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為什麼要延遲法定退休年齡
「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明確提出,按照小步調整、彈性實施、分類推進、統籌兼顧等原則,逐步延遲法定退休年齡。
為什麼要延遲法定退休年齡?如何理解這些原則?記者采訪了人社部中國勞動和社會保障科學研究院院長金維剛。
延遲退休有利於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
金維剛表示,「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明確指出,延遲法定退休年齡主要是基於4個方面的考慮,即人均預期壽命提高、人口老齡化趨勢加快、受教育年限增加、勞動力結構變化。
我國人均預期壽命已由新中國成立初的40歲左右提高到2019年的77.3歲,其中與退休年齡直接相關的城鎮居民人均預期壽命已超過80歲。與之相對照的是,我國職工法定退休年齡1951年確定後,70年沒有調整。因此,有必要根據人均預期壽命的提高對退休年齡制度進行適當的調整,使兩者能夠科學匹配。
2019年底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占總人口比重已達到18.1%,預計「十四五」時期老年人口將突破3億。在人口老齡化趨勢加快的背景下,如果退休年齡不作調整,意味著工作的人越來越少,退休的人越來越多,對經濟社會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
從受教育年限普遍增加看,新增勞動力中接受過高等教育的比例超過一半,勞動者平均受教育年限已達13.7年,開始工作的年齡不斷推後。在退休年齡不變的情況下,平均工作年限縮短導致人力資源浪費、人力資本利用率降低,特別是在高校、科研機構等高學歷人員集中的單位和行業,情況更為突出。
我國勞動年齡人口數量從2012年起開始出現下降,年均減少在300萬人以上,並且減少幅度在加大。如果延遲退休政策適時適度推進,開發利用好規模日益龐大的老年人力資源,將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勞動參與率,改善資本和勞動力配置狀況。
「十四五」期間,我國人口老齡化即將從輕度進入中度老齡化階段,這一歷史性轉變,必將對我國經濟社會多方面產生重大而深刻的影響。因此,必須堅持系統觀念,從更高層面進行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謀劃、戰略性布局,做到及早應對、科學應對、綜合應對,實現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改革節奏總體平緩,個人有自主選擇空間
綱要提出要堅持小步調整、彈性實施原則,如何理解?
金維剛分析,小步調整,簡單理解就是延遲退休改革不會「一步到位」,而是採取漸進式改革,用較小的幅度逐步實施到位,每年延遲幾個月或每幾個月延遲1個月,節奏總體平緩。
改革前期,臨近退休的人,只會延遲1個月或幾個月,對個人工作、生活的影響不會太大。對於年輕一些的勞動者,延長的幅度雖然大一些,但距離退休的時間較長,是10年、20年後的事情,那時候的社會環境、生活水平和人們的健康狀況、心理狀態等都會發生很多變化,個人也有比較多的時間來調整和適應。
彈性實施,也就是說延遲退休不會搞「一刀切」,不是規定每個人必須達到延遲後的法定退休年齡才能退休,而是要增加個人自主選擇提前退休的空間。這也是延遲退休改革最大、最重要的一個特徵。
客觀地講,不論是從不同職業群體、不同崗位的就業穩定性和工作強度看,還是從個人身體狀況、家庭需求和價值追求看,都存在較大的差異,由此產生的訴求各不相同。延遲退休改革,應該充分考慮這種多元化需求。在統一實施的基礎上,結合我國的現實國情、文化傳統以及歷史沿革等情況,增加彈性因素,允許個人根據自身情況和條件,選擇提前退休的具體時間,充分體現改革的靈活性和包容性。
不同群體繼續保持退休年齡差異,配套政策和保障措施需協同推進
綱要提出要堅持分類推進、統籌兼顧原則,如何理解?
