮文件。
㈡ 誇克文件包違規怎麼解除
自己主動刪除即可。
發現違規信息自己主動刪除即可,要不系統會強制讓其失效。誇克禁止訪問網頁的解除可以在該軟體的設置中通過關閉廣告過濾來解除禁止訪問,此外還可以提高網頁瀏覽速度。
㈢ 誇克瀏覽器6TB不夠用怎麼辦
1、清除下載記錄,通過下載中心右上角的垃圾箱可以將下載的文件以及視頻等本地文件清除,這樣就可以減少誇克瀏覽器佔用的系統內存。
2、清除緩存,通過「設置」-「通用」-「清除緩存」中將搜索記錄、賬號密碼、cookies、歷史記錄、緩存文件等全部清除。
3、通過應用設置清除緩存,以小米手機為例,在「手機設置」-「應用設置」-「應用管理」中找到誇克瀏覽器,在存儲佔用中清除各項緩存數據。
㈣ 誇克問題空間怎麼進入
誇克問題空間通過首頁搜索可進入。
誇克問題空間在誇克首頁搜索「問題空間」即可進入。
阿里旗下智能搜索APP誇克全新改版學習頻道,升級搜題、翻譯、作文、古詩詞等一系列AI學習工具,打造學生自學與家長輔導的「作業百寶箱」,並上線高考頻道助力考前沖刺。誇克是阿里旗下的智能搜索APP,擁有強大的AI引擎,支持雲端預載入頁面集,搜索結果瞬間展現。支持搜索直達,前置結果,用戶直接獲取搜索的結果信息,覆蓋了官網、誇克網路、天氣、快遞共計30多個類目。
㈤ 關於馬斯特·馬克的誇克指的是什麼
1911年,一位名叫C.T.R.威爾遜的英國科學家經常爬到本尼維斯山頂去研究雲層的構造。這座山位於蘇格蘭,以潮濕聞名。他突然想到,肯定還有一種比較簡單的辦法。回到劍橋大學的卡文迪許實驗室以後,他建起了一個人工雲室——一種簡單的裝置,他在裡面可以冷卻和濕潤空氣,在實驗室現有的條件下創建一個說得過去的雲層模型。
那個裝置運轉良好,而且還有個意料之外的好處。當威爾遜使一個α粒子加速通過雲室製造人工雲團的時候,它留下一條明顯的軌跡——很像一架飛過的飛機留下的凝跡。他剛剛發明了粒子探測儀,提供了令人信服的證據,證明亞原子粒子確實存在。
最後,卡文迪許實驗室的另外兩位科學家發明了功率更大的質子束裝置,歐內斯特·勞倫斯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造出了著名的迴旋加速器,或稱原子粉碎器,這類設備在很長時間里就是這么稱呼的。所有這些新發明的原理大體相同,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即,將一個質子或別的帶電粒子沿著一條軌道(有時是環形的,有時是直線的)加速到極快的速度,然後砰地撞向另一粒子,看看撞飛了什麼。所以,它被稱之為原子粉碎器。嚴格來說,這算不上是科學,但一般來說是很管用的。
隨著物理學家建造越來越大、越來越雄心勃勃的機器,他們開始或推斷出似乎永無窮盡的粒子或粒子族:π介子、μ介子、超子、介子、K介子、希格斯玻色子、中間矢量玻色子、重子、超光速粒子。連物理學家都開始覺得不大舒服。「年輕人,」當有個學生問恩里科·費米某個粒子的名字的時候,他回答說,「要是我記得清這些粒子的名字,那我早就當植物學家了。」
今天,加速器的名字聽上去有點像是弗萊什·戈登用於打仗的武器:超級質子同步加速器呀,大型正負電子對撞機呀,大型強子對撞機呀,相對論性重離子對撞機呀。使用的能量是如此之大(有的只能在夜間操作,這樣,設備點火時鄰近城鎮的居民才不至於注意到自己的燈光暗淡下去),它們可以把粒子激活到這樣的狀態:一個電子在不到1秒的時間里能沿著7公里長的隧道擊打47000圈。人們擔心,科學家們在頭腦發熱的時候會在無意之中創建一個黑洞,甚至所謂的「奇異誇克」。從理論上說,這些粒子可以與別的亞原子粒子相互作用,產生連鎖反應,完全失去控制。要是你現在還活著在看這本書的話,說明那種情況沒有發生。
