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近幾年感動中國教師事跡
壹-支月英
19歲的南昌姑娘不顧家人反對,隻身離家堅守深山36載
(1)李靈資教授是資源縣哪裡人擴展閱讀:
「感動中國年度人物」推選標准
我們對「年度人物」的定義是:人物事件發生在本年度,或者人物在本年度引起社會廣泛關注。本次活動以「感動公眾、感動中國」為主題,推選人物須具備以下一種或幾種特點。
1.為推動社會進步、時代發展做出傑出貢獻,獲得重大榮譽並引起社會廣泛關注;
2.在各行各業具有傑出貢獻或重大表現,國家級重大項目主要貢獻者;
3.愛崗敬業,在平凡的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事跡;
參考資料:感動中國-網路
② 感動中國人物簡介及頒獎詞(不要事跡)! 就要人物簡介和頒獎詞 幾個都行 各位GG和MM幫幫忙^ ^
2010年度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事跡及頒獎詞
●卓琳:平凡至偉
頒獎辭:彩雲之南的才女,黃土高原上的瓊英。攜小平手五十八載,硝煙里轉戰南北,風雨中起落同隨。對她愛的人不離不棄,讓愛情變成了信念。她的愛向一個民族的崛起,注入了女性的堅定、溫暖與攙扶。
事跡:1939年,卓琳與鄧小平相識相知,共結連理。革命戰爭期間,卓琳在槍林彈雨中緊緊跟隨鄧小平。從太行山到大別山,從抗日戰爭到解放戰爭。解放後,鄧小平成為黨和國家主要領導人。卓琳在身後甘當無名英雄,相夫教子。
十年動亂中,卓琳又陪伴鄧小平在江西度過流放生活;1997年鄧小平逝世後,她親自赴港見證香港回歸,替小平同志完成遺願。那兩天,她徹夜未眠,非常高興。2008年汶川大地震發生後,她毅然把個人的10萬元積蓄捐給了災區人民。
●朱邦月:一根拐杖撐起的家
頒獎辭:這個奇特的家庭,集中了世界上最多的苦難,也凝聚了人間最真的情感。頭發花白,面帶微笑,這位溫和而堅定的老人,胸中盛滿40年的艱難。他這支拐杖,是一家人的翅膀。他這雙肩膀,扛住了生命的重量。
事跡:40多年前,朱邦月的朋友臨終時,將兩歲的兒子以及懷著5個月身孕的妻子託付給他。朋友懇求的眼神讓朱邦月做了一個他至今未悔的決定:迎娶朋友的遺孀,並將朋友的兩個兒子養大。
1986年5月,朱邦月單腿殘疾後病退。隨後,妻子和兩個兒子又都得了絕症——「進行性肌營養不良症」。1991年,母子三人的病情開始加重,生活不能自理,吃喝拉撒全靠單腿的朱邦月照料。
每天起床後,朱邦月先裝上假肢,然後開始打掃衛生,洗米做粥,幫母子三人起床,幫他們洗臉刷牙,喂早飯。隨後,他還要上街買菜,為全家人准備午飯。傍晚,他要輪流給三個人擦洗身體。晚上,還得想著夜裡起床給他們逐一翻身。一晚上起床數次。
這樣的日子,朱邦月過了近20年。但他始終堅持,因為他知道,他是一家人生命的燭光,點燃著一個家庭的希望。
●阿里帕-阿力馬洪:十九個孩子的媽媽
頒獎辭:不是骨肉,但都是她的孩子,她展開羽翼,撐起他們的天空。風霜飢寒,全都擋住,清貧勞累,一肩擔當。在她的家裡,水濃過了血,善良超越了親情。泉水最清,母愛最真!
事跡:從1963年收養鄰居家的3個孤兒開始,維吾爾族阿媽阿里帕又先後收養了漢、回、維吾爾、哈薩克4個民族的10餘個孤兒。
為了不讓孩子們餓肚子,阿里帕的丈夫阿比包每天下了班就去幫人家打土塊。阿里帕則每天都要到菜市場撿別人不要的蔬菜。雖然家裡養了兩頭奶牛,但誰也不捨得喝奶,全部賣了換錢以支付孩子們的學費和購買生活必需品。
2008年8月,操勞一生的阿比包病逝。子女們爭搶著贍養阿里帕老人。每到過年過節,孩子們都會回家團聚,180多口人圍在老人身邊。每當有孩子問:「阿媽,你對哪個孩子最好?」老人總會大笑說:「手心手背都是肉,一樣親!」
●沈浩:踐行信念好村官
頒獎辭:兩任村官,六載離家,總是和農民面對面、肩並肩。他走得匆忙,放不下村裡道路工廠和農田,對不住家中嬌妻幼女高堂。那一年,村民按下紅手印,改變鄉村的命運;如今,他們再次伸出手指,鮮紅手印,顆顆都是他的碑文。
事跡:沈浩是安徽省財政廳派駐小崗村的選派幹部。他帶領村民辦工業、興商貿、科學種田,以市場經濟的頭腦發展種植、養殖和高效農業,發展農家樂生態旅遊。
2006年,小崗村躋身2005年度「全國十大名村」。2007年初,小崗村被授予安徽省鄉村旅遊示範點稱號。2006年底,沈浩任職三年屆滿即將離開。小崗村村民們在挽留沈浩的申請書上按滿了鮮紅的手印,請求沈浩帶領他們干三年。沈浩留下來了。又是三年的默默苦幹。
2009年,任期又將期滿。186名小崗村村民又在挽留沈浩的申請書上按下紅手印。這一次上天讓村民們的願望落空了。2009年11月6日,沈浩在小崗村臨時租住的房子內去世,年僅46歲。這一次,沈浩永遠留在了小崗村。
●李靈:80後最美鄉村女校長
頒獎辭:一切從零開始,從鄉村開始,從識字和算術開始。別人離開的時候,她留下來;別人收獲的時候,她還在耕作。她挑著孩子沉甸甸的夢想,她在春天播下希望的種子。她是80後。
事跡:2002年,李靈從河南省淮陽師范學院畢業。她回家後看到農村有大量留守兒童輟學在家,便萌生了在家鄉辦學的念頭。在父母和親朋的支持下,她用家裡20多萬元的積蓄辦起了周口淮陽許灣鄉希望小學。在學校,她是校長兼思想品德老師。在她的辛勤操勞下,這個學校有了7個班,300多名學生。由於所有學生學費全免,學校無力為學生購置教輔讀物和課外書籍。7年來,李靈為了辦學已經欠了8萬元的外債。
為了自己學校的孩子能坐在寬敞的閱覽室里看書閱讀,李靈趁著放暑假,向父親要了200元隻身來到鄭州。她買了一輛破舊三輪車,沿街收購各種書籍。烈日下,李靈騎著破三輪車穿街過巷,拿著秤一斤斤地回收舊書本。她用汗水載回了孩子們的「精神食糧」。
●翟墨:中國無動力帆船環球航海第一人
頒獎辭:古老船隊的風帆落下太久,人們已經忘記了大海的模樣。六百年後,他眺望先輩的方向,直掛雲帆,向西方出發,從東方歸航。他不想征服,他只是要達成夢想——到海上去!一個人,一張帆,他比我們走得都遠!
