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西拉龍水資源在哪裡
您好,西拉龍水源地和水廠均在雲南省昆明市尋甸縣六哨鄉板橋鎮西拉龍村。水源地距昆150公里,屬高海拔山區。 且是目前雲南本土水企中距昆明市區最遠的優質桶裝軟礦泉水生產基地。 其水源屬天然軟水,並且富含天然偏硅酸,PH值呈弱鹼性,也稱「偏硅酸型弱鹼性軟礦泉」。此類水源在國家礦泉水資源當中相當罕見!
② 我要建一個純凈水廠要辦哪些手續,要到哪
第一步:項目引進
第二步:水廠選址
環境優美,如靠山泉、水庫、湖泊或高山冰川,或景區,自然保護區內,周邊無工業污染源,方圓十里不養牲畜。水資源條件得天獨厚,交通便利的地方,或者工業園去,取深井水源。
第三步:辦理工商營業執照
確定投資股東合夥人,制定公司規章制度,合夥人股東的投資比例,進行工商注冊登記,辦理工商營業執照。
第四步:項目立項及環境評估驗收
編寫《年產……噸天然礦泉水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向發政委提出立項申請,項目經研究確定項後,進行環境評估分析,向環境局提交環境評估表或研究報告,申請環保驗收,通過驗收後進行項目的投資。
第五步:建設用地申請:
向縣區國土部門 提出建設用地申請審批,本地鄉鎮政府出具證明。
第六步:編制《水資源報告》,辦理取水證
天然泉水應做好水資源保護,如:鑽井,建議深度>50米,取得無污染地下水,水利局辦理取水證。
第七步:商標取名,商標的設計,申請商標注冊
商標受理書一個月左右,等商標注冊證發證需要較長時間,而且不一定能注冊成功。建議可以直接轉讓商標,聯盟經營。品牌容易推廣。
第八步:考察選擇設備製造商:
包裝符合食品安全要求,具備相關資質。包裝容器應符合相關食品安全國家標准和相應產品標準的要求。
第九步:桶,瓶,袋,蓋,的包裝供應商選擇
要求包裝符合食品安全要求,具備相關資質。包裝容器應符合相關食品安全國家標准和相應產品標準的要求。
第十步: 廠房設計與施工 :
生產場所一般應設置水處理,灌裝防護區,包裝,原料及包裝容器倉庫,成品庫。周轉容器不得露天儲存,以免污染,如使用食品添加劑的,氣體除外,應配備配件區。
生產場所車間入口應配置更衣室,洗手,干手消毒設施。換鞋,穿戴鞋套或者工作靴消毒設施,並設置風淋設施。採用自帶清潔室及清潔環境自動恢復功能的吹瓶,罐裝,旋蓋一體,其內部行成清潔作業環境的設備不可設置在清潔作業區,可免設置二次更衣區及上述相關設施化驗區。檢測設備一般包括,無菌室,滅菌鍋,微生物培養箱,生態顯微鏡或菌落計數器,濁度儀,酸度計和電導儀,分析天平(0.1mg ).相應檢測特徵性指設備及相關的計量器等。
第十一步,設備安裝及調試
第十二步: 辦理取水許可證
第十三步: 審核,整改,發證
第十四步: 包裝標簽的印刷製作
第十五步:職工培訓,生產運營,公司質量管理制度
第十六步: 整體市場營銷
③ 廣州的自來水廠(有多少個在哪裡)
西村水廠:廣州市水廠路3號
南州水廠:廣州市海珠區新滘鎮瀝滘村
西州水廠:廣州市新塘鎮
石溪水廠:工業大道南389號
新塘水廠:新塘鎮大敦村
石門水廠:廣州市白雲區
江村水廠:廣州市白雲區
④ 我國水資源空間分布
我國是一個乾旱缺水嚴重的國家。我國的淡水資源總量為28000億立方米,佔全球水資源的6%,僅次於巴西、俄羅斯和加拿大,名列世界第四位。但是,我國的人均水資源量只有2300立方米,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是全球人均水資源最貧乏的國家之一。然而,中國又是世界上用水量最多的國家。僅2002年,全國淡水取用量達到5497億立方米,大約佔世界年取用量的13%,是美國1995年淡水供應量4700億立方米的約1.2倍。
中國從20世紀70年代以來就開始鬧水荒,這不是危言聳聽,而是客觀存在的事實。80年代以來,中國的水荒由局部逐漸蔓延至全國,情勢越來越嚴重,對農業和國民經濟已經帶來了嚴重影響。
缺水:全面告急
·北方資源性缺水!
·南方水質性缺水!
·中西部工程性缺水!
