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地球上有什麼礦產資源
1、能源礦產(如煤、石油、天然、瀝青、鈾、地熱等11種)。
2、金屬礦產(如鐵、錳、銅、金、銀、鉬等59種)。
3、非金屬礦產(如金剛石、磷、水晶、石膏、寶石、大理石、花崗石、砂石、粘土等92種)。
4、水氣礦產(如地下水、礦泉氣、二氧化碳氣、氡氣等6種)。
『貳』 地球有哪些礦產資源人們是如何開采,利用和保護的
礦產資源指經過地質成礦作用,使埋藏於地下或出露於地表、並具有開發利用價值的礦物或有用元素的含量達到具有工業利用價值的集合體。礦產資源是重要的自然資源,是社會生產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現代社會人們的生產和生活都離不開礦產資源。礦產資源屬於非可再生資源,其儲量是有限的。目前世界已知的礦產有1600多種,其中80多種應用較廣泛。
按其特點和用途,通常分為金屬礦產、非金屬礦產和能源礦產三大類。
它是發展採掘工業的物質基礎。礦產資源的品種、分布、儲量決定著采礦工業可能發展的部門、地區及規模;其質量、開采條件及地理位置直接影響礦產資源的利用價值,采礦工業的建設投資、勞動生產率、生產成本及工藝路線等,並對以礦產資源為原料的初加工工業(如鋼鐵、有色金屬、基本化工和建材等)以至整個重工業的發展和布局有重要影響。礦產資源的地域組合特點影響地區經濟的發展方向與工業結構特點。礦產資源的利用與工業價值同生產力發展水平和技術經濟條件有緊密聯系,隨地質勘探、采礦和加工技術的進步,對礦產資源利用的廣度和深度不斷擴大。
根據《礦產資源法實施細則》第2條規定,所謂礦產資源是指由地質作用形成的,具有利用價值的,呈固態、液態、氣態的自然資源。
目前我國已發現礦種171個。可分為能源礦產(如煤、石油、地熱)、金屬礦產(如鐵、錳、銅)、非金屬礦產(如金剛石、石灰岩、粘土)和水氣礦產(如地下水、礦泉水、二氧化碳氣)四大類。
礦產資源保護的廣泛含義:
(1)合理開發利用礦產資源,優化資源配置,實現礦產資源的最優耗竭;
(2)限制或禁止不合理的亂采濫挖,
防止礦產資源的損失,
浪費或破壞;
(3)對礦產資源的開發利用進行全過程式控制制,
將環境代價減小到最低限度;
(4)保護礦區生態環境,
防止礦山壽命終結時淪為荒蕪不毛之地
『叄』 豐富的礦產資源都有什麼
月球有著極其豐富的礦產資源,目前月球上已知有100多種礦物,其中有5種是地球上沒有的。
月球是一個龐大無比的金屬倉庫。以鐵為例,根據對月球物質的化驗,月面最表層的5厘米厚的沙土裡就含有400億噸鐵,而整個月球表面有平均10米厚的沙土。這樣,月面表層里的鐵的總含量就將是400億噸的200倍,而且是一種比較單純的鐵礦物,既便於開采,又易於冶煉。
在月球廣泛分布的岩石中,蘊藏有豐富的鈦、鐵、鈾、釷、稀土、鎂、磷、硅、鈉、鉀、鎳、鉻、錳等礦物。僅月海玄武岩中,可開采利用的鈦金屬至少就有100萬億噸。月壤中有豐富的鋁、鐵、硅等,可用來直接生產建築材料。
月球風暴洋中玄武岩上面覆蓋著一層厚度達10~20千米的克里普岩,該岩石含有豐富的稀土元素,並富含鈾、釷等放射性元素。根據專家的估算,在月球風暴洋區的克里普岩中,稀土元素高達2250億~4500億噸。
月球高地的斜長岩,是所有月球岩石中分布最廣、最為豐富的一類岩石,其中富含硅、鋁、鈣等資源,儲量更為可觀。
