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北極的石油儲量佔中東石油儲量的多少
據《阿拉伯貿易新聞》7月23日報道,截止到2006年年底為止,擁有7420億桶探明石油儲量的中東地區繼續走在世界探明石油儲量的前列,中東地區擁有的探明石油儲量數佔到全球探明石油總儲量數的61.5%。
英國石油公司(BP)能源分析部門負責人馬克...
新疆日報網訊)美國地質勘探局23日發表報告說,北極圈內可利用石油儲量預計為900億桶,可以滿足全球近3年的石油需求量.美國發表這份報告,正值俄羅斯、加拿大、丹麥、挪威等國加緊爭奪北極圈資源之時2008年
❷ 北極地區擁有什麼油氣資源
從20世紀60年代末起,人們先後在阿拉斯加北坡、巴倫支海、挪威海、加拿大北極群島等地發現了豐富的油氣資源。保守的估計,北極潛在的可採石油儲量在1千億~2千億桶,天然氣在5萬億~8萬億立方米之間。而北冰洋是世界上最淺的海洋,一半面積屬於大陸架,而且半數以上的陸架區水域深度不超過50米,一旦克服低溫的因素,開采起來將會極其便利。
❸ 為什麼冰天雪地的北極石油資源卻很豐富
首先來說,這樣的地理環境代表著北極地區可以獲得巨量的豐富有機質來源,主要形式是死亡的海洋生物遺骸,比如藻類和浮游生物,它們構成了形成油氣資源的主體來源;其次,被陸地包圍,意味著北冰洋有超過50%的面積都位於大陸架上。這樣的比例是非常高的,因為大陸地殼相比海洋地殼常常含有巨大的盆地沉積,容易積聚大量有機物。
對於溫度,海底沉積岩層的溫度,深度每增加約1000米,溫度會升高30攝氏度左右。在這樣的高溫高壓環境下,這些有機物質會緩慢轉變為石油,而那些溫度最高的區域,則會形成天然氣。由於油氣的比重較低,它們開始沿著多孔隙的岩層上升並聚集,最終形成油田和天然氣田,也就是我們今天的工業和日常生活所賴以開採的那些油氣資源。
❹ (五)世界能源格局正在發生調整
基本判斷:全球非常規和深海油氣勘探開發不斷取得新的突破,美洲和非洲地區開始成為油氣開發的熱點區域,能源消費由歐美地區向亞太地區的轉移等因素推動了世界能源格局的調整。
世界油氣勘探開發格局發生重要變化,逐步呈現陸上到海域、常規到非常規、石油到天然氣的資源接替趨勢。受技術、油價以及政策等多方面因素拉動,世界油氣勘探開發格局呈現海域對陸上的接替,非常規對常規的接替以及氣對油的接替趨勢。2000~2011年,全球海域油氣產量對油氣總產量的佔比從17.7%增長到25.3%;非常規油氣產量佔比從7.5%增長到10.7%;全球天然氣產量佔比從34.9%增長到39.7%,並將繼續保持逐步接替的發展趨勢。預計到2030年,海域油氣產量佔比將增長到26.7%,非常規油氣佔比增長到14.1%,天然氣佔比增長到41.2%。
西半球油氣地位逐步提升,新石油國家進入世界油氣版圖。西半球開始逐步成為全球油氣勘探開發的熱點。巴西發現了大量海上油田,加拿大和委內瑞拉擁有全世界最大的重油儲量,墨西哥將再次成為重要產油國。美國正式解除廉價天然氣出口禁令,全球的能源供求、產油國與消費國關系以及企業戰略將受到重大影響。東非「新石油國家」引領新一輪油氣大發現。索馬里、肯亞、莫三比克、坦尚尼亞等10餘個非洲東部國家,開始進入世界能源版圖。肯亞西北部的圖爾卡納湖地區獲得石油發現,預期將成為東非第一個石油生產國並預計在2016年開始出口石油。
