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資源管理 » 舟曲有多少資源
擴展閱讀
如何養一隻雞的成本 2025-05-14 15:54:21
報關單運輸工具怎麼填寫 2025-05-14 15:48:36

舟曲有多少資源

發布時間: 2022-05-27 04:24:58

1. 聽說舟曲從嶺藏雞的資源不錯,是嗎

它可是國家畜禽遺傳資源保護品種,原生態放養的珍貴家禽。

2. 舟曲縣的地理環境

舟曲縣屬溫暖帶氣候區,全年無霜期平均為223天,年降雨量在400-800毫米,冬無嚴寒,夏無酷暑,素有「隴上桃花源」之稱。
舟曲縣日照數為1842.4小時,日照率42%,年內8月份為日照最多月,年總輻射為105.8千卡/㎝2。舟曲縣的熱量分布很不均勻,年平均氣溫12.7℃,最熱月平均氣溫23.1℃,極端最高氣溫35.2℃,極端最低氣溫-10.2℃。 植物資源
截止到2011年,舟曲縣有林地面積12.27萬公頃,天然林活立木蓄積量1700萬立方米,是甘肅省優良的天然用材林分布區之一。
2011年,舟曲縣經濟林產品主要有花椒、核桃、柿子、石榴等,年產量達700多噸。中葯材品種較多,名貴中葯材有紋黨、當歸、紅芪、大黃、柴胡、天麻等70餘種,年產1000多噸。可食性山野菜資源有薇菜、蕨菜、刺五加等80餘種,年產量達7500噸。食用菌有香菇、木耳、羊肚菌等130多種,年產50多噸。
舟曲縣種植各類作物經調查有28科,90多個品種。農作物內種植的糧食以小麥、玉米、洋芋、蠶豆、青稞、蕎麥、大麥、洋麥、糜子、穀子等為主,經濟作物主要種植油料(油菜、大麻、胡麻)棉花、葯材、疏菜、煙葉等。
舟曲縣整個天然草場有三大類型,草甸草場類約為33.49萬畝,占可利用草場總面積的40.6%,灌叢草甸草場面積21.18萬畝,佔25.7%,林緣草原草場類面積27.76萬畝,佔33.7%,牧草種類豐富,豆科牧草分布廣泛,舟曲縣草場中,二等草場佔74.3%,三等草場佔25.7%,平均畝產牧草量200—300公斤。
動物資源
舟曲縣飼養的畜禽品種主要有牛、馬、驢、綿羊、山羊、生豬、兔、鴨、鵝、蜜蜂、畜禽品種多為當地土種畜,生長發育緩慢,體格矮小,品質低劣,生產性能低下。
舟曲有白龍江和拱壩河天然水域。水域面積1.79萬畝,主要經濟魚種有中華裂腹魚、嘉陵裸裂尻魚、條鰍、鯉魚等幾種魚,也有少數1—2放養的青魚和草魚。 舟曲縣「一江兩河」—白龍江、拱壩河、博峪河及其40多條支流總徑流量36.88億立方米,水能總蘊藏量為76.8萬千瓦。
白龍江在縣境內流程為67.5公里,落差420米,年均流量81.9立方米/秒;拱壩河流程78.5公里,落差1800米,年均流量17.44立方米/秒;博峪河流程37.5公里,落差1880米,年均流量8.45立方米/秒。「一江兩河」水能總蘊藏量為76.8萬千瓦。
拱壩河、博峪河流域的年降水量可達900毫升以上,是舟曲縣的降水最大值中心,白龍江流域的年降水量為500毫升以上。 舟曲縣總土地面積3009.98平方公里,摺合451.48萬畝,其中農業用地24.36萬畝,占土地總面積的5.44%,內凈耕地14.31萬畝,占農業用地面積的28.74%,林業用地291.21萬畝,(包括白龍江林管局所屬林地面積),占土地面積的65.1%,內有林地256.26萬畝,森林覆蓋率為44.6%,宜林荒山坡地34.95萬畝,占土地總面積的0.07萬畝,草地93.18萬畝,占土地總面積的20.8%,內有可利用天然草場82.43萬畝。
2004年末耕地面積14.30萬畝,其中:山地12.84萬畝,川地1.46萬畝。

3. 地理評論

評論一:舟曲地質災害原因及減少災害手段
甘肅省舟曲縣泥石流地質災害引起各方關注。有網友援引甘肅省舟曲縣水土保持局發表的《舟曲縣水電開發建設中水土保持預防監督的做法》(原文)一文內容(發表於2009年8月《發展》雜志,甘肅省人民政府研究室主管並主辦), 認為水電開發建設項目可能是造成泥石流的原因。
對此,中國水電學會秘書長張博庭撰稿回應,從水電建設角度解讀地質災害,認為水電建設是從根本上減輕地質災害的主要手段之一。
原題:《如何從根本上減少舟曲發生地質災害的風險?》
舟曲的特大地質災害發生後,經國土資源部、甘肅國土資源部門等專家現場查看和綜合分析,初步認為四因素導致舟曲特大山洪地質災害發生。
一是舟曲當地地形地貌和特殊地質構造,是導致災害發生的重要原因。專家分析認為,舟曲縣城附近的地質構造岩性松軟、比較破碎,風化程度也很厲害,比較容易發生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災害。 二是汶川地震的影響是重要因素之一。舟曲縣是汶川地震的重災區之一,地震導致舟曲縣城周邊山體松動、岩層破碎。因地震造成的山體松動等需要3到5年時間才能消除,但目前距離汶川地震發生僅2年多時間。三是舟曲去年四季度到今年上半年的持續乾旱,造成城區周邊岩石解體,部分山體、岩石裂縫暴露在外,使雨水容易進入,導致滑坡。 四是遭遇強降雨。7日晚舟曲縣城東北部山區突降特大暴雨,持續40多分鍾,降雨量達到90多毫米,形成了泥石流,直接造成特大山洪地質災害發生。
另外,也還有報道說,舟曲發生的地質災害,與當地的水電開發建設和水土流失嚴重有關。我覺得這種說法不無道理,因為國內外的普遍經驗已經證明,水電建設是從根本上減輕地質災害的主要手段之一。
因此,很有可能舟曲地區地質災害的出現與目前的水電資源豐富,但卻嚴重的開發建設不足有一定的關系。首先,舟曲的水能資源豐富,就說明舟曲的地形是山高水急,河水中蘊藏著極大的能量。在江水的奔騰中這些能量必然不斷的切割著邊坡,隨著河谷被深切周圍的岸坡變得越來越陡峭。一旦遭遇暴雨或地震就會出現大量的滑坡、崩岸、泥石流等地質災害。
只有在修建了水電站之後,河水的能量被用來發電,才能減少河水對河谷邊坡的不斷切割,從而從根本上減少造成地質災害的。另外,在修建水電站的過程中為了水電站的施工安全,電站建設者也必須要對周圍的危險地質情況進行處理。所以,即使在建設水電的過程中,也能在某種程度上減少地質災害的發生。
特別是在水電站建成之後,由於水庫的形成,能夠增加周圍的水汽,有效地改善周圍的局部小氣候,有利於植被的快速生長,從而進一步改善環境減少地質災害的出現。我們知道很多地質災害的產生原因,與植被遭破壞、水土流失直接相關。所以,一般來說水電站建成之後到發揮出最佳的地質減災效果,還要有一段時間。只有當水電站建成幾年之後,促進了周圍的植被的生長,防止了水土流失,水電的地質減災效果才能充分發揮出來。可以說水電站建設的時間越長,它的地質減災效果就越明顯。
因此,像舟曲這樣的水土流失嚴重、地質災害頻發,而且水能資源比較豐富的地區,減輕地質災害的根本措施,就是要加速水電開發,盡量把切割河谷的能量用來發電,並善局部小氣候,增加植被,減少水土流失。

