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資源管理 » 武漢有哪個省資源
擴展閱讀
貸代運輸費用英語怎麼寫 2025-05-15 11:56:56
沈陽石油大學有多少所 2025-05-15 11:49:41

武漢有哪個省資源

發布時間: 2022-05-31 18:49:49

㈠ 請問武漢是哪個省的

截至2019年,武漢隸屬於湖北省。

截至2019年,湖北省全省有12個省轄市,1個自治州,39個市轄區,24個縣級市(其中3個省直管市),37個縣,2個自治縣,1個林區。

省轄市依次是武漢市、黃石市、襄陽市、荊州市、宜昌市、十堰市、孝感市、荊門市、鄂州市、黃岡市、咸寧市、隨州市,自治州為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武漢,簡稱「漢」,俗稱「江城」,位於中國中部、湖北省東部、長江與漢江交匯處,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國中部地區的中心城市,是全國重要的工業基地、科教基地和綜合交通樞紐,也是湖北省省會。

地理位置為北緯29°58′~31°22′,東經113°41′~115°05′。在平面直角坐標上,武漢市東西最大橫距134千米,南北最大縱距約155千米,形如一隻自西向東翩翩起舞的彩蝶。

武漢的最東邊在新洲區徐古街將軍山村,最西邊在蔡甸區侏儒街國光村,最南邊在江夏區湖泗街均堡村,最北邊在黃陂區蔡店街李沖村。

(1)武漢有哪個省資源擴展閱讀:

武漢歷史悠久,早在距今8000年~6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早、中期,先民們就在這水網之域繁衍生息,用石制器具拓現遠古文明。

黃陂區盤龍湖畔的盤龍城,築於商代,距今約有3500年的歷史。東漢末年,江北先後稱曲陽縣、沌陽縣、漢津縣、漢陽縣(606年),江南先後稱汝南縣、江夏縣(589年)。

自漢以降經南北朝至元、明,武漢成為水陸交通樞紐,商賈輻輳。明代中期成化年間,由漢陽龜山之南入江的漢江主道改由山北入江,由此而形成漢口新鎮,奠定了武漢三鎮的地理基礎。

明末清初,漢口以商業大鎮卓立華中,與北京、蘇州、佛州並稱「天下四聚」,又與朱仙鎮、景德鎮、佛山鎮同稱天下「四大名鎮」,成為「楚中第一繁盛處」。

清康熙四年(1665年),清政府在漢陽門外白鱔廟下設「常關」,徵收國內商貨通過稅。清咸豐七年(1857年),湖廣總督官文又分設宗關(今漢口上茶庵)、漢關(今漢口下茶庵)等10個征稅關卡。

1858年《天津條約》簽訂後,漢口被辟為對外通商口岸。1861年3月,漢口正式對外開埠。漢口對外開放後,湖廣總督官文上奏清政府於1862年1月1日設立江漢關,並於次年正式徵收關稅。

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分漢水以北地置夏口廳,治所即今漢口。至此,漢口與漢陽城區、武昌城區統稱「三鎮」。

1889年,張之洞出任湖廣總督後,在漢施行洋務「新政」,興辦工廠和學校,編練新軍,民族工業乘勢得到發展,為武漢近代工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使武漢成為中國近代工業的發祥地之一。

1911年10月10日,資產階級領導的辛亥革命在武漢爆發,建立了湖北軍政府,推翻了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1926年12月,國民政府遷都武漢。1927年1月,漢口、武昌合並為武漢市,劃為京兆區。

1949年5月16日,武漢解放,武漢市正式建置。三鎮合並建制為中央直轄市。1954年6月改為湖北省轄的省會城市,1984年5月被中共中央、國務院批准為經濟體制綜合改革試點城市、計劃單列市。

1986年12月被國務院命名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1992年7月被國務院批准為對外開放城市。

2007年12月經國務院同意,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發文批准設立武漢城市圈(位於湖北東部,以武漢市為龍頭,由武漢市和周邊黃石市、鄂州市、黃岡市、孝感市、咸寧市、仙桃市、潛江市、天門市等9個城市組成,

土地面積5.78萬平方千米,人口3123萬人,圈域生產總值占湖北生產總值總量的61%,集中了湖北工農業、交通建設、文化教育的精華部分)為全國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綜合配套改革實驗區。

