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資源管理 » 建文帝有多少資源
擴展閱讀
利用社會資源做什麼好 2025-05-14 10:45:20
怎麼查詢中石油價 2025-05-14 10:42:22

建文帝有多少資源

發布時間: 2022-05-27 08:44:45

㈠ 朱允炆登基後,在位第一年削掉五位藩王,為何如此著急削藩呢

朱元璋在建立明朝後,為了大明江山永固,親自製定了很多重要的政策,其中就包括分封宗藩。從洪武三年到洪武二十四年,朱元璋一共將自己的25個兒子分封到各地做藩王。

所以建文帝已經意識到削藩已經迫在眉睫,勢在必行了。在朱允炆剛登基就在齊泰、黃子澄等人的建議下,開始削藩。在藩王中實力最大的,野心最大的是朱棣。朱允炆為了“斷其臂膀”,從他的同母弟周王開始下手,先後廢周王、湘王、齊王、代王、岷王等五位藩王,目標直指朱棣。

朱棣怎麼會傻到坐以待斃,扯起“清君側,靖國難”的大旗就開始造反了。本來建文帝擁有全國的資源又有壓倒性兵力,勝利應該沒啥懸念。但是朱元璋把能用的武將殺得差不多了,導致朱允炆無將可用,錯用了李景隆這樣的坑貨,使得明軍在戰場上屢戰屢敗。

另外婦人之仁的朱允炆還自己坑自己,“勿讓朕負殺叔之名”更是讓朱棣多次死裡逃生。朱允炆把朱棣當叔叔不忍殺之,但是朱棣可是不怕背負殺侄之名的,所以朱允炆最後輸得凄慘,皇位只能朱棣去坐了。

㈡ 關於明朝建文帝的史實資料在哪些書上能獲得比較詳細的記錄

生平簡介

朱允炆(1377~1402?),1377年12月5日出生,生母是呂妃,父親是朱標。他是明太祖的孫子。朱允炆在位4年,年號建文。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皇太子朱標病逝,明太祖不得不重新考慮皇位的繼承問題。在此期間,他曾想到了皇四子朱棣,因為朱棣又許多地方都與自己非常相似,但向群臣咨詢的時候,大臣劉三吾提出,如立皇四子,那麼將皇二、三子立於何地?當時朱元璋已經分封了諸王,而且皇二、三、四子分別被封為了秦、晉、燕王,三人的封地都是邊境重鎮,而且手握重兵,一但由於爭儲而出現內訌,後果將非常嚴重。因此太祖只得將朱標的次子朱允炆立為皇太孫。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明太祖逝世。朱允炆即位,改年號建文,稱建文帝。從年號來看,一個建文,一個洪武,二位皇帝的性格截然不同,而且朱元璋不願立皇太孫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朱允炆像他的父親一樣,過於柔弱,過於仁慈,受儒家思想的影響太嚴重,恐怕日後會吃大虧。

建文帝即位之後,一改洪武時期的緊張氣氛,使中國大地吹過了一陣清風,他重用黃子澄、齊泰、方孝孺等文人,對先朝的政治實行改革,為無論是百姓,還是官吏都創造了一個寬松的環境。建文帝實行惠民政策,減免租賦,賑濟災民,老弱病殘者由國家扶養;重視農業生產,興辦學校,考察官吏,任用賢能, 派侍郎暴昭、夏原吉等24人充任采訪史,分巡天下,以體察情。

在改革中的一項重要措施就是削藩,當時的藩王多是朱允炆的叔叔,而且手中都有兵權,他們在自己的藩地為非作歹,有的甚至摩拳擦掌准備造反,對建文帝造成嚴重威脅。燕王朱棣就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位,當時朱元璋的前三個兒子都已經亡故,朱棣成為了皇子中的最長者,而且隨著朱棣在對蒙古作戰的過程中不斷壯大,他已經成為了皇權最大的威脅。