評論二:湖水變土地提高民眾生活綜合水平?
武漢水務局調查顯示,「百湖之市」武漢市中心城區現存的湖泊僅38個,不及上世紀50年代初的1/3。禁止填占湖泊的呼聲不絕於耳,填湖的行為卻從不曾止息。武漢一方面在花巨資治湖,另一方面湖泊卻在繼續遭到侵蝕與破壞(6月23日《楚天都市報》)。
半個世紀的時間,完成了這樣一個輪轉。有官員說,「回過頭來看,武漢的發展史,其中一部分是填湖史。」其實,填湖、污染之路,更像是一面鏡子,映照出的不單單是一個城市的發展歷史,更是以犧牲自然環境為代價的發展史在一個城市的縮影,反映出的是城市不科學開發與發展的道路。只是,這在多大程度上是一種必須付出的代價?發展之痛留給我們的首先便是湖殤。因為這最容易有切身的感受。只是,連這最容易看到的惡性變化,也只是到現在才引起重視。
城市在發展,湖泊在變遷。在普通大眾的眼中,湖泊的價值與意義在於良好的生活環境與較好的生態環境,但急功近利的開發,強勢的利益追逐,不甚嚴格與完善的監管,讓這些美麗的湖泊在「湖水變土地」以及「填湖蓋樓發財」的邏輯中消失殆盡。填湖以及懲罰的成本並不高,而土地變現的收益與之相比卻甚是驚人,其中的收益,無論對於開發商還是相關部門,收益都比美麗的湖泊更吸引他們。臨湖的樓盤一般比較好賣,「洱海變別墅」也僅僅是換了個城市重演而已,在本質上卻並沒有什麼不同,畸形的發展之痛,無視長久環境收益的急功近利的開發,就這樣那樣地上演著。
填湖,污染,表面上看城市在發展,但被破壞的環境還能否重現?可能一時獲利,但代價卻是長久的。從某種程度上說,發展經濟的根本目的是民生的改善,是民眾生活綜合水平和層次的提升,但是當湖泊消失,環境污染,即使高樓再多,又能住出多少幸福的感覺?關鍵的是,經濟發展應該為生活服務,但現在隨著湖泊的減少,顯而易見,生活好像已被「發展」徹底綁架了。

評論三:「被吃加碘鹽」的時代何時結束?
「被吃加碘鹽」的問題,本來我不再想寫此類文章,因為早在今年3月20日就在媒體上發表過《我能不吃加碘鹽嗎?》但看了「海南是碘缺乏地區,目前食用加碘鹽覆蓋率83.78%。省鹽務局負責人說,海南加碘鹽請放心食用」的話。(2009年8月16回《南國都市報》)我卻感到了憤怒,你們鹽務如何讓人放心?放心就應讓市場決定,把加碘鹽和無加碘鹽擺進市場由消費者自己挑選,而不是「被吃」。
當初寫《我能不吃加碘鹽嗎?》,是緣於妻子患了甲狀腺腫,去醫院醫治,醫生告知不能吃加碘鹽,病因是攝碘過量,禁加碘鹽、忌海鮮,可我們去市場買無碘鹽,需要到醫院開證明,到鹽務局去批。我們生活在沿海地區,需不需要吃加碘鹽?研究甲殼多糖及其衍生物在制葯中的應用與甲亢突眼的專家陳松偉研究員說,甲亢患者越來越多,這是不爭的事實,早在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初,就有不少專家學者提出食鹽加碘不能搞一刀切,提出了「南北分離」法,即南方靈活實施,沿海地區食用富含碘的食物多,不宜實施,但這種聲音並沒有引起重視。後來我去醫院調查,醫生都說,因碘過量患上甲亢的超過了一半以上,那麼就不是某「專家」說的「加碘鹽不是甲狀腺病增多『禍首』。」
的確,我們這個時代是一個「被」的時代,「被就業」、「被自願」、「被增長」、「被自殺」、「被小康」……但任何一個「被」也沒有如此龐大的「被」,一「被」把13億中國人全都「被」了;而且這一「被」,就「被」了快20年。「自1990年,中國向世界承諾,要在2000年實現消除碘缺乏病。這個目標在2000年已經實現,之後幾乎沒有發現碘缺乏病,但鹽加碘還一直在延續。既然消除了碘缺乏病,就不應該再強制加碘,而應根據人體的需要來選擇。可是你跑遍全國的市場也只有加碘的鹽買。不能因為一個『世界承諾』,就忽視和損害另一個龐大群體人的身體健康。」這是我在《我能不吃加碘鹽嗎?》的一段話。
海南省鹽務局負責人的請放心食加碘鹽話,其實就是「狼外婆」的甜言密語。壟斷是沒有選擇權的,只有被選擇。假如鹽業非官營,誰為高額利潤而擅自加碘,甲狀腺患者因食加碘鹽過量,還可以向國家提起訴訟,因為國家是與利益無涉的第三者,現在國家卻是得利的「大股東」。鹽業是暴利產業這是眾所周知的事實,目前食鹽生產定價500元一噸,而最終銷售價卻是2000元一噸,在我居住的城市一包500克的加碘鹽卻是1.3元。全國一年總共產銷700萬噸加碘鹽,算下來鹽業的暴利卻是驚人數字,那麼暴利又進了誰的腰包?即使是進了國家的腰包,也不能拿老百姓的健康來作籌碼。《鳳凰周刊》說,鹽業專營體制產生腐敗,在食鹽計劃執行過程中,幾乎沒有一家鹽業公司不拿回扣,也沒有一家生產企業敢不給鹽業公司回扣。鹽業公司委託加碘,每噸只給20元錢,也在520元一噸,520元一噸的加碘鹽咋到了最終銷售就變成了2000元?
「有一分證據,說一分話。」這是胡適先生說的。當今的專家並非是這樣,他們不是深入調查研究,而往往站在既得利益集團說話。很多時候我們對一件事的看法不同,不是因為價值觀或者專業水平的不同,而僅僅是因為對事實掌握得不同。在我看來,不要在爭執時輕易選擇左中右的某一方立場——百姓和權力,而應都保持警惕和觀察。許多事情只要冷靜地思考一下,就什麼也真相大白了,比如這加碘鹽是否帶來甲狀腺疾病,其實爭論沒有實質上的意義,問題的關鍵還在於尊重市場,尊重老百姓的意願,需不要加碘鹽應由消費者自己選擇,而不是壟斷。什麼時候13億中國人不「被吃加碘鹽」,這個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評論四:霍金:地球遲早要毀滅移居外星球是唯一出路
北京時間8月10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道,英國著名物理學家斯蒂芬-霍金在接受BigThink網站采訪時表示,地球遲早要毀滅,而人類繼續生存的唯一機會是移居外太空。
霍金說他是樂觀主義者,而他在接受BigThink網站采訪時,卻並未讓我們對人類未來感到樂觀。他表示,除非人類開始在外太空居住,否則會從地球上消失。霍金說:「如果能在未來兩百年裡避開災難的侵襲,人類應該就安全了,那時我們可以移居到太空。」霍金同時指出,在這兩百年裡,人類面臨的危機次數可能超過以往任何時候。
霍金對人類消耗有限的自然資源的方式憂心忡忡。他說,人類天生「具有自私和侵略性的本能」,這種本能幫助人類在歷史上無數次災難中倖存下來。霍金錶示,人類長期生存的唯一機會不是局限於地球,而是應該擴展至太空。人類大規模移民外太空實難想像,但是,霍金認為這關繫到人類未來的生存。他說:「人類不應該將所有的雞蛋都放在一個籃子里,或一個星球上。希望我們可以將籃子容量擴大後再將其扔掉。」
美國知名科技博客作者克里斯-馬特斯治科(Chris Matyszczyk)表示,他想搞清楚霍金對人類未來的最新觀點是否存在矛盾之處。不久以前,霍金曾暗示,外星人可能仇恨人類,有一天會將我們消滅。於是,馬特斯治科反問,我們探索宇宙難道是預感到那裡要爆發事關人類生存的大規模「太空戰」?我們難稱精良的裝備難道可以贏得這場戰爭?
後來,霍金又表示,時空旅行真的有可能實現。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是否可以不進入他們的時區,從而避免與仇恨人類的外星人開戰?問題是,如果外星人也具備時空旅行的能力,在過去和未來到處追殺人類,那又該怎麼辦?無論如何,如果絕大多數人甚至整個人類最終到達外太空而非繼續留在地球,人類生活肯定會與現在截然不同。
以棒球為例,球是否還會從上往下飛行?這是一個需要我們像霍金一樣發揮無限想像力,構建對未來認識的問題。馬特斯治科指出,從本質上講,這超出了我們大多數人的想像,尤其是在存在諸多不確定性的時期,比如當前,我們僅能預測幾個月的事情。然而,在有些地方,有些人必須開始思考人類如何放棄飛船,漂浮到太空溫泉療養地享受。

4. 誰知道舟曲縣的特產有什麼啊

丹曲特產

沙棘,舟曲俗稱"反尖刺",主要分布在巴藏、曲瓦、立節、武坪等14個鄉的山地,結果總面積約在6000畝左右,總蓋度30%-60%,年產百噸左右。

燒酒

黃酒類,按製做和飲用方式分為黃酒和罐罐兒酒(「車頭酒」)。從缸中用淋子虹吸管淋出的叫黃酒,色金黃,一般紅、白喜事用。另將酒粕盛於瓷罐加水煨於火旁,略煮插入竹筒吸飲,具有生津解乏,滋陰壯陽之功效,此為罐罐酒。用紅谷與青稞釀制的黃酒叫「紅谷酒」,可做葯引或滋補酒,味甘甜。

