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資源管理 » 北海油氣資源儲量有多少
擴展閱讀
崩壞三如何下資源語音包 2025-05-14 02:50:06
什麼叫路橋費用 2025-05-14 02:23:38
森林資源管護是什麼 2025-05-14 02:18:55

北海油氣資源儲量有多少

發布時間: 2022-05-28 12:19:36

㈠ 海底石油儲量是怎樣的

據地質專家研究表明,海洋中的大陸架和大陸坡蘊藏著全球3000億噸石油的一半以上。海底石油將顯示出越來越廣闊的應用前景。1960年全世界近海石油產量占石油總產量的10%左右;1970年,產量占總產量的16.8%;1980年海上石油產量佔世界總產量21.8%;1985年海上石油占總產量的26.74%,2000年,已超過世界石油產量的一半以上。

煤、石油、天然氣是工業化社會一刻也離不了的動力源泉。現代化的交通多數離不開石油、天然氣和煤。20世紀以來,傳統的燃料,煤和木材逐步讓位於石油和天然氣。以1950~1970年為例,短短20年間,世界石油消費量提高了三倍,天然氣消費量提高了四倍。在世界各種能源消費結構中,油氣所佔比重達到了64%。而在西方發達國家中,其比重高達75%以上,多數工業發達國家都靠進口石油來滿足本國需要。西歐各國所消費的石油96%依靠進口,開採石油量佔世界石油總量1/3的美國,也要進口40%的石油才能滿足本國石油需求量。日本進口的石油量佔世界石油耗量的17%。這一趨勢有增無減。

能源短缺,早已成為全球人類關注的焦點,因此開發海上天然氣和石油,已成為各工業國家的共同行動。1907年美國在加利福尼亞州的聖巴巴臘海峽,用棧橋式井架,在水深僅有幾米的海底,首次采出石油。1924年前後委內瑞拉的馬拉開波湖和前蘇聯裏海的淺灘上也先後建起了海上石油鑽井架,進行石油開采。這些石油井架都用棧橋同陸地相連。直到1946年,美國建造的海上鑽井平台首次打出了世界上第一口海底油井。

據科學家研究報道,海底石油和天然氣遍及世界各大洲的大陸架,石油儲量最多的首推波斯灣。其中有六個產油量超1000萬噸,儲量在10億噸以上的特大油田。其次是委內瑞拉的馬拉開波湖油田。在海底天然氣儲量方面,波斯灣仍居第一,北海居第二,墨西哥灣第三。

中國淺海大陸架面積近285萬平方千米,其中200米水深范圍內的大陸架面積共130萬平方公里。經勘探研究表明,我國沿海主要有渤海、黃海、東海、台灣淺灘、珠江口、鶯歌海、北部灣等七個含油盆地,總面積約為100萬平方千米,現已查明有17個新生代沉積為主的中、新生代沉積盆地,估計有很多的油氣資源量,大約達100億~130億噸,構成了環太平洋區含油氣帶的主體部分,是中國油氣資源的重要後備基地。

位於英國北海的巨大的海上石油鑽井平台20世紀50年代海上勘探油氣的國家僅六個,而現在已達100多個。海上油氣鑽井數,1961年為726口,而到1995年達2663口,其中美國海上油氣鑽井數最多。海洋石油的產量,1950年僅0.3億噸,佔世界石油總產量的5.5%;1960年為1億噸,佔世界石油總產量的9.20%;1995年為9.65億噸,佔世界石油總產量的30.08%。海洋天然氣的發展速度不如石油,1980年的產量為2903.11億立方米,1995年為4421.00億立方米。

從1980年開始中法、中日先後在渤海中部、西部和南部進行聯合勘探開發。1981年在中日合作區打了第一口預深井,日產原油近1000噸,天然氣約60萬立方米。同年10月又打出了一口井,日產原油270噸,天然氣3.3萬立方米。1982年4月,中日合作打出第一口深井,日產原油390噸,天然氣7萬立方米。

早期的海上鑽探,通常採用固定式或活動式平台進行幾十米,甚至幾百米的水深作業。固定式平台既可用於鑽探,也可用於石油生產。

位於英國北海的巨大的 海上石油鑽井平台

活動式鑽井裝置具有既保證鑽井時的平穩性,又有易於活動和適應多種水深的特點。

採油是海上石油開採的最後一道工序。固定式生產平台是目前最常用,最主要的是採油平台,它有鋼管架樁基平台、鋼筋混凝土重力式平台、張力腿平台、綳繩塔平台。建一座固定平台,其投資量非常巨大,必須要有大面積的採油要求條件,才是可行的。

浮式生產系統有半潛式和油輪式兩種,半潛式適用於900~1500米的深海區或邊際小油田開採油氣。油輪式的最大作業水深可達1800米。有的國家採用向海中填石砂、泥土和廢料等建造人造島來進行石油開采。

㈡ 在海洋中有多少噸石油

海底蘊藏了豐富的石油天然氣資源,在世界油氣勘探開發中,許多國家和地區海上都有新發現和新油氣田投產。海洋的油氣儲量和產量都顯示出愈來愈重要的作用。據統計,上世紀80年代中後期海洋石油儲量佔世界石油儲量的20%至22%,石油產量占總產量的25%至26%,海洋的天然氣儲量和產量佔世界天然氣儲量和產量的15%至16%左右。據1995年的估計,世界淺海已探明的石油資源儲量為379億噸,天然氣的儲量為39萬億立方米。據不完全統計,海底蘊藏的油氣資源儲量約佔全球油氣儲量的三分之一。許多國家的專家預測,如果今後海上年產油量增大率以3.5%至6%往上升,海上年產氣量增長率以1.5%至3%往上漲,不久的將來年產油氣量,路上和海上可能平分秋色,各佔一半,預計世界未來的油氣儲量和產量將主要來源於海洋。總之,海上油氣有很大的潛力,後備資源充足。我國陸架區海域遼闊,面積達200萬平方千米,其中沉積盆地面積近90萬平方千米,共有大、中型的中、新生代含油盆地20多個,估計淺海石油總資源量約240億噸,天然氣資源量可達14萬億立方米。我國發現了渤海、南黃海、東海東部、東海西部、珠江口、北部灣、鶯歌海等7個大型中、新生代含油氣盆地和90多個含油氣構造,現已勘探證實具有工業價值的油氣田40多個。全世界大陸架面積約為3000萬平方米,佔世界海洋面積的8%。關於海洋石油的儲藏量,由於勘探資料和計算方法的限制,得出的結論也各不相同。法國石油研究機構的一項估計是:全球石油資源的極限儲量為1萬億噸,可采儲量為3000億噸。其中海洋石油儲量約佔45%,即可采儲量為1350億噸。中東地區的波斯灣、美國、墨西哥之間的墨西哥灣、英國、挪威之間的北海、中國近海,包括南沙群島海底,都是世界公認的海洋石油最豐富的區域。

