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資源管理 » 怎麼概括水資源特點
擴展閱讀
跑步機翻新費用需要多少 2025-07-26 14:02:08
美牙的成本是多少 2025-07-26 13:47:22

怎麼概括水資源特點

發布時間: 2022-06-08 04:22:47

1. 我國的水資源分布有什麼特點

中國的水資源總量大,而按其河流水系可劃分成十大流域:黑龍江流域、遼河流域、海河流域、黃河流域、淮河流域、長江流域、珠江流域、東南諸河流域、海南諸河流域、內陸河流域。這些龐大的水系網打造出了中國總量為28124億立方米的淡水資源,使其水資源儲量佔全球水資源的6%,僅次於巴西、俄羅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四位。在地區分布上具有顯著的不平衡性,水資源分布則具體表現為「東多西少,南多北少」。西北地區更是乾旱嚴重。

中國水資源在時間分配上具有夏秋多、冬春少和年際變化大的特點。我國河流徑流的年際變化也較大,豐水期和枯水期交替出現,徑流年內的季節分配不均,年際的明顯波動,極易造成乾旱和洪澇等災害。

我國水資源豐富

2. 我國水資源的三個特點是什麼

我國水資源的三個特點是:(1)水資源總量豐富,人均佔有量少;(2)水資源東多西少,南多北少;(3)水資源夏秋季多,冬春季少.

3. 我國水資源的特點是什麼

總量並不豐富,人均佔有量更低。

我國是一個乾旱缺水嚴重的國家,我國的「水」存在兩大主要問題:一是水資源短缺,二是水污染嚴重,居世界第四位,但是人均水資源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是全球13個人均水資源最貧乏的國家之一。

我國目前有16個省(區、市)人均水資源量低於嚴重缺水線,有6個省、區人均水資源量為極度缺水地區,總體來說我國水資源南方多北方少,東部多西部少。

(3)怎麼概括水資源特點擴展閱讀:

我國是一個乾旱缺水嚴重的國家。我國的淡水資源總量為28000億立方米,佔全球水資源的6%,僅次於巴西、俄羅斯和加拿大,名列世界第四位。但是,我國的人均水資源量只有2300立方米,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是全球人均水資源最貧乏的國家之一。

然而,中國又是世界上用水量最多的國家。僅2002年,全國淡水取用量達到5497億立方米,大約佔世界年取用量的13%,是美國1995年淡水供應量4700億立方米的約1.2倍。

中國目前有16個省(區、市)人均水資源量(不包括過境水)低於嚴重缺水線,有6個省、區(寧夏、河北、山東、河南、山西、江蘇)人均水資源量低於500立方米。中國水資源總量並不算多,排在世界第6位,而人均佔有量更少,2240立方米,在世界銀行統計的153個國家中排在第88位。

中國水資源地區分布也很不平衡,長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區,國土面積只佔全國的36.5%,其水資源量佔全國的81%;其以北地區,國土面積佔全國的63.5%,其水資源量僅佔全國的19%。

從水資源分區看,北方6區水資源總量6508.0億立方米,比常年值偏多23.6%,佔全國的23.3%;南方4區水資源總量為21449.9億立方米,比常年值偏少4.5%,佔全國的76.7%。

從行政分區看,東部地區水資源總量6130.3億立方米,比常年值偏多10.9%,佔全國的21.9%;中部地區水資源總量6748.3億立方米,與常年值接近,佔全國的24.2%;西部地區水資源總量15079.3億立方米,比常年值偏少2.4%,佔全國的53.9%。

全國水資源總量占降水總量44.6%,平均單位面積產水量為29.5萬立方米/平方公里。

4. 中國水資源的分布有什麼特點

我國水資源地區分布的特點:東部多,西部少;南方多,北方少。
我國水資源地區分布不均勻與我國年降水量的地區分布不均勻有密切的關系。就東西部而言,我國東部地區能夠受來自海洋的夏季風影響,年降水量比較大,水循環活躍,河流徑流量大,水資源豐富。我國西部地區深居內陸,距離海洋遙遠,不能受夏季風影響,年降水量少,河流徑流量少,水資源貧乏。就南北方而言,我國南方地區受夏季風控制時間長,雨季開始早結束晚,雨季長,雨量大。東南沿海地區夏秋季常有台風登陸,也帶來大量降水。南方地區河流水量大,汛期長水資源豐富。我國北方地區受夏季風控制時間短,雨季開始晚結束早,雨季短,雨量小,水資源比較少。

