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資源管理 » 長城資源主要分布在哪些省市
擴展閱讀
鑽石店工作怎麼做 2025-05-14 18:28:13

長城資源主要分布在哪些省市

發布時間: 2022-05-25 23:19:09

㈠ 長城的地理位置,

中國北方在中國北方,東起河北省渤海灣的山海關,西至內陸地區甘肅省的嘉峪關。

長城(The Great Wall),又稱萬里長城,是中國古代的軍事防禦工程,是一道高大、堅固而連綿不斷的長垣,用以限隔敵騎的行動。長城不是一道單純孤立的城牆,而是以城牆為主體,同大量的城、障、亭、標相結合的防禦體系。

長城資源主要分布在河北、北京、天津、山西、陝西、甘肅、內蒙古、黑龍江、吉林、遼寧、山東、河南、青海、寧夏、新疆等15個省區市。其中陝西省是中國長城資源最為豐富的省份,境內長城長度達1838千米。

根據文物和測繪部門的全國性長城資源調查結果,明長城總長度為8851.8千米,秦漢及早期長城超過1萬千米,總長超過2.1萬千米。

(1)長城資源主要分布在哪些省市擴展閱讀:

以北京地區為核心修築長城的歷史,可以從西周初期分封到北京地區的燕國開始說起。商朝滅亡後,西周的宗室召公奭的兒子克被分封到當時遙遠寒冷的北京小平原,建立了燕國,作為周朝北方的屏藩,抵禦東北方向商朝同姓國孤竹國和山戎部落的進攻。

不過,因為地處偏遠,直到春秋時代,有關燕國的歷史記載並不多。這一時期的燕國為了防禦,是否曾在燕山修築過烽燧或是邊牆,現在還不清楚。

到戰國初期,燕國已經發展成為一個較強的國家,位列七雄之一。燕昭王時,燕國達到了鼎盛時代,這一時期,燕國征發百姓修築了燕北長城。

燕北長城西起造陽,一種說法就是今天河北省張家口市北部,向東經過今河北北部和內蒙古自治區交界一帶,延伸到了襄平,即今遼寧遼陽,再向東一直跨過鴨綠江,到達今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清川江畔。這道長城遠在燕山山脈的外圍。

㈡ 萬里長城的位置在哪兒

萬里長城在中國北方,從河北省渤海灣的山海關起,至內陸地區甘肅省的嘉峪關。長城資源主要分布在15個省市,陝西省是萬里長城資源最豐富的省份,長城在陝西省省內長度達到1838千米。

萬里長城的位置在哪兒?

根據調查結果顯示,秦漢和早期長城的長度超過1萬千米,總長度超過2.1萬千米。

而在兩千多年來,中國各朝代在對長城的修繕和記載時,使用的名稱也多有不同。

萬里長城也是中國以及世界上修建時間最長和工程最浩大的古代防禦工程,連續不斷修整了2000多年。

㈢ 中國萬里長城貫穿哪幾個省

分別為:河北、北京、山西、陝西、內蒙古、寧夏、甘肅。

長城修築的歷史可上溯到西周時期,發生在首都鎬京(今陝西西安)的著名的典故「烽火戲諸侯」就源於此。春秋戰國時期列國爭霸,互相防守,長城修築進入第一個高潮,但此時修築的長度都比較短。

秦滅六國統一天下後,秦始皇連接和修繕戰國長城,始有萬里長城之稱。明朝是最後一個大修長城的朝代,今天人們所看到的長城多是此時修築。

長城資源主要分布在河北、北京、天津、山西、陝西、甘肅、內蒙古、黑龍江、吉林、遼寧、山東、河南、青海、寧夏、新疆等15個省區市。其中陝西省是中國長城資源最為豐富的省份,境內長城長度達1838千米。

根據文物和測繪部門的全國性長城資源調查結果,明長城總長度為8851.8千米,秦漢及早期長城超過1萬千米,總長超過2.1萬千米。

(3)長城資源主要分布在哪些省市擴展閱讀

春秋戰國時期,燕趙國諸侯為了防禦別國入侵。修築烽火台,並用城牆連接起來,形成了最早的長城。以後歷代君王幾乎都加固增修長城。它因長達21196.18里,故又稱作「萬里長城」。今天所指的萬里長城多指明代修建的長城,它東起鴨綠江,西至內陸地區甘肅省的嘉峪關。

