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資源管理 » 世界人口每人平均多少海洋資源
擴展閱讀
中石油趙金洲是什麼職位 2025-07-26 20:27:34
山西有什麼特產資源 2025-07-26 20:13:07

世界人口每人平均多少海洋資源

發布時間: 2022-06-08 11:11:25

❶ 世界水資源現狀

中國水資源現狀不容樂觀

中國是一個乾旱缺水嚴重的國家。淡水資源總量為28000億立方米,佔全球水資源的6%,僅次於巴西、俄羅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四位,但人均只有2200立方米,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4、美國的1/5,在世界上名列121位,是全球13個人均水資源最貧乏的國家之一。

扣除難以利用的洪水涇流和散布在偏遠地區的地下水資源後,中國現實可利用的淡水資源量則更少,僅為11000億立方米左右,人均可利用水資源量約為900立方米,並且其分布
黃頁微成本營銷方式 不見不散約會新主張
小戶型主陣容揭曉 多媒體互動學英語

極不均衡。到20世紀末,全國600多座城市中,已有400多個城市存在供水不足問題,其中比較嚴重的缺水城市達110個,全國城市缺水總量為60億立方米。

據監測,目前全國多數城市地下水受到一定程度的點狀和面狀污染,且有逐年加重的趨勢。日趨嚴重的水污染不僅降低了水體的使用功能,進一步加劇了水資源短缺的矛盾,對中國正在實施的可持續發展戰略帶來了嚴重影響,而且還嚴重威脅到城市居民的飲水安全和人民群眾的健康。

一是水旱災害依然頻繁,並有加重的趨勢。中國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與土地資源分布不相匹配,南方水多、土地少,北方水少、土地多。耕地面積的一半以上處於水資源緊缺的乾旱、半乾旱地區,約1/3的耕地面積位於洪水威脅的大江大河中下游地區,乾旱和洪澇引發的自然災害,是中國損失最為嚴重的自然災害。由於氣候變化等原因,中國的水旱災害呈現加重的趨勢。

20世紀70年代,中國農田受旱面積平均每年約1100萬公頃,80-90年代約2000多萬公頃,近5年來,平均每年受旱面積上升到3300多萬公頃,因旱災減產糧食約占同期全國平均糧食產量的5%左右。1950年~2000年的51年中,中國平均農田因洪澇災害受災面積937萬公頃,而1990- 2000年的十年間,年均受洪澇災害面積為1580萬公頃,因水災減產糧食約占同期全國平均糧食產量的3%左右。

二是農業用地減少,農業用水短缺程度加劇。隨著城市化和經濟社會發展,土地被大量佔用,非農業灌溉用水需求在急劇增加,農業與工業、農村與城市、生產與生活、生產與生態等諸多用水矛盾進一步加劇。盡管中國採取了最嚴格的耕地保護措施,但大量的農田和農業灌溉水源被城市和工業佔用,耕地資源減少的勢頭難以逆轉,水資源短缺的壓力進一步增大。

從1980年到2004年的二十多年間,中國經濟發展速度較快,全國總用水量增加了25%,而農業用水總量基本沒有增加。全國農業用水量在總用水量中所佔比例不斷下降,由1980年的88%下降到2004年的66%。

三是中國水土流失尚未得到有效控制,生態脆弱。中國眾多的山地、丘陵,因季風型暴雨,極易造成水土流失。同時,對水土資源不合理的開發利用,加劇了水土流失。目前,中國水土流失面積356萬平方公里,占國土面積37%,每年流失的土壤總量達50億噸。嚴重的水土流失,導致土地退化、生態惡化,造成河道、湖泊泥沙淤積,加劇了江河下游地區的洪澇災害。由於乾旱和超載過牧,導致草原出現退化、沙化現象。

四是污染負荷急劇增加,加重了水體污染。2003年全國廢污水排放總量達680億噸,比1980年增加了1倍多。大量的工業和生活污水未經處理直接排入水中,農業生產中化肥和農葯大量使用,使得部分水體污染嚴重。水污染不僅加劇了灌溉可用水資源的短缺,成為糧食生產用水的一個重要制約因素,而且直接影響到飲水安全、糧食生產和農作物安全,造成了巨大經濟損失。

五是農村水利基礎設施還不完善。中國約佔55%的耕地還沒有灌排設施,農村有3億多人飲水不安全。全國灌溉面積中有1/3以上是中低產田,已建的灌排工程大多修建於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受當時的經濟和技術條件的限制,一些灌排工程標准低、配套不全,經過幾十年的運行,很多工程存在工程老化嚴重、效益衰減等問題,灌溉用水效率低,節約用水和提高土地糧食生產率的潛力還很大。
·北方資源性缺水!

