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山西省36個國家級貧困縣全部脫貧摘帽靠的是什麼
據《山西晚報》2020年3月份的一篇報道,山西省計劃於2019年完成17個貧困縣摘帽退出,其中包括10個深度貧困縣。這一計劃於今年3月份完成。
(圖片來源網路圖片)
貧困縣雖然全部摘帽,但這不是終點,而是新的起點。相信隨著社會的持續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穩定提高,未來會有更多的貧困縣摘掉貧困的帽子,走上小康之路。期待那一天早日到來。
Ⅱ 為什麼要進行扶貧攻堅,怎麼做到精準扶貧、精準脫貧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上世紀80年代中期,中國開始有計劃、有組織、大規模地扶貧開發以來,中國的扶貧開發事業取得了偉大成就。扶貧開發為促進經濟發展、政治穩定、民族團結、邊疆鞏固和社會和諧都發揮了重要作用,也為全球的減貧事業作出了重大貢獻。
但是貧困地區受多方面因素的影響,中國貧困問題依然十分突出。一是貧困人口多,按照國家的標准,到2013年底還有8200多萬貧困人口,如果參考國際標准,還有兩億多人。
二是貧困程度還比較深,貧困人口不僅收入水平低,一些地方還面臨著吃水、行路、用電、上學、就醫、貸款等諸多困難。三是扶貧攻堅任務十分艱巨。
大部分貧困地區的貧困人口集中分布在生產生活條件比較差、自然災害多、基礎設施落後的連片特困地區,這些地方的貧困問題是難啃的硬骨頭,是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一個短板,所以必須進一步動員全黨、全國、全社會的力量,齊心協力打一場新的扶貧攻堅戰。
1、不斷完善國家扶貧戰略和政策體系:堅持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實行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針,全面取消農業稅,實行多種農業補貼,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增加對貧困地區的財政轉移支付和專項扶貧資金。中國減貧戰略的核心是對貧困人口進行人力資本投資、提高發展能力、擴大發展機會。
2、創新中國特色的反貧困機制:自力更生、地方為主、國家支持、社會捐贈、對口支援、市場驅動、國際援助,7個機制組成了政府主導、多元投資、相互補充、激勵相容、廣泛參與的具有中國特色的PPP(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
(2)貧困縣沒有資源如何脫貧擴展閱讀
1986年起,中國開始實施有計劃、有組織、大規模的扶貧開發,設立了扶貧開發專門機構,評定國定貧困縣和省定貧困縣,制定與中國國情和發展階段相適應的扶貧開發方針,並於1994年、2001年、2011年分別制定了扶貧規劃綱要,明確了階段性扶貧開發目標。
把扶貧開發作為脫貧致富的主要途徑,鼓勵和幫助有勞動能力的扶貧對象通過自身努力擺脫貧困;把社會保障作為解決溫飽問題的基本手段,逐步完善社會保障體系。
Ⅲ 精準扶貧脫貧政策
精準扶貧脫貧政策包括幾項:
1.農村造福工程。實施扶貧到戶的扶貧政策;
2.醫療救助。醫療救助對象:特困供養人員、低保對象、建檔立卡的貧困人口、重點優撫對象、計劃生育特殊家庭成員、重度殘疾人、低收入家庭的老年人、未成年人、重病患者、因病致貧家庭重病患者;
3.困難學生資助。以扶貧部門認定的建檔立卡家庭經濟困難人口和民政部門認定的低保家庭人口為重點,精確對准全日制在校生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群體,落實教育多元扶持和資助;
4.整村推進。農村綜合發展的扶貧政策。分期分批確定扶貧開發重點村,實施整村推進;
5.扶貧小額信貸,調動信貸資源的扶貧政策;
6.雨露計劃,貧困地區跨越式發展的扶貧政策。對建檔立卡貧困戶開展農業實用技術和職業技能培訓。
Ⅳ 中國扶貧史上的里程碑,這個縣脫貧了 怎麼做到的
中國扶貧史上的里程碑!這個縣脫貧了,怎麼做到的?
03-28 17:51 人民日報 (rmrbwx) 時事
來源:人民日報
記者:龔金星、朱佩嫻
蘭考脫貧了!
