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資源管理 » 世界危機資源有哪些
擴展閱讀
桌子上的工具都有什麼 2025-05-15 16:53:53
黃金回收價格差怎麼賺錢 2025-05-15 16:43:30

世界危機資源有哪些

發布時間: 2022-05-30 12:46:11

⑴ 資源危機的概述

資源危機是指礦物、土地、淡水、森林、野生動植物等自然資源在世界和人口不斷增長的情況下逐漸顯現出相對緊缺的趨勢。對此,有不同觀點。悲觀派認為:不可再生資源總是有限的,消耗一部分,就減少一部分;可再生資源的再生總量是有限的,承受不了日益增長的需求。由此,資源成為經濟增長的一個限制因素,最終要使經濟增長停止下來,甚至引起「崩潰」。樂觀派則認為:由於技術進步,可利用自然資源的范圍不斷擴大;由於市場機制的調節作用,對資源利用的效率將會提高,或找到相應的代用品,資源不足的局面總會改觀。他們否認資源問題存在「危機」。但土地、淡水、森林等資源在世界部分地區所呈現出來的緊缺趨勢不容忽視。它給這些地區的經濟發展造成困難,對其最終結果也難以作出確切肯定的預料。

⑵ 人類面臨的環境危機有哪些

人類正在面臨的環境危機:一是全球氣候變化。近年來,世界各國出現了幾百年來歷史上最熱的天氣,厄爾尼諾現象也頻繁發生。科學家預測有可能出現的危害和影響有:海平面上升、影響農業和自然生態系統、加劇各種氣象災害、影響人類健康等。

二是臭氧層破壞和損耗。1985年,英國科學家觀測到南極上空出現臭氧層空洞,這一消息震驚了全世界。地球上臭氧層被破壞的程度遠比一般人想像的要嚴重得多。臭氧層破壞的後果極為嚴重,不僅破壞生態系統引起新的環境問題,還會使人類皮膚癌和白內障患者增加,損壞人的免疫力,使傳染病的發病率增加。

三是生物多樣性減少。從恐龍滅絕以來,地球上生物減少的速度比任何時候都快。

總體上來看,大陸上66%的陸生脊椎動物已成為瀕危種和漸危種。海洋和淡水生態系統中的生物多樣性也在不斷喪失和退化,受到最嚴重沖擊的是處於相對封閉環境中的淡水生態系統。

四是土地荒漠化。由於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所造成的土地退化。它使土地生物和經濟生產潛力減少,甚至基本喪失。荒漠化是當今世界最嚴重的環境與社會經濟問題。荒漠化對亞洲損失最大,其次是非洲、北美洲、大洋洲、南美洲、歐洲。