2010年1月,國務院《關於同意支持東湖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建設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的批復》,使東湖高新區成為繼中關村後中國第二個「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也是中部地區首個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

2010年11月國務院批准,同意武漢吳家山經濟開發區升級為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2013年3月,經國務院批准,商務部同意武漢吳家山經濟開發區更名為武漢臨空港經濟技術開發區。至此,武漢市正式形成了三大國家級經濟開發區分立三鎮鼎足開發的局面。

2015年,武漢市被國家定位為「國家創新型城市試點」「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區」,獲得「全國文明城市」稱號。同年7月,武漢城市圈獲批成為首個科技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

2016年,經國務院批復同意,國家發改委發布《促進中部地區崛起「十三五」規劃》,明確支持武漢建設國家中心城市。

同年,《武漢市系統推進全面創新改革試驗方案》正式獲得國務院批復。6月,國家《長江經濟帶發展規劃綱要》正式印發,重點布局三大城市群,將武漢列為超大城市,打造內陸開放型經濟高地。

2017年武漢蟬聯全國文明城市、國家衛生城市榮譽稱號,再次奪得「長安杯」,榮膺首批國家食品安全示範城市、中國旅遊休閑示範城市,成功入選世界設計之都,再次獲得C40城市(致力於應對氣候變化、城市碳低排放的國際城市聯合組織)的「城市的未來獎」。

㈡ 武漢人文環境和自然環境的優勢

武漢市屬北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具有常年雨量豐沛、熱量充足、雨熱同季、光熱同季、冬冷夏熱、四季分明等特點。武漢年平均氣溫15.8℃-17.5℃,極端最高氣溫41.3℃(1934年8月10日),極端最低氣溫為-18.1℃(1977年1月30日)。

年無霜期一般為211天-272天,年日照總時數1810小時-2100小時,年總輻射104千卡/平方厘米-113千卡/平方厘米,年降水量1150毫米-1450毫米,降雨集中在每年6月-8月,約佔全年降雨量的40%左右。

武漢市,長江中游特大城市、湖北省的省會,總面積8494平方千米。被譽為「百湖之市」,擁有中國最大的城中湖——東湖。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楚文化的發祥地之一。武漢是辛亥革命武昌首義之地,也是國內科教名城,高校數量居全國第三。

轄13個行政區:江岸區、江漢區、硚口區、漢陽區、武昌區、青山區、洪山區、蔡甸區、江夏區、黃陂區、新洲區、東西湖區、漢南區。

武漢是一個多民族散雜而居的城市。截至2014年,武漢共有50個民族,其中少數民族49個,共5.42萬人,佔全市總人口的0.7%。少數民族中,回族人口最多(2萬多人),其次是土家族(1萬多人)。


(2)武漢有哪個省資源擴展閱讀

武漢地區考古發現的歷史可以上溯到距今8000年-6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早、中期,其考古發現有東湖放鷹台遺址的含有稻殼的紅燒土、石斧、石錛以及魚叉。市郊黃陂境內的張西灣古城遺址為4300年前古人類生活的重要遺存。盤龍城遺址是距今約3500年前的商朝方國宮城。

春秋戰國時期,武漢屬楚國管轄。西漢時期有庶民在邾縣(今武漢新洲區)孔子山掘出一塊石碑,上刻「孔子使子路問津處」八個秦隸大字,淮南王劉安遂就地建廟徵召學士講學,是為「問津書院」。

㈢ 武漢屬於哪裡的是一個省、還是一個市

武漢是屬於湖北省,湖南省的省會,是市。

拓展資料:

武漢簡介:武漢,簡稱「漢」,別稱「江城」,是湖北省省會和特大城市,中國中部地區的中心城市,長江經濟帶核心城市,全國重要的工業基地、科教基地和綜合交通樞紐,也是中央軍委武漢聯勤保障基地駐所。全市下轄13個市轄區,總面積8494.41平方公里,2017年常住人口1091.4萬人。

