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怎樣合理利用自然資源
1、加強環境意識的宣傳與教育,提高全民族的環境意識
公眾的環境意識對自然資源的利用方式有極大影響,保護環境和自然資源的社會基礎還相當薄弱,盡快提高民眾的環境意識,其意義十分重大。
必須大力加強資源與環境保護的宣傳與教育,採取多種形式努力提高民眾的環境意識,各種宣傳輿論媒介應十分注意引導民眾自覺地珍惜自然資源,保護環境,逐步使保護資源與環境成為每個企業、每個社會組織和每個公民的自覺行動。
2、把保護自然資源提到國策的高度來認識
保護環境和自然資源就是保護生產力,保護好環境就是維護國家的安全和穩定,這是我們各級領導和廣大群眾應有的最基本認識。在生產力中,生產資料的重要組成部分就是自然資源,它是發展經濟的物質基礎。
在推進經濟建設的同時,我們要大力保護和合理使用自然資源,努力開展對環境污染的綜合治理,加強生態環境的保護,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很好地結合起來。
3、加快立法步伐,法律制定法典化,加強執法力度
為了避免自然資源和環境法律、法規和規章之間的交叉、重復和矛盾,要盡快著手制定自然資源和環境保護方面的綜合性法律或基本法律,以構成自然資源和環境保護方面的基本法典。
在健全完善法制的同時,應徹底糾正目前較為普遍存在的有法不依、執法不嚴的現象,加強執法隊伍建設,提高執法人員的政治素質和業務水平,同時繼續加大力度對環境執法進行有效監督。
4、加快自然資源消耗和生態環境破壞損失的研究,並將其計入生產成本
在國民生產總值或國民收入的計算和統計上,應該把資源消耗、環境污染和破壞的程度,以環境資本折舊的形式表現和反映出來。這種價值觀念的轉變,要求實現真正的價值和價格,即把在生產、消費和處理過程中,為保護環境和自然資源而消耗的全部費用真實地反映出來。
5、環境管理中的評價、「三同時」、限期治理等制度在實施中應該進一步加強和完善
現有環境評價制度在某些方面已不能適應形勢的發展和需要,應加以完善,在環境評價工作中對資源消耗、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應明確界限。
成立由掌握自然資源消耗和生態破壞分析方法的專業人員組成的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評價隊伍,對建設項目的自然資源利用率和生態環境影響作出評價和定價,對自然資源消耗和生態環境破壞程度超過生態閾限的建設項目應堅決杜絕上馬。
6、發展循環經濟,走可持續發展道路
利用高新技術和綠色技術改造傳統經濟,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和知識經濟,使我國經濟社會真正走上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1)自然資源如何合理利用擴展閱讀
自然資源特徵
1、數量的有限性。資源的數量,與人類社會不斷增長的需求相矛盾,故必須強調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與保護。
2、分布的不平衡性。存在數量或質量上的顯著地域差異;某些可再生資源的分布具有明顯的地域分異規律;不可再生的礦產資源分布具有地質規律。
3、資源間的聯系性。每個地區的自然資源要素彼此有生態上的聯系,形成一個整體,故必須強調綜合研究與綜合開發利用。
4、利用的發展性。人類對自然資源的利用范圍和利用途徑將進一步拓展或對自然資源的利用率不斷提高。
② 怎樣合理利用自然資源,可持續發展
對策:
①盡量減少不必要的廢料產生並開展回收利用。
②對已產生的核廢料分類收集,分別貯存和處理。
③盡量減少容積以節約運輸、貯存和處理的費用。
④向環境稀釋排放時,必須嚴格遵守有關法規。
⑤以穩定的固化體形式貯存,以減少放射性核素遷移擴散。
③ 如何合理利用自然資源
現代社會的生活和生產,很多方面都離不開礦產資源。 拿大多數家庭的廚房來說,就是一個礦物產品的展覽室: 做飯用的鋁鍋,炒菜用的鐵鍋,調味用的食鹽,盛飯用的瓷碗, 還有燒飯用的燃料——煤或天然氣,以及許多的瓶瓶罐罐, 都是由礦物經過加工做成的。至於現代工業生產中製造火車、 輪船用的鋼鐵,製造飛機用的鋁,火力發電用的煤, 化學肥料用的磷,等等,更離不開礦產資源。 礦產資源是非可再生資源, 它的形成一般都需要經過千百萬年甚至上億年的時間。 目前開采一點就少一點,難以再生,因此, 對礦產資源更要愛護和合理利用。 現在,對礦產資源的開采、利用, 不少地方存在著嚴重浪費和破壞環境的現象。因此, 對礦產資源一定要有計劃地勘探,合理開發,綜合利用, 認真執行國家的礦產資源法,做好礦區的環境保護工作。 對開采後的礦區地表,要進行樹木復植或復懇。�0�2