五是森林植被破壞。森林是陸地生態的主體。森林破壞已經成為發展中國家面臨的嚴重問題。

六是水資源危機和海洋資源破壞。隨著經濟發展,人類對全球淡水資源的需求也在不斷增長。

淡水短缺、水生資源破壞和陸地水域與海洋污染已成為國際社會當前所關注的重大環境問題。

⑶ 世界四大危機

在我們日常生活之中,夫妻之間有句戲言:路邊的野花,你不要采!
沒想到的是,在歲末的業界,這句枕邊話竟被演繹成「INTEL的豆腐,不吃白不吃」的賀歲口號。吃INTEL老大哥的豆腐,竟然成了大批二線主板廠商2004年的座右銘。當然,這也同樣成了所有一線主機板和品牌PC擺脫奴隸社會的借口。
今天的INTEL,儼然開始陷入「四大公轉危機」的預言世界。
AMD要漲價:主動型漲價
AMD公司,這個CPU晶元領域的戰斗機,2003年的呼嘯就讓人毛骨悚然,2004年竟然讓渠道不是毛骨悚然了,升級成了風聲鶴唳。35年來,AMD公司一直與英特爾公司斗爭,終於讓INTEL公司看到了自己內部執行力和創新能力的臃懶化。
AMD CEO HECTOR RUIZ全面搶盡INTEL貝瑞特風頭的同時,也讓INTEL公司陷入一種疲於應付的尷尬中。這次AMD咸魚翻身的核心是八個字"2X戰略,品堅如山,重新回到了產品質量原點上來發力。
為什麼是這"2X戰略,品堅如山"八個字呢?
2X戰略:指64位計算技術和雙內核計算技術。
品堅如山:指順利啟用了新的生產工藝,但沒有質量問題。
AMD成功地運用計算策略、鎖定高價伺服器和PC處理器市場,以高端品質戰略為核心,搶先數年,打入了重量級企業族客戶的陣地,並鞏固了灘頭陣地,這絕對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諾曼第登陸之戰"的IT翻版。
它第一次領先INTEL公司一年多的時間在市場上推出了深受企業客戶青睞的新型武器:AMD Opteron伺服器晶元、AMD Sempron(閃龍)消費PC晶元。
AMD Opteron伺服器晶元奪走了INTEL的忠實盟友IBM、惠普、Sun等世界PC標桿企業。而AMD Sempron(閃龍)消費PC晶元又為AMD奪走了INTEL的中國最大、最忠實盟友-聯想,大幅度地提高了在中國市場的銷售額。
2004年,AMD公司在低端伺服器市場上的市場份額已經提高到了7%。最近3周在美國的台式機零售市場上,它的市場份額超過了40%。另外,在快閃記憶體晶元市場上,它還使用了新的技術,在成本和技術方面都較對手高出了一籌。
2005年,AMD CFO指出將要提高CPU的平均銷售價格,他的理由是AMD將全面推出更大量、更尖端的64位晶元,2005年AMD晶元的平均售價應該比2004年高。
海外投資評論家們也普遍認為AMD 2005的CPU和快閃記憶體半導體產品的銷售增長將超過整個行業的平均水平。
另外,AMD CEO也興奮的拋出了2004宣言書:年底將佔領10%的低端伺服器市場,5年後佔領30%的商用PC市場、50%的家用PC市場。在快閃記憶體晶元領域,計劃超越INTEL、三星以及其它競爭對手,使AMD成為第一大快閃記憶體晶元廠商。
最新資料顯示:2004年Q4的K8投放量已達70K,2005年Q1的投放量則為100K。
INTEL要漲價:被動型漲價
2004年,INTEL雖然仍然在成長,但成長率卻被AMD的推薦率的口水淹到了胸口。INTEL公司遭遇了數十年來最危險的阻擊。
面對AMD的瘋狂翻牌,2003年7月份,INTEL公司的CEO貝瑞特反應強烈,在各種內部會議上向官僚作風宣戰,並在公開信中措辭嚴厲的中說,最近在INTEL執行力方面出現的問題是"不可接受的"。