金維剛認為,分類推進,意味著延遲退休不是「齊步走」,而是要與現行退休政策平穩銜接。我國現行法定退休年齡男職工60周歲、女幹部55周歲、女工人50周歲,政策有所不同。實施延遲退休改革將區分不同群體,採取適當的節奏,穩步推進,逐步到位。對於現有不同職業、地區、崗位存在的一些政策差異,改革後也會保持政策延續性,確保政策調整前後有序銜接,平穩過渡。
統籌兼顧,即延遲退休不能「單兵突進」。退休年齡問題涉及經濟社會方方面面,因此,延遲退休改革是一項系統工程,與之相關的配套和保障政策措施非常多,需要統籌謀劃、協同推進。一方面,過去一些與退休年齡相關的政策,要隨著延遲退休進行相應調整;另一方面,延遲退休改革也會帶來一些新的機遇、問題和挑戰,需要有相應的配套措施及時跟進。
例如,如何通過更有針對性的技能培訓、就業幫扶等措施促進大齡勞動者就業創業;如何更大力度地對符合條件的就業困難人員特別是靈活就業人員給予社保補貼,幫助其再就業等。
② 養老保險延遲年齡
專家分析,此次人社部強硬表態延遲領取養老金年齡或是無奈之舉。對於漏洞很多的養老保險制度來說,也許只能是揚湯止沸。
無奈之舉?
6月5日,人社部公開稱,推遲退休年齡已是一種必然趨勢,人社部將適時提出彈性延遲領取基本養老金年齡的政策建議。
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社保專家分析,過去人社部每次提到延遲退休年齡,就會招致一片反對。每次一有反對,人社部就會退縮,放棄不討論。然而,這次語氣比較堅定,一方面從國際范圍來看,確實是必然趨勢,另一方面,由於中國老齡化進程加速,養老金支出面臨極大壓力。
根據5日公布的《2011年度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事業發展統計公報》,去年全年中國城鎮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總收入16895億元,其中征繳收入13956億元,各級財政補貼2272億元。全年基金總支出12765億元。
盡管從數據來看,目前中國城鎮基本養老保險總收入依然大於總支出,但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鄭秉文分析,中國基本養老保險制度收支狀況還比較樂觀,只是因為連年的財政補貼和不斷擴大的覆蓋面暫時將制度背後的財務隱患掩蓋了。
其實,中國養老金制度潛在的財務風險已現苗頭。據人社部統計,2010年若剔除1954億元的財政補貼,企業部門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當期征繳收入收不抵支的省份(含新疆建設兵團)共15個,缺口高達679億元。
上述社保專家認為,這種狀況是由中國養老保險制度設計不合理導致。因此,延遲領取養老金年齡的確可以緩解養老金支出壓力,但對於漏洞很多的養老保險制度來說,這種做法只能算是揚湯止沸,解決不了根本問題。
利弊孰大?
不久前,美國國際集團(AIG)CEO羅伯特·本默切提出,退休年齡將需要提高到七八十歲,這樣能減輕養老金和醫療衛生服務的負擔,讓老年人工作更長時間,同時減輕年輕人的負擔。
本默切此言有點語不驚人誓不休的意思。畢竟,根據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的統計,2008年美國人均預期壽命也只有77.8歲。
延遲退休年齡可謂有利有弊:好處是可以提高老年人力資源開發、增加退休後收入、有利於養老保險基金收支平衡;不好在於,60歲以上的年長勞動力競爭力下降,一部分人將難以找到合適的工作;延遲退休年齡後,對在業時收入低、退休後預期壽命短的職工不公正;低技能、身體不好的老年人會成為「犧牲品」。
昨日在新浪微博關於「你是否支持彈性延遲退休年齡」的投票中,5000多名投票者有超過九成投了反對票。
從各方評論上看,焦點在於社會公正。許多人提出,在延遲退休上,公務員、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國企員工和私企員工應該有所區別,不能一刀切。
