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淺談如何進行小學數學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
鏈接: https://pan..com/s/1tjR3R8TjmG1rmHLSZuaINw
㈡ 學校有什麼項目可以做的呢
可以幫高中生補習,還可以洗衣服。
當今校園洗衣的市場需求很大,手洗、自助洗衣機等校園里的傳統洗衣模式,已漸漸無法滿足各方的需求了。
對學生來說,平時面臨沒時間洗衣、不會洗衣、排隊洗衣、衣物混洗不衛生、衣物晾曬不幹等諸多問題,他們需要一種服務更全面的洗衣模式,幫助解決校園洗衣中存在的問題,以節省更多時間精力,感受更加美好的校園生活。
選擇適合大學生特點:
1、選擇個人有興趣或擅長的項目;
2、選擇市場消耗比較頻繁或購買頻率比較高的項目;
3、選擇投資成本較低的項目;
4、選擇風險較小的項目;
5、選擇客戶認知度較高的項目。
㈢ 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是什麼
在不同教育情境下的課程資源狀況可能存在著相當大的差別,課程資源的分布情況,特別是在需要較大經濟投入的課程資源方面,往往很不平衡。
從目前我國中小學的一般情況來看,經濟發達的東南部地區課程資源的狀況比中西部地區優越,城市比農村優越,重點中小學比一般中小學優越。
大致說來,廣大貧困地區和薄弱學校,經濟條件相對落後,在需要較大經濟投入的課程資源方面顯然沒有優勢。但從作為課程要素來源的課程資源方面看,即使是貧困地區和薄弱學校,其課程資源也是豐富多彩的,但缺乏的是對於課程資源的識別、開發和運用的意識與能力。
相關信息
當務之急,一個重要的課題是加強對於課程資源問題的理論與實踐研究,澄清課程資源的概念,強化課程資源意識,提高對於課程資源的認識水平,因地制宜地開發和利用各種課程資源。對於貧困地區和薄弱學校來說,尤其如此。
㈣ 小學語文教學可以利用的課程資源有哪些
教材是一種重要的課程資源,但不是惟一的課程資源。打開校門,走進社會,拓寬領域,開闊視野,在生活中學語文、用語文。語文課程資源是極為豐富多彩的。學生自身的直接體驗、經驗以及間接的認識(來自社會生活的各種媒體)也都應成為語文課程資源加以開發、利用。這種資源往往比教材更真實,更豐富,更具情境性。下面案例不難看出學生對「動物尾巴」和「蔬菜」的認識是較為豐富、真切的。更為可貴的是,學生在獲取課程資源的過程中,求知的慾望受到一次呼喚,主動的意識和進取的精神得到一次培植。
《菜園里》教學案例
師:同學們,剛才我們都看到了,這些蔬菜的大小、形狀、顏色各不相同,我們看看書本上是怎麼寫的。讀一讀,想一想,兒歌告訴我們什麼?找一找,還有什麼不懂的地方?讀的時候要求要讀准字音,把句子讀通順。
(學生自學兒歌)
師:下面就請你們在小組內說說自己讀懂了什麼,還有什麼不懂的。
(小組交流。學生無拘無束,暢所欲言討論著)
師:誰來說說通過自學和小組討論,你知道了什麼?
生1:我知道了黃瓜的外皮是綠色的。
生 2:我知道豆角的顏色是青青的,樣子細細長長的。
生3:我知道了辣椒的樣子有一端是尖尖的。
生4:我讀懂了「茄子高高打燈籠」。就是茄子結在枝上,就像燈籠高高掛著一樣,整個向下垂。
師:你真棒。(出示掛圖引導學生圖文對照)大家看茄子結在哪裡呢?它掛在枝上的樣子像不像燈籠?