武漢地處江漢平原東部、長江中游。世界第三大河長江及其最大支流漢江橫貫市境中央,將武漢中心城區一分為三,形成武漢三鎮(武昌、漢口、漢陽)隔江鼎立的格局,市內江河縱橫、湖港交織,水域面積佔全市總面積的四分之一,構成了武漢濱江濱湖的水域生態環境。武漢有「九省通衢」之稱,是中國內陸最大的水陸空交通樞紐、長江中游航運中心,其高鐵網輻射大半個中國,擁有55條國際和地區航線,是華中地區唯一可直航全球四大洲的城市。

武漢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楚文化的重要發祥地,境內盤龍城遺址有3500年歷史。春秋戰國以來,武漢地區一直是中國南方的軍事和商業重鎮。清末洋務運動促進了武漢工業興起和經濟發展,使其成為近代中國重要的經濟中心。武漢是中國民主革命的發祥地,武昌起義作為辛亥革命的開端,具有重要歷史意義。

2016年10月,中共中央發布的《長江經濟帶發展規劃綱要》將武漢列為超大城市;同年12月,國家發改委明確要求武漢加快建成以全國經濟中心、高水平科技創新中心、商貿物流中心和國際交往中心四大功能為支撐的國家中心城市。

2019年10月,第七屆世界軍人運動會將在武漢舉行

㈣ 為武漢送去資源有哪些國家和地方

有日本,俄羅斯,韓國,加拿大都未無翰送去了物資

㈤ 武漢有哪些資源

首先是水
還有鋼鐵,應為有一個武鋼在這里,
還有教育資源,在單個城市中武漢擁有全國最多的大學

㈥ 武漢在哪個省份

江城江城是武漢市的簡稱,也是武漢的美稱。來源於「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之古詩詞。而武漢市是湖北省省會,中國重要的中心城市,華中地區政治、經濟、文化、金融中心。世界第三大河長江及其最大支流漢水在市區內交匯,將市區一分為三,形成漢口、漢陽和武昌三鎮。全市現轄13個城區,3個國家級開發區,面積8467平方公里,人口831萬人。武漢作為楚文化發祥地之一,歷史悠久,文化源遠流長。早在新石器時代(一萬多年以前),這里就有先民生息繁衍。據考證,位於武漢市北郊的盤龍城遺址,是距今3500年前的商代方國宮城。明清時代,漢口成為全國聞名的商埠,是當時四大名鎮之一。近代武漢,作為民主革命的發祥地,譜寫了光輝的歷史篇章。武漢風景秀麗,名勝眾多。名聞天下的黃鶴樓,位居「江南三大名樓」之首。「江城明珠」東湖,是國家級風景名勝區。「佛都古剎」歸元寺,內藏惟妙惟肖五百羅漢。此外,還有古琴台、晴川閣、楚天台等古跡名勝,令人流連忘返。綜合經濟實力改革開放以來,武漢市經濟發展十分迅速,國民經濟持續穩定增長。特別是1992年被確定為沿江對外開放城市後,經濟規模和綜合實力不斷增強。1992-1998年經濟年均增長率達16%,高出全國、全省平均水平,連續多年位居"中國城市綜合實力50強"的第六位。區位和資源武漢地理坐標為北緯30°33"、東經114°19"。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常年雨量充沛,平均無霜期約250天以上,年平均氣溫16.3℃。武漢地形屬殘丘性沖擊平原,大部分在海拔50米以下。武漢位於中國經濟地理中心,交通四通八達,歷來有「九省通衢」之稱,東去上海、西抵重慶、南下廣州、北上京城,距離均在1000公里左右。武漢有豐富的自然資源。武漢農業生產條件優越,水利資源豐富,被稱為「百湖之市」。武漢有各類礦藏33種,礦點154處,潛在經濟價值8400多億元,尤其是冶金輔料和建築材料豐富,並擁有全國最大的熔劑石灰岩、白雲岩和石英砂岩基地,膨潤土儲量居全國第一位。武漢的最顯著的資源優勢,可以概括為「二厚」。即「得水獨厚」,武漢臨江傍水,湖泊星羅棋布,水資源相當豐富,總量大大超過了現有工農業生產和城鎮居民用水總量;「得中獨厚」,武漢是我國經濟地理的心臟,在西部大開發戰略的推動下,我國新的經濟發展將形成東-中-西「H」型格局,武漢將成為重要的戰略大支點。這種經濟發展的強輻射效應必然帶動武漢城市超常規發展。產業結構及市場潛力在新世紀里,武漢將著力推進產業和功能的深度開發,建立可持續發展的城市經濟系統。推進產業深度開發,重點是大力發展通信及電子信息、生物工程及新醫葯、光機電一體化、新材料、激光、軟體等產業,改造和提升鋼鐵、汽車、機械等產業,逐步把武漢建成全國重要的高新技術產業基地。利用外資 改革開放以來,武漢牢牢抓住「開口」和「開放」的歷史性機遇,充分利用國家各項優惠政策條件,適時制定「開放先導」方針,始終堅持「以開放促改革、以改革開放促發展」的策略,積極利用外資,初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經濟外向度進一步提高。1980年我市批准設立第一家中外合資企業、向國際資本市場邁出重要的第一步,特別是1992年國家批准我市為沿江對外開放城市以來,我市利用外資不僅規模不斷擴大,而且質量和水平不斷提高,領域不斷拓寬。武漢良好的投資環境和可觀的投資回報,吸引了包括世界500強企業在內的大批國際知名跨國公司的投資。外商投資武漢的信心不斷增強。教育與科技武漢是華中地區的科技文化教育中心,科技教育綜合實力位居全國大中城市第3位,僅次於北京和上海。基礎設施與城市功能

