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工具五金 » 神農氏教人們用什麼工具
擴展閱讀
鑽石山氛圍怎麼樣 2025-08-06 05:49:22
為什麼石油股走強 2025-08-06 05:48:30

神農氏教人們用什麼工具

發布時間: 2022-08-16 05:18:56

❶ 神農氏教人們耕種的工具是

耒耜(leisi)頭頂一顆珠一次,神農氏在深山老林采葯,被一群毒蛇圍住。毒蛇一起向神農氏撲去,有的纏腰,有的纏腿,有的纏脖子,想致神農氏於死地。神農氏寡不敵眾,終被咬傷倒地,血流不止,渾身發腫。他忍痛高喊:「西王母,快來救我。」王母娘娘聞聽呼聲後,立即派青鳥銜著她的一顆救命解毒仙丹在天空中盤旋窺瞰,終於在一片森林裡找到了神農氏。毒蛇見到了王母的使者青鳥,都嚇得紛紛逃散。 http://www.1-123.com/0yuangu/shenglong.asp青鳥將仙丹喂到神農氏口裡,神農氏逐漸從昏迷中清醒。青鳥完成使命後翩然騰雲駕霧回歸。神農氏感激涕零,高聲向青鳥道謝,哪知,一張口,仙丹落地,立刻生根發芽長出一棵青草,草頂上長出一顆紅珠。神農氏仔細一看,與仙丹完全一樣,放入口中一嘗,身上的余痛全消,便高興地自言自語:「有治毒蛇咬傷的葯方了!」於是,給這味草葯取名「頭頂一顆珠」。後來,葯物學家給它命名為「延齡草」。 神農嘗百草上古時候,五穀和雜草長在一起,葯物和百花開在一起,哪些糧食可以吃,哪些草葯可以治病,誰也分不清。黎民百姓靠打獵過日子,天上的飛禽越打越少,地下的走獸越打越稀,人們就只好餓肚子。誰要生瘡害病,無醫無葯,不死也要脫層皮啊!老百姓的疾苦,神農氏瞧在眼裡,疼在心頭。怎樣給百姓充飢?怎樣為百姓治病?神農苦思冥想了三天三夜,終於想出了一個辦法。第四天,他帶著一批臣民,從家鄉隨州歷山出發,向西北大山走去。他們走哇,走哇,腿走腫了,腳起繭了,還是不停地走,整整走了七七四十九天,來到一個地方。只見高山一峰接一峰,峽谷一條連一條,山上長滿奇花異草,大老遠就聞到了香氣。神農他們正往前走,突然從峽谷竄出來一群狼蟲虎豹,把他們團團圍住。神農馬上讓臣民們揮舞神鞭,向野獸們打去。打走一批,又擁上來一批,一直打了七天七夜,才把野獸都趕跑了。那些虎豹蟒蛇身上被神鞭抽出一條條一塊塊傷痕,後來變成了皮上的斑紋。這時,臣民們說這里太險惡,勸神農回去。神農搖搖頭說:「不能回!黎民百姓餓了沒吃的,病了沒醫的,我們怎麼能回去呢!」他說著領頭進了峽谷,來到一座茫茫大山腳下。這山半截插在雲彩里,四面是刀切崖,崖上掛著瀑布,長著青苔,溜光水滑,看來沒有登天的梯子是上不走的。