INTEL公司對未來推出的晶元進行了全面評估,其結果是,INTEL公司放棄了數款正在開發中的晶元,並迅速地推出了一種能夠同時運行32位、64位代碼的伺服器晶元,將幾乎全部設計人員轉向設計雙內核的伺服器、台式機、筆記本電腦用晶元。
為了強化品牌知名度和佔領PC之外的晶元陣地,INTEL公司在9月7日宣布挖來了三星公司的頂級營銷官員KIM坐鎮INTEL。
雖然,INTEL想變回強大的恐龍原形,但用小勝換大勝,以時間換空間的AMD卻更加奮力地表演著讓人窒息的賽跑。
上面我們提到"吃INTEL豆腐",這恰恰是2004年許多渠道和廠商的寫真。因為INTEL開始陷入了「四大公轉危機」的預言世界:
1、CPU轉製程
民間俗稱:P4轉P5,即文字處理型CPU轉數字家庭式CPU。
2、主板轉公母
478型主板轉775型主板,因其SOCKET介面不同而被坊間戲稱為公板母板。
3、公司CEO轉人
INTEL新任CEO叫Paul Otellini,預計在2005年5月18日正式上任,他是INTEL首位非理工背景出身的執行官。
此人面臨兩大危機:1)雙核心計劃成敗 2)DELL的CEO Kenvin Rollins採用AMD CPU 的伺服器。PC系統廠商認為,INTEL面臨的最大問題不在於技術是否領先對手,而在於行銷計劃能否奏效。
4、P4迷信轉向AMD64
AMD今年的勢頭很猛,同時64位的K8處理器在人們的意識里已經在性價比上都好於478針P4,如果INTEL在此時推廣不利則無異於幫了AMD一個大忙。
INTEL新任CEO Paul Otellini預計在2005年5月18日正式上任,他也將是INTEL有史以來甫一上任就陷入「四大公轉危機」的CEO。
INTEL本身擬訂的East Fork計劃是希望未來不但處理器加大高速緩存,同時也會在雙核心處理器和安全機制,及與外圍裝置的連接應用方面下工夫。並希望消費者想到數字家庭應用就想到INTEL,藉此擴大處理器、晶元組及無線網路晶元的銷售量。
但是,INTEL沒有想到首批775 針CPU產品就遭遇一系列的產品缺陷、召回等問題時,AMD公司卻順利了啟用了新的生產工藝,並且在多內核晶元方面再次領先INTEL。
急火攻心,INTEL以超快速度解決775 針CPU產品後,啟動強力推進計劃,但突然遇到了來自「台灣兄弟連」的阻力,華碩、微星、技嘉、精英等所有大廠及華擎等二線廠的478奔四主板近千萬片庫存堆積成了一道巨型的壕溝。
INTEL為了從戰略上趕上對手,因此,在2004年11月開始對老478針晶元,包括CPU和配套零組件強行停貨,轉成生產775針CPU和配套零組件,同時把原計劃在2005年第四季度的64位/雙核心 CPU緊急提前到第二季度出貨。
全球市場出現了罕見的INTEL產品在大亂中漲價的高潮。
最新資料顯示:市場主流848P、865PE、845PE、845GV等大幅漲價,在3美元左右。
結束語:
本人在大陸業界虛度十幾載,觀察INTEL和AMD也是十年有餘。
盡管上面論述了那麼多,但是個人卻依然認為,不管INTEL現在遇到了何種風雨,其實打敗它的英雄還是沒有真正出現,目前挑戰它的AMD還只是幫助其成長的一個伴奏樂而已,說句更加不客氣點的話,INTEL之所以可以讓AMD存在並且有所發展,那也許也只是不想沾上「反壟斷」的美式司法官司而已。
因此,我們似乎可以的說,真正令INTEL懼怕的依然不是AMD,而是IBM,或者其它!