尋找粒子需要集中一定精力。粒子不但個兒很小,速度很快,而且轉瞬即逝。粒子可以在短達0.000000000000000000000001秒(10-24秒)時間里出現和消失。連最缺乏活力的不穩定的粒子,存在的時間也不超過0.0000001秒(10-7秒)。
有的粒子幾乎捕捉不到。每一秒鍾,就有1萬億億億個微小的、幾乎沒有質量的中微子抵達地球(大多數是太陽的熱核反應輻射出的),實際上徑直穿過這顆行星以及上面的一切東西,包括你和我,就彷彿地球並不存在。為了捕捉幾個粒子,科學家們需要在地下室(通常是廢礦井裡),用容器盛放多達57000立方米重水(即含氘相對豐富的水),因為這種地方受不到其他類型輻射的干擾。
在非常偶然的情況下,一個經過的中微子會砰地撞擊水裡的一個原子核,產生一丁點兒能量。科學家們統計這些一丁點兒,以這種辦法逐步了解宇宙的基本性質。1998年,日本觀察人員報告說,中微子確有質量,但是不大——大約是電子的一千萬分之一。
如今,尋找粒子真正要花的是錢,而且是大量的錢。在現代物理學中,尋找的東西的大小,與所需設備的大小,往往有意思地成反比關系。歐洲核研究組織簡直像個小城市。它地跨法國和瑞士邊境,有3000名雇員,佔地幾平方公里。歐洲核研究組織有一排比埃菲爾鐵塔還要重的磁鐵,周圍有一條大約26公里長的地下坑道。
詹姆斯·特雷菲爾說,擊碎原子倒還容易,每次只要把日光燈一開。然而,擊碎原子核就需要大量的金錢和大量的電力。把粒子變成誇克——即構成粒子的粒子——就需要更多的電和更多的錢:幾萬億瓦電和相當於一個中美洲小國的預算。歐洲核研究組織的一台新的大強子對撞機定於2005年開始運轉,它將產生14萬億瓦能量,建設費超過15億美元。
然而,這兩個數字與那台超級超導對撞機本來所能產生的能量和所需的建設費用相比,那簡直是小巫見大巫。20世紀80年代,得克薩斯州附近開始建設一台超級超導對撞機,然後本身與美國國會發生了超級對撞,結果很不幸,現在永遠建不成了。這台對撞機的意圖是:讓科學家們重建盡可能接近於宇宙最初十萬億分之一秒里的情況,以探索「物質的最終性質」(老是這么說的)。該計劃要把粒子甩進一條84公里長的隧道,獲得實在令人吃驚的99萬億瓦能量。這是個宏偉的計劃,但建設費用高達80億美元(最後增加到100億美元),每年的運行費還要花上幾億美元。
這也許是歷史上把錢倒進地洞的最好例子。美國國會為此花掉了20億美元,然後在建成一條22公里長的隧道以後取消了這項工程。現在,得克薩斯人可以為擁有一個全宇宙代價最高的地洞而感到自豪。我的朋友、《價值連城的堡壘》的作者傑夫·吉恩對我說:「那實際上是一大片空地,周圍布滿了一連串失望的小城鎮。」
超級對撞機化為泡影以後,粒子物理學家們的眼界放低了點。但是,即使是比較一般的項目的成本也可能相當驚人,要是與,哎呀,幾乎任何項目相比的話。有人建議在南達科他州萊德的一座廢礦——霍姆斯特克礦——建個中微子觀察站,其成本就高達5億美元,還不算每年的運轉費用。而且,還要花2.81億美元的「一般改建費」。與此同時,伊利諾伊州費爾米萊布的一個粒子加速器僅更新材料就要花費2.6億美元。
總之,粒子物理學是個花錢很多的事業——但又是個收獲巨大的事業。今天,粒子的數量已經大大超過150種,還有100種左右被懷疑存在。但不幸的是,用理查德·費曼的話來說:「很難搞清所有這些粒子的關系,大自然要它們干什麼,彼此有什麼聯系。」每打開一個盒子的時候,我們總是發現裡面還有一個緊閉的盒子。有的人認為存在超光速粒子,其運動速度超過光速。有的渴望找到引力子——引力的根子。我們刨根問底兒已經刨到什麼程度,現在還很難說。卡爾·薩根在《宇宙》一書中說,要是你鑽進一個電子深處,你會發現它本身就是一個宇宙,使你回想起20世紀50年代的那些科幻故事。「裡面,大量小得多的別的粒子組成了相當於當地的星系和較小的結構,它們本身就是下一層次的宇宙,如此永遠下去——一個逐步往裡推進的過程,宇宙中的宇宙,永無盡頭——往上也是一個樣。」