中央財經大學社會保障研究中心主任褚福靈亦建議,為降低由此可能帶來的社會震動,使政策效益最大化,政策不應一刀切,而應採取彈性介入的自願原則。
另一爭議在於是否會對就業產生影響。褚福靈認為,如果實行彈性延遲領取基本養老金政策,每年將會涉及上千萬人,並導致年輕人無法進入這些崗位。
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社保學者李珍則持不同意見。她認為,延遲退休年齡,會影響部分就業,但是沒有想像中那麼大。
李珍分析,這一方面是因為退休並不意味著離開勞動力市場,有些人繼續以返聘等形式參與就業。根據統計,退休後參與就業的人員比例在20%以上。另一方面,在預期壽命延長的情況下,仍然保持較低的退休年齡,導致養老保險制度贍養比惡化,這就意味著就業人口需要繳納更高的養老費率,導致勞動力成本相應上升,從而對新增就業崗位會產生擠出效應。
《2011中國養老金發展報告》提出,要達到制度平衡運轉,中國養老保險制度必須調整制度參數。參數的調整面臨三個選擇,即下調替代率、上調繳費率、通過提高退休年齡來人為調節贍養率。從中國目前情況來看,前兩者基本沒有調整空間,因為養老金替代率只有不足50%,不能再下降;繳費率已令企業成本增加,無法再提高。通過提高法定退休年齡來間接調整贍養率是唯一較為可行的出路。
「我們不能指望延遲退休年齡能解決養老保險制度所有的問題,但它確實會對制度的贍養率有所改善。」李珍還指出,提高退休年齡、延長繳費年限對個人退休水平的提高都是有益的。按照基本養老保險的計發辦法,個人的繳費工資基數的大小、繳費年限的長短以及退休年齡都會影響個人退休時的收入。
從國際情況來看,截至2010年底,所有歐洲發達國家的退休年齡都在61歲以上,其中冰島、挪威男女都是67歲,瑞典、丹麥、德國等為65歲。
③ 專家解讀延遲退休如何進行,你知道具體要怎麼進行嗎
一般情況下,人們在一定年齡工作時會退休,然後才能領取養老金。在過去,男性退休年齡為60歲,女性退休年齡為55歲。金維剛說,“十四五”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明確指出,法定退休年齡的推遲主要是基於四個方面的考慮,即平均預期壽命的增加,人口平均壽命的加快。人口老齡化,受教育年限的增加以及勞動力的結構。
在“第十四個五年計劃”期間,我國人口老齡化將由輕度向中度轉變。這一歷史性變化必將對我國經濟和社會的許多方面產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因此,我們必須堅持系統觀念,從更高層次進行前瞻性思考,統籌規劃和戰略布局,以實現早期反應,科學反應和綜合反應,實現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④ 延遲退休是否有利於社會發展
縱觀我們的社會現狀:中國老齡化的速度令人咂舌,2010年時已經達到了3.2個勞動人口贍養一個老人的程度。簡單計算一下:如果一名老人退休後,希望拿到社會平均工資的65%來養活自己,那麼這65%就由3.2個勞動人口平攤,每人需要拿出工資的20%。而且,二胎的數量對比也下來了,2017年計生委統計醫院分娩1760萬,而2016年醫院分娩是1846萬,比去年減少了86萬,2017年一胎人數比2016年減少36%,二胎佔比52%,當生娃的主力軍輪到90後的時候,大家可以想想一下會是什麼局勢。想必少子老齡化是不可避免的情況。
三、總結
退休年齡的調整是一項復雜的社會經濟決策,涉及到諸多深層次的問題,需要深入研究,盡可能兼顧不同群體的利益訴求。在期望享受政策實施帶來的利益時,要充分考慮它同時可能會帶給我們的弊處。分析延遲退休對社會發展的影響來看,各界對延遲退休年齡看法不一,分歧尤大。可見,這項嘗試在增進一部分人權益的同時,也可能影響另一部分人的權益。因此,延遲退休年齡不可「一刀切」,而應該給參保人充分的選擇權利。
⑤ 專家解讀延遲退休如何進行,具體怎樣進行