㈢ 世界石油資源儲量為多少

人類經濟、生活的現代化,對石油的需求日益增多。在當代,石油在能源中發揮第一位的作用。但是,由於比較容易開採的陸地上的一些大油田,有的業已告罄,有的瀕於枯竭。為此,近20~30年來,世界上不少國家正在花大力氣來發展海洋石油工業。

探測結果表明,世界石油資源儲量為10000億噸,可開采量約3000億噸,其中海底儲量為1300億噸。中國有淺海大陸架近200萬平方千米。通過海底油田地質調查,先後發現了渤海、南黃海、東海、珠江口、北部灣、鶯歌海以及台灣淺灘等7個大型盆地。其中東海海底蘊藏量之豐富,堪與歐洲的北海油田相媲美。

東海平湖油氣田是中國東海發現的第一個中型油氣田,位於上海東南420千米處。它是以天然氣為主的中型油氣田,深2000~3000米。據有關專家估計,天燃氣儲量為260億立方米,凝析油474萬噸,輕質原油874萬噸。

㈣ 北海油田的氣候及儲量

北海 是大西洋的邊緣海,在大不列顛島和歐洲大陸之間,面積約50多萬平方千米,絕大部分位於大陸架上 。北海油氣資源豐富,海底石油藏量僅次於波斯灣和馬拉開波灣而居世界第三位。這對於貧油的西歐來說具有 重大的意義。所以盡管北海地區氣候條件十分惡劣,全年2/3以上的時間是陰雨天,風大浪高,但沿岸國家仍下 決心開采。在北海大陸架大量開採的油氣主要集中在英國和挪威所屬海域。英國勘探北海油氣始於60年代,1975年開始產油,1984年產量突破億噸;挪威90年代起產量超過英國,成為一個新興的油氣生產國。北海 油田生產的油、氣,除滿足英、挪兩國自身消費外,還大量出口。在北海主要油田的集中海域,新建了許多新的輸油管道、石油終點站和油港。