有人用兩句話來概括長城:「上下兩千多年,縱橫十萬余里。」意思是說,從一開始修長城到最後停止修長城經歷了兩千多年的時間,而這兩千多年裡修的長城全部加在一起,長度超過十萬里。

兩千多年來,在長城的腳下上演過一幕幕威武雄壯的歷史劇。其間,既有生死搏殺的戰爭,也有和睦相處的安寧。

㈣ 中國長城在哪裡

長城主要分布在河北、北京、天津、山西、陝西、甘肅、內蒙古、黑龍江、吉林、遼寧、山東、河南、青海、寧夏、新疆這15個省區市。其中河北省境內長度2000多千米,陝西省境內長度1838千米。明長城總長度為8851.8千米,秦漢及早期長城超過1萬千米,總長超過2.1萬千米。

據歷史文獻記載,有20多個諸侯國家和封建王朝修築過長城,若把各個時代修築的長城加起來,有10萬里以上,其中秦、漢、明三個朝代所修長城的長度都超過了1萬里。

長城的結構

長城並不只是一道單獨的城牆,而是由城牆、敵樓、關城、墩堡、營城、衛所、鎮城烽火台等多種防禦工事所組成的一個完整的防禦工程體系。這一防禦工程體系,由各級軍事指揮系統層層指揮、節節控制。

牆身是城牆的主要部分,平均高度為7.8米,有些地段高達14米。凡是山崗陡峭的地方構築的比較低,平坦的地方構築得比較高;緊要的地方比較高,一般的地方比較低。

牆身是防禦敵人的主要部分,其總厚度較寬,基礎寬度均有6.5米,牆上地坪寬度平均也有5.8米,保證兩輛輜重馬車並行。牆身由外檐牆和內檐牆構成,內填泥土碎石。

㈤ 中國萬里長城貫穿哪幾個省

長城資源主要分布在河北、北京、天津、山西、陝西、甘肅、內蒙古、黑龍江、吉林、遼寧、山東、河南、青海、寧夏、新疆這15個省區市。其中河北省境內長度2000多千米,陝西省境內長度1838千米。根據文物和測繪部門的全國性長城資源調查結果,明長城總長度為8851.8千米,秦漢及早期長城超過1萬千米,總長超過2.1萬千米。

㈥ 長城橫跨哪幾個省

長城資源主要分布在河北、北京、天津、山西、陝西、甘肅、內蒙古、黑龍江、吉林、遼寧、山東、河南、青海、寧夏、新疆等15個省區市。

其中河北省境內長度2000多千米,陝西省境內長度1838千米。根據文物和測繪部門的全國性長城資源調查結果,明長城總長度為8851.8千米,秦漢及早期長城超過1萬千米,總長超過2.1萬千米。

(6)長城資源主要分布在哪些省市擴展閱讀

首個長城修復中心將設立

北京市將設立全國首個集研究、修繕、保護、展示、開放於一體的機構,由考古專家、設計師和匠人對箭扣長城進行「會診」,總體負責修繕工程。該模式將使長城的保護更細致,最大程度保留文物的歷史信息。

箭扣長城全長7952米,因形如「滿弓扣箭」而得名。2016年起,箭扣長城啟動修繕,目前已完成天梯至鷹飛倒仰段共1003米的工程。

今年2月,國家文物局正式批復箭扣長城東段和南段修繕方案。懷柔區文物所負責人張彤介紹,在今後的修繕中,本市將設立長城修復中心,並組建專業的修繕匠人團隊,對箭扣長城開展研究性保護。這也是全國首個集研究、修繕、保護、展示、開放於一體的長城科研機構。

「在研究性保護的新模式下,考古學者、設計師和匠人們將會一邊研究、一邊制定方案並開工修繕。由於打通了研究、設計、施工、開放開發等多個環節,使其不會相互脫節。」張彤說,這樣一來,文物保護將會更加細致,還將為今後的旅遊開發打下基礎。