⑷ 有關地球資源枯竭的資料

1、森林資源:根據聯合國的統計,全球森林覆蓋率約為40億公頃,佔世界陸地面積的30%左右,世界森林資源蓄積推算約為4 300億m3。雖然森林退化和消失的速度有所減緩,但每天仍有將近200平方公里的森林消失。

2、物種滅絕:曾經生活在地球上的冰島大海雀、北美旅鴿、南非斑驢、澳洲袋狼、直隸獼猴、高鼻羚羊、台灣雲豹、中國犀牛、南極狼等物種已不復存在。白鱀豚、蘇門答臘虎、北部白犀牛、.奧里諾科鱷魚、小嘴狐猴等動物也瀕臨滅絕。

3、淡水污染:水污染有三個主要來源,生活廢水、工業廢水和含有農業污染物的地面徑流。如1986年萊茵河化學品泄漏事故就造成了萊茵河水的長期污染。據世界銀行的報告估計,由於水污染和缺少供水設施,全世界有10億多人口無法得到安全的飲用水。

(4)世界危機資源有哪些擴展閱讀:

隨著對淡水需求量的不斷增長,在許多乾旱和半乾旱地區,淡水成為決定經濟發展的重要限制因素,部門之間、地區之間和國家之間爭奪淡水資源的情況越來越突出。在水資源比較豐富的地區,不同功能用途之間的矛盾和沖突也越來越顯著。

因此,全球跨國的水資源管理是國際環境與資源保護的重要領域。在西亞和北非等一些乾旱和半乾旱地區,水貴如油,各國在跨國河流和地下蓄水層開發利用上的矛盾往往十分尖銳。有時甚至引發軍事上的對峙,成為國際沖突的導火索。

⑸ 地球資源的危機有哪些

當今世界隨著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的發展,以及人類現行生存方式與地球的生命支持能力相悖的日趨加劇,致使環境危機具有如下特徵:
(一)環境危機的全球化
一般來說,以往環境危機影響的范圍,危害的對象或產生的後果,主要集中於污染源附近或特定的生態環境里,呈現出局部性和區域性的特徵,對全球環境的影響不是太大。而當前環境危機則超越了國界,表現為全球化的特徵:比如,最為世人關注的溫室效應、臭氧層破壞、酸雨等,其影響范圍不但集中於人類居住的地球陸地表面和低層大氣空間,而且涉及到高空、海洋。又如,一個國家的大氣污染,特別是二氧化硫排放量過大,可能導致相鄰國家或地區受到酸雨的危害。再如,全球氣候變暖,兩極冰川融化,海平面不斷升高,幾乎對所有國家和地區,尤其是沿海國家和地區將造成毀滅性災害。
(二)環境危機的綜合化
我們知道,直到本世紀五、六十年代,人們最關心的環境危機還是「三廢」污染及其對健康的危害。但是,當前環境危機已經遠遠超出了這一范疇而涉及到人類生存環境的各個方面,包括森林銳減、草原退化、沙漠擴展、土壤侵蝕、城市擁擠等諸多領域,從而呈現出綜合化的特徵。
(三)環境危機的高技術化
眾所周知,原子彈、導彈的試驗,核反應堆的使用及其事故,以及電磁輻射等對環境都會產生嚴重的影響。比如,1986年4月26日前蘇聯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第四號反應堆發生爆炸的核污染事件,就造成31人當場死亡,273人受到放射性傷害,13萬居民緊急疏散。據烏克蘭估計,這場災難的強度相當於廣島原子彈的500倍。事故產生的放射性塵埃隨風飄散,使歐洲許多國家受害,估計受害人數不少於30萬人。跟蹤調查表明,此後十多年,又有5000多人因受核輻射患病死亡,其中60%是受害者因無法忍受核輻射的痛苦而自殺的。另外,還有3萬多人落下了終身的殘疾。可見,當前環境危機的高技術化特徵真可謂觸目驚心!
(四)環境危機的極限化
一些科學家認為,當前人類生存的環境已達到地球支持生命能力的極限。其表現為環境污染加劇,它既包括常見由於各種有害化學物質造成的對大氣、水體、土壤、植物的污染及其對人體造成的健康影響,也包括一些本身並非直接有毒,如CFC、二氧化碳等物質,但它們的存在會對全球氣候及環境造成諸如溫室效應、臭氧層破壞等嚴重全球性環境危機;其還表現為可再生資源的破壞,它既包括生物類(森林、生物物種)和非生物性的資源(土地、水)破壞,也包括不可再生資源的過度使用,還包括各種化石燃料及礦物的耗損;其也表現為其他一些人類尚未發現的環境危機。
事實上,當前的環境危機,都從不同層次,通過不同途徑,並互相促進著形成一股推進環境惡化的合力,把人類推向環境承載容量的邊沿,從而使當前環境危機呈現出極限化的特徵。