對於我們大多數人來說,這是個不可想像的世界。如今,即使看一本有關粒子物理學的初級指南,你也必須克服語言方面的重重障礙,比如:「帶電的π介子和反π介子分別衰變成一個μ介子加上反中微子和一個反μ介子加上中微子,平均壽命為2.603×10-8秒;中性π介子衰變成2個光子,平均壽命大約為0.8×10-16秒;μ介子和反μ介子分別衰變成……」如此等等——而且,這段話還是從(通常)文筆淺顯的作家斯蒂芬·溫伯格為普通讀者寫的一本書里引來的。
20世紀60年代,加州理工學院物理學家默里·蓋爾曼試圖把事情簡化一下,發明了一種新的粒子分類法,用斯蒂芬·溫伯格的話來說,實際上「在一定程度上使大量的強子重新變得一目瞭然」——強子是個集體名詞,物理學家用來指受強核力支配的質子、中子和其他粒子。蓋爾曼的理論認為,所有強子都是由更小的,甚至更基本的粒子組成的。他的同事理查德·費曼想跟多利那樣把這些新的基本粒子叫做部分子,但是沒有獲得通過。它們最後被稱做誇克。
蓋爾曼從小說《芬內根的覺醒》的一句話中取了這個名字:「給馬斯特·馬克來三誇克(quarks)!」(敏銳的物理學家把storks而不是larks作為該詞的韻腳,盡管喬伊斯腦子里想的幾乎顯然是後者的發音。)誇克的這種基本的簡潔性並沒有持續很久。隨著人們對誇克的進一步了解,需要更細的分類。盡管誇克太小,不可能有顏色、味道或任何別的可以識別的化學特性,它們還是被分成六類——上、下、奇、粲、頂和底,物理學家們奇怪地把這些統稱為它們的「味」;它們又進一步被分成紅、綠和藍三種顏色。(人們懷疑,這些名稱原先在迷幻葯時代在加利福尼亞州使用過。這不完全是一種巧合。)
最後,出現了所謂的標准模型。對亞原子世界來說,它實際上是一個元件箱。標准模型的組成成分是:6種誇克、6種輕子、5種已知的玻色子和1種假設的玻色子(即希格斯玻色子,以蘇格蘭科學家彼得·希格斯的名字命名),加上4種物理力中的3種:強核力、弱核力和電磁力。
這種安排其實說明,在物質的基本材料中有誇克;誇克由名叫膠子的粒子黏合在一起;誇克和膠子一起形成了原子核的材料,即質子和中子。輕子是電子和中微子的來源。誇克和輕子統稱為費密子。玻色子(以印度物理學家S.N.玻色的名字命名)是產生和攜帶力的粒子,包括光子和膠子。希格斯玻色子也許存在,也許不存在;這完全是為了賦予粒子質量而發明出來的。
你看得出,這個模型真是有點兒笨拙,但這是可以用來解釋粒子世界全部情況的最簡單的模式。大多數粒子物理學家覺得,正如利昂·萊德曼在1985年的一部電視片里說的,標准模型不大優美,不大簡明。「它過於復雜,有許多過於武斷的參數。」萊德曼說,「我們其實不明白,為了創造我們都知道的宇宙,造物主幹嗎要轉動20個門把來設定20條參數。」實際上,物理學的任務是探索最終的簡潔性,而迄今為止的一切都亂成了美麗的一團——或者就像萊德曼說的:「我們深深地感到,這幅圖畫並不美麗。」
標准模型不但很笨拙,而且不完整。一方面,它根本沒有談到引力。找遍整個標准模型,你找不出任何解釋,為什麼放在桌上的帽子不會飛上天花板。我們剛才已經提到,它也不能解釋質量。為了賦予粒子質量,你不得不引入假設的希格斯玻色子,它是否真的存在,要靠21世紀的物理學來解決。正如費曼所由衷地認為的那樣:「因此,我們對這個理論處於進退兩難的境地,不知道它是對的還是錯的,但我們確實知道它是有點兒錯的,或者至少是不完整的。」
