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自然資源都有哪些
(1)自然資源分布的不平衡性和規律性
以淡水資源為例,一些地方十分豐富(如江南水鄉),可以發展淡水養殖(但在一些時段會發生水災),在某些地方就比較缺少(如西北乾旱地帶)。在新疆庫爾勒市,一年的降雨低於200毫米,蒸發量卻達2500~3000毫米;而在江漢平原的四湖流域地帶,地下水位很高,水災是當地需要注意的一個重要問題。在長江三峽大壩建成以前,每到汛期,人們為了不受水災危害,往往要耗去很多人力、財力和物力。
(2)自然資源的有限性和無限性
自然資源的有限性說明現實的自然資源是很有限的,但是開發利用及其轉化是無限的,這與科技水平關系很大。比如能源,如果只用石油或者煤炭作為能源,其儲藏量比較有限,消耗一噸就減少一噸,再生的時間很長。如果用水能、風能、太陽能、潮汐能、地熱能、生物能等作能源,不僅來源廣闊,也比較經濟。如太陽能,人們可以用作熱源、發電或作動力等多種用途,也可以借用科技支撐將有限的資源開發出無窮的效益。
(3)自然資源的多功能性
自然資源的多功能性表現在自然資源可以有多種用途。如玉米的秸稈,既可以作為養殖業的飼料喂養牲口,用做肥田的肥料,還可以用作沼氣的生產原料,也可以用作工業原料。
(4)自然資源的系統性
這里主要指的是各種自然資源彼此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形成一個整體系統,改變其中一種自然資源或生態系統某種成分,都會形成連鎖反應,從而影響整個自然資源系統的變化。如地表植被破壞→地表徑流增加→水土流失→土地資源損毀→地面蒸發增強→土壤水分減少→地表乾旱→地面空氣乾燥→氣候資源改變。
⑵ 自然資源的資料
自然資源可劃分為:生物資源、農業資源、森林資源、國土資源、礦產資源、海洋資源、氣候氣象、水資源等。 1)環境資源,如太陽光,地熱,空氣和天然水等。這類資源比較穩定,的利用而明顯減少。如能合理開采發展,精心保護,就能水續為人類利用。 2)生物資源,如動物、森林、草場等。這類資源人類使用之後可以通過本身的生產繁殖再生產出來,如能合理開發利用,科學經營管理,也能為人類水續利用。 3)土地資源,包括農用土地、城市土地等。它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勞動對象和勞動資料。 4)礦產資源,包括能源、各種礦物等。它是經過漫長的地質年代形成的,其儲量有限,開發利用之後不能再生,利用一部分就少一部分,直至枯竭
⑶ 地球七大自然資源數據資料
全球最權威的獨立環保機構———世界自然保護基金會(WWF)9日發表了迄今為止最詳盡的有關地球資源狀況的報告。該報告預測,由於目前人類對自然資源的利用超出其更新能力的20%,如果各國政府再不進行干預,2030年後人類的整體生活水平將會下降。
這份2002年度《活著的地球》報告是依據來自全球范圍的科學數據進行計算分析後作出的,其中「地球活力指數」和「全球生態影響指數」是最重要的兩個數據參考指數。
報告認為,目前人類的透支消費是不能長期持續的。報告指出,由於人類的過度消耗,在過去的30年間人類的經濟活動使得地球上的生物種類減少了35%,其中淡水生物減少了54%;海洋生物種類減少35%;森林物種減少15%。
報告估計,如果按照目前消耗自然資源的速度和全球人口增長速度測算,未來人類對自然資源的「透支」程度將以每年20%的速度不斷增加。這意味著,到2050年,人類所要消耗資源的將是地球生物潛力的1.8至2.2倍,換句話說,到那時,可能需要兩個地球才能滿足人類對於自然資源的需求。但是,我們有兩個地球嗎?