事跡:翟墨是個畫家。他原本與航海無緣。當他聽到紐西蘭航海家說,他航海大半輩子,都沒有碰到過中國人時。翟墨深受刺激。
2007年1月6日,翟墨從山東日照起航。他沿黃海、東海、南海出境,過雅加達、經塞席爾、好望角、巴拿馬,穿越莫三比克海峽、加勒比海等海域,橫跨印度洋、南大西洋、太平洋,經過了亞洲、非洲、南美洲、北美洲的15個國家、地區和島嶼。他航行了二萬八千三百海里。2009年8月16日,他終於回到了日照,完成了中國首次無動力帆船環球航海。這兩年半,他歷經艱險,不斷地挑戰自身的艱險。
他路過拿破崙的流放地聖赫勒拿島。上岸後,他直奔拿破崙的墓地。墓地前的留言簿上沒有中文。翟墨寫下了這樣一句話:你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中國是一頭睡獅,一旦睡醒,世界將為之而震動。這次我來,就是告訴你,中國這頭睡獅已經睡醒了。
●陳玉蓉:暴走媽媽捐肝救子
頒獎辭:這是一場命運的馬拉松。她忍住飢餓和疲倦,不敢停住腳步。上蒼用疾病考驗人類的親情,她就捨出血肉,付出艱辛,守住信心。她是母親,她一定要贏,她的腳步為人們丈量出一份偉大的親情。
事跡:陳玉蓉的兒子葉海濱13歲那年被確診為一種先天性疾病——肝豆狀核病變。這種肝病無法醫治,最終可能導致死亡。為挽救兒子的生命,陳玉蓉請求醫生手術將自己的肝移植給兒子。可是她患有重度脂肪肝,無法捐肝救子。為了挽救孩子的生命,陳玉蓉從醫院出來後,當晚就開始了自己的減肥計劃——每天走10公里。在隨後的7個多月里,她每餐只吃半個拳頭大的飯團;走破了四雙鞋子,腳上的老繭長了就剮,剮了又長。
當她再次去醫院檢查時,奇跡出現了:脂肪肝沒有了。醫生感嘆:「從醫幾十年,還沒有見過一個病人能在短短7個月內消除脂肪肝,更何況還是重度。」
2009年11月3日,這對母子在武漢同濟醫院順利地進行了肝臟移植手術。她賦予了孩子第二次生命。
●張正祥:保護滇池勇者無敵
頒獎辭:生命只有一次,滇池只有一個,他把生命和滇池緊緊地綁在了一起。他是一個戰士,他的勇氣讓所有人膽寒,他是孤獨的,是執拗的,是雪峰之巔的傲然寒松。因為有這樣的人,人類的風骨得以傳承挺立。
事跡:張正祥今年61歲。30多年來,他把心血都花在了滇池保護上。最多一周,他就會繞滇池一圈,檢查滇池的污染情況。繞滇池一周的長度是126公里。至今,張正祥已經繞滇池走了1000多圈。這12萬多公里的行走都是為了阻止對滇池的污染和破壞。
在過去的30多年裡,張正祥花光了所有積蓄,賣了家裡的養豬場。妻子無法忍受,離他而去。他的子女也經常受到不明身份人的恐嚇,小兒子因此患上了精神分裂症。張正祥自己更是經常遭到毒打。2002年深秋,當張正祥去一家私挖私採的礦場拍照取證時,礦主的保鏢開著車就向他直沖過來,張正祥當即暈倒在地。兩個小時後,一場大雨把他澆醒。這次挨打,使其右眼失明,右眼眶骨折。
不理解的人稱他為「張瘋子」。張正祥說:「不是我瘋了,是那些人瘋了。是那些人不知天高地厚了,瘋得只知道錢了。」
他用犧牲整個家庭的慘重代價,換來了滇池自然保護區內33個大、中型礦、採石場和所有采砂、取土點的封停。
滇池的治理還在進行。
●薩布利亞-坦貝肯:西藏盲童的眼睛
頒獎辭:她看不到世界,偏要給盲人開創一片新的天地。她從地球的另一邊來,為一群不相識的孩子而來,不企盼神跡,全憑心血付出,她帶來了光明。她的雙眼如此明亮,健全的人也能從中找到方向。
事跡:薩布利亞•坦貝肯,1970年出生於德國,12歲時雙目失明。「盲文無國界」組織的創始人。
在波恩大學求學期間,她發現藏文還沒有盲文,便借鑒其他語種盲文的開發經驗,在世界上第一個開發出藏盲文。1997年,薩布利亞到西藏旅行。她騎馬穿越西藏各地,發現這里的盲童少有接受教育的機會,便萌生了創辦西藏盲童學校的想法。
2000年11月,薩布利亞與西藏殘聯合作建立的盲人康復及職業培訓中心正式運作。到目前為止,先後有96名盲童在這里接受了日常生活技能培訓和藏、漢、英三種語言的盲文基礎教育,以及按摩、電腦、手工編織、做乳酪、美術等職業技能培訓。一般經過兩年的專門培訓,這些孩子都可以進入常規學校學習。一些盲童轉入常規學校後,成績非常優秀。
她為西藏盲人的教育和康復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並因此獲得2006年度中國政府頒發的「友誼獎」。
●宋文驄:殲—10之父
頒獎辭:少年傷痛,心懷救國壯志;中年發奮,澎湃強國雄心。如今,他的血液已流進鋼鐵雄鷹。青驥奮蹄向雲端,老馬信步小眾山。他懷著千里夢想,他仍在路上。
事跡:國慶60周年大閱兵時,殲-10的颯爽英姿飛過天空,讓世界矚目。這是我國自行研製、具備當今世界先進水平的新一代、高性能、全天候戰斗機。隨著殲-10戰機的研製定型,我國形成了一整套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第三代戰斗機設計技術。
宋文驄是殲—10戰機的總設計師,現任中國航空工業第一集團公司成都飛機設計研究所首席專家、型號總設計師、自然科學研究員。
上世紀80年代中後期,我國提出要研製一種適合我國空軍2000年以後作戰環境的殲擊機,並列為國家重大專項,代號為「十號工程」。56歲的宋文驄,被國防科工委正式任命為殲-10飛機總設計師。
1998年3月23日,殲-10首飛成功。宋文驄喜極而泣,把自己的生日從3月26日改成了3月23日。
●特別獎:勇救落水兒童的長江大學學生集體
頒獎辭:他們縱身一躍,劃出了人生最壯麗的弧線,他們奮力一舉,綻放出生命最高尚的光芒。他們用青春傳承了見義勇為,用無畏譜寫了一曲英雄的贊歌。
事跡:2009年10月24日,長江大學文理學院的40多名同學結伴出遊,來到湖北荊州市寶塔河江段的江堤上野炊。下午2時左右,一些同學在長江邊遊玩時,突然發現兩個小男孩在江中掙扎。同學們迅速沖了過去,先救起了一個男孩。但是在救另一個男孩時並不順利。危急時刻,站在沙灘上的十多名同學趕緊手拉手組成人梯下水搭救,另一名少年也獲救。但是,由於水情復雜,加上學生們體力不支,最終搭起的人梯被沖垮了,很多學生落入江中。岸邊的同學們大聲呼救。附近的冬泳隊隊員聞聲趕來,相繼從水中救起6名大學生。而陳及時、何東旭、方招3人卻因救人後體力不支消失在湍急的江水中,獻出了年僅19歲的寶貴生命。