物理學家試圖把什麼都扯到一起,結果想出來一種所謂的超弦理論。這種理論假設,以前我們認為是粒子的誇克和輕子,實際上都是「弦」——振動的能弦,它們在11個維度中擺動,包括我們已知的3個維度,再加上時間,以及7個別的維度,它們,哎呀,我們現在還無法知道。這種弦非常微小——小得可以被看成是點粒子。
通過引入額外的維度,超弦理論使科學家能把量子定律和引力定律相對比較融洽地合在一起,但是,這也意味著,科學家關於這個理論的任何解釋,聽上去都會令人惴惴不安,猶如公園凳子上的陌生人告訴你某個想法,你聽了會慢慢走開一樣。比如,物理學家米奇奧·卡庫是這樣從超弦理論的角度來解釋宇宙的結構的:
雜化弦由一根閉合的弦組成,它有兩種振動模式,順時針方向的和逆時針方向的,要以不同的方式來對待。順時針方向的振動存在於一個10維空間。逆時針方向的振動存在於一個26維的空間,其中有16維已經被壓實了。(我們知道,在卡魯扎原先的5維空間里,第5維被捲成一個圈,已經給壓實了。)
如此等等,洋洋灑灑350頁左右。
弦理論又進一步產生了所謂的M理論。該理論把所謂「膜」的面,納入了物理學世界的靈魂。說到這里,我們恐怕到了知識公路的站點,大多數人該下車了。下面引了《紐約時報》上的一句話,它以盡可能簡單的語言向普通讀者解釋了這種理論:
在那遙遠遙遠的過去,火成過程以一對又平又空的膜開始;它們互相平行地處於一個捲曲的5維空間里……兩張膜構成了第5維的壁,很可能在更遙遠的過去作為一個量子漲落產生於無,然後又飄散了。
無法與之爭辯,也無法理解。順便說一句,「火成」源自希臘文,意為「燃燒」。
現在,物理學的問題已經達到這樣的一種高度,正如保羅·戴維斯在《自然》雜志里說的,「非物理學家幾乎不可能區分你是合乎常情的怪人,還是徹頭徹尾的瘋子」。有意思的是,2002年秋,這個問題到了關鍵時刻。兩位法國物理學家——孿生兄弟伊戈爾·波格丹諾夫和格里希卡·波格丹諾夫——提出了一種關於極高密度的理論,包括「想像的時間」和「庫珀—施溫格—馬丁條件」這樣的概念,旨在描述無,即大爆炸以前的宇宙——這段時間一直被認為是無法知道的(因為它發生在物理現象及其特性誕生之前)。
波格丹諾夫理論幾乎立即在物理學家中間引起爭論:它到底是胡說八道,一項天才的成就,還是一個騙局?「從科學的角度來看,顯而易見,它多少是徹頭徹尾的胡說八道。」哥倫比亞大學的物理學家彼得·沃伊特對《紐約時報》記者說,「不過,近來,它跟許多別的文獻沒有多大區別。」
卡爾·波普爾被斯蒂芬·溫伯格稱之為「現代科學哲學家的泰斗」。有一次,他提出,物理學很可能沒有一種終極理論——每一種解釋都需要進一步的解釋,形成「永無窮盡的一連串越來越基本的原理」。與之相對的可能性是,這種知識也許是我們完全無法理解的。「幸虧,迄今為止,」溫伯格在《終極理論之夢》中寫道,「我們的理智資源似乎尚未耗盡。」
幾乎可以肯定的是,這個領域將出現更多的見解;幾乎同樣可以肯定的是,這些見解將是我們大多數人所無法理解的。
正當20世紀中葉的物理學家在迷惑不解地觀測小世界的時候,天文學家發現,同樣引人注目的是,對大宇宙的理解也是不完整的。
上次談到,埃德溫·哈勃已經確認,我們視野里的幾乎所有星系都在離我們遠去,這種退行的速度和距離是成正比的:星系離得越遠,運動的速度越快。哈勃發現,這可以用個簡單的等式來加以表示:Ho=v/d(Ho是常數,v是星系飛離的速度,d是它離開我們的距離)。自那以後,Ho一直被稱之為哈勃常數,整個等式被稱之為哈勃定律。哈勃利用自己的等式,計算出宇宙的年齡大約為20億年。這個數字有點兒別扭,因為即使到20世紀20年代末,情況已經越來越明顯,宇宙里的許多東西——很可能包括地球本身——的年齡都要比它大。完善這個數字是宇宙學界一直關心的事情。
關於哈勃常數,惟一常年不變的是對它的評價意見不一。1956年,天文學家們發現,造父變星比他們認為的還要變化多端;造父變星可以分為兩類,而不是一類。於是,他們重新進行計算,得出宇宙新的年齡大約為70億年到200億年——不是特別精確,但至少相當古老,終於可以把地球的形成涵蓋其中。