④ 合理開發利用資源什麼的規定
合理開發利用資源要符合國家規定。
合理開發利用自然資源,是環境保護的重要措施之一。
自然資源可分為3大類,生態資源即恆定資源,如光、熱、水、風力、潮汐等,生物資源即可再生資源或可更新資源,如動物、植物、微生物、土壤等,礦產資源即不可再生資源或不可更新資源,如天然氣、煤炭、石油等。
我國在土地資源、森林資源、礦產資源等方面都有開發利用資源的具體規定,嚴格保護基本農田,控制非農業建設佔用農用地,根據國家和地方人民政府有關規定,對集體和個人造林、育林給予經濟扶持或者長期貸款,國家規定實行保護性開採的特定礦種。
自然資源是人類生產和生活資料的基本來源,是社會文明發展的前提和基礎。如果資源退化,枯竭,就會阻礙生產的發展。開發利用自然資源,勢必要影響和改變環境。
對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就是對環境的最好保護,樹立正確觀點,認識自然資源的有限性。
用益物權人對他人所有的不動產或者動產,享有佔有、使用和收益的權利。因不動產或者動產被徵收、徵用致使用益物權消滅或者影響用益物權行使的,用益物權人有權依據規定獲得相應補償。國家實行自然資源有償使用制度,但是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法律法規】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三百二十六條 用益物權人行使權利,應當遵守法律有關保護和合理開發利用資源、保護生態環境的規定。所有權人不得干涉用益物權人行使權利。第三百二十四條 國家所有或者國家所有由集體使用以及法律規定屬於集體所有的自然資源,組織、個人依法可以佔有、使用和收益。第三百二十九條 依法取得的探礦權、采礦權、取水權和使用水域、灘塗從事養殖、捕撈的權利受法律保護。
⑤ 如何合理利用土地資源
土地是不可再生的有限資源。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土地資源緊缺與嚴重浪費土地而出現人地矛盾,積極探索土地資源的科學管理和合理利用的重要性日益凸顯:
1、總體規劃,合理配置土地資源
由縣政府組織,聯合農業、國土資源、工信、財政等部門,聘請相關專家,召集各鄉鎮相關負責人,在實地考察的基礎上,結合縣域經濟的發展現狀,認真分析,科學對全縣的農村土地資源利用進行總體規劃,各鄉鎮對其土地資源使用進行詳細規劃。
規劃過程應堅持節約用地、集約用地,因地制宜,科學發展與合理布局,同時考慮到現代農業的發展趨勢。
2、嚴格永久基本農田保護
對永久基本農田實行重點保護,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擅自佔用或者改變用途。一般建設項目不得佔用永久基本農田,重大建設項目選址確實難以避讓永久基本農田的,在可行性研究階段,必須對佔用的必要性、合理性和補劃方案的可行性進行嚴格論證,報自然資源部預審
3、引導工商資本進入農村土地流轉
土地流轉的目的是使土地資源發揮最大的效益,需要一定的投入和現代科技支撐,而農民在這方面的能力很有限。如果引進工商資本進入農村土地流轉,採取「龍頭企業+合作社」、「公司+農戶」等合作方式,農民負責按標准生產,並按合理價格定向售出,這樣能有效發揮各自優勢。
4、加強土地整治與基礎設施建設
土地整治主要是針對溝系交錯、地類交叉、渠系老化等土地現狀,進行水利設施配置、道路和林網建設,從而改變農業生產基礎條件,降低生產成本,使其易於實現機械化生產,擴大農田面積,實現農業增產增效。
目前土地資源開發利用中存在的問題:
1、土地資源流失現象嚴重
土地資源作為一種有限的資源,一旦對其進行不合理的開發利用,則會導致土地資源數量減少。當前土地資源開發利用過程中存在土地資源流失的現象,這是由於人類的亂砍濫伐導致地面上植被減少,造成水土嚴重流失。
同時城鎮化和工業的快速發展,人類過度開發,導致耕地和基本農田被佔用,使耕地面積銳減。
2、土地資源的質量不斷下降
當前工業的快速發展及人口數量的增多,導致廢棄物的排放量不斷增加,這對土地資源帶來較大的污染,造成土地資源質量下降。再加之農業、林業和牧業發展過程中粗放式的經營模式,導致土地資源流失、鹽漬化和荒漠化現象不斷出現,影響了土地的生產能力和收益。
3、土地資源浪費現象嚴重
在當前城市建設過程中,存在非法佔用耕地和土地空置浪費的現象,這不僅無法有效的發揮出土地資源的價值,而且還會造成土地資源後備不足問題,會對社會和經濟的發展帶來較大的制約影響。