5. 水資源的特性包括

循環性和可再生性
水資源是一種動態資源,具有流動性。桐返茄水資源的循環主要是由太陽能推動的,太陽能量使地球表面的水分上升到天空,又以降水的形式回到地球。在此過程中,一部分海洋的水分經過蒸發藉助大氣環流輸送到陸地,陸地的水又以徑流形式回到海洋。這樣的循環過程使得水資源在開采利用後,可以得到大氣的降水補充。陸地和海洋上空的水汽,只佔總水量十萬分之一。大氣庫貯水量雖然很小,但流通量大循環較快。全球平均降水量1040mm,是大氣含水量的39倍,水的循環每次在大氣庫中停留不過10天。
儲量有限
水資源雖然是可再生的,但並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這是因為全球真正能夠被人類利用的淡水儲量是有限的。地球上的水97.4%在海洋中,2%以冰雪形式貯存於極地冰帽和雪山冰川中,只有0.6%分布在陸地上,其中絕大部分是埋藏很深難以利用的地下水。在地球的總貯水量中,能被利用的水大約只有萬分之二,而在佔全球水量2.6%的淡水中,能直接利用的不到1%。
分布不均勻
水資源在自然界中具有一定的時間和空間分布,而這種分布經常是很不均勻的。每年大約有2/3的徑流以洪水形式流走,而在最需要的局察時間和地點卻得不到降水。同時,水的地氣循環特點決定了在地表水世老越多的地方降水越多,而在地表缺水的地區,由於地氣循環難以發展,降水很少。再者,在季風氣候區降水隨季風而有顯著的季節變化的特點。