「中國是一個中度缺水的國家」,水利部水資源司司長吳季松說,這是從水資源對社會經濟發展的支撐能力上得出的判斷。據統計,我國目前缺水總量估計為400億立方米,每年受旱面積200萬~260萬平方千米,影響糧食產量150億~200億千克,影響工業產值2000多億元,全國還有7000萬人飲水困難。缺水對環境和人的身心健康都有著嚴重的影響。
從人口和水資源分布統計數據可以看出,中國水資源南北分配的差異非常明顯。長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區人口佔了中國的54%,但是水資源卻佔了81%。北方人口佔46%,水資源只有19%。專家指出,由於自然環境以及高強度的人類活動的影響,北方的水資源進一步減少,南方水資源進一步增加。這個趨勢在最近20年尤其明顯。這就更加重了我國北方水資源短缺和南北水資源的不平衡。
最近幾年,北方連年乾旱。如果說北方資源性缺水日益嚴重令人憂心,南方的狀況也並不樂觀。專家指出,南方地區由於不注意污水的處理,把未經處理的污水大量排到天然河道,污染了水體,影響了水資源的有效性,造成有水不能用,形成了水質性缺水的嚴重狀況。受大陸季風氣候的影響,中國水資源在季節上分布極不均勻,總是連枯連澇。時間上不均勻的水資源的變化需要由水庫來調節。建國以來,我國興建了大量水庫,但由於水源工程建設投資額大,投資回報率不高,難以吸引更多建設資金。這種由工程滯後原因造成的工程型缺水在中部和西部地區尤其明顯。
用水:逐年增長
1949~2002年,全國總用水量增加了4000多億立方米,大約每10年增加1000億立方米,年平均增加約100億立方米。1980年以後,全國總用水量的增長幅度略有下降,但年平均增長量仍有62億立方米左右。
在這期間,全國的用水結構也發生了變化,農業用水比例逐步下降,而工業、城鎮生活用水比例則有所增加。
與2001年比較,2002年生活用水量增加了19億立方米,工業用水增加1億立方米,農業用水減少90億立方米。
在省級行政區中,用水量大於400億立方米的是新疆、江蘇和廣東,約佔全國用水量的25.5%;工業用水占其總用水量30%以上的是上海、重慶、湖北和江蘇。
水質:不容樂觀
根據環境部門對全國河流、湖泊、水庫的水質狀況的監測,由於近年來工業廢水和城鎮生活污水的排放等原因,我國主要水系的水體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2003年,我國7大水系污染程度從重到輕依次為:海河、遼河、黃河、淮河、松花江、長江和珠江。其中407個重點監測斷面中,只有38.1%的斷面滿足國家《地表水環境質量標准》(GB3838-2002)規定的I~Ⅲ類水質要求。我們不禁要問,這樣下去,究竟還有多少水是我們能飲用的。
排污:沖破最後防線
據統計,我國每年的工業廢水和城鎮生活污水排放總量已達到631億噸,這相當於我們每人每年排放40多噸的廢污水,而其中大部分未經處理就直接排入了江河湖海。以長江流域為例,在廢污水排放中,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水分別佔75%和25%左右,在流域涉及的18個省、市和自治區中,四川、湖北、湖南、江蘇、上海和江西6省市的廢污水排放量占流域總量的84.6%,是廢污水的主要產生地。主要污染物為懸浮物、有機物、石油類、揮發酚、氰化物、硫化物、汞、鎘、鉻、鉛、砷等。在21個幹流城市中,上海市排放的廢污水量約佔21個城市排放總量的30.7%,武漢市佔18.1%,南京市佔15.8%,重慶市佔8.8%;四大城市合計佔73.4%,是長江最主要的污染源。由於污染嚴重,長江岸邊形成許多污染帶,在幹流21個城市中,重慶、岳陽、武漢、南京、鎮江、上海6市累計形成了近600千米的污染帶,長度占長江幹流污染帶總長的73%。
中國水質性缺水樣本之上海篇
市內河道蜿蜒、黃浦江水身邊流、緊貼長江與東海的上海,享有「東方水都」的美名,然而,它卻是一個嚴重缺水的城市。
與中國北方一些城市水資源嚴重匱乏不同,上海有水,但缺的是好水。盡管上海的水資源總量較為充沛,但可利用的淡水資源十分有限,僅佔地表水資源的20%。從人均擁有水資源量來看,上海的人均淡水資源擁有量僅為145立方米,比北京還少,大大低於全國人均2200立方米(世界人均8840立方米)的水平,也遠低於國際公認的1750立方米的用水緊張線,全國排名僅為第23位。
