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資源管理 » 生態資源的特性包括哪些方面
擴展閱讀
為什麼石油燃燒會爆炸 2025-05-16 09:25:35

生態資源的特性包括哪些方面

發布時間: 2022-06-01 11:51:01

A. 生態系統具有哪些特徵

生態系統具有六大特徵,包括組成特徵、開放特徵、時間特徵、功能特徵、空間特徵和可持續性特徵。生態系統是由生物群落及其生存環境共同組成的動態平衡系統。

(1)組成特徵,生態系統包括有生命成分和無生命成分(無機環境)。

(2)開放特徵,各類生態系統都是不同程度的開放系統,需要不斷地從外界環境輸入能量和物質,經過系統內的加工、轉換再向環境輸出。

(3)時間特徵,組成生態系統的生物隨著時間推移而生長、發育、繁殖和死亡。

(4)功能特徵,生態系統的生物與環境之間相互作用,其功能特徵主要體現為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

(5)空間特徵,生態系統通常與特定的空間相聯系,是生物體與環境在特定空間的組成,從而具有較強的區域性特點。

(6)可持續性特徵,可持續發展觀要求人們轉變思想,對生態系統加強管理,保持生態系統健康和可持續發展特性,在時間空間上實現全面發展。

B. 生態系統有什麼特性

生態系統與其他系統不同,它既包含了生物系統又包含了環境系統。一般說,生態系統是指一定范圍內的生物與環境的總和。
廣義地講,由三要素組成,用公式表示為:
生態系統=人類系統+生物系統+環境系統
狹義地講,由二要素組成,用公式表示為:
生態系統=生物系統+環境系統
其中:
生物系統=動物系統+植物系統+微生物系統
環境系統=光+熱+水+氣+土+……
但環境系統是相對於生物系統劃分的,當研究特定的生物系統時,也將其他生物系統劃入環境系統。所以環境系統可由非生物要素組成,也可由生物要素與非生物要素混合組成。
生態系統具有平衡態、非平衡態,非平衡穩恆態(定態)、穩定態與非穩定態的基本特性
具體內容比較復雜,可查詢生物系統的基本特性和環境系統的基本特性,綜合起來就是生態系統的基本特性