甜酒,有干柿子酒、杷柿子酒兩種。煮酒之法與燒酒、黃酒同,裝缸時在酒醅中加入柿餅或粑柿子,飲用時加涼開水或涼水攪動,飲吃兩便,多為盛夏解渴飲料。甜醅子亦為夏季飲料之一。農村中用過濾蜂蜜的淘蠟水,加酒麴發酵,釀成的酒叫蜂湯酒,也是飲料佳品。

罐罐兒茶,當地農民普遍有喝茶習慣,多喜飲罐罐兒茶,用裝二、三兩水的小陶罐,裝滿茯茶,加水煮,當地農民稱「按茶」。農民勞動前,喝兩三罐兒茶,可保

一天不渴不累,精神充沛,幾乎和食物等同重要,一日不可缺少,俗雲:「頭盅土,二盅茶,三盅才是頂呱呱」。按茶,加少許食鹽。

熗罐茶先在罐內加少許食用油,待油熟時加茶葉,蔥段煉炒一陣,再加水煮沸,味美。

酥油茶,冬春之間,用煮沸之茶水(粗茶或茯茶),沖入酥油小碗,可多次沖飲。現平日以沖沏清茶待客。[24]

熱豆腐,「點」豆腐不用石膏,而用天然硝水。豆腐箱內豆漿滾燙,賣豆腐的乘熱用刀切塊盛入碗內。豆腐雪白細嫩,香氣四溢,澆上鮮紅的辣子湯、色、香、味具美,令人一見即饞涎欲滴。辣子汁用菜油澆潑,加蔥、豆豉及各色調料製成。時下,人們早點興上街吃熱豆腐。

洋芋攪團,砸洋芋攪團,先用光滑碩大的洋芋煮熟剝皮,盛在專用木槽中,用木榔頭輕輕揉搓,待洋芋成團則用力夯砸,直至洋芋團變成一整塊。洋芋攪團多配酸菜,苦根兒鹹菜。酸菜用油加蔥、辣子面兒和調料炒成,加水煮沸成為帶漿水的菜湯。苦根鹹菜切細加辣面用熱熟油澆好。先在碗中盛小半碗帶湯的酸菜。再將洋芋團夾成小塊放入碗內食用,攪團柔軟細膩,菜湯酸辣可口。

擀湯麵疙瘩兒,擀湯麵粉用蕎麥加黃豆混合加工而成。食用,手工擀成,用刀切成細面條,佐以辣子酸菜漿水

5. 禍從天降,誰為真凶

禍從天降,誰為真凶

陳祺

①2010年8月7日,一場突如其來的災難降臨甘肅省舟曲縣,昔日秀美的山中小城頓時滿目瘡痍,許多同胞不幸罹難。罪魁禍首,就是泥石流。那麼,泥石流到底是怎麼發生的呢?

②泥石流是暴雨、洪水將含有沙石且松軟的土質山體經飽和稀釋後形成的洪流。相對於普通洪水,泥石流含有大量泥沙石等固體碎屑物,最高體積含量可達80%,因而具有更大的破壞力。它往往發生在山區等溝谷深壑、地形險峻的地區。

③舟曲縣城所在的白龍江地區地勢起伏較大,山谷地勢高差達1000-2000米,而且舟曲正好處於兩山之間的峽谷地帶,這給泥石流匯集和流動形成了天然的地理條件。舟曲位於龍門山地震活動帶北緣,又臨近天水地震活動帶。由於歷史上的幾次大地震,舟曲附近的地質構造岩性松軟、破碎,風化程度嚴重,堆積物很多。此外,災害發生之前持續的乾旱造成附近山體干縮,加大了岩石間、山體間的縫隙,使原本已十分鬆散的岩體、山體互相之間更加沒有黏性。

④這些地質條件給舟曲埋下了安全隱患,但如果沒有力量去推動這些鬆散物質的話,泥石流依然不會發生。暴雨就是推動泥石流的「手」。

⑤處於黃土高坡上的舟曲縣原本是一個乾旱的地區,多年的平均年降水量不到200毫米。有歷史記載的暴雨近百年來只發生過2次,分別是1973年7月12日的57.2毫米暴雨和1994年8月8日的63.3毫米暴雨。舟曲泥石流暴發當晚,該地區在短短40分鍾內突降97毫米的大暴雨。大量的水浸透溝床中的固體堆積物質,使其穩定性降低。飽含水分的固體堆積物在自身重力作用下發生運動,形成了泥石流。作為生命之源的水成了這場災難的導火索和幫凶。

⑥如果說強降雨是「導火索」的話,山體風化、水土流失則是「火葯」,而人類活動擔當了「催化劑」的角色。

⑦20世紀50年代,舟曲縣森林覆蓋面大,生態環境平衡,有「隴上江南」之稱。然而之後的半個多世紀,舟曲的森林覆蓋率從67%銳減到20%。森林的過度砍伐導致舟曲水土流失嚴重,山體風化,土地裸露,一旦遇到狂風暴雨,泥石流就容易形成並沿著山谷傾瀉而下。另外,近10年來,舟曲縣獲批的大小水電站有55座。修建水電站要炸山闢地,會令岩體變得松動,植被遭到破壞,製造了大量的鬆散物質。更有甚者,舟曲礦產資源豐富,開礦遺留的廢棄土石處理不當,使鬆散碎屑物質量大增。這樣,在自然狀態下需數十、數百乃至上千年才能聚集起來的鬆散碎屑物質量,現在幾年內便達到了。桶里裝滿了「火葯」,自然一點就炸。

⑧由此可見,舟曲泥石流的形成不完全是因為天災,人為因素也促進了泥石流的發生發展,擴大了它的規模,加重了危害程度。在經濟發展中應該重視環保,只有真正貫徹落實可持續發展,才能避免悲劇重演。

(選自《中學科技》2010年10期,有改動)

13.請簡要概括舟曲泥石流形成的原因。(3分)

(1)

(2)

(3)

14.第⑦段中劃線句運用了作比較、 的說明方法,其作用是 。
15.第②段「它往往發生在山區等溝谷深壑、地形險峻的地區」一句中,加點的「往往」一詞不能刪掉的理由是什麼?(2分)

16.第⑥段文字,在結構上起著 的作用,在語言上體現了說明文語言 的特點。(2分)

17.為了避免悲劇重演,結合你所掌握的知識對泥石流易發生山區的居民提出兩條預防泥石流的建議。(2分)

13.(1)地質條件;(2)暴雨或強降雨;(3)人類活動或人為因素。

評分:共3分。每個要點1分。

14.列數字 表明短時間內森林覆蓋率銳減,具體准確地說明了人類過度砍伐森林造成了環境的惡化,加速了泥石流的形成。

評分:共2分。列數字1分,作用1分,意思對即可。

15.往往,表示大多數情況如此,但不排除個別情況,更加切合實際,體現了說明文語言的准確性。

評分:共2分。結合所給句子回答,意思對即可。

16.過渡或承上啟下 生動

評分:共2分。每空1分,第2問只要答出「生動」即可得分。

17.略。評分:共2分。每條1分,建議合理即可。

6. 地理:舟曲泥石流的原因

一宗罪:亂砍濫伐

中國園林網8月13日消息:在上世紀50年代到80年代,舟曲曾經是水草豐茂、山林蔥翠的隴上江南,但在持續大規模砍伐後,失去植被的山體逐漸風化流失,每遇狂風暴雨就會出現泥石流甚至塌方。據統計,從1952年8月舟曲林業局成立到1990年,累計採伐森林189.75萬畝,許多地方的森林成為殘敗的次生林。加上民用木材和亂砍濫伐、倒賣盜用,全縣森林每年以10萬立方米的速度減少,植被破壞嚴重,生態環境遭到超限度破壞。

此外,當地地少人多,生計所迫,開荒種地、伐木為田的行為時常發生,森林面積萎縮,失去植被的保護,導致水土流失嚴重。

二宗罪:胡亂開采

白龍江沿線都是高山峻嶺,資源豐富,也成為不少人的發家之所。據舟曲網友介紹,白龍河沿岸山上常年有上幾千台機器都在挖,山料、玉石都是寶貝,好料一年挖不到幾塊,看不過眼的連俄料和青海料都不如,山都被挖得一塌糊塗。此外,在山上挖玉石也要冒一定風險,上去幾乎是一個月不用洗澡,只喝雪水,吃點餅干、牛肉什麼的。生活艱苦的,還很容易摔死。