上海地處長江、太湖兩大流域下游,水質既受到上游水污染的影響,又有本地污染源的危害,在水資源上的最大問題是水污染和水環境惡化,是一個典型的水質性缺水城市。據環境部門對上海主要河道的斷面監測,上海符合飲用水水源國家標準的地表水僅剩下1%,劣V類水質卻佔到68.6%。
黃浦江的污染危機
黃浦江被稱為上海的「母親河」,上海市民80%的飲用水來自黃浦江。盡管近年來上海市政府加大了對黃浦江環境整治力度,但「隱形」污染依然觸目驚心。目前,每天仍有數百萬噸廢污水排入黃浦江,一年則高達20億噸,比全年平均降水產生的徑流量還多,致使黃浦江及其支流的水質終年維持在Ⅲ類至V類之間(國家規定飲用水水源水質必須在Ⅱ類水以上),這已經給黃浦江上游水源保護區形成較大壓力。由於黃浦江取水量的不斷增加,而上游來水不足以稀釋排入的污水,影響到黃浦江的自凈能力,加重了水質污染程度。同時,又因黃浦江是潮汐型河流,咸潮入侵更使得黃浦江下游污水上溯,對城區的水廠取水口造成極大威脅。
很多來過上海的外地人,都對上海自來水濃重的漂白粉味記憶深刻。這座城市的水源——黃浦江的污染程度,已經讓在水資源方面頗富優越感的上海人感到震驚。
中國水質性缺水樣本之江浙篇
江南之美在於水。然而,水鄉江南,卻面臨著缺水的困境,「江南水鄉鬧水荒」的現象在江浙地區尤為突出。
在浙北杭嘉湖地區,河網縱橫,尤其有錢塘江、太湖和長江水可資利用,看似水源豐富,但近些年來,經濟迅猛發展,用水量已遠超出水資源的承受能力,加上水資源保護不當,大量水體遭污染,可利用的水資源急劇減少,「江南水鄉鬧水荒」的現象在這一地區尤為突出。
在浙江境內甬江、姚江、奉化江三江交匯的寧波市,最缺水時一些運水車在日夜不停地奔跑著,將鄉村河道里的水運進城裡的各個企業。象山縣著名的針織企業巨鷹集團,為了解決缺水困境,僱用了6輛載重24噸的大槽車,24小時不停地向廠里送水。
位於浙江省東部的舟山市是嚴重缺水的城市,為了解決生產和生活用水,當地政府不得不花費巨大的成本大規模向海取水。
在著名的國際商貿城市義烏,市區有時每周正常供水僅9小時,人均水資源擁有量僅為全國平均水平的1/4。據稱,在義烏有兩樣商品最好賣,即水桶和水泵。
無論是情願還是不情願,缺水,這一讓水鄉人感到無比陌生和尷尬的事實已經真實地擺在了人們的面前。杭嘉湖平原、寧紹平原、蘇錫常平原等歷史上的天府澤國,目前基本上都處於程度不同的缺水狀態,一些地區出現了水鄉無水喝的尷尬局面,水資源危機給江南水鄉社會經濟的發展帶來了嚴峻的挑戰。
經濟增長付出的慘痛代價
也許是生在水鄉,感覺不到水的珍貴,很多企業的發展都是以對水源的高污染、高消耗為前提的,經濟發展的代價異常沉重。據2004年12月份浙江省統計部門所做的《浙江GDP增長過程中的代價分析》測算,2003年浙江省排放的工業廢水達到了令人吃驚的16.8億噸。按照目前的污染物排放水平計算,每創造1億元GDP就要排放28.8萬噸廢水,在GDP年均增長9%的情況下,到2010年浙江省廢水的排放量將是目前的2倍,屆時,生態環境將面臨異常沉重的壓力。對水資源的破壞不可避免地引來了自然界的報復,江南水鄉遇上了和塞北邊陲同樣的境遇,不僅工業用水,連生活用水都成了問題,不同的是,這里不是沒有水,而是有水卻不能喝。面對嚴重的「缺水」困境,有人稱,缺水已經擊中了江南水鄉可持續發展的軟肋。
中國水質性缺水樣本之廣東篇
被譽為「空氣中也能擰出水」的廣東,近年來卻面臨著缺水的困擾,到2010年廣東省缺水量將達到82.6億立方米。
廣東地處我國亞熱帶地區,雨量充沛,而且還有我國東南地區最大的水系珠江穿境而過,其水資源總量為4190億立方米,高居全國之首。但全省人均水資源擁有量僅為2100立方米,低於全國人均擁有量2200立方米的水平,逼近國際公認的1750立方米的人均水資源的緊張警戒線。其中珠江三角洲地區人均擁有量不足2000立方米。粵西湛江地區僅為1500立方米。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加之近幾年連年乾旱,廣東乾旱缺水問題已十分突出。
據統計,全省約有1600萬人飽受水質性缺水之苦。粵東、粵西及沿海地區,以及粵北石灰岩山區已威脅到供水安全,東江流域及周邊地區也潛伏著用水矛盾。廣東省地質勘察局預測,到2010年廣東省缺水量將達到82.6億立方米。
廣東水環境調查