2017年3月27日,河南省召開新聞發布會正式宣布,經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評估並經河南省政府批准,蘭考縣成為河南省貧困退出機制建立後首個脫貧的貧困縣。
3月27日,河南省在鄭州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蘭考正式退出貧困縣,蘭考成為河南首個脫貧"摘帽"的貧困縣。新華社記者 李博 攝
55年前,焦裕祿拼盡一生,發誓改變蘭考面貌。55年後的今天,蘭考迎難而上,打贏了艱苦卓絕的脫貧攻堅戰。
曾經的風沙鹽鹼地,如今已是瓜果連片、企業林立。蘭考的變化,有什麼秘密?
"不能靠在牆根曬太陽,伸著手來要救濟"
河南省蘭考縣小宋鄉東邵一村的日光溫室大棚(3月10日攝)。新華社記者 李博 攝
脫貧攻堅伊始,蘭考人自問:蘭考為啥窮?答案是:產業不興,經濟沒有支撐。
"蘭考把脫貧攻堅與供給側改革相結合,找准特色產業,讓貧困戶在家門口穩定增收,拔下了窮根。"開封市委常委、蘭考縣委書記蔡松濤說。
在蘭考產業集聚區,禾豐牧業有限公司流水線正在一刻不停地運轉。一隻只肉鴨經過屠宰、分割、包裝,運往全國各地。而遠在30公里外的考城鎮,劉土山村貧困戶陳新民也在時刻關注禾豐牧業。2016年,陳新民與公司簽訂養殖收購協議,一年喂養6茬鴨,年入6萬元,成功脫貧。
像陳新民這樣養鴨的貧困戶,蘭考有3500戶。在龍頭企業帶動下,養鴨、抓鴨、搞運輸、做防疫,甚至搜集鴨糞都成為當地老百姓創收增收的渠道。
如今,儀封鄉代庄村的葡萄架子搭起來了,小宋鄉的蔬菜大棚蓋起來了,谷營鎮曹庄村養起了大白鵝、種起了雪蓮藕……"路寬了,水凈了,白天在家門口上班,晚上到村廣場跳舞。"現在的生活,代庄村脫貧戶代紅以前從沒想過。
"蘭考扶貧不養懶漢,不能靠在牆根曬太陽,伸著手來要救濟。"縣扶貧辦主任胡良霞說。
"貧困戶養殖可以貸款,政府貼息一大半"
在河南省蘭考縣谷營鎮爪營四村,當地村民在潘根記種植合作社山葯種植基地里搬運山葯(2016年12月7日攝)。新華社記者 李博 攝
作為國家級貧困縣,如何用好上級撥付的扶貧資金,"讓好鋼用在刀刃上",是蘭考的重要思考,也是精準扶貧的關鍵。
2014年,河南省專項扶貧項目資金審批權全部下放到縣,蘭考縣又把審批權下沉到鄉,讓村裡自主決策扶貧項目,探索創新"先撥付、後報賬,村決策、鄉統籌、縣監督"的扶貧資金分配運行機制。
作為六口之家的唯一壯勞力,東壩頭鄉張庄村貧困戶閆春光空有滿腔熱血,卻不知往哪使勁兒。村幹部建議他貸款養蛋雞:"只要貧困戶養雞養鴨養羊等,都可以貸款,不需要抵押和擔保,政府還貼息一大半。"
2015年,農業銀行蘭考支行與蘭考縣畜牧局、財政局合作,對於有意願發展畜牧養殖業的貧困農戶,畜牧局在養殖資源、技術上給予指導,農業銀行提供信貸資金。
通過這項扶貧政策,閆春光先後貸款10萬元,建起蛋雞養殖大棚,從2014年不足3000隻蛋雞發展到現在1萬余只,從村裡的貧困戶變成致富帶頭人,2016年家庭純收入10餘萬元。
據統計,2014年至2016年間,僅張庄村貧困戶就在金融部門貸款217萬元發展養殖和鄉村旅遊,政府貼息8萬多元,沒有一筆貸款逾期不還。
"幹部作風大轉變,感覺焦書記又回來了"
在蘭考縣曹庄村,當地村民在曹庄村黨群服務中心辦理代辦業務(2016年12月8日攝)。新華社記者 李博 攝
"要想重用,先去駐村,要想提拔,必下一線。"蘭考把脫貧攻堅作為錘煉幹部、轉變作風的主戰場,先後選拔345名年輕幹部,派駐115個貧困村精準幫扶。嚴格遵守"5天4夜"工作制,堅持不脫貧不脫鉤,不拔窮根不撤隊伍。