C. 什麼是生態學特徵

生態學(Ecology)是研究有機體及其周圍環境相互關系的科學。 生物的生存、活動、繁殖需要一定的空間、物質與能量。生物在長期進化過程中,逐漸形成對周圍環境某些物理條件和化學成分,如空氣、光照、水分、熱量和無機鹽類等的特殊需要。各種生物所需要的物質、能量以及它們所適應的理化條件是不同的,這種特性稱為物種的生態特性。 任何生物的生存都不是孤立的:同種個體之間有互助有競爭;植物、動物、微生物之間也存在復雜的相生相剋關系。人類為滿足自身的需要,不斷改造環境,環境反過來又影響人類。 隨著人類活動范圍的擴大與多樣化,人類與環境的關系問題越來越突出。因此近代生態學研究的范圍,除生物個體、種群和生物群落外,已擴大到包括人類社會在內的多種類型生態系統的復合系統。人類面臨的人口、資源。環境等幾大問題都是生態學的研究內容 二,生態學的基本內容 按所研究的生物類別分,有微生物生態學、植物生態學、動物生態學、人類生態學等;還可細分,如昆蟲生態學、魚類生態學等。 按生物系統的結構層次分,有個體生態學、種群生態學、群落生態學生態系統生態學等。 按生物棲居的環境類別分,有陸地生態學和水域生態學;前者又可分為森林生態學、草原生態學、荒漠生態學等,後者可分為海洋生態學、湖沼生態學、河流生態學等;還有更細的劃分,如植物根際生態學、腸道生態學等。 生態學與非生命科學相結合的,有數學生態學、化學生態學、物理生態學、地理生態學、經濟生態學等;與生命科學其他分支相結合的有生理生態學、行為生態學、遺傳生態學、進化生態學古生態學等。 應用性分支學科有:農業生態學、醫學生態學、工業資源生態學、環境保護生態學、城市生態學等。 生態學的一般規律大致可從種群、群落、生態系統和人與環境的關系四個方面說明。 在環境無明顯變化的條件下,種群數量有保持穩定的趨勢。一個種群所棲環境的空間和資源是有限的,只能承載一定數量的生物,承載量接近飽和時,如果種群數量(密度)再增加,增長率則會下降乃至出現負值,使種群數量減少;而當種群數量(密度)減少到一定限度時,增長率會再度上升,最終使種群數量達到該環境允許的穩定水平。對種群自然調節規律的研究可以指導生產實踐。例如,制定合理的漁業捕撈量和林業採伐量,可保證在不傷及生物資源再生能力的前提下取得最佳產量。 一個生物群落中的任何物種都與其他物種存在著相互依賴和相互制約的關系。常見的有: 食物鏈,居於相鄰環節的兩物種的數量比例有保持相對穩定的趨勢。如捕食者的生存依賴於被捕食者,其數量也受被捕食者的制約;而被捕食者的生存和數量也同樣受捕食者的制約。兩者間的數量保持相對穩定; 競爭,物種間常因利用同一資源而發生競爭:如植物間爭光、爭空間、爭水、爭土壤養分;動物間爭食物、爭棲居地等。在長期進化中、競爭促進了物種的生態特性的分化,結果使競爭關系得到緩和,並使生物群落產生出一定的結構。例如森林中既有高大喜陽的喬木,又有矮小耐陰的灌木,各得其所;林中動物或有晝出夜出之分,或有食性差異,互不相擾; 互利共生。如地衣中菌藻相依為生,大型草食動物依賴胃腸道中寄生的微生物幫助消化,以及蟻和蚜蟲的共生關系等,都表現了物種間的相互依賴的關系。以上幾種關系使生物群落表現出復雜而穩定的結構,即生態平衡,平衡的破壞常可能導致某種生物資源的永久性喪失。 生態系統的代謝功能就是保持生命所需的物質不斷地循環再生。陽光提供的能量驅動著物質在生態系統中不停地循環流動,既包括環境中的物質循環、生物間的營養傳遞和生物與環境間的物質交換,也包括生命物質的合成與分解等物質形式的轉換。 物質循環的正常運行,要求一定的生態系統結構。隨著生物的進化和擴散,環境中大量無機物質被合成為生命物質形成了廣袤的森林、草原以及生息其中的飛禽走獸。一般說,發展中的生物群落的物質代謝是進多出少,而當群落成熟後代謝趨於平衡,進出大致相當。 人們在改造自然的過程中須注意到物質代謝的規律。一方面,在生產中只能因勢利導,合理開發生物資源,而不可只顧一時,竭澤而漁。目前世界上已有大面積農田因肥力減退未得到及時補償而減產。另一方面,還應控制環境污染,由於大量有毒的工業廢物進入環境,超越了生態系統和生物圈的降解和自凈能力,因而造成毒物積累,損害了人類與其他生物的生活環境。 生物進化就是生物與環境交互作用的產物。生物在生活過程中不斷地由環境輸入並向其輸出物質,而被生物改變的物質環境反過來又影響或選擇生物,二者總是朝著相互適應的協同方向發展,即通常所說的正常的自然演替。隨著人類活動領域的擴展,對環境的影響也越加明顯。 在改造自然的話動中,人類自覺或不自覺地做了不少違背自然規律的事,損害了自身利益。如對某些自然資源的長期濫伐、濫捕、濫采造成資源短缺和枯竭,從而不能滿足人類自身需要;大量的工業污染直接危害人類自身健康等,這些都是人與環境交互作用的結果,是大自然受破壞後所產生的一種反作用。 三,分支學科 ①按所研究的生物類別分,有微生物生態學、植物生態學、動物生態學、人類生態學等;還可細分,如昆蟲生態學、魚類生態學等。②按生物系統的結構層次分,有個體生態學、種群生態學、群落生態學、生態系統生態學等。③按生物棲居的環境類別分,有陸地生態學和水域生態學;前者又可分為森林生態學、草原生態學、荒漠生態學等,後者可分為海洋生態學、湖沼生態學、河流生態學等;還有更細的劃分,如植物根際生態學、腸道生態學等。④生態學與非生命科學相結合的,有數學生態學、化學生態學、物理生態學、地理生態學、經濟生態學等;與生命科學其他分支相結合的有生理生態學、行為生態學、遺傳生態學、進化生態學、古生態學等。⑤應用性分支學科有:農業生態學、醫學生態學、工業資源生態學、污染生態學(環境保護生態學)、城市生態學。