在月球上還發現有多種自然金屬,如含鈷的鎳金屬、鐵金屬和鎳鐵金屬,而在地球上很少會存在自然狀態的金屬(尤其是鐵),只能存在於各種形式的氧化物礦物中。科學家在月球岩石樣品中發現了一層很薄的未被氧化的純鐵薄膜,他們原以為這種鐵在地球條件下會立即氧化生銹。可是,經過試驗發現,這種鐵並沒有被氧化,這是因為其純度非常高。如此高純度的鐵,對人類非常有用,而在地球上根本冶煉不出來。
另外,俄羅斯科學院礦床地質學、岩石學、礦物學和地球化學研究所的科研人員在對月球土壤樣品研究中驚異地發現,月球土壤中含有3種天然金屬元素:鈰、錸、鋅。
據悉,科研人員研究的月球土壤樣品是1976年前蘇聯月球自動探測器「月球24」號從月球表面取回的,總量有324克。
研究人員藉助掃描電子顯微鏡,採用新的方法對樣品進行了仔細研究。被研究的樣品呈顆粒狀,大小約74微米,是細碎的岩石。
研究者驚異地發現,樣品含有天然金屬鈰,顆粒大小2.5微米左右,亮度很高。除鈰金屬外,研究人員還在月球土壤中找到了兩種大小分別約為5微米和9微米且相對比較亮的金屬錸顆粒,並發現了微米級的天然鋅顆粒。後來在隕石AIIende中也曾發現過。
研究人員認為,錸也是由撞擊月球的隕石帶進月球的。
科研人員還指出,在地球上天然鋅一般會含在鉑金或金砂礦中。月球表層土壤中的鋅可能是在月球火山發生爆發時形成的,因為月球裡面含有鋅,火山爆發時鋅就被岩漿帶到了月球表層。
現在,科研人員肯定了這項發現的真實性,並否定了月球土壤樣品被外來物污染的可能性。因為在過去20多年的時間里科研人員採取非常安全可靠的保管措施,樣品不可能被污染。
這一發現對月球形成在太陽系之外的假設提供了有力證據。
『肆』 地球上的主要資源有哪些
地球資源指的是地球能提供給人類衣、食、住、行、醫所需要的物質原料,也稱為「自然資源」。陸地上重要的自然資源有六種,它們是:淡水、森林、土地、生物種類、礦山和化石燃料(煤炭、石油和天然氣)。
地球上的這些自然資源又可分為「可再生」與「不可再生」兩大類。可再生的自然資源指的是在太陽光的作用下,可以不斷自我再生的物質。最典型的可再生資源有植物、生物質能、太陽能、風能等。地球上不可再生的自然資源主要有石油、煤炭、天然氣和其他所有礦產資源。它們經過了上億年才得以形成,因此不可再生。人類的消耗使得這類資源越來越少。
在可再生資源中,植物資源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地球上的植物約40萬種,人類已經命名了其中的近25萬種。有3000種植物被人類作為農作物試種過,然而只有300種被試種成功,其中100種用於大規模耕種,給人類提供食物、油料、棉花、蔗糖等重要生存物質。目前,全世界人類的主要糧食絕大部分來自於8種植物:小麥、稻米、玉米、大麥、燕麥、高粱、小米和黑麥。每年全球糧食的總產量約為15~16億噸。女果全球都停止生產糧食,世界的存糧大約只能維持全人類生存40天左右。
地球上的不可再生資源對人類的生產生活也是異常重要的。目前,全世界使用的能源有百分之九十是從化石燃料中提取的,它們就是煤炭、石油和天然氣。化石燃料都是經歷了漫長的地質時間才得以形成的,不可再生。
值得注意的是,地球上的生物物種也是寶貴的不可再生自然資源。任何一種生物的滅絕意味著地球永久性地丟失了一個物種獨特而珍貴的基因庫。因此,如果是由人類活動造成的物種滅絕,其損失將無法估量。
中國是一個資源大國,有土地、淡水、森林、礦產、海洋、內陸水產和動植物等多種。但由於我國人口多,使自然資源的人均佔有量都在世界平均值以下,典型的幾項數據有:淡水資源為世界人均的1/4,森林資源為1/9,耕地資源為1/5(為美國的1/10),45種主要礦產資源為1/2。因此,我們不應該總是津津樂道地大物博。分配開來,我國是一個資源相對匱乏的國家,對於我們來說,保護資源、合理利用資源顯得更為重要。