·南方水質性缺水!

·中西部工程性缺水!

❷ 我國人均佔有水資源量是世界人均佔有水資源量的多少

我國是世界上13個貧水國之一,人均水資源佔有量2300立方米,只有世界人均水平的1/4,居世界第109位。
全球水資源狀況
隨著人類社會的進步和經濟的發展,工業、農業、城市的日益擴展,特別是世界人口急劇增多,加之,人類活動失控,造成環境惡化,水資源污染及嚴重浪費,迫使世界水資源日趨匱缺。據材料統計:20世紀初,全球水消耗量為5000億m3/y,到世紀末已增長為50000億m3/y(增長10倍以上)1954年-1994年美洲大陸用水增加100%,非洲大陸用水量增加300%以上,歐洲大陸增加500%,而亞洲大陸增長幅度更高。地下水之開采量為5500億m3/y(80-90年代),其中大於100億m3/y的有10餘個國家,占總開采量的8.5%。
2001年3月在海牙召開的「第二屆世界水資源論壇」部長級會議上,21世紀世界水事委員會報告說,目前全球有10-11億人沒有用上潔凈水,有21億人沒有良好的衛生設備,隨著世界人口的不斷增加,今後20-25年,人類用水量將增加40%左右,世界將面臨水資源的嚴重危機;報告中還強調指出,地球上只有2.5%的水是淡水,而其中2/3存在於冰蓋和冰川中,無法直接利用,僅剩的那一小部分水資源,大約有20%在人跡罕至的地區,其餘80%的水則通過季風、暴風雨以及洪水等形式,在錯誤的時間降落到錯誤的地點,供給人類直接利用的水資源確實有限,僅為1%左右;報告中說,到2025年世界新增30億人口,所需供水缺少20%,加之浪費與污染可達50%以上;據「平衡與人口協會」估計,20-30年內缺水人口可達15-20億人。
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資料,按全世界人口為50-60億計算,人均佔有水量約為8000-10000噸。1997年「第一屆世界水論壇」報告說,由於世界水資源消費量急劇增加6倍,遠遠超過4000km3,人均淡水佔有量已降到4800m3,(1995年為7300m3)。由於僅有的淡水量分布不平衡,有60%-65%以上的淡水集中分布在9-10個國家,例如俄羅斯、美國、加拿大、印度尼西亞、哥倫比亞等,其中奧地利每年有840億噸水可滿足歐盟3.7億人口的用水需求,供水收入達10億歐元。而佔世界人口總量40%的80多個國家卻為水資源匱乏的國家,其中有近30個國家為嚴重缺水國,非洲佔有19個,像卡達僅有91m3,科威特為95m3,利比亞為111m3,馬爾他為82m3,成為世界上四大缺水國;而幾個富水國,水資源消費急劇上升,像美國紐約人均日耗水量為600-800升,日本大阪為575升,法國巴黎443升,羅馬為435升,貧富相差極為懸殊。
我國水資源的危機形勢
我國水資源總量約為2.8124萬億立方米,佔世界徑流資源總量的6%;又是用水量最多的國家,1993年全國取水量(淡水)為5255億立方米,佔世界年取水量12%,比美國1995年淡水取水量4700億立方米還高。由於人口眾多,目前我國人均水資源佔有量為2500立方米,約為世界人均佔有量的1/4,排名百位之後,被列為世界幾個人均水資源貧乏的國家之一。另外,中國屬於季風氣候,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勻,南北自然環境差異大,其中北方9省區,人均水資源不到500立方米,實屬水少地區;特別是近年來,城市人口劇增,生態環境惡化,工農業用水技術落後,浪費嚴重,水源污染,更使原本貧乏的水「雪上加霜」,而成為國家經濟建設發展的瓶頸。
據最近有關媒體報道,我國364個縣級以上城市缺水,日缺水量達1300萬立方米,年缺水量達58億立方米,嚴重缺水城市涉及17個省區,其中包括沿海發達城市。同時,目前有362億噸污水被排放(其中80%未經處理)。據報道,全國1200條河流,有850條受到污染,足以說明水源污染的嚴峻形勢。
今年8月新華社報道:由於地下水惡性超采,已使我國形成8萬多平方公里的地下漏斗,導致地面沉降的地質災害。目前有30座城市發生不同程度的地面沉降。其中華北區的漏斗形成早已有報道,近期西安市地面沉降已引人憂慮,已發現有9-11條裂縫貫穿全市155平方公里,有2600座建築物受到危脅。此外,環渤海地區和繆東半島有1200多平方公里發生海水倒灌。
水在社會、經濟上的戰略位置
隨著水資源的逐漸匱乏,水的經濟、社會功能性日趨顯著,水在經濟社會的地位日趨提高。世界上許多國家,特別是缺水國,都把水利建設作為國民經濟的基礎產業,投入巨資,修建各類型的水庫、水堤,以及儲水、蓄水、引水工程,來確保水的供求。