臣民們又勸他算了吧,還是趁早回去。神農搖搖頭:「不能回!黎民百姓餓了沒吃的,病了沒醫的,我們怎麼能回去呢!」他站在一個小石山上,對著高山,上望望,下看看,左瞅瞅,右瞄瞄,打主意,想辦法。後來,人們就把他站的這座小山峰叫「望農亭」。然後,他看見幾只金絲猴,順著高懸的古藤和橫倒在崖腰的朽木,爬過來。神農靈機一動,有了!他當下把臣民們喊來,叫他們砍木桿,割藤條,靠著山崖搭成架子,一天搭上一層,從春天搭到夏天,從秋天搭到冬天,不管刮風下雨,還是飛雪結冰,從來不停工。整整搭了一年,搭了三百六十層,才搭到山頂。傳說,後來人們蓋樓房用的腳手架,就是學習神農的辦法。神農帶著臣民,攀登木架,上了山頂了,嘿呀!山上真是花草的世界,紅的、綠的、白的、黃的,各色各樣,密密叢叢。神農喜歡極了,他叫臣民們防著狼蟲虎豹,他親自採摘花草,放到嘴裡嘗。為了在這里嘗百草,為老百姓找吃的,找醫葯,神農就叫臣民在山上栽了幾排冷杉,當做城牆防野獸,在牆內蓋茅屋居住。後來,人們就把神農住的地方叫「木城」。白天,他領著臣民到山上嘗百草,晚上,他叫臣民生起篝火,他就著火光把它詳細記載下來:哪些草是苦的,哪些熱,哪些涼,哪些能充飢,哪些能醫病,都寫得清清楚楚。有一次,他把一棵草放到嘴裡一嘗,霎時天旋地轉,一頭栽倒。臣民們慌忙扶他坐起,他明白自己中了毒,可是已經不會說話了,只好用最後一點力氣,指著面前一棵紅亮亮的靈芝草,又指指自己的嘴巴。臣民們慌忙把那紅靈芝放到嘴裡嚼嚼,喂到他嘴裡。神農吃了靈芝草,毒氣解了,頭不昏了,會說話了。從此,人們都說靈芝草能起死回生。臣民們擔心他這樣嘗草,太危險了,都勸他還是下山回去。他又搖搖頭說:「不能回!黎民百姓餓了沒吃的,病了沒醫的,我們怎麼能回去呢!」說罷,他又接著嘗百草。他嘗完一山花草,又到另一山去嘗,還是用木桿搭架的辦法,攀登上去。一直嘗了七七四十九天,踏遍了這里的山山嶺嶺。他嘗出了麥、稻、穀子、高粱能充飢,就叫臣民把種子帶回去,讓黎民百姓種植,這就是後來的五穀。他嘗出了三百六十五種草葯,寫成《神農本草》,叫臣民帶回去,為天下百姓治病。神農嘗完百草,為黎民百姓找到了充飢的五穀,醫病的草葯,來到回生寨,准備下山回去。他放眼一望,遍山搭的木架不見了。原來,那些搭架的木桿,落地生根,淋雨吐芽,年深月久,竟然長成了一片茫茫林海。神農正在為難,突然天空飛來一群白鶴,把他和護身的幾位臣民,接上天廷去了。從此,回生寨一年四季,香氣彌漫。
為了紀念神農嘗百草、造福人間的功績,老百姓就把這一片茫茫林海,取名為「神農架」。把神農升天的回生寨,改名為「留香寨」。http://www.1-123.com/0yuangu/shenglong.asp其他請參考以上網頁~