報告還指出,目前地球上可供生物生長的土地和海洋面積總共為114億公頃,即全球每60億人口僅有1.9公頃的土地或海洋可供利用。
這份報告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向世人發出警告說,人類、特別是西方發達國家正以遠遠超出地球負荷的高速度耗用有限的地球資源。其中,美國是地球資源的頭號耗費大國,人均耗用資源量是同屬發達工業國英國的2倍,是一些非洲國家人均消耗量的24倍還多!報告指出,美國人均擁有的海陸面積為5.27公頃,但他們消耗的卻是9.7公頃地域內的資源,差額部分當然來自不發達國家。而非洲人均擁有1.55公頃海陸面積,但他們實際能用到的資源只有1.36公頃。
為此,報告嚴肅地批評指出,富有發達國家的浪費生活模式是導致地球自然資源被高速耗費的主要原因。如果這種趨勢不改變,到2050年,全球海洋漁產資源將枯竭,能吸收人類所排放的二氧化碳的原始森林將被完全摧毀,大量水源被污染,干凈水源變得極為稀少,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資源環境將岌岌可危。
報告的主要起草人喬納森.洛認為,要想制止這一趨勢、達到可持續發展,就必須採取四個方面的措施:通過改進技術降低能源消費,採用更為節約的消費方式,控制人口增長和保護生態系統。
據悉,今年8月26日至9月2日期間,「世界可持續發展峰會」將在南非的約翰內斯堡召開。世界自然保護基金會趕在峰會召開前一個月發表這份報告,旨在呼籲各國政府不要只顧及眼前的政治利益,真正做到放眼長遠,切實提高教育和醫療水平,通過控制出生率有效抑制人口增長。
可持續發展
本世紀中葉以來,資源、環境、人口等社會、經濟和政治問題日益尖銳和全球化,所謂「人類困境」問題吸引了越來越多的研究者。其中,羅馬俱樂部的研究成果最引人注目。羅馬俱樂部成立於1968年4月,是一個由知名科學家、經濟學家和社會學家組成的小團體。
1972年3月,米都斯領導的一個17人小組向羅馬俱樂部提交了一篇研究報告,題為《增長的極限》。他們選擇了5個對人類命運具有決定意義的參數:人口、工業發展、糧食、不可再生的自然資源和污染。報告的結論是:地球是有限的,人類必須自覺地抑制增長,否則隨之而來的將是人類社會的崩潰。這一理論又被稱為「零增長」理論。
「零增長」理論誕生後,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認真思考全球范圍內的長期發展問題。1987年,聯合國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提出了一個報告,題為《我們共同的前途》,報告中設計了一個「可持續發展」的模式。1992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又通過一個「可持續發展戰略」。目前,「可持續發展」一詞已風靡全球,成了世界各國政府和公眾關注的熱點和各行各業專家學者研討的焦點。(本報記者孫佳華)
人類每年的消耗量已經超出地球產出量的20%,當今平均每個人使用了2.2公頃的土地所能提供的自然資源,實際上地球所能提供的資源限度是每個人1.8公頃———
新報告檢驗了149個國家的自然及資源狀況
你是不是感受到我們現在的物質已經特別豐富了?我們現在不但衣食無憂,而且許多物品還可以用的時候就被我們當作垃圾丟棄了。前不久出爐的《2004年地球生態報告》指出:人類每年的消耗量已經超出地球產出量的20%,我們已經在大大透支子孫後代的資源了。
《2004年地球生態報告》是世界自然基金會「地球生態報告」系列出版品的第五版,這一系列的報告主要目的是探索人類對地球的沖擊,檢驗了149個國家的自然及資源狀況。這份新報告指出,地球的健康狀況正在急劇地衰退,起因是人們對於自然資源的消耗量日益增加,北美洲的發達國家對資源的浪費尤其嚴重。這一報告警告說,隨著這些區域的發展及消耗更多的資源,對於地球資源的壓力將會不斷增加。「我們目前消耗自然資源的速度比大自然更新的速度要快,」世界自然基金會總幹事馬丁說,「除非各國政府重新恢復我們對自然資源的消耗和地球再生能力間的平衡,否則我們將無法償還這些生態債務。」