珠江三角洲水網密布,年平均擁有3300億立方米水資源。但是自從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開始,隨著廣東經濟的迅猛發展,江河水污染日益嚴重,城市河道幾乎「有河皆污」,水生態環境惡化,不少河道已到難以治理的地步。根據民革廣東省委員會對珠江三角洲區域5147家重點工業污染源的調查統計,工業廢水摺合每天的排放量為235.5萬噸;城市生活污水排放量為每天660.5萬噸,農村生活污水排放量約240萬噸。這些尚未包括該區域內1000餘萬外來工帶來的負荷。從2003年以來,廣東省的降雨量減少了30%,全省4大河流的水量創歷史新低,嚴重的乾旱又引發了咸潮上溯等諸多問題,破壞了淡水水質。這一切造成全省1600萬人水質性缺水。
中國水質性缺水之損失篇
地表水不夠用或地表水受到污染不能用,人們就轉向地下水。但是,長期超量開采地下水卻引發地面沉降等環境惡果。
水質性缺水誰來埋單
·環境埋單:長三角的地面沉降之憂
為了應對水質型缺水的困境,在長三角(長江以南)10萬平方千米的范圍內,因為長期超采地下水,引起了區域性地面沉降與地裂縫等地質災害。由蘇、滬、浙三省市地質礦產調查部門歷時5年完成的《長江三角洲地區地下水資源與地質災害調查評價》報告指出,長三角地區1/3范圍內累計沉降已超200毫米,面積近1萬平方千米,其中上海市區、江蘇蘇錫常地區、浙江杭嘉湖等地已經形成三個區域性沉降中心,最大累計沉降量分別達到2.63、1.08、0.82米,形成了三個大「漏斗」,並且地面沉降在長三角地區有連成一片的趨勢。蘇錫常地區因不均勻沉降,目前已發生22處地裂縫地質災害。長三角地區已成為中國發生地面沉降現象最具典型意義的地區之一。如果不考慮極值,依目前的沉降速度,到2050年,海平面將會上升40~70厘米,長三角很可能就此桑田變滄海。
·經濟埋單:缺水遏制珠三角發展
2004年襲擊珠江三角洲番禺、東莞、增城、珠海、中山等地的咸潮災害,使得大量的海洋鹹水逼進珠江三角洲地區,導致當地工農業生產和居民生活用水鹹度升高,淡水缺乏。
咸潮性缺水襲擊工業企業
中山市聯成化學工業有限公司是當地一家以生產塑化原料、樹膠製品為主的台資大型企業,年產量10萬噸,占據整個珠江三角洲地區該類產品的1/5。
當咸潮襲來的時候,聯成公司盡管頗有準備地啟動了此前花費50萬元人民幣打造的蓄水量3000噸的化工消防兩用儲水槽,造價150萬元的鹹水淡化設備也緊急開動,但產量還是下降了兩成。該公司技術人員表示,以年產10萬噸,360個工作日,每噸產品9000元計,僅減產20%一項就意味著每日公司要白白損失至少54萬元人民幣,這還不包括啟動鹹水淡化設備每日所增加的生產成本。
中山市另一飽受咸潮之苦的印染企業老闆郭先生則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說,因為受咸潮性缺水的影響,他的企業目前已前後停工好幾次,損失無法計算。
咸潮襲農:1/3早稻無法下插
咸潮也給「魚米之鄉」的珠三角農業生產造成了嚴重影響。在番禺石樓鎮的一些稻田邊,盡管水溝里蓄有一些水,然而田地卻龜裂著。因為咸潮,溝里的水鹹度已達5%o,而如果農作物「飲用」鹹度超過4%o的水,半個月後就會停止生長,甚至枯萎。
水質性缺水對當地農業的影響是明顯的。統計數據顯示:廣州番禺區2005年全區早稻面積計劃完成6.5萬畝,同比減少2.1萬畝,近1/3的稻田無法下插;甘蔗面積5.2萬畝,同比減少0.1萬畝;蔬菜面積11萬畝,同比減少1.8萬畝。
廣東省水利專家表示,華南一帶沿海地區隨著經濟急速發展,工業生產規模擴張,常住人口增長,相應的環保體系沒有及時跟上,導致江河水流量減少,這是當地咸潮入侵日益嚴重的根本原因。其次,近年來珠三角一帶濫采河砂行為愈演愈烈,嚴重破壞河床,導致河流水位下降,海水倒灌,咸潮上溯頻率大大提高,范圍擴大
⑤ 想問下,那些礦泉水廠,和自來水廠的水的來源
那你覺得打井用水會違法嗎?估計會有人收費的
⑥ 廣東水資源的分布是什麼啊
我國是一個乾旱缺水嚴重的國家。我國的淡水資源總量為28000億立方米,佔全球水資源的6%,僅次於巴西、俄羅斯和加拿大,名列世界第四位。但是,我國的人均水資源量只有2300立方米,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是全球人均水資源最貧乏的國家之一。然而,中國又是世界上用水量最多的國家。僅2002年,全國淡水取用量達到5497億立方米,大約佔世界年取用量的13%,是美國1995年淡水供應量4700億立方米的約1.2倍。
中國從20世紀70年代以來就開始鬧水荒,這不是危言聳聽,而是客觀存在的事實。80年代以來,中國的水荒由局部逐漸蔓延至全國,情勢越來越嚴重,對農業和國民經濟已經帶來了嚴重影響。
缺水:全面告急
·北方資源性缺水!
·南方水質性缺水!
·中西部工程性缺水!