㈦ 武漢的介紹

武漢,簡稱「漢」,俗稱「江城」,位於中國中部、湖北省東部、長江與漢江交匯處,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國中部地區的中心城市,是全國重要的工業基地、科教基地和綜合交通樞紐,也是湖北省省會。

武漢具有3500年歷史,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中國楚文化的發祥地之一。武漢是辛亥革命武昌首義之地,也是國內科教名城,高校數量居全國第三。武漢的高新技術產業、汽車產業和商貿流通產業在國內佔有重要地位。

武漢地理位置為北緯29°58′~31°22′,東經113°41′~115°05′。在平面直角坐標上,武漢市東西最大橫距134千米,南北最大縱距約155千米,形如一隻自西向東翩翩起舞的彩蝶。

武漢的最東邊在新洲區徐古街將軍山村,最西邊在蔡甸區侏儒街國光村,最南邊在江夏區湖泗街均堡村,最北邊在黃陂區蔡店街李沖村。

(7)武漢有哪個省資源擴展閱讀

截至2019年12月,武漢轄江岸、江漢、硚口、漢陽、武昌、青山、洪山、蔡甸、江夏、黃陂、新洲、東西湖、漢南13個行政區及武漢經濟開發區、東湖新技術開發區、東湖生態旅遊風景區、武漢臨空經濟技術開發區、武漢化學工業區和武漢新港6個功能區。具體介紹以下幾個區:

1、青山區是湖北省武漢市中心城區之一、武昌的重要組成部分,地處長江中游南岸,東與洪山區接壤,西與武昌區毗鄰,南倚東湖風景區,北瀕萬里長江,與天興洲隔江相望。

2、洪山區,隸屬湖北省武漢市,因境內有洪山而得名,位於武漢市東南部,東與鄂州市隔長江相望,南鄰江夏區,西北環抱武昌區、青山區, 東北與新洲區隔江相望,介於東經114′7″~114′38″之間,北緯30′28″~30′42″之間。

3、武漢新港是由武漢、鄂州、黃岡、咸寧4市港口岸線統一規劃建設而成,目標是「億噸大港、千萬標箱」。武漢新港的左岸從武漢市黃陂區武湖窯頭至黃岡蔡胡廖,岸線全長59.72公里;右岸從青山武鋼運河口至鄂州長港出口,岸線全長71.31公里。