㈤ 北海的油氣開采歷史是什麼

精確劃分沿岸國家海域的界線是有秩序地開發海洋及其資源的關鍵。北海周圍的國家有英國、挪威、丹麥、荷蘭、德國、比利時和法國,這些國家之間的海上距離往往不足400海里,北海海域需要在它們之間進行分割。根據1958年《大陸架公約》,相鄰國家之間主要按照等距原則來確定各國之間的邊界。從l964年開始,北海沿岸國家協商簽訂了一系列的雙邊協定。北海水域較淺,整個海床除挪威海槽外,均由水深不超過200米的大陸架構成。挪威海槽是一條深度在200~1650米的水帶,它位於挪威南部和西南部海岸的邊緣,平均寬度為80~100千米。北海大陸架的絕大部分現已為英國和某些東側國家,即挪威、丹麥和荷蘭所締結的一系列協定劃定疆界。這三起疆界劃分是通過劃出所謂的「中間線」而實現的。出於目前的目的,這些中間線可被看成是「相向」國家間所劃定的大陸架疆界。該疆界在這些國家間平均分配了這些介入空間。這些界線連同一條類似的界線一起展示在圖上,這條界線也是通過協定在挪威和丹麥的大陸架區域間劃出的。
經過一系列協商,英國獲得大部分北海大陸架。英國北海海域包括三大沉積盆地,含油氣層厚2500~3500米。南部盆地在北緯54°以南,已發現20多個氣田,儲氣層為二疊紀砂岩;該盆地開發最早,是目前英國天然氣的主要產區,中部盆地位於北緯55.5°~58.8°,已發現約30個油氣田,其中福蒂斯油田為北海三大油田之一,目前產量最大,主要含油氣層是古近—新近紀砂岩和白堊紀灰岩。北部盆地又稱設得蘭盆地,位於北緯59°~61°,這里油氣蘊藏量是北海最大的,主要儲油層是侏羅紀砂岩,發展潛力巨大,布倫特是北部著名油田。勘探表明,在英國北海海域,石油蘊藏量達30億噸以上,已探明有開采價值的油田約有80多個。在1964年和1965年,聯邦德國與荷蘭、丹麥按等距原則劃分出兩條各長26海里的鄰近海岸地區的大陸架邊界。後來聯邦德國提出扇形區理論,把德國的大陸架地區插在荷蘭和丹麥兩國海域中間,力求把它的大陸架擴展到油氣儲量相當可觀的北海中部。不久聯邦德國、丹麥和荷蘭進一步談判,進而在1971年取消了丹麥和荷蘭之間1966年的大陸架劃界協議,並締結了以下新協議:聯邦德國—丹麥、聯邦德國—荷蘭、聯邦德國—英國、丹麥—英國四個大陸架劃界協議,以及英國和荷蘭簽訂的修正1965年大陸架劃界協定的議定書,德國由此獲得了較為有利的疆界,其大陸架區域擴展到北海中部地區,一般認為在那裡找到具有商業開發價值油田的可能性較大。
北海油氣勘探開發從20世紀60年代起步。1963年丹麥首先頒發了開放北海大陸架海域的第一批勘探許可證。1964年德國也相繼頒發了北海所屬海域油氣勘探許可證,並於1965年首先發展鑽探,發現了一個無開采價值的氣藏。隨後,英國石油公司在北海南部區發現了第一個商業性油田——埃科菲斯克。到70年代,隨著海洋鑽井裝置建造業的迅速發展,北海油田的勘探活動進入高潮。相繼進入北海進行油氣鑽探的公司有幾十家。從1970年開始,不斷有新的重大發現。尤其是從1975年開始,是北海歷年來油氣勘探成功率最高的一年,共發現油氣田20多個。至1982年底,北海證實可採石油儲量約為46億噸,潛在的可采儲量估計有66億~100億噸。目前,北海共發現了100多個油氣田。北海作為一個新興的大型海上含油氣盆地早已為世界石油所矚目,但其石油勘探和開發歷史是十分曲折的,概括起來可劃分為如下幾個階段。
一、1959年以前
北海周邊陸地上的勘查活動始於1859年,當時在德國北部漢諾威附近發現了維策油田。通過對類似的鹽丘和伴生的背斜的系統勘查,發現了約70個油田,年產石油300萬桶(50萬立方米),大部分產自下白堊統和侏羅系儲層。1910年在漢堡附近的一口水井中偶然發現天然氣,以後在一些地區的二疊系蔡希斯坦統白雲岩中也發現少量天然氣。
荷蘭的勘查始於1935年,在1943年發現下白堊統紹內比克(Schooncbcck)油田。1948—1953年在荷蘭東北部發現一些小氣田,並在西部進行小規模石油生產。
英國的勘查活動可追溯到1938年,當時英國石油公司(BP)在埃斯克代爾(Eskdalc)背斜上鑽探,發現了蔡希斯坦統白雲岩中的天然氣。1939年進一步在伊克林(Eakfing)背斜勘探,在納謬爾階和威斯特伐利亞階中發現具商業價值的低硫蠟質原油,在迪克斯伍德·凱勒姆希爾和考通地區進行的地震折射測量發現了其他含油構造,使得東米德蘭石油總日產量達2500桶(400立方米)。第二個勘查高潮在1953—1961年,發現了蓋恩斯伯勒油田及10個小油田。
二、1959—1964年時期
1959年在荷蘭發現了格羅寧根大氣田,增強了部分石油公司勘查海域的意向。最終刺激了工業界進入北海工作,對格羅寧根資料的區域地質對比表明,二疊系含氣砂岩儲層很可能從荷蘭的北海下面延展到英國東部,而物探資料已經說明,與德國和荷蘭陸地上類似的鹽丘構造在海域也存在。1962—1964年,一些公司集團進行了踏勘性海上地震測量,再加上航空磁測,第一次較准確地勾畫出了北海的地質格架,同時,早從1961年開始,就從荷蘭陸地油氣田區向海域甩開鑽探,打了少量海上鑽井。
三、1964—1970年時期
雖然在北海中央高地英國海域打的第一口井沒有見到油氣,但1965年在與格羅寧格相類似的二疊系赤底統儲層中發現了工業天然氣,這就是萊曼大氣田。同時,在德國海域打的乾井,使人們認識到這套含油組合的地理分布有限,即赤底統砂岩向北過渡為頁岩和蒸發岩。鑽探表明,赤底統砂岩的上覆層是一套厚的陸架碳酸鹽岩,後者向北變薄進入盆地相。
到1968年已經清楚地認識到,在砂柑帶內的構造上鑽探不一定成功。例如48/13-1井,見到當時最厚的砂岩,緻密膠結,含氣層有數百英尺。但進一步鑽探和詳細的岩石學研究表明,該沙丘帶某些地區在中生代被埋藏程度深,次生氧化硅和自生伊利石的生長使砂岩孔隙度遭到破壞。這一盆地區的回返發生在白堊紀末期和古近—新近紀中期,結果形成一些寬廣的構造高地。業已證明,其他高地也是不含氣的,赤底統砂岩的有工業價值范圍是在二疊紀南部盆地的南半部,構成一條較狹窄的東西走向的岩帶。
人們發現,儲集性能極佳的三疊系本特階砂岩,分布范圍要廣泛得多,而且,它們受下伏二疊系鹽層廣泛的構造影響,但對本特階砂岩抱很大期望的時間很短。這是因為,在大部分地區,二疊系蒸發岩是天然氣從石炭系母岩中運移的障礙,這些圈閉或是完全含水,或是只有部分被天然氣充填。罕見的例外只是當斷層或鹽層變薄而破壞這種封閉的地帶,直接有工業價值的三疊系氣田是1966年發現的休伊特氣田和1967年發現的多提氣田。
根據德國和荷蘭的早期經驗,認為二疊系蔡希斯坦統碳酸鹽岩是第二個天然氣目的層,在鑽探更深的赤底統目的層時,在許多情況下發現它是含氣的。可是迄今沒有一個海域鑽井證明它有多大規模,或者證明其有足夠的流量可維持工業開發。