「中國是一個中度缺水的國家」,水利部水資源司司長吳季松說,這是從水資源對社會經濟發展的支撐能力上得出的判斷。據統計,我國目前缺水總量估計為400億立方米,每年受旱面積200萬~260萬平方千米,影響糧食產量150億~200億千克,影響工業產值2000多億元,全國還有7000萬人飲水困難。缺水對環境和人的身心健康都有著嚴重的影響。
從人口和水資源分布統計數據可以看出,中國水資源南北分配的差異非常明顯。長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區人口佔了中國的54%,但是水資源卻佔了81%。北方人口佔46%,水資源只有19%。專家指出,由於自然環境以及高強度的人類活動的影響,北方的水資源進一步減少,南方水資源進一步增加。這個趨勢在最近20年尤其明顯。這就更加重了我國北方水資源短缺和南北水資源的不平衡。
最近幾年,北方連年乾旱。如果說北方資源性缺水日益嚴重令人憂心,南方的狀況也並不樂觀。專家指出,南方地區由於不注意污水的處理,把未經處理的污水大量排到天然河道,污染了水體,影響了水資源的有效性,造成有水不能用,形成了水質性缺水的嚴重狀況。受大陸季風氣候的影響,中國水資源在季節上分布極不均勻,總是連枯連澇。時間上不均勻的水資源的變化需要由水庫來調節。建國以來,我國興建了大量水庫,但由於水源工程建設投資額大,投資回報率不高,難以吸引更多建設資金。這種由工程滯後原因造成的工程型缺水在中部和西部地區尤其明顯。
用水:逐年增長
1949~2002年,全國總用水量增加了4000多億立方米,大約每10年增加1000億立方米,年平均增加約100億立方米。1980年以後,全國總用水量的增長幅度略有下降,但年平均增長量仍有62億立方米左右。
在這期間,全國的用水結構也發生了變化,農業用水比例逐步下降,而工業、城鎮生活用水比例則有所增加。
與2001年比較,2002年生活用水量增加了19億立方米,工業用水增加1億立方米,農業用水減少90億立方米。
在省級行政區中,用水量大於400億立方米的是新疆、江蘇和廣東,約佔全國用水量的25.5%;工業用水占其總用水量30%以上的是上海、重慶、湖北和江蘇。
水質:不容樂觀
根據環境部門對全國河流、湖泊、水庫的水質狀況的監測,由於近年來工業廢水和城鎮生活污水的排放等原因,我國主要水系的水體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2003年,我國7大水系污染程度從重到輕依次為:海河、遼河、黃河、淮河、松花江、長江和珠江。其中407個重點監測斷面中,只有38.1%的斷面滿足國家《地表水環境質量標准》(GB3838-2002)規定的I~Ⅲ類水質要求。我們不禁要問,這樣下去,究竟還有多少水是我們能飲用的。
排污:沖破最後防線
據統計,我國每年的工業廢水和城鎮生活污水排放總量已達到631億噸,這相當於我們每人每年排放40多噸的廢污水,而其中大部分未經處理就直接排入了江河湖海。以長江流域為例,在廢污水排放中,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水分別佔75%和25%左右,在流域涉及的18個省、市和自治區中,四川、湖北、湖南、江蘇、上海和江西6省市的廢污水排放量占流域總量的84.6%,是廢污水的主要產生地。主要污染物為懸浮物、有機物、石油類、揮發酚、氰化物、硫化物、汞、鎘、鉻、鉛、砷等。在21個幹流城市中,上海市排放的廢污水量約佔21個城市排放總量的30.7%,武漢市佔18.1%,南京市佔15.8%,重慶市佔8.8%;四大城市合計佔73.4%,是長江最主要的污染源。由於污染嚴重,長江岸邊形成許多污染帶,在幹流21個城市中,重慶、岳陽、武漢、南京、鎮江、上海6市累計形成了近600千米的污染帶,長度占長江幹流污染帶總長的73%。
中國水質性缺水樣本之上海篇
市內河道蜿蜒、黃浦江水身邊流、緊貼長江與東海的上海,享有「東方水都」的美名,然而,它卻是一個嚴重缺水的城市。
與中國北方一些城市水資源嚴重匱乏不同,上海有水,但缺的是好水。盡管上海的水資源總量較為充沛,但可利用的淡水資源十分有限,僅佔地表水資源的20%。從人均擁有水資源量來看,上海的人均淡水資源擁有量僅為145立方米,比北京還少,大大低於全國人均2200立方米(世界人均8840立方米)的水平,也遠低於國際公認的1750立方米的用水緊張線,全國排名僅為第23位。
上海地處長江、太湖兩大流域下游,水質既受到上游水污染的影響,又有本地污染源的危害,在水資源上的最大問題是水污染和水環境惡化,是一個典型的水質性缺水城市。據環境部門對上海主要河道的斷面監測,上海符合飲用水水源國家標準的地表水僅剩下1%,劣V類水質卻佔到68.6%。
黃浦江的污染危機
黃浦江被稱為上海的「母親河」,上海市民80%的飲用水來自黃浦江。盡管近年來上海市政府加大了對黃浦江環境整治力度,但「隱形」污染依然觸目驚心。目前,每天仍有數百萬噸廢污水排入黃浦江,一年則高達20億噸,比全年平均降水產生的徑流量還多,致使黃浦江及其支流的水質終年維持在Ⅲ類至V類之間(國家規定飲用水水源水質必須在Ⅱ類水以上),這已經給黃浦江上游水源保護區形成較大壓力。由於黃浦江取水量的不斷增加,而上游來水不足以稀釋排入的污水,影響到黃浦江的自凈能力,加重了水質污染程度。同時,又因黃浦江是潮汐型河流,咸潮入侵更使得黃浦江下游污水上溯,對城區的水廠取水口造成極大威脅。
