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是什麼原因導致蜀國後期人才凋零,劉備的人力資源管理存在什麼問題
在三國後期,蜀漢名將或戰死沙場,或死在卧榻之上,劉禪不得不以廖化充當先鋒,讓廖化成為蜀漢後期突出的人物。後來,世人以「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來比喻沒有傑出人才,平庸者也能僥幸成名。這句話一直被人們認為是嘲笑蜀國後期無大將,結果山中無老虎,猴子稱霸王,必須使用廖化這樣平庸無能的人做先鋒。雖說廖化並非無能之輩,但這確實從一定程度上反應出一個問題,那就是蜀漢後期確實人才凋零。
筆者認為,劉備不僅留不住人才,還在夷陵之戰時讓無數中青年將才盡數埋沒,正因如此,諸葛亮在掌權之後,少有能人輔佐,即便當時諸葛亮用人沒這么嚴苛,也不會有什麼人才能為諸葛亮所用了。因此蜀漢後期人才凋零,劉備要負主要責任。
2. 三國演義劉備孫權曹操用人之道
1、曹操的用人之道:唯才是舉,不計前嫌
不問出身曹操對賢才十分渴望,強調選拔人才以才能為主,認為非德才兼備的人也可以有重大貢獻,奉行唯才是舉的用人策略。曹操重視賢能,卻不在乎人才的人品,不把節操品德作為用人的重要標准,最有代表性的便是魏種事件。
2、劉備的用人之道:知人善任,注重情義
以情留人知人善任,首先是知人,其次才是善任。了解下屬的長處與不足,將他們放在恰當的職位上,使其能夠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能力。
3、孫權的用人之道:虛心納諫,厚相結納
充分信任孫權並不是白手起家、征討天下,而是承續了父親孫堅和兄長孫策打下的基業。在當時,孫權是典型的「富二代」與「官二代」的結合體,早已成為人生贏家,可他不甘於生活在父兄的光芒之下,而是選擇自立自強。
孫權用人之道的特點
孫權在創業時期之所以能夠做到虛心納諫、厚相結納、充分信任,歸根到底,是由於他父兄相繼去世,他被推上「建帝王大業」的政治舞台,三國生死搏鬥,內憂外患,不容許他行差踏錯、棋落半子,經濟、政治、軍事種種復雜環境和錯綜復雜的矛盾,迫使他從戰略高度和建業的需要考慮用人問題。
其後,他統治東吳長達五十三年之久,對內部各種勢力的情況了如指掌,所以能恰當地加以駕馭,使其為己所用。
張昭忠言直諫,熟悉內政,孫權待之為師;顧雍為人公正,黜小利小功以圖其遠大,孫權委以相位;周瑜建獨斷之明,出眾人之表,折節容下,謙讓服人,有國士之量,孫權待之如手足;呂范忠於職守,不從私求,孫權因其忠正,厚見信任;諸葛瑾、步騭以德度規檢,見器當世,孫權與之以神交。
3. 是什麼原因導致蜀國後期人才凋零,劉備的人力資源管理存在什麼問題
如果是最好的問題。蜀國,沒有儒教的國教的全國高等教育體制。;也沒有部隊的人力資源總監。
所以,卧龍,用一計,少一計;用一將,少一將。
培養人才,是後繼乏人啊。
國法庄嚴國法尊嚴
4. 劉備是如何留住人才的呢
劉備,三國時期最著名也是最重要的人物之一,蜀漢的開國皇帝,他的身邊從來不缺乏大將名家的身影:卧龍鳳雛二人得一可安天下,劉備獨得二人,關羽、張飛、趙雲、馬超、姜維、黃忠、魏延等一眾名將更是對他死心塌地,誓死追隨。
劉備麾下名將如雲
然而小編第一次看三國,總覺得劉備打仗不是在逃跑,就是在逃跑的途中。當然,這只是看了個熱鬧,對歷史人物的評斷不能獨立在某一個事件當中。
劉備雖是行伍出身,實則不會打仗。曹操手下的人就曾說劉備是“拙於用兵,每戰則敗”。可是,自出道以來的20多年,劉備在江湖上的美譽度,卻因為他一次次的失敗而不斷提升。劉備贏得了人才,贏得了人心,贏得了仁厚的美名。能如此,必然不會僅是個仁德之人就行的。
荊州城
劉備在荊州一共有七年時間,這期間他廣結恩信,又先後得到了徐庶、諸葛亮這樣的人才,就等一個出頭露面的機會。劉表去世後,曹操南下,荊州局勢崩盤,孫權暴露在曹操的打擊之下,從而給了劉備新的機遇。