生:我讀懂了「蘿卜地下捉迷藏」。就是說蘿卜長在地里,我們只能看到它的葉子,看不到蘿卜,好像故意躲起來跟我們玩捉迷藏。
師:可以看出,昨天到學校勞動基地里去,大家觀察得真仔細。其他同學還有補充嗎?(課前老師帶學生參觀學校勞動基地里的蔬菜,其中就有蘿卜)
生:有。我還看到很多蘿卜露出頭來。有的是白色的,有的是紅色的,還有的是紫色的。我覺得很奇怪,蘿卜怎麼有紫色的呢?就問管理菜園的伯伯,他告訴我這種叫胡蘿卜。
師:同學們懂得真不少。還有什麼不懂的嗎?
生:南瓜越老皮越黃是什麼意思?
師:這個問題誰來解決?
生:我知道。就是南瓜剛長出來的時候是綠色的,慢慢地長、慢慢地變,到了成熟就成了黃色。就像芒果一樣,剛開始是綠色的,到成熟了就成黃色的。
師:說得好,還能用我們經常看到的水果來說明。
生:老師,我有個問題,我從圖片上和書本上看到的南瓜都是黃色,樣子是圓圓的。可我昨天和我媽媽到菜市場,看到的南瓜全部是青色的,樣子都是長長的,和今天我們放在桌子上的一樣,怎麼也找不到黃色圓圓的南瓜。
生:我知道。昨天我去買南瓜時也一直找不到我想要的那種。後來媽媽告訴我黃色圓圓的南瓜一般在夏天才有。這種橢圓形、青青的南瓜是新品種,南瓜還有一種樣子像電話,大家都叫電話瓜。
【評析】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本課例從課前教師帶領學生參觀學校勞動基地里的蔬菜,讓家長帶孩子走訪菜市場,與孩子一起收集有關的圖片資料,初步了解和感知蔬菜的有關知識,引導學生在課堂上通過匯報讀書情況的環節,進行課程資源調查情況交流,培養了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培養學生自學能力,也是本課例的特點之一。學習兒歌時,教師採用了自學——交流——質疑——學生釋疑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在學習兒歌的過程中,學會了閱讀方法,並通過質疑解難,讓學生發表自己的見解,為學生創造展示自我的機會,讓學生在學習中個性得到了充分的發展。
㈤ 能為學校提供什麼資源是指哪些
學習資源,包括范圍很廣,有人力資源方面的教師、同學、校友,有教室、圖書館、閱覽室、體育場、實驗室、各種試驗設備等資產資源,有教材體系資源,有學校的名氣、行業背景資源,有學生社團活動資源等。
學校教育
學校教育是在學校中實施的教育。特點:有固定的場所、專門的教師和一定數量的學生,有一定的培養目標、管理制度和規定的教學內容。學校的產生是在社會生產力發展到一定程度,出現了社會分工和剩餘產品,文字發展比較成熟之後。
通常認為,產生於奴隸社會初期,由非專門教育機構逐漸演變為培養人的主要場所。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發展,學校教育得以逐步完善。學校按水平可分為初等學校、中等學校、高等學校,按性質可分為普通學校、職業學校和各種專門學校。
㈥ 中小學德育教育工作中,班主任老師可以挖掘利用的資源和載體有哪些
如果說想找教育資源的話可以上學習口袋網。
網站擁有豐富的試題、課件、教案等初中教學資源,而且所有的資源均可免費下載。
分享下免費的初中在線教育資源:網路網盤鏈接: https://pan..com/s/1V5gDa-VsrKWmb0DX36KO_A
㈦ 如何開發與利用小學體育課程資源
《08小學體育》網路網盤資源免費下載
鏈接:https://pan..com/s/1KB7Z7O-hFQj-9mICo9woJQ
08 小學體育|小學體育教案|國家級優秀教案|第四屆全國體育教學觀摩展示教案集|2015年江蘇省小學體育優秀課比賽教案|體育課晉級課教案 籃球胸前傳接球.doc|五年級|四年級|三年級|六年級|二年級|顏小琴.doc|王宇.doc|王東.doc|湯曉瀅.doc
㈧ 小學科學課程資源可以從哪些方面進行開發與利用87
一、 立足課本, 挖掘語文教材資源