可以說建文帝的削藩就是針對燕王一人的。但建文帝的軟弱害了他,在重大問題的決策上,這是他的第一個錯誤。他並沒有先削燕王,而是從其他親王下手,這樣即引起了親王們的岌岌自危,還打草驚蛇,使得燕王加緊做出准備。在建文帝決定對朱棣下手的時候,為時以晚,燕王朱棣迅速扯起了靖難的大旗。

在最初的戰斗中朝廷的兵力占絕對優勢,但由於李景隆的指揮不當,明軍屢遭敗績。但由於兵力所限,燕軍佔領的城市都是很快的放棄,因此雙方展開了拉鋸戰。在此期間明軍中涌現出了一批比較優秀的將領,他們的頑強抵抗給朱棣造成了極大的威脅。但是朱允炆的軟弱再一次顯示出來,他的一道聖旨,「我要活的叔父」使得朱棣逃過了多次劫難,建文帝的婦人之仁最終將朝廷推向了深淵。

經過四年的拉鋸戰之後,燕王正確分析了形勢,只要建文帝在一天,地方軍對就會抵抗一天,而且自己就是叛王,但如果一旦攻佔了南京,趕走了建文帝,那麼自己就可以成為一國之君,相信也沒有多少人反對,因為大家都是觀望的態度。

於是燕軍繞過大城市、一路南下,當時的建文朝廷已經亂作了一團,很多地方將領按兵不動,很快燕軍就攻到了南京城下,城內的親王與某些將領又擅自開門投降,南京終於被佔領,朱棣到了皇宮,看見宮中熊熊大火,建文帝下落不明,而且正如朱棣所料,地方上幾乎沒有人反對。「靖難之役」宣告成功,朱棣稱帝,改年號永樂,朱棣就是明成祖。

而在朝廷內卻是另一番情景,投降的文臣只有四人,其他或逃跑,或自殺卻有千人。永樂朝廷幾乎無人可用,可見建文帝在文人心目中的地位是相當高的。

建文帝的帝王之旅,四年即告結束,作為皇帝他太過仁慈,有時甚至優柔寡斷,如果讓他作臣子,相信他可以愛民如子,兩袖清風,但做皇帝不一樣,皇帝註定與鮮血分不開,他要排除異己;他要樹立皇威,如果不能做到這些,皇帝也終將被歷史淘汰,建文帝就是這樣一個悲劇人物。

建文帝的下落

一種說法認為建文帝是自焚而死的。據永樂年間修撰的《明太祖實錄》中記載,燕王朱棣發動「靖難之役」,經過四年的征戰,燕王獲得全勝,建文四年(1402年)6月13日,燕王統領大軍開進南京金川門。當燕王軍隊進入皇宮時,宮中已是一片火海,建文帝也沒了蹤影。與此同時,建文帝所使用的寶璽也毫無蹤影。正史記載建文帝死於宮中的大火中。《太宗實錄》卷九記載:「上(即明成祖朱棣)望見宮中煙起,急遣中使往救,至已不及。中使出其屍於火中,還白上,上哭曰:『果然,若是痴耶!吾來為扶翼不為善,不意不諒而遽至此乎!』……壬申,備禮葬建文君,遣官致祭,輟朝三日。」仁宗朱高熾御制長陵後碑也說,建文帝歿後,成祖備以天子禮儀殮葬。成祖後來在給朝鮮國王的詔書中說:沒想到建文帝在奸臣的威逼下縱火自殺。但是,太監在火後余燼中多次查找,只找到馬皇後與太子朱文奎的遺骸,建文帝是活是亡無從得知。燕王為讓天下知建文帝已自焚,曾作有祭文,但其墳墓在什麼地方,無人可知。明末崇禎帝就曾說過:想給建文帝上墳,卻不知在何處。