新報告的評估結果主要依據兩項指標:「地球生態指數」和「生態足跡」。所謂「地球生態指數」,是指地球上生物數量的變化情況。新報告顯示,人類近年來所消耗的自然資源已超過地球所能生產的20%。所謂「生態足跡」,是指人們從事農、林、牧、漁業和纖維生產、維持能源消耗和容納基礎設施的全部陸地和海洋面積,也就是人類開發自然的面積,這其中還包括自然為了處理人類的排泄物、污染物所需要的面積。比如說,一個人的糧食消費量可以轉換為生產這些糧食所需要的耕地面積,他所排放的二氧化碳總量可以轉換成吸收這些二氧化碳所需要的森林、草地或農田的面積。「生態足跡」不斷擴大的狀況在工業化國家尤其嚴重
新報告顯示,人類的「生態足跡」從1961年以來已增長了2.5倍。當今人類平均的生態足跡為:平均每個人使用了2.2公頃的土地所能提供的自然資源,這是將地球的113億公頃富有生命力的土地和海洋區域除以全球61億人口計算得出的;然而,實際上地球所能提供的資源限度是每個人1.8公頃,人均生態赤字達0.4公頃。「生態足跡」的值越高,人類對生態的破壞就越嚴重。由於人類過度開發自然資源的情況越來越嚴重,導致濕地、草原、森林、海洋等良性生態區域的面積減少,或者遭到了不可逆的破壞。
「生態足跡」不斷擴大的狀況在工業化國家尤其嚴重,西方人正在以難以維持地球可持續發展的極端水平消耗資源。北美人均資源消費水平不僅是歐洲的2倍,甚至是亞洲或者非洲人均資源消費的7倍。德國人均「生態足跡」達到4.8公頃,北美國家甚至達到9.2公頃。在所有國家中,阿聯酋以其高水平的物質生活和近乎瘋狂的石油開采「榮登榜首」———人均生態足跡達9.9公頃,是全球平均水平的4.5倍;美國、科威特緊隨其後,以人均生態足跡9.5公頃位居第二。貧困的阿富汗則以人均0.3公頃生態足跡位居最後。而中國排名第75位,中國人均自然資源消耗量僅為1.5公頃,雖然低於全球平均值,但是由於我國人口太多,我國國土所能提供人均資源限度僅為0.8公頃,人均生態赤字高於全球的平均水平。
新報告的數據顯示,全球年人均新的水資源開采量為650立方米,中國年人均新的水資源開采量為430立方米;全球年人均水資源消耗量為8870立方米,中國年人均水資源消耗量為2240立方米。可見,水資源的開采速度遠遠跟不上人們的用水量,全球的大河如尼羅河、黃河和科羅拉多河存在著過度使用水源的情況,通常在旱季難以流至海洋。因此,全球濕地和內陸水系逐漸乾涸。
在對所有自然資源的消耗中尤其嚴重的是人類對能源的消耗量,其中對化石燃料如煤、天然氣和石油的使用量占據主導地位,這是在1961年以來人類資源消耗增長最快的指數。世界自然基金會指出,對能源的過度使用正在使人類遭受氣候變化的威脅,政府、工業界和公眾應該及時轉向使用可再生能源、推廣節能技術、節能建築和節能交通系統。
「可持續的生活和高質量的生活有時有些矛盾。」《2004年地球生態報告》的作者之一瓊納桑·拉赫說,「然而我們還是需要停止對自然資源的浪費,重新恢復在發展中國家和工業化國家之間的平衡關系,這樣才有利於全球的可持續發展,讓我們生活在一個綠色的地球上,而不是充滿垃圾和廢氣的地球上。」
解放日報報道:全球最權威的獨立環保機構———世界自然保護基金會(WWF)
9日發表了迄今為止最詳盡的有關地球資源狀況的報告。該報告預測,由於目前人類對
自然資源的利用超出其更新能力的20%,如果各國政府再不進行干預,2030年後
人類的整體生活水平將會下降。
這份2002年度《活著的地球》報告是依據來自全球范圍的科學數據進行計算分
析後作出的,其中「地球活力指數」和「全球生態影響指數」是最重要的兩個數據參考
指數。
報告認為,目前人類的透支消費是不能長期持續的。報告指出,由於人類的過度消
耗,在過去的30年間人類的經濟活動使得地球上的生物種類減少了35%,其中淡水
生物減少了54%;海洋生物種類減少35%;森林物種減少15%。
報告估計,如果按照目前消耗自然資源的速度和全球人口增長速度測算,未來人類
對自然資源的「透支」程度將以每年20%的速度不斷增加。這意味著,到2050
年,人類所要消耗資源的將是地球生物潛力的1.8至2.2倍,換句話說,到那時,
可能需要兩個地球才能滿足人類對於自然資源的需求。但是,我們有兩個地球嗎?