教材資源包括教科書、 教學參考書、 配套讀本、 教學掛圖、 工具書以及教師的教案和學生的學案等豐富的內容資源。可以說, 教材資源本身豐富的內容為教學的成功實施和有序展開提供了很好的資源平台。教科書一直是學校語文教育的主要課程資源, 面對這一最要緊的課程資源, 我們也應與時俱進, 改變簡單「教教材」 的局面, 而是 「用教材教」 。 在發揮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的同時, 立足學生的身心特點充分挖掘教材資源提高學生語文素養應努力做到以下兩方面:l.科學把握教材, 利用課本資源。 教材是教師傳授知識實施課堂教學的最基本依據, 對教材的整體理解和把握是上好課的一個重要方面。 在以往的課程學習中,學習者注重的僅僅是教材中的知識點, 忽視了教材作者或編者在教材中貫徹的教學思想。對於語文學習和教學來說, 由於教學思想的轉變, 教材的編寫思路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我們語文教師應高度重視, 創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 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 引導學生扎扎實實地進行語文教學活動, 提高學生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2.尊重學生的想像世界, 充實教材資源。語文教材中的資源開發和利用不能僅僅局限於語文學科知識, 應該引導學生利用已有的知識與經驗, 主動地探索知識的發生與發展過程。小學生敢想、 敢說、 敢做, 他們富有個性化的奇異多彩的想法、 出人意料的操作探索, 往往超出教師預先的設計。面對學生的「標新立異」 、 「異想天開」 , 教師應努力使自己所掌握的課程資源與學生所提供的充滿個性化的課程資源共融, 努力促進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資源共享, 努力將學生所掌握的信息轉化為課堂教學的現實資源。
二、 聯系生活, 創建環境資源
美國教育家華特曾經說過:「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 」 的確, 課堂並非孤立於現實之外的學習空間, 教師應該將課堂融入真實的生活之中。只有挖掘生活中的語文資源, 我們的語文教學才會像生活一樣不斷掀開新的一頁, 才會充滿不朽的生命力。1.創設生活化的課堂環境。傳統的課堂環境, 潔白的牆、 固定的黑板、 秧田形的桌椅、 嚴肅的老師、 恭敬的同學……這樣的環境過於強調學習的功能, 而缺乏溫馨的樂學環境、 良好的心理環境以及有利的認知環境。創設生活化的課堂環境, 要求我們在強調學習氛圍的同時, 更應使環境溫馨、 舒適、 富有生活氣息, 讓學生在無拘無束、 輕松愉快的生活場景中交流思想、 表達感情。 我們可以根據各年級學生的主導活動, 找准小學生生活的熱點、 焦點, 創設一定的生活情景, 精心設計有利於學生發展的課堂環境。2.追求生活化的語文教學內容。現在使用的教科書貼近學生生活,具有濃厚的時代氣息。 我們在進行語文教學時,必須注意挖掘課文中生活化的課程資源。(1)把課堂融入社會。 與大自然相比, 社會要更豐富、更復雜、 更生動。 社會生活是寫作的更重要的源泉。 我們雖然無法把社會搬進課堂, 40分鍾也很難再現豐富的生活畫卷, 但我們可以把課堂融入社會。有人說課堂是個小社會, 這個小社會雖然只有四五十個成員, 但具有廣泛的代表性。一滴水可以照出整個太陽, 一個班級也可以折射出整個社會。問題是要尋找出有效的融入渠道。我認為可以採用以下三條渠道。一是想像式。 想像式可由老師或學生提供一個情景或事情的開端, 由大家來設想發生了什麼事情, 以及事情的經過和結果。二是辯論式。 可以提出一個社會生活中的熱點問題或疑難問題展開辯論或討論。 如對 「上網的利與弊」 、 「自由與紀律」 等展開辯論, 會有兩種或兩種以上的意見, 這正反映了社會上不同人群的不同認識。三是實用式。豐富的社會生活對作文口頭表達和書面表達提出的要求,也是課堂作文融入社會的一個渠道。(2)讓藝術再現生活。藝術來源於生活, 但它比生活要更集中, 更典型, 也更生動。 在語文課堂上用藝術來再現生活情景, 是課堂語文生活化的一條捷徑。在40分鍾的課堂上, 我們可以唱一支歌、看一幅畫、 演一場戲或欣賞一個電視片段, 啟發引導學生, 激起學習語文的慾望,創造新的作品。3.創設多彩的有利於語文學習的校園環境。校園是學生學習、 生活的主要場所, 合理地利用校園、 教室等場地, 創設多彩的校園文化, 將這些設施賦以生命的活力, 將這樣的環境作為語文課程資源之一, 以熏陶學生的情感, 促進學生語文能力的發展。