『伍』 地球礦產分布圖
主要礦產資源的分布 世界上10種主要礦產資源的分布:
鐵
世界總資源量8500億噸,探明儲量4000億噸,含鐵量930.8億噸。主要分布在巴西(佔17.5%)、俄羅斯(16.8%)、加拿大(11.7%)、澳大利亞(11.5%)、烏克蘭(9.8%)、印度、中國、法國、南非、瑞典、英國等。其中富鐵礦1400億噸,以澳、巴西、俄、烏、印度、瑞典、南非等居多。
銅
據國外統計,現銅儲量為6.41億噸(金屬含量),70%分布在4個不同的地質一地理區:①智利和秘魯的斑岩銅礦區,是世界最大銅礦藏區,佔世界總儲量的27%。②美國西部的班銅礦區和砂頁岩型銅礦,約占總儲量的20%;③尚比亞北部與扎伊爾毗鄰處的砂頁岩銅礦帶,約占總儲量的15%,分布在長55公里、寬65公里的帶狀區,是世界儲量最大、最著名的銅礦帶。④俄羅斯、哈薩克各類銅礦佔10%。按國家分,智利居首位(20.9%)、次為美國、澳大利亞、俄羅斯、尚比亞、秘魯、扎伊爾、加拿大、哈薩克等。近年波蘭、菲律賓等國也有新的發現,並進入世界前列。
鋁
世界鋁土礦總儲量250多億噸。主要分布在幾內亞、澳大利亞、巴西、牙買加、印度等國。五國合占總儲量的60%。還有中國、喀麥隆、蘇利南、希臘、印度尼西亞、哥倫比亞等。
鉛鋅 在自然界中多為鉛鋅復合礦床,其消費量僅次於鐵、鋁、銅居第4(鋅)和第5(鉛)位。已探明鉛儲量1.5億噸,鋅1.15億噸。主要分布在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中國和哈薩克等國。合計約占鉛儲量的70%和鋅儲量的60%。
錫
世界探明儲量1014萬噸。錫礦呈帶狀分布,太平洋地區是主要蘊藏區,主要分布在東南亞和東亞兩大錫礦帶。東南亞錫礦帶北起緬甸的撣邦高原,沿緬泰邊境向南經馬來半島西部,延伸到印度尼西亞的邦加島和勿里洞島。伴生有鎢,故有「錫鎢地帶」之稱。其儲量佔世界總儲量的60%。東亞錫礦帶:①西起中國雲南個舊,向東沿南嶺構造帶延伸到廣西:②南起朝鮮北部,經中國東北地區一直延伸到俄羅斯的西伯利亞;③從中國的海南島起,沿中國東南沿海延伸到香港一帶;④日本本州島北部的小型錫鎢礦,是中國大陸錫礦帶的側端。此外,南美洲安第斯錫礦帶,非洲中部等地也有錫礦分布。從國家看以印尼、中國、泰國、馬來西亞、玻利維亞等國儲量較多。
錳
現世界已探明儲量120億噸,集中分布在南非(佔45%),烏克蘭、澳大利亞、巴西、印度和中國等國。
鎳
世界總儲量1.1億多噸,集中分布在新喀里多尼亞、古巴、加拿大、澳大利亞、俄羅斯和印尼等國。
金
屬貴金屬。世界總儲量4.1萬多噸,主要分布在南非(69%)、俄羅斯(約佔10%)、美國(9%)、加拿大等國。
磷礦
世界總儲量760多億噸,商品級磷礦石的儲量為155~164億噸左右。多集中在摩洛哥(56.2%)、美國、俄羅斯和西撒哈拉等國和地區。
『陸』 海底有哪些礦產資源
海底的礦產資源有:石油、天然氣、煤、鐵等固體礦產、海濱砂礦、多金屬結核和富鈷錳結殼、可燃冰。
據估計,世界石油極限儲量1萬億噸,可采儲量3000億噸,其中海底石油1350億噸;世界天然氣儲量255~280億立方米,海洋儲量佔140億立方米。
上世紀末,海洋石油年產量達30億噸,佔世界石油總產量的50%。我國在臨近各海域油氣儲藏量約40~50億噸。由於發現豐富的海洋油氣資源,我國有可能成為世界五大石油生產國之一。
海底礦產資源的分布:
分布於水深4,000~6,000米海底,富含銅、鎳、鈷、錳等金屬的多金屬結核。分布於海底山表面的富鈷結殼和分布於大洋中脊和斷裂活動帶的熱液多金屬硫化物。生活於深海熱液噴口區和海山區的生物群落,因其生存的特殊環境,其保護和利用已引起國際社會的高度重視。
現今主要發現於大陸邊緣的天然氣水合物,其總量換算成甲烷氣體約為1.8-2.1X1016m3,大約相當於全世界煤、石油和天然氣等總儲量的兩倍,被認為是一種潛力很大、可供21世紀開發的新型能源。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海底資源
『柒』 地球上的資源可分為幾類分別是什麼
首先地球資源有:
1、化石燃料即煤炭、石油、天然氣;
2、水資源;
3、土地資源;
4、森林資源;
5、礦產資源;等等資源
詳細說下各種資源當前的現狀如下:
第一、全球使用的90%能源取自化石燃料,即煤炭、石油和天然氣,80%以上工業原料取自金屬和非金屬礦產資源,但這些資源都屬於用一點少一點的耗竭性資源,是無法再生的。目前在地球上探明的可採石油儲量僅還可使用45~50年,而探明的天然氣儲量總計還有180億立方米,估計只能使用50~60年,煤炭可使用200~300年。至於一些主要金屬和非金屬礦產大概還可使用幾十年至百餘年。如果按照目前的開采規模而不加以控制的話,到2020年,地球上的大多數礦產資源包括銅、鋁、錫、鋅、金、銀等都將被開采完畢。
第二、地球表面的72%被水覆蓋,儲水量是很豐富的,共有14.5億立方千米之多。地球上的水,盡管數量巨大,而能直接被人們生產和生活利用的,卻少得可憐。地球上的水資源有97%被鹽化,僅有3%可直接利用的淡水資源,而且大部分是主要分布在南北兩極地區的固體冰川,但在目前技術條件下還無法大規模利用。人類目前比較容易利用的淡水資源,主要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以及淺層地下水。這些淡水儲量只佔全部淡水的0.3%,佔全球總水量的十萬分之七,即全球真正有效利用的淡水資源每年約有9 000立方千米。目前,全球80多個國家的約15億人口面臨淡水不足,其中26個國家的3億人口完全生活在缺水狀態。預計到2025年,全世界將有30億人口缺水,涉及的國家和地區達40多個。
第三、全世界現有的可用耕地約佔地球陸地總面積的10%,其中以美國、加拿大、印度和中國等國的耕地面積占的比例比較大。但由於我們人類的原因,世界土地資源的數量和質量正在不斷下降,主要表現在:土壤的肥力下降,就全世界而言,產量高的耕地面積大大小於產量低的耕地面積;土壤嚴重退化,主要是土壤鹽鹼化、沙化、沼澤化和受農葯化肥污染的情況日益嚴重;土壤遭受侵蝕,在世界上每年因為森林被我們人類砍伐而引起侵蝕的土地面積高達數億畝;農田被侵佔,隨著世界經濟的發展,每年約有數千萬畝農地被工業及交通運輸業等侵佔。據統計,世界上的大部分地區適合耕種的土地都已經被利用了。在亞洲,83%的可耕種土地被利用, 在歐洲這個比例是88%,前蘇聯的比例是61%,在北美洲也有一半以上的可耕種土地已經被開發利用了。世界還可一利用的土地資源正在迅速銳減,我們在土地資源方面也面臨著巨大的挑戰。
第四、全球森林損失嚴重
全球森林資源現狀據埃菲社9月2日報道,該報告以美國馬里蘭大學和谷歌公司提供的數據為依據,稱熱帶國家受影響最大,佔990萬公頃,超過了損失林地面積的一半以上。
報告顯示,2014年全球的森林損失面積為2001年以來最多的一年。數據顯示,東南亞湄公河流域、南美的大查科地區(包括巴拉圭、阿根廷和玻利維亞)、西非和馬達加斯加成為新的重點地區。