三宗罪:過度開發

一條白龍江,沿線水利工程無數。舟曲網友介紹,從下游的四川廣元開始,一直到上游的文縣、舟曲,一條江有無數個梯級水電大壩,還有幾個采礦場,本來就狹窄的河道一半多被礦渣填了。江中還有無數台淘金挖沙的挖掘機以及卡車,整條白龍江水比黃河都還黃。

「隴上江南」今何在

四川九寨溝,與甘肅舟曲縣僅一山之隔。九寨溝的山清水秀,讓很多到過那裡的人都流連忘返。然而就在直線距離約60公里外的甘肅舟曲,卻完全是另外一幅景象,山不見翠綠,水不顯清澈。

記者從九寨溝尋車前往舟曲,盡管價格開的不低,但很多司機還是不願意跑。問其原因,幾乎眾口一辭地答說「泥石流」。從九寨前往舟曲必須繞行300多公里的山路,這一路不少地方都是泥石流頻發地段,非常危險,記者沿途就看到不少山體滑坡或泥石流留下的痕跡,有些路段還因此必須繞行。

甘南地區,素有「隴上江南」之美譽,氣候宜人,生態優美素來讓甘南人備感自豪。然而泥石流過後的舟曲縣,卻讓記者怎麼也無法將其場景與「隴上江南」聯系起來,滿目瘡痍的城區,傷痕累累的山體,就連當地居民也直言「慘不忍睹」。

近些年來,甘南地區已成為地質災害多發地帶,不少盤山公路也因此改道或加固。每當雨季來臨,很多司機都不願意再跑那條饒不完彎的山路。舟曲縣也可謂是多災多難,2008年汶川大地震時,處在地震帶尾巴上的舟曲縣就是重災區之一。不少舟曲的居民都說,這場歷史罕見的泥石流,跟地震多少也有些關系。

舟曲的資源優勢,以水力和礦產為主。如何開發這兩項資源,又如何保護生態環境,素來都有不少爭議。從舟曲縣城穿流而過的白龍江,近年來興建了不少水電項目,而這也被認為與此次泥石流災害有著一定的聯系。舟曲出產的木材材質十分優良,是甘肅省天然用材林的主要分布區之一,泥石流是否與林業資源的過度開采有關,也讓外界充滿疑問。而分布在山間的各種金、鐵、煤礦,除了給舟曲帶來經濟效益,也難免造成了一定的水土流失。