三、 加強滲透, 整合學科資源
過去的語文教學視教材為聖書, 關注書本, 忽視人本, 強調獨立, 缺乏合作, 每個人都是封閉的個體, 使學生的作文思路變得越來越狹隘。 新課程淡化了學科的界限, 強調語文學習應開放, 處處留心皆語文, 強調學科的交叉滲透, 強調學科的整合。如何把學生的課本世界融會貫通, 建立廣泛的知識聯系, 成了我們課程資源開發的又一個切
㈨ 如何開發和利用小學科學教學資源
小學科學課程標准指出:科學課程應具有開放性。其一,是要引導學生利用廣泛存在於學校、家庭、社會、大自然、網路和多媒體中的多種資源進行科學學習,將學生的學習置於廣闊的背景之中;其二,是課程必須在最大程度上滿足不同地區、不同經驗背景的學生學習科學的需要。為了更好地貫徹和落實新課程這一基本理念,開發與利用小學科學教學資源的重要性便愈顯突出,在實施過程中,如果教師們對學校、家鄉的資源利用得當,會易於培養學生愛科學、愛學校、愛家鄉和愛祖國的情感,進而形成親近自然、欣賞自然、珍愛生命的價值觀。可見,小學科學教學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對提高科學學科教學質量、培養學生科學素養中的作用就顯得尤為突出和重要。
科學課程改革以培養小學生科學素養為宗旨,積極倡導讓學生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以培養他們對周圍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究慾望,發展他們對科學本質的理解,逐步學會用科學的方法去看問題、想問題。在科學課程實施的過程中,開發與利用好科學課程資源是一個關鍵環節。《科學(3-6年級)課程標准》中在闡述科學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以及提出課程實施的建議時便多次強調了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
為了使學生的科學學習具有共獲得智力背景,科學教育不能局限於傳統意義上的教材,必須利用與開發多種多樣的課程資源。科學教育的課程資源無時不有,無處不在。要充分調動教師、學生、家長和其他社區成員的積極性,並根據農村和城市學校特定的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以多種途徑、多種方式、多種渠道開發與利用豐富的課程資源。共同促進小學生科學素養的提高與發展。其實「課程資源」並不是一個完全陌生的新生事物,很多教師在日常教學中已經自覺、不自覺地利用了很多類型的課程資源,如教材、實驗室、圖書館、網路、軟體等。針對小學科學課程教學特點,合理開發和有效利用課程資源對小學科學課程的實施有極為重要的意義。因此,我們應該重視小學科學教學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其開發與利用的科學性首先應該體現在有一定的目標性,要為實現一定的目標服務,要有利於達到小學科學教學目標,有利於豐富小學科學教學內容,有利於提高小學科學教學的質量。
根據小學科學課程目標和新課程理念,小學科學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應具有以下特性:(1)生活性,即課程資源內容的選擇應與小學生現實生活密切聯系,且能引起學生強烈興趣和需要、喚起積極的思維活動和探究慾望。(2)探究性,即課程資源的開發要能夠支持學生的探究活動,有利於學生從中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並能通過多種渠道收集證據、進行實驗等探究,從而解決問題。(3)開放性,即課程資源的開發不僅體現在內容上,而且應能拓展學生的學習時空,學生探究學習可以在課內或課外,探究場所可以是學校、家庭或社區,培養學生積極主動地進行學習。