③ 「學雷鋒、心向黨、在行動---做一個有道德的人」的徵文
做一個有道德的人
道德是最美麗的花兒,最聖潔的心靈,它讓人問心無愧,心胸坦盪。
有時道德是一種感恩。
從前,有一個和尚叫佛印。和朋友出去玩,路過海邊時,與朋友說話不投機,被朋友甩了一巴掌,佛印氣憤地在沙灘上寫下「某年某月某日被某人打」。當他們走過森林時,佛印不幸遇險被朋友救,於是他在岩石上刻上「某年某月某日被某人救」。他的朋友很奇怪地問:「為什麼在不同的地方寫下字?」佛印說:「巴掌之痛如海水沖沙灘的字,很快消漸。相助之恩卻似刻在石頭的字,天長地久,永遠銘記。
有時道德是一種愛心。
2008年5月12日,我國四川省汶川縣發生了8.0 極大地震,人們給災區人民捐錢捐物,獻血,有的人還領養了災區的孤兒,還有的人到災區去當志願者.特別是我們的救援人員和醫護人員,整日整夜地忙來忙去,顧不上休息,還有為災區人民運送救援物資的航空人員和一些司機更是忙不過來,有的一天只能休息兩,三個小時。
中華上下五千年以來,道德一直是我們華夏兒女的寶藏。孔子則是道德優質的代表,他不貪圖受利,一心為人民、民族效力。李世民終世以德為政,從不暴力迫害,以江山社稷,人民平安為己任。孔融4歲讓梨,尊敬兄長,禮貌待人,是孩子學習的榜樣。司馬光砸缸,救得夥伴,他的善良,機智,令人佩服。
做一個有道德的人並不難。只要從身邊的小事做起,我相信,一天、半天、一小時、一分鍾,甚至就在那麼一秒鍾,只要持之以恆的去做一件件有道德的事,終將會成為一個有道德的人。但道德並不是一個人的責任,需要全世界的每一個人都努力做一個道德公民,道德,才會在我們的每一個人心中,自由的飛翔著…
曾經的作業,希望能幫到你。
④ 有愛心 名人事例 現代的 要5個
1、叢飛
叢飛(1969年10月29日-2006年4月20日),原名張崇,出生於遼寧省盤錦市大窪縣田莊台鎮,畢業於沈陽音樂學院,中國共產黨黨員,中國內地男歌手、義工。
1994-2005年的11年間,叢飛作為一名普通的歌手,致力於社會公益事業,義演300多場,將主要收入捐給很多貧困的失學兒童和殘疾兒童,義工服務超過6000小時。
先後資助貴州、湖南、四川等貧困山區的貧困兒童183名,無私捐助失學兒童和殘疾人超過150人,認養孤兒37人,捐助金額超過300萬元。
先後被授予「中國百名優秀青年志願者」「深圳市愛心市民」、「深圳市愛心大使」等稱號。2005年,獲得中央共青團「中國青年志願服務金獎」獎章。
7月,獲得共青團廣東省委「廣東省傑出青年志願者」稱號;同年,獲得「全國十大公益之星」;11月20日,獲得首屆《中華慈善大會》中華慈善獎。
2009年,獲得由中共中央宣傳部等11個部委聯合組織評選的「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2006年4月20日,叢飛因胃癌在深圳逝世,年僅37歲。
2、李靈
李靈,1982年出生於河南省淮陽縣。2002年,剛從淮陽師范畢業的李靈,看到農村有大量留守兒童輟學在家,便萌生了在家鄉辦學的念頭。
在父母和親朋的支持下,她辦起了周口東新區(原屬淮陽縣)許灣鄉希望小學。在學校,她是校長兼思想品德老師。在她的一手操勞下,這個學校有了7個班,1到4年級各1個,還有3個學前班。
300多名學生。由於所有學生全部免費,學校無力為學生購置教輔讀物和課外書籍,而且7年來,李靈為建學校已欠下8萬元外債。無數網友被感動了,他們評她為「80後最美鄉村女校長」。
3、阿里帕•阿力馬洪
1963年,阿里帕已經是6個孩子的母親,丈夫阿比包在縣公安局工作,10口之家的生活全靠著丈夫每月45元的工資支撐著。生活拮據但日子過得卻其樂融融。
可是就在這年冬天,和阿里帕一牆之隔的哈薩克鄰居亞合甫夫婦不幸相繼去世,撇下了3個不滿十歲的孩子。阿里帕看到這三個失去父母的孩子十分可憐,就把他們接回了自己的家。
今年已經53歲的托乎提是阿里帕老媽媽最初收養的三兄弟之一,那時他只有8歲,回想起當年阿里帕媽媽收養他們的情景,至今仍記憶猶新。
之後的十年間,阿里帕又先後收養了回族孤兒王淑珍,王作林兄妹4人,漢族孤兒金海、金花和金雪蓮,這時,她和丈夫撫養的孩子增加到了19個。
為了不讓孩子們餓肚子,阿里帕的丈夫阿比包每天下了班就去幫人家打土塊。阿里帕則每天都要到菜市場撿別人不要的蔬菜。雖然家裡養了兩頭奶牛,但誰也不捨得喝奶。
全部賣了換錢以支付孩子們的學費和購買生活必需品。盡管日子過的清貧,但每個孩子都享受著家的溫暖。對於收養的孩子,阿里帕待他們比親生孩子還親。
阿里帕最小的親生女兒上初中時還沒穿過一件新衣裳。為了保證全家20多口人的一日三餐,阿里帕專門買了一口直徑1米2的大鐵鍋,她幾乎把家裡的全部收入都換成了食物。
春天糧食不夠吃,她就去地里挖野菜,秋天還要出去撿麥子、收土豆。盡管如此,生活依然捉襟見肘。為了多賺些錢為孩子們交學費做衣服,丈夫阿比包下班後就去為工地打土塊。
而阿里帕也在縣食品廠找到了一份洗羊肚和羊腸的工作。阿里帕夫婦的目標不僅僅是讓孩子們能吃飽,還要讓孩子們有學上。家裡用不起電燈,阿里帕就用破棉絮搓成條,做成小油燈。
19個孩子們就在這一盞盞跳動的燈光下讀書學習,上完了小學、中學。孩子們沒有一個因為家裡貧窮而輟學。正是因為阿里帕對這個特殊大家庭付出的艱辛,讓兄弟姐妹們早早就懂得了珍惜。
懂得了相互關愛。阿里帕的19個孩子在她含辛茹苦的照料下漸漸長大,每到逢年過節,是阿里帕老媽媽最快樂的時候。因為這時,全家老小都能聚到一起。
4、沈浩
2003年底,按照省委的部署,財政廳要選派一名優秀幹部到鳳陽縣小崗村任職,廳黨組立刻想到了沈浩,找他談話時,他二話沒說就爽快答應了。
當時,同事們都擔心,他上有80多歲的老母親,下有正在上小學的女兒,妻子在銀行工作還十分繁忙,長時間到基層去,家裡怎麼辦啊?