據世界水事委員會宣布,全球在用水方面的投資,必須從如今的每年750億美元,增加到1800億美元。又如最近資料顯示,我國南水北調工程啟動,在今後10年,僅東線引水工程(東部運河和中央運河),投資250億美元,全部工程投資那就更是驚人了。
此外,各國在防止水的環境污染,水的循環利用,活水處理方面的新技術投資,日益迫切,日益劇增;中東地區的缺水國家,例如以色列、科威特、約旦、利比亞、阿曼、卡達、沙烏地阿拉伯、阿聯酋長國、葉門等十幾個國家以及加沙地帶等,主要飲用再生水;其中產油富國,像沙烏地阿拉伯在1997年前就已投資50億美元用於海水淡化工程,以試圖解決或緩解供水危機;以色列在海水淡化方面,無論在投資和技術裝備上都付之以頗大的投入,僅以色列每年從土耳其進口淡水1.5億立方米,耗資巨大;馬來西亞每年向海灣國家出口淡水3900萬噸,為運送淡水,才把過去輸油輪改為輸水輪。
為開發地下水,補充新水源,各國也投入巨大資金,進行水文地質基礎研究,並進行全面勘查與鑽探。
隨著世界水危機的加劇,水資源的地位,已不僅反映在經濟社會上,而日益強烈地涉及到軍事上,涉及到國與國的沖突上。
在摩洛哥中部古城馬拉喀什召開的世界水論壇會議上,為論壇准備的文件「序言」中說,預測2050年以前世界水資源將發生一次大的危機……認為「到21世紀,水可能成為一種罕見之物,一種稀有資源」,呼籲要「避免水資源的匱乏而引發國際沖突」。
在伊斯坦布爾舉行的聯合國人類住區會議,大會秘書長沃利·恩多警告說:「據我的推測,在未來50年中我們會看到導致國與國之間、人與人之間劇烈沖突的誘因,將不再是石油,而是水」。
在法國巴黎召開的84國部長級水資源專題會議上,世界水委員會主席阿布扎伊德提出「水資源匱乏是中東、非洲地區國家關系緊張的根源」。
以色列和敘利亞的和平談判,關鍵是以色列佔領的戈蘭高地,其戰略意義也是被稱之為中東水塔的水資源問題。30多年來,雖然多次談判,要求在戈蘭高地撒軍,甚難達成共識,其中涉及供水之源控制權問題,仍是主要障礙之一。
世界銀行副行長伊斯梅爾·薩拉傑丁曾預測說:「如果說上個世紀的許多戰爭是為爭奪石油,那麼下個世紀將會因水而戰」。
在湄公河流域,由於寮國、泰國修建水庫、水壩工程,威脅河域5000萬人用水,柬埔寨、越南已發出警告說,由此將引起沖突。
水資源概念及其科學內涵
水資源是人類社會一切生產、生活的物質基礎,沒有水和水資源就沒有人類,但水和水資源在自然物質概念上是不同的,資源不等於水,水資源只佔地球系統中水的十萬分之三,約47萬億噸,作為水資源是非常有限的,是一種不可替代的資源。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世界氣象組織對水資源的定義是:「作為資源的水應當是可供利用或可能被利用,具有足數量和可用量,並適合對某地水需求而能長期供應的水源」。我國尚無統一的概念定義,故有的說:「地球表層可供人類利用的水」;有的則認為:「自然界各種形態(氣態、液態或固態)的天然水」等。實質上說,水資源就是指地表徑流、地下徑流的總和。
水資源一般分為地表水資源和地下水資源兩大類。地表水資源受制約於全球氣候變化的影響,時空分布不均,難以按其自然規律發揮其供水功能;地下水資源,受生態環境的污染惡化,特別是過量開采,水位急劇下降,也早已發出「黃牌」警告。早在1977年聯合國水資源大會上,就已發出「水資源不久將成為一場深刻的社會危機」的信息。近20年,約旦河流域、底格里斯河流域、幼發拉底河流域,以及尼羅河流域的水資源問題已成為國與國之間分岐(沖突)導火線;南亞國際河流水的爭端此起彼伏;北美、南美、北非等地,也因國際河流和開發(利用)問題產生裂痕。特別是人口的急劇增加,環境日趨惡化,水資源匱乏與需求矛盾日趨尖銳,全球水資源問題,成為各國政府關注和迫切要解決的熱點課題。
在這一形勢下,各國政府及全世界有關國際組織,急迫地投入大量經費從事水資源問題的研究,歷經50-60年的實踐發展進程,水資源問題形成了一門多學科、相互交叉的綜合性學科體系,主要是研究地球上水資源的形成及演變規律,以及科學利用規律,來解決人類生產、生活、工業、農業,以及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需求。
水資源學包括水資源開發利用與管理、水資源系統分析、水資源工程、環境改善等分支,並已向水資源社會學方面延伸。
在自然科學基礎學科及水利科學、水文學相互交融、滲透與吸收基礎上,已建成的分支有:水資源生態學、水資源環境學、水資源信息學、水資源工程學、水資源管理學、水資源系統分析學以及水資源經濟學、水資源法學、水資源倫理學等,並正在向外延發展,包括大氣、冰川、海洋、極地等。
隨著《21世紀議程》的實施,將會不斷發揮學科本身的特點與優勢,不斷提高和豐富學科的內涵,將會建成一個多學科相互交叉的綜合性水資源學體系。