慘痛的教訓已經有了,究竟孰輕孰重,今後又何去何從,應當到認真考慮的時候了。

7. 舟曲縣的社會事業

2003年,舟曲縣獲得州慶50周年文藝匯演獲「集體二等獎」。
2011年,舟曲縣為48個農民書屋配備桌椅、書櫃等辦公閱覽設備。對64處不可移動文物點進行了保護申報,其中石門溝茶馬古道遺址被確定為全省「三普」重要新發現之一。「巴寨朝水節」、「東山轉燈節」、「天干吉祥節」、「舟曲擺陣舞」4項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被列為省級保護項目。扎實開展了「文化舟曲」建設系列活動,《舟曲縣志》續編、《舟曲史話》及《銘記舟曲》、《震撼龍江》、《洪撼龍江》、《風雨同舟》等文史作品付梓印製。
2011年,舟曲縣為166個行政村配發資源共享設備,全面完成4194套20戶以上自然村「村村通」工程和210個行政村農村電影數字放映任務。城區有線電視數字化轉換工程已完成機房前端改造,正在進行網路改造。開通農村調頻廣播站。 2003年,舟曲有各級各類學校數179所,其中完全中學2所,獨立初中3所,九年制學校10所,完全小學46所。縣委黨校、縣幼兒園、職業中學、教師進修學校、電大工作站各1所。校舍總面積達9.39萬平方米。全年在校中小學生23061人,教職工1042人,適齡兒童總數17079人,入學率為98.07%。
2011年,舟曲縣適齡兒童入學率為99.1%。全面完成41所學校撤並任務。63個教育災後重建項目大部分已完工,義教危改項目前期順利,寄宿制學校大灶增至19個。災後舟曲一中三千多名高中師生千里大轉運至蘭州等地異地辦學,824名高考生實現全部錄取的歷史最好成績,一、二小受損學校3600多名學生集中到縣一中上學。 2003年,舟曲縣有醫療機構26個,醫務人員417人,病床數312張。村級和個體醫療服務站(所)168個,人員168人。兒童計劃免疫入保率100.00%,四苗覆蓋率97.93%。
2011年,舟曲縣新農合參合率達96.66%,全年共報銷補償住院醫療費647.23萬元。縣醫院綜合樓重建項目完成十層主體,4個鄉鎮中心衛生院已竣工投用,201個村級衛生室重建維修工程已完工。
2011年,舟曲縣按人均23元標准投入計生經費304萬元,充實人員27人,配備工作用車24輛,計生率為97.66%,人口自增率為-1.66‰。 2003年甘南藏族自治州五十周年華典上,舟曲朵迪舞獲全州第二名。
2005年5月端午,「首屆拉尕山風情旅遊節暨拉尕山莊開業典禮」在景區隆重舉辦,接著,8月30日、投資400萬元的占單大橋,包括通往拉尕山景區的二級油路工程開工典禮在白龍江邊舉行。 拉尕山有獨具特色的民俗風情,藏族服飾光彩奪目、珠搖環佩;格調迥異的藏族羅羅舞、擺陣舞、馬鈴舞,尤其是朵迪舞舒展歡快,已成為舟曲的「縣舞」。
舟曲縣是中國楹聯文化縣,「藏鄉江南楹聯詩詞學會」,屬楹聯詩詞愛好者自願結合的群眾性藝術團體,舟曲縣地處甘南藏族自治州東南,歷史悠久,氣候溫和,有「不二揚州」,「藏鄉江南,泉城舟曲」的美譽,有蜚聲隴上的元宵節楹聯燈會,逢年過節、喬遷立房、開業賀喜、婚喪嫁娶,創作、書寫、懸貼楹聯已成為舟曲城鄉群眾千餘年來的一種風俗。 採花節,是舟曲縣博峪鄉藏族群眾的傳統節日,時間為農歷五月初五這天。
節日從五月初四凌晨開始,真正的節日活動是在五月初五舉行。
舟曲元宵楹聯燈會,元宵燈節是中國傳統節日,歡度此節,各地民俗大同小異,而甘肅省舟曲縣別具一格,獨有特色,素有小揚州、賽揚州之稱的舟曲元宵楹聯燈會,據傳:燈火興隋唐,對聯盛明清。活動主要由楹聯松棚大會、十五廟會、黑十七、十九迎婆婆為主的內容形式組成。
楹聯松棚燈會,在舟曲年小十五大,從正月初八始,縣城四街兩關就組建各自的燈會組織,劃定各家地段,每家負責各自地段的立架、蓬鬆毛兒、掛燈等事宜。每年燈會由同街燈會會員輪流主辦,每晚由各家自己點燃燈(現代用電燈)。至到十九晚,九街燈對列火樹,萬幅書聯綻銀花。家家走橋賞畫,處處觀燈吟聯。
十五廟會,城內外所有寺廟大開山門,供善男信女頂禮膜拜。
黑十七,亦稱黑社火。十月十七晚,燈內只斟少許油,燈亮不到一個時辰即全部熄滅,幼童背著背斗,黑面饃上插根蠟放在背斗底,倒騎驢,由大人牽著在街道下串游戲鬧。並選一個當燈官司老爺,戴破草帽、紅纓帽,手拿破扇,穿一白長衫,狀若清時縣令;乘坐椅,綁在梯子上,由年輕人抬著顛來晃去,敲鑼打鼓,游過街道。意為驅除凶神惡煞,保佑平安。
十九迎婆婆(舟曲稱聖母娘娘為婆婆)迎婆婆是遺留下來的一種帶有濃厚色彩的民俗活動,是整個正月各種活動的高潮,猶如舟曲城的狂歡節。 沙棘,舟曲俗稱反尖刺,主要分布在巴藏、曲瓦、立節、武坪等14個鄉的山地,結果總面積約在6000畝左右,總蓋度30%-60%,年產百噸左右。
柿子,生長在白龍江沿岸海拔在1500米以下的川壩地區,有圓形、四棱形、餅形、牛心形、尖尖形多種,以圓形居多。色鮮味甘,營養豐富,價值僅次於桔、柑。主要分布在城關、江盤、憨班、大川、南峪等鄉。
紋黨,產於鐵壩、博峪等鄉,生長在海拔2000-2600米之間的高山林緣、灌叢稀疏的深溝地帶,有晶黨、散黨、防黨之稱,有野生和家種之別,其根體碩大,肉質飽滿,味甘性平,具有補脾、益氣、生津之功能,是舟曲經營的大宗葯材之一,遠銷四川、廣州、天津、上海等地,同時也出口創外匯。
羊肚菌,別名狼肚采,生長在海拔1000米以上的濕潤地帶,特別適應在針闊葉林區的草甸、山谷沖積扇、林間空曠地、森林採伐滑道邊生長。羊肚菌有很高的食用價值和葯用價值。
舟曲小吃,主食為蒸、烙、煮、炸、炒,蒸食類主要有蒸饃、饅頭、花捲、包子、發糕等多種形式。
烙(烤)類烙餅用白面、黑面、玉米面烙者較普遍。用發酵後的面烙制的稱起面饃,花饃饃,似鍋盔。將餅稍烙後在鍋中不斷折疊,形成皺紋稱鍋花饃。
煎餅,多用蕎粉製做,將蕎粉攪成稀糊狀,澆於鍋邊一圈,使之往下流,再用鏟背抹平,烙一兩分鍾即熟。吃法有兩種,一是和餅子一樣切成4塊,卷菜後食用;另一種是將炒好的細條肉、菜與切成條的煎餅混合,謂之炒煎餅。韭餅:在兩張皮面中夾韭菜餡,周邊壓合後烙,塗上菜油,稍烙即熟,吃時,調進辣椒、醋、軟香可口。 燒饃饃。用烙、烤、燒三種方法,將餅稍烙變硬後在大火旁烤一車,然後埋入燙灰中燒熟,脆而可口。
疙瘩兒,用雜面擀的面條叫疙瘩兒,如蕎麵疙瘩兒、燕麥麵疙瘩兒、麥豆麵疙瘩兒面等。雜面面條,均添加炒過的酸菜,佐以腌韭鹹菜或苦根鹹菜食用。
水餃,(扁食)。有瘦豬肉餡、羊肉餡、牛肉餡等,餡內入調料、蔥末。韭菜餃子較普遍,農歷二、三月上市和九月將收市的韭菜做餃子,味美,俗雲:「九月韭,香破口」。餃子形狀有元寶式、半月式。有濕、有干兩種吃法:加湯食用,作臊子,稱水餃。現多將餃子盛盤中,用蘸池就醬、醋、油潑辣子和蒜末食用。
削筋,用蕎面或玉米面和成較硬的面團,用刀削片入鍋,叫蕎面削筋。
麻食子,將和好的面揪成指頭蛋大小面塊,用拇指在案上或草帽上壓搓成筒狀,加酸菜或臊子食用。
雞腸子,用蕎面,青稞面做,揪小面塊,用手在案上搓成圓條,細如雞腸,撈出加蒜泥等調料食用。面片較普遍,有擀麵片,扯麵片
米飯,有三種做法:出米飯、蒸米飯,連鍋米飯。連鍋米飯也稱塌鍋米飯,將米倒在鍋內炒好的菜上,加水煮沸,後抽火燜一陣,味較前兩種更香。過去米飯多用糜子所碾黃米做。
撒食類稠飯、攪團、拌湯等。玉米面稠飯最普遍,一般在飯水中先放入洋芋丁或粟米,煮軟後撒面入鍋,邊撒邊攪動,食時調炒好的酸菜及鹹菜食用。撒面前將酸菜調入飯水中煮沸,撒成的叫菜菜飯。
攪團,近似稠飯,不加米或洋芋,俗話說:「攪團要得好,三百六十攪」。用擀杖快攪,後用勺背用力往鍋底研揉,使其柔韌。玉米面攪團既可盛入酸菜湯中,也可在稠飯上斟上有蒜泥、辣汁的醋蘸著吃。蕎面攪團多蘸蒜吃。
麵茶,即油茶,用大油或菜油將麵粉炒熟,撒入冷水中撒勻、煮沸,多加蔥末、雞蛋,或加核桃仁、杏仁。一般還倒入清茶。
炸食類多用菜油(菜籽油、胡麻油等)炸做。分甜、咸、素三種。面中揉進大油、雞蛋,加椒水。做甜味在面中加蜜、糖;鹹味分下茶、盤饊、麻花(饊子)、油餅等。下茶寬一寸、長四、五寸,中間分為3股,絞成辮狀。盤饊,將面搓成如筷子粗細的環形條,盤曲彎成馬蹄狀。
炒食類有炒米飯,炒饃饃,炒煎餅等。炒米飯用肉、雞蛋或用油、蔥。
酸菜,日常飲食大多用酸菜做酸菜主要供冬春食用,多在農歷十月用洋根煮做,將洋根礤成細條再加入切碎的「洋」根葉,淘凈略煮,撈入大缸中或木筲中,菜上苫一層桑葉,壓石。一般農戶視家中人數多寡,做一、二缸或二、三缸,供一冬食用,是農家重要的副食。春秋菜多用甘藍葉、蘿卜葉和苦麻等野菜煮做。
鹹菜,有粗細之分,細鹹菜純用韭菜製做。苦根鹹菜,用野菜苦根兒腌制,味道芳香脆嫩。粗鹹菜,主要用包心菜、甘藍根、蘿卜、胡蘿卜、青辣椒切絲混合腌制。另有用白菜心加蒜瓣腌的蒜白菜。
泡菜,以甘藍塊、胡蘿卜、包心菜、豆角、大蒜、蒜葉、黃瓜、萵筍等,用泡菜壇泡製。 肉食以豬肉為主,還有牛、羊、雞、魚等肉類。城鄉年豬屠宰後,大肉剔骨卸成「連兒」,排骨剁為大塊,用鹽、花椒面擦抹,盛筐籃中,待七、八天脫水後掛於屋內,兩、三月後收於缸中,即成臘肉,可久存味色具佳。灠臊子灠臊子約用一頭豬肉的四分之一左右。肥肉先切成大塊約煮半小時,俗稱「緊肉」再切成肉丁,瘦肉生切成丁,將肥、瘦肉丁混合在鍋中炒煉,加鹽、調料,直至肉中水分煉盡,盛壇冷卻儲存,隨時食用。
燒酒(土酒),多用青稞、小麥、高梁等作原料,碾皮除殼煮軟,加曲發酵後,攪拌涼冷後裝入酒缸中封口,半年左右可蒸燒。
黃酒類,按製做和飲用方式分為黃酒和罐罐兒酒(「車頭酒」)。從缸中用淋子虹吸管淋出的叫黃酒,色金黃,一般紅、白喜事用。另將酒粕盛於瓷罐加水煨於火旁,略煮插入竹筒吸飲,具有生津解乏,滋陰壯陽之功效,此為罐罐酒。用紅谷與青稞釀制的黃酒叫「紅谷酒」,可做葯引或滋補酒,味甘甜。
甜酒,有干柿子酒、杷柿子酒兩種。煮酒之法與燒酒、黃酒同,裝缸時在酒醅中加入柿餅或粑柿子,飲用時加涼開水或涼水攪動,飲吃兩便,多為盛夏解渴飲料。甜醅子亦為夏季飲料之一。農村中用過濾蜂蜜的淘蠟水,加酒麴發酵,釀成的酒叫蜂湯酒,也是飲料佳品。
罐罐兒茶,當地農民普遍有喝茶習慣,多喜飲罐罐兒茶,用裝二、三兩水的小陶罐,裝滿茯茶,加水煮,當地農民稱「按茶」。農民勞動前,喝兩三罐兒茶,可保一天不渴不累,精神充沛,幾乎和食物等同重要,一日不可缺少,俗雲:「頭盅土,二盅茶,三盅才是頂呱呱」。按茶,加少許食鹽。
熗罐茶先在罐內加少許食用油,待油熟時加茶葉,蔥段煉炒一陣,再加水煮沸,味美。
酥油茶,冬春之間,用煮沸之茶水(粗茶或茯茶),沖入酥油小碗,可多次沖飲。現平日以沖沏清茶待客。
熱豆腐,「點」豆腐不用石膏,而用天然硝水。豆腐箱內豆漿滾燙,賣豆腐的乘熱用刀切塊盛入碗內。豆腐雪白細嫩,香氣四溢,澆上鮮紅的辣子湯、色、香、味具美,令人一見即饞涎欲滴。辣子汁用菜油澆潑,加蔥、豆豉及各色調料製成。時下,人們早點興上街吃熱豆腐。
洋芋攪團,砸洋芋攪團,先用光滑碩大的洋芋煮熟剝皮,盛在專用木槽中,用木榔頭輕輕揉搓,待洋芋成團則用力夯砸,直至洋芋團變成一整塊。洋芋攪團多配酸菜,苦根兒鹹菜。酸菜用油加蔥、辣子面兒和調料炒成,加水煮沸成為帶漿水的菜湯。苦根鹹菜切細加辣面用熱熟油澆好。先在碗中盛小半碗帶湯的酸菜。再將洋芋團夾成小塊放入碗內食用,攪團柔軟細膩,菜湯酸辣可口。
擀湯麵疙瘩兒,擀湯麵粉用蕎麥加黃豆混合加工而成。食用,手工擀成,用刀切成細面條,佐以辣子酸菜漿水。