盡管蔡希斯坦統和三疊系兩個儲層可開發的天然氣很少,但卻獲得了豐富的地層信息。業已發現,德國海域以西很遠,各種碳酸鹽岩、砂體和蒸發岩的岩性地層關系出奇地准確。在海域獲得的新證據也為英國二疊紀和三疊紀盆地邊緣沉積與陸地同類地層相聯系提供了線索。
在北海中央高地以北,勘查興趣集中在古近系,在這里,根據地震資料,存在類似生長斷層的特徵。這種生長斷層表明可能有三角洲滾動構造,但1967—1969年鑽探結果沒有重要的發現。大約在同一時期,在挪威水域上白堊統白堊層中發現大的含氣油流,油柱高700英尺(213米),而在丹麥水域內,1966年發現非工業油氣流,從而證明這套白堊層是有遠景的儲層。1969年發現了特大型的白堊系中的埃科菲斯克油田石油儲量13億桶,該油田的發現被認為是北海石油勘查工作中一個最重要的里程碑,從而終止了十年來以勘查非伴生氣為主的工作,真正開始北海北部的找油階段。
1970年在英國水域有兩處重要發現,一處是福蒂斯油田,在古近系砂岩中揭露118米(386英尺)油層。日產原油750立方米(4720桶);另一處是奧克油田,從二疊紀坍塌角礫化和多孔白雲岩中,流出輕質低硫原油,日產量940立方米(5920桶),白雲岩下伏著450米以上的赤底統含水砂岩。這些發現有力地證明這樣一種假說:在中央地塹內的中生代或古近—新近系源岩中有希望生成石油。1970年第三口井揭示了新的有意義的石油前景,即中央地塹內更深的前中生代砂岩希望很大,從白堊層之下的砂岩中首次試出了石油,日流量128立方米(800桶),產自3600米深度以下的薄層砂岩中。只是因為石油產量中等和儲層較薄,當時並不具有巨大的工業價值。
四、1971—1976年時期
埃科菲斯克油田的發現,導致在南部的挪威和丹麥水域的中央地塹的白堊儲層中發現一系列油田。英國水域石油勘查更加積極,在設得蘭台地以南地區,以及福蒂斯油田與蘇格蘭海岸之間地區大力進行地震勘探,發現了多種多樣的構造單元,一些在早白堊世以前出現的埋藏「地貌」,提供了大量很有遠景的靶區。最大的埋藏高地在北海北部顯示很清楚,在該構造上打的第二口井即發現了布倫特油田,產層為侏羅系三角洲砂岩,日產原油1040立方米(6500桶),該油田可採石油儲量2.8億立方米。布倫特大油田的發現對北海北部的石油勘查有重大影響,導致了一系列類似油田的發現。在隨後的四年中,在布倫特型埋藏高地上找到9個大油田(東設得蘭盆地),在挪威海域發現斯萊普那氣田,其天然氣儲量0.2萬億立方米,凝析油4.09億桶(6500萬立方米),與此同時,鑽探工作也提供了大量的有關侏羅紀岩系的新的區域資料。
侏羅系作為新的勘查目標早在1972年就已知道,上侏羅統(牛津階)是一套引人注目的含油的海岸砂岩。1974年克萊莫爾油田的發現進一步證實了其石油潛力,更北部發現的馬格努斯油田中,石油砂岩是啟奠里支階的螺水相,但這種地層單元現普遍認為具源岩特徵,而不是重要的儲層。1975年,在維金地塹發現上侏羅統的布雷油田,儲層是一套很厚的礫岩和砂岩層系,最大厚度450米。同年,在挪威水域的中央地塹東側侏羅系淺海砂岩中發現尤拉油田,石油儲量2億桶(3100萬立方米)。天然氣20億立方米。70年代中期在中侏羅統海退砂岩中沒有突破,所以對上侏羅統興趣增加。
這一時期,也大量積累了古近—新近系的新資料,許多鑽井把侏羅系和古近—新近系作為目的層。1971年發現弗里格大氣田(南維金地塹),儲層是始新統濁積砂岩,在古近—新近系中也發現規模小於侏羅系的油田。
這些年代,有一種主導思想,即在北海中部和北部,唯一重要的生油岩是上侏羅統啟奠里支階黏土層。根據這種概念,馬里灣(Inner Moray Firth)大部分地區是無前景的,因為源岩被認為對石油生成作用是不成熟的。然而,1976年比阿特拉斯油田的發現卻表明,勘查人員對其他可能性也要保持思想開放。該油田可采儲量約1.62億桶(2500萬立方米),屬於中侏羅統儲集岩。1976年,還發現了泥盆紀老紅砂岩中的巴肯油田,雖然孔隙度低、滲透率低,但因強烈裂隙化而有可觀的流量(日產30000桶)。
五、1977—1985年時期
自1977年來,北海中部和北部的油氣勘查工作很活躍,勘查的主要目標是上侏羅統,而其他目標,如古生界、下白堊統、古新統和始新統也不斷引起人們注意。這一時期的特點是,開展對日益困難的對象的勘查。在上侏羅統中的圈閉和儲層產地的地震顯示的解釋,要比早期對中侏羅統地壘和傾斜斷塊,或者大型底辟構造和鹽丘等主要對象的地震解釋困難得多。然而,隨著對以白堊系為基底的小型閉合構造上較弱地震指示的識別和鑽探經驗的積累,在北海北部和中部發現了一些油氣田。
在維金地塹南部,繼布雷油田之後,又發現了托尼/塞爾馬(1976)和蒂法尼(1979)油田;在北海中部,在上侏羅統和下白堊統中繼續有發現。在北海南部英國水域,自1982年以後,勘查工作有所加強。在挪威水域,1978年發現古爾法克斯大油田,可採石油儲量達13億桶(2060億立方米),天然氣5000億立方英尺(140億立方米)。而挪威水域發現的特羅爾(Trol1)特大型油氣田(1979年),更是北海油氣勘查史上一個重要的里程碑。該年還發現另一個大型油氣田——諾爾斯克·奧錫堡油氣田,估計石油儲量10億桶(1.6億立方米),並含天然氣2.4萬億立方英尺(670億立方米)。
在丹麥水域,發現5個油氣田,總的石油儲量約3億桶(4600萬立方米),天然氣3.9萬億立方英尺(1100億立方米)。
六、1985年以後的勘探概況
1985年以來,勘探開發活動仍然很活躍,在北海北部地區的主要勘探目標仍然是上侏羅統,但對其他的目的層,如古生界、白堊系、古新統和始新統,仍有一定的興趣,因而,在某些地區仍取得了可觀的勘探效果。但經過一段高峰大型油氣田集中發現期以後,這個階段的主要特點是發現相對較小。
這一階段的另一特點是勘探開發工作更加困難。上侏羅紀圈閉的地震顯示已不那麼明顯。大的地壘、上覆構造和鹽刺穿經前期勘探,已有許多發現,剩下的更加不明顯。自此期間維京地塹南部以上侏羅統不萊油田類型具遠景目標而富有成效的,有托尼(Toni)油田、蒂法尼(Tiffany)油田。更重要的發現是在挪威海域,發現了上侏羅紀的特羅爾(Troll)大油氣田、中侏羅紀的古爾法克斯(Gullfaks)和奧塞貝格(Oseberg)及斯諾里(Snorre)等大油田。這也許與挪威發出招標區塊較晚有關。
在中央地塹的阿蓋爾(Argyll)油田附近,Homilfon公司成功地圈定了一批小斷層圈閉,在侏羅系砂岩中於1981年發現了都坎(Duncan)和東都坎(East Duncan)油田。另外,在默里灣有限的區域內,證實了下白堊統砂岩沉積中亦含有烴類聚集,如1980年發現的北克萊莫爾油田。
古近—新近系的開發集中在設得蘭高地的邊緣,在那裡原油的密度大於英國北海的其他地區的原油密度。在中央地塹也有若干古近—新近系的油層發現,菲利浦公司發現的Joanue就是其中之一。