隨著全球經濟的發展,尤其是發展中國家經濟的持續向好,全球能源消費逐漸由歐美地區的發達國家向亞太地區發展中國家轉移。歐盟與北美地區的能源消費佔全球的比重由1990年的49.0%逐年降至2012年的35.3%;同期,亞太地區能源消費佔全球的比重由21.9%升至40.0%(圖3-2)。其中,美國能源消費佔比由24.3%降至17.7%;中國能源消費佔比由8.2%升至21.9%,2010年起中國能源消費總量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能源消費國家。
圖3-2 能源消費比重變化趨勢
專欄14 北極油氣資源已成為重要能源
北極是指北極圈以內的區域,面積為2100萬平方公里,大致佔地球總面積的6%,其中800萬平方公里位於陸上,700萬平方公里位於500米水深的海域,600萬平方公里位於500米水深線以外的海域。
北極地區雖然氣候惡劣,大部分地區常年被冰雪覆蓋,但評估顯示其存在豐富的油氣資源。很多富油氣盆地的部分或全部位於北極圈以內,如西西伯利亞盆地、北極阿拉斯加及巴倫支海盆地等。現今已在加拿大、俄羅斯及阿拉斯加的陸上等區域發現油氣田400多個,油氣當量327億噸,佔世界已發現常規油氣儲量的10%。
據美國地質調查局估計,北極圈具有122.6億噸原油、1669萬億立方米天然氣的待發現技術可采儲量,84%的油氣資源存在於海上地區。待發現的資源基本都集中在海岸線和500米水深線之間,大多數油氣資源都在距海岸370公里界限以內。北極油氣田的大型勘探開發活動始於俄羅斯和美國,目前,在北極圈內,美國、加拿大、挪威等國家已經發現了大約61個大型石油和天然氣田。總體來講,北極地區勘探程度較低,大部分地區尤其是海上由於氣候和設備的限制還處於勘探的初級階段,未發現或僅發現少量油氣田。
2007年8月俄羅斯在北極海底利用小型潛艇插上俄羅斯國旗之後,引發了多國對北極地區領土的爭奪活動。美國地質調查局(USGS)立即在計劃外開始研究北極地區的石油和天然氣資源,於2008年5月完成了研究任務,並在同年7月對北極地區資源評價的結果進行了公布。隨著評估結果的公布,在油氣能源形勢日漸嚴峻的今天,世界對北極地區油氣資源的關注程度將進一步增加,北極地區領土爭奪也將趨於白熱化。當前,北極地區油氣資源開發面臨的主要問題是資源所處地理位置的惡劣條件、高昂的開發成本、復雜的地緣政治、主權以及環境問題等。國際市場油價的多變性、北極地區地質上的不確定性及其生態的脆弱性也使北極地區油氣開發面臨巨大的挑戰。
❺ 北極的油氣資源爭端在哪裡
據俄羅斯和挪威等國的估算,北極地區的原油儲量大概為2500億桶,相當於目前被確認的世界原油儲量的1/4;北極地區天然氣的儲量估計為80萬億立方米,相當於全世界天然氣儲量的45%,北極油田的開發有可能從根本上改變世界的原油供需結構。
另外,根據2008年美國地質勘探局發布的評估報告估算,北極總的石油和天然氣資源達4121億桶石油當量,其中78%是天然氣或天然氣水合物。未開發的北極碳氫化合物大都位於西西伯利亞盆地和東巴倫支海盆地,它們佔北極未開發資源的47%,其中94%是天然氣和天然氣水合物。根據美國地質勘探局的保守估計,北極擁有的世界未開發傳統石油和天然氣總量約佔世界全部未開發石油和天然氣總量的22%,其中天然氣約佔30%,石油約佔13%,天然氣水合物約佔20%。不過,北極石油和天然氣資源在歐亞和北美大陸的分配並不均衡,估計歐亞約占總資源量的63%,北美約占總資源量的36%。歐亞的資源基礎主要是天然氣和天然氣水合物,占歐亞總油氣資源的88%。