報告還指出,目前地球上可供生物生長的土地和海洋面積總共為114億公頃,即
全球每60億人口僅有1.9公頃的土地或海洋可供利用。
這份報告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向世人發出警告說,人類、特別是西方發達國家正以遠
遠超出地球負荷的高速度耗用有限的地球資源。其中,美國是地球資源的頭號耗費大
國,人均耗用資源量是同屬發達工業國英國的2倍,是一些非洲國家人均消耗量的24
倍還多!報告指出,美國人均擁有的海陸面積為5.27公頃,但他們消耗的卻是9.
7公頃地域內的資源,差額部分當然來自不發達國家。而非洲人均擁有1.55公頃海
陸面積,但他們實際能用到的資源只有1.36公頃。
為此,報告嚴肅地批評指出,富有發達國家的浪費生活模式是導致地球自然資源被
高速耗費的主要原因。如果這種趨勢不改變,到2050年,全球海洋漁產資源將枯
竭,能吸收人類所排放的二氧化碳的原始森林將被完全摧毀,大量水源被污染,干凈水
源變得極為稀少,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資源環境將岌岌可危。
報告的主要起草人喬納森·洛認為,要想制止這一趨勢、達到可持續發展,就必須
採取四個方面的措施:通過改進技術降低能源消費,採用更為節約的消費方式,控制人
口增長和保護生態系統。
據悉,今年8月26日至9月2日期間,「世界可持續發展峰會」將在南非的約翰
內斯堡召開。世界自然保護基金會趕在峰會召開前一個月發表這份報告,旨在呼籲各國
政府不要只顧及眼前的政治利益,真正做到放眼長遠,切實提高教育和醫療水平,通過
控制出生率有效抑制人口增長。
可持續發展
本世紀中葉以來,資源、環境、人口等社會、經濟和政治問題日益尖銳和全球化,
所謂「人類困境」問題吸引了越來越多的研究者。其中,羅馬俱樂部的研究成果最引人
注目。羅馬俱樂部成立於1968年4月,是一個由知名科學家、經濟學家和社會學家
組成的小團體。
1972年3月,米都斯領導的一個17人小組向羅馬俱樂部提交了一篇研究報
告,題為《增長的極限》。他們選擇了5個對人類命運具有決定意義的參數:人口、工
業發展、糧食、不可再生的自然資源和污染。報告的結論是:地球是有限的,人類必須
自覺地抑制增長,否則隨之而來的將是人類社會的崩潰。這一理論又被稱為「零增長」
理論。
「零增長」理論誕生後,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認真思考全球范圍內的長期發展問題。
1987年,聯合國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提出了一個報告,題為《我們共同的前
途》,報告中設計了一個「可持續發展」的模式。1992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
會」又通過一個「可持續發展戰略」。目前,「可持續發展」一詞已風靡全球,成了世
界各國政府和公眾關注的熱點和各行各業專家學者研討的焦點。
⑷ 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資源主要有幾種
1、土地資源
土地是人類從事生產活動的最重要的資源,也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按土地與經濟活動的關系,大致分為農業用地、工業交通用地、城鄉居民點用地和其他類型土地(如荒山、荒地、沼澤、海塗、沙漠等)。
地球上各類土地資源的地理分布有很大差異,各國各地區土地利用的特點和程度也不盡相同。
2、水資源
自然界的水資源包括地表水(海洋、冰川、江河、湖泊和沼澤)、地下水和大氣水 3種類型。地球上的水資源共約1386×107億立方米。
其中絕大部分是海洋水,陸地水約佔3.3%。其中 30.4%分布在河流、湖泊、土壤和地下 600米以內的含水層,便於人類利用,其餘的分布在極地和山嶽冰川、永久雪蓋、永久凍土中。