可沈浩什麼也沒有說,克服了種種困難,安頓好家裡事情後,及時趕到小崗村,在小崗,他是沒日沒夜地干。由於妻子工作十分繁忙,自己又長期照顧不到家。
夫妻倆不得不放棄合肥良好的學習條件,把女兒送到老家蕭縣讀書,這也是他感到對女兒最愧疚的。沈浩還十分孝順。
在他去小崗村之前,每年春節放假總是回老家陪母親過年,可到小崗村後,他每年年三十都堅持先陪五保戶、孤寡老人,然後再趕回去和家人團聚。
5、武文斌
2008年5月12日,部隊接到緊急趕赴四川地震災區抗震救災的命令,被連隊安排留後的武文斌主動請戰趕往災區,部隊到達災區後,他和戰友們始終奮戰在第一線。
轉移群眾,他肩扛背馱走在前面,和戰友們翻越三座大山,走遍了 都江堰市玉堂鎮的12個村,7816戶人家,把食品和飲用水及時送到災區群眾手中。
搜救失事直升飛機,他不畏 山高路險,一直在最前面探路,三次滾下山,幸運被樹木攔住。災後安置重建,他一個人干幾個人的活,清淤泥搬石頭,疏通引水渠,身上多處被劃傷。
2008年6月14日,連隊在 都江堰市勤儉小區受災群眾安置點卸活動房板材,武文斌和戰友們連續參與14車的卸貨任務。
2008年6月17日傍晚,在受災群眾安置點勞累了一天的武文斌和連隊70多名戰友一起,冒雨再次執行8車活動房板材的卸載任務。武文斌和戰友們幹完活後,連隊幹部安排他歇息。
但他卻又去幫助別的班排的戰友卸車。21時許,武文斌因過度疲勞,累倒在胥家鎮救災現場,連隊及時將他送到醫院救治,終因肺部大出血搶救無效而犧牲。
⑤ 2015《感動中國十大人物》觀後感
感動中國觀後感
我觀看了「2014年度感動中國人物頒獎盛典」。我看了之後,心裡深受感動。在今年的感動中國人物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朱敏才,孫麗娜夫婦和「炎黃」張紀濤。
朱敏才,是中國外交官一位風度翩翩的一位官員,他在地球奔波,工作期間到了不少的城市。等到他退休後,人們以為朱敏才會回到北京,像老人一樣與老伴過上安逸舒適的生活,但現實卻不是這樣。在一個特殊的機遇後,朱敏才放棄了安逸的生活,與老伴孫麗娜一起當起了一名鄉村教師。他們一起在教師這個崗位堅持了十年,期間幫助了許多孩子,他們的出現,使許多孩子改變了命運。但是,在這個時候,朱敏才老師因勞累過度而倒下了……他得了腦出血,倒在了教學的路上。幸運的是,在妻子和學生們的期待下,朱老師戰勝了死神,可他清醒後,卻還惦記著上課。這是多麼偉大的一個人啊!感動中國給予朱老師和孫老師五個字:為霞尚滿天。是啊,他們寧願為了鄉村裡的小孩子能學習,放棄了安逸的生活;他們寧願住在醜陋的房屋,也不願住豪華的房子……他們是為了什麼?他們是為了讓更多山區孩子走出大山,取得好成就!
在某個城市裡,「炎黃」是大家熟悉的一個人的名稱,但大家卻也不知道他的名字。他常常出錢資助幼兒園、敬老院等機構。他使用「炎黃」這個名稱來掩蓋自己,自己卻默默地資助他人。他的真名叫張紀濤。他與妻子住在一棟普通的房子中,他在暗地默默將自己的錢毫不吝嗇地捐出,張老人一生也不知道捐贈多少人,多少個機構了。感動中國給予了他五個字:涓涓見滄海。
我看完後,心裡有說不出的感動,以及對這些偉大人物的敬佩。如果沒有這些默默為社會奉獻的人,如果沒有這些舍己為人的人,如果沒有這些不求自身幸福,只求他人幸福的人,我們的社會將沒有了生機,沒有了希望。這些偉大的人,我敬佩你們!