很多來過上海的外地人,都對上海自來水濃重的漂白粉味記憶深刻。這座城市的水源——黃浦江的污染程度,已經讓在水資源方面頗富優越感的上海人感到震驚。
⑦ 廣州自來水廠的水是哪裡來的
廣州自來水廠現在使用的源水來自於東江和北江,
不過,據相關報道,在亞運會前,廣州自來水公司將可以從西江引水,廣州市中心城區的自來水質將有根本性提高。
廣州將形成東江、北江、西江三江並舉的水源新格局。
⑧ 本人在長白山山脈有個水廠,想與人合資,要到哪找資源
先找個企劃人看看,看看是自己開發還是找資金
像恆大那些公司自己希望自己控制在手中,不用去試
重要的事你自己的地方水源地科學檢測報告怎麼樣?看看能不能借農夫山泉和恆大的勢,最重要的一點,盡量突出你的資源優勢,弱化展示不足
⑨ 世界上的水資源分布情況
據中國水利部消息,水利部部長汪恕誠在國際灌溉排水委員會第19屆國際灌排大會暨第56屆國際執行理事會上發表講話指出,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和人口增加,以及自然條件的變化,中國在水資源領域面臨著五大嚴峻的挑戰:
一是水旱災害依然頻繁,並有加重的趨勢。中國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與土地資源分布不相匹配,南方水多、土地少,北方水少、土地多。耕地面積的一半以上處於水資源緊缺的乾旱、半乾旱地區,約1/3的耕地面積位於洪水威脅的大江大河中下游地區,乾旱和洪澇引發的自然災害,是中國損失最為嚴重的自然災害。由於氣候變化等原因,中國的水旱災害呈現加重的趨勢。
20世紀70年代,中國農田受旱面積平均每年約1100萬公頃,80-90年代約2000多萬公頃,近5年來,平均每年受旱面積上升到3300多萬公頃,因旱災減產糧食約占同期全國平均糧食產量的5%左右。1950年~2000年的51年中,中國平均農田因洪澇災害受災面積937萬公頃,而1990- 2000年的十年間,年均受洪澇災害面積為1580萬公頃,因水災減產糧食約占同期全國平均糧食產量的3%左右。
二是農業用地減少,農業用水短缺程度加劇。隨著城市化和經濟社會發展,土地被大量佔用,非農業灌溉用水需求在急劇增加,農業與工業、農村與城市、生產與生活、生產與生態等諸多用水矛盾進一步加劇。盡管中國採取了最嚴格的耕地保護措施,但大量的農田和農業灌溉水源被城市和工業佔用,耕地資源減少的勢頭難以逆轉,水資源短缺的壓力進一步增大。
從1980年到2004年的二十多年間,中國經濟發展速度較快,全國總用水量增加了25%,而農業用水總量基本沒有增加。全國農業用水量在總用水量中所佔比例不斷下降,由1980年的88%下降到2004年的66%。
三是中國水土流失尚未得到有效控制,生態脆弱。中國眾多的山地、丘陵,因季風型暴雨,極易造成水土流失。同時,對水土資源不合理的開發利用,加劇了水土流失。目前,中國水土流失面積356萬平方公里,占國土面積37%,每年流失的土壤總量達50億噸。嚴重的水土流失,導致土地退化、生態惡化,造成河道、湖泊泥沙淤積,加劇了江河下游地區的洪澇災害。由於乾旱和超載過牧,導致草原出現退化、沙化現象。
四是污染負荷急劇增加,加重了水體污染。2003年全國廢污水排放總量達680億噸,比1980年增加了1倍多。大量的工業和生活污水未經處理直接排入水中,農業生產中化肥和農葯大量使用,使得部分水體污染嚴重。水污染不僅加劇了灌溉可用水資源的短缺,成為糧食生產用水的一個重要制約因素,而且直接影響到飲水安全、糧食生產和農作物安全,造成了巨大經濟損失。
五是農村水利基礎設施還不完善。中國約佔55%的耕地還沒有灌排設施,農村有3億多人飲水不安全。全國灌溉面積中有1/3以上是中低產田,已建的灌排工程大多修建於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受當時的經濟和技術條件的限制,一些灌排工程標准低、配套不全,經過幾十年的運行,很多工程存在工程老化嚴重、效益衰減等問題,灌溉用水效率低,節約用水和提高土地糧食生產率的潛力還很大。
我國水資源現狀
我國是一個乾旱缺水嚴重的國家。我國的淡水資源總量為28000億立方米,佔全球水資源的6%,僅次於巴西、俄羅斯和加拿大,名列世界第四位。但是,我國的人均水資源量只有2300立方米,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是全球人均水資源最貧乏的國家之一。然而,中國又是世界上用水量最多的國家。僅2002年,全國淡水取用量達到5497億立方米,大約佔世界年取用量的13%,是美國1995年淡水供應量4700億立方米的約1.2倍。
中國從20世紀70年代以來就開始鬧水荒,這不是危言聳聽,而是客觀存在的事實。80年代以來,中國的水荒由局部逐漸蔓延至全國,情勢越來越嚴重,對農業和國民經濟已經帶來了嚴重影響。
缺水:全面告急
·北方資源性缺水!