⑥ 如何合理利用與保護自然資源
自然資源既是大自然賜予人類的禮物,也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 展的物質基礎和社會物質財富的源泉,人類若想永續利用和保護好自 然資源,就必須遵循一定的科學原則。鑒於可再生資源的周期性和不 可再生資源的有限性,為達到合理利用和保護自然資源,我們必須堅 持適度、科學的原則。
適度就是要合理利用,即可承受的開發強度、避免浪費和破壞, 同時兼顧當代人和後代人的需求。科學就是要用科學的技術保證最大 限度地綜合利用自然資源、用科學的理念保證以最正確的方式利用自 然資源。例如,對石油等不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應在滿足涉及國計 民生需求的情況下,盡量少開采,多開發清潔、可持續利用的風能、 太陽能等替代能源。對漁業資源等可再生資源的利用,要通過限制漁 獲量、規定禁漁區和禁漁期等措施。
⑦ 請運用尊重客觀規律與發揮主觀能動性的原理分析人類如何正確利用和改造自然資
你好,(1)客觀規律是指事物固有的、本質的、必然的聯系.主觀能動性是指人類所特有的能動的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
(2)尊重客觀規律和發揮主觀能動性是辯證的統一.尊重客觀規律是正確發揮主觀能動性的前提,只有尊重客觀規律,才能正確地認識世界和有效地改造世界.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是認識和利用客觀規律的必要條件,只有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才能正確認識和利用客觀規律.
在對待人類如何正確利用和改造自然資源上:
人具有主觀能動性,能夠認識和利用規律,我們在處理人和自然的關系當中應該發揮主觀能動性,利用自然資源,變害為利。我們應該堅持尊重規律與發揮主觀能動性的統一,在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當中,既應該解放思想又應該實事求是。
拓展資料:一:什麼是自然資源
自然資源是自然界賦予或前人留下的一切有形和無形的東西,可以直接或間接地用於滿足人類的需要。資源可分為自然資源和經濟資源。能滿足人類需求的整個大自然就是自然資源,包括空氣、水、土地、森林、草原、野生動物、各種礦產和能源。自然資源為人類生存、發展和享受提供了物質和空間。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越來越多的自然資源需要開發利用。
二:自然資源的特點
①數量限制。它是指資源的數量,它與人類社會日益增長的需求相矛盾,因此必須強調對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和保護;
②分配不平衡。它是指數量或質量的顯著區域差異;部分再生資源分布具有明顯的區域分異規律;不可再生礦產資源的分布具有地質規律。
③資源之間的連接。每個區域的自然資源要素在生態上相互關聯,形成一個整體。因此,必須強調綜合研究和綜合開發利用。
④開發利用。這意味著人類利用自然資源的范圍和方式將進一步擴大,或者自然資源的利用率將不斷提高。
三:什麼是客觀規律
作為一種實踐,既然「事實」本身就是客觀存在,那麼理解和把握就存在問題,也就是所謂的「實事求是」。嚴格來說,這里的「是」並不是指法律本身,而是指對其的理解,即真理。作為我們理解的對象,法律本身就是一個本體論的東西。法律不是「是」,而是「事物」。而且,這里作為認識對象的法律並不存在於人們的實踐「事實」之外。我們預設的認知客體與傳統意義上的認知客體有著根本的區別:原來認知客體的「規律」實際上被預設為一種純粹的所謂「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而認知就是對這個「客體」的把握。
⑧ 如何合理利用區域自然資源
可以從下面四個方面展開回答:第一,對區域自然資源的評價;第二,區域對自然資源的需求量;第三,開發利用對自然資源的可持性發展問題;第四,對區域資源特性的認識
⑨ 人類應該怎樣合理利用自然資源
提高資源的利用率,減少資源的浪費,提高資源的開采技術,注意資源的重復利用和可在生能源
⑩ 怎樣合理利用我們的自然資源
從起始原料出發,發展原子經濟性的,高選擇的利用自然資源從環境友好,經濟可行的方面考慮,大力發展新型清潔能源,更多的使用可再生資源(如發展生物質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