5. 利用人力資源管理分析劉備三顧茅廬的故事
提到人才,不由得想起了三顧茅廬的故事。東漢建安四年,劉備攻打曹操失敗,投奔荊州劉表,流亡到新野,他聽徐庶說諸葛亮很有才能,隱居在隆中,便親自前去請諸葛亮出山相助。劉備兄弟3人,連去了3次,最後一次才得相見:諸葛亮在隆中與劉備暢談天下形勢,未出茅廬便知曉天下三分,指出劉備可能成功的道路。這就是有名的「隆中對」。此後,劉備在諸葛亮的精心策劃下,在西南地區穩住了腳跟,建立了蜀國,形成三國鼎立的局面。
多少年來,劉備「三顧茅廬」一直被傳為佳話,劉備尋覓人才求賢若渴令人敬仰。劉備對人才的真情值得我們學習,其對人才的態度更值得我們去思索。在現今,人才競爭越來越激烈,高層次創新型人才匱乏的現實下,我們該怎樣去愛才,敬才?樹立怎樣的人才意識?以下將從求才、識才、請才、用才、敬才幾個人方面做分析。
多方尋訪求才
人才的重要性到底有多大,這是一個勿庸置疑的肯定回答。人才是經濟發展的主導力量。他們在很大程度上影響或決定著經濟的發展方向、速度、潛力、市場競爭力和經濟效益。人才是經濟發展的動力,誰擁有人才,誰就擁有成功,擁有未來。
正因為人才有如此重要的作用,所以我們應該用一雙慧眼,以求賢若渴的心態去多方尋覓,以時不我待、如飢似渴的精神求才引才,增強使命感和緊迫感。自古以來,我國就有重才愛才的傳統,蕭何「月下追韓信」就是千古流傳的求才佳話。
我們必須站在時代和戰略的高度,充分認識人才的重要作用,以求才若渴,只爭朝夕的精神,不拘一格廣納英才,堅持不唯學歷,不唯職稱,不唯資歷,不唯身份的選才原則,解放思想,創新方法,以踏實的工作作風完成好選才工作,能夠不拘一格地求才、選才。
多種途徑識才
人才就是一匹千里馬,它需要慧眼識英才的伯樂去識別並發掘。善於發現人才,要有眼力,要開闊視野,拓寬渠道,走群眾路線,多接地氣傾聽民眾的聲音,善於發現群眾公認的、有政績、有能力的人才。
善於發現任勞任怨、踏踏實實工作的人才。拿破崙說過人才不可替代性的觀點。這就強調了人才的重要作用,同時也警示我們識別人才不當的風險有多可怕。辨別人才不能忽略人才的德,德才兼備才是理想的人才。
要多觀察,聽其言,觀其行,堅持看人品,看水平,而不能看關系,看假想。堅持唯才是舉,反對任人唯親。不要用唯一的標准去評判、考量人才,職稱學歷並不等於人才,人才也不等於全才,要多維度,全方位的去評價,多用逆向思維去評判,堅持人品高於一切的識才理念。去發現社會生活中的奇異之才。
多方聯手請才
發現了人才,就需要引進,留住人才為我所用,如何請進人才?首先要制定相關的政策包括吸引人才的政策,為引進人才,留住人才創設良好的環境和條件。
其次要建立有利於留住人才和人盡其才的收入分配製度,為他們提供施展的平台,解決他們的後顧之憂,讓人才創業有機會,幹事有舞台,發展有空間。像我們隨州的民間藝術——皮影戲,因種種原因,瀕臨絕跡,急需搶救保護,針對僅有極少數掌握此技藝的民間藝人,就應把他們作為人才,給予相關的政策與待遇,為他們的傳承提供平台,解決他們的後顧之憂,讓這一民間藝術得以傳承和發揚。
多條路子用才
在人才的使用上要遵循各盡其能的原則,牢固樹立以用為本的觀念,讓人才在使用中成長,在使用中增長本領,在使用中發揮作用。把人才素質能力與崗位需要結合起來,讓人才在合適的崗位中盡其能,尊重人才成長規律,讓人才在黃金時期,盡其能,積極打造鼓勵創新,寬容的良好環境,讓人才心無旁騖地盡其能。
同時,必須解放思想,更新用人的觀念,摒棄各種陳舊觀念和偏見,樹立事業至上的理念,講資歷不唯資歷,要知人善用,堅持平等,競爭擇優的原則。建立有利於人才脫穎而出,充分施展才能 的選人用人機制,能夠不以個人喜好為標准。不以個人利益為手段,從大局出發用才,讓人才有自由發展的空間。
多種措施敬才
求才不易,發現人才如獲至寶,就要用心對待人才,真誠愛護人才,像對待「至寶」一樣尊重、善待人才,要努力營造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良好氛圍,使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成為全社會的共識。