D. 生態資源的主要特徵

如今,人類邁開了由工業文明向生態文明轉型的步伐,開始進入由工業文明向生態文明轉型的過渡期。在我國,生態文明已經成為在經濟、社會、文化、環境等領域內具有共同指導作用的一個重要的治國理念。認識和分析生態文明的主要特點和基本內容,對於在過渡期內順利實現生態文明所要求的目標,使人類文明朝著生態文明的方向更好更快發展;對於逐步糾正一切不符合生態文明要求的思想觀念和政策制度,促進符合生態文明要求的政策不斷出台,並有效地貫徹落實,具有重要意義。
一、生態文明的主要特徵
1.生態文明的自然性與自律性
生態文明具有自然性。與以往的農業文明、工業文明一樣,生態文明也主張在改造自然的過程中發展物質生產力,不斷提高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區別在於,生態文明突出自然生態的重要,強調尊重和保護自然環境,強調人類在改造自然的同時必須尊重和愛護自然,而不能隨心所欲,盲目蠻干,為所欲為。
生態文明又強調人的自律性。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中,具有主觀能動性的人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建設生態文明的關鍵在於人類真正做到用文明的方式對待生態。追求生態文明的過程是人類不斷認識自然、適應自然的過程,也是人類不斷修正自己的錯誤、改善與自然的關系和完善自然的過程。人類應該認真定位自己在自然界中的位置,強調人與自然環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進、共處共融。生態問題的根源在於人類自身,在於人類的活動與發展。解決生態安全問題歸根到底須檢討人類自身的行為方式、節制人類自身的慾望。要認識到,人類既不是自然界的主宰,也不是自然界的奴隸,而是不能脫離自然界而獨立存在的自然界的一部分,只有尊重自然、愛護生態環境、遵循自然發展規律才能實現人與自然界的協調發展。
2.生態文明的和諧性與公平性
生態文明是社會和諧和自然和諧相統一的文明,是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和諧共生的文化倫理形態,是人類遵循人、自然、社會和諧發展這一客觀規律而取得的物質與精神成果,生態的穩定與和諧是自然環境的福祉,更是人類自己的福祉。
生態文明是充分體現公平與效率統一、代內公平與代際公平統一、社會公平與生態公平統一的文明。與工業文明相比,生態文明所體現的是一種更廣泛更具有深遠意義的公平,它包括人與自然之間的公平、當代人之間的公平、當代人與後代人之間的公平。當代人不能肆意揮霍資源、踐踏環境,必須留給子孫後代一個生態良好、可持續發展的環境與地球。把生態文明納入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總體目標之中,就顯示出中國共產黨人對歷史負責的態度,反映出為中華民族子孫後代著想的意願。
3.生態文明的基礎性與可持續性
生態文明關繫到人類的繁衍生息,是人類賴以生存發展的基礎。它同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一起,關繫到人民的根本利益,關繫到鞏固黨執政的社會基礎和實現黨執政的歷史任務,關繫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全局,關繫到事業的興旺發達和國家的長治久安。作為對工業文明的超越,生態文明代表了一種更為高級的人類文明形態,代表了一種更為美好的社會和諧理想。生態文明應該成為社會主義文明體系的基礎,人民享受幸福的基本條件。
作為人類社會進步的必然要求,建設生態文明功在當代、利在千秋。只有追求生態文明,才能使人口環境與社會生產力發展相適應,使經濟建設與資源、環境相協調,實現良性循環,保證一代一代永續發展。生態文明是保障發展可持續性的關鍵,沒有可持續的生態環境就沒有可持續發展,保護生態就是保護可持續發展能力,改善生態就是提高可持續發展能力。只有堅持搞好生態文明建設,才能有效應對全球化帶來的新挑戰,實現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4.生態文明的整體性與多樣性