·南方水質性缺水!
·中西部工程性缺水!
「中國是一個中度缺水的國家」,水利部水資源司司長吳季松說,這是從水資源對社會經濟發展的支撐能力上得出的判斷。據統計,我國目前缺水總量估計為400億立方米,每年受旱面積200萬~260萬平方千米,影響糧食產量150億~200億千克,影響工業產值2000多億元,全國還有7000萬人飲水困難。缺水對環境和人的身心健康都有著嚴重的影響。
從人口和水資源分布統計數據可以看出,中國水資源南北分配的差異非常明顯。長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區人口佔了中國的54%,但是水資源卻佔了81%。北方人口佔46%,水資源只有19%。專家指出,由於自然環境以及高強度的人類活動的影響,北方的水資源進一步減少,南方水資源進一步增加。這個趨勢在最近20年尤其明顯。這就更加重了我國北方水資源短缺和南北水資源的不平衡。
最近幾年,北方連年乾旱。如果說北方資源性缺水日益嚴重令人憂心,南方的狀況也並不樂觀。專家指出,南方地區由於不注意污水的處理,把未經處理的污水大量排到天然河道,污染了水體,影響了水資源的有效性,造成有水不能用,形成了水質性缺水的嚴重狀況。受大陸季風氣候的影響,中國水資源在季節上分布極不均勻,總是連枯連澇。時間上不均勻的水資源的變化需要由水庫來調節。建國以來,我國興建了大量水庫,但由於水源工程建設投資額大,投資回報率不高,難以吸引更多建設資金。這種由工程滯後原因造成的工程型缺水在中部和西部地區尤其明顯。
用水:逐年增長
1949~2002年,全國總用水量增加了4000多億立方米,大約每10年增加1000億立方米,年平均增加約100億立方米。1980年以後,全國總用水量的增長幅度略有下降,但年平均增長量仍有62億立方米左右。
在這期間,全國的用水結構也發生了變化,農業用水比例逐步下降,而工業、城鎮生活用水比例則有所增加。
與2001年比較,2002年生活用水量增加了19億立方米,工業用水增加1億立方米,農業用水減少90億立方米。
在省級行政區中,用水量大於400億立方米的是新疆、江蘇和廣東,約佔全國用水量的25.5%;工業用水占其總用水量30%以上的是上海、重慶、湖北和江蘇。
水質:不容樂觀
根據環境部門對全國河流、湖泊、水庫的水質狀況的監測,由於近年來工業廢水和城鎮生活污水的排放等原因,我國主要水系的水體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 2003年,我國7大水系污染程度從重到輕依次為:海河、遼河、黃河、淮河、松花江、長江和珠江。其中407個重點監測斷面中,只有38.1%的斷面滿足國家《地表水環境質量標准》(GB3838-2002)規定的I~Ⅲ類水質要求。我們不禁要問,這樣下去,究竟還有多少水是我們能飲用的。
排污:沖破最後防線
據統計,我國每年的工業廢水和城鎮生活污水排放總量已達到631億噸,這相當於我們每人每年排放40多噸的廢污水,而其中大部分未經處理就直接排入了江河湖海。以長江流域為例,在廢污水排放中,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水分別佔75%和25%左右,在流域涉及的18個省、市和自治區中,四川、湖北、湖南、江蘇、上海和江西6省市的廢污水排放量占流域總量的84.6%,是廢污水的主要產生地。主要污染物為懸浮物、有機物、石油類、揮發酚、氰化物、硫化物、汞、鎘、鉻、鉛、砷等。在21個幹流城市中,上海市排放的廢污水量約佔21個城市排放總量的30.7%,武漢市佔18.1%,南京市佔15.8%,重慶市佔8.8%;四大城市合計佔73.4%,是長江最主要的污染源。由於污染嚴重,長江岸邊形成許多污染帶,在幹流21個城市中,重慶、岳陽、武漢、南京、鎮江、上海6市累計形成了近600千米的污染帶,長度占長江幹流污染帶總長的73%。
中國水質性缺水樣本之上海篇
市內河道蜿蜒、黃浦江水身邊流、緊貼長江與東海的上海,享有「東方水都」的美名,然而,它卻是一個嚴重缺水的城市。