6. 水資源特點有哪些

(一)我國水資源的基本情況 我國多年平均降水總量為60000億m3,佔全球陸地降水總量的4.7%,摺合降水深為629mm,小於全球陸面降水平均值(834mm)。其中消耗於蒸發的散發的降水佔56%,約有44%的降水形成徑流,據統計,全國大小河流有6000多條,河流總長度為43萬多km,多年平均年徑流總量為26 500億m3,佔世界河川徑流總量的5%以上,在世界各國中居第六位(包括原蘇聯)。全國地下水總補給量為7700億m3,其中有6200億m3補給河流,長江流域及其南方地區地下水約4 800億m3,北方地區約2900億m3。 (二)我國水資源開發利用所面臨的問題 1.總量多,人均少 按人均計算,我國平均每人每年佔有水資源量不足2600m3,只相當於全世界人均佔有量10800m3的1/4,是水資源量低的國家之一。居世界各國中的第87位。按耕地每畝平均佔有水資源量計算只有1 750m3,相當於世界平均數2400m3的2/3左右。 2.地區分布不均,水土資源分布不平衡 我國陸地水資源的總的分布趨勢是東南多,西北少,由東南向西北逐漸遞減。全國淡水資源中,黑龍江、遼河、海灤河、黃河、淮河及內陸諸河等北方七片總計5493億m3,長江流域為9600億m3,珠江流域為4739億m3,浙閩台諸河為2714億m3,西南諸河為4648億m3。南方四片合計為4701億m3。南方多數地區年降水量大於800mm,北方及西北地區中大多數地方降水量少於400mm,新疆的塔里木盆地、吐魯番盆地和青海的柴達木盆地中部,年降水量不足25mm。 水土資源配置很不平衡。全國平均每公頃耕地徑流量為2.8萬m3。長江流域為全國平均1.4倍,珠江流域為全國平均值的2.42倍,黃淮流域為全國平均的20%,遼河流域為全國平均值的29.8%,海灤河流域為全國平均值的13.4%。黃、淮、海灤河流域的耕地佔全國的36.5%,徑流量僅為全國的7.5%:長江及其以南地區耕地只佔全國的36%,而水資源總量卻佔全國的81%,佔全國國土50%的北方,地下水只佔全國的31%。 3.年內、年際變化大 我國降水受季風氣候影響,年內變化很大,一般長江以南(3~6月份或4~7月份)的降水量約佔全年的60%,長江以北地區6~9月的降水量常常佔全年的80%,冬春缺少雨雪。北方乾旱、半乾旱地區的降水量往往集中在一二次歷時很短的暴雨中降落。由於降水量過於集中,大量降水得不到利用,使可用水資源量大大減少。 我國年際降水變化也很大,僅新中國成立以來就發生數次全國范圍的特大洪水災害。有些地方還出現連續的枯水年。這給水資源的充分利用和合理利用帶來很大困難,加重了一些地區的水資源危機。 4.水污染問題嚴重 以1996年為例,全國工業廢水排放量為205.9億t,預計生活污水的排放量150億t左右,由於污水處理進展緩慢,達標排放率不高,我國的江河湖庫水域普遍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除少數水系支流和部分內陸河流外,水污染總體上呈加重趨勢,城市河段中78%不適宜作飲用水源,五類水質以下的佔58%;50%的城市地下水受到污染,湖泊普遍受到總磷、總 圖3-12-3 河水污染導致魚類大量死亡 氮和有機污染,富營養化、耗氧有機物污染問題嚴重。南方城市中有60%是因為水源污染造成缺水。最令人難忘的是1995—1996年淮河流域由於水污染造成的數百萬人飲水困難的事件。水污染進一步減少了可用水資源量。 5.河流含沙量大 我國平均每年被河流帶走的泥沙約35億t,年平均輸沙量大於1000萬t的河流有115 條,其中以黃河為最。黃河多年平均輸沙量為16億t,黃河水平均含沙量為37.6kg/m3,居世界之冠,長江水含沙量也有增無減,以至有人警告要保護長江流域植被,否則長江有成為第二條黃河的危險,河流含沙量大會造成湖庫淤積,河道淤塞,使水利設施壽命降低,洪災頻繁,泥沙也加重水污染。1998年長江洪災原因中就有上游植被破壞、水土流失和中遊河道、湖泊泥沙淤積等因素。 6.水資源利用效率低,浪費嚴重 目前全國水的利用系數僅0.3左右,水的重復利用率約50%,農業用水由於灌溉工程的老化以及灌溉技術落後等原因,利用率不到40%,與發達國家的80%相比差距太大,研究表明,黃河近年來的嚴重斷流問題除了流域降水量偏少外,更重要的原因就是沿黃河地區春灌用量大幅度增加,用水浪費所致。 7.地下水開采過量 由於地下水具有水質好、溫差小、提取易、費用低等特點,以及用水增加等原因,人們常會超量抽取地下水,以致抽取的水量遠遠大於它的自然補給量,造成地下含水層衰竭、地面沉降以及海水入侵、地下水污染等惡果。如我國蘇州市區近30年內最大沉降量達到1.02m,上海、天津等城市也都發生了地面下沉問題。有些地方還造成了建築物的嚴重損毀問題。 地下水過量開采往往形成惡性循環,過度開采破壞地下水層,使地下水層供水能力下降,人們為了滿足需要還要進一步加大開采量,從而使開采量與可供水量之間的差距進一步加大,破壞進一步加劇,最終引起嚴重的生態退化,如美國得克薩斯州西部一些地區因抽水過量含水層衰竭,成為了經常遭受乾旱和沙塵暴襲擊的地區。

7. 1.簡述我國水資源的分布有何特點

水資源的分布

1.河流

中國河流湖泊眾多,這些河流、湖泊不僅是中國地理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還蘊藏著豐富的自然資源。中國的河湖地區分布不均,內外流區域兼備。

河流中國是世界上河流最多的國家之一。中國有許多源遠流長的大江大河。其中流域面積超過1000平方千米的河流就有1500多條。中國的河流,按照河流徑流的循環形式,有注入海洋的外流河,也有與海洋不相溝通的內流河。