㈥ 油氣分布

( 一) 世界的油氣資源

世界石油的剩餘探明儲量,1980 年為880 ×108t,到 2000 年非但沒有減少反而增加到1408. 9 × 108t ( 表 8 - 4) ,這是科學技術進步的結果。主要表現在: 油氣地質理論的提高,地震、測井、鑽井等勘探方法的進步,高採收率等開發技術的應用,老油田儲量的增加以及新大油田的發現。

表 8 -4 世界油氣探明儲量

石油和天然氣的可采儲量超過6850×104t和850×108m3的大油氣田,對世界油氣資源有著巨大的影響。目前世界上共有509個大油氣田,雖然它們僅佔世界油氣田總數的1.7%,但其油氣可采儲量卻佔世界總可采儲量的70%(Brooks,1990)。其中,可采儲量超過6.85×108t的巨型油田有42個,卻佔世界石油總可采儲量的40%(法國石油研究院,1993)。盡管目前對大油氣田的劃分標准還未完全一致,但無論以什麼儲量級別或不同時期所做的統計結果,都不會改變一個基本事實,那就是世界上絕大多數的油氣儲存在少數大油氣田中(表8-5和表8-6)。

通過對大油氣田的統計和分析,可以反饋很多有關大油氣田形成的地質信息。

1)烴源岩:頁岩(泥岩)佔65%,微晶灰岩佔21%,泥灰岩佔11%,煤小於2%;按烴源岩類型統計,海相大油氣田佔大油氣田總儲量的 95% ,陸相大油氣田占 5% 。

2) 儲集岩: 按岩性統計,砂岩儲集層約佔大油氣田儲量的 60% ,碳酸鹽岩儲集層約占 40% ; 按時代統計,中新生代地層中大油氣田儲量佔大油氣田總儲量的 89% ,古生代地層中的占 11% 。

3) 蓋岩: 與頁岩蓋層有關的大油氣田佔大油氣田總儲量的 65% ,與蒸發岩蓋層有關的占 33% ,與碳酸鹽岩蓋層有關的占 2% 。

4) 圈閉: 背斜圈閉約佔大油田總數的 61% ,佔大油田總儲量的 73. 9% ; 地層和岩性圈閉約占總數的 6. 8% ,占總儲量的 4. 4% ; 復合圈閉約占總數的 32. 2% ,占總儲量的 21. 7% 。

表 8 -5 世界 10 大油田

表 8 -6 世界 10 大氣田

5) 埋深: 埋深 1220m 以上大油田所佔大油田總儲量的 5. 1% ,大氣田所佔大氣田總儲量的 25. 7% ; 埋深 1220 ~ 3050m 的大油田占總儲量的 79% ,大氣田占總儲量的46.1%;埋深3050~3665m的大油田占總儲量的8.1%,大氣田占總儲量的25%;埋深3665~4270m的大油田占總儲量的7.6%,大氣田占總儲量的1.9%;埋深4270m以下大油田占總儲量的0.2%,大氣田占總儲量的1.3%。

(二)油氣資源的空間分布

雖然地殼上油氣資源的分布非常普遍,目前除南極洲外,在各大洲的110個國家和256個盆地中均發現有油氣田,但油氣資源的分布極不均勻。全世界1000km2以上的陸上盆地有964個,海上盆地有451個,共計1415個,其中已發現油氣田的盆地有256個,含有巨型油氣田的盆地73個,它們佔有世界油氣總儲量的80%(張亮成,1986)。其中的波斯灣、西西伯利亞和墨西哥灣這3個盆地就佔有世界油氣總儲量的60%,僅波斯灣一個盆地就佔有世界油儲量的40%,而西西伯利亞一個盆地就佔有世界天然氣儲量的40%。即使在同一個含油氣盆地中,不同部位的油氣豐度也存在很大的差異。例如:蘊藏石油最多的波斯灣盆地面積為230×104km2,油氣田集中分布在其東北邊緣大約60×104km2的面積內,佔有該盆地總可采儲量的95%以上油氣資源;蘊藏天然氣最多的西西伯利亞盆地面積為280×104km2,油氣田集中分布在鄂畢河的中下游地區,不超過其總面積的30%(甘克文,2002)。上述事實充分說明地殼上油氣資源在空間上分布具不均勻性。

油氣主要產在沉積盆地之中,油氣資源豐度的不均性與盆地的類型密切有關。Price(1994)在原有盆地分類的基礎上,將含油氣盆地歸納為8類,並研究了其與含油氣豐度之間的關系(表8-7)。

表8-7 各類盆地的含油氣豐度

Price認為,克拉通盆地是體面比(沉積物體積與沉積物分布面積之比)低、地溫梯度低、構造形變小、斷裂活動少的盆地,因而油氣儲量和豐度均最低;前陸-褶皺帶是極不對稱的大型盆地,巨厚的沉積位於盆地活動翼一側且構造活動十分強烈,有穿過盆地深部的高角度和低角度的逆斷層,穩定翼一側構造活動大大減弱,大油氣田多分布在此穩定的陸棚區,例如屬此類型的波斯灣盆地擁有105個大油氣田,伏爾加-烏拉爾盆地擁有12 個大油氣田,阿爾伯達盆地擁有 10 個大油氣田等,是油氣儲量最多、豐度中等的盆地類型。裂谷和萎縮裂谷盆地在地塹中有巨厚的沉積,地溫梯度高,常在 4 ~5℃ /100m,深大斷裂發育,油氣以垂向運移為主,油氣田多分布在鄰近深地塹的斷塊隆起上,例如屬此類型的北海盆地擁有 26 個大油氣田,二疊盆地擁有 19 個大油氣田,西西伯利亞盆地擁有67 個大油氣田等,是油氣儲量僅次於前陸盆地而豐度高於前者的盆地類型。由海洋擴張中心隔開的海盆,構造活動十分強烈,地溫梯度高,深大斷裂活動頻繁,例如屬此類型的大墨西哥灣盆地擁有 27 個大油氣田,是油氣儲量和豐度都比較高的盆地類型。扭動盆地被不同學者稱為俯沖盆地、後縫合線盆地或張性盆地,這類盆地具有很高的體面比、地溫梯度極高、張性構造活動為油氣提供了良好的垂向運移通道,油氣田大多分布在成盆主斷層的上升盤或其附近,目前世界上 3 個含油氣豐度最高的洛杉磯、中蘇門答臘和馬拉開波盆地均屬此類,其中馬拉開波盆地擁有 8 個大油氣田,是油氣儲量較高而豐度最高的盆地類型。