㈧ 湖北省武漢的自然資源

地質、地貌:武漢市地質結構以新華夏構造體系為主,幾乎控制全市地質構造的輪廓。地貌屬鄂東南丘陵經漢江平原東緣向大別山南麓低山丘陵過渡地區,中間低平、南北丘陵、崗壟環抱,北部低山林立。全市低山、丘陵、壟崗平原與平坦平原的面積分別占土地總面積的5.8%、12.3%、42.6%和39.3%。海拔高度在19.2米至873.7米之間,大部分在50米以下。
氣候:武漢市屬北亞熱帶季風性氣候,具有常年雨量豐沛、熱量充足、雨熱同季、光熱同季、冬冷夏熱、四季分明等特點。年平均氣溫15.8℃ -17.5℃,極端最高氣溫41.3℃(1934年8月10日),極端最低氣溫為-18.1℃(1977年1月30日)。年無霜期一般為2ll天-272天,年日照總時數1810小時-2100小時,年總輻射104千卡/平方厘米-113千卡/平方厘米,年降水量l150毫米-1450毫米;降雨集中在每年6月-8月,約佔全年降雨量的40%左右。
土壤:武漢市土壤種類繁多,共有8個土類、17個亞類、56個土屬、323個土種。其中水稻土地面積占總面積的45.5%;其次為黃棕壤佔24.8%,潮土佔17.0%,紅壤佔11.2%;其他有石灰土、紫色土、草甸土、沼澤土等共佔1.5%。
植被:武漢市植物區系屬中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向北亞熱帶落葉闊葉林過渡的地帶。據統計,全市的蕨類和種子植物有106科、607屬、1066種,兼具南方和北方植物區系成份。常綠闊葉林和落葉闊葉林組成的混交林是全市典型的植被類型。長江、漢水以南以樟樹、楠竹、杉木、葉茶、油茶、女貞、柑桔為代表;長江、漢水以北以馬尾松、水杉、法桐、落羽松、櫟、柿、栗等樹種為主。
動物資源:武漢市動物資源種類繁多,有畜禽、水生、葯用、毛皮羽用、害蟲天敵、國家保護動物等動物資源。畜禽動物主要有豬、牛、雞等10餘種、70多個品種。魚類資源有11目、22科、88種,主要經濟魚類有草、青、鰱等20餘種。「武昌魚」(團頭魴)是經濟名貴魚種,在國際市場上享有較高的聲譽。水禽有雁、鸛、鵜等8目、14科、54種。白鸛是國家一類保護的珍貴稀有水禽。特種經濟水生物有白鰭豚、江豚、鱉等。白鰭豚是國家一類保護動物,江豚屬國家二類保護動物。在野生動物資源中,毛皮獸類很少,主要是葯用動物、農林害蟲等。
水資源:武漢市江河縱橫,河港溝渠交織,湖泊庫塘星布,灄水、府河、倒水、舉水、金水、東荊河等從市區兩側匯入長江,形成以長江為幹流的龐大水網。總水域面積達2217.6平方千米,佔全市土地面積的26.1%。其中,5千米以上的河流有165條;有湖泊166個,其中城區內有湖泊43個;各類水庫273座,其中大型水庫3座,中型水庫6座,總容量9.25億立方米;共有塘堰8.51萬口,蓄水能力3.3億立方米;據測算分析,在正常年景,地下水靜儲量128億立方米,地表水總量達7145億立方米,其中境內降雨徑流38億立方米,過境客水7047億立方米。水能資源理論蘊藏量2萬千瓦。
礦藏:全市已發現礦產33種,礦點154處,潛在經濟價值8400多億元。其中,冶金輔料和建築材料儲量最大,擁有全國最大的熔劑石灰石、白雲岩、石英砂岩基地,膨潤土礦儲量1.18多億噸,居全國第一位。已發現優質礦泉水、熱泉8處,金礦點11處,銅礦點9處,錳礦、磷礦點各2處,並有5處發現石油、天然氣的「油氣顯示」。

㈨ 武漢市是那個省

武漢市是湖北省省會,中國重要的中心城市,華中地區政治、經濟、文化、金融中心。世界第三大河長江及其最大支流漢水在市區內交匯,將市區一分為三,形成漢口、漢陽和武昌三鎮。全市現轄13個城區,3個國家級開發區,面積8467平方公里,人口831萬人。

武漢作為楚文化發祥地之一,歷史悠久,文化源遠流長。早在新石器時代(一萬多年以前),這里就有先民生息繁衍。據考證,位於武漢市北郊的盤龍城遺址,是距今3500年前的商代方國宮城。明清時代,漢口成為全國聞名的商埠,是當時四大名鎮之一。近代武漢,作為民主革命的發祥地,譜寫了光輝的歷史篇章。

武漢風景秀麗,名勝眾多。名聞天下的黃鶴樓,位居「江南三大名樓」之首。「江城明珠」東湖,是國家級風景名勝區。「佛都古剎」歸元禪寺,內藏惟妙惟肖五百羅漢。此外,還有古琴台、晴川閣、楚天台等古跡名勝,令人流連忘返。