「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明確提出,按照小步調整、彈性實施、分類推進、統籌兼顧等原則,逐步延遲法定退休年齡。人社部中國勞動和社會保障科學研究院院長金維剛表示延遲退休不是「齊步走」,而是要與現行退休政策平穩銜接。
我國現行法定退休年齡男職工60周歲、女幹部55周歲、女工人50周歲,政策有所不同。實施延遲退休改革將區分不同群體,採取適當的節奏,穩步推進,逐步到位。對於現有不同職業、地區、崗位存在的一些政策差異,改革後也會保持政策延續性,確保政策調整前後有序銜接,平穩過渡。
統籌兼顧,即延遲退休不能「單兵突進」。退休年齡問題涉及經濟社會方方面面,因此,延遲退休改革是一項系統工程,與之相關的配套和保障政策措施非常多,需要統籌謀劃、協同推進。一方面,過去一些與退休年齡相關的政策,要隨著延遲退休進行相應調整;另一方面,延遲退休改革也會帶來一些新的機遇、問題和挑戰,需要有相應的配套措施及時跟進。
例如,如何通過更有針對性的技能培訓、就業幫扶等措施促進大齡勞動者就業創業;如何更大力度地對符合條件的就業困難人員特別是靈活就業人員給予社保補貼,幫助其再就業等。
(5)延遲退休老年人力資源如何開發擴展閱讀
我國延遲退休的必要性
我國人均預期壽命已由新中國成立初的40歲左右提高到2019年的77.3歲,其中與退休年齡直接相關的城鎮居民人均預期壽命已超過80歲。與之相對照的是,我國職工法定退休年齡1951年確定後,70年沒有調整。因此,有必要根據人均預期壽命的提高對退休年齡制度進行適當的調整,使兩者能夠科學匹配。
2019年底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占總人口比重已達到18.1%,預計「十四五」時期老年人口將突破3億。在人口老齡化趨勢加快的背景下,如果退休年齡不作調整,意味著工作的人越來越少,退休的人越來越多,對經濟社會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
從受教育年限普遍增加看,新增勞動力中接受過高等教育的比例超過一半,勞動者平均受教育年限已達13.7年,開始工作的年齡不斷推後。在退休年齡不變的情況下,平均工作年限縮短導致人力資源浪費、人力資本利用率降低,特別是在高校、科研機構等高學歷人員集中的單位和行業,情況更為突出。
我國勞動年齡人口數量從2012年起開始出現下降,年均減少在300萬人以上,並且減少幅度在加大。如果延遲退休政策適時適度推進,開發利用好規模日益龐大的老年人力資源,將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勞動參與率,改善資本和勞動力配置狀況。
「十四五」期間,我國人口老齡化即將從輕度進入中度老齡化階段,這一歷史性轉變,必將對我國經濟社會多方面產生重大而深刻的影響。因此,必須堅持系統觀念,從更高層面進行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謀劃、戰略性布局,做到及早應對、科學應對、綜合應對,實現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⑥ 最新延遲退休政策
截止到2020年11月30日,還沒有延遲退休的政策出台。
目前男職工退休年專齡為60周歲,女干屬部為55周歲,女職工為50周歲。
法定退休年齡是指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次會議批准,《國務院關於安置老弱病殘幹部的暫行辦法》和《國務院關於工人退休、退職的暫行辦法》(國發〔1978〕104號)文件所規定的退休年齡。即:全民所有制企業、事業單位和黨政機關、群眾團體的工人:
(一)男年滿六十周歲,女年滿五十周歲,並且連續工齡滿十年的;
(二)男年滿五十五周歲、女年滿四十五周歲,連續工齡滿十年的,從事井下、高空、高溫、特別繁重體力勞動或其他有害身體健康的工作;
(三)男年滿五十周歲,女年滿四十五周歲,連續工齡滿十年,由醫院證明,並經勞動鑒定委員會確認,完全喪失勞動能力的應當准予退休。
(6)延遲退休老年人力資源如何開發擴展閱讀:
退休需需符合下面條件:
1、參加基本養老保險的職工必須達到國家、省規定的退休年齡;
2、正常退休:男滿60周歲,女滿50周歲(長期在管理和技術崗位上的女職工年滿55周歲);
3、特殊工種提前退休:從事井下、高空、高溫、低溫、特別繁重體力勞動或者其他有害身體健康的工作,男滿55周歲,女滿45周歲,從事特殊工種時間達到規定年限的,可以辦理提前退休;
4、因病提前退休:男滿50周歲,女滿45周歲,因病或者非因工緻殘,經縣以上勞動鑒定委員會確認,符合完全喪失勞動能力條件的可辦理病退。
⑦ 延遲退休後,如何保障大齡勞動者就業
當前勞動力市場對大齡勞動者並不友好,實施延遲退休,大齡勞動者面臨就業難問題可能進一步加大。針對這一問題,有關專家建議,下一步應加大對大齡失業人員保障力度,助力延遲法定退休年齡改革。
莫榮表示,我國按照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實施就業優先的政策,已經建立了完善的就業政策和就業援助體系,如對於大齡失業人員也有相應保障措施:
一是按照規定,對參保繳費滿1年、非因本人意願中斷就業的失業人員,根據其參保繳費年限,可發放不超過24個月的失業保險金。
二是對領取失業保險金期滿仍未就業且距法定退休年齡不足1年的人員,可繼續發放失業保險金直至法定退休年齡。
三是參加過失業保險的臨近退休的大齡勞動者,可按規定享受基本生活保障,同時,對其應當繳納的基本醫療保險費從失業保險基金中支付,個人不繳納基本醫療保險費。
「面對日益突出的結構性矛盾,建議繼續貫徹落實終身職業技能培訓制度,深入推進職業技能提升行動,強化對大齡職工的崗位技能提升培訓,多措並舉提高大齡勞動者技能水平。」莫榮說。
曾湘泉表示,從全球看,困難群體就業問題向來是政府部門關注的重點。我國出台的《就業促進法》專設「就業援助」一章,明確要求各級人民政府建立健全就業援助制度,對就業困難人員實行優先扶持和重點幫助。近年來,我國又相繼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對大齡、享受最低生活保障、連續失業一年以上等原因難以實現就業的困難人員,給予就業援助。
「從企業來講,國家通過稅收減免等政策,鼓勵各類用人單位吸納就業困難人員;從個體來看,國家通過社會保險補貼、創業擔保貸款及貼息等政策,鼓勵個體勞動者靈活就業和自主創業。
此外,我國通過公益性崗位安置等途徑,對就業困難群體人員實行優先扶持和重點幫助。每年元旦、春節期間,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會同有關部門開展春風行動、就業援助月等專項活動,組織專場招聘,提供集中服務,幫助就業困難人員、零就業家庭成員等實現就業。這些舉措,為有需要的大齡勞動者提供精準服務,幫扶大齡就業困難人員實現就業創業,確保零就業家庭動態清零。」曾湘泉說。
「也要看到積極的一面,大齡勞動者經過幾十年的工作歷練,責任心強,又有深厚的經驗技術積累,在很多就業領域具有明顯優勢。因此不應該簡單把大齡勞動力看作企業的成本和負擔。」曾湘泉說,從國際經驗看,延遲退休有利於提高大齡勞動者參與率,推動「銀發經濟」發展,有助於提高年長勞動者的收入和消費能力,進而促進消費需求和就業增長,我國老年人力資源開發同樣擁有廣闊前景。
(7)延遲退休老年人力資源如何開發擴展閱讀
延遲退休並不會絕對地替代年輕人的就業機會:
有人認為,就業是老的不退休,年輕的進不來。實際上,勞動力市場並不是絕對的一對一關系。受訪專家認為,延遲退休佔用的就業崗位並不會絕對地替代年輕人的就業機會。
「由於就業市場內部自身存在分層分類結構,大齡勞動者與年輕人就業崗位具有較小替代性,年輕人更願意去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興產業、新興服務業工作。年輕人的就業問題,更多取決於經濟發展的結構優化和質量提升,以及是否與其就業能力與意願相匹配。隨著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大量涌現,經濟發展帶動就業的能力不斷增長,年輕人就業將有更加廣闊的空間。」曾湘泉說。