剛駐村時,紅廟鎮夏武營村幫扶幹部秦趁義時常被誤解,有的貧困戶直接跑來要東西,有的村幹部說他是"來鍍金""搞形式主義"。秦趁義不辯解,就是苦幹實干。
夏武營村有種蔬菜的傳統,但道路極差,一遇雨雪,只能從地里背菜往外賣,秦趁義多方爭取,為村裡修起兩條新路;為把3畝垃圾坑變成蓮藕池,秦趁義三伏天跳進垃圾坑,光著膀子清理雜草……一件一件事情干下來,村民們都說,他是真駐村、真幫扶。
領導帶頭干,幹部比著干,群眾跟著干。在蘭考大大小小、各行各業的微信工作群中,大家凌晨還在討論工作的場景屢見不鮮。蘭考縣長李明俊說:"蘭考開會都在晚上,因為這樣方便黨員幹部白天進村工作。"
真金不怕火煉。2016年,在鄉鎮黨委換屆選舉中,蘭考提拔重用一線幹部58名,其中39名是脫貧攻堅一線幹部,進一步激發了大家幹事創業的熱情。
54年前,焦裕祿親手種下的那棵"焦桐",如今偉岸挺拔,儼然一座豐碑,激勵著蘭考幹部,堅持對群眾的那股親勁、抓工作的那股韌勁、幹事業的那股拼勁。老黨員孟憲書感慨道:"過去是'群眾有問題,跑腿找幹部',現在是'幹部去串門,問有啥困難',幹部作風大轉變,感覺焦書記又回來了。"
Ⅳ 如何幫助貧困縣脫貧致富
一、以加強組織建設為重點,著力增強領導科學發展能力
二、以經濟社會發展為重點,著力推進美好鄉村建設
三、以改善民生為重點,著力提高公共服務保障水平
四、以維護穩定為重點,著力推進平安和諧建設
五、以國家精準扶貧為重點,著力推進貧困村全面發展
Ⅵ 為讓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貧困有什麼建議
之所以貧困,肯定是有客觀原因存在的嘛,不是那麼好脫貧。
最好辦法就是作假了。
其實貧困縣也沒啥不好,可以要上邊的補助啥的。
要真想脫貧,那就好好發揮本地現有資源優勢啊、然後什麼修路啊、通網路啊、搞致富培訓啊啥的。
Ⅶ 國家級貧困縣的專家建議
貧困縣名單只增不減,「榜單」十年未變 專家建議取消評定。從1986年至今,我國扶貧開發政策已走過25年,並經歷三次較大調整。當時確立的貧困縣政策的確成效顯著,但行至今日,也暴露出已「脫貧縣不願摘帽」、「爭當貧困縣」等問題。受訪專家建議,貧困縣政策思路應做大調整,取消劃定貧困縣,未來工作著力推進脫貧地區的可持續發展。貧困縣名單只增不減 「榜單」十年未變,我國大規模扶貧開發政策的調整始於1986年,從上到下正式成立了專門扶貧機構,確定了開發式扶貧方針,並劃定了258個國家級貧困縣。
1993年,「八七」扶貧攻堅計劃開始制定和實施。盡管農村貧困人口已從1985年的1.25億減少至1993年的8000萬,但國定貧困縣的數量卻在那時增加到592個。財政部農業司的一份研究報告指出,這是由於貧困縣不願放棄到手的各種補貼和優惠資源。這一階段,中西部地區的國定貧困縣數量也增至82%。
2001年5月,國務院扶貧領導小組頒布了《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01—2010)》,對21世紀初的扶貧戰略做出全面描述。以此為標志,我國扶貧開發工作進入下一階段。此時扶貧政策的一個顯著變化是,扶貧對象改變了過去以貧困縣為基本扶持單位的做法,而將扶貧開發重點轉向了14.8萬個貧困村,這在一定程度上扭轉了貧困縣以外的貧困人口享受不到扶貧政策和資金的狀況。值得注意的是,國務院扶貧領導小組重新認定的592個國家扶貧工作重點縣,取消了沿海發達地區的所有國定貧困縣,增加了中西部地區的貧困縣數量,並保持總數不變。業內人士認為,將國定貧困縣改為扶貧開發重點縣可讓非貧困縣中的貧困人口也享受到扶貧資源。截至今日,國家扶貧工作重點縣仍然延續2001年出台的這份「榜單」,但經過十年扶貧與開發,名單中貧困縣的經濟水平在發生變化。「從多年研究全國縣域經濟的經驗看,不少貧困縣已經搖身變為『百強縣』,如陝西府谷縣、內蒙古准格爾旗等地,依靠當地煤炭資源資源優勢早已脫貧致富。」中郡縣域經濟研究所所長劉福剛告訴記者。