另一種說法是在南京攻破之時,建文帝曾想自殺,但在其親信說服下,削發為僧,從地道逃出了皇宮,隱姓埋名,浪跡江湖。明成祖死後,他又回到京城,死後葬於京郊西山。朱棣登位後,感到生死未卜的建文帝對他有一種無形的壓力,因此多次派心腹大臣到處訪問。永樂年間鄭和下西洋的陪同官員中,有不少錦衣衛士,這顯然就是用於暗中察訪建文帝的。明成祖曾向天下寺院頒布《僧道度牒疏》,將所有僧人名冊重新整理,對僧人進行了一次全方位的調查。從永樂五年(1407年)起,還派人以尋訪仙人張邋遢為名到處查找,涉及大江南北,前後共20餘年。民間傳言中,在許多地方都有建文帝的蹤跡與傳說。有的說建文帝先逃到雲貴地區,後來又輾轉到了南洋一帶,直到現在,雲南大理仍有人以惠帝(建文帝)為鼻祖。也有現代學者認為,當年建文帝潛逃後,曾藏於江蘇吳縣黿山普濟寺內,接著隱匿於穹窿山皇駕庵,於永樂二十一年(1423年)在此病亡,埋於庵後小山坡上。

㈢ 為什麼古代皇帝有最好的醫療資源,明朝後期的皇帝普遍壽命都不高

雖然古人壽命普遍都不長,皇帝也不例外,但明朝皇帝短命確實比較出名,16位皇帝里,除了下落不明的朱允炆和自縊的朱由檢,剩下14人里,活到60以上的只有三人,有八人連40歲都沒活到。明朝皇帝短命,別說與清朝比,就算與之前的唐宋相比,也很短。


㈣ 建文帝占據絕對優勢,為什麼被朱棣翻盤了呢

削藩的失當。朱元璋建立明朝後,冊封子孫為藩王,在北方長城沿線設置了九邊重鎮,由皇子統軍抵禦蒙古的反攻。邊塞藩王手握重兵,擁有護衛,節制沿線軍隊。如年長的晉王朱棡、燕王朱棣各擁兵10萬,節制北方眾將,寧王朱權統帥明朝最精銳的騎兵,藩王是抵禦邊塞的主要力量,也成為威脅中央政權的核心力量。

燕王起兵後迅速控制了北平地區,隨後占據保定,控制區域不過今北京、保定等地區,朝廷派老將耿炳文率軍討伐。燕王久經沙場,掌握的皆為精銳,在正面戰場大敗耿炳文。耿炳文善於堅守,死守真定(今石家莊市正定區),燕兵於是撤軍。

㈤ 建文帝坐擁天下,軍隊強大糧草又足,為何還會被燕王朱棣輕易打敗呢

只要你坐天下,軍隊強足,但是肯定是一,反正影響了這後期的發揮

㈥ 關於建文帝,你了解多少

大體上來說,從明代開始流傳到今天的各類版本的建文傳說包含了兩方面的內容:一是建文帝自己跑,二是一批大臣跟著跑。從邏輯上來說,這兩塊內容應該是同時發生的,但通過文本的梳理,我們可以發現二者在時間上是對應不起來的。
首先登場的,是建文帝本人的故事,根據一些學者的研究,建文傳說的文本記載大致明代的正德年間已經刊布流行,但說法很多,有河南說、湖北說、湖南說、雲南說、四川說等等。這表明,這時期建文故事還在醞釀期,眾說紛紜。比較有代表性的文本可以看祝允明的《野記》、王鏊的《震澤紀聞》等。時間稍後,大概在嘉靖時期,另一些有關逃亡的傳說也陸續出現,諸如雪庵和尚、補鍋匠等等,說的是一批建文朝的大臣,在靖難之役後,忠於故主,不仕新朝的事跡。只不過在情節安排上,這兩種傳說是各行其事,沒有發生交集。比較有代表性的有許相卿《革朝志》、黃佐《革除遺事》、王詔《忠賢奇秘錄》等。到了萬曆時期,有關建文故事的文本就更多了,尤其是大部頭的匯總性的文本不斷刊布。比如嘉興人屠叔方的《建文朝野匯編》,張朝瑞的《表忠紀》,吳江人朱鷺的《建文書法儗》等。量的擴張和匯總性文本的出現,從表面上看,是建文傳說演繹到了一個頂峰,也說明當時對這類書籍的熱衷。但從另一面也暗示著故事本身已經達到了一個瓶頸,因為在內容上,這些書無非就把之前的各類版本匯聚起來,對一些過於不經的內容進行剔除,沒有出現新的說法。因此,面對如此廣闊的市場需求,建文故事該何去何從呢?