莫榮表示,延遲退休確實會對機關事業單位等體制內的用人機制有一定影響,在總的編制、職數、職級不變的情況下,短期內會減少新進人員規模,影響內部晉升,但是由於人數少,其影響還是有限。如有關配套措施跟得上,將能夠解決這一問題。
⑧ 對於延遲退休大家怎麼看
延遲退休有利於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
金維剛表示,「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明確指出,延遲法定退休年齡主要是基於4個方面的考慮,即人均預期壽命提高、人口老齡化趨勢加快、受教育年限增加、勞動力結構變化。
我國人均預期壽命已由新中國成立初的40歲左右提高到2019年的77.3歲,其中與退休年齡直接相關的城鎮居民人均預期壽命已超過80歲。與之相對照的是,我國職工法定退休年齡1951年確定後,70年沒有調整。因此,有必要根據人均預期壽命的提高對退休年齡制度進行適當的調整,使兩者能夠科學匹配。
2019年底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占總人口比重已達到18.1%,預計「十四五」時期老年人口將突破3億。在人口老齡化趨勢加快的背景下,如果退休年齡不作調整,意味著工作的人越來越少,退休的人越來越多,對經濟社會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
從受教育年限普遍增加看,新增勞動力中接受過高等教育的比例超過一半,勞動者平均受教育年限已達13.7年,開始工作的年齡不斷推後。在退休年齡不變的情況下,平均工作年限縮短導致人力資源浪費、人力資本利用率降低,特別是在高校、科研機構等高學歷人員集中的單位和行業,情況更為突出。
我國勞動年齡人口數量從2012年起開始出現下降,年均減少在300萬人以上,並且減少幅度在加大。如果延遲退休政策適時適度推進,開發利用好規模日益龐大的老年人力資源,將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勞動參與率,改善資本和勞動力配置狀況。
「十四五」期間,我國人口老齡化即將從輕度進入中度老齡化階段,這一歷史性轉變,必將對我國經濟社會多方面產生重大而深刻的影響。因此,必須堅持系統觀念,從更高層面進行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謀劃、戰略性布局,做到及早應對、科學應對、綜合應對,實現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⑨ 延遲退休後,年輕人找工作是不是更難了
延遲退休後,沖擊是有限可控的,不會「擠壓」年輕人的就業機會。
我國勞動年齡人口數量已連續8年下降,勞動參與率持續下降,人口老齡化進程仍在加劇,老年人口進一步增多,「一升一降」,未來可能會出現勞動力供給不足的情況。
此外,從勞動力需求角度,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高新科技發展、經濟高質量發展創造了更多新的就業崗位。
對此問題,對外經貿大學保險學院副院長孫潔也表示,延遲退休會對機關事業單位等用人機制有一定影響,但其影響有限。
孫潔表示:勞動力市場內部存在分層分類結構,大齡勞動者與青年人就業崗位的替代性不強,青年人更願意去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興產業、新興服務業工作。
當然,延遲退休確實會對機關事業單位等體制內的用人機制有一定影響,在總的編制、職數、職級不變的情況下,短期內會減少新進人員規模,影響內部晉升,需要有相應的配套政策措施。但是由於人數少,其影響有限。
(9)延遲退休老年人力資源如何開發擴展閱讀
延遲退休後,養老金有利於個人:
有人關心,延遲退休後,養老保險交的時間長了,領的時間短了,個人利益該如何保障?對此,中國勞動和社會保障科學研究院院長金維剛表示,參保人員在勞動年齡段履行繳費義務,長繳多得、多繳多得,是有利於個人的。