盡管 Price 的盆地分類只是眾多分類中的一種,很多盆地的歸屬也不盡相同,但他明確指出沉積巨厚、體面比高、地溫梯度高、構造活動較強烈、有深大斷裂穿過成熟烴源岩的盆地,其含油氣豐度最高,而油氣儲量也不低。因此 Price 的研究至少從一個側面說明了盆地類型與油氣資源豐度不均勻性之間的關系,從而為油氣勘探和評價提供了一種依據和思路。

此外,許多研究者把一個海相沉積盆地劃分為陸棚、樞紐帶、深坳陷、活動邊緣 4 個部分。陸棚位於盆地一側的淺海地區; 樞紐帶是從陸棚向盆地深坳陷中延伸,坡度發生激劇變化的地帶; 活動邊緣是盆地另一翼,為激劇隆升與褶皺山聯結的地帶。陸棚和樞紐帶合在一起稱為盆地的穩定翼或陸棚區,深坳陷與活動邊緣合在一起稱為活動翼。通過研究發現,沉積盆地中大油氣田主要分布在穩定翼一側,特別是更多地集中在樞紐帶上。例如在 245 個大油氣田中,陸棚佔有 25. 4% 的儲量,有 183 個大油氣田; 樞紐帶佔有 53. 6%的儲量,有 33 個大油氣田; 深坳陷佔有 19. 5% 的儲量,有 17 個大油氣田; 活動邊緣佔有 1. 5% 的儲量,有 12 個大油氣田。整個穩定翼共佔有 79% 的儲量,約是活動翼的 4 倍。可見,在一個沉積盆地中油氣資源的分布也是極不均勻的。這一事實為海相盆地中的油氣勘探指出了有利地帶,也為陸相盆地中的油氣勘探提供了借鑒。

( 三) 油氣資源的時代分布

油氣資源在時代上的分布也是極不均勻的,Klemme 和 Ulmishek ( 1991) 根據美國地質調查局 1987 年的統計數據,分析了在全世界常規油氣可采儲量 3100 × 108t ( 油當量)中各地質時代所佔的百分比 ( 表 8 -8) 。雖然看似每個地質時代都有烴源岩,但實際上主要發育有 6 套烴源岩,它們佔有世界總儲量的 91. 5% 。新元古代和下古生代的烴源岩主要發育在志留系,約占總儲量的 9% ,其油源通過垂向運移主要聚集在上二疊統 - 中侏羅統的儲集層中; 上古生代的烴源岩主要發育在上泥盆統、上石炭統和下二疊統中,約占總儲量的 16% ,其油源通過垂向運移主要聚集在本層系的儲集層中; 中生代的烴源岩主要發育在上侏羅統和中上白堊統中,約占總儲量的 54% ,其油源通過垂向運移主要聚集在本層系和新生界的儲集層中; 新生代的烴源岩主要發育在漸新統,約占儲量的 12. 5% ,其油源通過垂向運移主要聚集在新生界中 ( 圖 8 -30) 。

表 8 -8 全球常規油氣可采儲量中各時代所佔比率

圖 8 -30 6套主要烴源岩的油源通過垂向運移聚集所佔世界可采儲量的比率( 據 Klemme 和 Ulmishek,1991)

從油氣資源在時間上的分布可以明顯地看出,石油的儲量和油田的數量隨著地質時代的變新而急劇下降,Miller 等 ( 1992) 認為這是油田在地史過程中不斷遭到破壞的結果。雖然也受到烴源岩分布和成熟時期的影響,但這種影響充其量也是第二位的,因為早古生代發育的烴源岩實際上比中生代更為廣泛 ( Klemme 和 UImishek,1991) 。對此不少學者提出,許多原先存在的油田已在全球范圍的石炭 - 二疊紀構造運動中遭到了破壞。Miller ( 1992) 提出石油資源隨時間呈指數衰減的模式。認為石油在不斷生成,又在不斷遭到破壞,任何時刻所存在的石油數量就是那時全球的石油資源量,在所討論的系統處於穩定和平衡的條件下,全球石油資源與流量 ( 充注或漏失) 以及年齡之間有如下關系式:

半衰期 × 系統流量 = ln2 × 系統規模

圖 8 -31 世界 350 個大油氣田的儲量與石油聚集定位年齡的關系( 據 Macgregor,1996)

該式既可應用於全球所有的石油資源,也適用於油田中的石油資源。據Miller的計算:全球石油儲量的半衰期約為29Ma(也可理解為中值年齡),全球石油圈閉的漏失速率約為每年80×104bbl(≈11.4×104t)。Macgregor(1996)根據大油田的時代分布認為:佔世界80%以上的石油資源在距今75Ma時就已成藏到位(圖8-31),其中值年齡為35Ma(與Miller所提29Ma大體相當),這表明世界現有大油田的一半是在35Ma(漸新世)之後形成的;並具體計算了世界上350個大油田的漏失速率為每年10×104~40×104bbl(≈(1.43~5.7)×104t),由此可見大油田的地質儲量有可能在18~27Ma內漏失殆盡。這里雖然不包括天然氣資源,但天然氣的散失更為廣泛,天然氣藏的中值年齡可能更短。總之,通過上述的統計分析和計算,更確切地說明了油氣資源得以延續至今保存條件最為重要。這也是本書所強調的「生烴是基礎、圈閉是條件、保存則是關鍵」的重要依據。