大型北極油氣田的勘探開發始於俄羅斯和美國。1962年俄羅斯探明了塔佐夫斯克油田。1967年美國探明了位於阿拉斯加州北部的普拉德霍灣油田,該油田擁有136億桶可採石油儲量,是北極地區已經開發的最主要石油項目。目前,在北極圈內,美國、加拿大、挪威等國已經發現了大約61個大型石油和天然氣田,其中15個尚未投產。
一、北極圈的爭奪
1982年通過的《聯合國海洋公約》規定,任何國家均可把其海岸線200英里以內的水域當作專屬經濟區,而海岸線350英里以外的大陸架主權也歸該國所有。但目前還沒有一個國家的大陸架遠到足夠名正言順地對北極提出主權訴求。
在北極圈內有8個國家有領土和領海:加拿大、丹麥、芬蘭、冰島、挪威、瑞典、美國和俄羅斯。按照該海洋公約,任何國家想要在北極地區認領區內某部分資源的所有權,必須要在加入公約10年之內提供證據。俄羅斯的期限是2009年,加拿大是2013年,而丹麥是2014年。
截至2010年共計159個國家加入了《公約》。美國作為世界上海洋強國之一,積極參與了有關的談判並簽署了《公約》的第十一部分執行協定和漁業種群協定,但一直未加入《公約》。
目前各國在北極的爭端,主要集中在北冰洋中部附近一塊相當大的國際公共海域,俄羅斯正在論證北極點附近的這片海床屬於俄羅斯的大陸架,但其證據還不十分充分。
2007年年底俄羅斯在北極4300米深的海底插旗,向世人表明一輪海洋爭奪戰已經拉開帷幕。
俄羅斯在北冰洋海底插上本國國旗之後,加拿大、美國、丹麥等國也迅速展開了北極之旅。
這些最近突然增加的北極行動,在公開的表態中都被說成是幾年前就已計劃好的,並且是純粹的「科學考察」,與俄羅斯插國旗無關。
對於這樣一塊「雪藏的寶地」,各國都希望成為它的主人,俄羅斯第一個動手了。
俄羅斯這次去北極,我們分析這張牌是試探性的,試探各國的態度,能源加軍事,普京期望以這兩大支柱支撐俄羅斯的復興。
美國這邊,俄羅斯的插旗行為彷彿把人們帶回到了1957年。當時蘇聯成功發射世界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美國國內一片震驚與恐慌。
美國國務院發言人湯姆·凱西迅速作出反應:「我不太清楚他們在海床上放了一面金屬旗子,一面橡膠旗子,或是一張床單,無論如何,這種做法都沒有法律地位和效果。」
加拿大外交部長麥凱表態:「這不是15世紀,你不能隨便走到一個地方,插上一面旗子,然後就說這是你的地盤了。」
2008年8月6日,滿載著美國科學家的海岸警衛隊快艇出發了,他們將測繪確定阿拉斯加北部大陸架延伸的范圍。
同一時間,加拿大總理哈珀親自帶隊,展開為期3天的北極之旅。哈珀宣布將在北極建立新的深水港和軍事訓練基地,並宣稱「北極主權的首要原則就是利用它,否則將失去它」。
丹麥科考隊動身了,他們將試圖證明北極2000多千米長的羅蒙諾索夫海嶺是丹麥王國名下的格陵蘭島的大陸架延伸部分。而俄羅斯和加拿大曾宣稱,該海嶺是自己領土的大陸架延伸。
瑞典也宣布不久將把一艘動力很強的破冰船開到北極點,停在那裡進行長期的「科學研究」。
對北極領土早在20世紀20年代就有過一輪爭奪,當時英國、俄羅斯、丹麥、挪威等國都想進入斯匹次卑爾根群島。
這些國家在1921年召開斯匹次卑爾根會議,簽訂條約,決定該地區的領土主權歸挪威,但其他簽署條約的國家有權利在這個地區進行非軍事活動,如采礦、漁業、科學調查等。中國也是締約國之一。
冷戰時期,蘇聯在北極曾建立31個冰漂浮站,進行水文、氣象調查,以及海底測量,「還有一個重要作用就是監聽美國方面的各種活動」。
對北極的爭奪,不限於北極圈內的國家,圈外國家近年在北極的活動也非常頻繁。
德國、英國的破冰船每年都去北極考察。日本沒有派出破冰船,但它的海洋調查船每年會和美國、加拿大聯合對北極進行考察。