2.湖泊

中國湖泊眾多,共有湖泊24800多個,其中面積在1平方公里以上的天然湖泊就有2800多個。湖泊數量雖然很多,但在地區分布上很不均勻。

總的來說,東部季風區,特別是長江中下游地區,分布著中國最大的淡水湖群;西部以青藏高原湖泊較為集中,多為內陸鹹水湖。外流區域的湖泊都與外流河相通,湖水能流進也能排出,含鹽分少,稱為淡水湖,也稱排水湖。

中國著名的淡水湖有鄱陽湖、洞庭湖、太湖、洪澤湖、巢湖等。內流區域的湖泊大多為內流河的歸宿,湖水只能流進,不能流出,又因蒸發旺盛,鹽分較多形成鹹水湖,也稱非排水湖,如中國最大的湖泊青海湖以及海拔較高的納木錯湖等。

中國的湖泊按成因有河跡湖(如湖北境內長江沿岸的湖泊)、海跡湖(即睸湖,如西湖)、溶蝕湖(如雲貴高原區石灰岩溶蝕所形成的湖泊)、冰蝕湖(如青藏高原區的一些湖泊)、構造湖(如青海湖、鄱陽湖、洞庭湖、滇池等)、火口湖(如長白山天池)、堰塞湖(如鏡泊湖)等。

(7)怎麼概括水資源特點擴展閱讀:

中國地勢西高東低,山地、高原和丘陵約占陸地面積的67% ,盆地和平原約占陸地面積的33%。山脈多呈東西和東北一西南走向,主要有阿爾泰山、天山、昆侖山、喀喇昆侖山、喜馬拉雅山、陰山、秦嶺、南嶺、大興安嶺、長白山、太行山、武夷山、台灣山脈和橫斷山等山脈。

西部有世界上最高大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素有「世界屋脊」之稱,珠穆朗瑪峰海拔8844.43米,為世界第一高峰。

在此以北以東的內蒙古、新疆地區、黃土高原、四川盆地和雲貴高原,是中國地勢的第二級階梯。大興安嶺一太行山一巫山一武陵山一雪峰山一線以東至海岸線多為平原和丘陵,是第三級階梯。海岸線以東以南的大陸架,蘊藏著豐富的海底資源。