⑹ 全球供應鏈危機,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

新冠疫情打亂了全球產業的步伐,供應鏈問題也讓全球陷入了暫時的混亂。西方國家幾乎無一倖免。

未來全球的所有企業都要面臨著長期的挑戰,如何才能夠重新構築自己的業務供應鏈。長久以來一直被某些國家忽視或者惡意掩蓋的缺陷在這次疫情的影響下,突然以如此的方式展現和暴露。無異是全球所有國家都不能倖免的,原來看似每個獨立的經濟體其實內在都是捆綁在一條船上,誰也不能獨善其身。

⑺ 地球面臨的十大危機

(一)全球氣候變暖
地球的氣溫在悄悄地升高,而且已經到了為人察覺的程度.它的危害是不應漠視的.它會引起兩極冰川的融化,會帶來頻繁的暴風雨,會導致生物物種的減少,更會使海平面上升,使沿海地區受淹,想一想當今地球上的一半人口正居住在沿海50公里范圍內,就可以知道沿海地區受淹的嚴重性了.
地球氣溫變化的原因正在於人類的活動.在人類使用化石燃料煤炭的過程中,在某些工業生產過程中,在有機廢物的發酵過程中,不斷地釋放出二氧化碳、甲烷、氮氧化物等氣體.這些氣體具有阻止地球表面熱量散發的作用,它們的存在就像是在地球表面形成了一個龐大的溫室,因此這類氣體被統稱為溫室氣體.目前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已經成為世界熱點之一.
(二)臭氧層破壞
臭氧層位於距離地面10-50公里范圍的大氣平流層內,臭氧層能吸收太陽的大部分紫外線,阻擋紫外線輻射到地面,因此對地球上的生物有保護作用.
20世紀中葉以來,人們發現北極圈的臭氧濃度明顯降低,南極圈的臭氧層還出現了空洞.臭氧層破壞的嚴重後果也是不可忽視的:它將增高人類皮膚癌和白內障的發病率,使人類的免疫系統受到損害,它還會嚴重地破壞海洋和陸地的生態系統,阻礙植物的正常生長.
臭氧層破壞的元兇竟然也是人類.近數十年來,人類廣泛使用氟氯烴類化合物與哈龍作製冷劑、除臭劑、噴霧劑等,這些化學物質釋入大氣並擴散入臭氧層後,會與臭氧反應,使臭氧分解為氧.
(三)生物多樣性減少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和工業建設的發展,人類對動植物的破壞與日俱增.統計表明,目前每年要有4000~6000種生物從地球上消失,更多的物種正受到威脅.1996年世界動植物保護協會的報告指出:"地球上四分之一的哺乳類動物正處於瀕臨滅絕的危險,每年還有1000萬公頃的熱帶森林被毀壞".我國生物多樣性遭受破壞的速度也十分驚人.
動植物的生死存亡必將影響人類的命運.人類威脅其他生物生存的最終結果將是威脅到自己的生存.
(四)酸雨蔓延
人類的生活和生產活動排放出大量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降雨時溶解在水中,即形成酸雨.酸雨具有腐蝕性,降落地面會損害農作物的生長,導致林木枯萎,湖泊酸化,魚類死亡,建築物及名勝古跡遭受破壞.