金維剛: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遵循權利與義務相對應的原則,參保人員在勞動年齡段履行繳費義務,達到法定退休年齡且累計滿規定的繳費年限,即可按月領取基本養老金,長繳多得、多繳多得。
目前我國養老金待遇計發有很強的激勵機制,延遲退休,繼續工作、持續繳費,將會增加參保人員退休後的基本養老金水平。此外,工作期延長了,會增加個人勞動期間的工資收入。總的看,是有利於個人的。
⑩ 延遲退休從哪年開始
延遲退休具體實施時間為十四五期間,也就是從2021到2025年之間的某一年都有可能實施,但目前來看2021年實施的可能性不大。各專家對延遲退休提出的建議:
1、漸進式延遲退休
將女職工的退休年齡,延長至55歲,男職工60歲不變,然後將男女職工的退休年齡分別延後,所不同的是,女性退休延遲的速度快一些,男性延後的速度慢一些,每年各自延後退休幾個月,這讓普通人感受不到,最終使男女雙方退休年齡都到65歲退休。
2、選擇性退休
選擇性退休是把退休年齡選擇的自主權交給個人,同時通過養老金調整機制強化對個人自主選擇「延遲退休」的有效激勵。在退休年齡、領取養老金的年齡、領取養老金的比例、繼續就業等方面,鼓勵根據自身情況自主選擇不同的退休年齡和養老金領取方案。
3、彈性退休制度
就是將男女退休年齡統一至60歲退休,只要社保繳滿15年即可退休。所不同的是,彈性退休制度,是每個人根據自己身體的情況來選擇退休。比如基層老員工們可以選擇60歲按時退休,而企業的領導、醫院的老醫師,以及機關事業單位人員,都可以選擇晚幾年退休。
(10)延遲退休老年人力資源如何開發擴展閱讀
延遲退休有利於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
「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明確指出,延遲法定退休年齡主要是基於4個方面的考慮,即人均預期壽命提高、人口老齡化趨勢加快、受教育年限增加、勞動力結構變化。
我國人均預期壽命已由新中國成立初的40歲左右提高到2019年的77.3歲,其中與退休年齡直接相關的城鎮居民人均預期壽命已超過80歲。與之相對照的是,我國職工法定退休年齡1951年確定後,70年沒有調整。因此,有必要根據人均預期壽命的提高對退休年齡制度進行適當的調整,使兩者能夠科學匹配。
2019年底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占總人口比重已達到18.1%,預計「十四五」時期老年人口將突破3億。在人口老齡化趨勢加快的背景下,如果退休年齡不作調整,意味著工作的人越來越少,退休的人越來越多,對經濟社會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
從受教育年限普遍增加看,新增勞動力中接受過高等教育的比例超過一半,勞動者平均受教育年限已達13.7年,開始工作的年齡不斷推後。在退休年齡不變的情況下,平均工作年限縮短導致人力資源浪費、人力資本利用率降低,特別是在高校、科研機構等高學歷人員集中的單位和行業,情況更為突出。
我國勞動年齡人口數量從2012年起開始出現下降,年均減少在300萬人以上,並且減少幅度在加大。如果延遲退休政策適時適度推進,開發利用好規模日益龐大的老年人力資源,將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勞動參與率,改善資本和勞動力配置狀況。
「十四五」期間,我國人口老齡化即將從輕度進入中度老齡化階段,這一歷史性轉變,必將對我國經濟社會多方面產生重大而深刻的影響。因此,必須堅持系統觀念,從更高層面進行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謀劃、戰略性布局,做到及早應對、科學應對、綜合應對,實現經濟社會協調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