3、礦產資源
礦產資源是人類社會最重要的物質生產資料來源之一。由於礦產資源的儲量、產量和質量以及地理分布的區域性,對於經濟區劃的制定和生產布局的規模、投資、時序具有決定性的影響,因此礦產資源往往被視為資源地理最重要的研究內容。
4、氣候資源
由光照、熱量(溫度)、降水、風力等要素組成的各種氣候資源與人類社會的關系十分密切,特別是光、熱、水、風等氣候要素與相應的土地、生物、水資源的地域組成,往往對發展農、林、牧、副、漁各業和旅遊業提供一定的條件。
因此,了解一國一地區氣候資源的地域差異、歷年和季節變化的特點,以及與其他資源的組合特點,是進行農業區劃,合理調整作物布局和進行旅遊業布局的先導因素之一。
5、海洋資源
隨著生產的發展和生活的提高對資源的需求量日益增加,以及科學技術的進步,海洋開發已成為當今世界開發利用自然資源的重要方向之一。
海洋資源包括海水資源(可提取各種化學元素和製取淡水)、海底礦產資源(石油、天然氣和錳結核等)、海洋生物資源、海洋空間資源(可建立海底居所、海底倉庫、人工島等)、海洋能(包括潮汐、波浪、海流等)。
因此,調查研究各種海洋資源的數量、質量、區域分布及其合理開發利用,已被許多國家列為重大新課題。
6、生物資源
地球上生物物種浩繁,按其與人類社會生活和經濟活動的關系,可分為植物資源和動物資源兩類。前者包括栽培植物和自然植物;後者包括飼養動物和野生動物。生物資源是人類生活資料的重要來源,也是加工工業的部分原料來源。
隨著工業的發展和人口的增長,合理利用生物資源,保護野生動、植物資源,維持自然界的生態平衡,已為世界各國普通重視。
⑸ 地球上的自然資源包括哪些
生物資源
農業資源
森林資源
礦產資源
海洋資源
氣候氣象
水資源
⑹ 關於地球資源的資料
地球資源指的是:地球能提供給人類衣、食、住、行、醫所需要的物質原料,也稱為"自然資源"(Natural Resources)。
陸地上重要的自然資源有六種,它們是:1)淡水、2)森林、3)土地、4)生物種類、5)礦山、6)化石燃料(煤炭、石油和天然氣)
礦產資源
地球是人類棲身之所,衣食之源。地球上的礦物已知有3300多種,並構成多樣的礦產資源。人類目前使用的95%以上的能源、80%以上的工業原材料和70%以上的農業生產資料都是來自於礦產資源。
礦產資源一般分為金屬礦產、非金屬礦產、能源礦產等,有固體、液體、氣體三種形態。
地球資源是有限和不可再生的,對礦產資源的過度掘取和不合理的開發利用,必將帶來資源的枯竭和對地球生態環境的負面影響。合理有效地利用地球資源,維護人類的生存環境,已經成為當今世界所共同關注的問題。
礦產資源被譽為現代工業的「糧食」和「血液」,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命脈。礦產資源不僅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更是全球經濟的產業基礎。
不僅在經濟領域,礦產資源同樣在政治領域顯示著其重要的價值。縱觀上個世紀大大小小幾百次戰爭,無論是兩次世界大戰,抑或是海灣戰爭,除了對領土的爭奪外,各種礦產資源的佔有權更是常常成為引發戰爭爆發的導火索。而為了保證國家在非常時期的安全,世界上有許多國家很早就著手進行礦產資源的戰略儲備。
人口資源環境
環境問題的三種主要類型是資源利用、人口增長和環境污染。
資源利用:人們所利用的環境中的任何東西都是自然資源。一些自然資源能在一個相對比較短的時間內自然地恢復或再生,稱為可再生資源。可再生資源包括陽光、風和樹木等。一些自然資源是不能被恢復或再生的,我們稱它們為不可再生資源,如煤、石油和其它金屬和非金屬礦產資源。當不可再生資源被過度開發利用時,最終必將會枯竭。
人口增長:隨著醫學、農業的發展和衛生條件的改善,人的壽命得到延長,死亡率開始下降,全球人口數量在不斷增長。但是,隨著人口的不斷增長,對資源均需求也同步增長。因此,人口與資源是人類社會發展的一大矛盾。