⑥ 三農人物的歷屆
2013年「中國農業銀行」
年度三農人物獎:
遼寧省清原縣沔陽村四海飯店經理 華玉吾
四川省蘆山縣清仁鄉大同村黨支部書記 袁超
四川省簡陽市三岔鎮三岔中學學生 葉富源
浙江省紹興市上虞區肖金村農民消防「阿三」 阮炳炎
黑龍江寶宇集團董事長 龔保民
甘肅省天水市甘泉鎮農民攝影師 王搏
新疆拜城縣笑好出租汽車服務公司經理 迪力夏提·艾山
安徽省六安市舒城縣「愛情巴士」女司機 梁本鳳
河南水利第一工程局項目經理 陳建國
中國農業銀行甘肅迭部縣支行客戶部經理 田霞。
創新獎:創新水產養殖模式的四川省水產養殖專家 吳宗文
公益獎:太行山上的老園丁、山西省陵川縣梁泉村退休教師 秦同和
奉獻獎:湖北省安陸市植保站站長 周小賀。
2012年「中國農業銀行」杯
年度三農人物獎:
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莫言
河南省開封縣電影公司經理 放映員郭建華
江蘇省灌南縣駐杭州流動黨組織的創辦者邵中國
四川得益綠色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長杜誠斌
內蒙古東達蒙古王集團董事長趙永亮
新疆塔什庫爾干縣馬扎爾種羊場小學漢語老師阿力甫夏·依那亞提汗
全國人大代表 雲南省昆明市福保村黨委書記楊明
全國政協委員 福保文化城有限公司總經理肖燕
山東省淄博市臨淄區單家居委會黨支部書記李嘉才
河南農業大學教授 農業部小麥專家指導組副組長郭天財
奉獻獎:河北省鹽山縣陳百萬村村民趙燦
公益獎:黑龍江省克山縣洪武孤困兒童福利院院長田洪武
創新獎:中國農業銀行山東省壽光支行行長王會堂
年度大獎:京久安建設公司152位農民工兄弟
2011年「中國農業銀行」杯
年度大獎:玉米育種專家程相文
奉獻獎:「最美鄉村女教師」任影
公益獎:「拾荒」阿婆陳賢妹
創新獎:「信息書記」潘春來
年度三農人物獎:
刷新集裝箱船舶作業世界記錄的農民工劉京俊
致富不忘鄉親的企業家呂根覓
誠信農民工司令楊茂才
中國工程院院士任繼周
「治沙英雄」石光銀
農村文化帶頭人趙德平
大寨村「鐵姑娘」郭鳳蓮
大學生村官高金磊
糧食種植大戶吳德顯
2010年「中國農業銀行」杯
三農人物特別大獎:袁隆平
三農人物:
知識型新型農民工巨曉林、
建設「萬里長江第一村」的江蘇省丹陽市飛達村黨委書記朱國平、
推行全民免費教育的陝西省吳起縣縣委書記馮振東、
種糧大戶葛浩新、
開創「華明模式」的中共天津市東麗區委書記張有會等
2009年「中國農業銀行」杯
2009年度十大三農人物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工程院院士 劉守仁
山東登海種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李登海
中共十七大代表、河北省灤平縣周檯子村黨委書記 范振喜
全國人大代表、深圳市全順人力資源公司董事長 張全收
河南省淮陽縣許灣鄉希望小學校長 李靈
山東省臨清市丁馬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 魏保嶺
山西省太原市晉源區古寨村的村委會主任 孟玉金
河北昆寶養殖有限公司董事長 國寶蓮
全國人大代表、江蘇省射陽縣農技推廣中心副主任 姜德明
陝西西安華西大學校長 王明亮
2009年度三農人物特別獎
安徽鳳陽縣小崗村黨委第一書記、村委會主任 沈浩
2009年度三農人物公益獎
福建省莆田新美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長 宋美妹
青海德令哈市牧人福利有限公司總經理 才層瑪
2009年度三農人物奉獻獎
廣西武鳴縣太平鎮上江希望小學教師 騰大韶
2009年三農人物創新獎
山東壽光沃潤德農資連鎖有限公司總經理 黃文廣
2009年度三農人物大獎
一到十一屆全國人大代表、山西省平順縣西溝村黨總支副書記 申紀蘭
2009年度三農人物提名獎
廣西三凱有機農業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 楊成林
北京首都農業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高級經濟師 張福平
河北省和諧文化研究會會長 王殿明
北京市順義區三農研究會會長 張林成
廣東省貴州商會會長 高宏
山西省洪洞縣秦壁村村委會主任 劉小平
浙江長興東方梅園有限公司 總經理 吳曉紅
2008年「好想你」杯
好想你CCTV2008年度三農人物獲獎者名單:
胡小燕 張玉璽 陳榮高 唐山13位農民兄弟劉春紅
孫運生 劉文豹 楊紹軍 王慶煌 吳仁寶
年度公益獎:陳游標
年度創新獎:黃道功 李久鑫
年度奉獻獎:杜廣雲、李正潔夫婦
三農小英雄:林浩
三農人物特別獎: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十八位農民
2007年「今麥郎」杯
CCTV2007年度十大三農人物特別榮譽大獎:李振聲中國科學院院士、小麥育種專家
CCTV2007年度十大三農人物獲獎者名單:
小香玉 馬復興 支 芬 陳雲林 吳棟材
張菲菲 趙亞夫 唐傳勤 傅光明 翟樹森
社會公益獎: 應仲樹
年度創新獎: 石聚彬
年度奉獻獎: 汪海 昝林森 2005年度三農人物大獎:草鞋書記--劉銀昌
2005年度十大三農人物(按人物出場順序):
賈幼陵 李 強 劉銀昌 張文榮 李學花
孫守年 朱有勇 王新智 趙本山 叢 飛
2005年度三農人物創新獎:梁希森李伯才
2005年度三農人物公益獎:羅 瑋
⑦ 武夷學院的辦學條件
教學成果 截至2013年10月,學校有國家級特色專業1個,省級特色專業3個,省級教學團隊3個,高校專業綜合改革試點項目4個(茶學、電子信息工程、廣播電視編導、物流管理),省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4個,省級人才培養創新實驗區6個,省級精品課程13門,大學生創新性實驗項目45個,校級特色專業13個,校級教學團隊12個,校級人才培養創新實驗區6個、校級精品課程37門,校級重點課程50門 。 國家級、省級特色專業所在部門項目名稱級別項目負責人職稱立項時間茶與食品學院 茶學特色專業 國家級 楊江帆 教授 2010.7 旅遊學院 旅遊管理特色專業 省級 周作明 教授 2011.7 生態與資源工程學院 化學工程與工藝特色專業 省級 鄭細鳴 副教授 2011.7 茶與食品學院 茶學特色專業 省級 楊江帆 教授 2010.4 省級人才培養創新實驗區所在部門項目名稱項目負責人職稱立項時間旅遊學院 旅遊管理應用型人才培養創新實驗區 周作明 教授 2009.4 藝術學院 藝術設計創業人才培養模式創新試驗區 李銳軍 副教授 2011.7 商學院 海西物流與供應鏈教育中心 裘國偉 副教授 2010.8 生態與資源工程學院 雙證書教育背景下環境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 徐穎惠 教授 2010.1 機電工程學院 電子信息工程專業創新型、應用型人才模式研究與實踐 王效華 副教授 2011.7 茶與食品學院 茶文化經濟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 楊江帆 教授 2010.8 