(四)中國的油氣資源

目前中國的石油總資源量按第二次全國油氣資源評價結果約為940×108t,天然氣的總資源量約為38×1012m3。與世界的油氣資源一樣在空間和時間上的分布都是極不均勻的 ( 表 8 -9 和表 8 -10) 。中國的石油資源在空間上主要分布在東部、西部和海域地區,而中國的天然氣資源主要分布在中部、西部和海域地區 ( 沈平平等,1999) 。中國的油氣資源在時間上主要分布在新生代 ( 第三紀) ,這一點與世界油氣資源主要分布在中生代有所不同。而中國天然氣資源的時代分布除新生代( 第三紀) 最多外,其他各時代看起來似乎差不多,但若進一步劃分時代則發現在中生代中有將近 50% 的天然氣資源集中在三疊紀,上古生代全部集中在石炭 - 二疊紀,下古生代幾乎全部集中在奧陶紀,其分布也是很不均勻的 ( 據竇立榮等,2002) 。

表 8 -9 中國油氣資源的空間分布

表 8 -10 中國油氣資源的時代分布

此外,從中國大油氣田的分布位置也可以看出中國油氣資源在時、空上分布的不均性( 表 8 - 11 和表 8 - 12) 。從表中可知: 我國大油田在空間上主要分布在東部和海域,在時代上主要集中在第三紀和白堊紀,12 個大油田的探明儲量約占石油總探明儲量的 50% ;而我國大氣田在空間上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在時代上主要集中在石炭 - 二疊紀和第三紀,10 個大氣田的探明儲量約占天然氣總探明儲量的 40% 。盡管表中數值不一定十分准確,但大油氣田在我國油氣儲量中所佔比重是舉足輕重的。

總之,深刻地認識油氣資源在沉積盆地中時空上分布的不均勻性,可以客觀地判斷和評價世界和我國油氣資源的潛力,為制定我國的能源政策和安全戰略提供切實的依據。進一步了解不同盆地類型以及盆地中不同部位的油氣分布和豐度上的差異,可以優選不同的盆地、含油氣系統和區帶首先進行勘探,以達到減少勘探風險、提高經濟效益的目的。

表 8 -11 中國 12 大油田

表 8 -12 中國 10 大氣田

㈦ 世界海洋油氣儲量多少

如圖2-2所示,海底可劃分為大陸架、大陸坡和大陸基,海洋油氣資源主要分布在大陸架,約佔全球海洋油氣資源的60%,其面積僅占整個海底面積的7.49%。大陸坡的深水、超深水域的油氣資源潛力可觀,約佔30%。在全球海洋油氣探明儲量中,目前淺海仍佔主導地位,但隨著石油勘探技術的進步,將逐漸進軍深海。水深小於500米為淺海,大於500米為深海,1500米以上為超深海。2000—2005年,全球新增油氣探明儲量164億噸油當量,其中深海佔41%,淺海佔31%,陸上佔28%。

圖2-2海洋水深分類示意圖及比例圖

從區域看,海上石油勘探開發形成「三灣、兩海、兩湖」的格局。「三灣」即波斯灣、墨西哥灣和幾內亞灣;「兩海」即北海和南海;「兩湖」即裏海和馬拉開波湖。其中,波斯灣的沙烏地阿拉伯、卡達和阿拉伯聯合大公國,裏海沿岸的哈薩克、亞塞拜然和伊朗,北海沿岸的英國和挪威,還有美國、墨西哥、委內瑞拉、奈及利亞等,都是世界重要的海上油氣勘探開發國。目前世界最著名的海上產油區有波斯灣、委內瑞拉的馬拉開波湖、歐洲的北海和美洲的墨西哥灣,稱為四大海洋石油區;海上天然氣的儲量以波斯灣為第一,北海第二,墨西哥灣第三。

地球上海洋油氣資源總量極其豐富。海洋的石油資源量大概佔了全球石油總量的34%,但還處於勘探開發的早期階段。據統計,全球石油探明儲量為1757億噸,天然氣的探明儲量為173萬億立方米。全球海洋石油資源量約1350億噸,探明約380億噸;海洋天然氣資源約140萬億立方米,探明儲量約40萬億立方米。

巴西近海、美國墨西哥灣、安哥拉和奈及利亞近海是備受關注的世界四大深海油區,幾乎集中了世界全部深海探井和新發現儲量。據2003年底的統計,在已發現的深海儲量中巴西有146億桶,其中的5大發現就超過100億桶;墨西哥灣有140個發現,儲量達115億桶;安哥拉近海有41個發現,儲量95億桶;奈及利亞的25個近海油田,儲量達83億桶。

2004年深水石油產量約佔全球5%,2010年佔世界的9%。在「金三角」區深水石油累計產量達6億噸,其中巴西佔57%,墨西哥灣佔39%,西非佔4%。按已發現的油氣田估計,金三角深水石油的產量可望達到3億噸左右。

2010年,全球深水油氣儲量達到40億噸左右,其中墨西哥灣約10億噸,西非海域22億噸,巴西海域8億噸。

與大西洋盆地相比,東南亞的深海油氣活動規模較小,對大型跨國公司的誘惑力不及西非、巴西和墨西哥灣,但東南亞未來的潛在利益為尋找深海區塊的石油公司提供了機遇。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未來將成為亞洲深海油氣活動的主要地區。

㈧ 世界上的四大海洋是哪幾個

世界上的四大海洋是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1、太平洋

太平洋是世界上最大、最深、邊緣海和島嶼最多的大洋。位於亞洲、大洋洲、南極洲和南北美洲之間。南北最長約15900千米,東西最寬約19000千米,總面積為18134.4萬平方公里,平均深度3957米,最大深度11034米。

2、大西洋

世界第二大洋,佔地球表面積的近20%,原面積9165.5萬平方千米,在南冰洋成立後,面積調整為7676.2萬平方千米,平均深度3627米,最深處波多黎各海溝深達9219米。大西洋呈「S」型,以赤道為界被劃分成北大西洋和南大西洋。