與中國北方一些城市水資源嚴重匱乏不同,上海有水,但缺的是好水。盡管上海的水資源總量較為充沛,但可利用的淡水資源十分有限,僅佔地表水資源的20%。從人均擁有水資源量來看,上海的人均淡水資源擁有量僅為145立方米,比北京還少,大大低於全國人均2200立方米(世界人均8840立方米)的水平,也遠低於國際公認的1750立方米的用水緊張線,全國排名僅為第23位。
上海地處長江、太湖兩大流域下游,水質既受到上游水污染的影響,又有本地污染源的危害,在水資源上的最大問題是水污染和水環境惡化,是一個典型的水質性缺水城市。據環境部門對上海主要河道的斷面監測,上海符合飲用水水源國家標準的地表水僅剩下1%,劣V類水質卻佔到68.6%。
黃浦江的污染危機
黃浦江被稱為上海的「母親河」,上海市民80%的飲用水來自黃浦江。盡管近年來上海市政府加大了對黃浦江環境整治力度,但「隱形」污染依然觸目驚心。目前,每天仍有數百萬噸廢污水排入黃浦江,一年則高達20億噸,比全年平均降水產生的徑流量還多,致使黃浦江及其支流的水質終年維持在Ⅲ類至V類之間(國家規定飲用水水源水質必須在Ⅱ類水以上),這已經給黃浦江上游水源保護區形成較大壓力。由於黃浦江取水量的不斷增加,而上游來水不足以稀釋排入的污水,影響到黃浦江的自凈能力,加重了水質污染程度。同時,又因黃浦江是潮汐型河流,咸潮入侵更使得黃浦江下游污水上溯,對城區的水廠取水口造成極大威脅。
很多來過上海的外地人,都對上海自來水濃重的漂白粉味記憶深刻。這座城市的水源——黃浦江的污染程度,已經讓在水資源方面頗富優越感的上海人感到震驚。
中國水質性缺水樣本之江浙篇
江南之美在於水。然而,水鄉江南,卻面臨著缺水的困境,「江南水鄉鬧水荒」的現象在江浙地區尤為突出。
在浙北杭嘉湖地區,河網縱橫,尤其有錢塘江、太湖和長江水可資利用,看似水源豐富,但近些年來,經濟迅猛發展,用水量已遠超出水資源的承受能力,加上水資源保護不當,大量水體遭污染,可利用的水資源急劇減少,「江南水鄉鬧水荒」的現象在這一地區尤為突出。
在浙江境內甬江、姚江、奉化江三江交匯的寧波市,最缺水時一些運水車在日夜不停地奔跑著,將鄉村河道里的水運進城裡的各個企業。象山縣著名的針織企業巨鷹集團,為了解決缺水困境,僱用了6輛載重24噸的大槽車,24小時不停地向廠里送水。
位於浙江省東部的舟山市是嚴重缺水的城市,為了解決生產和生活用水,當地政府不得不花費巨大的成本大規模向海取水。
在著名的國際商貿城市義烏,市區有時每周正常供水僅9小時,人均水資源擁有量僅為全國平均水平的1/4。據稱,在義烏有兩樣商品最好賣,即水桶和水泵。
無論是情願還是不情願,缺水,這一讓水鄉人感到無比陌生和尷尬的事實已經真實地擺在了人們的面前。杭嘉湖平原、寧紹平原、蘇錫常平原等歷史上的天府澤國,目前基本上都處於程度不同的缺水狀態,一些地區出現了水鄉無水喝的尷尬局面,水資源危機給江南水鄉社會經濟的發展帶來了嚴峻的挑戰。
經濟增長付出的慘痛代價
也許是生在水鄉,感覺不到水的珍貴,很多企業的發展都是以對水源的高污染、高消耗為前提的,經濟發展的代價異常沉重。據2004年12月份浙江省統計部門所做的《浙江GDP增長過程中的代價分析》測算,2003年浙江省排放的工業廢水達到了令人吃驚的16.8億噸。按照目前的污染物排放水平計算,每創造1億元GDP就要排放28.8萬噸廢水,在GDP年均增長9%的情況下,到2010年浙江省廢水的排放量將是目前的2倍,屆時,生態環境將面臨異常沉重的壓力。對水資源的破壞不可避免地引來了自然界的報復,江南水鄉遇上了和塞北邊陲同樣的境遇,不僅工業用水,連生活用水都成了問題,不同的是,這里不是沒有水,而是有水卻不能喝。面對嚴重的「缺水」困境,有人稱,缺水已經擊中了江南水鄉可持續發展的軟肋。
⑩ 上海自來水廠的水源來自哪裡
1、長江口的青草沙水庫。
2、和寶鋼邊上的長江原水廠。
3、黃浦江上游松浦大橋處的松浦原水廠。
4、各水廠的備用取水口(水廠邊的河流)如南市水廠、長橋水廠、閔行水廠都有取水頭部。
5、郊縣小水廠可能自行取水(正在逐步取締,統一用1~3的原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