省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所在部門項目名稱項目負責人職稱立項時間茶與食品學院 茶學實驗教學中心 楊江帆 教授 2013.4 藝術學院 藝術與設計實驗教學中心 陳鐸 教授 2013.4 機電工程學院 電工電子實驗教學示範中心 盧道明 教授 2008.7 生態與資源工程學院 化學基礎實驗教學示範中心 陳良璧 副教授 2007.7 省級教學團隊所在部門項目名稱項目負責人職稱立項時間旅遊學院 酒店管理教學團隊 周作明 教授 2009.6 生態與資源工程學院 化學實踐課群教學團隊 徐穎惠 教授 2010.4 茶與食品學院 茶學教學團隊 楊江帆 教授 2011.7 省級精品課程所在部門項目名稱項目負責人職稱立項時間傳媒與動漫學院 傳播學 路善全 教授 2010.4 旅遊學院 旅遊規劃學 周作明 教授 2010.4 藝術學院 中國美術十六講 金銀珍 教授 2011.7 藝術學院 版畫 陳鐸 教授 2011.7 人文與教師教育學院 綜合英語 劉泉厚 副教授 2010.4 數學與計算機學院 離散數學 黃忠銑 副教授 2010.4 數學與計算機學院 數學分析 鄒立夫 教授 2011.7 商學院 國際市場營銷學 王懷軍 教授 2011.7 機電工程學院 大學物理 盧道明 教授 2011.7 思想政治理論部 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郭萌 教授 2011.7 土木工程與建築學院 建築法律與法規 陳堅 高級工程師 2009.6 藝術學院 版畫 陳鐸 教授 2006.5 數學與計算機學院 離散數學 魏耀華 教授 2006.5 人才培養 學校為接受中國政府獎學金來華留學生院校、福建省海外華文教育基地、中華傳統文化體驗推廣中心。堅持開放辦學,已與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福州大學、福建農林大學、美國華盛頓州長青州立大學等海內外幾十所大學及太陽電纜、聖農集團等大型企業建立合作關系;組建海峽成功學院,與台灣知名高校聯合辦學,實行雙校園「分段對接」人才培養模式。
學校成立了董事會,建立學校與社會各界的聯系渠道,共建校地、校企合作機制,完善合作辦學、合作發展、合作育人等產學研合作途徑。與南平太陽電纜股份有限公司等企業合作開設「太陽班」、「幕牆工程班」等,與武夷星茶業有限公司、泉州迎賓館等企業共建了105所實習實踐平台,實現了與企業聯合培養應用型人才 。 據2013年上半年學校官網顯示,學校近兩年來承擔廳級以上科研課題60餘項,其中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項目1項,福建省社科規劃項目6項,福建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8項;與武夷山景區管委會等多個企事業單位建立了良好的科研合作關系;在各類學術雜志公開發表論文800餘篇,其中被SCI、EI、ISTP等三大檢索收錄20餘篇,出版學術專著10餘部 。
2008年,陳鐸的專著《建本與建安版畫》榮獲2007年福建省政府第七屆優秀社科成果三等獎 。截至2008年11月,學校共獲得廳級以上立項的科研課題共計27項,共獲資助經費合計43.1萬元 。12月,楊江帆主持的「政和白茶現代生產技術集成與產業化示範」項目獲科技部科技富民強縣專項行動計劃批准,項目資助經費175萬元,其中25%用於研究經費 。
2009年,福建省高教學會公布了「第五屆福建省高等教育科學研究優秀論文」獲獎名單,學校葉球孫榮獲優秀論文三等獎,劉勝、吳澤球獲優秀論文獎 。趙升雲主持的「鹼性濕法氧化法微晶纖維素生產工藝優化及工業化技術研究」項目獲2007年南平市科技進步三等獎 ,「環保型纖維素功能材料的開發與應用」榮獲2009年教育部「高校服務海西產學研優秀合作項目」 。
2011年,李遠華博士主持完成項目「茶樹葉綠素酶分離純化和性質的初步研究」,榮獲第二屆中國茶葉學會科學技術獎(簡稱茶葉科技獎)三等獎 。
2012年,武夷學院將「解線性方程組的新預條件迭代法」等40項科研項目作為2012年校科研基金資助項目立項,其中青年專項20項,一般項目20項,總經費40萬元 。2012年5月25日,由李靈博士主持的「基於土地利用變化與旅遊干擾下的土壤生態修復技術在景區保護中應用」通過了專家組評審 。
截至2013年10月25日,學校組織了跨學科科研團隊,開展「南平市綠色經濟發展模式及產業架構研究」,提供決策依據。「閩北茶業高優產制技術創新與產業化示範」、「煙葉烘烤智能控制系統的研製」等37個項目與南平市企業成功對接。承擔「武夷山國家級生物產業基地創建規劃」等重點產業發展規劃,主編出版《中國茶產業發展報告(藍皮書)》、《海峽茶產業發展報告》。
2013年11月14日,楊江帆教授主持的福建省2012年新興產業技術開發項目「茶葉產品質量智能溯源綜合管理系統」,順利通過南平市科技局組織的專家組評審 。 校訓 涵養窮索致知力行
1、「涵養窮索」出自《朱子語類》卷九
「涵養窮索,二者不可廢一,如車兩輪,如鳥兩翼」。「涵養中自有窮理功夫,窮其所養之理;窮理中自有涵養功夫,養其所窮之理,兩項都不離。」
2、「涵養窮索」語義
涵養:修身養性,懂道理、明事理、知進退。朱熹《答徐子融書》:「如看未透,且放下,就平易明白切實處玩索涵養,使心地虛明,久之須自見得。」《朱子全書·論語六》:「蓋必平日莊敬誠實,涵養有素,方能如此。」
窮索:苦心思索,反復探究。《二程集·河南程氏遺書》:「識得此理,……不須窮索。……理有未得,故須窮索;存久自明,安等窮索?」朱熹《答林擇之書》:「熹近只就此處見得向來所未見底意思,乃知存久自明,何待窮索之語,是真實不誑語。」
3、「致知力行」出自朱熹《答呂子約》(《朱熹文集》卷四十)
「大抵學問只有兩途,致知、力行而已。」《朱子語類》卷九:「致知力行,用功不可偏,偏過一邊,則一邊受病。」
4、「致知力行」語義:致力於獲取知識並努力付諸實踐。知、行「只有兩件事,理會、踐行」。「窮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踐其實。」(《朱子語類》卷九) 校徽 武夷學院校徽是由篆體「武、夷」二字變形組合而成,以示武夷學院所在地武夷山的悠久歷史;整體外形酷似「鍾鼎」,用以表示武夷學院作為高等文化教育場所的屬性;造型中融入中國傳統雕花窗扇的風格,喻示武夷學院是傳承和發揚武夷傳統文化的窗口;標志採用紅色與綠色的搭配,來表達武夷山「碧水丹山」的意境,又使標志看起來更加具有傳統文化底蘊並與武夷山當地民間審美相融合 。 校旗 武夷學院校旗以「紅色土地,綠色希望」為設計理念。具體是:校旗為綠底及紅底拼接,中上部為紅底,中間為校徽。紅色代表學校地處閩北蘇區,有紅色歷史土壤的孕育。下半部為綠底,中間為黃色的中英文武夷學院字樣。綠色代表著學校地處閩北綠色腹地,有著豐富的自然綠色植物和良好的生態環境,又與辦現代綠色大學的宗旨相呼應 。 學校形成了以校園文化藝術節、科技節、文化大講壇、社團文化節為主要平台,涵蓋跨學科講座、創意大賽、創業大賽、DV大賽等載體活動的校園文化活動體系,校園文化項目在全國大學生藝術展演、省大學生藝術節、省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優秀成果評選等活動中獲佳績,學校擁有各種學生社團60多個 。
⑧ 感動中國2010十大人物其中一個,要長的!!