㈦ 建文帝朱允炆占據全國江山,為什麼會輕易輸給朱棣呢

朱允炆在歷史上可謂是大名鼎鼎,他的名氣不是因為他是多麼英明神武,也不是因為他有多麼荒淫無度,而是因為他將皇位丟了,被永樂大帝奪了去。同時,朱允炆的下落在歷史上成為了一個謎,引發了無數人的浮想聯翩。


周亞夫

燕王反叛之後,朱允炆實際上還犯了一個致命錯誤,這也是眾所周知的,那就是他下令,「毋使朕有殺叔父名」,這也就使得朱允炆的大軍面對朱棣時畏首畏尾。

權力爭奪 ,是一場你死我活的斗爭,而朱允炆在這個時候仍然優柔寡斷,這也說明了,他至少還沒有明白權力斗爭的黑暗與血腥。

朱允炆敗了,朱棣成為明朝的第三位皇帝。不過,相比朱允炆,朱棣也算得上是雄才大略,成為了歷史上赫赫有名的永樂大帝。

㈧ 朱棣攻打應天時燕王和建文帝的兵力各是多少

建文帝掌握全國軍隊 你說有多少 精銳的都有幾十萬 當時南京城也有10多萬軍隊 問題是李景隆叛變 打開了城門
燕王的軍隊就少多了 由於燕王的封地在北京 有守邊之責 所以在諸侯中人數是最多的 10萬多點 但各個都是經常和蒙古人打仗的精銳 在加上燕王採取蒙騙的手段把寧王的軍隊也拉了過來 特別是專門由蒙古人組成的「朵顏三衛」總人數估計在20萬左右
打這么多字 給點分把

㈨ 得民心的建文帝為什麼會一敗塗地

因為建文帝是一個非常好的人,但是他不是一個好皇帝。好人從來就不能成為一個好皇帝。

建文帝非常仁慈,這一點繼承了他父親太子朱標的品行。而朱元璋也意識到自己施政過嚴,所以他的繼任者一定要宅心仁厚,可以給大臣和天下臣民一個緩和的機會。但是朱標早亡,讓那些本已對皇位死心的皇子們,重新燃起了覬覦之心。我哥哥,太子,騎在我頭上也就認了,朱允炆何許人也,我的子侄輩,現在居然也開始對我呼來喝去,如何可以容忍。就這樣,靖難之役爆發了。

同樣也是因為朱允炆的仁慈,讓朱允炆在面對即將出征的元帥耿炳文的時候,說,你千萬不要讓我背上謀殺叔叔的罪名啊。這就等於給朱棣一道免死金牌,而朱棣也非常好的利用了這個優勢條件。每次作戰的時候都沖鋒在前,讓官軍作戰的時候投鼠忌器。戰鬥力自然大打折扣。所以戰斗自然難以勝利。

正是因為朱允炆的仁慈,讓他忽視了政治斗爭的殘酷性,還心存親情和仁義,以家庭紛爭的方式面對這場你死我活的權利斗爭。這種仁慈也有點可笑了,所以,他最終丟掉了江山。

㈩ 靖難之役時,建文帝在雲南有支30萬的部隊,為何一直都沒調用

「養兵千日,用兵一時」是兵家眾所周知的不變定理。這一道理是被大家所認可的,即使在現代也是會有這樣的說法,用來形容自己培養一個人才,希望他在特定的時間可以發揮作用。但是在歷史上卻有這么一位奇葩的君王,他就是朱允炆,在靖難之役時,明明在雲南有30萬的部隊,卻一直沒調用,這是為什麼呢?

第三,朱元璋的殘暴。

可以說朱允炆的落敗和朱元璋是脫不了關系的,因為就在這個危難之際,即使朱允炆想不到在比較遠的地方的部隊,至少眼前的人他還是可以想得到的。但是無奈在朱元璋登基之後就開始進行大肆的殘暴之舉,殺害了大批功臣,以至於此時的朱允炆身邊根本沒有可用的大臣,這也為這次的落敗埋下了一定的禍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