要格外關心人才的學習和生活,不斷改善他們的生活條件,千方百計幫助他們解決各種實際問題。對待人才全在一個「情」字,不同的「情」,收到不同的回報。我們千萬不能這樣:沒有人才盼人才,盼來人才冷落人才,等到人才要「流動」了,又千方百計阻撓,一點不尊重人才。
劉備三顧茅廬的故事,就是愛才、敬才理念的完美解釋,讓我們樹立強烈的人才意識,以求才之心,識才之眼,愛才之德,用才之膽,敬才之真,廣納英才,為企業的穩健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撐。
6. 劉備並沒有雄厚的家族實力,「草根君王」劉備是如何吸納人才的
劉備是三國時蜀漢的開國之君,是西漢中山靖王劉勝之後。其實劉備出生的時候,家族已經沒落,劉備是一個草根貴族,和三國里另外兩國相比,劉備沒什麼雄厚的家族背景和背後支撐,完全靠自己赤手空拳打天下。不過劉備也有他的優勢,劉備靠著他的一些優勢吸收了一些人才,而人才是打天下非常重要的一環。
劉備為人仁厚,重視人才,能夠禮賢下士,善於識人用人,有一雙善於發現人才的慧眼,對待人才真誠禮遇,讓人感到深深的誠意。像劉關張三結義,為劉備結下了兩個生死兄弟,像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為劉備攬到了足智多謀又忠義的好丞相諸葛亮,其他的還有很多。劉備就是靠著一顆誠心吸納到了眾多的人才。
7. 劉備在三國時期是如何一步步後發制人的
三國時代數十年變幻不定的動盪之局,好像是鍛造英雄的試煉窟,最後留下的都是真金不怕火煉的大英雄。
張角起事了,但亳無軍事素養,結果被打得落花流水,兄弟三人身名俱裂;
何進怯懦了,竟要搬請董卓,結果可恥地死在閹豎之手;
董卓犯混了,擅自廢立,穢亂宮廷,殘殺大臣,劫掠百姓,結果小小一計,這個畜生命喪塵埃;
呂布有勇無謀了,自恃武力,不顧信義,重色輕友,不恤部下,結果身首異處;
袁紹多謀寡斷了,兵多糧足卻不知速戰速決,讓曹操從容調度出殺手,結果一敗塗地,很快就進了棺材。
曹操輕敵了,結果冬天裡的一把火,讓統一的夢想灰飛湮滅。
在別的世道,張角也許就成事了,如後世的朱元璋,李自成,洪秀全,亂哄哄一鬧,或改朝換代,或好歹做幾天皇帝,但對不起,這樣的傻貨在三國不行;
在別的世道,何進也許就成事了,如西漢竇姓、姓、王姓等外戚一個個大權獨,直至王莽篡漢,但對不起,這樣的傻貨在三國不行;
在別的世道,董卓也許就成事了,如動輒黃袍加身的五代十國的軍閥們,但對不起,這樣的傻貨在三國不行;
在別的世道,袁紹也許就成事了,如劉邦與項羽對峙、靠著人多糧足、死纏濫打戰勝了的驍勇無敵的楚霸王,但對不起、無的人海戰術在三國行不通;
在別的世道、曹操也許就能統一了,如絕對優勢而南下統一的隋和宋,但對不起,在三國不行、那時容不得半點縱、即使孫權和劉條這兩只螞蟻也敢對大象說NO!
三國時代,群英會聚、那不是一般的英雄、都是不世出的英雄。
三國時代,群雄逐鹿,這頭鹿還不是一般的難逮、它亂竄的范圍不僅僅是中原地帶。
於是、英雄們在廣宗、洛陽、界橋、易京、濃陽、徐州,廣陵、小沛、南陽、江東、官渡、赤壁、合肥、西涼、漢中、荊州、成都、夷南中、祁山、隴西、陽平、江油都留下了他們的身影、上演了一幕幕精彩絕倫、驚天動地的悲喜劇。
三國時代,政治斗爭、軍事斗爭、外交斗爭、是全方位的、是全天候的,是你死我活的,是異常復雜的,是比拼內力的、最終還是要顧及人心和聲望的。
如昌布來投劉備,劉備不得不留;
等呂布襲了劉備、劉備又來投呂布,而呂布也不得不留。
再如、請侯各自割據,卻又要上表朝廷或坐領州牧,或推薦故人領州牧、而先後被董卓、曹操把持的朝廷不得不承認。
本來是勢成水火的仇敵,在很多時候卻不能破驗皮。
如此漫妙的斗爭,我們在其他哪個朝代還能見到?