記者從權威渠道獲悉,新的貧困縣名單目前正在各地醞釀,「貧縣不貧」現象有望改變。
「脫貧不摘帽」現象待解,專家建議取消評定貧困縣。2011年8月底,《重慶日報》記者調查發現,當地部分基層幹部仍然將貧困縣頭銜視作招商引資的重要條件,而一旦被摘下這頂帽子,中央及市級財政撥付的扶貧補助資金與一些政策優惠會隨之消失,各地的財政負擔壓力將會加大。重慶市社科院區域經濟研究中心研究員李勇認為,頂著「貧困帽」固然能帶來優惠政策,但會始終給人「落於人後」的印象,不利於城市形象的對外營銷,各貧困區縣應敢於「摘帽」。
「改變這一狀況需要逐步建立『扶貧工作重點縣進退機制』。」已經有專業人士提出,一些地區把保住「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的帽子視為「政績」之一,建立進退機制則有利於調動貧困地區扶貧開發工作的積極性,大幅提升減貧效果和針對性。在中國農業大學人文與發展學院教授李小雲看來,貧困縣政策涉及資源優惠分配,貧困縣當然不願「摘帽」,解決這個問題唯一的方法就是從政策層面取消評定貧困縣,讓「貧困縣」這一概念作古。李小雲指出,我國在上世紀八十年代的貧困面較大,特別集中在沒有直接受益於改革開放政策的落後的中西部地區,因而貧困縣應運而生。在當時,以縣為單元進行資源分配和集中管理,確實有助於這些地區快速擺脫貧困。「經過二三十年發展,貧困在當下不再以整縣的形式呈現,貧困問題更突出體現在大的片區,甚至出現在一些大城市周邊,主要反映在返貧人群身上,所折射的主要是低收入人群的問題,這意味著現階段貧困縣政策需要作大調整。」李小雲說。
扶貧需要新思維 扶貧趨勢由縣向村轉移「扶貧政策需要新思維。」中國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宏觀室主任黨國英曾撰文建議,可以考慮把山民直接移到城市,把不願意走的老山民養起來,不必花錢讓他們搞生產開發。黨國英通過走訪基層後得出的核心觀點是,「讓中國農村貧困人口迅速減少,還是要靠工業化、城市化和市場化」。但李小雲對這一想法持否定態度。他認為,貧困地區農民進城後,會在城市成為新的貧困人口,而由於城市的生活水平較高,這就迫使工業化成本大幅上升;土地對於農民而言具備保險作用,如果能夠建設好新農村,本身就可平抑過度城市化、快速城市化帶來的問題。
記者梳理三次扶貧開發政策調整脈絡後發現,將扶貧單位由縣級向村級轉移是一大趨勢,以村為單位的扶貧開發模式,可以提高扶貧精準度。李小雲對此表示認可,但他同時指出,投入強度和力度不足是制約貧困村建設的頑疾。「過去十年,以村為單位的整村推進計劃、扶貧計劃進展效果一般,從投入資金角度看,有的村子十年就給了三五十萬,這根本無法支持長遠發展。」李小雲表示,雖然各級財政對貧困縣投入的資金也會落實在各個村子,但一個縣里有幾十、幾百個村,分攤下來難有實效。如果李小雲設想的取消貧困縣政策成為現實,未來大城市周邊貧困地區將由各城市自行解決,而中西部特別貧困地區將繼續依靠中央財政予以政策傾斜。他認為,國務院和各地扶貧辦的職能並不會因此被削弱,反而可以藉此調整工作重點,防止出現循環貧困,進一步提升貧困地區可持續發展能力。