❸ 世界和中國的水資源總量分別是多少還有他們的人口和人均佔有量

世界水資源總量為14.5億立方千米之多
中國水資源總量為2.8萬億立方米
世界人均佔有量為12900立方米,我國僅2695立方米,還不到世界人均佔有量的四分之一

❹ 海洋還有多少資源

豐富的海洋生物資源

隨著人口的增加和工業的發展,人均耕地面積正在逐漸縮小。全世界都在關心地球如何養活 人類的問題,其著眼點不能只局限於進一步發展陸地上的農牧業,也要積極開發利用廣闊的 海洋。海洋中蘊藏著豐富的生物資源,不僅可以建立海上農牧場進行海水養殖,而且還有許 多有待於我們去開發的用途。
海上農牧場 海上農牧廠自80年代起受到各國的重視。日本最早提出建設海上農牧場,1980 年起便開始實施一項為期9年「海洋騰飛計劃」,大力發展海水養殖業,80年代末養殖產量 已超過200萬噸,居世界首位。美國在80年代也投資10多億美元建立了一個10萬畝的海洋農 牧場。前蘇聯雖以遠洋漁業為主,但也不放鬆海水養殖業,在裏海和亞速海投放鱘魚幼體, 長大後將其回捕,還在遠東沿海建立牡蠣、扇貝等養殖場。其他國家在此期間也掀起發展海 水養殖業熱。我國近來也注意實施海水養殖,並已成為世界養蝦大國。
80年代以來世界海水養殖產量以每年10%的速度增長,到80年代末養殖產量估計已超過800萬 噸。但從整個海洋漁業看,世界海水養殖的比重還比較小,不到10%,因此還有巨大潛力待 開發。
現在正把許多高技術用於魚類品種的改良上。例如利用遺傳基因工程技術,培育、改良魚蝦 貝藻的種苗和幼仔,使其成長快、生命力強、肉質好。
1984年美國通過基因重組技術,使貝 類、鮑魚的養殖產量提高了25%。根據所發現的幾種魚類的生長激素其因,進行了基因分離 和轉移實驗,1986年成功地將虹鱒魚生長激素基因轉移到鯰魚中,使鯰魚養殖周期縮短一半 以上。從南極魚類中分離抗凍基因,將其轉移到大西洋鮭魚中,增加了鮭魚的抗寒能力,擴 大了其養殖地區。利用細胞工程進行魚類性別控制研究,培養出全雌性鮭魚和對蝦、全雄性 羅非魚等,這對於進行大量人工育種有重大意義。目前正在研究通過控制遺傳基因使具有洄 游習性的某種魚,能對聲波和光線作出反應,以便對其進行科學管理。
除了進行品種改良外,還把高技術用於建設海洋農牧場中。建立人工魚礁便是一例。它是為 魚類建立舒適的家,以吸引更多魚類到這里來棲息繁衍。人工魚礁就是把石塊、水泥塊、廢 舊車輛、廢舊輪胎等以各種方式堆放在海底,以造成海洋生物喜歡的環境,微小的海洋生物 和海藻會附著它上面,為魚類提供豐富的餌料。另外,突出於海底的人工魚礁,會使海水從 底部流向上層,把海底營養豐富的海水帶上來增加其肥性,以吸引魚兒的到來。
據估算,在不破壞平衡的條件下,海洋每年可向人類提供30億噸水產品,以2000年時全球人 口達到63億計算,每人每年平均可得476千克,每月39千克。單從蛋白質產量看,海洋每年 能生產蛋白質約4億噸,約為目前人類對蛋白質需要量的7倍。由此可見,海洋對解決人類的 吃飯問題能起何等大的作用。當然,要實現這個目標不是短期內能一蹴而就的。