❷ 炎帝教人們製造農具耕作種植五穀當做糧食因此被人喂人們稱為什麼

根據傳說,炎帝神農氏部落有五個方面的貢獻:第一,用木材製造耒耜(兩種翻土農具),教民墾荒種地。第二,發明農業,種植糧食作物。第三,從前人們沒有飲食用的陶器和炊具,炎帝時才開始製造出來。第四,嘗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嘗百草是為了知道百草的葯性,進而發展用草葯治病的技術,神農也因此貢獻了偉大的生命。第五,發明紡織,抽出麻絲,利用輪紡織布,發明養蠶的嫘祖便是神農氏的後代。

❸ 炎帝的發明有哪些

炎帝神農氏「始作耒耜,教民耕種;遍嘗百草,發明醫葯;日中為市,首辟市場;治麻為布,製作衣裳;削桐為琴,練絲為弦;弦木為弧,剡木為矢;耕而作陶,冶制斤斧;建屋造房,台榭而居」,他帶領先民所開創的農耕文化、醫葯文化、工業文化、市場文化、火文化和原始藝術等,是炎帝文化外延的具體內容,已成為中華民族的寶貴文化遺產。
在炎帝之前的時代,先民們不知耕種,不知米穀是重要的食物,只知採摘各種草木果實以果腹。是炎帝獨具慧眼,首倡種谷,帶領先民告別了漫長的蠻荒生活,跨過了通向文明時代的門檻。《管子·輕重戊》曰:「神農作,樹五穀淇山之陽,九州之民乃知穀食。」《新語·道基》說,古時「民人食肉飲血」,炎帝神農「以為行蟲走獸難以養民,乃求可食之物,嘗百草之實,察酸苦之味,教民食五穀」。《周禮·天官·疾醫》雲:「五穀,麻、黍、稷、麥、豆也。」《風俗通義》載:「神農悉地力種谷疏。」《國語·魯語上》載:「昔烈山氏之有天下也……能殖百穀百疏。」疏通蔬,即蔬菜,如白菜、莧菜等。《炎陵志》引《考古原始》雲:神農之世,炎帝「作鉏耨,以墾草萊,教民種瓜蓏」,瓜即瓜菜,如冬瓜、南瓜、黃瓜等;蓏,是指植物果實,如桃、李、梨、桔、柚、枇等。這些都是炎帝神農氏教民耕種的生動史料記載。
炎帝神農氏在教民耕種的過程中發明了耕播工具。《周易·系辭下》載:「包犧氏沒,神農氏作。斫木為耜,揉木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蓋取諸益。」《禮·含文嘉》說,神農氏「始作耒耜,教民耕種」,都講到炎帝神農氏製作的耕播工具——耒耜。耒耜的創造和推廣使用,極大地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
隨著種植業的興起,人們的食物逐漸有了剩餘。於是,炎帝部落把野生的豬、狗、羊、鳥、牛、雞等進行人工飼養,既作為人的肉食,又馴其畜力服務於人,由此又出現了畜力農耕。《論衡》(東漢·王充著)載述炎帝之世,神農氏「煮馬屎以汁漬種者,令禾不蟲」,便是當時畜牧飼養業的寫照。
除文獻記載外,炎帝神農氏時代的許多遺址遺物也為當時的農耕文明提供了確鑿的例證。西安半坡遺址出土了當時的谷殼和蔬菜、瓜籽;長江中下游的河姆渡、萬年仙人洞、圩墩、崧澤、馬橋、梅堰遺址,以及黃河流域的裴李崗、磁山、北首嶺遺址,都發現了那時的水牛、黃牛頭骨。在黃河下游的壽光縣城南孫家集鎮古城堡遺址,還出土了那時的大量祭奠用的豬、狗骨架等。
炎帝首創的農耕農作,及其後來在中華民族普遍的使用與發展,是炎帝神農氏對中華民族做出的最大貢獻。.

❹ 〝神農因天之時,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農作。〞什麼意思

遠古人民過著採集和漁獵的生活,他發明製作木耒、木耜,教會人民農業生產。《白虎通義·號》說,神農氏能夠根據天時之宜,分地之利,創作了來招等農具,教民耕作,使人民獲得很大的好處,故號神農。「古之人民皆食獸禽肉,至於神農,人民眾多,禽獸不足,於是神農因天之時,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勞作,神而化之,使民易之,故謂神農也」。這說明,神農氏所處的時代,是中國從原始畜牧業向原始農業業發展的轉變關頭。那時,人口已生育繁多,維持生計的是獵物和植物的查實。可是,天上的飛禽越打越少,地上的走獸越打越稀,所得食物難以裹腹。怎樣才能解決人們的吃食問題?神農氏苦苦思索,可謂絞盡腦汁。 後人為了紀念神農氏嘗百草、種五穀的偉大功績,在這高台上修建了廟宇。傳說神農氏生於農歷正月初五,所以每年的正月初五到正月二十便形成了祭祀,祈求五穀豐登 望採納(^_^)

❺ 炎帝 黃帝 發明什麼

炎帝發明了耒耜,教人農耕,嘗遍百草,發明醫葯,因此號稱神農氏.他還發明陶器,開辟集市.黃帝開始建造宮殿,發明車船,製造衣裳,教人打井,還讓下屬官員發明文字,歷法,算術和音樂.他的妻子嫘祖發明了養蠶抽絲技術.