綜合經濟實力

改革開放以來,武漢市經濟發展十分迅速,國民經濟持續穩定增長。特別是1992年被確定為沿江對外開放城市後,經濟規模和綜合實力不斷增強。1992-1998年經濟年均增長率達16%,高出全國、全省平均水平,連續多年位居"中國城市綜合實力50強"的第六位。

區位和資源

武漢地理坐標為北緯30°33"、東經114°19"。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常年雨量充沛,平均無霜期約250天以上,年平均氣溫16.3℃。武漢地形屬殘丘性沖擊平原,大部分在海拔50米以下。

武漢位於中國經濟地理中心,交通四通八達,歷來有「九省通衢」之稱,東去上海、西抵重慶、南下廣州、北上京城,距離均在1000公里左右。

武漢有豐富的自然資源。武漢農業生產條件優越,水利資源豐富,被稱為「百湖之市」。武漢有各類礦藏33種,礦點154處,潛在經濟價值8400多億元,尤其是冶金輔料和建築材料豐富,並擁有全國最大的熔劑石灰岩、白雲岩和石英砂岩基地,膨潤土儲量居全國第一位。

武漢的最顯著的資源優勢,可以概括為「二厚」。即「得水獨厚」,武漢臨江傍水,湖泊星羅棋布,水資源相當豐富,總量大大超過了現有工農業生產和城鎮居民用水總量;「得中獨厚」,武漢是我國經濟地理的心臟,在西部大開發戰略的推動下,我國新的經濟發展將形成東-中-西「H」型格局,武漢將成為重要的戰略大支點。這種經濟發展的強輻射效應必然帶動武漢城市超常規發展。

產業結構及市場潛力

在新世紀里,武漢將著力推進產業和功能的深度開發,建立可持續發展的城市經濟系統。推進產業深度開發,重點是大力發展通信及電子信息、生物工程及新醫葯、光機電一體化、新材料、激光、軟體等產業,改造和提升鋼鐵、汽車、機械等產業,逐步把武漢建成全國重要的高新技術產業基地。

利用外資

改革開放以來,武漢牢牢抓住「開口」和「開放」的歷史性機遇,充分利用國家各項優惠政策條件,適時制定「開放先導」方針,始終堅持「以開放促改革、以改革開放促發展」的策略,積極利用外資,初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經濟外向度進一步提高。

1980年我市批准設立第一家中外合資企業、向國際資本市場邁出重要的第一步,特別是1992年國家批准我市為沿江對外開放城市以來,我市利用外資不僅規模不斷擴大,而且質量和水平不斷提高,領域不斷拓寬。武漢良好的投資環境和可觀的投資回報,吸引了包括世界500強企業在內的大批國際知名跨國公司的投資。外商投資武漢的信心不斷增強。

教育與科技

武漢是華中地區的科技文化教育中心,科技教育綜合實力位居全國大中城市第3位,僅次於北京和上海。

基礎設施與城市功能

1、能源供應

武漢煤炭、電力、石油、液化氣等能源供應充足,價格合理,完全能滿足工農業生產及人民生活所需。

全市擁有液化氣貯存能力6000餘噸;液化氣輸送管道14.4公里;煤氣中壓干管900多公里;與荷蘭SHV公司合資建有年卸能力10萬噸的液化氣專用碼頭。民生石油公司已建成年周轉能力60萬噸的專用碼頭。

目前,武漢正積極實施「川氣東送」工程,到2003年每年將有30億立方米天然氣從四川進入武漢。

2、交通

武漢是全國鐵路主樞紐之一。京廣、京九、武大、漢丹四條鐵路干線在武漢交匯。營業里程1077.7公里,每天到發旅客列車40多對,貨物列車80多對。

國道106、107、316、318及建設中的京珠、滬蓉高速公路在武漢交匯。市境內里程235.13公里,在冊通車里程2974.2公里,長途客運班線1007條,日發班次3439個,客貨運輸輻射全國20多個省市區。

市區內共有公交線路228條,線路總長度4016公里,公共汽、電車4461台。出租汽車12260台,中巴客運車361台。萬人擁有公交車輛12.9台,在全國大城市中居領先水平。