科學有趣的魚類分類

地球上的魚類大約有2萬多種,如何將它們分門別類地區別開來,這既是一個包含生物分類科學的嚴謹工作,又是一個引人入勝的話題。
我們知道,現代分類學上(包括對魚的分類)採用的等級主要有門、綱、目、科、屬、種,必要時還可以補充一些等級,如亞門、總綱、亞綱、總目、亞目、總科、亞科、亞屬等。某種生物作為物種是真實存在的,並不是人為地分類劃分。自然界有形形色色的各種生物,在大多數情況下,物種之間有明確的界線,而且物種是以種群的形式存在,異種之間存在著生殖隔離。
一般說來,生物進化的具體途徑有三:一是由一個類群分化為兩個差別不大的類群;二是向某一個體特定方向特化,從而引起形態結構上某些方面較大的變化;三是由低等到高等,由簡單到復雜,所謂「復化進化」。需要特別指出的是生物的進化彼此間是相互交錯的,同時還包括特化與退化兩個方面。因此在分類上通常第一個途徑用亞種、種、屬表示,而部分屬、科、目則與第二個途徑相符,部分目、綱、門則與第三個途徑相符,在對生物分類時。要根據自然的情況。排列合乎實際的自然系統。
對魚的分類方法有兩種,一是按魚的外部形態及習性等方面的一個或幾個特徵作為分類標准,並不涉及親緣關系,不考慮魚的基本結構及演化關系,這是依靠人的主觀見解來劃分的。另一種是依靠魚的形態、生態、生理、發生、化石演化關系等知識來分類,這是自然分類法。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在分類學方面還出現了一些新的方法。如細胞分類法、化學分類法、分子分類法等。
1844年繆勒第一次將魚類列為脊椎動物的一個綱,以下分為6個亞綱,14個目。此後,雷根、古德里奇、瓊丹又先後用自己的方法對魚類進行了分類。1955年貝爾格在《現代和化石魚形動物及魚類分類學》一書中,將現生和古生魚類分為12個綱,119個目,每一個綱、目、科都有特徵描述,1966年格林伍德、羅遜等人依據胚胎發育、稚魚是否變態、內部形態解剖,將真骨魚分成3大類,8個總目,30個目和82個亞目。1971年拉斯將魚類分為軟骨魚綱和硬骨魚綱。1994年納爾遜又對魚類進行了更為系統的分類,他在《世界魚類》一書中,根據骨骼學、系統發育學、胚胎學、形態學、比較解剖學、古生物學及比較生物化學的原理,較為完整地對魚類進行了分類。