2005年感動中國十大人物
劉成章:65年來義務守護抗日烈士墓
河北省淶源縣漕碾村,眾多平凡的中國小鄉村中的一個,村民劉成章一家65年來義務維修、守護著一座1940年犧牲在這里的72名八路軍烈士墓。
這里不是文物保護單位,這里不是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沒有任何機構組織委派劉成章守護烈士墓,甚至這座烈士墓本身就是劉成章自己建的。只因為65年前與八路軍的情誼和目睹了72名戰士的遇難,劉成章就自然而然地肩負起了這個責任。每天揀來石塊壘砌墓地,到後來在烈士墓旁蓋房居住日夜守護,劉成章做著自己認為理所當然的事。
我們有為袁崇煥守墓三百多年的佘家,也有為八路軍守墓65年的劉成章,中華民族的義氣華章就在這些默默無聞、含辛茹苦的百姓中間。
趙華瓊:全國第一家民工醫院院長
一座天天在賠錢的民營醫院,一個自喻是最窮的「優秀民營企業家」,只因為趙華瓊開了一家民工醫院。
在趙華瓊的醫院里看病會比其他醫院便宜50%以上,患者指名要貴的葯,趙華瓊會叫他買便宜的葯,「一樣的化學成分,一樣會好,幾塊錢就解決掉了。」趙華瓊的葯價單上除了列出國家批準的零售價,還有每樣葯品的進價。她說:「克拉黴素8塊錢進來的,外面一直賣33塊,這是治胃病的葯,所有的醫院不可能把進價寫在上面。」
衛生部部長高強曾就中國的衛生形勢作專題報告說,中國有些醫療機構盲目追求高收入,甚至為了追求收入而損害群眾利益。醫療問題始終是壓在中國肩上的一塊大石,而這塊大石卻讓趙華瓊這樣的普通小民在幫忙負載。
關於她的醫院和理想,趙華瓊只有一句話:讓民工都能看得起病。
白芳禮:現代武訓
9月23日,曾用蹬三輪車所得資助貧困學生的白芳禮老人在天津去世,享年93歲。
白芳禮老人住在六樓,因為樓層太高曾摔傷了胳膊,「我也想換換房,可現在房價太高了」,但他卻用十幾年蹬三輪車積攢的近35萬元資助了近300名貧困學生。
白芳禮老人得到「先進十佳」、「支教楷模」等一大堆榮譽稱號,得到全社會的尊重和景仰,而這些並不能讓我們的心情更輕松一些。教育不應該成為我們國家和民族拿來感動的傷痛,難道我們要依靠武訓式的方式來辦教育?
謝嘉城:輔導功課換一元錢的早餐
廣東省從化市神崗二中初三學生謝嘉城,11月12日把一張手寫的公告貼在教室里,希望通過幫同學輔導功課,換取每日1塊錢的早餐。此前,他的生活是這樣的:在學校食堂打掃半個月衛生,換來半個月每天的中餐和晚餐;剩下的半個月,食堂每天只提供一頓免費伙食,謝嘉城只能和另外一個貧困生合吃一份飯。
可敬的是,這個15歲的孩子並沒有像一些貧困生那樣沉默下去,陷入性格疏離的境地,他反而鼓起了斗爭的勇氣――他需要比我們更多的勇氣才能站起來。記者問:假如很多人幫你,學費生活費完全不用發愁,你還會繼續輔導同學功課嗎?謝嘉城說:這是兩個問題,別人的幫助是減輕父母的負擔,但我輔導同學是我自立的問題,我會堅持下去。
李紹為:千里背屍行
同伴無錢醫治病死異鄉,李紹為懷揣95塊錢千里背屍返鄉。「人是我帶出來的,出了事我要把他帶回去」,「活要見人,死要見屍,他在外面死了,我們一定要把他帶回湖南去」,就這兩句話,李紹為義無反顧地扛著130多斤重的屍體,從福建轉輾到廣州,只為讓同鄉屍骨還鄉。
網友評論:出來混,能攤上這么一個老大,值!李紹為質朴的責任感讓他做出了看來是驚世駭俗的舉動,但其他人的責任和道德又在哪裡?是什麼讓李紹為打工一個月只領到95塊錢,是什麼讓施工方不付醫療款而坐視民工病死?禮失求諸野,基本的道德都隱藏在卑微的底層。
李學生:河南民工在溫州捨命救人
在溫州打工的河南籍民工李學生,面對呼嘯而來的列車,飛身救出一個穿越鐵道的男童,而當他去救另一個遭遇危險的女童時,被飛馳的火車迎面撞飛,獻出自己36歲的生命。當地媒體在報道李學生救人一事時,用得最多的一個字眼是:他感動了溫州。
河南民工用生命感動溫州、感動全國,我們的情感已經到了必須要付出生命才會被一個民工感動的程度?而在此之前,民工們一直都是被驅趕、被管制、被歧視和辱罵的卑微群體。我們永遠不缺乏事後的嗟嘆和熱情援助,但何以不在平時哪怕多給民工一個笑臉呢?