8. 甘肅省甘南州舟曲有多少人口t

舟曲在2011年時,舟曲縣戶籍人口139990人。其中城鎮戶口人數20511人,農村戶口人數119479人。
舟曲縣位於甘肅南部,甘南藏族自治州東南部,介於東經103°51′30″—104°45′30″,北緯33°13′—34°1′,東西長99.4公里,南北寬88.8公里東鄰隴南市武都區,北接宕昌縣,西南與迭部縣、文縣和四川省九寨溝縣接壤。

9. 舟曲泥石流毀壞土地數

2010年8月7日23時30分左右,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縣爆發特大山洪泥石流災害,截至8月22日,遇難1435人,失蹤330人。

此前,甘肅省政府新聞發布會指出,舟曲災區主要面臨三方面的困難和問題。其一便是外來打工者、流動人員中遇難失蹤人員的統計確認工作難度大,在姓名、籍貫、性別、民族、職業以及數量上均難保證准確性。

8月15日10時,舉國哀悼,國旗再次為生命的尊嚴降下。不期而至的災難,帶給人們的不僅僅是痛苦和悲傷,更多的則是災難背後的反思與警示。

痛定思痛,為了告慰逝者,也為了讓更多生者了解災難背後的成因所在,中國經濟時報記者自災難發生第二日晨進入舟曲,便一直全面采訪,深入調查。記者試圖順著災難的軌跡,追尋誘發並導致此次災難的種種原因。

上篇

有關學術資料對泥石流是如此介紹的:泥石流是斜坡上或溝谷中鬆散碎屑物質被暴雨或積雪、冰川消融水所飽和,在重力作用下,沿斜坡或溝谷流動的一種特殊洪流。特點是爆發突然,歷時短暫,來勢兇猛,破壞巨大。

泥石流的形成必須同時具備3個條件:其一,流域內有豐富的、鬆散的固體物質;其二,流域內谷坡陡、溝床比降大;其三,溝谷的中、上游區有暴雨洪水或冰雪融水和湖泊、水庫決潰等提供充分的水源。

應該講,「8·7」舟曲特大泥石流災害便同時具備了上述三個條件。

泥石流成因之地形地貌

先從舟曲縣城說起。山大溝深,兩山夾一河,河灘地上建城鎮,便是舟曲縣城的基本地勢結構。其兩山為選山山系的兩路東西向的山峰構成。嚴格講,縣城便坐落在陡峭的大山腳下之白龍江邊。

而此次泥石流正是從高聳的北山山谷灌入舟曲縣城的。

此次特大泥石流分兩路進入縣城,均位於縣城東北部。進城入口分別是三眼峪溝、羅家峪溝。進入縣城後形成兩條分別長達2.3公里與2.5公里,平均寬度約300米和100米的沖積扇。在長長的沖積扇上堆起一個巨大的亂石陣。泥石流最終沖入白龍江,並將白龍江河谷填埋長達二三公里,致使河床提升10米,白龍江水被堵進縣城,淹沒全城三分之一。

其中最大的泥石流來源於三眼峪。順三眼峪向北入山谷,即是三眼峪溝河。三眼峪溝河發源於舟曲縣城北部的擂鼓山(海拔4154米)東翠峰山谷,流量每秒0.75立方米,屬白龍江左岸一級支流,是一條災害性稀性泥石流溝。

三眼峪溝呈「瓢」狀,面積達25.75平方公里,是整個舟曲縣城盆地面積(12平方公里)的2倍多,是縣城面積(4平方公里)的6倍多。

同時三眼峪溝作為縣城的主要水源地,從水源源頭到三眼峪溝口蓄水池就達7.8公里。

另外,三眼峪溝流域最高點海拔3828米,最低點的海拔僅有1340米,落差高達2488米。兩側山坡坡度大都在50度以上。

舟曲縣城地處高山峽谷,正好建於三眼峪溝、羅家峪溝和硝水溝的匯合處。

從地形結構分析,三眼峪溝恰好具備山高溝深,地形陡峻,溝床縱度較大,流域形狀便於水流匯集的條件。

從地貌狀況分析,泥石流的地貌一般可分為形成區、流通區和堆積區三部分。

記者徒步走進山谷發現,三眼峪溝的上游形成區則為三面環山,一面出口的瓢狀,地形比較開闊、周圍山高坡陡、山體破碎、植被生長不良,這種地形有利於水和碎屑物質的集中;中游流通區為狹窄陡深的峽谷,谷床縱坡較大,使泥石流能迅猛直瀉;下游堆積區則為開闊平坦的河谷階地,恰好是舟曲縣城所在地。

泥石流成因之鬆散物質

國土資源部部長徐紹史分析了此次特大山洪泥石流發生的五大成因,其中兩條如下:

其一,「5·12」汶川特大地震波及舟曲,強烈地震導致該地區山體松動、岩石破碎,專家稱岩體穩定至少需要3到5年時間。 其二,氣象原因。今年上半年,舟曲大旱;乾旱令這個地區的山體干縮,加大了岩石間、山體間的縫隙,使原本已十分鬆散的岩體、山體更加鬆散,互相之間沒有粘性。

擂鼓山屬岷山—迭山山系,北與宕昌縣接壤,山脊以南的舟曲境內為地質斷層帶,覆蓋著深層黃土和岩峰風化剝蝕的砂石。

中科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下稱山地所)教授馬東濤,14年前曾作為中國科學院蘭州冰川凍土研究所的一名研究人員,專門帶隊到三眼峪溝進行全面勘察。

馬東濤在他之前公開發表的一篇論文中指出,由於歷史上的幾次大地震,造成溝內的堆積物很多。尤其罕見的是,崩塌的山體在溝內形成4座高80米至283米的巨大石壩,攔蓄了溝內大部分泥沙。三眼峪溝內和溝道堆積物超過5000萬立方米,其中2000萬立方米堆積物是不穩定的,可直接成為泥石流的補給物。

此次「8·7」舟曲泥石流暴發後,山地所派出山洪和泥石流專家奔赴災區開展災情調查。初步認定超強降雨與脆弱的地質環境是「8·7」舟曲泥石流暴發的主要因素。

一是三眼峪溝內部有滑坡、崩塌等大量的鬆散固體物質存在,為泥石流的發生提供了充分的物質條件,其中多數為1879年7月1日甘肅文縣8級地震所誘發。同時舟曲位於龍門山地震活動帶北緣,又臨近天水地震活動帶,此前也曾受汶川地震波及,土質相對疏鬆,一遇強降雨容易形成泥石流。

二是三眼峪溝流域上游植被以幼林為主,灌草比例高,局部裸露,儲水能力較弱,在經歷今年入夏以來長時間嚴重乾旱後,表層土變得更加干松。

三是在近期強降雨作用下,土體強度極大地降低,形成坡面泥石流,並逐步帶動溝坡崩滑岩土形成沖擊力巨大的泥石流,在從中上游匯流至中下游過程中,使得因地震形成的天然堆石壩逐級潰決,並最終導致泥石流流量的增大和破壞力的增強。

泥石流成因之短時強降雨

據當地氣象台數據顯示,8月7日強降雨出現在舟曲縣城以北地區,而此時段舟曲縣城卻降雨較小。

「舟曲縣城氣象站測得降雨記錄是從7日22時57分開始,至零時降雨量為2.4毫米,最大降雨量零時至1時為6.8毫米,而整個持續6小時的降雨過程為12.8毫米。」

舟曲縣氣象局局長魏新功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時說:「當晚,同樣位於縣城以北的東山鄉區域氣象站監測到7日22時至23時一小時降雨量為77.3毫米,整個降雨過程時間為9小時,降雨量為96.3毫米。」