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等氣體主要是在能源使用過程中排放出來的.人類的生產水平和消費水平越高,消耗的能源也越多,酸雨的危害也就越大.全世界有三大著名的酸雨區,一個在北美的五大湖地區,一個在北歐,另一個就在中國.近十餘年來,中國的酸雨區不斷擴大,目前酸雨區面積已接近國土面積的1/3.其控制已被列入國家綠色工程計劃.
(五)森林銳減
由於人類的過度採伐和不恰當的開墾,再加上氣候變化引起的森林火災,世界森林面積不斷減少.據統計,近50年,森林面積已減少了30%,而且其銳減的勢頭至今不見減弱.我國森林覆蓋面積僅13?郾9%,約為世界平均森林覆蓋面積的1/3,而森林銳減的勢頭卻並不遜色.
森林的減少導致了水土流失,洪災頻繁,物種減少,氣候變化等多種嚴重惡果.
(六)土地荒漠化
過度的放牧及重用輕養使草地逐漸退化,開荒、采礦、修路等建設活動對土地的破壞作用甚大,加上水土流失的不斷侵蝕,世界上每天都有大片土地淪為荒漠,我國在這方面是較為突出的.土地荒漠化的直接後果就是農民的貧困化.
(七)資源短缺
近數十年來,自然資源的消耗量與日俱增,已有很多資源顯現出短缺的現象.最重要的有水資源、耕地資源和礦產資源.
目前全球有約1/3的人口已受到缺水的威脅,2000年缺水人口增加到1/2以上.我國人均水資源佔有量僅為世界人均佔有量的1/4,加上水資源在時間和空間上分布的不均勻性,水資源短缺的矛盾十分突出.
由於人口總量的增加,為供應糧食所需的耕地日見緊張,而工業城市建設工程卻在不斷地佔用大量耕地,化肥農葯的使用還在使耕地的質量不斷降低,這一切使人類正面臨耕地不足的困境.
礦產資源的消耗速度正隨著工業建設的速度急劇增加,很多礦產的儲量在近數十年內迅速減少.專家預計,再有50~60年即可耗去石油儲量的80%,某些貴金屬資源則已近消耗殆盡.
如再不認真對待資源短缺的嚴重問題,人類總有一天會面臨無米作炊的絕境.
(八)水環境污染嚴重
人口膨脹和工業發展所製造出來的越來越多的污水廢水終於超過了天然水體的承受極限,於是本來是清澈的水體變黑發臭,細菌滋生,魚類死亡,藻類瘋長,更為嚴重的是,本來足以滋養人體的水,常因含有有毒物質而使人染病,甚至致人於死地.工農業生產當然也因為水質的惡化而受到極大損害.水環境的污染使原來就短缺的水資源更為緊張.水資源的短缺,水環境的污染加上水的洪澇災害,構成了足以毀滅人類的水危機.
(九)大氣污染肆虐
最普遍的大氣污染是燃煤過程中產生的粉塵造成的,細小的懸浮顆粒被吸入人體,十分容易引起呼吸道疾病;現代都市還存在光化學煙霧,這是由於工業廢氣和汽車尾氣中夾帶大量化學物質,如碳氫化合物、氫氧化物、一氧化碳等,它們與太陽光作用,會形成一種刺激性的煙霧,能引起眼病、頭痛、呼吸困難等. 1998年我國竟有7個城市的大氣質量,被列為世界十大污染城市之中,可見問題之嚴重.
(十)固體廢棄物成災
固體廢棄物,包括城市垃圾和工業固體廢棄物,是隨著人口的增長和工業的發展而日益增加的,至今已成為地球,特別是城市的一大災害.垃圾中含有各種有害物質,任意堆放不僅佔用土地,還會污染周圍空氣、水體,甚至地下水.有的工業廢棄物中含有易燃、易爆、致毒、致病、放射性等有毒有害物質,危害更為嚴重.