試水這種全新的保護模式,是因為文物的發掘和保護具有不可預見性。「就拿長城來說,天長日久,很多城牆馬道上覆蓋著厚厚的植被、土層,難以看清地面結構。」

張彤說,事先制定的修繕方案很難做到盡善盡美,往往是在掃開土層、看清結構之後,發現既定方案不合適,再緊急進行修改。而長城修復中心就好像把內科、外科醫生集中在一起,對長城進行定期會診,共同制定治療方案。

作為專門的長城科研機構,長城修復中心將有專業的考古、科研人員常駐,以嚴格的歷史信息作為修繕依據,對長城進行科學保護。整個修繕過程也將進行全方位、科學的記錄,為今後的文物保護工作提供詳細資料。

此外,長城修復中心還將為長城提供長期體檢,開展預防性保護。「對長城來說,主動預防損害比被動搶險要重要得多。」

長期從事文物修復的設計師趙鵬說,由於缺乏定期的細致管護,部分長城的城牆、敵樓已經碎裂坍塌,隱患重重。在他看來,把預防損害、挖掘歷史放在了修繕工程之前,恰恰是「回歸了長城修復的初心。」

㈦ 中國長城有幾個分別在什麼地方

長城資源主要分布在河北、北京、天津、山西、陝西、甘肅、內蒙古、黑龍江、吉林、遼寧、山東、河南、青海、寧夏、新疆等15個省區市。期中陝西省是中國長城資源最為豐富的省份,境內長城長度達1838千米 。根據文物和測繪部門的全國性長城資源調查結果,明長城總長度為8851.8千米,秦漢及早期長城超過1萬千米,總長超過2.1萬千米。

長城關口有:

嘉峪關、山海關、居庸關、玉門關、井陘關、娘子關、雁門關、偏頭關、平型關、古北口、喜峰口、榆林塞、黃崖關、瓦橋關、虎山長城、鴉鶻關、牛庄城、分水關、寧遠城、陽關、平定堡城、清陽關、新安關、鎮遠關、錦州城、馬水口、倒馬關、九門口、老龍頭、董家口、劉家口、馬蘭關、新開口、插箭嶺關、金山嶺、獨石口、張家口、馬市口、羊房堡關;

水口關、紫荊關、宣化城、三屯營、三道關、大毛山關、義院口、界嶺口、重峪口、徐流口、冷口關、白洋峪關、青山關、鐵門關、潘家口、龍井關、洪山口、上關、常峪口、狼窩溝口、新河口、白石口關、浮圖峪關、烏龍溝關、飛狐口、寡婦樓、司馬台、慕田峪關、沿河城、將軍關、白馬關、鹿皮關、河防口、蓮花池關、黃花城關、撞道口關、九孔樓、四海冶口、居延塞故城、雞鹿塞、高闕塞;

大同城、殺虎口、威魯堡口、金鎖關、黃澤關、黃榆關、北樓口、寧武關、利民堡口、得勝口、鎮宏堡口、平遠堡、新平堡口、保平堡口、樺門堡、瓦窯口堡、鎮寧堡口、鎮口堡、守口堡口、鎮邊堡、鎮川堡、宏賜堡口、鎮羌堡口、拒牆堡口、拒門堡口、助馬堡口、破魯堡口、保安堡口、寧魯堡口;

破虎堡口、殘虎堡口、馬堡口、雲石堡口、少家堡口、大河堡口、敗虎堡口、迎恩堡口、阻虎堡口、將軍會堡、丫角山、老營堡、紅門口、老牛灣堡、陽方口、白草關口、廣武城、北樓口、狼牙口、龍泉關、固關、鶴度嶺口、馬嶺關、支鍋嶺口、峻極關、吳旗秦長城等。


(7)長城資源主要分布在哪些省市擴展閱讀

自秦漢至明清,長城沿線的許多關口成為農、牧兩大經濟、文化系統民族交易的場所或中心,有的逐漸發展成為長城沿線的重要城鎮。長城既保證了農業經濟、文化與畜牧業經濟、文化的正常發展,又為二者的交流和相互補充提供了場所和方便;