8. 水資源的特徵

必然性和偶然性,水資源的基本規律是指水資源(包括大氣水、地表水和地下水)在某一時段內的狀況,它的形成都具有其客觀原因,都是一定條件下的必然現象。但是,從人們的認識能力來講,和許多自然現象一樣,由於影響因素復雜,人們對水文與水資源發生多種變化的前因後果的認識並非十分清楚。故常把這些變化中能夠作出解釋或預測的部分稱之為必然性。例如,河流每年的洪水期和枯水期,年際間的豐水年和枯水年;地下水位的變化也具有類似的現象。由於這種必然性在時間上具有年的、月的甚至日的變化,故又稱之為周期性,相應地分別稱之為多年期間,月的或季節性周期等。而將那些還不能作出解釋或難以預測的部分,稱之為水文現象或水資源的偶然性的反映。任一河流不同年份的流量過程不會完全一致;地下水位在不同年份的變化也不盡相同,泉水流量的變化有一定差異。這種反映也可稱之為隨機性,其規律要由大量的統計資料或長系列觀測數據分析。
相似性,主要指氣候及地理條件相似的流域,其水文與水資源現象則具有一定的相似性,濕潤地區河流徑流的年內分布較均勻,乾旱地區則差異較大;表現在水資源形成、分布特徵也具有這種規律。
特殊性,是指不同下墊面條件產生不同的水文和水資源的變化規律。如同一氣候區,山區河流與平原河流的洪水變化特點不同;同為半乾旱條件下河谷階地和黃土原區地下水賦存規律不同。
循環性、有限性及分布的不均一性
水是自然界的重要組成物質,是環境中最活躍的要素。它不停地運動且積極參與自然環境中一系列物理的、化學的和生物的過程。水資源與其他固體資源的本質區別在於其具有流動性,它是在水循環中形成的一種動態資源,具有循環性。水循環系統是一個龐大的自然水資源系統,水資源在開采利用後,能夠得到大氣降水的補給,處在不斷地開采、補給和消耗、恢復的循環之中,可以不斷地供給人類利用和滿足生態平衡的需要。在不斷的消耗和補充過程中,在某種意義上水資源具有「取之不盡」的特點,恢復性強。可實際上全球淡水資源的蓄存量是十分有限的。全球的淡水資源僅佔全球總水量的2.5%,且淡水資源的大部分儲存在極地冰帽和冰川中,真正能夠被人類直接利用的淡水資源僅佔全球總水量的0.796%。從水量動態平衡的觀點來看,某一期間的水量消耗量接近於該期間的水量補給量,否則將會破壞水平衡,造成一系列不良的環境問題。可見,水循環過程是無限的,水資源的蓄存量是有限的,並非用之不盡,取之不竭。
水資源在自然界中具有一定的時間和空間分布。時空分布的不均勻是水資源的又一特性。全球水資源的分布表現為大洋洲的徑流模數為51.0L/(s·km2),亞洲為l0.5L/(s·km2),最高的和最低的相差數倍。我國水資源在區域上分布不均勻。總的說來,東南多,西北少;沿海多,內陸少;山區多,平原少。在同一地區中,不同時間分布差異性很大,一般夏多冬少。 水資源是被人類在生產和生活活動中廣泛利用的資源,不僅廣泛應用於農業、工業和生活,還用於發電、水運、水產、旅遊和環境改造等。在各種不同的用途中,有的是消耗用水,有的則是非消耗性或消耗很小的用水,而且對水質的要求各不相同。這是使水資源一水多用、充分發展其綜合效益的有利條件。此外,水資源與其他礦產資源相比,另一個最大區別是:水資源具有既可造福於人類,又可危害人類生存的兩重性。
水資源質、量適宜,且時空分布均勻,將為區域經濟發展、自然環境的良性循環和人類社會進步做出巨大貢獻。水資源開發利用不當,又可制約國民經濟發展,破壞人類的生存環境。如水利工程設計不當、管理不善,可造成垮壩事故,也可引起土壤次生鹽鹼化。水量過多或過少的季節和地區.往往又產生各種各樣的自然災害。水量過多容易造成洪水泛濫,內澇漬水;水量過少容易形成乾旱、鹽漬化等自然災害。適量開采地下水,可為國民經濟各部門和居民生活提供水源,滿足生產、生活的需求。無節制、不合理地抽取地下水,往往引起水位持續下降、水質惡化、水量減少、地面沉降,不僅影響生產發展,而且嚴重威脅人類生存。正是由於水資源利害的雙重性質,在水資源的開發利用過程中尤其強調合理利用、有序開發,以達到興利除害的目的。 海水是鹹水,不能直接飲用,所以通常所說的水資源主要是指陸地上的淡水資源,如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地下水和冰川等。陸地上的淡水資源只佔地球上水體總量2.53%左右,其中近70%是固體冰川,即分布在兩極地區和中、低緯度地區的高山冰川,還很難加以利用。人類比較容易利用的淡水資源,主要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以及淺層地下水,儲量約佔全球淡水總儲量的0.3%,只佔全球總儲水量的十萬分之七。據研究,從水循環的觀點來看,全世界真正有效利用的淡水資源每年約有9000立方千米。
地球上水的體積大約有 1 3.6千萬 立方公里。海洋佔了1 3.2千萬立方公里(約97.2%);冰川和冰蓋佔了25 000 000立方公里(約1.8%);地下水佔了13 000 000立方公里(約0.9%);湖泊、內陸海,和河裡的淡水佔了250 000 立方公里(約0.02%);大氣中的水蒸氣在任何已知的時候都佔了13 000立方公里(約0.001%),也就是說,真正可以被利用的水源不到0.1%。

9. 我國水資源的三個特點是什麼

我國水資源的三個特點如下:

1、我國水資源總量多,人均佔有量少。

2、水資源地區分布不均,東多西少,南多北少。

3、水資源時間分配不均,夏秋季多,冬春季少。

淡水資源總量為28000億立方米,佔全球水資源的6%,僅次於巴西、俄羅斯和加拿大,名列世界第四位。但是,我國的人均水資源量只有2300立方米,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是全球人均水資源最貧乏的國家之一。