❻ 制耒耜,教民農作出現的原因

(1)據材料「古之人民皆食禽獸肉,至於神農,人民眾多,禽獸不足」可知,原始農業興起的原因是人民眾多,禽獸不足.
(2)由材料「制耒耜,教民農作,使民宜之,故謂之神農也.」可知與神農氏教人農耕有關.「神農氏」教人農耕,原始農業出現,因而被後人尊為神農.他是中華原始農業的創始人.
(3)這段古文講的是在七千年以前的原始農耕時期的生產狀況,由於人民眾多禽獸不足.於是,神農氏教人們種植農耕.
故答案為:
(1)人民眾多,禽獸不足.
(2)神農氏改進農具,教民農耕,是中華原始農業的創始人.
(3)開始於七千年以前.

❼ 神農氏耕種方法有哪些

神農氏是我國古代神話人物,是民間公認的農業之神。傳說神農氏培育了「五穀」,並且教會了人們如何耕種,從而開啟了我國農業的先河。

一天,一隻周身通紅的鳥兒,銜著一棵五彩九穗谷,飛在天空,掠過神農氏的頭頂時,九穗谷掉在地上。神農氏見了,拾起來埋在了土壤里,後來竟長成一片。

神農氏把谷穗在手裡揉搓後放在嘴裡,感到很好吃。於是他教人砍倒樹木,割掉野草,用斧頭、鋤頭、耒耜等生產工具,開墾土地,種起了穀子。

神農氏從這里得到啟發:穀子可年年種植,源源不斷,若能有更多的草木之實選為人用,多多種植,大家的吃飯問題不就解決了嗎?

那時,五穀和雜草長在一起,草葯和百花開在一起,哪些可以吃,哪些不可以吃,誰也分不清。神農氏就一樣一樣地嘗,一樣一樣地試種,最後從中篩選出的稻、黍、稷、麥、菽五穀,所以後人尊他為「五穀爺」、「農皇爺」。

神農氏生於北方的姜水,姜水位於現在的陝西省寶雞境內。他教民耕作的方法,是適應北方農業自然條件的方法。

北方地區年降雨量偏少,而且分布也不勻,其主要特點是春季多風旱,雨量主要集中於夏秋之交。春季是播種長苗的重要季節,雨水的需要量特多。這樣,防旱便成了北方地區進行農業生產的最突出的問題。

這個問題在戰國時,已為人們認識到並在土壤耕作中採取了相應的措施。當時使用的「深耕疾耰」、「深耕耰粳」耕作技術便是我國最初的防旱措施。

耰有兩方面的意義,作為農具講,它是一種碎土的木榔頭;作為耕作技術講,它是耕後的一種耱田碎土作業。「疾耰」是耕後很快將土打碎,並且將土塊打得細細的,其目的就是保墒防旱。

耱田碎土的耕作法,到漢代便發展為耕耱結合的耕作法。耱就是用無齒耙將土塊耙碎,地面耙平。說明耕後耱地收墒的技術,在西漢時已經產生。

到了魏晉時期,又形成了耕、耙、耱抗旱保墒的耕作技術。在嘉峪關的魏晉墓壁畫中,已有耕、耙、耱的整個操作圖像。

到北魏時期,賈思勰在《齊民要術》中又在理論上對它作了系統的說明。至此,我國北方旱地耕作技術體系便完全定型了。

這一體系的特點之一是,耕地的適期應以土壤的墒情為准。《齊民要術》說道,土壤中所含的水分適中。在水旱不調的情況下,要堅持「寧燥勿濕」的原則,否則即形成僵塊,破壞耕作,造成跑墒,好幾年都會受影響。