生態文明具有系統性、整體性,要從整體上去把握生態文明,把自然界看成是一個有機聯系的整體,把人類看作是自然界的有機組成部分。自然界蘊有萬物,萬物各有自己的運演規律,萬物之間相互影響、相互作用。地球生態是一個有機系統,其中的有機物、無機物、氣候、生產者、消費者之間時時刻刻都存在著物質、能量、信息的交換。每種成分、過程的變化都會影響到其它成分和過程的變化。一般說來,生態問題是全球性的,生態文明要求我們具有全球眼光,從整體的角度來考慮問題。例如,保護大氣層、保護海洋、保護生物多樣性、穩定氣候、防止毀滅性戰爭和環境污染等,必須依靠全球協作。另外,生態文明對現有其它文明具有整合與重塑作用,社會的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等都與生態文明密不可分,是一個統一的整體。
生態文明的價值觀強調尊重和保護地球上的生物多樣性,強調人、自然、社會的多樣性存在,強調人與自然公平,物種間的公平,承認地球上每個物種都有其存在的價值。多樣性是自然生態系統內在豐富性的外在表現,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中,一定要承認並尊重、保護生態的多樣性。建設生態文明,要始終以一種寬闊的胸懷和眼光關懷自然界中的萬事萬物,切忌為了眼前的、局部的利益而犧牲自然界本身的豐富性和多樣性。
5.生態文明的開放性與循環性
自然界既是一個開放的系統,又是一個充滿活力的循環系統。開放性意味著此事物與眾多彼事物的聯系性,具有一損俱損、一榮俱榮的關系。開放性、循環性是自然生態系統客觀的存在方式,這就要求人們在思考人與自然的關系時,把自然界作為一個開放的生態系統,努力認識和把握能量的進出、交換和循環規律。人在從自然界中攝取能量時,一定要考慮其承受力,保證自然生態循環系統的順利進行。
建設生態文明,需要大規模開發和使用清潔的可再生能源,實現對自然資源的高效、循環利用;需要逐步形成以自然資源的合理利用和再利用為特點的循環經濟發展模式。要按照自然生態系統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規律重構經濟系統,使經濟系統和諧地納入到自然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過程中,建立起一種符合生態文明要求的經濟發展方式,使所有的物質和能源能夠在一個不斷進行的經濟循環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把經濟活動對自然環境的影響降低到盡可能小的程度。
6.生態文明的倫理性與文化性
生態文明是生態危機催生的人類文明發展史上更進步、更高級的文化倫理形態。化解人與自然關系的危機,協調人與自然的關系,首先應該實現倫理價值觀的轉變,以生態文明的倫理觀代替工業文明的倫理觀。傳統哲學認為,只有人是主體,自然界是人的對象,因而只有人有價值,其他生命和自然界沒有價值,只能對人講道德,無需對其他生命和自然界講道德。這是工業文明人統治自然的基礎。生態文明認為,人不是萬物的尺度,人類和地球上的其他生物種類一樣,都是組成自然生態系統的一個要素。不僅人是主體,自然也是主體;不僅人有價值,自然也有價值;不僅人有主動性,自然也有主動性;不僅人依靠自然,所有生命都依靠自然。因而人類要尊重生命和自然界,承認自然界的權利,對生命和自然界給予道德關注,承認對自然負有道德義務。只有當人類把道德義務擴展到整個自然共同體中的時候,人類的道德才是完整的。
生態文明的文化性,是指一切文化活動包括指導我們進行生態環境創造的一切思想、方法、組織、規劃等意識和行為都必須符合生態文明建設的要求。培育和發展生態文化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應該圍繞發展先進文化,加強生態文化理論研究,大力推進生態文化建設,大力弘揚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價值觀,形成尊重自然、熱愛自然、善待自然的良好文化氛圍,建立有利於環境保護、生態發展的文化體系,充分發揮文化對人們潛移默化的影響作用。