目前科學技術的發展使教育技術得到了迅猛發展,計算機多媒體技術、網路技術進入學校,步入課堂。它的許多優點在很多學科早已得到了充分體現,諸如,模擬性強、可操作性強、能提供海量的網路資源、具有先進的智能性等等。這些優越性,也為科學學科搭建了寬廣的教學平台,每一位優秀的現代教育者,都不會輕易放棄這種現代化教育技術。所以,在《科學》日常教學中,我們可將常規媒體與電教媒體有機的結合起來,合理利用,以達到優化科學課堂的目的。
1.現有資源的有效使用。
新教材的每一冊科學教師用書都配了一張光碟,裡面有很多有價值的資源。以科學三年級上冊為例,這一冊的光碟里有水稻的生長過程及大米的生產過程,蝗蟲的身體構造及活動,天氣單元中的各種各樣的雲和各種各樣的天氣,古代的紙和書,古代的造紙過程,現代的造紙過程等等。在教學完《米飯的觀察》一課時,可讓學生觀看水稻的生長過程及大米的生產過程,不僅能使學生了解這些知識,重要的是學生通過觀看水稻的生長過程及大米的生產過程後,明白大米的來之不易,從而教育學生愛惜糧食。教學《我來造一張紙》時,讓學生觀看古代的造紙過程,現代的造紙過程,既可讓學生了解造紙技術,擴大他們的視野,體會科學技術的進步及巨大作用,同時又可不失時機的對學生進行環境保護、節約能源的思想教育。其它各冊都可根據具體內容有選擇性的使用。
2.通過課件或視頻資料變靜為動。
科學教學中的有些內容是無法讓學生觀察到的。如:種子發芽的過程、植物開花、結果的過程,雖然學生親自種植了,但實際上他們觀察到的仍是一個靜態的、不連續的過程。為了激發學生的探究積極性,本人在教學這些內容時,利用網上下載的資料製成錄象和視頻教材,讓學生觀看,使學生清晰地看到了他們無法觀察到的種子發芽生長、花蕾綻放的過程及情景。在教學《形形色色的動物》、《形形色色的植物》時,本人也採用這一方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因為教材上所謂的形形色色數量的確是非常有限。而且有些動物我們的學生很難見到。在教學《運動和力》時,我將滑動摩擦實驗通過特寫鏡頭攝制下來,把接觸面的高低凹凸不平呈現在學生面前,物體相對運動時的接觸面摩擦過程就看得一清二楚,從而達到了化抽象為具體的目的。再如:像《日食和月食》製成課件,幫助學生理解日食和月食的成因。科學教材上有很多這樣需要開發的教學資源,當然這些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既需要老師的文化素質,更需要老師的犧牲精神。
3.科學學習網站的開發、利用
專題學習網站是近些年來隨著計算機網路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應用而應運而生的一種教學資源。將科學教學中一些不便於直接觀察與研究的內容,或有利於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與探究能力的內容等,分成一個一個專題,並以網站的形式提供給學生學習或作為教學媒體與資源用於課堂進行教學,是充分發揮網路優勢和作用,進一步拓展科學教學資源的又一新的重要途徑。
如在教學《我們知道的太陽》、《愛護珍惜動物和植物》、《保護野生動植物及棲息地》等內容時,我們可以將事先在網上收集的相關資料,按知識天地、學習方法導引、問題探究、學習效果評價、互動交流等類似模塊製作成學習網站,讓學生自主探究與學習。通過這種方式可較好地激發學生的自主、探究和協作交流等多種意識,從而達到更好地培養他們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我們應該積極開發與利用小學科學課程中的學生和教師資源。