法國、義大利、韓國都在斯匹次卑爾根群島建立了考察站。中國的首個北極科學考察站黃河站也於2004年7月在這個群島上建成。
嚴寒的北極過去只是探險者的聖地。可是近年來隨著氣候變暖、海冰退卻,北極資源開採的成本在降低。通常的說法是,全世界大約有25%的油氣資源隱藏在北極,北極因而有「第二個中東」之稱。北冰洋連接大西洋和太平洋的西北航路,也有望成為未來具有重大戰略意義的黃金通道。
爭奪「第二個中東」的新一輪激戰由此打響。2008年8月23日,俄羅斯世界海洋地質和礦產資源研究所副所長維克多·波謝洛夫宣布,對從北冰洋底提取的土壤標本的初步研究表明,北冰洋大陸架是俄羅斯領土。這一科考成果使俄羅斯更有可能在200海里經濟區之外再得到120萬平方千米的北冰洋領土,從而擁有蘊藏於此處的90億~100億噸油氣資源專屬開發權。
成立於1989年的中國極地研究中心,是中國唯一專門從事極地考察的科學研究和保障業務中心。目前中國對北極的介入比較有限,僅限於科學考察,研究的范圍也主要是氣候變化及其對環境的影響,還沒有開展過對於北極資源的具體調查。
而一些北極圈國家憑借地利之便,對北極石油的勘探與開采工作早已展開。挪威對巴倫支海的石油已進行過系統的勘探,按照它的時間表,到2025年左右就可以實現對歐洲石油的供應,「它是將北極的石油作為一種戰略儲備來供應歐洲的」。
美國阿拉斯加以北的大陸坡除了自1968年以來,出產了140億桶的原油外,同時還能夠產生大量的地熱資源。俄羅斯在巴倫支海和喀拉海的勘探也已展開多年。
還有拉普捷夫海、西西伯利亞海、東西伯利亞海等油氣資源也很豐富,但具體勘探工作還沒有開展。
二、俄羅斯邊緣海域沉積盆地的油氣潛力
如圖11-2所示,俄羅斯周邊海域的面積為620萬平方千米,水深為200~300米的大陸架面積為420萬平方千米,這些面積90%以上為油氣遠景區(為陸地遠景面積的2/3)。其中200萬平方千米面積屬北極西部(巴倫支海、喀拉海),100萬平方千米屬北極東部(拉普傑夫海、東西伯利亞海、楚科奇海),80萬平方千米屬遠東海區(白令海、鄂霍茨克海、日本海),南部海域(亞速海—黑海盆地和裏海盆地的一小部分)及加里寧格勒周圍波羅的海海域的一小部分共為10萬平方千米。俄羅斯周緣海域潛在的可采烴石油當量儲量為900億~1000億噸,北極西部港灣區占上述總量的60%~70%。天然氣預測儲量與石油相比占優勢,石油所佔比重不超過15%~20%。
圖11-2俄羅斯地理圖
瀕臨北極的西西伯利亞油氣區是世界第二大油氣富集區,又名「秋明油氣區」,為俄羅斯最大的油氣區和世界著名油氣區之一。主要在秋明州和托木斯克州,部分延伸到鄂木斯克及新西伯利亞州、克拉斯諾亞爾斯克邊疆區北部。油氣遠景區面積160萬平方千米。50年代後期發現。20世紀80年代初已探明的油氣田250多個,原油探明儲量48億噸,天然氣25.2萬億立方米,分別佔俄羅斯石油、天然氣探明儲量的半數以上。油田主要分布在鄂畢河中游沼澤區,主要有:薩莫特洛爾、烏斯季—巴雷克、普拉夫金斯克、馬蒙托夫、西蘇爾古特、蘇維埃、費奧多羅夫等。天然氣多分布於北極圈地區,特大型氣田有:烏連戈伊、揚堡、扎波利亞爾內、梅德韋日耶、波利亞爾內等。薩莫特洛爾和烏連戈伊是俄羅斯最大的油氣田。60年代初、中期大規模開采。1984年產原油3.78億噸,天然氣3310億立方米,分別占同年蘇聯原油和天然氣產量的61.7%和56.4%。建有多條大口徑輸油、輸氣管道通往烏拉爾、西西伯利亞、俄羅斯歐洲部分、東歐及西歐各國。
三、北極的開發難度
北極油田的儲量既然那麼大,為什麼對它的開發卻沒有什麼進展呢?