環境污染:環境對生物產生負面影響的任何變化稱為環境污染。環境污染經常是伴隨著有益於人類的活動而產生的,例如煤來發電帶來了大氣污染,用殺蟲劑殺死農作物的害蟲帶來了土壤環境污染等。環境污染的重要因素是人類活動對地球的侵害。
能源
能源是可以為人類提供能量的自然資源,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社會賴以發展的物質基礎。
煤炭
:煤是由遠古的植物因埋在地下而形成的一種固態化石燃料。
雖然煤炭的燃燒造成環境污染,但在未來的100年裡,煤炭仍然是一種主要的能源。潔凈煤燃燒技術成為當前能源領域開發的熱點,許多國家都在開發保持空氣清潔的煤炭燃燒技術。
石油:石油又叫原油,它是一種濃稠的黑色液體,由幾億年前生活在海洋中和較淺的內海中的小動物、海藻、原生生物形成的。大多數的石油儲藏在地下砂岩層或石灰岩層的小孔中。石油的形成需要幾億年的時間,從這一點上講,它是一種不可再生的資源。
把地下石油開采出來後,通過加熱蒸餾,從原油中可以分離出燃料和其他產品。石油佔全世界能源消費的1/3以上,它是大多數汽車、飛機和輪船的燃料。許多家庭也用石油取暖。塑料、油漆、葯品和化妝品等都是從原油中提取的。
天然氣:天然氣是儲存於地下多孔岩石或石油中的可燃氣體,它的成因與石油的成因相似。由於它比石油輕,所以常位於石油上部。我國西部也有單獨成礦的天然氣礦藏。
天然氣具有清潔、價格低廉和供應安全等特點,它的缺點是極易燃燒,氣體泄露會引起爆炸,並發生火災。
開發清潔能源:像其他活動一樣,自然資源的生成需要消耗一定的能量,大規模的用水、土地的恢復、地貌的改造等都離不開大量的能源消耗。大量使用化石能源而造成的環境惡化危害著地球。人類惟一的出路就是尋求替代能源——可再生能源。
可再生能源:包括水電能、風能、波動能、潮汐能、地熱能、生物能、太陽能等等。
地球上的自然資源分為"
可再生
包括水電能、風能、波動能、潮汐能、地熱能、生物能、太陽能等等。
不可再生
分為兩大類。
可再生的自然資源指的是在太陽光的作用下,可以不斷自己再生的物質。最典型的可再生資源有植物、生物質能、太陽能、風能等。
地球上不可再生的自然資源主要有石油、煤炭、天然氣和其它所有礦產資源。它們經過了上億年才得以形成,因此不可再生。這些資源的儲量隨著人類的消耗而越來越少。
地球上的生物物種也是寶貴的不可再生自然資源。任何一種生物的滅絕意味著地球永久性地丟失了一個物種獨特而珍貴的基因庫。因此,如果是由人的活動造成的物種滅絕,其損失將無法估量
⑺ 自然資源的類型有哪些
自然資源就是天然存在的可以直接用於人類社會生產和生活的物質,包括土地資源、森林資源、水資源、氣候資源、生物資源、礦物資源以及以山水自然風光為主的旅遊資源等。
自然資源是自然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人類的生產、生活都離不開自然環境。自然資源為工農業生產提供了基礎、原料、動力,是經濟建設不可缺少的物質保證。但是,人類活動又在同時影響著自然環境和自然資源,特別是由於人口的迅猛增長和科技的進步,人類對自然資源的需求和影響越來越大。因此,合理開發利用自然資源和保護自然資源,已經是擺在人類面前的重大課題。
⑻ 我們能夠利用的自然資源有哪些
主要有生物資源、農業資源、森林資源、國土資源、礦產資源、海洋資源、氣候氣象、水資源等。
1)環境資源,如太陽光,地熱,空氣和天然水等。這類資源比較穩定,但利用而明顯減少。如能合理開采發展,精心保護,就能水續為人類利用。
2)生物資源,如動物、森林、草場等。這類資源人類使用之後可以通過本身的生產繁殖再生產出來,如能合理開發利用,科學經營管理,也能為人類水續利用。
3)土地資源,包括農用土地、城市土地等。它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勞動對象和勞動資料。
4)礦產資源,包括能源、各種礦物等。它是經過漫長的地質年代形成的,其儲量有限,開發利用之後不能再生,利用一部分就少一部分,直至枯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