特點之二是,耕地深度應以不同時期而定。《齊民要術》記載:「初耕欲深,轉地欲淺」,因為「耕不深,地不熟,轉不澆,動生土也」。

❽ 號稱神農氏的是_____相傳發明了______等農具,教會了人們進行______。

神農氏,別名:五穀帝仙,是傳說中的農業和醫葯的發明者,繼伏羲以後,神農氏是又一個對中華民族頗多貢獻的傳奇人物。他發明了農耕技術而號神農氏,因以火德王,又稱炎帝,然而關於神農氏是否就是炎帝這個問題,學術界一直存在爭議。

❾ "神農因天之時,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農作."

1、這段話是神農氏教人民耕種時的情景。利用適應農作物生長的季節和適應農作物生長的土地,製作耕耘工具進行耕種。
2、在傳說中,神農氏同時期的還有有巢氏、燧氏、伏羲氏等人物,主要是教導人民建築房屋、使用人造火、使用計數等工具。
3、這些人比北京人、山頂洞人等在生活、生產上最大的進步就是學會了製造工具來幫助自己生產、生活。大大提高了人類的生產力。

❿ 探究民族之源,傳承炎帝文化。的資料

炎帝和他所帶領的原始氏族先民,在長期的生產和實踐中,創造了豐碩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為中華文明的發軔和中華民族的形成准備了最初的物質、文化基礎。在炎帝神農氏時代形成的炎帝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直接源泉和重要組成部分,富有強大的生命力和廣泛的包容性。
在炎帝之前的時代,先民們不知耕種,不知米穀是重要的食物,只知採摘各種草木果實以果腹。是炎帝獨具慧眼,首倡種谷,帶領先民告別了漫長的蠻荒生活,跨過了通向文明時代的門檻。《管子·輕重戊》曰:「神農作,樹五穀淇山之陽,九州之民乃知穀食。」《新語·道基》說,古時「民人食肉飲血」,炎帝神農「以為行蟲走獸難以養民,乃求可食之物,嘗百草之實,察酸苦之味,教民食五穀」。《周禮·天官·疾醫》雲:「五穀,麻、黍、稷、麥、豆也。」《風俗通義》載:「神農悉地力種谷疏。」《國語·魯語上》載:「昔烈山氏之有天下也……能殖百穀百疏。」疏通蔬,即蔬菜,如白菜、莧菜等。《炎陵志》引《考古原始》雲:神農之世,炎帝「作鉏耨,以墾草萊,教民種瓜蓏」,瓜即瓜菜,如冬瓜、南瓜、黃瓜等;蓏,是指植物果實,如桃、李、梨、桔、柚、枇等。這些都是炎帝神農氏教民耕種的生動史料記載。
炎帝神農氏在教民耕種的過程中發明了耕播工具。《周易·系辭下》載:「包犧氏沒,神農氏作。斫木為耜,揉木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蓋取諸益。」《禮·含文嘉》說,神農氏「始作耒耜,教民耕種」,都講到炎帝神農氏製作的耕播工具——耒耜。耒耜的創造和推廣使用,極大地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
隨著種植業的興起,人們的食物逐漸有了剩餘。於是,炎帝部落把野生的豬、狗、羊、鳥、牛、雞等進行人工飼養,既作為人的肉食,又馴其畜力服務於人,由此又出現了畜力農耕。《論衡》(東漢·王充著)載述炎帝之世,神農氏「煮馬屎以汁漬種者,令禾不蟲」,便是當時畜牧飼養業的寫照。