又起著調解兩種經濟,使農、牧業經濟朝著主輔相互配合的方向發展的重要作用。因此,長城不單純是曾起過將兩種經濟、文化分割開來的作用,還曾擔負著將兩種經濟、文化緊緊系在一起的重任。

秦漢之時,累計投入的兵民有近千萬之眾。秦始皇在修築長城的同時,即著手加強邊境地區的開發建設,揭開了屯田戍邊、開發邊區的序幕。漢代由於修築長城的時間較長,曾有多人提出移民實邊的建議,這些建議先後被漢政府採納接受並組織實施。

移民和戍守長城的軍人一起,開墾荒地進行農耕,不但加速了邊區的經濟開發,節省了政府的大量軍費開支,而且大大減少了長途運輸之苦,並將華夏文化遠播四方。

㈧ 長城經過我國的那些省市

長城資源主要分布在河北、北京、天津、山西、陝西、甘肅、內蒙古、黑龍江、吉林、遼寧、山東、河南、青海、寧夏、新疆等15個省區市。其中陝西省是中國長城資源最為豐富的省份,境內長城長度達1838千米。

根據文物和測繪部門的全國性長城資源調查結果,明長城總長度為8851.8千米,秦漢及早期長城超過1萬千米,總長超過2.1萬千米。

(8)長城資源主要分布在哪些省市擴展閱讀;

長城修築的歷史可上溯到西周時期,周王朝為了防禦北方游牧民族儼狁的襲擊,曾築連續排列的城堡「列城」以作防禦。

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列國為了爭霸,互相防守,根據各自的防守需要在邊境上修築起長城,最早建築的是公元前7世紀的「楚方城」,其後齊、韓、魏、趙、燕、秦、中山等大小諸侯國家都相繼修築了「諸侯互防長城」,用以自衛。

秦滅六國統一天下後,秦始皇連接和修繕戰國長城,始有萬里長城之稱。明朝是最後一個大修長城的朝代,今天人們所看到的長城多是此時修築。

根據文物和測繪部門的全國性長城資源調查結果,明長城總長度為8851.8千米,秦漢及早期長城超過1萬千米,總長超過2.1萬千米。

㈨ 長城經過了哪些省市

長城主要分布在河北、北京、天津、山西、陝西、甘肅、內蒙古、黑龍江、吉林、遼寧、山東、河南、青海、寧夏、新疆等15個省區市。

長城是中國也是世界上修建時間最長、工程量最大的一項古代防禦工程,自西周時期開始,延續不斷修築了2000多年,分布於中國北部和中部的廣大土地上,總計長度達5萬多千米。

自秦始皇以後,凡是統治著中原地區的朝代,幾乎都要修築長城。漢、晉、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隋、唐、宋、遼、金、元、明、清等十多個朝代,都不同規模地修築過長城。從修築長城的統治民族看,除漢族之外,許多少數民族統治中國的朝代也修長城,而且比漢族統治的朝代為多。

清康熙時期,雖然停止了大規模的長城修築,但後來也曾在個別地方修築了長城,可以說自春秋戰國時期開始到清代的2000多年一直沒有停止過修築。

(9)長城資源主要分布在哪些省市擴展閱讀

明長城

明代在軍事上抵禦少數民族的侵擾,在經濟上促進了邊疆經濟開發,政治上鞏固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

修築明長城的目的主要是為了防禦北方蒙古游牧民族統治者的騷擾。明朝自始至終對北方防務的建設非常重視。長城、關隘、墩堡的修築工程,在明朝的 270多年中幾乎沒有中斷過,逐步形成了「九邊」分區防守,分段管理和修築長城的制度。

在防務布局上採取列鎮屯兵,分區防守。在修築工程上採取分區、分片、分段包修。如1952年在居庸關、八達嶺城牆上發現的明萬曆十年(1582)的石碑上就記載著長城的包修辦法。

明長城的九鎮(九邊) 明朝為了便於對長城全線的防務管理和修築,將全線分為九鎮。委派總兵(亦稱鎮守)官統轄,亦稱之為九邊重鎮。明代九邊防務就是個篩子,防守兵力過於分散,女真或蒙古入寇只要上萬規模,就沒啥用處了。到了嘉靖時期只剩下燒荒搗巢趕馬與防明人的用處了。