目前,世界海洋魚類分為頭索動物亞門和脊推動物亞門。在頭索動物亞門中的魚種,脊索和神經管縱貫全身,終生保留,無頭顱,無脊椎。無軟骨和硬骨,心臟為一能跳動的腹血管。無紅血球:具有肝盲囊,肌肉分節:表皮由單層細胞組成。鰓孔眾多,開口於圍鰓腔。原腎管分節排列,元共同管道,分別開口,具有內柱,無真正的腦,但具兩對腦葉及神經,脊髓神經的上下枝不相連接。生殖腺分節排列,並且還沒有化石記錄。具有這些特徵的魚可在頭索動物亞門序列下命名。
目前僅文昌魚屬於該亞門。脊椎動物亞門的魚類分為:無頜總綱、盲鰻綱、頭甲形綱;有頜總綱、軟骨魚綱、全頭魚綱、板鰓魚亞綱、肉鰭魚綱、腔棘魚亞綱、孔鱗魚類與肺魚亞綱、輻鰭魚綱、軟骨硬鱗魚亞綱、新鰭魚亞綱等。屬於無頜總綱里的魚最大特點是口無頜,全世界現存2科,12屬,84種;有頜總綱類的海洋魚類最早是出現於早志留世的棘魚類。還包括軟骨魚綱(分為2個亞綱,13目,45種,170屬,約846種)、肉鰭魚綱、輻鰭魚綱(2個亞綱,4個亞組,9個總目,42個目,431科,4075屬,23681種)。
當你發現某一物種,在歷史上尚沒有人記載時,就可定為新種,但在定為新種之前,你要查考《動物學記錄》(ZoologicalRecord)。由此書找出某一類群的文獻題目,再找原文核對鑒定。當你確定新種時,同時要選擇模式標本,即新種描述所確定的標本。這種模式標本一般有正模標本(holotype)、副模標本(paratype)、綜模標本(syntrpe)、選模標本(lectotype)、補模標本(neotype)等。當你提出發現新種報告的時候,一定要註明模式標本保存的地點、模式的種類,以便核對。新種定名要在種名之後附上sp.nov或n.sp,意為新種。
定種人是按照優先律,誰先創立就用誰的名字,如鯉魚為林奈所鑒定,則標明Cyprinus Carpio Linnaeus。如果新種命名的發現者誤將某新種列為另一屬,或是某一屬後來又分成若干屬,甚至把該種移入另一屬,這種原定名仍保留,但要將原建種人的名字放在括弧內。例如梭魚ugil haematocheila Temminck et Schlegel改為Liza haematocheila(Temminck et Schlegel)。在書寫時,門、綱、目、科、屬之第一個字母用大寫,種名第一個字母用小寫。定種人第一個字母用大寫,如果兩個人合定一種,則在兩個人的名字之間寫一個et或&表示「和」的意思。

❺ 全球水資源總量和人口,人均佔有量各是多少

資料不難找,但要作研究,剛要花功夫。

你可以算一下:
廣州市水資源人均佔有量只有1375立方米,僅為全國人均值的56%,世界人均值的15%。

水資源總量居全國之冠的廣東,年人均水資源量僅有 2100 立方米,低於全國 2200 立方米的平均水平,逼近國際公認的年人均水資源 1700 立方米的警戒線。提案中透露,廣州市生活用水每人每天平均達350升,為全國之最。
----
中國各省區市人均水資源佔有量:(立方米)

《2002中國可持續發展戰略報告》 2002年2月第一次印刷

西藏175078
青海12278
----
雲南5298
新疆4976
海南4147
廣西3989
福建3524
江西3362
四川3135
----
廣東2935
貴州2790
湖南2490
內蒙2145
黑省2046
浙江2005
----
湖北1652
重慶1473
吉林1467
陝西1221
安徽1085
甘肅1079
----
遼寧871
江蘇451
山西448
河南434
----
山東377
河北358
北京325
----
上海182
寧夏182
天津152

❻ 世界上有多少人

地球人口的數量,一直是大家比較關心的話題。隨著人口越來越多,地球空間顯得越來越小,資源也越來越緊缺。

我們已經消耗了大量的地球資源,未來要如何繼續在地球上開發新資源,是科學家們比較頭疼的問題。也因此,核能、太陽能的使用,對人類來說至關重要。而戴森球的研發,恐怕在未來真的要提上議事日程了。

❼ 世界人均水資源是多少

中國是個缺水大國,水資源並不豐富,但用水浪費驚人,供求問題十分突出。這個結論,並非危言聳聽。我國水資源總參為2.81億立方米,在世界上僅次於巴西、前蘇聯、加拿大、美國和印尼而居第6位。絕對量雖算豐富,但由於人口多,人均水資源佔有量卻大大低於世界平均水平,僅列世界第88位。而且隨著人口的迅速增長,人均水資源每年在遞減。從淡水資源看,世界人均佔有量為12900立方米,我國僅2695立方米,還不到世界人均佔有量的四分之一。