多種多樣的資源為我們因地制宜地開發與利用提供了廣闊的空間。進行科學教育教學活動所必須的時間、場地、物質和設備等資源為條件性資源;作用於科學課程,並且能夠成為科學課程的素材或來源,如科學教師、學科專家、學生、家長、社會人士,以及各種各樣的教學材料等為素材性課程資源。條件性課程資源是科學課程實施的前提條件,沒有這些條件保證,就談不上科學課程實施的問題。與條件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相比,素材性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具有更大的靈活性和創造空間。其中,兼具條件性與素材性課程資源兩種性質的學生和教師在整個課程資源,特別是素材性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中起著主導和決定性的作用。
1.努力開發與利用教師中的課程資源
教師是課程改革成功的關鍵,科學教師的素質水平決定著科學課程實施的程度。
小學科學課程單從知識體繫上講,包括了生命世界、物質世界、地球與宇宙三大標准領域,並強調緊密聯系生活實際,反映科學技術最新發展,涉獵的知識面相當寬廣;小學科學課程對教師知識結構、思維方式、教學手段及教學能力等提出了新的標准和要求。小學科學課程賦予了教師課程設計的權利和任務,加大了教師的創造空間。在知識結構上,要求教師要審視和了解各個學科和各個領域;在教學手段上,要能利用包括網路系統在內的現代教育技術進行教學;在教學功能上,要具有駕馭多種教學方式的能力等等。小學科學課程承擔著培養小學生科學素養的重任,早期的科學教育對一個人科學素養的形成具有決定性的作用。科學教師的科學素養決定了科學課程資源的識別能力、開發與利用的程度以及發揮效益的水平,提高科學教師的素質與水平就顯得非常緊迫。所以實施小學科學課程,必須要有一支高水平的專業教師隊伍。
對照這些標准和要求,許多科學教師的素質與之相差甚遠,特別是現階段小學科學教師隊伍並不理想,專職教師有限,兼職教師居多,不具備相應的學科背景,很難勝任科學教師的角色。因此,在課程資源建設的過程中,要始終把教師隊伍建設放在首位,通過這一重要的課程資源的突破來帶動其他課程資源的優化發展。加強小學科學教師的職前與職後培訓,提升科學教師的專業素養和理論水平,這是科學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的首要任務。
2.努力開發與利用學生中的課程資源
作為學習主體的學生不僅是教育的對象,更是教育的重要資源。
建構理論認為:知識是靠建構而不是傳遞的。教學並不是簡單傳授知識的過程,而是幫助學習者從他們自己的經驗中去建構自己。因為知識建構是從活動中產生,所以知識是嵌入於活動中,我們無法將知識從經驗中予以分開,知識是在自己先前經驗的基礎上建構起來的。學生的經驗實際上就是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認知結構和社會閱歷等,這是教學的起點,因為新知識的獲取必須以學生已有的經驗為基礎,從而把學生的經驗與課程目標和課程內容統整起來。
興趣是力求認識某種事物或者愛好某種活動的一種強烈的傾向。他表現為個體對某種事物或從事某項活動的選擇性態度和積極的情緒反應。人的興趣是在需要的基礎上,在活動中發生、發展起來的,需要的對象也就是興趣的對象。興趣是引起和保持注意的重要因素,人們對感興趣的事物,總是集中注意,愉快地、主動地去探究它。可見,興趣是獲取知識的前提,是學習的源動力,是發揮潛質的誘因,是創造的先導。要想教學取得理想的效果,就必須把教學活動與學生的興趣結合起來。
學生的經驗和興趣構成課程資源的有機成分,且學生作為課程資源具有不同於其他資源的特點——內生性,即可以使各種課程資源能動地產生出比自身價值更大的教育價值。所以要充分研究和把握學生的身心發展水平、學習特點、學習需要、已有的經驗、心理認知結構和興趣,發揮學生作為課程資源的最大優勢。