一是對北極油田的儲量並沒有一個十分准確的測定。世界石油資源權威評估機構美國地質勘探局稱,由於北極的油田是在厚厚冰層的覆蓋之下,無法進行地質探礦,因此無法做出科學的判斷,所以沒有公布儲量數據。但美國能源信息署和歐盟的一些專家則認為,北極地區即使保守地估算,原油儲量也有1000億~2000億桶。
二是北極嚴酷的氣候條件。北極地區不僅嚴寒,而且冬天在極夜的情況下一片漆黑,根本無法進行作業。還有撞上巨大冰山的危險,油田的開發成本相當高。據有關專家的推定,原油的生產成本將達到一桶30美元,與中東地區一桶3美元的成本相比,簡直是天壤之別。因此,1998年雖然計劃過從巴倫支海的油田通過具有破冰功能的油輪將原油運輸到摩爾曼斯克,但由於當時的亞洲金融危機,原油價格驟跌至一桶11美元,計劃被迫擱淺。
但是隨著原油價格的上漲,使情況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油價達到一桶70美元之後,即使伴隨著風險,生產成本高,但仍是可以產生經濟效益的。因此,芬蘭、德國、荷蘭、英國、義大利等歐盟國家和俄羅斯、挪威等已經開始推進一項被稱為ARCOP的計劃,著手解決油田開發和原油輸送問題。該項計劃是從2003年開始實施的,計劃實施之初受到過原油價格低迷的影響,但現在價格的上漲等於吹來了順風,技術上和成本核算上都使生產和輸送成為可能。在日本意識到北極油田的重要性之前,在遼闊的北冰洋上,圍繞原油開發而展開的爭奪戰已經拉開了序幕。
而高緯度地區海底油田開發技術的進步也是日新月異。成本更低、具有破冰能力的30萬噸級油輪的建造,能夠抵禦冰山撞擊的堅固的原油生產平台的建設,直接在北冰洋上將天然氣液化並用運載能力15萬立方米的液化天然氣運輸船運輸天然氣等,這些新技術的確立都給大石油公司帶來了希望。
新技術的開發加上原油價格的持續高漲,北極油田的開發有可能從根本上改變世界的原油供需結構。向歐盟國家大舉出口石油和天然氣、對歐洲經濟具有絕對影響能力的俄羅斯,將藉助北極油田的開發進一步提高其在世界上的地位。
北極,一個美麗的冰雪世界,一個擁有巨大潛力的能源世界,冰封下的「黑色寶藏」誘惑著周邊的各國,蠢蠢欲動。但是對北極的開發潛在的巨大威脅是對全球環境的影響,北極對地球氣候的調節作用是非常關鍵的,若對於進行石油開采必將產生很大破壞,因此,寶藏的取得應首先以保護環境為出發點,甚至為了保護環境而讓寶藏永存地下。
❻ 為什麼北極地區油氣資源會特別豐富
因為北極有富含碳元素的沉積物。 「對北極地區的土地和資源,國際社會並沒有一個明確的法律界定,主權歸誰所有、資源如何分配,國際社會的分歧很大。俄羅斯、美國、加拿大等鄰近北極的國家,都曾聲稱對北極地區擁有主權。」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教授朱豐告訴記者。 早在1907年,加拿大就對北極提出了領土訴求。此後的一個世紀中,國際社會對北極的爭奪在不斷升溫。以美國、俄羅斯、加拿大、丹麥、挪威五個北冰洋沿岸國家最為活躍,北極地區被它們視著為「後院」,多國爭相以各種方式宣示主權和圈佔資源。 2007年,對北極爭奪形成了一個小高潮。當年8月2日,俄羅斯科考隊乘坐深海潛水器,在北冰洋北極點下4261米深海海床底部插上了一面一米高的特製俄羅斯國旗;四天後,美國在西雅圖港起錨一艘重型破冰船,開赴北冰洋「科考」;8月12日,丹麥同樣派出了一支科考隊前往北冰洋。 「北極地區有很強的地緣戰略意義,是非常重要的航道並且資源豐富。在北極爭奪中,北冰洋沿岸的國家在地理和資源佔用上有很大優勢。相關國際法的缺失,其他國家也很難找到確定的理由來制止它們的圈地行為。」朱豐表示。 得到地質學家公認的預測認為,北極地區蘊藏著非常豐富的油氣資源。一項比較樂觀的估計認為,北極潛在可開采天然氣儲量接近80萬億立方米,相當於全球天然氣儲量的45%;潛在可采原油儲量在1000到2000億桶之間。隨著全球油氣資源日益開發殆盡,北極爭奪戰將會更加激烈。 來源:財經國家周刊