❽ 世界上多少人依靠海洋資源生存

海洋中最深的地方是太平洋的馬里亞納海溝,最大深度達11521米(根據《地理知識1977年8期》數據),平均深度是:
太平洋 4282米
大西洋 3627米
印度洋 3897米
北冰洋 1200米

海洋和生命的起源關系密切,生物的演變進化離不開海洋。時至今日,人類的生存和發展也離不開海洋。

地球作為一顆行星在浩瀚的宇宙中是微不足道的,但它獨有的特點令宇宙中大多數天體黯然失色,那就是,它是太陽系中唯一擁有大量液態水的星系。如果乘太空梭俯看地球,你會清楚地看到人類居住的地球是一個淡藍色的水球,而陸地只不過是浩瀚大洋中的一個個島嶼。從這個意義上說,把地球稱做水球或者是海洋之球,似乎更為貼切些。
地球的表面積為5.1億平方千米,其中海洋的面積為3.67億平方千米,占整個地球表面積的70.8%;而陸地面積為1.49億平方千米,僅占整個地球表面積的29.2%。
海洋對自然界,對人類文明社會的進步有著巨大的影響,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進程一直與海洋息息相關。沒有人不認為,人類的文明與進步直接受益於海洋。
海洋是生命的搖籃,它為生命的誕生進化與繁衍提供了條件;海洋是風雨的故鄉,它在控制和調節全球氣候方面發揮有重要的作用;海洋是資源的保護,它為人們提供了豐富的食物和無窮盡的資源;海洋是交通的要道,它為人類從事海上交通,提供了經濟便捷的運輸途徑;海洋是現代高科技研究與開發的基地,它為人們探索自然奧秘,發展高科技產業提供了空間。
在人類進入21世紀的今天,海洋作為地球上的一個特殊空間,無論是它的物質資源價值,或是政治經濟價值,都遠遠超出人們原有的認識。人們對海洋的需求不再只是漁人之利、舟揖之便了。科學技術的高速發展,使人類有條件以進軍姿態走向海洋。
然而,誰也不可否認,20世紀全球環境的惡化,經濟的畸形發展,使能源、糧食和水危機的陰影重重籠罩在人們的頭上。陸地已不堪重負,而海洋有可能是人類第二個生存空間。
但是不要忘了,我們只有一個地球,地球上只有一捧海水。潔凈明亮的海水,對於我們人類,對於地球上所有的生靈是多麼的重要呀!
讓我們記住一位哲入曾經說過的話:海洋養育了我們,我們要感謝海洋。作為生命最初的搖籃中的後代,我們光滑的皮膚,我們血管里的血,我們體內循環的水,都是海洋的所有,我們只是海洋的一分子。

❾ 中國人均水資源僅為世界人均均量的百分之幾

25%。

中國水資源總量豐富,但人均水資源佔有量僅相當於世界人均水資源佔有量的1/4,位列世界第121位,是聯合國認定的「水資源緊缺」國家。在全國600多個城市中,有400多個城市存在供水不足的問題,其中缺水比較嚴重的城市有110個,全國城市缺水年總量達60億立方米。

不僅如此,水資源在全國范圍的分布嚴重不均。佔全國面積三分之一的長江以南地區擁有全國五分之四的水量,而面積廣大的北方地區只擁有不足五分之一的水量,其中西北內陸的水資源量僅佔全國的4.6%。

(9)世界人口每人平均多少海洋資源擴展閱讀

陸地上的淡水資源只佔地球上水體總量2.53%左右,其中近70%是固體冰川,即分布在兩極地區和中、低緯度地區的高山冰川,還很難加以利用。

人類比較容易利用的淡水資源,主要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以及淺層地下水,儲量約佔全球淡水總儲量的0.3%,只佔全球總儲水量的十萬分之七。據研究,從水循環的觀點來看,全世界真正有效利用的淡水資源每年約有9000立方千米。

地球上水的體積大約有 1 3.6千萬 立方公里。海洋佔了1 3.2千萬立方公里(約97.2%);冰川和冰蓋佔了25 000 000立方公里(約1.8%);地下水佔了13 000 000立方公里(約0.9%);

湖泊、內陸海,和河裡的淡水佔了250 000 立方公里(約0.02%);大氣中的水蒸氣在任何已知的時候都佔了13 000立方公里(約0.001%),也就是說,真正可以被利用的水源不到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