中國位於太平洋西岸,地域遼闊,地形復雜,大陸性季風氣候非常顯著,因而造成水資源地區分布不均的特點。降水量從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遞減,依次可劃分為多雨、濕潤、半濕潤、半乾旱、乾旱等五種地帶。由於降水量的地區分布很不均勻,造成了全國水土資源不平衡現象。

全國大部分地區冬春少雨、夏秋多雨,東南沿海各省,雨季較長較早。降水量最集中的為黃淮海平原的山前地區,汛期多以暴雨形式出現,有的年份一天大暴雨超過了多年平均年降水量。

(9)怎麼概括水資源特點擴展閱讀

保護水資源措施

1、大力發展綠化,增加森林面積涵養水源。森林有涵養水源、減少無效蒸發及調節小氣候的作用,具有節流意義。林區和林區邊緣有可能增加降水量,具有開源意義。

2、提高水資源的綜合利用,水在同一空間是有綜合利用的特點。水庫可以蓄洪,也可以養殖水生動植物,大的水面可以通航,有些水體還可開辟旅遊。水力發電用過的水,可以用於灌溉。

3、調水工程。由於地理、氣候特點,地區間水的分配並不平衡。利用自然因素及人工改造,把豐水區的水調至缺水區,是解決水源不足,開辟新的經濟區的有效手段。

4、城市開發利用污水資源,發展中水處理,污水回用技術。城市中部分工業生產和生活產生的優質雜排水經處理凈化後,可以達到一定的水質標准,做為非飲用水使用在綠化、衛生用水等方面。

5、強化保護水資源,節約用水的法制建設和宣傳工作,增強全民的節水意識,使人們自覺認識到水是珍貴的資源,擯棄「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陳腐觀念。

10. 我國水資源的特點

(二)我國水資源開發利用所面臨的問題
1.總量多,人均少
按人均計算,我國平均每人每年佔有水資源量不足2600m3,只相當於全世界人均佔有量10800m3的1/4,是水資源量低的國家之一。居世界各國中的第87位。按耕地每畝平均佔有水資源量計算只有1 750m3,相當於世界平均數2400m3的2/3左右。
2.地區分布不均,水土資源分布不平衡
我國陸地水資源的總的分布趨勢是東南多,西北少,由東南向西北逐漸遞減。全國淡水資源中,黑龍江、遼河、海灤河、黃河、淮河及內陸諸河等北方七片總計5493億m3,長江流域為9600億m3,珠江流域為4739億m3,浙閩台諸河為2714億m3,西南諸河為4648億m3。南方四片合計為4701億m3。南方多數地區年降水量大於800mm,北方及西北地區中大多數地方降水量少於400mm,新疆的塔里木盆地、吐魯番盆地和青海的柴達木盆地中部,年降水量不足25mm。
水土資源配置很不平衡。全國平均每公頃耕地徑流量為2.8萬m3。長江流域為全國平均1.4倍,珠江流域為全國平均值的2.42倍,黃淮流域為全國平均的20%,遼河流域為全國平均值的29.8%,海灤河流域為全國平均值的13.4%。黃、淮、海灤河流域的耕地佔全國的36.5%,徑流量僅為全國的7.5%:長江及其以南地區耕地只佔全國的36%,而水資源總量卻佔全國的81%,佔全國國土50%的北方,地下水只佔全國的31%。
3.年內、年際變化大
我國降水受季風氣候影響,年內變化很大,一般長江以南(3~6月份或4~7月份)的降水量約佔全年的60%,長江以北地區6~9月的降水量常常佔全年的80%,冬春缺少雨雪。北方乾旱、半乾旱地區的降水量往往集中在一二次歷時很短的暴雨中降落。由於降水量過於集中,大量降水得不到利用,使可用水資源量大大減少。
我國年際降水變化也很大,僅新中國成立以來就發生數次全國范圍的特大洪水災害。有些地方還出現連續的枯水年。這給水資源的充分利用和合理利用帶來很大困難,加重了一些地區的水資源危機。
4.水污染問題嚴重
5.河流含沙量大
6.水資源利用效率低,浪費嚴重
7.地下水開采過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