李迎新:農村代課教師境遇的發言人
李迎新一年前到甘肅省渭源縣掛職鍛煉任縣委副書記,此前是西北師大宣傳部部長,曾長期從教,因著有《渭源縣代課教師狀況調研》而被關注。
與其說李迎新感動我們,不如說李迎新被代課老師們感動,不如說代課老師們感動了我們。這類不被社會所關注的弱勢群體,生活在農村的最底層,20年來拿著每月40元的工資維持自己生活尚且困難卻還在傳承著我們民族的精神薪火。在他們那裡,師道尊嚴是那麼脆弱而同時又如此堅強。
一個月給多少工資就會覺得滿足?代課老師們說:三四百元。
張穎:192個艾滋孤兒的媽媽
改變生活軌跡的往往是一些小事。曾經在安徽阜陽是赫赫有名的商人的張穎,因為一次和艾滋孤兒的接觸,而改變自己的生活軌跡。
如今,張穎收養了192個艾滋孤兒,創建阜陽市艾滋病貧困兒童救助協會,為此張穎大部分生意都停掉了。「突然有一天父母都不在了,自己也得了這種病,別人不理她了,學校也不讓她上學了。這個時候孩子的感受是很可怕的。」張穎就是這樣以一個初為人母的身份來關心這些孩子。這些艾滋病家庭的孩子,有些自己還患病,不僅要面對疾病的折磨,還有著社會歧視所造成的心理陰影,這些孩子需要更多的張穎來幫助他們。
叢飛:無限制的愛心奉獻
深圳一位歌手,10年間幾乎把自己的全部收入都捐給了貧困地區的學生、孤兒和殘疾人,各種錢物總計近300萬元人民幣,妻子因為他無限制的捐助而離婚,而2005年5月叢飛被確診為晚期胃癌,他卻連看病的錢都拿不出來。
叢飛在深圳沒有工作單位,唯一的「職務」是深圳義工聯藝術團團長,他每次演出都是這樣開場:「我叫叢飛,來自深圳,義工編碼是2478。」
王茜與麥興志:絕症夫妻八年相濡以沫
1997年7月,王茜確診身患皮肌炎,俗稱紅斑狼瘡姊妹病,患病幾率為百萬分之一,治癒率幾乎為零。1997年國慶,麥興志與王茜結婚。從此,這兩位成都市的普通警察開始了八年的相濡以沫。
生活往往比戲劇更有力。八年的相濡以沫,意味著20次住院、10次病危通知單,意味著日日夜夜照料一個全身多處潰爛的癱瘓病人的起居、醫療,意味著從一樓到他們住的七樓,麥興志背著妻子走了八年,甚至意味著麥興志把王茜背上海拔3000多米的峨眉山金頂,意味著麥興志背著王茜去長城、故宮、天安門。
記者問:你能不能感覺到有時候你妻子在你面前表現出來的快樂是裝出來的?麥興志說:很多時候強顏歡笑給我們看,避免我們傷心。那你也有裝出來給她看嗎?麥興志說:有。
就在這彼此的強作笑顏中,生命和愛情的力量蓬勃生長
搏擊巨浪勇救人:魏青剛
去年8月8日,成百上千的人聚集在青島嶗山海岸邊觀看「麥莎」帶來的海潮。不料一個巨浪襲來,把岸邊的一個女青年捲入海中。此時,正在岸邊、從河南來青島做裝修工的魏青剛沒有絲毫猶豫,縱身跳下兩米多高的防浪牆,向落水女青年游過去。一次、兩次、三次,魏青剛跟巨浪搏鬥了40分鍾。3天後,人們才知道了英雄魏青剛的名字。
把時間獻給孩子:叢飛
12年前一次義演改變了叢飛的人生,從此他熱心公益事業,為社會公益演出400多場,義工服務時間6000多小時,無私捐助失學兒童和殘疾人達146人,認養孤兒37人,捐助金額超過300萬元。但叢飛的家儉朴得令人難以置信。去年,叢飛罹患胃癌晚期,而他卻把大家捐給他治病的錢拿出2萬元捎往貴州織金縣貧困山區。
飛天英雄:費俊龍、聶海勝
「沒有哪一年會讓這么多的中國人那麼久地凝望天空,在漫天的繁星中我們好像看到了兩雙黑眼睛。那黑眼睛裡帶著自豪、帶著笑意,好像在和我們對視,我們所有的中國人都知道牽連著我們的是什麼」。去年10月12日至17日,費俊龍、聶海勝完成了5天5夜115小時的太空之旅,國人為之矚目。
15年鑄成倚天劍:黃伯雲
他花了15年,終於磨成了一柄倚天長劍———高性能炭/炭復合材料製成的大型民用飛機剎車片,使我國成為繼英、法、美之後第4個擁有航空制動材料生產技術的國家。去年他獲得國家技術發明獎一等獎,結束了該獎項連續6年空缺的歷史。
照亮苗鄉的月亮:李春燕
5年前來到貴州東南部月亮山區的苗族村寨大塘村的李春燕在當地建起了第一個衛生室。但原來想靠行醫養活全家的她很快發現,現實情況完全不像她設想的那樣,很多來看病的人根本就付不起醫葯費。幾年下來,李春燕得到的只是一堆欠賬條。由於長期入不敷出,難以支撐,2004年初李春燕夫婦准備外出打工。就在他們要走的頭一天晚上,許多村民靠賣米、賣雞蛋湊了100多塊錢還給李春燕。看著一張張皺巴巴的一元、兩元錢,聽著「李醫生你走了,我們可怎麼辦」的話語,李春燕又決定留了下來。
帶著妹妹上大學:洪戰輝
13歲單薄的肩膀擔起整個家庭的重擔,洪戰輝帶著妹妹走進大學校園的事跡,已經廣為傳頌。在頒獎典禮上,他動情地說:「有句話是我想送給大家的:苦難的經歷並不是我們博得別人同情的資本,奮斗才是最重要的。」
37年堅守諾言:陳健
1969年8月15日,20歲的上海知青金訓華為搶救國家財產英勇獻身。來到黑龍江遜克插隊的近5000名上海知青陸續返城了,只留下了一位默默的守墓人、當年跟金訓華一同跳入洪水中的陳健。
陳健不是不想回上海,也不是沒有機會。一次生命的交換,讓他內心留下了永遠的歉疚:「有金訓華的犧牲才有我今天的活著。金訓華留在了遜克這片土地上,我一個活著的人為什麼不可以陪伴他呢?
30多年裡,無論刮風下雪,陳健每年要到金訓華墓地祭掃。他信守著當年戰友下葬時自己心底默默許下的一個諾言:一輩子留在此地,陪伴這位長眠黑土地、再也不能還鄉的戰友。
無聲世界創造美麗:邰麗華
2005年的春節晚會,一下子讓所有的中國人都知道了邰麗華,以及她領銜主演的舞蹈《千手觀音》。在無聲的世界裡,邰麗華創造出一種特殊的美麗,給人們帶來純凈至美的藝術享受。
中國軍人的旗幟:楊業功
在夫人楊玉珍的回憶中,第二炮兵某基地原司令員楊業功總是很忙,一年有三分之二的時間在外面工作,即使不出差,到下班總要打電話催他回家。而一家四口人待在一起時間最長的,就是楊業功因病住院的8個月。生病期間,他練書法寫得最多的4個字是「銳旅雄師」;在彌留之際,出現在楊業功最後幻覺中的,依然是沙場點兵。
馬班郵路的鐵漢:王順友
孤獨是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木里藏族自治縣投遞員王順友的一種生活常態。每送一次郵件需要半個月,在這段時間里自己跟自己的歌聲打交道,跟身邊陪伴他的馬打交道,這種「孤獨」,是讓人尊敬的。
20年,每年至少330天,在蒼涼孤寂的深山峽谷里躑躅獨行;20年,步行26萬公里,足可重走長征路21回,環繞地球6圈半;20年,沒延誤一個班期,沒丟失一封郵件,投遞准確率100%。平凡的工作呈現出一種不平凡的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