結語:多年來,國家級貧困縣政策在幫扶落後地區發展方面曾發揮過積極作用。但也隱藏著不少疑問:貧困縣的標準是否應該重新界定?如何終結「爭當貧困縣」現象?貧困縣進退機制是否該重新核定?國家級貧困縣的政策是否該作調整或取消? 這些問題人民網在六篇系列報道中一一回答。但最關鍵的是,國家政策是否真的因此會有所調整?我國扶貧開發政策走向何方?期待國務院相關部門能夠做出回應。
Ⅷ 貧困縣如何脫貧致富
利用當地資源,發展經濟。脫貧的唯一途徑就是搞經濟
Ⅸ 自然資源匱乏,地區偏僻的地方怎麼脫貧
河北實施「一村一品」扶貧計劃,培育設施蔬菜、優質林果、特色養殖和手工業等脫貧產業,開展電商、旅遊、光伏、生態等新業態扶貧,支持每個貧困縣打造一個現代農業園區,扶持發展500家扶貧龍頭企業和農民合作社示範社。
貴州將實施退耕還林還草等生態工程,增加重點生態功能區貧困縣轉移支付,讓一批貧困人口就地轉成生態保護人員。
Ⅹ 我國2/3以上的貧困縣分布在中西部的地區,你有什麼好的建議來幫助這些貧困地區脫貧致富
政策指導、信息服務、技術服務和組織管理等項目服務,以全方位改善實施貧困地區可持續發展戰略的經濟社會環境條件。其實施主要內容是:制訂明確的社會服務計劃並通過宏觀政策誘導促進社會資源向貧困地區社會服務項目流動,將社會援助的重點放在改善貧困地區人口基本住房、食物、人畜飲水、衛生條件、疾病防治上來。增加對貧困地區基本衛生基礎設施的經費補助,提供專項經費用於培訓貧困鄉村醫務人員,建立和完善縣、鄉、村三級衛生服務網路,援助貧困地區恢復農村合作醫療保險制度,同時制訂階段性的基本衛生服務為主體的公共衛生計劃如在地方病流行區和多發區實施地方病防治計劃,在乾旱半乾旱地區解決人畜飲水問題,在少數民族貧困地區實施生活環境改造工程以及廣泛的婦女保健計劃和兒童營養計劃等等,並逐步建立和完善以社會保險制度為核心的社會救濟、社會福利、公共醫療衛生和優撫安置制度。
另一方面,圍繞扶貧制度創新,貧困地區政府必須按照《國家八七扶貧攻堅計劃》的要求,制訂各種穩定而有吸引力的政策,創造良好的政策壞境,切實轉換職能,使政府的社會經濟管理職能與直接生產者職能逐步分離,逐步減少通過財政資金直接進行生產性建設投資,而將資金重點投放在教育、科技、文化、衛生事業上,以及社會救濟、社會保險等福利事業上,努力改變貧困地區交通運輸、郵電通訊等基礎設施的落後狀況,形成良好的社會環境。
此外,貧困地區社會環境的改善還必須加強社會控制調節機制。一般說來,貧困地區社會調節機制以自治為主要形式,但是,在貧困地區社會成員自治能力和民主意識的自然程度還不高的現實條件下,國家政府的調節和控制尤為重要。經濟體制改革,使傳統的行政性調節和控制機制發生了變化,控制機關與社會成員間的垂直型領導與被領導關系相對鬆散,政府職能也逐步由通過指令性計劃控制轉向通過經濟手段。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進行間接控制,這樣使原有的調節和控制職能日益弱化,同時新的適應貧困地區經濟開發、社會發展的調節、控制機制還未形成,或很不完善,又產生一些新的社會問題,如人口增長失控,勞動力素質下降,婦女地位下降,以及宗法關系加強、封建迷信盛行、陳規陋習蔓延、犯罪率上升等。因此,加強社會調節控制機制的建立是貧困地區社會環境改善的重要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