3、印度洋

世界的第三大洋。位於亞洲、大洋洲、非洲和南極洲之間。印度洋的面積為7056萬平方千米,約佔世界海洋總面積的19.5%;體積為264,000萬立方千米,約佔世界海洋總面積的19.8%。

4、北冰洋

是世界最小最淺又最冷的大洋。大致以北極圈為中心,位於地球最北端,被亞歐大陸和北美大陸環抱著,有狹窄的白令海峽與太平洋相通;通過格陵蘭海和許多海峽與大西洋相連。面積僅為1475萬平方千米,不到太平洋的10%。它的深度為1097米,最深為5527米。

(8)北海油氣資源儲量有多少擴展閱讀

四大海洋名稱由來:

1、太平洋

太平洋一詞最早出現於16世紀20年代,由大航海家麥哲倫及其船隊首先命名的。1520年,麥哲倫在環球航行途中,進入麥哲倫海峽,驚濤駭浪,走出峽谷時風平浪靜,於是稱這個水域為太平洋。

2、大西洋

1845年,倫敦地理學會統一定名南、北美洲和歐洲、非洲、南極洲之間水域為大西洋。

3、印度洋

印度洋在古代稱為「厄利垂亞海」,出現於古希臘地理學家希羅多德所著《歷史》一書及其編繪的世界地圖中。

1497年,葡萄牙航海家達伽馬繞道非洲好望角,向東尋找印度大陸,將所經過的洋面稱為印度洋。

1570年的世界地圖集正式將此水域命名為印度洋。

4、北冰洋

北冰洋位於北極,終年冰封,故名北冰洋。1845年在倫敦地理學會上正式命名。

㈨ 北海的油氣狀況怎麼樣

北海油田是20世紀60年代發現的,參與開發的有英國、挪威、荷蘭等國家。北海油氣田是歐洲重要石油、天然氣產區。位於英國和歐洲大陸之間海域,大部分是英國和挪威的專屬經濟區,東南部為丹麥、德國和荷蘭專屬經濟區。由於周圍陸地均為基岩出露,加上海洋條件惡劣,所以長時期沒有被油氣勘探工作者注意,直到1959年在荷蘭沿海發現格羅寧根大氣田以後才被重視,1965年首先在北海南部發現氣田群,1969年在中部的中央地塹區發現埃科菲斯克大油田,1971年在北部的維京地塹發現布倫特大油田,從此出現了勘探開發北海油氣田群的高潮,現已成為世界大油氣產區之一。如圖7-2所示,北海油區是指中部和北部以地塹構造為基礎的油氣田群,已知石油儲量約47億噸,天然氣儲量約1.5萬億立方米。

表7-3北海油氣剩餘可采儲量

從上述表中可看出,英國在北海油田初始開發之際產量增長很快,進入21世紀後,產量遞減明顯增大,其後續的發展石油比不上挪威,天然氣比不上挪威和荷蘭。而挪威和荷蘭有望在以後發揮更大的能源供給的作用。

北海油田一直以來都是歐洲能源的主要來源地之一,但目前儲量已臨近枯竭。1999年油田的開采量達到峰值,之後產量和儲量都在逐年下降。地質學家Colin Campbell博士認為北海油田到2020年將完全枯竭。20世紀70年代初專家曾預測,北海油田到2000年將會「壽終正寢」。相信「石油峰值理論」的人們持悲觀態度,認為全世界不會再發現多少新的油田,而所剩資源將無法承受人類生存的重荷。但目前一部分專家學者卻持樂觀態度,認為油田壽命會比預期長。「隨著技術的進步,北海油田的開采期限可以延長一倍。」美國埃克森石油新聞及信息處處長Karl-Heinz Schult-Bornemann先生如是說。而石油採收率不再只是35%,有些油井可以達到70%。

2009年英國在北海原油的開采量降低了12%至8300噸,挪威也減少了8%至1.36億噸。而挪威同期石油儲量下降了8.3%為10.4億噸,英國下降了11.8%為5.38億噸。從儲量上看,北海油田壽命已長於原來預期值。德國康拉德-阿登納基金會(Konrad-Adenauer-Stiftung)所做的一個分析報告顯示:「歐洲對原油和天然氣進口需求將在中長期內大幅增長。」到2020年,歐洲原油用量的90%和天然氣用量的70%都將依靠進口。

北海油氣資源開發延續了近代以來歐洲建構的以海洋為中心的世界秩序,在北海開發過程中,那種國家的、封閉的、有疆界的空間觀念進一步得到改變。人們在重視能源安全、經濟安全的同時,開始從傳統的控制海洋通道逐漸轉向海洋資源佔有與開發,甚至開始把海洋作為基點來從海洋看陸地。在北海油氣資源開發的過程中,保護海洋環境的觀念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僅在北海拆除石油鑽井平台就是一項勞力費財的活動,據預測,今後15~20年北海有450個平台要拆除。更不用說北海開發過程中所出現的各種環境問題和不時發生的環境災難。在北海油氣開發高峰過後,一些石油公司相繼撤出北海,轉向其他地方淘金,這是它們在國際化進程上邁出的重要一步,同時促進了全球其他地方油氣資源的開發。

就目前而言,北海所有較大的油田都已經被發現,因此,進一步勘查和開發的對象主要是較小型的油田,即可采儲量5000萬~1億桶(800萬~1600萬立方米)的油田。從這類較小型油田採收每桶石油的單位成本,要比從前較大油田中開採石油高3~4倍。然而,新的技術和技術改進將有助於維持這類新油田有關的費用。

能源問題是當今國際社會面臨的一大難題,有些區域有些能源已經出現相對枯竭,位於其他區域的資源開發已經成為人們覬覦的目標,人類希望充分利用大自然為自己服務。石油、天然氣被稱為「工業的血液」,這兩種重要能源對北海周邊國家來說更是如此。海洋本來使人完全受大自然的支配,成為大自然的奴隸,但歐洲人最初利用海洋作為舟楫之便,在近代構建以海洋為中心的世界秩序。這其中起到不可或缺作用的就是那西歐的加油站——北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