在此後的幾年裡,爆發了一場曠日持久的爭論,一方是哈勃在威爾遜山天文台的繼承人阿倫·桑德奇,另一方是法國出生的、得克薩斯大學的天文學家熱拉爾·德·沃庫勒。桑德奇經過幾年的精心計算以後,得出哈勃常數的值為50,宇宙的年齡為200億年。沃庫勒同樣很有把握,哈勃常數為100。這意味著,宇宙的大小和年齡只有桑德奇認為的一半——100億年。1994年,情況突然變得更不確定,加利福利亞州卡內基天文台的一個小組根據哈勃天文望遠鏡的測量結果,提出宇宙的年齡只有80億年——連他們也承認,這個年齡比宇宙里某些恆星的年齡還要小。2003年2月,一個來自美國國家航空和航天局及馬里蘭州高達德太空飛行中心的小組,利用一種名叫威爾金森微波各向異性探測器的新型衛星,信心十足地宣布,宇宙的年齡為137億年,誤差1000萬年左右。事情到此為止,至少眼下就是這樣。
若要作出最後的定論,難度確實很大,因為往往有很大的解釋餘地。想像一下,你夜間站在一片空地上,想要確定遠處兩盞電燈之間的距離。如果使用比較簡單的天文學工具,你很容易確定兩個燈泡的亮度一樣,以及一個燈泡要比另一個燈泡遠50%的距離。但是,你無法確定的是,較近的那盞燈,比如是37米以外的那個58瓦的燈泡,還是36.5米外的那個61瓦的燈泡。此外,你還必須考慮到由幾個原因造成的失真:地球大氣的變化,星際塵埃,前景恆星對光的污染,以及許多別的因素。因此,你的計算結果勢必是以一系列嵌套的假設為基礎的,其中任何一個都可能引起爭議。還有一個問題:使用天文望遠鏡總是代價很高,在歷史上,測量紅移要長時間使用天文望遠鏡,令人注目地花錢很多。很可能要花上整整一個夜晚才能獲得一張底片。結果,天文學家不得不(或者願意)根據少得可憐的證據就下了結論。在宇宙學方面,正如記者傑弗里·卡爾指出的,我們「在鼴鼠丘似的證據上建立起大山似的理論」。或者像馬丁·里斯說的:「我們目前的滿足(於我們的認識狀態)也許反映了數據的匱乏,而不是理論的高超。」
順便說一句,這種不確定狀態適用於比較近的東西,也適用於遙遠的宇宙邊緣。當天文學家說M87星系在6000萬光年以外的時候,正如唐納德·戈德史密斯說的,他們其實是在說它大約在4000萬—9000萬光年之間——二者不完全是一碼事。大宇宙里的事情自然是被誇大的。有鑒於此,我們目前有關宇宙最好的估計似乎是120億—135億年之間,但距離意見一致還差得很遠。
近來有人提出了一種很有意思的理論,認為宇宙根本沒有我們原來以為的那麼大;我們凝望遠方所看到的有些星系,也許只是映像,是反射的光產生的重像。
實際上,還有很多東西我們不知道,甚至在很基本的層面上——尤其不知道宇宙是怎麼構成的。當科學家們計算使東西保持在一起所需的物質的量的時候,結果總是發現遠遠不夠。宇宙的至少90%,也許多達99%,似乎是由弗里茨·茲維基認為的「暗物質」組成的——那種生性我們看不見的東西。我們生活在一個多半連看都看不見的宇宙里,而卻毫無辦法,想到這一點真讓人覺得有點兒不是滋味。至少有兩個主要嫌疑的名字受到注意:據說,它們不是「WIMP」(「弱互相作用大質量粒子」,即大爆炸留下的看不見的微小物質),就是「MACHO」(「暈狀大質量緻密天體」,實際上只是黑洞、棕色矮星和其他光線很暗的恆星的另一種說法)。
粒子物理學家往往贊成解釋為粒子,即WIMP;天體物理學家贊成解釋為星體,即MACHO。MACHO一度佔了上風,但根本找不到足夠的數量,所以風向又轉向WIMP——問題是WIMP從來沒有發現過。由於它們的相互作用很弱,因此很難識別它們(即使假設它們的存在)。宇宙射線會造成太多干擾。因此,科學家們必須鑽到地下深處。在地下一公里的地方,宇宙射線的轟擊強度只有地面的百萬分之一。但是,即使把這一切都加上去,正如有一位評論家說的:「宇宙在決算表上還相差三分之二。」眼下,我不妨把它們稱之為「DUNNOS」(某處未知非反射不可測物體)。