由於強降雨區三眼峪溝與羅家峪溝無氣象記錄,氣象部門只能依據距離強降雨區最近的東山區域站氣象記錄來表述此次強降雨。

因此,造成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災害的三眼峪溝降雨量大小,至今尚無明確答案。

下篇

8月7日晚,舟曲縣城北三眼峪溝突發特大山洪泥石流災害,位於舟曲縣城關鎮三眼峪村和月圓村首當其沖,而處於河道正中位置的月圓村更是遭受滅頂之災。

泥石流沿山坡地勢呼嘯而下,沿途襲擊了城關鎮北街村、東街村、北關村、南門村以及白龍江南岸河南新村,所經之處村民、居民幾無人員倖免。

據調查,此次三眼峪泥石流最大流量達1394立方米/秒,泥石流沖出山口瞬時速度達9.8米/秒,沖出堆積物量150萬立方米,泥石流過程約為20分鍾。

造成如此嚴重傷亡,除了上述自然原因外,還有一些社會原因不得不引起人們的警惕。

城市化建設

一個不爭的事實是,再大的泥石流,如果發生在無人居住的地方,也只是一場泥石流而已,災難便無從談起。

舟曲自建制以來,縣城就坐落在三眼峪溝泥石流堆積扇上。過去由於人口較少,城區集中分布在泥石流危害較輕的白龍江兩岸。

隨著人口的增長,縣城的范圍迅速擴大,三眼峪溝河道,也即泥石流危險區被陸續開發為城區或者住宅區。

舟曲縣城面積不到4平方公里,卻容納了4萬多人。隨著城市化建設的步伐,越來越多的人擠進縣城這一彈丸之地。

在此次災害發生的三眼峪溝口至月圓村段,河道全部被開發為耕地;月圓村以下至白龍江段,河道則完全被住房所取代,只在中間留下一條不足5米的行洪道。在這次災難中,河道中的建築物全被沖毀。

早在5年前,甘肅《蘭州晨報》就以「無處不在的威脅」來描述舟曲的泥石流災害隱患,文章直指「寨子溝、硝水溝、三眼峪溝和羅家峪溝等高頻泥石流溝直接威脅著縣城的安全」。

報道稱:在舟曲,泥石流沖毀公路、橋梁的事每年都有發生,三眼峪溝泥石流僅1978年、1989年和1992年三次爆發就造成842間房屋毀壞,死2人傷194人。

舟曲泥石流頻發不僅沒有引起城市管理者和規劃者的足夠重視,反而是對於三眼峪溝,這個城市最後一片「風水寶地」的掠奪式開發。

「8·7」舟曲特大泥石流災害現場——羅家峪溝殘留的半棟樓房就建在不到5米寬的堤壩上,距離堤壩不到30米還有3棟已經建設完工的樓盤,正在等待最後的裝修。

有人形容此次「三眼峪溝被泥石流沖毀的不足縣城的五分之一,但卻損失了整個縣城的二分之一財富」。原因就是河道邊「寸土寸金」,「能夠在這里買房建房的不是舟曲的精英就是舟曲的富人」。

舟曲縣城鄉建設局副局長李愛輝稱,舟曲城區東西不到2公里,南北不到1.5公里。在這個狹小空間里,人口卻接近5萬,而舟曲全縣的總人口才13.69萬。城區人口密度位居全省縣級城市之首,與甘肅省首府蘭州接近。

隨著城市人口的不斷增加和農村經濟的不斷發展,在城鎮化建設發展過程中,人與河道爭地的現象並非舟曲縣所獨有。全國很多山區城鎮和鄉村都面臨著這樣的兩難境地。

生態破壞

歷史上,三眼峪溝林木繁密,植被覆蓋率極高。在舟曲老一輩人印象中,森林茂密的舟曲常被冠以「不二揚州」、「隴上小江南」的美譽。此次災難的三眼峪幾十年前都是茂密的樹林,最大的樹,要幾個人才能抱住。

三眼峪村71歲老人馮昌義告訴中國經濟時報記者,他「十幾歲時,三眼峪溝的樹木幾乎都是一人合抱的大樹,林木生長十分茂密」;但「到了六七十年代,便開始大量採伐林木」,採伐「最嚴重的是80年代和90年代」,「現在溝內5公里內很難看到一棵成材的樹木」。

舟曲縣志記載:舟曲縣境內的森林,經30多年的採伐,許多林場森林資源告罄,無材可伐。上世紀七十年代,平均每年計劃內採伐生產木材8萬立方米,消耗蓄積25萬立方米。

相關資料顯示:舟曲縣原有林業用地總面積291萬畝,佔全縣土地面積的65%,其中森林面積123萬畝,活立木蓄積量1770萬立方米。舟曲的森林覆蓋率為44.7%,遠遠高於甘肅省的平均水平(7.48%),也高於全國平均水平(22%)。

據調查,1998年國家實施天然林保護工程以前,當地村民取暖及其他生活都是用三眼峪溝灌木作為燃料的。

而且村民還有一個挖樹根的習慣。用三眼峪溝村民劉清泉的話說,每到秋冬兩季,山上砍柴的人佔60%,挖樹根的人佔40%,「群眾燒柴每年消耗近10萬立方米森林資源」。

「即便是國家十多年前就實施天然林保護工程,即便九二三林場在三眼峪溝口設有保護站,但這兩年照樣看到不少從三眼峪溝挖樹根當柴火的村民。五六個女性護林員只是在上班時間守在保護站,一到6點就沒人管了。」

舟曲縣地方誌副主編、地方誌續編副主編裴卷舉告訴中國經濟時報記者,「舟曲縣志的主編和另一位副主編也在此次特大災害中遇難了,」唯有他一人「僥幸逃生」。

裴卷舉認為,長年來以犧牲生態、透支資源為代價的亂砍濫伐,不但沒有引起地方黨政部門的重視,而且還得到「充分肯定」:「我們舟曲過去為國家貢獻了上百億立方的木材,為經濟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據統計,從1952年8月舟曲林業局成立到1990年,累計採伐森林189.75萬畝,許多地方的森林成為殘敗的次生林。

加上民用木材和亂砍濫伐、倒賣盜用,全縣森林面積每年以10萬立方米的速度減少,植被破壞嚴重,生態環境遭到超限度破壞。過度的採伐和盜采不僅破壞了三眼峪溝的植被,同時也破壞了整個舟曲的生態,更可怕的是為可預見的災難留下了巨大隱患。

植被的減少不僅降低了地表對降雨的滯蓄能力,同時也增加了坡面徑流,更易誘發泥石流災害的發生。

1981年的一場特大泥石流就曾經重創舟曲,當時5000萬立方米的泥石流傾瀉而下堵塞了白龍江,主要城區被淹,幸運的是,那次災難除了農田房屋被淹外,人員傷亡並不多。

甘肅省水利廳辦公室主任賈文平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時直言不諱:「此次洪水泥石流災害與水土流失有很大關系。」

攔洪壩潰壩

8月12日,甘肅省地質環境監測院院長、甘肅省地質災害應急中心主任黎志恆回答中國經濟時報記者提問時一再表示,經過排查,在「發生泥石流的三眼峪溝和羅家峪溝的上方沒有水利設施,沒有水庫」。

「發生泥石流的山上,有兩條泥石流攔擋壩,於1997年開始建設,建成後對攔擋泥石流起到了一定作用」。「 一共有7座攔擋壩,此次泥石流毀壞了3座。」黎志恆說。

8月14日上午,中國經濟時報記者在三眼峪村71歲高齡老人馮昌義、「8·7」水災之後剛剛卸任的三眼村村支書楊金朝等幾位村民的帶領下,走進此次泥石流的主要源地——三眼峪溝。

從三眼峪溝口到溝內,記者在村民的指認下明顯看到6座被水摧毀的攔洪壩,其中3座為1998年建設完成,另外3座今年基本完工但尚未交付。

本報記者在兩座今年建設,已被洪水沖毀後殘留的攔洪壩壩體上看到:壩體兩邊各不到一米,為水泥座漿襯砌,中間部分約5米裝填著石塊和沙子;但沒有混凝土,沙子都是乾的,用手輕輕一抽,石塊就掉出來了。

「攔洪壩純粹就是豆腐渣工程,不但沒有起到防洪的作用,反而成了一個個隨時潰壩的水庫。」原舟曲縣公安局局長兩個女兒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時說,「沒有攔洪壩,洪水只能沿著河道流到白龍江,不會有這么大的面積,更不會有這么多人遇難。」

「我們姐妹從小在這里長大,我們家下面3米的地方是鄰居家的菜地。這個地方泥石流寬度有500米,要不是攔洪壩潰壩,泥石流根本到不了這里。」兩姐妹哭訴著說,「就算弟弟和母親遇難了,起碼下游那麼多無辜的人不會被泥石流淹沒的。」

舟曲縣政協委員楊炳成對中國經濟時報記者更是直言不諱:「今年修建的大壩是徹頭徹尾的豆腐渣工程,一個近1000萬元的防洪工程,4道攔洪壩,居然才用了400噸水泥!」楊炳成稱願意為自己「說的話負法律責任。」