除文獻記載外,炎帝神農氏時代的許多遺址遺物也為當時的農耕文明提供了確鑿的例證。西安半坡遺址出土了當時的谷殼和蔬菜、瓜籽;長江中下游的河姆渡、萬年仙人洞、圩墩、崧澤、馬橋、梅堰遺址,以及黃河流域的裴李崗、磁山、北首嶺遺址,都發現了那時的水牛、黃牛頭骨。在黃河下游的壽光縣城南孫家集鎮古城堡遺址,還出土了那時的大量祭奠用的豬、狗骨架等。
炎帝首創的農耕農作,及其後來在中華民族普遍的使用與發展,是炎帝神農氏對中華民族做出的最大貢獻。
炎帝傳奇故事——天堂·獅子狗和谷種
在湘東地區,獅子狗為炎帝盜谷種的故事幾乎家喻戶曉。相傳,炎帝長大以後,看到人們天天上山采野果、打野獸,過著吃了上頓沒下頓的困苦日子,心中十分難過。他日思夜想,要找到一種能收藏、能種植的可食之物。有一天,他夢見天堂栽著一種稱為「稻」,籽實叫「谷」的植物,可吃、可藏、可種,這正是炎帝要找的食物。但是天堂在哪裡呢?怎樣才能把谷種搞回來呢?炎帝犯了難。
第二天,他發現獅子狗在自己身邊轉來轉去,神情很是不安,像有什麼話要說。炎帝便對獅子狗說,你知道我要去天堂找谷種嗎?獅子狗叫了兩聲,點了點頭。炎帝又說,你知道天堂在哪裡嗎?獅子狗又叫了兩聲,點了點頭。炎帝大喜,忙說,你能為我去取回谷種嗎?獅子狗沒等炎帝說玩,就飛也似地跑出去了。
獅子狗不停地奔跑,跑了一天一夜,終於來到天堂,果然見到一塊曬谷坪里,攤著金光閃閃的稻穀。在不遠的地方,站著幾個凶神惡煞的天神把守著。獅子狗在一旁琢磨著:曬坪的穀子不多,向他們要是不會給的,只有盜。但怎樣才能盜到谷種呢?偶然間,它發現旁邊有個池塘,於是,就悄悄地下到池塘里洗了個澡,把渾身的毛泡得水淋淋的,然後,冷不防地竄到曬谷坪的穀子上,打了個滾子,把稻穀全都沾在身上,急忙往回跑。獅子狗這一跑,給守谷的天神發現了,天神大吼一聲,便窮追不舍。天神趕不上獅子狗,於是急中生智,在獅子狗的前方用手一畫,隨即變出一條大河。獅子狗慌忙中無路可走,便跳下大河游過去了。
獅子狗回到家中,將身子抖了抖,水珠四濺,就是沒有穀子,急得汪汪亂叫。炎帝一看,就知道獅子狗用身子沾回了穀子,但是穀子又給河水沖走了。他細心地在獅子狗身上尋找,終於在高高翹起的尾巴上找到了幾粒谷種。原來獅子狗過河的時候,尾巴翹在水面上,穀粒沒有被水沖掉。
炎帝把這幾粒穀子播種到地里,長出了稻禾,結出了穀子。經過反復栽培,稻穀越種越多,後來成為人們的主要食物來源。人們為酬謝獅子狗盜谷種的功勞,所以每當過「嘗新節」,首先祭祀炎帝,然後給獅子狗一碗新米飯,一塊粉蒸肉吃,最後才是自己「嘗新」。在給獅子狗吃肉和飯的時候,還要觀察,如果獅子狗先吃飯,就是暗示今年的米價高;先吃肉,則暗示今年養豬合算。
傳說中的「天堂」,今為天堂村,在炎帝陵東南50里處。據傳,那裡的谷種被獅子狗盜去以後,天神不準那裡種稻穀了。炎帝知道以的,就教那裡的先民種茶。天堂村出產的茶葉名「天堂茶」,品味極佳,清代曾為皇帝御用貢品,其中,「神農劍茶」在海內外享有盛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