E. 自然生態系統的特徵是什麼

由於地球表面生態環境極為復雜,具有不同的地形、地貌和氣候等,因而形成了各種各樣的生態環境。根據植被類型和地貌的不同,陸地生態系統又可分為森林生態系統、草原生態系統、荒漠生態系統等。水生生態系統按水體理化性質不同可以分為淡水生態系統和海洋生態系統。自然生態系統具有如下一些基本特徵:

1.開放性。生態系統是一個不斷同外界環境進行物質和能量交換的開放系統。在生態系統中,能量是單向流動,即從綠色植物接收太陽光開始,到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以各種形式的熱能消耗、散失為止,不能再被利用形成循環。維持生命活動所需的各種物質,如碳、氧、氮、磷等元素,以礦物形式先進入植物體內,然後以有機物的形式從一個營養級傳遞到另一個營養級,最後有機物經微生物分解為礦物元素而重新釋放到環境中,並被生物的再次循環利用。生態系統的有序性和特定功能的產生,是與這種開放性分不開的。

2.運動性。生態系統是一個有機統一體,總是處於不斷運動之中。在相互適應調節狀態下,生態系統呈現出一種有節奏的相對穩定狀態,並對外界環境條件的變化表現出一定的彈性。這種穩定狀態,即是生態的平衡。在相對穩定階段,生態系統中的運動(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對其性質不會發生影響。因此,所謂平衡實際是動態平衡,也就是這種隨著時間的推移和條件的變化而呈現出的一種富有彈性的相對穩定的運動過程。

3.自我調節性。生態系統作為一個有機的整體,在不斷與外界進行能量和物質交換過程中,通過自身的運動而不斷調整其內在的組成和結構,並表現出一種自我調節的能力,以不斷增強對外界條件變化的適應性、忍耐性,從而維持系統的動態平衡。當外界條件變化太大或系統內部結構發生嚴重破損時,生態系統的這種自我調節功能才會下降或喪失,以致造成生態平衡的破壞。當前,環境問題的嚴重性就在於破壞了全球或區域生態系統的這種自我適應、自我調節功能。

4.相關性與演化性。任何一個生態系統,雖然有自身的結構和功能,但又與周圍的其他生態系統有著廣泛的聯系和交流,很難截然分開,由此表現出一種系統間的相關性。對於一個具體的生態系統而言,總是隨著一定的內外條件的變化而不斷地自我更新、發展和演化,表現出一種產生、發展、消亡的歷史過程,呈現出一定的周期性。

F. 生態系統的特點有哪些

生態系統的特點是范圍可大可小,相互交錯。

生態系統,簡稱ECO,是ecosystem的縮寫,指在自然界的一定的空間內,生物與環境構成的統一整體,在這個統一整體中,生物與環境之間相互影響、相互制約。

並在一定時期內處於相對穩定的動態平衡狀態。生態系統的范圍可大可小,相互交錯,太陽系就是一個生態系統,太陽就像一台發動機,源源不斷給太陽系提供能量。

生態系統的生物多樣性:

生物多樣性指的是一定范圍內動物、植物、微生物有規律地結合所構成穩定的生態綜合體。這種多樣包括:物種多樣性、遺傳與變異多樣性、生態系統多樣性。

生態系統多樣性是指不同生境、生物群體以及生物圈生態過程的總和。它表現為生態系統結構多樣性以及生態過程的復雜性和多變性。

保護生態系統多樣性尤為重要,因為無論是物種多樣性還是遺傳多樣性.都是寓於生態系統多樣性之中,生態系統多樣性保護直接影響物種多樣性及其基因多樣牲。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生態系統

G. 生態系統的三大功能和特點

生態系統的三大功能分別是能量流動、物質循環、信息傳遞。

1、能量流動有兩大特點分別是能量流動是單向的和能量逐級遞減。

2、物質循環是指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推動著各種物質在生物群落與無機環境間循環。這里的物質包括組成生物體的基礎元素:碳、氮、硫、磷,以及以DDT為代表的,能長時間穩定存在的有毒物質

3、信息傳遞是指物理信息(physical information)指通過物理過程傳遞的信息,它可以來自無機環境/也可以來自生物群落,主要有:聲、光、溫度、濕度、磁力、機械振動等。

(7)生態資源的特性包括哪些方面擴展閱讀:

一、生態價值

1、潛在價值

潛在價值指的是人類尚不清楚的價值。

2、直接價值

直接價值包括對人類的醫葯、仿生、文藝、旅遊等非實用意義的價值。

3、間接價值

間接價值亦稱「生態功能」,指的是對生態環境起穩定調節作用的功能,常見的有:濕地生態系統的蓄洪防旱功能、森林和草原防止水土流失的功能。生物多樣性的間接價值遠大於直接價值。(穩態與環境125~126)

二、生態系統的組成

非生物的物質和能量、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其中生產者為主要成分。不同的生態系統有:森林生態系統、草原生態系統、海洋生態系統、淡水生態系統(分為湖泊生態系統、池塘生態系統、河流生態系統等)、農田生態系統、凍原生態系統、濕地生態系統、城市生態系統。

其中,無機環境是一個生態系統的基礎,其條件的好壞直接決定生態系統的復雜程度和其中生物群落的豐富度。

生物群落反作用於無機環境,生物群落在生態系統中既在適應環境,也在改變著周邊環境的面貌,各種基礎物質將生物群落與無機環境緊密聯系在一起。

而生物群落的初生演替甚至可以把一片荒涼的裸地變為水草豐美的綠洲。生態系統各個成分的緊密聯系,這使生態系統成為具有一定功能的有機整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