近來有跡象表明,宇宙的星系不僅在離我們遠去,而且離去的速度越來越快。這與人們的期望是背道而馳的。看來宇宙不僅充滿暗物質,而且充滿暗能量。科學家們有時將這稱之為真空能或第五元素。無論如何,宇宙似乎在不斷膨脹,誰也說不清這是什麼道理。該理論認為,空空盪盪的太空其實並不空空盪盪——物質和反物質的粒子在不停地產生和消失——是它們在把宇宙以越來越快的速度往外推移。令人不可思議的是,解決這一切的恰恰是愛因斯坦的宇宙常數——他為了駁斥關於宇宙在不斷膨脹的假設而在廣義相對論里順便引入的,也是他自稱是「我一生中最大的失誤」的那個小小的算式。現在看來,他畢竟還是對的。
歸根結底,我們生活在一個宇宙里,它的年齡我們算不大清楚;我們的四周都是恆星,它們到我們的距離以及它們彼此之間的距離我們並不完全知道;宇宙里充滿著我們無法識別的物質;宇宙在按照物理學定律運行,這些定律的性質我們並不真的理解。
以這樣的一種很不確定的基調,讓我們再回到地球,考慮一下我們確實理解的東西——雖然到目前為止,要是你聽到我們並沒有完全理解它這類話,你也許不會再感到吃驚——以及我們長期以來不理解而現在理解了的東西。
㈥ 誇克裡面的誇克學習怎麼換其他類型的題目
誇克裡面的誇克學習可以通過拍照搜題來換其他類型的題目。
從誇克首頁點擊「學習」,或者搜索「學習」關鍵詞,即可進入學習頻道。全新改版後,誇克學習頻道集合了拍照搜題、誇克翻譯、截屏搜索、作文搜索、學術搜索等AI工具能力,其中,搜題、翻譯、識別文字等典型學習需求,通過AI相機識別創新應用,將不方便輸入或描述的問題,一鍵拍照發起搜索,快速給出解答。
阿里旗下智能搜索APP誇克全新改版學習頻道,升級搜題、翻譯、作文、古詩詞等一系列AI學習工具,打造學生自學與家長輔導的「作業百寶箱」,並上線高考頻道助力考前沖刺。
㈦ 誇克網盤回收站在哪
首先點開誇克,進入我的頁面,找到【網盤】選項,進入後就可以找到網盤回收站了。
誇克網盤之後,就會發現它主要由以下幾部分組成:
首先,是自己的網盤使用情況的概況。在這里,可以看到自己網盤的存儲空間使用了多少,視頻、圖片和文檔等不同類型的文件,哪一類文件的數量比較多等。這一點,在空間不足的時候,便於使用者根據自己的需求及時整理自己的存儲空間。
其次,是誇克網盤提供的一些常用工具、轉換工具和掃描工具。常用工具,由「我的文件、雲收藏/離線、手機備份和掃描文件」等四個常用工具組成;轉換工具,則可以提供「轉為word、轉為PPT,轉為excel和轉為PDF」等平時處理文件的時候經常需要用到的一些工具,可以提供「一站式」服務;掃描工具,可以掃描文件、自拍證件照和掃描證件照等。從文檔處理的角度來看,還是非常實用的。
最後,是最近上傳的文件的概覽,可以比較清楚的看到最近上傳了什麼樣的文件,可以根據實際情況看看是否需要更改等。
㈧ 誇克怎樣把文件打包在一起
1、單擊「新建」並將滑鼠移到「壓縮文件」上,點擊進入。
2、將出現一個zip文件。
3、將誇克中多個文件夾移動到壓縮包中打包。
㈨ 誇克輔助有些什麼功能
自動刷心動,還可以得到寶箱,開出很多巧克力和喇叭,還可以自動刷喇叭
㈩ 為什麼安裝包都去誇克了
你好!這種情況可以進入手機設置-應用管理-誇克-清除默認操作(不同型號手機操作可能不太一樣),清除後重啟誇克,在第一次下載安裝包時會彈框詢問【軟體包安裝程序】或【保存至網盤】,若您需要安裝,請選擇軟體安裝程序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