報道稱,按國家看,2014年森林面臨損失速度最快的國家是柬埔寨,其次是獅子山、馬達加斯加、烏拉圭、巴拉圭、賴比瑞亞、幾內亞、幾內亞比索、越南和馬來西亞等。
報告顯示,對橡膠和棕櫚油需求的逐漸增長,以及大豆種植面積、農場和其他農產品生產的擴大導致在一些意想不到的地區也出現了林地面積縮小的現象。
報告還強調,全球熱帶雨林最多的巴西在過去10年中亞馬孫樹木砍伐率下降了70%,被認為是林地保護方面的成功案例。但是,報告也指出,2014年巴西的森林損失率出現顯著上升,這可能是受到某些消費產品價格變化的影響。
外媒稱,總部位於華盛頓的世界資源研究所2日發布報告稱,2014年全球損失了超過1800萬公頃林地,相當於兩個葡萄牙的國土面積。
據埃菲社9月2日報道,該報告以美國馬里蘭大學和谷歌公司提供的數據為依據,稱熱帶國家受影響最大,佔990萬公頃,超過了損失林地面積的一半以上。
報告顯示,2014年全球的森林損失面積為2001年以來最多的一年。數據顯示,東南亞湄公河流域、南美的大查科地區(包括巴拉圭、阿根廷和玻利維亞)、西非和馬達加斯加成為新的重點地區。
報道稱,按國家看,2014年森林面臨損失速度最快的國家是柬埔寨,其次是獅子山、馬達加斯加、烏拉圭、巴拉圭、賴比瑞亞、幾內亞、幾內亞比索、越南和馬來西亞等。
報告顯示,對橡膠和棕櫚油需求的逐漸增長,以及大豆種植面積、農場和其他農產品生產的擴大導致在一些意想不到的地區也出現了林地面積縮小的現象。
報告還強調,全球熱帶雨林最多的巴西在過去10年中亞馬孫樹木砍伐率下降了70%,被認為是林地保護方面的成功案例。但是,報告也指出,2014年巴西的森林損失率出現顯著上升,這可能是受到某些消費產品價格變化的影響。
第五、礦產資源是指經過地質成礦作用,埋藏於地下或出露於地表,由地質作用形成的呈固態、液態或氣態的具有現實或潛在經濟價值的天然富集物。礦產資源是重要的自然資源,是社會生產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現代社會人們的生產和生活都離不開礦產資源。礦產資源屬於非可再生資源,其儲量是有限的。目前世界已知的礦產有200多種,其中80多種應用較廣泛。對人類最為重要的有煤礦、鐵礦、石油、黃金等。
『捌』 礦產資源有哪些
地下水、地下熱水、二氧化碳氣等都屬水氣礦產類資源。
地下水(ground water),是指賦存於地面以下岩石空隙中的水,狹義上是指地下水面以下飽和含水層中的水。在國家標准《水文地質術語》(GB/T 14157-93)中,地下水是指埋藏在地表以下各種形式的重力水。
地下水是水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由於水量穩定,水質好,是農業灌溉、工礦和城市的重要水源之一。但在一定條件下,地下水的變化也會引起沼澤化、鹽漬化、滑坡、地面沉降等不利自然現象。
埋藏條件:
地下水是一個龐大的家庭。據估算,全世界的地下水總量多達1.5億立方公里,幾乎佔地球總水量的十分之一,比整個大西洋的水量還要多。根據地下埋藏條件的不同,地下水可分為上層滯水、潛水和承壓水三大類。
上層滯水:是由於局部的隔水作用,使下滲的大氣降水停留在淺層的岩石裂縫或沉積層中所形成的蓄水體。
潛水是埋藏於地表以下第一個穩定隔水層上的地下水,通常所見到的地下水多半是潛水。當地下水流出地面時就形成泉。潛水存在於地表以下第一個穩定隔水層上面、具有自由水面的重力。它主要由降水和地表水入滲補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