⑻ 資源危機事例

資源危機 資源危機是指礦物、土地、淡水、森林、野生動植物等自然資源在世界和人口不斷增長的情況下逐漸顯現出相對緊缺的趨勢。對此,有不同觀點。悲觀派認為:不可再生資源總是有限的,消耗一部分,就減少一部分;可再生資源的再生總量是有限的,承受不了日益增長的需求。由此,資源成為經濟增長的一個限制因素,最終要使經濟增長停止下來,甚至引起「崩潰」。樂觀派則認為:由於技術進步,可利用自然資源的范圍不斷擴大;由於市場機制的調節作用,對資源利用的效率將會提高,或找到相應的代用品,資源不足的局面總會改觀。他們否認資源問題存在「危機」。但土地、淡水、森林等資源在世界部分地區所呈現出來的緊缺趨勢不容忽視。它給這些地區的經濟發展造成困難,對其最終結果也難以作出確切肯定的預料。

⑼ 地球上的哪種重要資源,正在面臨枯竭的邊緣

地球是一顆充滿生機的星球,孕育無數的生命,其實每一個生命對條件都非常苛刻。既要適宜的環境,還要擁有充足的資源,例如水、氧氣等等。水是生命之源,世間萬物都離不開水,一旦身體中缺失水分,就會破壞身體的平衡。地球擁有七分海洋,可能用的淡水資源少之又少,尤其是很多貧困地區,每一滴水對他們而言都格外重要。


5

一種無可替代的資源一旦消失,人類將面臨可怕的危難。不過很多人卻一直在過度浪費,使用不恰當,造成大量的污染。很多磷被排放到海洋中,使海水受到嚴重的污染,很多魚類喪失了家園,變得無家可歸,只有有效的保護磷資源,它才不會有枯竭的一天,如果人類持續下去,繼續毫無節制的使用磷資源,未來終有一天它將徹底消失,你們對這一磷資源還有怎樣的了解呢?

⑽ 全球十大環境危機是什麼啊

一)全球氣候變暖

地球的氣溫在悄悄地升高,而且已經到了為人察覺的程度。它的危害是不應漠視的。它會引起兩極冰川的融化,會帶來頻繁的暴風雨,會導致生物物種的減少,更會使海平面上升,使沿海地區受淹,想一想當今地球上的一半人口正居住在沿海50公里范圍內,就可以知道沿海地區受淹的嚴重性了。

地球氣溫變化的原因正在於人類的活動。在人類使用化石燃料煤炭的過程中,在某些工業生產過程中,在有機廢物的發酵過程中,不斷地釋放出二氧化碳、甲烷、氮氧化物等氣體。這些氣體具有阻止地球表面熱量散發的作用,它們的存在就像是在地球表面形成了一個龐大的溫室,因此這類氣體被統稱為溫室氣體。目前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已經成為世界熱點之一。

(二)臭氧層破壞

臭氧層位於距離地面10-50公里范圍的大氣平流層內,臭氧層能吸收太陽的大部分紫外線,阻擋紫外線輻射到地面,因此對地球上的生物有保護作用。

20世紀中葉以來,人們發現北極圈的臭氧濃度明顯降低,南極圈的臭氧層還出現了空洞。臭氧層破壞的嚴重後果也是不可忽視的:它將增高人類皮膚癌和白內障的發病率,使人類的免疫系統受到損害,它還會嚴重地破壞海洋和陸地的生態系統,阻礙植物的正常生長。

臭氧層破壞的元兇竟然也是人類。近數十年來,人類廣泛使用氟氯烴類化合物與哈龍作製冷劑、除臭劑、噴霧劑等,這些化學物質釋入大氣並擴散入臭氧層後,會與臭氧反應,使臭氧分解為氧。

(三)生物多樣性減少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和工業建設的發展,人類對動植物的破壞與日俱增。統計表明,目前每年要有4000~6000種生物從地球上消失,更多的物種正受到威脅。1996年世界動植物保護協會的報告指出:"地球上四分之一的哺乳類動物正處於瀕臨滅絕的危險,每年還有1000萬公頃的熱帶森林被毀壞"。我國生物多樣性遭受破壞的速度也十分驚人。

動植物的生死存亡必將影響人類的命運。人類威脅其他生物生存的最終結果將是威脅到自己的生存。

(四)酸雨蔓延

人類的生活和生產活動排放出大量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降雨時溶解在水中,即形成酸雨。酸雨具有腐蝕性,降落地面會損害農作物的生長,導致林木枯萎,湖泊酸化,魚類死亡,建築物及名勝古跡遭受破壞。

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等氣體主要是在能源使用過程中排放出來的。人類的生產水平和消費水平越高,消耗的能源也越多,酸雨的危害也就越大。全世界有三大著名的酸雨區,一個在北美的五大湖地區,一個在北歐,另一個就在中國。近十餘年來,中國的酸雨區不斷擴大,目前酸雨區面積已接近國土面積的1/3。其控制已被列入國家綠色工程計劃。