❼ 為何石油在北極的儲量如此之多
北冰洋有大量的有機物質、豐富的沉積物、理想的潛在地質,使得該區域擁有如此異常的石油儲備量。 北極地區是指北極圈以北的廣大陸地和海域地區。北極地區已探明的油氣儲量主要分布在俄羅斯西西伯利亞盆地、季曼—伯朝拉盆地和美國阿拉斯加北部斜坡盆地。北極石油能源潛力巨大,據美國地質局2008年評估,北極石油儲量約為900億桶,多數資源分布在海域。目前,北極地區仍有近半數盆地未進行油氣勘探,已發現的油氣田由於氣候、基礎設施以及技術等原因尚未投入開發,是地球上擁有大量剩餘資源且勘探開發程度最低的地區之一。 截至2011年,北極地區總計發現各類油氣田463個。其中,俄羅斯油氣勘探共發現266個油氣田,其次是加拿大、美國、挪威、格陵蘭。俄羅斯已探明石油(含凝析油)儲量358.43億桶,佔北極地區已探明油儲量的58%。截止到2011年6月,北極地區石油累計產量約200億桶。 2012年5月,俄羅斯石油公司與挪威國家石油公司宣布共同對位於鄰近北極地區的俄巴倫支海和獵戶海大陸架地區的四個區塊進行油氣勘探與開發。這表明北極地區豐富的油氣資源正越來越被世界各國所重視,未來這個地區的油氣開發有可能成為世界能源供應的新增長點。 來源:財經界·學術版
❽ 為什麼北極地區的油氣資源如此的豐富
這是由於地理環境導致的。當你看地圖時,你首先注意到的是北極和南極不同。英國倫敦帝國理工學院的地球學家阿拉斯泰爾說:「北極是一片被陸地包圍的海洋,而南極洲是一塊大陸。」
因此,北極地區豐富的油氣資源實際上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大量有機物,大量的沉積岩鎖住了石油和天然氣,以及理想的地質條件。然而,北極地區陸地上油氣資源的積累往往是地質歷史上這些地區被海水淹沒期間形成的油氣資源。
❾ 為什麼北極地區油氣資源如此豐富
因為北極厚厚的蕨類植物和浮游生物組成的有機層,在富含碳元素的黑色岩芯中找到大量浮游生物和其他有機物形成了石油。 隨著全球油氣資源日益開發殆盡,北極爭奪戰將會更加激烈。在這場你爭我搶的北極油氣資源爭奪戰中,中國一直像個「局外人」。目前來看這些所謂的權益對中國來講實現起來並不現實。即使是在很快即將進入實質性開發階段的油氣資源上,中國很難找到分享利益的切入點。 「截止目前,中國政府並沒有拿出一個明確的政策和態度出來。」朱豐告訴記者。雖然中國難以現實性分享到北極油氣開發帶來的好處,卻可能是這場盛宴中潛在的受害者之一。開發北極油氣資源,環境必將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壞,而如果環保做得不到位,後果將會是災難性的。 「北極油氣開發難度很大,既要具有深海油氣開發的技術,還要經受住低溫極寒條件的考驗。中國的石油企業在技術儲備和裝備研製上都還不過關,海洋油氣開發核心技術的落後是關鍵問題。中國企業,最多可以有一些勞務輸出和低端設備的出口機會。」馮躍威表示。 來源:財經國家周刊
❿ 北極地區石油儲量豐富,佔全球未開採石油的13%到30%,圖為「北極地區可能的石油儲量及分布示意圖」,讀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