綜上所述,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和社會的日趨進步,教育本身也發生著深刻的變化。新課程和新形勢對我們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樹立新的課程思想和觀念,加強課程建設,在實施小學科學課程之際,加強對於課程資源問題的理論研究,強化課程資源意識,提高對課程資源的認識水平,因地制宜地開發和利用各種小學科學課程資源,是非常有意義的。科學教學資源是十分豐富的、隨手可得的,只要我們用心觀察、勤於動手、勇於探索和創新,我們就一定能夠尋求到科學教學資源開發的更多、更好的途徑,同時也一定能更充分的利用好各種豐富的科學教學資源。
㈩ 談一談學校周邊有哪些可以利用的課程資源
充分利用學校的課程資源
學校提供的課程資源在各種課程資源中是占首位的。就中學生物課程而言,除各學科通用的課程資源外,還應當配備生物實驗室及相應儀器設備、生物學教學、生物類圖書及報刊、生物學教學掛圖、投影片、音像資料等,有條件的學校還應建設生物園。此外,校園網上的有關信息以及校園中的生物也是應當充分利用的課程資源。
教師在利用學校的課程資源時應當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向學校領導宣講《標准》的要求和生物課的特點,努力爭取校領導的理解和支持,豐富學校的生物課程資源。比如,留意教學儀器研究所頒發的生物學教學儀器設備目錄,以及生物學教學掛圖、投影片和音像資料的宣傳征訂材料,根據教學需要向學校申請購置。
第二,如果學校擁有較豐富的課程資源,教師應當注意進行適當整合。不同的教學內容對課程資源的需求可能會有較大的差異。比如,關於生物體的結構,如根尖的結構,花的結構,心臟的結構等,實物或模型具有真實感和立體感,可以作為首選的課程資源;掛圖或投影片具有圖像清晰、各種結構名稱有明確標注等優點,可以在觀察實物或模型後用來進一步觀察和識別;用課件來演示亦無不可,但有大材小用之嫌;放錄像片(展示結構時配以背景音樂)則顯得喧賓奪主了。關於動態過程的內容,如動物的胚胎發育,細胞分裂等,用靜態圖解表示則有較大局限性,用動畫錄像片或多媒體課件教學,則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因此,對各種課程資源的選擇和整合,是合理利用課程資源需要遵循的重要原則。
第三,生物學的研究對象是活生生的生物,學校校園中的生物及用學校經費購買的生物材料,都是學校提供的重要課程資源。這些課程資源具有其他課程資源難以替代的價值。《標准》十分重視學生在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的發展。觀察,觸摸乃至操作活的生物體,與面對模型、標本、掛圖甚至觀看錄像片相比,學生的情感體驗要豐富、鮮明而深刻得多。因此,不能只盯著儀器設備而忽視生物性的課程資源。有的教師用錄像片播放實驗內容,以此來代替學生親自參與的實驗活動,如果用於個別材料難找或因為其他困難難以完成的實驗尚可,作為一種先進的做法推而廣之就有失偏頗了。實際上,學校的生物園是學生探究和實踐的最重要的資源之一,這一資源的完備不能完全依賴學校,應當讓學生成為生物園的主人,在使用這一課程資源的同時,也參與這一課程資源的建設和管理。
第四,學校的課程資源並不只是為教ψ急傅模渲脅簧僮試從Φ庇糜諮淖災餮啊⒅鞫驕俊8蕁痘〗逃緯談母鋦僖ㄊ孕校返木窈汀渡錕緯癱曜肌返睦砟睿獯慰緯談母鐧鬧氐隳勘曛瘓褪譴俳胺絞降淖洌繼驕啃匝啊R迪終庵直涓錚隹懇槐窘炭剖槭遣還壞模靠翁蒙系?5分鍾也是不夠的。學校圖書館或資料室、生物園、生物實驗室等,都是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和主動探究所需要的,應當鼓勵學生利用課余時間收集資料,查閱書籍,做探究性實驗,教師應當為學生提供這樣的機會,學校應當為此提供條件。
第五,學校的某些課程資源可以校際共享,在有些城市已經出現這樣的做法:有的學校專門培養草履蟲,有的專門培養果蠅,有的學校則專門養花,通過校際共享,這些資源得到充分利用。這種做法值得借鑒。
(自《全日制義務教育生物課程標准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