楊是搞工程的,他說「粉刷8000平方米的牆體起碼也需要500噸水泥,而這道攔洪壩長120米,8米高,底寬6米,頂寬2米……」

他還指出:三眼峪溝的攔洪壩工程不僅僅存在嚴重的偷工減料,還存在重復承包的現象。就此,楊炳成專門向舟曲縣環保局舉報過,但問題一直沒有得到解決。

中國經濟時報記者在甘肅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網站上看到,舟曲縣城區防洪工程綜合治理項目三眼峪溝工程中標單位為甘肅廣林建築安裝有限責任公司,造價為5876915.31元。

就三眼峪溝攔洪壩工程相關問題,中國經濟時報記者多次聯系甘南藏族自治州委常委、宣傳部長趙敏學及舟曲縣委常委、宣傳部長羅長勝,希望采訪舟曲縣環保局相關人員,被告知「環保局長因癌症急需手術,其他相關人員誰都不了解該工程」。

另外,三眼峪溝開山采礦、採石棄渣,以及六道被水摧毀的壩體等,也為此次泥石流提供了大量的鬆散物質來源。

預警漏洞

甘肅省國土資源系統搶險救災前方工作組的一份調查評估報告表明:此次三眼峪泥石流災害的堆積物中體積超過20立方米的巨石達100多塊,沖出溝口的最大石塊直徑7.5米,體積290立方米,重量770噸;從溝口往下,泥石流沖擊帶長約2.3公里。

8月14日上午,本報記者進入三眼峪溝實地采訪,恰好遇到山地所山洪研究室主任陳寧生博士一行勘查,他們在三眼峪溝大峪溝口測量到最大的一塊巨石足足有800立方米。

同行的馮昌義老人說,這塊巨石原本在上游300米的地方「平躺著」,被洪水沖了個底朝天。老人說,其上有個天然的石坑,呈魚形。雨水多時,坑裡水滿;天越旱,水越淺。多少年來,當地人常常以此來判斷年成的好壞。

舟曲所在的白龍江上游是我國四大滑坡泥石流發育區之一。舟曲縣城坐落於白龍江左岸支流硝水溝、龍廟溝、三眼峪溝和羅家峪溝、南峪溝等5條泥石流溝的堆積扇上,十分容易遭受泥石流的侵害。

自1823年至今的187年間,三眼峪溝先後發生了12次較大規模的泥石流,並對縣城造成危害,小規模的泥石流更是頻繁,約3-4年發生一次。

此前的1992年6月4日,舟曲驟降暴雨,從而引發50年一遇的大規模泥石流,共沖毀房屋344間,農田87.73公頃,死傷87人。

「8·7」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災害為該區歷史上最大的一次泥石流災害事件。此次泥石流最大流量1394立方米每秒,出山口處泥石流流速達到9.6米每秒。

8月11日舟曲再發生泥石流,當地國土部門稱其為「一起成功避險的範例」。

中國經濟時報記者向甘肅省國土資源廳副廳長張國華提問:「看來這次再發的泥石流事件中,我們的預警系統是十分成功的,確保了無一人死亡。那麼,幾天前剛剛發生的『8·7』泥石流事件之前,我們的預警系統有沒有起作用?」

張國華回答說,11日的泥石流在我們的監測范圍之內;在「8·7」泥石流之前,縣城監測點有56處,56名監測員負責監測;每個監測員報酬600元,負責一個監測點,看每天的變化情況,而且定期做報告。發現險情後,監測員負責上報,或者是正式報警,組織群眾撤離。

張國華稱:「『8·7』泥石流,是在三眼峪溝和羅家峪溝後溝口發生的山洪災害,是在我們的預警監測點之外發生的情況。所以我們的監測員就發揮不了什麼作用。」

本報記者在「舟曲縣重點滑坡、泥石流災害防災預案表」上看到,原有的56個監測點涉及城關鎮的有兩處:一處為鎖兒頭村,一處為真牙頭村,監測人分為張小方和張齊代,監測類型為滑坡和不穩定斜坡。而補充監測員3人名單上仍然沒有城關鎮三眼峪溝和羅家峪溝。

泥石流最大特點是其季節性。我國泥石流的暴發主要是受連續降雨、暴雨,尤其是特大暴雨集中降雨的激發。

因此,泥石流發生的時間規律是與集中降雨時間規律相一致,具有明顯的季節性。一般發生在多雨的夏秋季節,因集中降雨的時間差異而有所不同。

四川、雲南等西南地區的降雨多集中在6-9月,因此西南地區的泥石流多發生在6-9月。而西北地區降雨多集中在6、7、8三個月,尤其是7、8月降雨集中,暴雨強度大;因此西北地區的泥石流多發生在7、8兩個月。

10. 舟曲為什麼會發生泥石流

舟曲破壞環境三宗罪

一宗罪:亂砍濫伐

中國園林網8月13日消息:在上世紀50年代到80年代,舟曲曾經是水草豐茂、山林蔥翠的隴上江南,但在持續大規模砍伐後,失去植被的山體逐漸風化流失,每遇狂風暴雨就會出現泥石流甚至塌方。據統計,從1952年8月舟曲林業局成立到1990年,累計採伐森林189.75萬畝,許多地方的森林成為殘敗的次生林。加上民用木材和亂砍濫伐、倒賣盜用,全縣森林每年以10萬立方米的速度減少,植被破壞嚴重,生態環境遭到超限度破壞。

此外,當地地少人多,生計所迫,開荒種地、伐木為田的行為時常發生,森林面積萎縮,失去植被的保護,導致水土流失嚴重。

二宗罪:胡亂開采

白龍江沿線都是高山峻嶺,資源豐富,也成為不少人的發家之所。據舟曲網友介紹,白龍河沿岸山上常年有上幾千台機器都在挖,山料、玉石都是寶貝,好料一年挖不到幾塊,看不過眼的連俄料和青海料都不如,山都被挖得一塌糊塗。此外,在山上挖玉石也要冒一定風險,上去幾乎是一個月不用洗澡,只喝雪水,吃點餅干、牛肉什麼的。生活艱苦的,還很容易摔死。

三宗罪:過度開發

一條白龍江,沿線水利工程無數。舟曲網友介紹,從下游的四川廣元開始,一直到上游的文縣、舟曲,一條江有無數個梯級水電大壩,還有幾個采礦場,本來就狹窄的河道一半多被礦渣填了。江中還有無數台淘金挖沙的挖掘機以及卡車,整條白龍江水比黃河都還黃。

「隴上江南」今何在

四川九寨溝,與甘肅舟曲縣僅一山之隔。九寨溝的山清水秀,讓很多到過那裡的人都流連忘返。然而就在直線距離約60公里外的甘肅舟曲,卻完全是另外一幅景象,山不見翠綠,水不顯清澈。

記者從九寨溝尋車前往舟曲,盡管價格開的不低,但很多司機還是不願意跑。問其原因,幾乎眾口一辭地答說「泥石流」。從九寨前往舟曲必須繞行300多公里的山路,這一路不少地方都是泥石流頻發地段,非常危險,記者沿途就看到不少山體滑坡或泥石流留下的痕跡,有些路段還因此必須繞行。

甘南地區,素有「隴上江南」之美譽,氣候宜人,生態優美素來讓甘南人備感自豪。然而泥石流過後的舟曲縣,卻讓記者怎麼也無法將其場景與「隴上江南」聯系起來,滿目瘡痍的城區,傷痕累累的山體,就連當地居民也直言「慘不忍睹」。

近些年來,甘南地區已成為地質災害多發地帶,不少盤山公路也因此改道或加固。每當雨季來臨,很多司機都不願意再跑那條饒不完彎的山路。舟曲縣也可謂是多災多難,2008年汶川大地震時,處在地震帶尾巴上的舟曲縣就是重災區之一。不少舟曲的居民都說,這場歷史罕見的泥石流,跟地震多少也有些關系。

舟曲的資源優勢,以水力和礦產為主。如何開發這兩項資源,又如何保護生態環境,素來都有不少爭議。從舟曲縣城穿流而過的白龍江,近年來興建了不少水電項目,而這也被認為與此次泥石流災害有著一定的聯系。舟曲出產的木材材質十分優良,是甘肅省天然用材林的主要分布區之一,泥石流是否與林業資源的過度開采有關,也讓外界充滿疑問。而分布在山間的各種金、鐵、煤礦,除了給舟曲帶來經濟效益,也難免造成了一定的水土流失。

慘痛的教訓已經有了,究竟孰輕孰重,今後又何去何從,應當到認真考慮的時候了。

今天的結果不是每個人願意看到的,這也許就是大自然給我們的沉痛打擊.忘各位兄弟姐妹節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