(五)森林銳減

由於人類的過度採伐和不恰當的開墾,再加上氣候變化引起的森林火災,世界森林面積不斷減少。據統計,近50年,森林面積已減少了30%,而且其銳減的勢頭至今不見減弱。我國森林覆蓋面積僅13?郾9%,約為世界平均森林覆蓋面積的1/3,而森林銳減的勢頭卻並不遜色。

森林的減少導致了水土流失,洪災頻繁,物種減少,氣候變化等多種嚴重惡果。

(六)土地荒漠化

過度的放牧及重用輕養使草地逐漸退化,開荒、采礦、修路等建設活動對土地的破壞作用甚大,加上水土流失的不斷侵蝕,世界上每天都有大片土地淪為荒漠,我國在這方面是較為突出的。土地荒漠化的直接後果就是農民的貧困化。

(七)資源短缺

近數十年來,自然資源的消耗量與日俱增,已有很多資源顯現出短缺的現象。最重要的有水資源、耕地資源和礦產資源。

目前全球有約1/3的人口已受到缺水的威脅,2000年缺水人口增加到1/2以上。我國人均水資源佔有量僅為世界人均佔有量的1/4,加上水資源在時間和空間上分布的不均勻性,水資源短缺的矛盾十分突出。

由於人口總量的增加,為供應糧食所需的耕地日見緊張,而工業城市建設工程卻在不斷地佔用大量耕地,化肥農葯的使用還在使耕地的質量不斷降低,這一切使人類正面臨耕地不足的困境。

礦產資源的消耗速度正隨著工業建設的速度急劇增加,很多礦產的儲量在近數十年內迅速減少。專家預計,再有50~60年即可耗去石油儲量的80%,某些貴金屬資源則已近消耗殆盡。

如再不認真對待資源短缺的嚴重問題,人類總有一天會面臨無米作炊的絕境。

(八)水環境污染嚴重

人口膨脹和工業發展所製造出來的越來越多的污水廢水終於超過了天然水體的承受極限,於是本來是清澈的水體變黑發臭,細菌滋生,魚類死亡,藻類瘋長,更為嚴重的是,本來足以滋養人體的水,常因含有有毒物質而使人染病,甚至致人於死地。工農業生產當然也因為水質的惡化而受到極大損害。水環境的污染使原來就短缺的水資源更為緊張。水資源的短缺,水環境的污染加上水的洪澇災害,構成了足以毀滅人類的水危機。

(九)大氣污染肆虐

最普遍的大氣污染是燃煤過程中產生的粉塵造成的,細小的懸浮顆粒被吸入人體,十分容易引起呼吸道疾病;現代都市還存在光化學煙霧,這是由於工業廢氣和汽車尾氣中夾帶大量化學物質,如碳氫化合物、氫氧化物、一氧化碳等,它們與太陽光作用,會形成一種刺激性的煙霧,能引起眼病、頭痛、呼吸困難等。 1998年我國竟有7個城市的大氣質量,被列為世界十大污染城市之中,可見問題之嚴重。

(十)固體廢棄物成災

固體廢棄物,包括城市垃圾和工業固體廢棄物,是隨著人口的增長和工業的發展而日益增加的,至今已成為地球,特別是城市的一大災害。垃圾中含有各種有害物質,任意堆放不僅佔用土地,還會污染周圍空氣、水體,甚至地下水。有的工業廢棄物中含有易燃、易爆、致毒、致病、放射性等有毒有害物質,危害更為嚴重。

顯然,上述眾多的環境問題,已經對人類提出了十分嚴峻的挑戰,這是涉及人類能否在地球上繼續生存、繼續發展的挑戰,人類不能迴避,更不能聽之任之,貿然對待。人類必須、也只有人類能夠找到自己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