在三國,不僅呼喚出了英雄,而且笑到最後的英雄都是骨灰級的。
他們來不得半點虛假,也不能有一點水分。
是英雄是狗熊、都在戰火中得到檢驗,一切終將真相大白、水落石出。
那麼劉備是不是這個意義上的終極英雄呢?當然!
劉備無疑是英雄。
弘毅出自《論語》「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一語,意謂抱負遠大,堅強剛毅。
作為一個普通人,只有胸懷遠大,堅忍不拔,才能甘於從最底層做起,並忍受一個個挫折,等待下一個機會;也只有寬厚,才能吸引人才,聚攏人才。
換句話講,在任何一個階層,都有成功並成為英雄的機會與可能,關鍵看你怎麼去做。
在草根階層,要做一個「主公型」的人物,要開創一番大事業,就得按這條路走。
因為你沒有驕人的資本,沒有大牌可拿,沒有脾氣可耍,而只有寬厚待人,才能聚才成勢。
「弘毅寬厚」,其實是劉備這類英雄的本質特徵。
陳壽同時還強調劉備「知人待士」,這其實揭示了劉備這類英雄最重要的外在特徵。
那時的人不老是說劉備有「梟雄之姿」嘛。
「梟雄之姿」是個什麼樣子?其實也無非就是這個樣子,看似平常,卻又似乎深不可測。
至於劉備的制勝法寶「仁義」,也僅僅是由寬厚這一品質派生而出的,只不過把對待身邊兄弟們的做法擴大到老百姓罷了。
所謂弘毅也是志向與韌性的結合體,沒有這兩個字,劉備乾脆就別打天下了。
馬拉松比賽開始時,他在起跑線上已經慢了一個小時。
按理說,他還賽個什麼勁?乾脆回家歇著得了。
但劉備沒有,他堅持下來了,一往無前地邁開自己的腳步,並終於在四十公里的時候追上了曹操。
所謂韌性對劉備而言也不是問題,一開始就是輸,只要繼續跑下去,是不是勝利,反正都是賺的!不賺白不賺!
8. 劉備是如何留住人才的
4.劉備基本上做到人盡其才
劉備對手下文臣武將的優點和缺點都了如指掌,做到人盡其才,每個人才都能充分發揮的他的作用。
主要得益於劉備感情牌打的好,桃園結義,撮土焚香拜把子,讓熱血憤青關羽和張飛誓死相隨,一句「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就簽訂了終身合同。三顧茅廬,虛心求教,不惜屈尊降貴也要訪得賢才,才有的諸葛亮「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為危難之間」得幾十年風雨同舟,以致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9. 劉備是如何從零開始白手起家的,他的事跡中有哪些智慧
說起劉備,我們都知道他是漢高祖後裔、大漢皇叔,憑借自身意志和能力,硬是從底層一個織席販履之人一步步成為建立三分天下之一蜀漢帝國的開創者。劉備之所以能夠逆襲成功,與他的堅強鬥志和不屈精神有關,更與他在人力資源管理方面所具有的智慧密不可分。
劉備之所以能成為一代帝王,成為三國時期寥寥無幾的英雄人物之一,與他優質的人力資源團隊有關,而其根源就是劉備善於馭人之道。劉備懂得尊重人,以真心誠意去對待他人,因此別人對他忠心耿耿;劉備善於提攜有能力的人,並且能夠滿足手下人的需求,因此別人願意為他竭盡所能努力做事;劉備對待朋友和部下都十分仗義,為人可靠,具有仁義之心,樂於助人,因此他人也會對他投桃報李。
10. 劉備是如何實現領導力的有效性的
劉備能夠做好領導工作,他就是運用了天時、地利、人和
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筆:
1、劉備的內在:義、忍、仁、愛,著重闡述「義」——劉、關、張三結義;
2、外在環境運用,所謂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懂得省時度事,運用有利時勢游說、拉攏等,最終拉諸葛亮入伙,這里著重闡述他的游說,怎麼樣獲得民心;
3、最關鍵的是劉備的用人,懂得現代人力資源所謂的人員配置、績效管理、人員關系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