武漢港是我國內河最大的港口之一。武漢擁有碼頭泊位615個,年吞吐能力4400萬砘。擁有各類船舶2080艘,總載重量150萬噸、載客量6萬客位,貨輪可直達俄羅斯、日本、韓國、東南亞及港澳地區。貨運量居長江內河港口第3位,客運量居首位。

武漢是我國重要航空指揮中心和航空港之一。航線可抵達全國56個大中城市,並開通了至香港、澳門及日本福網、韓國清州四條國際航線,至韓國漢城和俄羅斯的國際航線亦在籌劃之中,預計2000年內開通。武漢航空客運量居全國第9位。

3、郵政

武漢郵政局是全國七大一級中心局和八大航空郵運中心之一,是中國南方七省(鄂、湘、粵、桂、川、滇、黔)的通信與郵政的傳輸、集散中心,並與200多個國家和地區通郵及380個城市、130多個國家(地區)開辦了特快專遞業務(EMS)。

4、電信

武漢是全國主要的通信樞紐,京廣漢同軸電纜與滬寧漢渝光纜通信干線在漢交匯。武漢擁有光纖、數字微波、中同軸載波和長途、市話程式控制交換、公用分組交換及數字網路為代表的現代通信手段。目前,全市已形成功能齊全的現代通信網路,可與國內900多個城市和國際150多個國家(地區)直接通話。

1999年市內電話裝機容量305.69萬門,市話用戶129萬戶。移動通信和國際互聯網發展迅猛,年末全市行動電話用戶達50.79萬戶,網路用戶也達5.4萬戶。市區電話普及率為每百人45.48部,其中行動電話每百人擁有11.21部。市郊實現了村村通電話。

5、供水

全市有供水企業15個(其中公用自來水廠12個),日總供水量429.9噸,供水能力僅次於上海、廣州居全國第三位。

6、醫療衛生

1999年末全市有各類醫療衛生機構2167個,其中醫院220個。有醫療衛生技術人員5.64萬人,醫院病床2.77萬張。平均每萬人擁有醫生33.2人,擁有醫院病床44.5張。

7、「三廢」治理

全年工業廢水排放達標率78.86%,城市地面水水質達標率繼續保持100%;工業廢氣處理能力114.22萬標立方米/小時;固體廢棄物處理能力255萬噸/年。

8、旅遊景點:武漢市旅遊部門整合全省的旅遊資源,開發了「一絕、兩特、三精」(一絕品即武當山,兩特品即楚文化、清江民俗風情,三精品即長江三峽、神農架、三國文化)特色旅遊項目,讓旅遊者在山、水、民風之間體驗楚文化的獨特風韻。

武漢的小吃

武漢的小吃可是一絕,凡到過武漢的人必須美美的吃上一頓後方才算真正來過武漢。

到過武漢的人一定吃過武漢的小吃,煲仔飯、大集綠豆包子、二七路的牛肉麵粉、歸元寺附近的石頭餅、紅燒蹄、烤麵包、糧道街的漢堡包、南京包子、武漢昌橋頭的長江鮮魚、青椒拌皮蛋、武大門口的白吉饃夾臘汁肉、鮮湯、鴨子鍋仔、「水貨」味碟、涼拌脆皮魚、牛肉鍋貼餃、五香芝麻蔥油餅、蔥香軟餅、「水貨」湯包、豆皮、鮮肉雞汁煎包、煲仔、牛骨頭、家族火鍋、沖浪魚、臭豆腐和藕丸子、雞汁煎包、熏肉大餅、三鮮面、熱乾麵、燒梅和蒸餃、花江狗肉、糯米包油條、饅頭回鍋肉、牛肉粉……

㈩ 武漢的自然資源

武漢市現已發現38種礦藏,其中已探明儲量的礦種有24種(不含地下水),佔全省已探明儲量礦種的30.38%。累計探明儲量96125.65萬噸,保有礦產儲量79829.75萬噸。非金屬礦產資源十分豐富,其中膨潤土、冶金白雲岩、玻璃石英砂岩的儲量居全省首位,石膏的儲量規模居全省的第三位。全市已探明儲量的礦產地數384處,其中大型礦產地有4處、中型礦產地有10處、小型礦產地有43處、礦點327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